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精選演講稿 >

Paul Piff演講:越有錢越無情

Paul Piff演講:越有錢越無情

Paul Piff是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分享一篇Paul Piff的經典演講“越有錢越無情”,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Paul Piff演講:越有錢越無情

Paul Piff演講:越有錢越無情

我想讓大家花一點時間,想象一下自己正在玩大富翁遊戲,只不過在這個遊戲裏面,那些幫助你贏得遊戲的因素,比如技巧、才能和運氣,在此無關緊要,就像對於人生一樣。因為這個遊戲被操縱了,而你已經佔了上風,你有更多的錢,有更多在棋盤上移動的機會,以及更多獲得資源的機會。在你想象這個經歷的時候,我想讓大家問一下自己,一個被操縱的遊戲裏面,作為優勢玩家的經歷會如何改變你思考自己和對待對手的方式?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我們做了一個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我們招募了100多對陌生人到實驗室。通過投擲硬幣的方式,隨機選定一對中的一個作為這個遊戲中佔上風的玩家。他們拿到了兩倍的錢,當他們途徑起點的時候,他們拿到兩倍的工資,而且他們可以同時擲兩個骰子而不是一個,所以他們可以在棋盤上移動更多。(笑聲)在接下來的15分鐘內,我們通過隱藏的攝像頭觀察了現場情況。今天是第一次,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觀察到的,有的時候音質可能不太好,還請大家原諒。因為畢竟是用隱藏的攝像頭,所以我們加上了字幕:

富玩家:“你有多少張500塊?”

窮玩家:“就一張”。

富玩家:“真的嗎?!”

窮玩家:“是啊。”

富玩家:“我有三張。(笑聲)不知道為什麼他們給了我那麼多。”

所以玩家們很快就意識到,這個遊戲明顯有點奇怪一個玩家比另一個玩家,明顯有更多的錢。隨着遊戲慢慢展開,我們觀察到兩個玩家,開始有一些明顯不同的表現。富的玩家在棋盤上移動的聲音更大,移動的時候幾乎是在狠狠砸棋盤,我們看到了富玩家們更多的“霸主”信號、肢體動作、權力的顯露以及互相慶祝。我們在旁邊放了一碗椒鹽捲餅,就在右下角,這使得我們可以觀察玩家吃椒鹽捲餅的行為,我們就是看看玩家吃了多少椒鹽捲餅。

富玩家:“這些椒鹽捲餅有什麼貓膩麼?”

窮玩家:“不知道啊。”

好吧,不出所料,大家覺得有問題。起先他們好奇那一碗椒鹽捲餅為什麼會在那裏,就像你剛才看到的其中一個甚至問:“這碗椒鹽捲餅有什麼貓膩麼?”但儘管如此,整個現場的主導形勢還是不可避免,那些富的玩家開始吃更多的椒鹽捲餅。

富玩家:“我愛椒鹽捲餅。”

遊戲繼續進行,我們發現了一個很明顯的、有趣現象,就是富玩家開始對另一個玩家表現得不友好,對那些可憐玩家的貧窮困境越來越不敏感,開始越來越頻繁的炫富,更喜歡展示他們正在做的一切。

富玩家:“我什麼都買得起。”

窮玩家:“你有多少錢?”

富玩家:“你還欠我24塊,你很快就要輸光了,我要買它,我太多錢了。那麼多花都花不完的錢。”

富玩家2:“我要把整個棋盤都買下來!”

富玩家3:“你很快就要沒錢了,我已經差不多不可戰勝了。”

下面是我覺得一個非常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在15分鐘要結束的時候,我們請玩家談論他們在遊戲中的經歷。當富玩家談論,他們在這個被操縱的遊戲裏面為什麼必勝的時候?他們提到了自己為了買到不同地產和贏得遊戲所做的努力,而他們忽略了這個遊戲一開始的不同形勢,也就是投擲硬幣隨機決定了他們哪一個獲得優勢,而這對我們理解大腦如何看待優勢提供了非常好的啟發。

我們可以用這個大富翁的遊戲作比喻來理解我們的社會以及社會分層——也就是有的人有大量的財富和地位,而很多人沒有。他們僅有很少的財富和地位,以及很少獲得寶貴資源的機會。我和我的同事在過去的7年裏一直在做的,就是研究這些不同層次的影響。全國範圍內的大量研究都表明:當一個人的財富增加時,他們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下降,而他們的優越感增加,也更注重個人利益。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富有的人更可能把貪婪定義為好的,把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定義為有利的、道德的。今天我想談的就是這種個人利益思維的影響,談談為什麼我們應該關注這些影響以及我們能做些什麼?

我們在這一領域最初做的一些研究,觀察了助人行為。社會心理學家稱之為親社會行為。我們很想知道什麼人更傾向於給其他人提供幫助,富人還是窮人?

