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精選演講稿 >

好故事演講稿(精選9篇)

好故事演講稿(精選9篇)

好故事演講稿 篇1

大家上午好,我叫吳x,來自新場鎮學校黨支部。今天我能代表優秀共產黨員發言,我感到十分榮幸。面對“優秀共產黨員”的殊榮,我的心情除了激動之外還有一絲忐忑。因為在各項工作中,我只是做了一個普通黨員應該做的事,而組織上卻給予了我這樣的榮譽,這讓我備受鼓舞。感謝黨組織給予我的崇高榮譽,感謝各級領導同志們對我的厚愛和幫助。

好故事演講稿(精選9篇)

作為一個黨員教師,我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剛參加工作那一 年,我主動向學校申請了班主任這個職位,同時擔任八年級的物理教學工作。剛走出校門的我,什麼經驗都沒有,僅靠書本上學的理論知識根本不夠用,還好我的身邊有許多工作經驗豐富的老師,在他們的帶領下,我很快走上了正軌。帶領學生參加學生藝術節,指導的三人舞獲得的縣一等獎,帶領學生參加校運會,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學生會考畢業時,取得了全縣第九名的好成績。去年國慶節時,由於一時不小心導致面癱,害怕耽誤學生的學習,我每天到學校上完課才去醫院治療,面癱導致我講話不太清楚,可是學生很聽話,那段時間他們學的更認真,更努力。我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學生,希望他們也能跟我一樣克服困難,迎難而上,在學生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受他們的愛戴。

今天我站在這個領獎台上,我感到壓力和動力同在,黨組織授予我“優秀共產黨員”的稱號,一方面是鼓勵我加快發展,對我前期工作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壓力,我不能讓我的成績曇花一現,不能停滯,更不能倒退,否則就對不起組織的信任。

成績和榮譽只能説明昨天,今天就是我前進征程的新起點,我要更加努力地為教育事業添磚添瓦,永遠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

在這裏,請允許我代表受到表彰的優秀共產黨員莊嚴地表示:我們絕不辜負組織的殷切期望,珍惜榮譽,謙虛謹慎,再接再厲,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無愧於優秀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謝謝大家!

好故事演講稿 篇2

2月19日,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落實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有一項本領不可或缺,就是要會講故事,講好故事。歷史和現實啟示我們,會講故事才能更好地載道,好的故事才能更好地高舉旗幟、引領導向,才能更好地團結人民、凝心聚力,才能更好地明辨是非、溝通世界。

好故事中有好榜樣,用榜樣的力量去引領時代,去鼓舞黨員,以便更好的服務於人民。時代需要榜樣,人民期待榜樣。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去發現榜樣?怎樣才能為普通黨員樹立好榜樣?這個時候,宣傳和引導就成了最行之有效的的方式方法了。通過“千村黨建好故事”這個活動,大力去宣傳優秀黨員的日常小故事。把榜樣樹立在普通黨員的身邊。讓普通黨員能更直接的瞭解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好黨員,如何才能更好的體現為人民服務。這就是此次活動的根本目的了吧。

“用心”才能把故事講好,“用心”才能做好黨員。那些優秀的普通黨員把自己黨員的責任和義務落實在了自己最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他們做着最平凡和普通的事情,卻用責任和擔當一遍又一遍的體現着一名中國共產黨員的精神面貌。

典型就是旗幟,榜樣就是力量。在廣大黨員羣眾中學習推廣“黨建好故事”,是慶元繼把學習梅振盈先進事蹟作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必學內容後又一生動實踐。立足基層“小人物”,從農村黨員默默無聞、不計名利、甘於奉獻的平凡堅持中深挖不平凡的“大精神”和感動,並以羣眾喜聞樂見、圖文並茂的微故事形式,在浙江新聞客户端專欄這一大舞台上高調亮相。

要深挖身邊先進典型這座‘富礦’,讓其光芒四射。充分發揮身邊看得見、摸得着的先進典型作用。藉助浙江新聞客户端等現代媒體學習黨建好故事,是中央“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方案中提出的“要引導黨員利用網絡自主學習、互相交流”要求的題中之義,也是“空心村”趨勢下流動黨員參加“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現實需要。通過學習可信、可敬、可學黨建好故事中主人公的精氣神,找準價值座標,增強黨性。

小故事短小精悍、通俗易懂,非常適合基層黨員和外出黨員學習,最重要的是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好故事,讀起來感覺特別親切、特別感動。每次閲讀都是滿滿的正能量。要通過轉發朋友圈等形式把這種正能量傳遞到更多人心中。

好故事演講稿 篇3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默默工作奉獻的黨員,他們的故事和經歷都是一本很好的教科書。通過這些故事,我們能更好地讀懂這本書,更多地瞭解這些黨員平凡中的閃光點。為宣傳基層先進典型,集聚黨內正能量,充分展現全校黨員立足崗位做奉獻的感人事蹟,學校黨委組織部組織和宣傳部開展“黨員好故事”徵集活動,以學校黨員的真人真事為素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展現出平凡黨員無私奉獻、愛崗敬業,做一名合格黨員的動人形象。

