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精選演講稿 >

學生心理健康快樂成長演講稿大全

學生心理健康快樂成長演講稿大全

演講又叫講演或演説,是指在公眾場所,以有聲語言為主要手段,以體態語言為輔助手段,針對某個具體問題,鮮明、完整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闡明事理或抒發情感,進行宣傳鼓動的一種語言交際活動。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學生心理健康快樂成長演講稿,歡迎借鑑參考。

學生心理健康快樂成長演講稿大全

學生心理健康快樂成長演講稿

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

早上好!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創心理特色校,健康心理,快樂人生》。

金秋十月即將過去,給大家科普一個日子,大家都知道“雙十一”,那“雙十日”,大家知道是什麼日子嗎?其實,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衞生日,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在今年的雙十日呼籲全國人民,關愛自己,關注心理健康。演員楊紫、張一山、蔣雯麗前來助陣,一起為心理健康打call!演員楊紫,是今年的精神衞生宣傳大使。她呼籲大家:“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更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接受自己的不同,保持積極心態,勇敢面對生活,你是最獨一無二的存在。”誠然,“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擁有陽光健康的心理呢?

首先,我們要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探索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有着自己獨特的個性,不必過多給自己添框設限,很多同學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很難改變,無意識地也給自己貼了標籤,其實,每一個階段的你都有不一樣的特點與成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無限的可能,我們可以不斷探索自己,持續不斷看到自己的特點與閃光點,進而不斷探索未來的可能性。來,跟着老師做一個探索的嘗試,如果你正在完成或者曾經有件事情讓你覺得自己很有成就感,不妨跟着老師問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對於這件讓你感到有成就感的事情,你是如何做到這件事的呢?有沒有哪個細節讓你印象特別深刻?期間遇到什麼困難了嗎?你又是如何克服的?最讓你引以為豪的是什麼?身邊的人是怎麼評價你的?當你把剛才老師説的問題一一梳理後,你會發現,原來我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優勢,而這些優勢如何更好地運用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也是一非常重要的命題。

因此,同學們,從現在起,多去體驗,多去嘗試,不自卑,不自負,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不斷地反思、調整、再嘗試,你會發現你將遇見更美好的自己。

除了正確認識自我以外,我們還要正確與人交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和諧的人際關係會給予我們一個很好的支持環境,我們會更願意在這個環境中學習或生活。談到人際關係,離不開溝通,人與人的溝通是雙向的,首先,我們要學會傾聽,傾聽別人的感受,尊重每個人的看法,這是我們與人建立良好關係的前提;其次,我們要學會表達自己,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願望。表達自己的感受,是為了讓別人瞭解自己,表達自己的願望,是讓別人知道如何與你相處。最後,我們還可以多給別人力所能及的幫助,送人鮮花,留已芬香,助人會讓你感覺自己備有價值,而價值感會讓你感到快樂。

同學們,讓我們在關注身體健康的同時,一起來關注自己,關注心理健康,做一個全面健康的人,共同營造健康和諧的校園,共創心理特色校。祝願大家都有一個健康的心理,陽光的心態,快樂幸福的人生!

我的講話完畢。謝謝大家!

學生心理健康快樂成長演講稿精選

現代醫學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健康既包括身體健康,又包括心理健康,單純地追求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不僅會導致精神疾病的發生,而且會誘發多種軀體疾病。

現代社會由於運轉節奏的加快和競爭局面的不斷加劇,人們的心理負擔也越來越重。特別是對處於人生特殊階段的青少年來説,你們面臨着生理的、認識的、情感的、社會的多方面的現實問題,面臨着升學的巨大壓力,因而必然承擔劇烈的心理衝突。

對於青少年來説,有一定的情緒波動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表現過於強烈,就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大量事實證明,心理健康不僅有利於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和良好學習成績的取得,而且還能使青少年正確地面臨困難和挫折,對各種社會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許多心理學測驗也證實,當一個人情緒好的時候,往往會精神振奮、幹勁倍增,思維敏捷,效率提高;反之,則會無精打采,思路堵塞,效率下降。

那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呢?我覺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應具備以下素質:

一、有遠大的志向。心理健康的青年人,有高尚的志向理想,有遠大的奮鬥目標。他們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個人生命的整體認識和根本態度,因而不計較個人得失,名利大小,不會因為遇到一件小事,就悲觀失望或高興得發狂。他們能讓自己的情緒按照正常的軌道前進、發展。

