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精選演講稿 >

讀後感演講稿(通用14篇)

讀後感演講稿(通用14篇)

讀後感演講稿 篇1

我,在這個稚氣未脱的季節,從《三字經》中懂得了母愛。

讀後感演講稿(通用14篇)

“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的加工需要四個工序,分為切、搓、琢、磨。從崑崙山採來玉石之後,第一步工序就是“切”,先看裏面有沒有玉;第二步是“搓”,就是將原石裏面的玉取出;第三步就是“琢",根據“璞玉”的行狀雕刻;第四步是“磨”,即使將玉石拋光打磨。一個人的成長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一樣。

在這無盡的思緒中,我抬起了曾經遺漏的點滴。“媽媽總是很傳統,老是用那‘舊社會’的方式來教育我,有時甚至會打我,我有點懷疑媽媽是不是思想嚴重腐化了”。我在一篇日記裏這樣寫到,想起那一天,媽媽發現我騙她時的的情景,真是暴跳如雷。我回到家,我看到晾在衣架上的褲子就一陣心慌:我把上次只考了70多分的試卷藏在了褲兜裏了。媽媽嚴肅地問我:“你有什麼問題要和我説嗎?你們考試了沒”我心裏猛的咯噔一驚。“沒考!”我還裝做理直氣壯的樣子。

媽媽揚起手就是一巴掌,抽得我的臉火辣辣的疼。但我看到她的眼睛紅紅的,卻極力平靜自己和我説:你知不知道:“玉不琢、不成器,”再好的玉沒有精心雕琢都是廢品,你知道嗎?考試並不重要,是因為你欺騙讓我覺得你是一塊廢鐵。言出必行,知道嗎?人的城府太深會讓人覺得不真實,你明白嗎?”我當時,氣急敗壞,寫下了這則日記。

當我再次翻及那本塵封已久的書,我終於明白:為什麼要努力學習,為什麼要刻苦奮鬥了。原來都是為了自己能像玉那樣能成器。那一巴掌包含了多少母愛啊!

“香九齡、能温席”

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孝敬父母,這做人的準則。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敬父母,並激勵自己刻苦學習。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母,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敬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記得兒時,母親的手纖細,白滑,她給我洗澡是我最喜歡的事。隨着年齡的增長,那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一天,老師佈置了一份特殊的作業——洗腳作業。我早已整裝上陣,準備好熱水。我脱去母親的襪子,將她的腳放入盆中,輕輕捧起水澆在上面。當我的手碰到母親的腳時,我感覺好像碰到了粗糙的樹皮。那常年經受風雨的腳,已經變得龜裂。在我給媽媽擦腳時,媽媽用她那粗糙的手捧起了我的臉,在我的額頭上留下了一個大大的吻。那晚,母親高興極了。

我不知道母親為了這個家付出了多少辛酸,但她卻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她是我心裏最美的女主角。

是《三字經》這部大書讓我明白了母親深沉的愛。

讀後感演講稿 篇2

尊敬的:

“滾滾長江東去水,浪花淘盡英雄……”你知道這是哪本書中的詩句嗎?它是我國古代四大名着之一《三國演義》中的詩句。三國演義中有許多的人物,其中有幾個主要人物,劉備、諸葛亮、曹操、孫權等。在這部書中我最喜歡諸葛亮和劉備。

諸葛亮複姓諸葛,單字名亮,字孔明,號卧龍。他在赤壁大戰中,巧用天時,在南平山上借東風,為什麼他能借到東風呢?因為他讀過很多的書,而且還不恥下問的向當地老農請教天時的知識。又用苦肉計火燒曹操的戰船和82萬曹兵。最後為報劉備三顧茅廬之恩,在劉備死後,為了擴大蜀國地盤,他曾經七擒孟獲、六出祁山,最後操勞過度、積勞成疾,死於五丈原,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字玄德,是漢景帝之全孫。他是一個梟雄,愛民如己,在打四川的時候,他不讓士兵賤壞一草一木,違令者斬。在他成其霸業之前,他堅決不奪取荊州不殺劉表,奪西川,不殺劉璋,因為念其他們是漢室宗親。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快到書中找故事吧!

謝謝大家!