好故事中有好榜樣,用榜樣的力量去引領時代,去鼓舞黨員,以便更好的服務於人民。時代需要榜樣,人民期待榜樣。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去發現榜樣?怎樣才能為普通黨員樹立好榜樣?這個時候,宣傳和引導就成了最行之有效的的方式方法了。通過“千村黨建好故事”這個活動,大力去宣傳優秀黨員的日常小故事。把榜樣樹立在普通黨員的身邊。讓普通黨員能更直接的瞭解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好黨員,如何才能更好的體現為人民服務。這就是此次活動的根本目的了吧。

“用心”才能把故事講好,“用心”才能做好黨員。那些優秀的普通黨員把自己黨員的責任和義務落實在了自己最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他們做着最平凡和普通的事情,卻用責任和擔當一遍又一遍的體現着一名中國共產黨員的精神面貌。

典型就是旗幟,榜樣就是力量。在廣大黨員羣眾中學習推廣“黨建好故事”,是慶元繼把學習梅振盈先進事蹟作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必學內容後又一生動實踐。立足基層“小人物”,從農村黨員默默無聞、不計名利、甘於奉獻的平凡堅持中深挖不平凡的“大精神”和感動,並以羣眾喜聞樂見、圖文並茂的微故事形式,在浙江新聞客户端專欄這一大舞台上高調亮相。

要深挖身邊先進典型這座‘富礦’,讓其光芒四射。充分發揮身邊看得見、摸得着的先進典型作用。藉助浙江新聞客户端等現代媒體學習黨建好故事,是中央“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方案中提出的“要引導黨員利用網絡自主學習、互相交流”要求的題中之義,也是“空心村”趨勢下流動黨員參加“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現實需要。通過學習可信、可敬、可學黨建好故事中主人公的精氣神,找準價值座標,增強黨性。

“在生命面前上帝都要為之讓路”是趙冰潔的口頭禪,同時也貫穿在她的工作理念中。她在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為自己定下工作目標:“對每一個遭遇心理痛苦的大學生隨時提供心理援助;使每一個痛苦的心靈都能夠得到愛的撫慰;在第一時間來到心理危機學生的身邊;學生的需要就是工作時刻表;學生的安危永遠放在第一位。”這就意味着,她的工作是沒有白天和夜晚時間段劃分的。有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尤其是有自殺傾向的學生大多是凌晨備受心理疾病的折磨,常常在夜間發出呼救的信號,她常不厭其煩地在深夜接聽學生打來的求助電話,有時連續幾個晚上接聽同一個學生的電話,甚至會在一個晚上接聽來自多個學生的求助電話。

20xx年春天,兩個學生同時得了抑鬱症,都有過自殺行為,並經過醫院治療後再回到學校。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裏,趙冰潔經常在深夜被鈴聲喚醒,這段時間她特別害怕聽到鈴聲,她對鈴聲出現了巨大的恐懼,儘管如此,她仍然沒有拒絕任何一次呼喚。“也許因為一次疏忽,一個鮮活的生命就會即刻消逝”,她常常這樣告誡自己。在她的心中,學生的安危永遠是第一位的。此外,在深夜深入到學生宿舍處理危急事件也是很常見的現象,她在熟睡中被喚醒,便第一時間來到學生身邊給予心靈疏導。

趙冰潔還會常常體驗為學生安危而心急如焚、六神無主的情緒,與學生的生命和健康共喜同憂。20xx年5月,一位因為失戀而準備製造車禍自殺的大二學生,給她發來了最後的告別短信,隨即對方就關機了。她知道這意味着什麼!她體驗到的不是將要失去學生,而是將要失去一個孩子的撕心裂肺的痛苦!極度焦慮、無奈和恐慌,整整折磨了她幾個小時,經多方聯絡,最後她還是用心呼喚她走出了死亡的深淵。像這樣關於她挽救生命的故事還有許多……

趙冰潔説,這是一份“用心去工作”的工作,要以充分的愛和健康的心去撫慰受傷學生的心靈。儘管她是一個心理諮詢老師,但她也是一個平凡的人,也有不良的情緒和身體不適的時候,每當這時她必須壓抑自己的痛苦,“喬裝”成一個快樂、健康的人。許多年來她沒有休過病假,儘管身體和心靈都十分疲勞,但是她從來沒有過怨言,總是用熱情和微笑迎接每一個諮詢學生的到來,在課堂上和報告廳裏總能看到她充滿活力的身影,聽到她積極向上的、充滿力量的語言感染着學生。

小故事短小精悍、通俗易懂,非常適合基層黨員和外出黨員學習,最重要的是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好故事,讀起來感覺特別親切、特別感動。每次閲讀都是滿滿的正能量。要通過轉發朋友圈等形式把這種正能量傳遞到更多人心中!讓我們來一起行動吧!