二、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並自尊自愛。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自知之明,有自我反省的能力。他們能通過自己與先進人物及周圍人物的對比來認識自己、解剖自己;他們不但能瞭解自己的優點、缺點、興趣、愛好,還能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與性格,並據此安排自己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因而他們具有較高的成功率。他們既不好高鶩遠,狂亡自大、目空一切,也不亡自菲薄、自輕自賤、憂鬱頹廢,人際交往中他們既自尊自愛,又尊重他人。

三、能正視現實,勇於解決問題。心理健康的人能和客觀現實保持良好的接觸,能對周圍的事物有清醒的客觀的認識;能正視困難與挫折,勇於面對現實,找出問題的病結和解決的辦法,而不企圖逃避,推卸責任;他們既有高於現實的理想,又不沉迷於虛無縹緲的幻想,思想和行動總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併為社會所接納;他們憑理智辦事,能聽從一切合理的建議與意見。

四、樂於交往,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心理健康的青年,總是喜歡與人交往,以尋找知音,建立友情,保持合諧的人際關係。交往中,他以尊敬的、信任的、謙讓的、誠懇的態度待人,團結友愛、助人為樂,而不是自私自利、猜疑、孤敖。他能和多數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參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

五、情緒穩定,性格開朗。人的情緒與人的需要能否得到滿足相聯繫,但人的需要總有得不到滿足的時候。 這就要求人們善於排除心理障礙,能夠控制、穩定自己的情緒。要養成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信念,只有這樣才能性格開朗,目光遠大,心境愉快,才能勝不驕,敗不餒。

個人主義思想嚴重的人則心胸狹窄,自私自利,患得患失,情緒起伏波動,喜怒無常。希望同學們能按上述四個標準對照檢驗自己,要求自己,以愉悦的心境,飽滿的情緒,去面對困難提高忍耐、受挫力,堅定信念,百折不回,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以昂揚的鬥志面對生活的挑戰。

六、要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例如,剛剛結束的期會考試,有的同學喜悦,有的同學懊悔,有的同學通過這次考試樹立了信心,有的同學卻喪失了勇氣。誠然,分數對正在苦學的高中生來講的確很重要,但你現在是否想過更為重要的是如何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建立起良好的心理情緒。一次考試的成功與失敗,只能反映你以前的學習情況,但不能代表和決定你的將來。每個人幾乎都會經歷失敗的痛苦,都會感到過己不如人的沮喪,但我們誰也不願把悔恨舊夢重温,誰也不能讓時光倒流,如果你一味沉溺於過去失敗的痛苦之中,那麼錯過的不僅是昨天的時光,還會是今天的機會。

當然,取得一點成績,也不要沾沾自喜,滿足現狀,只有繼續努力,才會取得更大成功,總之,只有正確對待過去,既不要被眼前的成功所困擾,也不要被暫時的失敗所屈服,要重整旗鼓,輕裝上陣,積極的投入到緊張的學習中去,這才是良好的心理情緒所必需的。

學生心理健康快樂成長演講稿範文

一、何為健康?什麼是健康?世界衞生組織給健康下了個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軀體的殘缺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以及社會適應能力。”

即健康包括三方面:

一、身體健康;

二、心理健康;

三、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這無疑表明,人不僅要重視生理健康,而且要珍視心理健康。

《心理諮詢大百科全書》解釋“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一般適應能力、自我滿足能力、人際間各種角色的扮演、指揮能力、對他人的積極態度、創造性、自主性、成熟性、對自己有利的態度、情緒與動機的自我控制方面達到正常水平。身體健康標準大家比較瞭解,它可以用數據加以量化,心理健康無法用數來表示,那麼如何來衡量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頒佈的《關於加強中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心理素質不僅是學生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其它素質(如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因此,對中國小生及時有效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新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

二、心理疾病挑戰全球

世界衞生組織報告説:全世界抑鬱症患者已經達到2億人,已經成了世紀病;有30%至40%求醫者有精神衞生問題;20%人口存在心理衞生問題和精神障礙;據聯合國統計,自殺居意外死亡之首。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中國,心理疾病已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1992年在南京召開的“首屆全國危機干預自殺研討會”上,中科院一項調查批露:中國每年死於自殺的人數14至16萬,平均每天400人(不包括自殺未遂的,更不包括曾有自殺意圖的)。

1989年國家教委的一份報告:對全國12.6萬大學生抽樣調查結果表明,心理疾病患病率達20.23%。上海的一項調查表明,34%的中學生有心理問題;本人曾經對西部五個省市20個地區的中學生做過調查,發現有77.9%的中學生存在各種輕度的不良反應,有5.2%的中學生存在着各種明顯的心理障礙。

