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精選演講稿 >

我的故鄉演講稿(精選8篇)

我的故鄉演講稿(精選8篇)

我的故鄉演講稿 篇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我的故鄉演講稿(精選8篇)

下午好!

我是X號選手,-X,我朗誦的題目是《祖國好,家鄉美》。

我有一個偉大而驕傲的祖國,她的名字叫做——中國。

我的祖國,她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人傑地靈;她繁榮富強。她有聞名於世的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有孕育炎黃子孫奔流不息的長江、黃河。她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度。有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古代四大發明;有讓人歎為觀止的長城、故宮、蘇州林園、桂林山水、中國台灣日月潭等名勝古蹟。有鳥巢、水立方等世界現代標誌性建築物。有獲得諾貝爾獎物理學獎的大科學家楊振寧、李政道;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大文學家莫言;有首次進入太空的航天英雄楊利偉。有進入月球探測的“嫦娥三號”探測器;有能在深海下潛7062米的“蛟龍號”潛水艇。有遠-界各地的道家儒學文化。

這就是我的祖國,她歷史悠久而又不斷髮展富強的祖國!

在祖國西南的大地上,有一個神奇而“像鳳凰羽毛一樣美麗的地方”——三都水族自治縣,她就是我的家鄉。她優美秀麗,歷史久遠,自然神奇。有神祕的月亮山,巍巍的堯人山;有清澈的都柳江;有聞歌起舞的風流草;有蔚為壯觀的龍塘瀑布;有神奇會生蛋的姑魯產蛋崖;有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水族馬尾繡;有比甲骨文還古老的文字——“水書”;有世界上最長的節日——水族端節;有隆重的苗族吃新節、鼓藏節;有浪漫的“東方情人節”——卯節;有被毛主席品償和讚譽過的美酒——九阡酒。

這就是我美麗可愛的家鄉。

我愛我偉大的祖國,我愛我美麗可愛的家鄉!

我的故鄉演講稿 篇2

她是我生命裏的一棵常青樹,任憑風吹雨打,依然在我生命中蓬勃向上;她是我生命中的一株水仙花,無論風疏雨驟,永遠給我帶來陣陣明媚春意。那絲絲縷縷、繾綣不絕的鄉愁。

故鄉是個山水田園小城,美景如畫。正是這迷人的眷戀,伴隨我度過了我的十餘載無知童年。故鄉雖然不大,但總有一種特殊的吸引力,讓遊子魂牽夢繞。那也便是鄉愁,美麗的鄉愁。

説實話,直到三個月前,“鄉愁”對我來説,僅僅只是虛無縹緲的文學詞彙罷了,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只知道它可以是“歸雁洛陽邊”的企盼,“龍鍾淚不幹”的悲涼,“相憶在江樓”的温馨以及“月明人盡望”的美好祝願。但三個月後的今天,身在異鄉求學的我,卻久久有鄉愁縈繞在思緒裏。鄉愁,這時我想也便是説得清、道得明瞭。

籠屜裏飄來的陣陣香氣彷彿在我鼻前回旋,大街上小販的陣陣吆喝迴盪在我的耳邊。宿舍裏,晚上熄燈後,牀上總是輾轉反側,那天時地利人和的景象總是浮現在我的眼前,久久不能散去……

也許,故鄉便是你小時候想要離開而長大後卻要屢屢盼歸的那一方淨土。余光中曾經寫過:“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我想説的是:“求學時/鄉愁是一座高高的秦嶺/我在這頭/故鄉在那頭。”

正是因為這絲絲縷縷的鄉愁,讓我有了獨在異鄉的勇氣,也激勵着我不斷地奮勇向前。感謝那片生我養我的土地,感謝那鄉愁。

鄉愁是一首歌,唱盡思念。鄉愁是一首詩,頌遍感恩。

家鄉之戀,戀山戀水;羈旅之思,思景思人。懷揣這絲絲縷縷的鄉愁,我大踏步地走向遠方。

常想起村口那棵常青樹,那是我美麗的鄉愁。

在這安靜的夜裏,輕輕吟誦起席慕容的《鄉愁》,遙寄我的思念: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彷彿霧裏的揮手別離

……”

我的故鄉演講稿 篇3

你們好!