讀後感演講稿 篇3

九月的校園,颳起一陣儒家之風,漫步於校園中,可聽到同學們誦讀《弟子規》聲音,使人彷彿時空錯亂,不禁懷念曾經忠厚的原汁原味的學術之風。

我認為,《弟子規》的核心思想就是教我們如何自愛和愛人,自愛包括生活起居中的方方面面,面愛人則告訴我們要孝敬父母長輩,包括生活中的每一個人。

首先是自愛。在形色份雜的現代,自愛的聲音離我們似乎漸行漸遠。在我看來,自愛就是自我尊重,自我保護及實現自我理想與價值的統一體。實時,每個人都有追求頂峯的目標,但生活的諸多因素,磨滅了他們的鬥志,最終淪落於慾望的深淵。而《弟子規》中教我們自愛的方法十分簡樸:能親仁,無限好。即見賢思齊,書中還指出,個人良好的習慣要從小事開始培養,這也是自愛的一種實現方式,自愛對於女性而言尤為重要。雖説如今社會男女平等,但女性仍然處於劣勢。所以作為女子,更應具備堅強的性格和一塵不染的品性,好好珍惜自己。

愛人是《弟子規》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首先是愛父母。世界上從沒有哪個民族像我們民族一樣重視骨肉親情。“百行孝為先,”無論何時何地,孝行都不該被遺忘,同時我們要將其發揚光大。其次,待人接物的言行舉止也十分重要了。《弟子規》中描寫了許多細節,看則微不足道,實卻耐人尋味,無論是怎樣做,都是為了使人與人之間相處更融洽,社會更和諧。如今,高樓建起來了,生活富起來了,人與人卻更加淡漠了。我們在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也不要忽略了精神上的遺乏。

《弟子規》中道理對於一個國家來説同樣適用,一個國家要自愛,就是要為人民服務,處處從人民利益出發,同時要正確看待自己國際地位,不妄自菲薄也不自傲自大;一個國家不是獨立存在的,處於國際大環境中就應與其他國家平等共處,以寬容的心態去接受歷史遺留的過錯,不侵犯他國利益。在這點上,我對於我的祖國十分自豪。中國一直都兢兢業業,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而矗立着。

可以説,《弟子規》在繼承儒家精神的基礎上,更多了一些令人窩心的人情味。限於歷史和朝代,雖然其也有一些不足,但總體方向還是值得我們借鑑的,尤其是對於青少年,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作為一箇中國人,我真心希望我們的國家能繼讀弘揚國學精華,使中國精神能代代相承源遠流長。

讀後感演講稿 篇4

自從學習了經典名著《三字經》之後,我有了很大的收穫,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是:從前,孟母為了給孟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學習,孟母生氣地割斷織布的紗線,告訴他要好好學習。它使我想到了爸爸媽媽,他們也像孟母一樣,為了我的學習更上一層樓,又是給我買點讀機,又是給我買寫字桌,星期六星期天還送我去老師家補課。從前,我不理解爸爸媽媽的苦心,認為買給我的東西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也不知道珍惜,當我貪玩的時候,父母説一下我,我還會不服氣,認為他們不該限制我的自由。學了《三字經》後,我終於明白父母為什麼這樣,是希望我好好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講的是: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把大的梨讓給兄長,尊敬兄長的道理。而現在有些孩子在家大多都是小皇帝,他們惟我獨尊,想要什麼就叫父母買,沒買到就不高興。這樣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向孔融學習,同學之間,兄弟姐妹之間,要懂得謙讓。我們也要懂得孝敬父母,因為父母為我們付出的太多了!

總之,學了《三字經》後,我的收穫真不少。

讀後感演講稿 篇5

我,在這個稚氣未脱的季節,從《三字經》中懂得了母愛。

“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的加工需要四個工序,分為切、搓、琢、磨。從崑崙山採來玉石之後,第一步工序就是“切”,先看裏面有沒有玉;第二步是“搓”,就是將原石裏面的玉取出;第三步就是“琢",根據“璞玉”的行狀雕刻;第四步是“磨”,即使將玉石拋光打磨。一個人的成長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一樣。