三、心理健康條標準

心理健康有諸多標準,馬斯洛在《變態心理學》一書中提出了10條標準:

1、有足夠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的瞭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出適度的評價;

3、生活理想切合實際;

4、不脱離周圍現實環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8、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

9、在符合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發揮個性;

10、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恰當的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我們認為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應包括:

1,有正常的心理活動,智力正常,與同齡人有大致相同的喜怒哀樂和行為表現,言談舉止和思想活動符合社會規範。

2,人際關係和諧,尊敬師長,信任同學,能寬容和諒解有缺點和反對過自己的人。喜歡和老師、同學在一起。

3,能正視現實,適應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根據環境和形勢要求改變自己,也能創造環境。

4,有樂觀、積極、進取的精神。對現狀感到滿意,對前景也覺得光明美好。

5,能冷靜、理智地去對待生活中的挫折的打擊。學會用正確方法和態度去對待錯誤,對強弱不同的刺激能做到適度的反應,有忍受挫折、從失敗中學習和總結經驗教訓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優點的缺點,不患得患失。能揚長避短,有切合實際的志向水平;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不把獲得的成績看作高於一切或毫無意義,不自卑,不過分自責,有安全感。

7,有從事各種活動的興趣、信心,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能有效地完成各種任務。

8,在有利於社會或集體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個性的獨立性,保持認識、情感、意志行為的協調和統一。能獨立地作出決定,並對決定負責任,而不受別人的任意控制和支配。

四、 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關於青少年心理,有一個問題常常困擾着我:“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年輕的病人?他們怎麼了?”那些企圖自殺的高中學生;害怕筆尖的中學生;不敢看人的九年級學生;害怕死亡的高中生;被拘留的高一男學生;自殺未遂的中專生;能力不足的大學高材生;不會與人交往,無法工作的大學畢業生……

中學生,一般為十一、二歲至十七、八歲,這一階段總的可成為青春發育期,或青少年期。我們都知道,青少年期的中學生身心都正處在急劇的發展、變化和成熟時期。如果這期間發展(尤其是心理方面)出現問題,這種不良影響極可能伴隨他一生。

目前,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如何呢?有關專家學者們進行了調查研究。有關調查表明,有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國中生約為15%,高中生約為19%,大學生約為25%,這些枯燥的數字反映出我國教育工作中一個長期被忽視的問題——學生心理健康欠佳。

近幾年,國內有關中學生心理衞生方面的許多調查都表明,在中學生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者,其比例在10~20%左右。應該説大多數中學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有些只是偶爾存在心理問題,但在不長的時間內就消失了,真正有心理疾病的中學生是為數不多的。當然,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有不同的集中反應。根據已有知識和實踐經驗,我認為中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適應問題。適應的本意是指人們對來自外界和內部的刺激在持續不斷的影響個體時,所產生的感受能力。適應不良即對刺激的持續作用感受能力差,它將會降低人們對刺激的承受心理,是人與周圍環境不能相對平衡。適應不良的問題集中表現在七年級和高一年級,尤其是七年級。

因為,進入中學後,他們會發現中學的學習生活與國小是完全不同的:

其一,由一個學校到另一個新學校,環境發生了變化,許多地方都相對陌生。

其二,生活上,進入中學後大多數學生才開始住校生活,脱離了父母的照顧和保護,很多事都要自己親歷親為,重新學習去做。對於那些在溺愛下長大的孩子來説,獨立生活也很困難。

其三,中學的學習內容明顯大增,課業負擔重,難度也加大了,而且學習方式肯定與前一階段的不同,所以,剛上國中或高中的學生在這方面也可能不適應。

其四,人際關係的變化,新的人際圈需要自己去建立,對於不善交際的人來説,又會感到困難。因此,適應不僅是指要適應新學校的新環境,它還包括適應完全不同於國小的學習方式、方法、內容,更包括人際關係的適應。新生往往會被這一問題困擾,而感到煩惱,要麼是學習跟不上,要麼是人際關係處理不好。但是,這樣的問題大多在第一學期後會得以解決。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有嚴重的心理壓力,導致情緒失調,重則會誘發為心理疾病。

(二)情感問題。情感是和人的社會需要相聯繫的一種較高級而穩定的體驗。對於中學生而言,情感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親子溝通和異性交往,

青少年正處於生長髮育階段,這個年齡段正是主觀需求慾望比較多、比較強烈的時期,而家庭、學校和社會又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慾望和要求,於是必然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抑鬱、暴躁等。他們的這種不滿往往直接指向父母。進入中學後,他們的認知能力、學習能力等各方面都得以發展,自認為自己已長大成人了,不想父母過多地管教,最易產生逆反心理,往往採取與積極向上相對獨立的行為方式,帶着偏激、盲目的色彩,或以極端方式發泄,久而久之與父母在感情上出現裂痕,不願與父母溝通等,這必然會給他們帶來苦惱,帶來不愉快的情緒體驗。