我的家鄉重慶,你們聽説過它過去的故事嗎?瞭解它的現在嗎?如果沒有,不用着急,現在我作為一名導遊,帶你們去認識家鄉的人,瞭解家鄉的事,考察家鄉的物,感受家鄉的情。

家鄉重慶,是我國西部唯一的直轄市,是我國幅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古時候,人們送信只能通過驛站傳遞,一封信不但走的時間長,而且送信的人和馬都很辛苦。現在的白市驛、銅罐驛、石橋鋪、郵亭鋪、歇馬場地名都是因為古時曾設過驛站而得名。過去,人們曾經這樣形容重慶的交通:“公路好像鴨腸帶,坐車不如走路快。”20-年重慶直轄以後,交通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重慶江多、河多、山多,特殊的地理環境使重慶成為全國橋樑最多的城市,人們把重慶稱為中國的“橋都”和“橋樑博物館”。其中有:瓷器口大橋、石門大橋、嘉陵江大橋、渝澳大橋、長江大橋......等等。根據重慶市初步規劃方案,到20-年重慶主城區橋樑數量將達到31座。在長江、嘉陵江上新建成了許多特大型橋樑,修了許多高等級公路和高速公路,架設了城市輕軌,“八小時重慶”“半小時主城”工程基本實現。家鄉飛速發展的現代交通網絡,使我們與外界的聯繫越來越方便和快捷了。

家鄉重慶不但橋樑多而且資源非常豐富,比如:“天府煤礦、墊江卧龍河氣田、城口、酉陽秀山的錳礦和汞礦、南温泉......等等。家鄉重慶還有許多的古鎮,它們是古老的巴渝文化的歷史見證,你們看,石板路、穿鬥房、吊腳樓、半邊街、風雨橋、過街樓、瓷器口.......形成了重慶古鎮建築的獨特景觀。中國工程院院士、重大教授鮮學福爺爺,中國工程院院士、三軍醫大教授程天民爺爺,力帆集團總裁尹明善伯伯等又為我的家鄉增添了另一道名人風景。

我的家鄉重慶不僅山美、水美、而且人更美。我愛我的家鄉,我愛重慶。將來長大後無論我走到哪裏,我都會眷念這片土地!

我的故鄉演講稿 篇4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彷彿霧裏的揮手別離/離別後/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讀着席慕蓉的《鄉愁》,一種説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在我的體內發作,如五臟俱焚,神魂顛倒,分不清朗朗乾坤,欲罷不能。這種思念,這種離愁在夜闌人靜、孤獨寂寞的時候尤為清晰和真切。

異地他鄉工作多年,時常有一種淡淡的鄉愁印在我的腦海,千迴百轉,夢牽魂繞。鄉愁湧起的時候,我常常向着北方眺望,在渭北旱腰帶上有我的家,那裏有我的親人和朋友。親人和朋友那殷切的目光就是那牽引着風箏的線,我感到我就是線頭那飄忽的風箏,永遠都離不開那根線的牽引。故鄉就成了我魂牽夢縈的眷戀。

真想回老家看看啊!一睹老家是否風采依舊?猜想老家的綠水是否盪漾碧波千里?猜想老家的青山是否還是當初的綠意盎然,依然是人們心中的天然氧巴?兒時親密玩伴多年後相逢是否見面曾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感慨萬端?初離家親自栽下的垂柳是否高大、強勁、依依如風姿卓約,姿態端方?

……

我是如此地強烈地懷念着家鄉的一切啊!感觸老家的點點滴滴都是我的珍愛……

那一年四季唱着歡歌的小溪流飛快流淌向遠方;那錯落有致、長滿青草上下起伏的田埂;當初在家牽着的老牛,慢悠悠地隨我去老地方吃着可口的草,我則懶散地在太陽的餘輝中躺在鬆軟的草地上,仰望着晚霞滿天的天空,任思緒飛揚在無垠的雲霧中。愜意的感覺,妙不可言,至今回味無窮!