在這無盡的思緒中,我抬起了曾經遺漏的點滴。“媽媽總是很傳統,老是用那‘舊社會’的方式來教育我,有時甚至會打我,我有點懷疑媽媽是不是思想嚴重腐化了”。我在一篇日記裏這樣寫到,想起那一天,媽媽發現我騙她時的的情景,真是暴跳如雷。我回到家,我看到晾在衣架上的褲子就一陣心慌:我把上次只考了70多分的試卷藏在了褲兜裏了。媽媽嚴肅地問我:“你有什麼問題要和我説嗎?你們考試了沒”我心裏猛的咯噔一驚。“沒考!”我還裝做理直氣壯的樣子。

媽媽揚起手就是一巴掌,抽得我的臉火辣辣的疼。但我看到她的眼睛紅紅的,卻極力平靜自己和我説:你知不知道:“玉不琢、不成器,”再好的玉沒有精心雕琢都是廢品,你知道嗎?考試並不重要,是因為你欺騙讓我覺得你是一塊廢鐵。言出必行,知道嗎?人的城府太深會讓人覺得不真實,你明白嗎?”我當時,氣急敗壞,寫下了這則日記。

當我再次翻及那本塵封已久的書,我終於明白:為什麼要努力學習,為什麼要刻苦奮鬥了。原來都是為了自己能像玉那樣能成器。那一巴掌包含了多少母愛啊!

“香九齡、能温席”

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孝敬父母,這做人的準則。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敬父母,並激勵自己刻苦學習。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母,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敬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記得兒時,母親的手纖細,白滑,她給我洗澡是我最喜歡的事。隨着年齡的增長,那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一天,老師佈置了一份特殊的作業——洗腳作業。我早已整裝上陣,準備好熱水。我脱去母親的襪子,將她的腳放入盆中,輕輕捧起水澆在上面。當我的手碰到母親的腳時,我感覺好像碰到了粗糙的樹皮。那常年經受風雨的腳,已經變得龜裂。在我給媽媽擦腳時,媽媽用她那粗糙的手捧起了我的臉,在我的額頭上留下了一個大大的吻。那晚,母親高興極了。

我不知道母親為了這個家付出了多少辛酸,但她卻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她是我心裏最美的女主角。

是《三字經》這部大書讓我明白了母親深沉的愛。

讀後感演講稿 篇6

尊敬的: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書中描寫的一個個活龍活現的人物,精心策劃的計謀深深地吸引了我,最使我感動的是諸葛亮了,他一出山就顯示了他的非凡才能,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為劉備提出聯吳抗魏的主張,開創了三國鼎立,三分天下的局面,這説明他是一個很有學問,很有遠見,從青少年起就胸懷大志,否則他高卧隆中,怎能知道天下大局呢?他除了非常聰明,還勤奮實幹,任勞任怨,行軍打仗,屬他最操心,他太辛苦了,就跟周恩來一樣,整天睡得最晚起得最早。他是後人學習的傍樣。

謝謝大家!

讀後感演講稿 篇7

中國是世界禮貌的禮儀之邦,在古代就設有嚴格的禮樂制度,禮儀對於我們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在當今社會,“有禮行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已成為人人皆知的道理。常把“多謝、請和對不起”掛在嘴邊,雖然顯得有些客套,但帶給對方的絕不是生疏。

説起來慚愧,在之前,我想法裏的有禮就只侷限於尊老愛幼、尊師敬長,對於其他方面僅有個模糊的輪廓。感激學長精心的策劃和籌備,讓我明白了怎樣做才是有利的表現。

理解此次培訓之後我才明白:打電話也有所謂的“規範”,在打電話時要研究對方的處境是否方便接電話,也要根據談話資料選擇適宜的通話地點。與人交流的過程,也會體現出個人修養,怎樣介紹別人、介紹自我,如何聆聽別人説話,還有不宜交談的話題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我本就是個不善言辭的人,培訓對我的幫忙真的十分大。儀態翩翩會引人側目,站如鬆坐如鐘行如風能表現出這個人良好的精神風貌,平時總是急三火四的不注意這些,以後不會不在意這些了。着裝方面我們在參加大型比賽或參加面試、答辯時會應用的比較多,但此刻也要時刻注意自我的着裝是否貼合場合。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會議座次也有次序原則,會議禮儀概括成簡單的一句話就是:要對講話的人尊重,要對參與會議的其他人尊重。