在情感上,中學生難以解決的另一個問題是異性交往。13、14歲的少年正是情竇初開的時期,他們對情愛都充滿美好的嚮往。因此,這個時期,尤其是國中生,容易出現令老師和家長害怕的“早戀”問題。其實異性吸引以致的異性間的單獨交往也屬正常,只是交往雙方,無論他們是不是真的在戀愛,都會遭到教師、家長以及周圍人的壓力和反對。而他們自己也面臨着以學業為重,還是以感情為重的選擇,於是他們的內心充滿了困惑、矛盾和痛苦,他們稚嫩的雙肩怎能擔負這些呢?於是,出現問題在所難免。高中生在這一問題上要比國中生好。因為他們的身心發展相對成熟,由於知識的積累對性也有了較為正確的認識,不會因為性好奇而做出一些讓自己後悔的舉動。

(三)學習問題。這是作為一個學生在整個學習階段中都存在的問題。有的學生學習刻苦,態度端正,智力發展正常,可學習效率低下,他們要麼是學習技能障礙,要麼是方法欠缺,長期失敗使學習自信心喪失。對中學生而言,也存在上述情況。但九年級、高三的學生,承受着巨大的升學壓力,心理問題尤為嚴重。據調查,九年級、高三學生中,相當部分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考試焦慮,甚者會失眠、患神經衰弱症。這對他們考試時正常水平的發揮,乃至今後的成長都是不良的影響。

(四)行為和人格偏離

1.行為障礙,或稱不良行為。中學生中常見的不良行為有:多動症,攻擊行為,破壞行為,懶散,對抗行為等。這些多見於國中低年級學生羣體。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在商品經濟的浪潮下,追求虛榮,追星族心態和迷戀電腦遊戲的不良行為快速上揚。

2.人格偏離。人格也叫個性,是一個人具有的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徵的綜合。人格偏離主要是個體人格發展不健全,性格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心理問題。中學生中常見的人格偏離有:(1)自我意識偏差,國中生獨立意識增強,但自我認識和評價不全面、不準確,因而抑鬱、閉鎖。(2)自我中心傾向,他們只考慮自己,較少考慮他人的需要。(3)自卑心理。(4)嫉妒心理,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是心胸狹窄、好表現的。這些不良心理品質不僅會讓自己生活無樂趣,還會阻礙自己健康成長,面對不容樂觀的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是分析原因,尋找出路的時候了。

五、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中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上述四大類,這些問題的產生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我們應當從生理、家庭、學校、社會等生物的、環境的、教育的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生物學因素

眾所周知人的發展是指身心健康、平衡發展,生理和心理是相互影響的。在成長過程中,任何生物、化學、物理因素影響了腦的健康發展都可以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1.遺傳因素。遺傳素質對於人體的成長髮育及性格、智力的形成與發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家譜分析研究,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家族中患有各種精神病、發育遲滯等病史者明顯多於正常學生。這説明遺傳因素在心理髮展方面的作用不容否認。

2.母孕期及分娩因素。遺傳因素是通過母親懷孕來完成的。因此,在母親懷孕時,其營養、情緒及身體健康狀況都會對孩子心理健康產生很大影響。母親營養不良可使兒童智力低下,失去好奇心等,母孕期若遭受嚴重外傷,或分娩時發生諸如早產、難產,新生兒窒息等都會影響孩子心理功能的健康發展。

3.生產發育及營養因素的影響。出生後至成熟期(16歲左右)的一段時間,孩子的生長髮育與營養對孩子心理髮展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生長髮育遲緩、營養不足在幼年時可表現為説話晚、走路晚、運動不協調、環境適應能力差等。這類兒童長大後出現各種心理障礙的機率明顯高於正常發育兒童。

4.其他生物學因素。諸如在成長過程中的外傷、軀體疾病、中毒等直接影響腦功能而造成心理障礙的意外情況。

(二)家庭因素

孩子最初的教育是由家庭提供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在怎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接受什麼樣的教養,對他們的心理髮展具有直接影響。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有以下三類:

1.家庭環境因素。家庭環境應該包括住房環境、家庭成員組成、經濟條件等自然結構。住房環境擁擠、嘈雜、經濟落後、信息閉塞會阻礙孩子們的心理髮展。從小環境來説,若夫妻不和睦、經常吵架、打架對孩子也很不利。如果家庭結構不完整,父母離異、一方或雙方遺棄、死亡等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十分有害,青少年違法犯罪多源於此。