離開家鄉後,也曾回鄉探親幾次,每次回鄉都有了不同的感覺。記得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回到家鄉,人們已經把工作的中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家鄉的父老已專心抓生產,受盡貧窮的鄉親們終於填飽了肚子,臉上露出了笑容,再也不用為吃飽飯而發愁。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又回到家鄉,鄉親們再也不為吃穿發愁,通過種植蘋果、搞多種經營,口袋裏也有些錢,經濟狀況有了明顯好轉。跨入新世紀,我再次回到家鄉,家鄉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蓋起了一排排嶄新磚房,用上了高壓電,自來水,鋪設了水泥路,建成了優質富硒蘋果園,新鮮果品源源不斷運往各大中城市。國家惠農政策的實施推廣,家鄉人民更是喜笑顏開。種地不用納税反而有了補貼,60歲以上的老人和城裏人一樣領上了“工資”,住院還能報銷,難怪種了一輩子地的三大爺説,我活了一輩子還沒有見過這麼好的政府。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知識素養迅速提升,眼界越來越寬闊、雄心越來越大、創業的思路、方式越來越多,很多人都把孩子送到城市學習、上班、在城市成家立業。年輕人到影樓拍婚紗照,旅行結婚。着裝五顏六色,髮型異彩紛呈。

看着家鄉的變化,我內心感到無比欣慰,把淡淡的鄉愁化成了對家鄉美好未來的嚮往。

我的故鄉演講稿 篇5

江水,深愛着這美麗的重慶。重慶有很多富有特點的外號,有的人喜歡稱她為“霧都”,有的人更喜歡叫她“山城”,還有的人迷戀她如“小香港”一般的夜景。而這一切均是我深愛重慶的原因。

有的人喜歡稱她為“霧都”。重慶的早上空氣中時常是浮着濃霧的,能見度很低,有的時候甚至要開路燈。而後會慢慢轉為薄霧,在薄霧中看遠處的山,模模糊糊的,就像一幅寫意的山水畫。中午太陽亮照,霧也慢慢地散了,顯出城市的真面貌來。重慶真美啊,到處都是高樓大廈。商店、飯店、書店、玩具店隨處可見……

有的人喜歡稱她為“山城”。重慶的山是很美的,四面環山的地形就像被媽媽的手輕輕地捧在手心一般。重慶有幾個南北走向的小山脈,其中靠西側的一條就是縉雲山脈,山上風光無限。縉雲山是一座有着悠久宗教歷史文化傳統的養生名山,來到這裏的人既可以享受美景,也可以享受養生,真是一舉兩得。另外,金佛山以其獨特的自然風貌,雄險怪奇的巖體造型,神祕而幽深的洞宮地府,變幻莫測的氣象景觀和珍貴的文物古蹟而榮列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森林公園。被國內外專家評定為極有開發價值的自然風景區。

有的人喜歡稱她為“小香港”。每當夜幕降臨,重慶就亮起來了。整個重慶變成了燈的海洋,光的世界。觀音橋華燈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車,燈光閃爍,像銀河從天而降。環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橋猶如道道彩虹。解放碑商圈照明燈,草坪燈,禮花燈裝點着美麗的街道。龍頭寺公園一到晚上樹上的彩燈五顏六色,美麗極了。

我的家鄉除了這些還有很多特色美食,如重慶火鍋,怪味胡豆,奉節的臍橙,涪陵的榨菜,合川的桃片……重慶在山的環抱中,在薄霧的籠罩下,猶如披上一層薄紗,到了晚上,重慶又像一位朝氣蓬勃的妙齡少女。近幾年重慶的經濟快速發展,騰飛中的重慶便是我最愛的家鄉。

我的故鄉演講稿 篇6

雁南飛,東風歸,歲月的年輪又沉澱下斑駁的印記。夜寂人靜之時,客居他鄉的遊子,那顆早已看穿時間浮沉的心,是否也被蒼穹中的圓月深深打動,泛起層層鄉愁的漣漪。秋月樓中,春水東流,往事不堪回首,李後主在東風中輕撫心頭,淺吟低唱思鄉愁緒,那是怎樣的婉轉動人?那是怎樣的悽美如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般潺潺,卻又似東風般婉轉。魂斷汴京的李煜,道出了那如水般“剪不斷,理還亂”的鄉愁,那是他對南唐,對人民的思念,字裏行間,也透漏了那很無奈與懊悔。那是對自己靈魂的懊悔,對現實江山的無奈。那別是一番的滋味,那千絲萬縷的鄉愁,包含了多少遺憾,夾雜了幾多淒涼,李煜的鄉愁雖不算完美,卻也足以顯現這一份悲中徹悟的悽美動人。塞下秋風,四面邊聲,是誰在長河落日的孤城中獨自流淚?濁酒一杯家萬里,何時得歸,羌管悠悠,奏不盡他心中如水般的鄉愁。他是寂寞的,家鄉遠在萬里,親人多年未聚;他也是成功的,戍守邊關,保家衞國。將淚化作相思雪,霜雪滿地,卻無法湮沒男兒心中的那一份思而不得的鄉愁,它飽含對職責的肩負,對國家的忠誠,對正義的堅定;這一份鄉愁,也是白髮將軍夜夜不寐的想念。無花歲月,霧渙風月,故鄉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曲終人未來,壯士只感到一種模糊的悵惘,彷彿霧裏的揮手別離,聽罷,拿起冰刀利刃,眺向敵方,待到功成名就時,舉酒把家還。這一種寂寞的鄉愁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那需要太多的無怨無悔,也正因為如此,仲淹的鄉愁也便成為一種壯美遼闊。

