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精選演講稿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演講稿(精選5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演講稿(精選5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演講稿 篇1

大家好!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演講稿(精選5篇)

在《論語·衞靈公》中有這樣一段話“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説:“那就是‘恕道’吧!自己不願意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

想必老夫子當年説這話的時候一定也很得意於自己的思想認識水平很高,覺得只要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算修煉到家立地成佛了。後世也有很多追隨者把這句話作為做人處事的標準,但是從我一個自由主義者的眼中看來,這個命題絕對是包含了一個可怕錯誤的偽命題,因為如果“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命題成立的話,它的逆否命題“己所欲,施於人”也就可以成立。也就是説“自己不願意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但是如果是自己願意的事,就可以強加給別人!

如此野蠻強盜的理論可以被認為是正確的而學習,培養出來的人不是奴才就是劊子手,奴才們正着用,劊子手反着用,反正都有道理。所以子可以光明正大的羅織罪名誅了少正卯,所以就有統治者打着“民主”旗號到行逆施,所以就有憤青們以“愛國”的名義侵犯人權。

所以作為一個自由主義者,我認為應該不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且己所欲也不能施於人,這是一個文明社會公民最起碼的認識。

謝謝大家!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演講稿 篇2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是儒家中心思想——"仁"的體現。儒家弟子白圭卻向老師孟子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大禹治水,是把洪水引到遙遠的海邊,為什麼不就近引到鄰國去呢?這樣豈不是更省事"。孟子很堅定地給出了答案:"你錯了,你現在把鄰國作為泄洪的地方,將來鄰國泄洪的水只會倒流。"這就是"以鄰為壑"的典故。

人生在世,雖然放蕩不羈愛自由,但這世上不只有你一個人。六十億個人有六十億不同的思想,倘若只按自己所喜好的思想去生活,如白圭一樣,這個世界將會怎樣?將視野放開,將頭抬起,將別人納入你的胸懷,學會去體貼他人,你所不願承受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令你快樂的就與他人分享,這個世界便多了一份理解,一份關愛,便少了一份爭執,一份悲傷。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己所不欲,便施於人"的現象並不少,食堂裏,因為不願落到最後一個,便想着法子去插隊;教室裏,同學們都不願上台發言,便在底下你推我推地讓別人做替罪羔羊;校園裏,因為不願多走幾步,便把垃圾隨地亂扔,甚至為了掩飾故意丟進花壇——人是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的,更有人打着"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幌子任由自己的自私慾望膨脹。然而,我們所排斥的東西別人會喜歡嗎?人是為自己而活的,但一個人如果僅為自己而不顧他人,就是將自己孤立起來了,那樣的人生又有何意義?不妨換位思考一下,食堂中,你前面有人插隊,你會作何感受?你想把問題推到別人身上去,別人卻將問題又轉向你,你又如何?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生存狀態,各有各的心路歷程,也各有各的價值觀念,這都是不能強求的,但做人做事不能沒有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便説出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也正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缺少的東西。

君子坦蕩蕩,便是用豁達的胸襟去活着,悲他人之所悲,樂他人之所樂,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獲得更多人的賞識與認可,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才能讓自己的人生昇華,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今已寫在了聯合國總部大廳的牆上,這説明優秀的品德會獲得全世界的認可的。

同學們讓我們攜手,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建設一個和諧校園共同奮鬥,讓文明之花四季綻放!

最後,在這裏祝願所有高三的同學,保持良好心態,在最後的衝刺階段,取得更大的進步,在即將到來的大學聯考中實現輝煌!