好故事演講稿 篇4

我是廣播電視台新聞評論部記者劉,幹了二十多年新聞,得到領導和同志們的認可,我也有一個小小的職務,可我更認同“記者”這一跟隨了我二十多年職業生涯的身份。二十幾年磨一劍,完全可以消磨掉一個人最初的熱情和光芒,而直到現在,每每面對鮮活的新聞事實和生動的新聞現場,我依然興奮和激動,總想“捋起袖子”大幹一場,將最生動、最新鮮的新聞事實呈現給觀眾,這是新聞職業帶給我的激情和力量,這種激情和力量使我永遠和新聞職業一樣,充滿了青春和夢想,還有就是責任和堅守。

小時候,母親幫姐姐帶孩子,發現我值得信賴,就將兩歲的孩子交給十二歲的我,雖然有同伴勾着去玩,但是因為得到母親信任就必須看好孩子,這是我最初理解的責任。稍大一點,有一個機會去縣城讀書,母親從我和妹妹中選擇了我,既然母親把讀書的機會交給了我,我就得讀好書,這是責任。1993年5月,我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有線電視台,從教師轉行成為夢寐以求的電視記者,黨的新聞宣傳工作選擇了我,我認為這是信任,就像當初母親信任我一樣,信任就是責任。

曾經在圍牆之外,總羨慕記者職業表面的光環,等進了圍牆,“記者”就不再是風景,而是時而需要而風風火火、時而需要凝神靜氣、時而面對的是小橋流水、時而又驚濤拍岸的有些特殊的工作,是早上按時上班,晚上未必能按時下班;是上午還在市長辦公室,下午卻在農民秧田弄得兩腿泥也未可知;是上了採訪車吃了早飯午飯晚飯不知何時吃的缺少規律的工作;是經常要面臨上海下田、涉水翻山的體力考驗,又要時刻應對是非曲直、矯罔糾偏、懲惡揚善的心智考驗的一項實實在在的工作……這對於體弱、慢性、寡言的我的確形成了考驗。在參加工作的第二天,我被安排跟隨部主任去新立鄉採訪,由於從小就嚴重暈車,坐上採訪車不久就開始噁心嘔吐,一路上停車四五次,急得主任不停地説:這樣還能當記者麼?

這些年來,全市幾十個場鄉全都不只一次去過,只要有採訪基本都要坐車,採訪中什麼汽車、摩托車、甚至農用三輪車、大馬車都坐過,異地採訪也坐過飛機、輪船,卻再沒有過暈車的經歷,我老父親總是不明白,除了自行車曾經坐大馬車都暈的我用什麼治好了病……老父親哪裏知道,身為記者,坐車哪裏算上什麼考驗。1995年8月,我市遭遇罕見洪水襲擊。21日黃昏時分,已經在抗洪一線日夜奮戰了十幾天的我又接到新的任務:與新聞部龍主任馬上到雙台子河閘集結,跟隨時任市委書記的王連夜巡堤,因為直接關係此次抗洪搶險成敗的遼河第二次洪峯當晚將通過我市。由於多日連雨再加上人車踩壓,大堤泥濘不堪,一些被颳倒和折斷的樹木及高棵植物橫倒豎卧在大壩上,我坐在龍主任駕駛的面的上,緊緊跟隨市委書記的車隊,小小面的就在泥水坑窪裏搖擺着象跳舞,虧得之前我練就了一身坐車的好“本領”,不然我還不得把膽汁吐出來!遇到路面情況不好,龍主任慣用急剎車,我不僅經常心提到嗓子眼,頭上也磕出大大小小的包。當行至沙嶺堤防附近,漆黑的夜色中市委書記王向民又下了車,這一次不是看堤防和水位,卻走向了我們的面的,並親切地要求和我“換位”,邀請已是滿身泥水的我去坐他的車,他卻坐上了龍主任的面的。不知王書記坐上面的在作何感想,反正,坐上王書記的轎車,沒有了緊張和碰撞,思謀起我的稿子來,我卻是“勝似閒庭信步了”。不知是不是對記者職業精神的鼓勵,午夜時分,沒有水和食品,王書記還從車裏拿出一盒餅乾分給飢腸漉漉的我們。22日凌晨4點30分,帶着緊張和疲憊,徹夜巡堤的一行人返回河閘,遼河第二次洪峯順利通過我市。22日早8點上班前,一篇新聞特寫《今夜 與遼河共渡》已完成,我獨自跑到趙家村的一家小吃部裏,花五元錢要了一盤最愛吃的葱花炒雞蛋,那是那些天裏我最奢侈的一頓飯。前幾天的一次朋友聚會上,一位曾在婦聯工作的老大姐清晰地説出《今夜 與遼河共渡》這篇報道,我很感慨和感動,就是這樣一篇在我的新聞從業經歷中的普通報道被一位普通的觀眾記住十九年,除了新聞,還有哪項職業能帶給我們這樣的光榮與夢想?人們可能還都記得就在那一年,XX市委書記張與電視台記者劉在視察險情時被洪水捲走而殉職的事蹟,其實,當年在抗洪一線採訪的記者們哪一個沒有過趟着沒腰深的洪水、踩着隨時可能塌方的堤壩採訪的經歷,從這個意義上説,每個記者都是英雄,是職業給了我們勇敢的習慣。