經過這次培訓,領會到了禮儀的重要性後又明白了具體的行為規範,無論是對此刻還是對未來,必須對我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我會盡我所能做到最好,與小組一齊成長。

讀後感演講稿 篇8

世界名著《小王子》是法國作家安託萬·德·聖埃克蘇佩裏寫的唯一一部童話,它主要講的是:小王子的星球很小,上面只有三座火山和一朵花,他很愛那朵花。有一天他和花鬧了矛盾,決定到別的星球看看。一路上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最終來到了地球。在這裏他馴化了一隻狐狸,狐狸告訴他一個道理:世界上有許多重複的東西,就像你的花一樣,但它對於你來説是唯一的,因為你把它馴化了。後來小王子走到了沙漠,碰到了作者,訴説了這一切。最後因為對花的愛小王子不惜犧牲肉體回到了星球。

這是一部真摯感人的寓言故事,整篇童話文字清新,形式簡單。但他充滿詩意的憂鬱,淡淡的哀愁,讀來讓人回味無窮。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專一,並且要對事情負責,就像小王子對花那樣。我們不能讓自己空虛,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一個道理:人只能用心靈去觀察去感受,光靠肉眼是不能看到本質的東西的,而且要懂得做人不能只想自己,要做個負責任的人。

我喜歡《小王子》這本書,更喜歡小王子這個人,因為他是個善良快樂的人。

讀後感演講稿 篇9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講述了王二小的為國犧牲的故事,我讀過後非常感動。

首先是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他小小年紀就幫助八路軍參加抗日。一次,他去山上放牛,看到了日本鬼子來圍剿(jiǎo),便把日本鬼子帶入了八路軍的埋伏圈,自己卻喪命在日本鬼子的手中。他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事情發生在河北省沫源縣,年僅七歲的王二小非常勇敢,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去保護鄉親和幹部,於是王二小把敵人引到了八路軍的埋伏圈內,只聽到子彈打出的聲音,於是敵人知道他們上當了,敵人就把他挑在槍尖上摔死在石頭上。王二小就這樣英勇的犧牲了。於是文藝戰士方冰和很快創作了《歌唱王二小放牛郎》這首歌。

王二小是一位抗日英雄,他不怕威脅,勇敢地與敵人搏鬥。他為了保衞祖國,不惜自已,結果壯烈犧牲。他犧牲時才十三歲。我們應該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後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

讀後感演講稿 篇10

暑假裏我看了一部叫《城南舊事》的電影,它講述了英子非富多彩的童年,而這部電影深深的震撼了我。

它滿含着懷舊的曲調,將其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着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電影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羣、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就像一首淡雅詩。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着爸爸媽媽從中國台灣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衚衕裏。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着迷。會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夥伴妞兒、經常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沉痾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對這一切依然情意繾綣,那一縷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記憶裏,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動着我。看《城南舊事》,心頭盪漾起一絲絲的温暖,因為很少看見這樣精緻的東西,因為她不刻意表達什麼,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説它自己。

也許,童年,是記憶的開始,也是一個夢的符號。童年是純真、難忘的歲月。它就像一幅畫,畫裏有我們五彩的生活;它就像一首歌,歌裏有我們的幸福和歡樂;它就像一個夢,夢裏有我們的想象和憧憬。然而,每一個人的童年歲月都不一樣,酸甜苦辣,就像一個五味瓶,灌滿我們的童年生活。

讀後感演講稿 篇11

自從學習了經典名著《三字經》之後,我有了很大的收穫,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是:從前,孟母為了給孟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學習,孟母生氣地割斷織布的紗線,告訴他要好好學習。它使我想到了爸爸媽媽,他們也像孟母一樣,為了我的學習更上一層樓,又是給我買點讀機,又是給我買寫字桌,星期六星期天還送我去老師家補課。從前,我不理解爸爸媽媽的苦心,認為買給我的東西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也不知道珍惜,當我貪玩的時候,父母説一下我,我還會不服氣,認為他們不該限制我的自由。學了《三字經》後,我終於明白父母為什麼這樣,是希望我好好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講的是: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把大的梨讓給兄長,尊敬兄長的道理。而現在有些孩子在家大多都是小皇帝,他們惟我獨尊,想要什麼就叫父母買,沒買到就不高興。這樣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向孔融學習,同學之間,兄弟姐妹之間,要懂得謙讓。我們也要懂得孝敬父母,因為父母為我們付出的太多了!