別家園,出雄關,昭君琵琶馬上彈。女兒情,連胡漢,從此長城無烽煙。含着淚眼,揮手作別長安,縱馬離別。來到大漠,寂寞難耐,你,心中何時不是充滿這那淡淡的卻無窮無盡的鄉愁,大漠孤煙,夕陽下的你,孤單瘦影彷彿已飄向長安,何時才是回去的日子?恐怕今世難求。難道你未曾想過離開,怎會沒有,可是人民與國家,在你心中早已超過了自己的一切,恨否?怨否?你只是輕搖銅鏡,獨自歎息,爾後滿心都是一股催人淚下的想念,一股源源不斷的鄉愁。古來皆道昭君怨,誰知紅顏為江山,昭君一支出塞曲,慷慨越千年。昭君的鄉愁,勝過大漠的落日,唯美而永恆。撕開鄉愁,若能仔仔細細地辨認,分明是兩分的無奈自責,一分的借酒澆愁,卻有七分的美麗動人。這酒是早已釀製於心中的,為的是微醺自己,讓鄉愁更有一種意韻,一種滋味,一種長久的撩撥。於是,鄉愁便是一面揭竿而起的旗幟,在所有異鄉人的心中召喚,飄揚。

李煜鄉愁的悽美動人,仲淹鄉愁的壯美遼闊,昭君鄉愁的唯美永恆,都清晰地向我們訴説,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無論人生處境何如,鄉愁都是心中最美麗的風景。

鄉愁是線,也是風,人生這一枚風箏,便能永遠高高地飄蕩在空中。

我的故鄉演講稿 篇7

客居壯鄉多年,歲月流逝中,總憶起故鄉的美食,齒間的留香,穿腸過肚的痛快,是地域靈魂灼灼其華的外華,是心底鄉愁綿綿長惆悵的寄託。

時值清明,在故鄉要吃青團丸子,除了青團丸子,艾米菇也是那時的家常,和青團丸子一樣鮮綠,都是用艾米汁和米漿調和而成,做工更簡單,去菜地裏挖艾草,清洗乾淨,用工具將它的汁液擠壓出來,米漿當天製做好,用調料盆將兩者混合,搓到柔和為止即可,將它摸成形狀,一個接一個放置好,就製作成了生的青團丸子,艾米菇也是同樣的方法,二者在氣質上都是小家碧玉,艾米菇要比青團丸子更樸素,更接近大眾的顏色。

時值清明,在故鄉要吃青團丸子,曾記得,母親一大早就起來做好青團丸子的膜,起火慢蒸,青團丸子在籠裏蒸得呼呼地冒着熱氣,母親正在生火,如果火候大了,青團丸子的味道就會改變,所以要用小火來蒸,它的味道才能保留,這樣,味道聞起來才會香,吃起來才會更酥軟,到了正午,青團丸子也差不多得熟了,放學回到家門口,跟我同行的孩子們聞着香味來到了廚房,正是青團丸子飄逸的香味,它們等不及起籠,直接打開籠子,夾起就吃,燙得雙腳都跳了起來,我也不例外,被一旁的母親指責道“你呀!小孩子頭的,真是個好吃鬼,看吧!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笑笑的我不説話,我知道母親裏話中有話,心裏也沒有那麼委屈,就因為我是孩子裏的那個,母親罰我清掃後院衞生,正午過後,大家張羅着擺好桌椅,很明顯就要開餐啦!