新聞職業也讓我學會雷厲風行和一絲不苟。新聞工作的時新性決定了記者的個性應該是快性子。吃飯快、走路快,反應快,多年的工作磨礪讓我得益於這些個性的改變。20xx年我市遭遇嚴重內澇,我與民生新聞記者第一時間策劃的災情報道及時為百姓爭取了省裏的救災專款,當攝象機鏡頭裏鄉親的苦臉變成笑臉的時候,我深深感謝我的職業和我以職業之利取得的快慰。可是,快樂和慰籍並不總屬於這個職業,碰釘子的時候多的是。20xx年5 月,一位中年婦女向我講述了她三個哥哥和兩個姐姐虐待病重的老父親的事,希望我們能幫幫租房子住沒有經濟來源的她及她危在旦夕的老父親走出困境。我與另外兩名記者到她家跟老人瞭解情況,老人證實屬實,又按照她提供的地址和電話分別採訪了她的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有的遭拒)以及相關人員。按理説,這樣的採訪也算作充分,可報道播出後,被報虐待老人的五位兄妹(有的還包括他們的愛人)抬着他們卧牀的老父親一齊氣勢洶洶找上門來,這時老人竟改口説沒有虐待那回事,幾兄妹一口咬定記者授受了他們小妹的賄賂。清官難斷家務事,我有口難言,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地自我檢討,在未來的採訪調研中一定要認真再認真。

20xx年3月,在我迎來新聞工作第16個年頭的時候,生命卻遭遇重創,被確診為乳腺癌。20xx年來第一次停下奔波的腳步,用足足半年時間來修補創傷。歇腳的時候,細細回味,20xx年的職業生涯不僅使我在面對生命裏的災難時選擇堅強,更重要的是,職業之便讓我走近多彩的社會和人生,領略不同生命的風采和價值。我難以割捨對職業的這份摯愛,在經歷手術和六次化療結束十天後,我又重返了採編一線,因為化療掉光了頭髮,足有一年時間,我帶着假髮去鄉間採訪,總是擔心假髮被吹落。與癌症病魔鬥爭的六年時間裏,我沒有因病請過假,沒有因為健康原因推脱過任何一次新聞戰役。著名記者錢鋼説:新聞工作是活潑的人從事的嚴謹事業 ,熾熱的人肩負的冷靜使命,浪漫的人從事的艱辛勞作。別人活了一輩子,我們卻活了兩輩子。我想對職業的熱愛緣於對生活的熱愛,我堅信熱愛是一地春雨一劑良藥,熱愛歌唱者生命之樹常青。

好故事演講稿 篇5

xx年夏天,我獨自一人坐上南下的火車,去了福建一份都市報,在那裏開始了我的新聞旅程。

幾年裏,我時常在想:我們為誰怎樣寫作?有前輩告訴我,做新聞就是做事,做事的根本是做人。

是的,事實上,我們一生都會面臨相同的問題:我們要做什麼樣的人?我們要做什麼樣的事?我們要怎樣去做事?

我們會很容易給出一個答案:做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可是實踐我們的答案,可能需要耗費一生的時光。

是什麼讓我們永遠抓不住正確的答案?我想,答案是:我們始終沒有解決內心的衝突———我們為誰寫作?

做記者,有人追求的只是一種謀生手段,有的人只追求一份體面的職業。分歧在於內心。

幾年來,我一直為“新聞”兩個字激動和驕傲。我熱愛我從事的這個職業。在這個行當中,我曾經被朋友和同事們寄望去“開創大場面”,也曾因為能力的欠缺而自怨自艾。但是,有多少人能如同我們這般幸運,在一個風雲際會的時代裏成為“當下”的記錄者,成為“歷史”的見證人?

我們是記者。顯然,我們不是作家、不是教師、不是評論家、更不是什麼無冕之王……

記者要做的事情,不是創作,不是教導讀者,不是對事物發表看法,我們要做的事情只是代替背後成千上萬的讀者,替他們選擇的對象發問或是探查一件讀者感興趣的事情,然後用旁觀者的身份、平靜的心態,客觀真實地寫出一份報道,回答讀者的困惑……

做記者,幾乎每天要研究選題,寫作稿件,然後是每週,每年。

要做一個好記者,我的強烈感覺是,一定要有長跑的毅力和心理準備。

我們很多青年記者,包括我總是在詢問:怎樣成為一名好記者?怎樣寫出一篇好新聞?

我想,這一方面能證明我們對於新聞事業的激動與熱情,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們面臨最緊迫和焦慮的問題。

有時候我聽到一些“訣竅”,有人推薦我們閲讀一些範文,更多時候,我被告知:去做,去寫,去思考。然後告訴自己:我這一篇比上一篇寫得好。做新聞就像談戀愛,唯有實踐才能抵達幸福。

我還聽到一個關於閲讀的“訣竅”,那就是讀傑作,讀偉大的故事。好新聞就是一個好故事。好記者就是一個傑出的講故事的人。新聞與小説一樣,都是故事,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在於:新聞是真實的,小説是虛構的。那些偉大的故事會告訴我們,將故事講好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所有東西都要回歸到信仰。你相信什麼,你就可能成為什麼。

在通往信仰的道路上有無數條岔路,這時已不存在天賦、能力或者運氣的差別,關鍵在於你的選擇。你選擇了什麼,你就可能成為什麼。

好故事演講稿 篇6

大家好! 我是一名來自羅江縣廣播電視台的新聞工作者董霄。 我 今天演講的題目是——讓青春夢想綻放在新聞路上。 青春和夢想永遠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主題。年少時我就夢想着 將來做一名電視人,所以考大學時我報考了播音與主持專業,x年 6 月畢業後,我來到羅江廣播電視台,同學和朋友有些不解,幹 嘛到一個小縣城去啊?現在許多像我一樣的年輕人都向往大城市、 大舞台,有的為了留在大城市甚至放棄自己所學專業,但是 不是説了嗎:打鐵還需自身硬!