總之,學了《三字經》後,我的收穫真不少。

讀後感演講稿 篇12

傳承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淵源文明古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社會的各個方面。中國古代的“禮”和“儀”,實際是兩上不同的概念。“禮”是制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系統而完整的程序。禮儀的作用概括地説,是表示人們不同地位的相互關係和調整、處理人們相互關係的手段。從《員工禮儀手冊》讀本中,領悟到禮儀的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尊重的作用即向對方表示尊敬、表示敬意,同時對方也還之以禮。禮尚往來,有禮儀的交往行為,藴含着彼此的尊敬。

2. 約束的作用禮儀作為行為規範,對人們的社會行為具有很強的約束作用。禮儀一經制定和推行,久而久之,便形成為社會的習俗和社會行為規範。任何一個生活在某種禮儀習俗和規範環境中的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該禮儀的約束,自覺接受禮儀約束的人是“成熟的人”的標誌,不接受禮儀約束的人,社會就會以道德和輿論的手段來對他加以約束,甚至以法律的手段來強迫;

3. 教化的作用禮儀具有教化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禮儀的尊重和約束作用。禮儀作為一種道德習俗,它對全社會的每個人,都有教化作用,都在施行教化。另一方面,禮儀的形成、禮儀的完備和凝固,會成為一定社會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傳統”的力量不斷地由老一輩傳繼給新一代,世代相繼、世代相傳。在社會進步中,禮儀的教化作用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4.調節的作用禮儀具有調節人際關係的作用。一方面,禮儀作為一種規範、程序,作為一種文化傳統,對人們之間相互關係模式起着規範、約束和及時調整的作用;另一方面,禮儀形式、禮儀活動可以化解矛盾、建立新關係模式。可見禮儀在處理人際關係中,在發展健康良好人際關係中,是有其重要作用的。

總之,《員工禮儀手冊》讀本我們必須要好好地去咀嚼和品味、去雅俗共賞、去踐行,因為《員工禮儀手冊》讀本從形式上給我們傳授了必修知識,從內涵上給我們總結了必有行為規範,從意義上給我們闡明瞭必備素養,因此我們要在平時的生活、學習、工作中,不斷總結,吸食精髓,使我們真正成為有教養、守規矩、懂禮貌、重品行的合格員工。

讀後感演講稿 篇13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非常有意義的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弟子規》

《弟子規》這本書是根據我國大思想家孔子的教誨編寫的,其中提出了許多日常行為規範,它教育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言行要小心謹慎,做人要誠實守信。我們在學會做人以後,還應該好好地學習,以獲取有益的學問。

《弟子規》這本書是我的良師益友,我要嚴格按照書上説的要求自己,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孩子。

讀後感演講稿 篇14

這個假期我讀了亞米契斯寫的《愛的教育》,從中讓我知道了嚴厲的愛、温柔的愛、父母的愛等。

這本書採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恩利科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講述了從四年級10月份開學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內外的所見、所聞和所感。都講的是友情、師徒之情、父母之情,這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我們應該珍惜眼前的一切。

《感謝》和《帕多瓦的小愛國者》最令我記憶猶新。《感謝》主要講了:“我”的老師還有三天就要走了,四年級的生活就要結束了,有許多人幫助“我”、鼓勵“我”,無論我在哪裏,都有人給我指點,“我”非常感謝大家。

《帕多瓦的小愛國者》主要講了:在一艘從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開往意大利的熱那亞的船上,有一個穿得破破爛爛孩子,他盯着這裏的所有人,因為曾經他被賣給馬戲團。有三位乘客給了他一點錢,並開始聊起意大利,百般侮辱意大利,説意大利是一個骯髒的民族、一個愚昧無知的民族……“我”非常惱怒説:“我不准你們侮辱我的祖國,這些錢還給你。”

讀完這本書我懂得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師。老師是神聖的,因為他教會了我們知識。我們也要像帕多瓦的小愛國者一樣熱愛我們的祖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jingxuan/o3ok6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