民以食為天,鬼也差不到吧!做一個飽口福的小鬼好玩多,來到廚房看看吃的,青團丸子在灶王爺的爐子上吐着打泡泡小泡泡時,整個故鄉都是綠油油的,立咬春捲、立夏吃鴨蛋、端午吃粽子、立秋吃西瓜、中秋吃月餅、冬至喝釀酒……美食讓我們記住了中國故鄉的很多節日。

美食的張力很大,看到廚房裏的采地菜煮蛋熬湯,那是三月三的食物,從腦袋回憶間跳出,家鄉各節的美食,農曆三月三,采地菜煮蛋熬湯也屬於故鄉習俗,花香氣弱遊絲,不靜下心懷不會記得它的氣味,“弦外之音”是此話的境界,地菜煮蛋,蛋墨綠,豁然如雨花石,祛風去毒,母親囑咐,雞蛋、鴨蛋各吃一個,如此習慣後,頗具有神祕感。用菜地水給孩子們洗澡,一年都不會長痱子和疹子,要少綠綠的草湯,澆出一段清爽舒暢的童年。相比地菜而言,青團丸子的原料是——艾草,像一位優雅的姑娘,文文靜靜的站在那兒,在太陽底下猶如一位陽光的少年,想象在綠油油的艾草間曬着金色温暖的太陽,看看近旁的美景,遠處被太陽照耀得一閃一閃的小河,似夜晚中的星星向你眨着眼睛,何等舒適,洛陽春光無限好!

我喜洋洋的拿出碗來,打了一勺湯喝了起來,這久逢的味道,只有過節才能喝得到,我便更珍惜這次的機會!“好香啊!這是什麼味道?”我順着香味來到姑姑所在的廚房,“姑姑,您是在弄米粉肉嗎?”姑姑停下手中的活,“是啊,想吃了啊?準備煮好了,你去後院幫忙吧!等會就可以吃了”我並沒有想吃的意思,只是想確定一下而已,我來到後院,看着一羣忙忙碌碌的大人們,感覺自己什麼都沒做,有點不好意思,就去幫了忙,我將廚房的美食一道道放在桌上,感覺自己像古代中的小二在為客人上菜,“青團丸子”“艾米菇”“米粉肉”“地菜煮蛋湯”……等等各種美食。

米粉肉也是清明節大眾最喜愛的美食,米粉和五花肉混着蒸,嫩嫩的,像急着想看外面美麗的世界——小草,灑少許紫藤汁,像紫薇花一樣的好顏色,米粉肉要趁熱吃,能吃出一臉美好幸福來,而我還是偏愛青團丸子和艾米菇,艾米菇吃完的時候,把嘴咧開,吐出綠綠的舌頭,去嚇唬在搖籃間的嬰兒,把嬰兒弄哭,我心裏感到滿足,大家其樂融融的坐在一起吃飯特開心,好的話還得零花錢。一到晚上,用爐裏的黑炭塗滿臉部,把頭髮散下來,穿着白大衣,躲着牆角中,不被人發現,看着斷斷續續來往的親人們,看到表姐抓住機會,心裏偷笑,向前嚇去“啊……”表姐的一聲尖叫,引起了母親的注意,紛忙跑過來看是啥回事,表姐被我的裝扮嚇了一跳,佩服自己此時的裝扮,偷笑着,母親看向我,一眼識破“你多大了還玩這個鬼不鬼的遊戲,有沒有禮貌啊那你,快向你表姐道歉”“對不起,表姐”表姐搖了搖頭,勸母親不要再罵我,散後,因心情不爽,自己瞬間也明白了事理,心情不好的我,便去吃青團丸子、艾米菇,瞬間心情活躍。

故鄉的食物隱藏着故鄉的靈魂,樸素、平實、一抬頭,它就在屋檐下,離開故鄉八年,對故鄉美食越發眷戀。舊時風物,在回憶的光影裏此消彼長,或許這就是鄉愁的味覺化吧,卻比單純的味道更頑固、更執着、更誘人。