我認為,對於我們才畢業的大學生 來説,想要業務精、自身硬、最終實現自己的電視夢,就必須系統 地接觸瞭解廣播電視行業,而縣級電視台就是很好的鍛鍊平台,由 於人員有限,一個人扛起幾份工作是很平常的事,上午拿着攝像機 跑新聞,中午寫稿子,下午配音,晚上寫活動策劃,睡前備稿準備 第二天的活動內容,這些都是家常便飯。雖然我沒有更多的時間去 遊玩,但在採集新聞的路上,不停地嘗試,不同的經歷充實了我的 青春,讓我有種踩在地面的踏實感。

從第一篇不到 100 字的簡訊新聞,到今天上千字的連續報道, 我從沒想過原來自己可以走這麼多路,也從沒想過原來自己可以和 陌生人這麼熟絡地聊天。在這一年多的工作經歷當中,我感受很多, 感受到了單位領導的關愛,同事的幫助。記得第一次出外鏡,自認 為學這個專業的我不成問題,可面對攝像機拿起話筒時,我的面部 表情開始僵硬,説話變得結巴,同事安慰我説,沒啥,第一次都這樣,你把鏡頭當成自己的戀人就不緊張了。

從第一次的結巴到今天 主持大型文藝活動,我從沒想過自己可以站在上千人參加活動的舞 台上瀟灑自如地主持節目,當我第一次交出粗糙的稿件時,是熱情 的同事幫我潤色修改,在我為找不到好的選題而苦惱的時候,也是 他們及時給我點撥提醒。在這個温暖的集體裏我感受了什麼是關愛, 什麼是責任,什麼是付出。

記得去年剛到單位時,正好趕上羅江“7·9”洪災,台裏的幾 位老記者迅速出動,為了第一時間瞭解災情,不顧自身的安危,深 入重災區芒江村,我記得當時我們所在地的水位已經漫過了我們的 肚臍,而且水位還在上漲,我們新聞中心的老記者張熙,卻仍站着 一動不動,扛着攝像機,就為了捕捉到重災區第一支救援隊伍的鏡 頭,一股水浪打來,他險些跌倒,我趕去扶住他時,只見他高舉攝 像機,向我喊道的第一句話是:“看好機器!” 我隔壁辦公室的彭妮娜,是電台走進鄉村節目的記者兼主持人, 在她的辦公桌下面,始終放着一雙平底鞋,剛開始我有些奇怪,後 來才明白,那是她下鄉時的專用鞋,作為對農節目的主持人下鄉是 常事, 別看她文靜瘦弱,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比我這個 90 後還跑得快, 跟娜姐一起下鄉採訪總會有農民朋友上前搭訕,向她反映家裏養的 雞鴨生病啦,地裏的莊稼出什麼問題了,外出打工遇到什麼麻煩了 等等,娜姐總是耐心地聆聽他們的心聲,詳細記錄他們反映的情況。

記得有一次在金山鎮大井村採訪,村民向東説他家的雞苗大量死亡, 不知什麼原因?娜姐立即與縣畜牧局聯繫,請技術人員到向東家現場查看,原來是他把雞鴨兔混養在一起造成的,針對這個案例娜姐 製作了《盲目養殖要不得》節目,之後還做了回訪瞭解向東改進後 的養殖情況,提醒農民朋友如何科學養殖,娜姐説,做對農節目就 是要通過具體的事例加技術講解説給農民朋友們聽,他們才容易接 受。一年了,娜姐的辦公桌下又換了一雙新的平底鞋,她説一年跑 爛一雙鞋沒啥,只要我們的節目有人聽,能幫到農民朋友那才是最 重要的。 還有一個人他的手機隨時隨地都不離身,全天 24 小時開機,無 論在單位還是在家裏,無論是在白天還是在午夜暖暖的被窩裏,他 就是我們現在的新聞中心主任楊俊。當時俊哥還是一名普通記者, 他是在去年當的父親,記得當時俊哥的妻子已經到了預產期,這時 候正是一名丈夫最應該在他妻子身邊的時候,但他就在家守候妻子 的一天晚上,新盛鎮金龍村 10 組一汽車側翻在防洪溝內,駕駛員被 困車內,急需救援。接到熱線電話後,他沒有打擾熟睡的妻子,立 即出發,第一時間到達事故現場進行採訪,並以那次事故為由頭, 在《羅江新聞》中播發交通安全常識系列報道,向全縣羣眾宣傳交 通安全常識。過後我們説他應該在家陪妻子,他卻説:“丈夫的責 任我確實沒盡到位,但是我對社會責無旁貸!”