其中一個研究,我們把一個社區的富人和窮人都帶到了實驗室,給了每個人10美元。我們告訴他們:“他們可以把這10塊錢給自己用,也可以把其中一部分拿出來分享。如果他們願意的話,跟一個陌生人分享,一個永遠不會再相遇的陌生人。我們觀察人們給了多少?那些年收入為25000,甚至低於15000美元的人和那些年收入為15萬,甚至20萬的人比起來多給了44%。

我們還讓人們玩遊戲,看看什麼人更可能為了贏得一個獎品而作弊。其中一個遊戲,我們其實操縱了電腦使得某些數字不可能出現,這個遊戲裏面你不可能超過12, 然而越富有的人越有可能在這個遊戲中作弊,去爭取那個最終能夠贏取50美元現金的分數,可能性甚至高達3到4倍。

我們還做了另一個實驗,觀察人們是否會從糖罐裏面拿糖,糖罐上清楚地寫着:給小朋友預留……(笑聲)我是認真的,我知道這聽上去像我在講笑話。我們明確地告訴了參與者 這一罐糖是給隔壁發展中心的小朋友準備的。然後我們觀察這些參與者拿了多少糖果?那些感覺富有的參與者比那些感覺貧窮的參與者多拿了兩倍的糖果。

我們還研究了汽車,不只是汽車,而是不同類型汽車的司機,誰更傾向於做一些違法的事情。其中一個實驗我們觀察了司機在碰到行人(我們安排的)過馬路時的停車行為。在加州大家都知道法律規定碰到行人要過馬路,我們必須停車。

下面我告訴大家我們是怎樣做的:左側是我們的研究人員裝作一個行人,他正要過馬路,這時候紅色的卡車停了下來,當然這是在加州。很快一輛巴士呼嘯而過,差點要撞倒我們的行人(笑聲)這是一輛比較貴的車,一輛普鋭斯開過來,一輛寶馬車也一樣。

幾天內,我們測試了幾百輛車記錄。我們發現隨着車價的增加,司機違法的傾向也增加了,而在我們的廉價車系裏沒有一輛車做出違法行為,而在我們的昂貴車系裏有接近50%的車都違法了,我們還做其它研究並發現越有錢的人越有可能在談判中説謊,贊同工作中的不道德行為,比如從收銀台偷現金、受賄、忽悠顧客等。

我並不是説只是有錢人會表現出類似的行為,完全不是。事實上,我覺得我們每個人在我們日常的分分秒秒中都要跟這些動機作鬥爭。什麼時候以及是否把我們的利益置於他人的利益之上,這很容易理解。

因為美國夢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同等的機會可以成功、發達,只要我們足夠努力,而這也意味着有的時候,你需要把自己的利益置於你周邊人的利益和幸福之上。但是我們的發現是你越有錢,則越有可能去追求一種個人的成功、個人的成果和成就,這可能是建立在對旁人的損害之上。

這裏我為大家畫出了在過去20xx年裏每個1/5和最高5%人口的平均家庭收入。1993年,每個1/5之間的收入差異還是相當大的,我們不難看出其中的差別。但是在過去的20xx年裏面,這種巨大差異最終成為了頂層人羣與其他所有人之間的鴻溝。事實是頂層20%的人口擁有整個國家接近90%的財富,我們正在經歷史無前例的經濟上的不平等,而這不僅意味着財富更多地聚集在為數很少的一羣人手裏,還意味着美國夢對越來越多的人來説都變得越來越遙遠。

如果事實果真如我們發現的那樣,你越有錢就越發覺得這些財富是你應得的,越會把自己的利益置於他人的利益之上,越會做那些利己的事情,那麼沒有理由可以相信。這個現狀會有所改變,事實上我們有更多的理由認為,情況會變得更糟糕。這是在接下來的20xx年內保持和原來一樣,相同線性速率的情況。

不平等,經濟上的不平等,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關心的問題。不僅是因為社會底層的人,而是因為經濟不平等會讓個人和集體都變得糟糕。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頂級實驗室非常有説服力的研究,展示了日益增加的經濟不平等造成的影響範圍。那些我們非常關心的東西,如身體健康、社會信任,都會隨着不平等的增加而削弱。

同樣的社會中消極的東西,比如肥胖、暴力、徒刑和懲罰,都會隨着經濟不平等的增加而加劇,而這些後果不是少數人所經歷的,而是會影響社會的各個階層,即使是在頂層的人也要遭受這些後果。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這些帶有延續性的、有害的消極影響,看上去像是什麼東西失控了,而我們無能為力,特別是作為個人更是無能為力。但是事實上,我們發現在我們自己的實驗室研究中小小的心理干預,價值觀的小小改變,某些特定的微小暗示就可以將平等和同理心恢復。比如提醒人們合作的好處或者社區的優點,就能夠讓富人和窮人一樣關注平等 。其中一個關於兒童貧困的實驗,看過這個視頻後,我們觀察了他們為實驗中一個壓抑的陌生人提供幫助的積極性。

富人變得和窮人一樣大方,他們願意花時間幫助別人,幫助那些陌生人,這意味着這些差別不是與生俱來或一成不變的,它們很容易改變。只需要價值觀的微小變化、同情心的一點點推動和同理心的輕微觸碰。

在實驗室之外,我們也開始看到社會上的改變。比爾•蓋茨在哈佛的開學典禮演講中説到這個社會所面臨的問題:“不平等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他談論了我們應該如何戰勝它,他説:“人類最偉大的進步不在於它的各種發現,而在於如何將這些發現用於削弱不平等。”

我們國家100多個最富有的人,正在承諾將他們一半的財產捐贈給慈善事業 ,還有很多草根運動的出現,比如“我們是那百分之一”、“資源一代”、“共同的財富”等,在這些組織中那些最有優勢的成員,那些1%的人和其他有錢的人,正在利用自己的優勢、經濟資源與不平等抗爭,通過倡導社會政策、社會價值的改變、人類行為的改變,這有悖於他們自身的經濟利益,但卻會最終重建美國夢!

謝謝!(掌聲)

標籤: Paul Piff 無情 演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jingxuan/zgylm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