謝謝!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演講稿 篇3

尊敬的教員、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恰巧昨天上課的時候教員也有提到這句話,今天就由我和大家談一談我對這句話的一點淺薄理解。

早在2500年前,子貢問他的老師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告訴子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想請一位同學為大家解釋一下這兩句話的具體含義。

前一句話是子貢問老師: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簡單地説就是自己所不願意接受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它和咱們常説的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換位思考等等,指的都是一個意思。我認為這句話道出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這也是我一直奉行的一個行為準則。

中國傳統文化裏講究因果循環:你種下什麼因,收穫的就是什麼果。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穫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穫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穫一個命運;播種一個善行,你會收到一個善果;播種一個惡行,你會收到一個惡果。你有權利非公平地對待其他人,但你這種非公平的態度,將會使你自食其果。

相信大家都聽説過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務時,剛剛新婚。當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時,心裏就像自己的親人被淹死一樣痛苦、不安,於是他毅然告別了新婚妻子,率領數萬羣眾,夜以繼日地治水。在這個過程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13年的奮戰,最終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業。

到了戰國時候,有個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談起這件事,他誇口説: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孟子很不客氣地對他説:你錯了!大禹治水是將水引至大海,與己有利,與人無害。而你的方法只是修堤堵河,把鄰國當作大水溝,結果洪水都流到別國去,與己有利,與人卻有害。這種治水的方法,怎麼能與大禹的相比呢?這就是成語以鄰為壑的由來。

從大禹和白圭這兩個人的治水方法來看,大禹這種推己及人的精神,才是值得我們欽佩和效仿的。

以上呢就是我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一點個人見解,不足之處還請教員和同學們批評指正,完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演講稿 篇4

大家好!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先賢孔子的這句話,簡潔地概括了“己”與“人”的關係: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施加給別人,應根據自己的喜好推及他人的喜好。它是人與人相處的底線,體現的是一種同理心,即在人際交往中,能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我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我。別人把你桌上的書本碰到地上,你寬容地露齒一笑,別人也會報之以歉意的一笑。相反,你如果口出粗言,拳腳相加,他人往往也會把拳腳回報給你。我替別人着想,他人才會替我着想。給別人的,其實是給自己的。“投之以桃”,別人才會友好地“報之以李”。

想要他人理解,先要學會理解他人。上課鈴聲已響,一學生向教室狂奔而來,到門口,嘴裏還在罵罵咧咧,一腳踹門,正好撞向門後的學生。門後的學生怎麼反應?是忍住痛,看他渲泄完了,問他怎麼回事,然後,再指出他的錯誤。不能不問青紅皂白,動手回擊。原來該名學生剛被老師狠狠批評一頓,心中一肚子火。詢問他情況,理解他的行為發生的原因,再去批評他,就會有效避免矛盾。

要學會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將心比心。朋友借給你一本心愛的動漫書,是從國外帶回來的`,結果你給弄丟了。朋友對你大動肝火,而且懷疑你私吞了,甚至要跟你絕交。你怎麼辦?是不是衝冠一怒:絕交就絕交?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從朋友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言行,用自己的真誠求得諒解。

要不設防地以我最真實的一面示人,真誠對待每一個人。自己能把內心深處的東西暴露給對方,才能走進對方的心靈深處。真誠坦白,才能獲得信任。自以為是,耍小聰明,凡事斤斤計較、機關算盡,是得不到別人的真心相待的。真情流露,真誠交流,説出自己的心中話,才能得到真情回報,對方才會把你當作好朋友。主動對人友好,主動表達善意,主動對人表達肯定讚美,才能獲得他人好感。

我們需要別人的愛、寬容和謙讓,是因為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是脆弱而不夠強大的,是有缺點而不夠完美的。而愛、寬容和謙讓,只能由他人提供。只有每一個人心中擁有愛、寬容和謙讓,我們才能得到愛、寬容和謙讓。要想幸福自己,就必須幸福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已被鐫刻聯合國總部大廳,它是國與國交往的準則,也是人與人交往的準則,當然也是我們學生與學生間交往的核心準則。

謝謝大家!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演講稿 篇5

大家好!

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古話是很簡單的幾個字,卻藴含非常深刻的道理。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一方面,自己不想要的,自己不願做的,不要勉強別人接受;另一方面自己想要的,自己能做到的,同樣也不要勉強別人接受,因為這不一定是別人想要的。換一句話來説,應當是對自己要求嚴格一些,對別人要求寬鬆一些。

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jingxuan/y06ko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