我剛剛接觸民生新聞的時候,覺得繁瑣、累心,因為時常要下 鄉,要花時間,要用精力。而我們的老記者勇哥,卻時常比我們這 些年輕人精力還要旺盛,勇哥原名李元勇,因為他常跑民生新聞, 接觸的人、遇到的事、處理的問題比我們任何人都要多得多,所以我們常戲稱他為街道辦劉主任。勇哥是個事兒媽,一次下鄉採訪農 業的相關新聞時,他細心的發現有幾片田無人問津,打聽後才得知, 這户人家的壯勞力只有父親和兒子,兒子常年在外打工,而身患重 病的父親不想讓兒子擔心,一直隱瞞着病情,在勇哥和當地村民的 勸説下,這位父親終於到醫院做了檢查,結果是尿毒症!鉅額的醫 療費用讓這位父親幾乎放棄了治療,而勇哥卻在鼓勵這位父親堅持 活下的同時對降臨在這個家庭的不幸做了報道,社會的力量是無比 的強大,不僅村鎮上舉行了捐款,醫療單位也表示將按政策減免部 分治療費用。

我始終認為自己是幸運的,以自己熱愛的工作為職業。我感謝 記者這個職業讓我融入在感動和温暖中,給了我更廣泛地瞭解社會、 理解這個職業的機會,對於記者而言,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嶄新的。 每天一睜開眼,我想着:哦,又是一天,一個未知的一天,這一天 我又像往常一樣出門,找選題、想角度、做採訪、寫文章,這其中 的每一個環節都有不可預料的情況出現,我必須時時打起精神來應 對、解決,也許辛苦就在這裏,挑戰、誘惑也在這裏。

當一天結束 時,我會回想着對自己説:還行,這一天我把不可能的採訪完成了, 我為報道找了一個很好的角度。發現自己對苦難還會感動,對不平 還會憤慨,對英雄還會敬佩。正如我的同事説的,做新聞就像談戀 愛,唯有實踐才能抵達幸福。 我熱愛我從事的這個職業,每天都會有新的挑戰出現,每天出門 都有無數的未知等着我,在這個信息已變得觸手可及的媒體時代裏,成為“當下”的記錄者,成為“歷史”的見證人,我為“新聞”兩 個字激動和驕傲。人生,因青春而美麗;青春,因夢想而絢爛;夢 想,因努力而閃耀,讓我的青春夢想綻放在新聞路上。

謝謝大家。

好故事演講稿 篇7

今天我想講述的是一個普普通通打工者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李到信,駐馬店西平縣人,2019年從部隊退伍後到深圳打工當小區保安。今年2月15日,我接到一個採訪任務,要求馬上趕往深圳,當我見到李到信時,我驚呆了,他渾身高度燒傷,正躺在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的重症監護室裏,與死神做着頑強的搏鬥。

今年2月14日中午,李到信所在小區一棟高層住宅突發火災。警報響起,正在輪休的李到信聽到後,找到一個滅火器迅速趕到火場,在他撞開房門的一瞬間,巨大的氣浪和兇猛的火苗一下子把他掀了起來,又重重地甩在地上,他爬起來再次衝進煙火瀰漫的房間,救出了兩名已經處於半昏迷狀態的業主,並把自己的呼吸器讓給了他們。緊接着,他再次衝進屋內救人,就在這個時候,煤氣罐發生爆炸,他瞬間被淹沒在火海中。

消息傳到駐馬店,家鄉人民非常關心這位見義勇為的好小夥兒,立即組織人員趕赴深圳協助救治和慰問。在醫院裏,主治醫生楊維琦告訴我:“李到信全身重度燒傷面積超過了50%!搶救和治療期間,李到信先後接受了5次大的植皮修復手術,頭腫得像氣球,甚至分不清哪裏是鼻子哪裏是眼睛!”4月14日凌晨3時,因出現嚴重的併發症感染造成多器官衰竭,年僅31歲的李到信永遠離開了我們……

那一天,距他突入火海救人整整60天。李到信與死神搏鬥的60天裏,我們採訪組數次前去探望他。我親眼目睹了他一次次在“鬼門關”前痛苦地掙扎,也看到了他對生存的渴望。

李到信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小兒子才1歲,結婚8年,因為外出打工,夫妻聚少離多。出事後,妻子於克敏把孩子抱到李到信病牀前,希望他醒來時能看到孩子。在李到信略微清醒的時候,我們問他傷這麼重,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還會去救人嗎?他説:“還救。”

4月29日,英雄魂歸故里。因為我們的報道,整個河南、整個中國都在傳頌他的故事。當載着他骨灰的靈車緩緩駛近家鄉時,數萬人打着“英雄一路走好”的橫幅走上街頭,迎接英雄回家。

好故事演講稿 篇8

我是廣播電視台新聞評論部記者劉,幹了二十多年新聞,得到領導和同志們的認可,我也有一個小小的職務,可我更認同“記者”這一跟隨了我二十多年職業生涯的身份。二十幾年磨一劍,完全可以消磨掉一個人最初的熱情和光芒,而直到現在,每每面對鮮活的新聞事實和生動的新聞現場,我依然興奮和激動,總想“捋起袖子”大幹一場,將最生動、最新鮮的新聞事實呈現給觀眾,這是新聞職業帶給我的激情和力量,這種激情和力量使我永遠和新聞職業一樣,充滿了青春和夢想,還有就是責任和堅守。