我的故鄉演講稿 篇8

一張無意中手機拍的照片,欣賞之餘,讓我時常看着思索……。

那是去年正月了,去大台山,女婿買的一處改作榛子園的撂荒蘋果園,給清理扔了多年,裏面長出的雜柴。初春乍寒,歇息之餘,站在果園的半山處,面迎悽悽的北風,眺望山下。北國的早春。回家過節的人走啦、出門打工的人也陸續走啦,擺弄地的時候還不到,田野,一個人影也沒有,只有那依河的莊繭公路,偶爾有一兩輛車駛過。過去不是這個樣子,自莊蓋高速通車以後,這條寬寬的柏油路,就很少有行車啦。靜寂的環境並不影響山鄉內在的美。山下,偏坡子河和半截溝河交匯,冰還沒有融化,那冰封的交匯的兩條河,恰巧是一個諾大的“人”字,書寫在山間大地上。特別是那“人”字的一撇的頂端,剛轉彎被遠遠的國小教學樓遮擋,轉彎正在寬處露留一彎尖,如帶筆頓筆,“人”字頓筆挺勁,走筆任意,猶如毛筆書寫一般,陽光下,晰晰發光,十分搶眼。我掏出手機,站在看果園子的破房殘壁後面,拍了下來。

回家欣賞時才發現,眼前這堵殘垣,有礙大雅。後悔,怎沒躲開。再看遠處,人字的頂端,蓋了不過十餘年的國小教學樓,曾經的希望工程,現在並校了,人去樓空。再後面就是那從包乾到户後就閒置起來的囤塌院荒的糧庫。

前景、人字、遠方,看不到一個人影的公路、大地……。哦,本來是好靜的一幅美麗圖畫,卻把我帶入另一番意境。

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隨上社會發展大潮,進城了。現在農村環境也在改變,我支持二女兒一家在農村發展。這片果園,面積上百畝,原先是政府一個部門,承包了山下村民組的一片山嵐建的一大片蘋果園,後轉包給私人,幾易其手,因山高坡長作業不便,加之蘋果落價,勞務費用上漲,都賠得不幹了。果園承包期六十年,每年承包金3500元,一年一交。當時合同已經過去了十七年,期滿還有四十多年,就是我的女兒女婿他們要到近八十歲才能到期。我算了一下,十年、二十年後,3500元承包金是什麼概念?物價要變化,錢的價值也會改變,那時候,不就是一頓飯錢嗎?在我撥弄的如意算盤裏,女婿把合同從政府手裏接了過來。

家鄉,一切都在變,山在變,水在變,路在變,村子也在變……。不止這些,生活環境,還有人,人的理念……。作為生於斯長於斯的我,從生產隊、到大隊,到政府工作,風風火火幾十年,累累在目。

記得改革開放初期,政府工作盛傳一個順口溜:“人上環,狗帶牌、扒死屍,要小錢。”即計劃生育、犬防疫、殯葬改革、收鄉村提留,四項硬性工作,農村,幹羣矛盾尖鋭。沒想到社會發展進步這麼快,幾年工夫,這些矛盾,自然而然的劃解了。計劃生育,為了孩子的生活質量、教育質量,年輕人有的給他們二胎指標都不要。林業工作,頭六七年還是山區老大難工作,封山禁牧,抓濫砍盜伐,現在大不一樣,村民房屋大都改造、家用電器普及,家務煙嗆火燎蹲灶坑,都嫌埋汰,也再沒人願意出砍樹、撈大柴那份力啦。幾年工夫,山綠啦、樹密啦,山林,又恢復到史上原始生態美的狀態。村民世代賴以生存的柴山、一項被視為綠色銀行的自留山、責任山,樹木到要長大成材時,竟沒人經管啦。看到村民對山林資源的淡漠,滿腹憧憬給女婿參謀的那片山,栽上了近萬株大榛子,扔進十餘萬投資,如今倒成了一個燙手的地瓜,棄之,不捨得,經營,刨一遍樹盤子要幾千元錢,打一遍藥也要幾千元錢,況且這些活,年輕人不稀幹,老年人不愛幹。老百姓説:“再過一二十年,我們這茬人幹不動了,那時地都沒人種了,還會有人在乎山嗎?”我不知道,包下這片還有近四十年的山嵐,是揀個便宜,還是一個虧?

農村,人,都去哪了?