2.家庭教養態度。父母的教養態度大致有溺愛型、專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四種。而其中以民主的教養態度最好。家庭成員對子女教養態度一致,以平等的態度、民主的方式對待子女,嚴而不厲、寬而不嬌、愛而不溺、放而不縱,注意滿足孩子的正當需求,啟發孩子的自覺性,培養孩子求知向善的自主能力和勤奮好強的品質。反之,其他教養態度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3.家長的教育方法。父母教育孩子只有良好心願,沒有科學的方法仍然不能擔當起“全面的素質教育”的職責。許多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對子女要求過於嚴厲,甚至是苛刻,教育方法、簡單、粗暴,犯了過錯就罰,考試沒達到要求則打,除了學習,什麼都可以讓孩子不做。這樣培養出的子女怎麼會學習輕鬆,怎麼會不產生逆反心理,又怎麼能獨立生活,適應新環境呢?

(三)社會因素

1.學校教育的影響。學校是通過各種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施加影響,促進其成長的場所。學校作為社會中的一部分,是中學生長期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如果學校的教育方針正確,方法得當,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向社會輸送身心健康的人才。反之,如若教育方針、方法上存在問題(具體可表現在教學水平、學校的教育指導思想、教育方法、教師素質、教育態度、學校人際關係、校風等方面),就會阻礙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甚至會導致各種心理障礙的發生。

2.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結果表明:一定社會的文化背景、社會環境、社會經濟地位、風俗習慣等因素都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中學階段正是個體的理想、信念、價值觀等心理品質形成時期,若受社會不良風氣,像金錢至上、追求享受、“走後門”、吃喝送禮、黃色刊物等的影響,對學生健康向上的品質的塑造百害而無一利。社會是一個複雜的大染缸,人生活其中,很難不受影響,因此,良好社會風氣,健康社會文化才是有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營養品”。

(四)簡析當今中學生的幾種心理矛盾

第一,美好的願望與心理準備脱節的矛盾

第二,濃厚的享受意識與勞動觀念淡薄的矛盾

第三,心理閉鎖與渴求理解的矛盾

第四,獨立意識與依賴心理的矛盾

第五,進取心強與自制力弱的矛盾

第六,樂於助人與道德水準不高的矛盾

(五)學生心理健康維護

作為家長應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給他們充分的自由空間和家庭民主權。做父母的應該既注重孩子自主性的發展,也注重培養孩子遵守紀律和規則,積極鼓勵孩子平等地交換意見。而不是將自己的觀點和行為準則強加給孩子。若必須行使父母權利時,也應向孩子説明為什麼必須這樣做的理由。這一點對青少年非常重要。

面向全體學生為主、通過常規的教育訓練來培養學生心理品質、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內容。具體而言,包括智能訓練,即幫助學生對智力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並針對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等設計的訓練活動等;學習心理指導。

即幫助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以及學習習慣的訓練、學習方法的指導等;情感教育。

即教學生學會體察和表達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緒情感,學會有效控制、調節和合理疏泄消極情感,並進行相關技巧的訓練,如敏感性訓練、自表訓練、放鬆訓練等等;人際關係指導。

即圍繞親子、師生、同伴三大人際關係,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各類關係的本質,並學會處理人際互動中各種問題的技巧與原則,包括衝突解決、合作與競爭、學會拒絕等互動技巧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則;健全人格的培養。

即關於個體面對社會生存壓力及要求所應具備的健康人格品質的培養,如獨立性、進取心、耐挫能力等各方面人格素質的培養;自我心理修養的指導。

即通過訓練和教導幫助學生對自己建立科學的認識,並在自身的發展變化中始終能做到較好地悦納自己,如悦納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以及自信培養、良好自我形象建立等;性心理教育。

即關於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識的傳授與分析,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性別觀念和對性別認同,以及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和掌握異性交往的有關知識與技巧,如異性同學交往指導、早戀心理及調適等。

今天的中學生是21世紀的主人,他們不僅要有真才實學,而且要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他們應該具有勇於參與競爭的良好心態。可是他們中的不少人的社會適應能力比較弱,也缺乏社會交往能力,而許多心理障礙與疾病都與適應能力差及人際關係緊張而產生的焦慮有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須以增強學生適應社會交往的能力為主要目標。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將有助於中學生心理潛能的發揮和身心的全面發展,有助於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有助於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其最終目標是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素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jingxuan/qkglz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