小時候,母親幫姐姐帶孩子,發現我值得信賴,就將兩歲的孩子交給十二歲的我,雖然有同伴勾着去玩,但是因為得到母親信任就必須看好孩子,這是我最初理解的責任。稍大一點,有一個機會去縣城讀書,母親從我和妹妹中選擇了我,既然母親把讀書的機會交給了我,我就得讀好書,這是責任。1993年5月,我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有線電視台,從教師轉行成為夢寐以求的電視記者,黨的新聞宣傳工作選擇了我,我認為這是信任,就像當初母親信任我一樣,信任就是責任。

曾經在圍牆之外,總羨慕記者職業表面的光環,等進了圍牆,“記者”就不再是風景,而是時而需要而風風火火、時而需要凝神靜氣、時而面對的是小橋流水、時而又驚濤拍岸的有些特殊的工作,是早上按時上班,晚上未必能按時下班;是上午還在市長辦公室,下午卻在農民秧田弄得兩腿泥也未可知;是上了採訪車吃了早飯午飯晚飯不知何時吃的缺少規律的工作;是經常要面臨上海下田、涉水翻山的體力考驗,又要時刻應對是非曲直、矯罔糾偏、懲惡揚善的心智考驗的一項實實在在的工作……這對於體弱、慢性、寡言的我的確形成了考驗。在參加工作的第二天,我被安排跟隨部主任去新立鄉採訪,由於從小就嚴重暈車,坐上採訪車不久就開始噁心嘔吐,一路上停車四五次,急得主任不停地説:這樣還能當記者麼?

這些年來,全市幾十個場鄉全都不只一次去過,只要有採訪基本都要坐車,採訪中什麼汽車、摩托車、甚至農用三輪車、大馬車都坐過,異地採訪也坐過飛機、輪船,卻再沒有過暈車的經歷,我老父親總是不明白,除了自行車曾經坐大馬車都暈的我用什麼治好了病……老父親哪裏知道,身為記者,坐車哪裏算上什麼考驗。1995年8月,我市遭遇罕見洪水襲擊。21日黃昏時分,已經在抗洪一線日夜奮戰了十幾天的我又接到新的任務:與新聞部龍主任馬上到雙台子河閘集結,跟隨時任市書記的王連夜巡堤,因為直接關係此次抗洪搶險成敗的遼河第二次洪峯當晚將通過我市。由於多日連雨再加上人車踩壓,大堤泥濘不堪,一些被颳倒和折斷的樹木及高棵植物橫倒豎卧在大壩上,我坐在龍主任駕駛的面的上,緊緊跟隨市書記的車隊,小小面的就在泥水坑窪裏搖擺着象跳舞,虧得之前我練就了一身坐車的好“本領”,不然我還不得把膽汁吐出來!遇到路面情況不好,龍主任慣用急剎車,我不僅經常心提到嗓子眼,頭上也磕出大大小小的包。當行至沙嶺堤防附近,漆黑的夜色中市書記王向民又下了車,這一次不是看堤防和水位,卻走向了我們的面的,並親切地要求和我“換位”,邀請已是滿身泥水的我去坐他的車,他卻坐上了龍主任的面的。不知王書記坐上面的在作何感想,反正,坐上王書記的轎車,沒有了緊張和碰撞,思謀起我的稿子來,我卻是“勝似閒庭信步了”。不知是不是對記者職業精神的鼓勵,午夜時分,沒有水和食品,王書記還從車裏拿出一盒餅乾分給飢腸漉漉的我們。22日凌晨4點30分,帶着緊張和疲憊,徹夜巡堤的一行人返回河閘,遼河第二次洪峯順利通過我市。22日早8點上班前,一篇新聞特寫《今夜 與遼河共渡》已完成,我獨自跑到趙家村的一家小吃部裏,花五元錢要了一盤最愛吃的葱花炒雞蛋,那是那些天裏我最奢侈的一頓飯。前幾天的一次朋友聚會上,一位曾在婦聯工作的老大姐清晰地説出《今夜 與遼河共渡》這篇報道,我很感慨和感動,就是這樣一篇在我的新聞從業經歷中的普通報道被一位普通的觀眾記住十九年,除了新聞,還有哪項職業能帶給我們這樣的光榮與夢想?人們可能還都記得就在那一年,XX市書記張與電視台記者劉在視察險情時被洪水捲走而殉職的事蹟,其實,當年在抗洪一線採訪的記者們哪一個沒有過趟着沒腰深的洪水、踩着隨時可能塌方的堤壩採訪的經歷,從這個意義上説,每個記者都是英雄,是職業給了我們勇敢的習慣。