家鄉的屯子,與附近屯子相比,不算小,有名字就算,七十來户,二百六七十人,但常年在家的不足百人。年輕人成了市民,五十左右歲的也要進城打工,給孩子攢樓角,進城給帶孩子。種地,大都是數了一輩子苞米粒的六七十歲的這代人,這個羣體,現在給冠上一個新名詞——留守老人。我退休,看重山村自然環境,天然氧吧,本以為回鄉過過清閒日子,同時也想讓操勞了一輩子的老伴歇下來,可是她不肯,成天上下八溝的跑,給人家稀蘋果、蘋果套袋、大棚黃瓜授粉、西瓜領秧……。有找工的就幹,他説:“嘎街居鄰的,一家家都很忙,咱能好意思呆在家裏呀。”當我提到女兒的山上有那麼多的活需要幹,她眼睛一瞪,圓圓的,你猜她咋説:“看眼前的吧,現在錢好掙,幹一天,就掙個百八的,她那塊山,你成月在裏面,能幹出點啥名堂,虎年馬月能見回頭錢呢?”

家鄉,人少了,資源相對豐富了,有不少人看到這一點,但願呆在這裏的人卻越來越少啦。伯父的孫子,十幾歲就進城了,唸完技校,分配在大連九塑,不幾年廠子改制下崗。打工、練攤,一混就十幾年,結識一位在超市幹了十幾年的吉林姑娘,結了婚。去年,小倆口看哥哥扣大棚挺剩錢,好大的胃口。跑了回來,一下子就扣了九個大棚,種植西瓜和蔬菜制種。倆人,十幾畝大棚,幹不過來呀,本應找個長工,但是跟前沒合適的人選,能行的都自己幹,餘下的都不肯操那份心,擔那個風險。沒辦法,小倆口就自己幹,時間長了養成不吃早飯的習慣,早上四點來中就起牀,胡亂帶點吃的就進棚,一干就是一上午。婆婆身體不好,幫不上忙,又是氣又可憐,説:“人家孩子都能出息走出去了,咱家孩子轉了一圈,又轉回家了”。是呀,家鄉,確實很少能看到這樣的年輕人,即使有幾人也很少有能服這樣的辛苦的。

我的家是在屯子後面的小北溝裏。上世紀七十年代,也正是我國人口的膨脹期,為了少佔耕地,新建民房都被攆到山上或山溝裏,從此那條水溝就是我家出行的路。夏季下過雷雨大雨,山洪來兮,泥沙俱下,帶下的那些山石,搪塞了河道,七高八矮,別説騎自行車子,就是步行都很困難,況且還是在溪水裏。冬季好歹把道扒拉光糊了,又結上冰,這些坡坡坎坎的冰雪小道,在上面走都打晃,時常有人揚草木灰或者沙土。並鄉前,我在3公里外的單位上班,這區區二百多米的水溝,要佔去我上班路上的三分之一時間。20__年,國家投資七八千萬元對家鄉土地進行綜合治理,逢水築壩,見河搭橋,改善山裏人生產和生活環境。我上下班走了一輩子冬冰夏水的壕溝,如今水泥路鋪到大門口。我好事,給大門口拉了電燈,夏日,屯裏人都喜歡這裏潔淨的路面,喜歡這裏的的環境,老者裏乘涼、打撲克,也學城裏人跳廣場舞。不止這些,這些年,國家加大了向農村傾斜的投資力度,家鄉也一樣,油路到屯,水泥路進户,還有不少屯通了自來水。現在的家鄉,距縣城七八十公里,坐班車一個點就到了,去大連二百多公里,也不過三四個小時的路程,偏僻的山村也不偏僻啦

俗語説:“道走直,水繞彎”。家鄉的道直了,走路省勁了,但方便的是進城,人的流失。道上腳印少了,偶有行人,腰也彎了。家鄉的河經過治理也直了、寬了,流暢了,汛期再無山洪災害,但是河套再留不下潭汀溏灣,山洪突來即逝,小時候學會游泳的的地方找不到了,小魚小蝦也沒了生息地。

夏季,葱蘢的羣山之中,大台山下,依河而建,同地相交的莊繭公路和半截溝村路,與河重疊,加上路樹護岸林鑲嵌點綴,那“人”字,被濃濃的描粗,更為壯觀。但是那破房殘壁還在,那人去樓空的國小操場堆滿了小山似地砂石料,眼下,想起鄉愁,未來它將怎樣續寫?

標籤: 演講稿 故鄉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jingxuan/zldyz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