新聞職業也讓我學會雷厲風行和一絲不苟。新聞工作的時新性決定了記者的個性應該是快性子。吃飯快、走路快,反應快,多年的工作磨礪讓我得益於這些個性的改變。2019年我市遭遇嚴重內澇,我與民生新聞記者第一時間策劃的災情報道及時為百姓爭取了省裏的救災專款,當攝象機鏡頭裏鄉親的苦臉變成笑臉的時候,我深深感謝我的職業和我以職業之利取得的快慰。可是,快樂和慰籍並不總屬於這個職業,碰釘子的時候多的是。2019年5 月,一位中年婦女向我講述了她三個哥哥和兩個姐姐虐待病重的老父親的事,希望我們能幫幫租房子住沒有經濟來源的她及她危在旦夕的老父親走出困境。我與另外兩名記者到她家跟老人瞭解情況,老人證實屬實,又按照她提供的地址和電話分別採訪了她的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有的遭拒)以及相關人員。按理説,這樣的採訪也算作充分,可報道播出後,被報虐待老人的五位兄妹(有的還包括他們的愛人)抬着他們卧牀的老父親一齊氣勢洶洶找上門來,這時老人竟改口説沒有虐待那回事,幾兄妹一口咬定記者授受了他們小妹的賄賂。清官難斷家務事,我有口難言,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地自我檢討,在未來的採訪調研中一定要認真再認真。

2019年3月,在我迎來新聞工作第16個年頭的時候,生命卻遭遇重創,被確診為乳腺癌。2019年來第一次停下奔波的腳步,用足足半年時間來修補創傷。歇腳的時候,細細回味,2019年的職業生涯不僅使我在面對生命裏的災難時選擇堅強,更重要的是,職業之便讓我走近多彩的社會和人生,領略不同生命的風采和價值。我難以割捨對職業的這份摯愛,在經歷手術和六次化療結束十天後,我又重返了採編一線,因為化療掉光了頭髮,足有一年時間,我帶着假髮去鄉間採訪,總是擔心假髮被吹落。與癌症病魔鬥爭的六年時間裏,我沒有因病請過假,沒有因為健康原因推脱過任何一次新聞戰役。著名記者錢鋼説:新聞工作是活潑的人從事的嚴謹事業 ,熾熱的人肩負的冷靜使命,浪漫的人從事的艱辛勞作。別人活了一輩子,我們卻活了兩輩子。我想對職業的熱愛緣於對生活的熱愛,我堅信熱愛是一地春雨一劑良藥,熱愛歌唱者生命之樹常青。

好故事演講稿 篇9

這個季節不會春暖花開,但我卻想面向大海,因為記者夢我做得太長久了,腳下堅實的土地已給了我力量。

曾經我是一名教師,想着傳道授業解惑,與學生為友,但夜深之時,總感覺有種未曾有過的力量催促自己去改變、去嘗試。正是這種力量支撐着我在繁重的教學之後,每晚與孤燈相伴,在本科畢業多年之後,我坐進了嚮往已久的復旦課堂裏。早已不再年輕的我為了練好口語,將小石子放進嘴裏,所以當我在烏鎮用流利的英語採訪外國遊客時,我知道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就如當初很多人不解地問我:當一名教師不是很好嗎?放棄一切重頭開始值得嗎?如今依舊有很多人問我:放棄上海的一切,回到這裏,會後悔嗎?我只想説,對家庭我有太多的愧疚,我需要做一些補償;對事業,我有足夠的信心,在xx晚報這個全新的平台上,找到自己紮實的立足點。

喜歡做一名記者,只因為對於記者而言,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嶄新的。每天一睜開眼,我想着:哦,又是一天,一個未知的一天,這一天我又像往常一樣出門,找選題、想角度、做採訪、寫文章,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中斷、都有不可預料的情況出現,我必須時時打起精神來應對、解決,也許辛苦就在這裏,挑戰、誘惑也在這裏。當一天結束時,我會回想着對自己説:還行,這一天我把不可能的採訪完成了,我為報道找了一個很好的角度。發現自己對苦難還會感動,對不平還會憤慨,對英雄還會敬佩。每天都會有新的挑戰出現,每天出門都有無數的未知等着我,只有做一名記者,才會讓我永遠與麻木無關,永遠與年輕相鄰。我希望當一切結束時,我也能對自己説:還行,我在記者這個行當裏幹得不錯,我寫過的幾篇報道至今還有人記起。

喜歡做一名記者,只因為自己是個理想主義者。在這個媒體年代裏,信息已變得觸手可及,我們已不再僅僅是信息的採集者,這早已不是我們的第一要責,我們都應該是理想主義者,有理想者,才能先行一步。在這個媒體年代裏,地球村早已來到我們的身邊,我們關注着巴以衝突,談論着禽流感,比較着卡米拉與戴安娜的風度,卻常常忽視腳下的土地、身邊的民眾,他們是沉默的大多數,只有藉助於媒體的力量,才能將他們的聲音放大,用我們手中的話語權傳遞他們的聲音,是我們共同的理想。所以,我從早報來到了xx晚報。在早報做財經新聞的時候,可以每次出入的是星級酒店,採訪的對象不是有錢的,就是有權的,卻發現感動已離我越來越遠。回到這片熟悉的土地,看着每天從這個城市角落裏升騰出來的新聞:凌晨四點掃大街的環衞工、覺海寺前那張哭泣的小臉、福海雲天見錢不眼開的打妹、府南花園那對善良而平凡的小店夫婦,都讓我有種踩在地面的感覺。

晚報從創刊至今只有十年,從改版至今只有百天,也許我們的聲音還很弱小,我們的步履還不沉穩,但我們一直睜眼看着這塊土地,年頭這塊土地上的民眾,因為我們相信,有理想者,才能走得更遠。

標籤: 演講稿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jingxuan/0xolz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