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精選演講稿 >

好記者講好故事主題演講稿範文(精選13篇)

好記者講好故事主題演講稿範文(精選13篇)

好記者講好故事主題演講稿範文 篇1

在得知這次演講比賽的內容要求時,我不禁想起在從業之初就不停地追問的一個問題,也有剛入行的年輕記者問過我這樣的問題——那就是“怎樣成為一名好記者?怎樣寫出一篇好新聞?”我想,這個問題一方面證明了我們對於新聞事業的熱愛與激情,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們面臨最緊迫和焦慮的問題,無從化解。所以我天站在這裏,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個人的體會。我演講的題目是匯聚正能量,講述好故事。

好記者講好故事主題演講稿範文(精選13篇)

從一名記者成長為記者站站長,梳理自己走過的從業歷程,我個人認為一名好記者,要把“民之所需”和“黨之所願”作為衡量工作的重要標準。換言之,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立場,堅持羣眾喜聞樂見的標準。要達到這樣的標準,就要堅持“四用”,也就是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客觀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傾聽人民的呼聲,用自己的雙腳深入基層,用自己的思考把握時代的脈搏,讓採寫的新聞“帶着露珠”。

XX新區是全市向海發展的龍頭。我從新區成立之初,就一直在採寫關於新區發展建設的新聞。20xx年5月,船業首艘大船下水,這是全省“五點一線”開發開放戰略實施以來首次產出的成果,意義非同凡響。大船下水之前,我和同事再次深入灣新區,對管委會領導、船廠職工和當地羣眾進行了詳細的採訪。憑着幾年積累的素材和敏鋭的觀察,寫出了《“宏冠”高度:借“五點一線”轉身向海》,獲得了當年市“主題新聞宣傳”特等獎和全省好新聞一等獎。20xx年我和同事駐XX新區採寫出版《濱海專刊》,我們每天坐着30路公交車奔波於遼東灣新區和單位之間,深入到建設一線尋找最鮮活的新聞。我們堅持高策劃、新視角、深解讀,一方面關注新區的發展建設,另一方面挖掘、整理遼東灣新區的歷史,讓人們在今昔對比中感受到遼東灣新區翻天覆地的變化,堅定向海發展的信心。疏港鐵路通車後,我以《穿越百年的汽笛聲》為題梳理了遼東灣新區的鐵路發展史,讓讀者通過鐵路的變遷了解發展史;港建設升級,我們整理了新區的航運歷史;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開學,專刊從1920xx年建成的扶輪國小入手,回顧了遼東灣新區百年教育史……還有XX新區的魚雁文化、稻作文化、蘆葦文化,我們不僅在真實客觀地記錄着遼東灣新區當下的發展,也在對XX新區的人文歷史進行着整理和傳承。《濱海專刊》的出版得到了上下的認可,XX新區曾把《濱海專刊》寄到省沿海辦作為成果彙報。我想《濱海專刊》的成功,找準了“民之所需”和“黨之所願”的結合點。

再來談談我對於好新聞的一點淺薄的看法。新聞學者李認為好新聞的標準是:清澈、簡練、聚焦、有細節、有誘惑力、能喚起人們的好感。我個人的理解就是——好新聞,就是把故事講得精彩。寫好新聞的祕訣是什麼?就在於講故事。故事講精彩了,新聞就精彩了。

我在採寫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好乾部——周先進事蹟時,深刻感受到了這一點。進入正式的採訪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外圍採訪,包括周恩義同志當年的戰友、曾經的同事、現在的下屬、指導過的企業家、幫扶的貧困户,儘可能收集更多的素材。在採訪過程中,我一次次被感動着。最初我是被週一個人感動着,隨着採訪的深入,我聽到了他的同事、朋友身上的感人故事,並在他們發現了周恩義的影子,我被這個羣體感動着。我想這就是榜樣的力量。採訪結束的半個多月的時間裏,我一遍一遍翻看採訪筆記,梳理周恩義的事蹟,用平等視角的“體驗式”報道,選取鮮活的人物、生動的語言、難忘的場景講述周故事,還原一個忠於事業、勇於創新、紮根基層、淡泊名利的宣傳幹部形象。功夫不負有心人,四篇通訊陸續發表之後,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我也在周事跡宣講中收穫了精神上的洗禮和成長。在這之後,我學習着一邊“看見”和“記錄”,一邊“思考”和“沉澱”,讓自己漸漸成為一個帶着故事的人,一個能説出好故事的好記者。”

當代著名新聞記者穆青曾説過:“身處這樣波瀾壯闊的時代,如果能深下去,不怕吃苦,有為黨和人民奉獻的精神,用心去謳歌偉大時代的激情,就不怕寫不出好東西來。”這句話適用於當下的,和身處其中的我們。

秋毫雖細握非輕,記者作為一個時代的記錄着,記錄的是沉甸甸的責任。我,還有我們,將繼續記錄時代大變革,見證城市新發展,傳遞社會正能量,把更多的人間故事,眾生夢想講給大家聽。

好記者講好故事主題演講稿範文 篇2

我是來自大窪廣播電視台的記者胡,1997年參加工作,到現在從事新聞工作已經有17個年頭了,我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並時刻告戒自己: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工作中自覺恪守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這種為新聞工作奉獻一生的堅定意志從未動搖過,並將一直指引我前進的方向。

記得剛到廣播電台工作的時候,新鮮、好奇的心理佔了上風,跟着老記者去採訪,看什麼都好玩兒,覺得做記者沒什麼難的,直到有了這樣一次採訪經歷,我才真正體會到了,為什麼人家都説記者是無冕之王!

那是20xx年的八月份,我正在辦公室裏整理文稿,忽然,部主任匆匆忙忙的來找我,説遼河出現了洪峯險情,已經轉移了很多農民到趙圈河學校進行避險,台裏安排我們去進行現場採訪,並直接連線直播間,第一時間對抗洪前線情況進行現場報道,我一聽,好啊,這還是我第一次參加抗洪直播呢!我貪玩的想法又來了,我可得好好開開眼界!可是在去往防護堤的途中,台長的一席話卻讓我聽的膽戰心驚。他説:我們要做好與大堤共存亡的心理準備,這就是我們的戰場,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我們新聞記者報道的最前沿,洪水來了,我們也許就是最後一個離開堤壩的人。這一席話説完,我不覺得第一次產生了畏懼的心理。頓時,我對記者這個行業有了全新的認識!在抗擊洪峯、防汛抗戰的採訪報道過程中,我們密切關注每一次洪峯的到來,我們深入安置點兒,對人們的生活及心理狀態進行採訪;我們在指揮中心,對每一個決策、每一個變化情況進行現場連線、解説報道;我們站在橋面上進行採訪報道,上面是狂風暴雨,下面是湍急的洪流。可是,不知怎麼的,那時那地,我的心裏卻沒有一點兒恐懼,有的是我骨子裏潛藏以久的戰勝困難,勇於挑戰自我的決心,有的是我青春勃發,為新聞事業奉獻一切的信念,有的是我高高樹立起來的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精神和職業操守!那一次,經過黨和政府以及全市人民的共同奮戰與努力,終於戰勝了可怕的洪峯,取得了抗洪搶險的最後勝利!我們也成功完成了連續十幾天的現場報道工作!

一次,我看到這樣一篇文章:説新聞記者是十大危險行業之一。我不以為然,但是這個在另外一個故事裏卻真的得到了印證:他,是電視台的一名記者,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一次,他跟隨市縣領導去基層進行走訪調研,因為攝像記者要後退着錄像,經過的又是一個養魚池,當他正認真錄像的時候,有一個工作人員突然大聲喊起來:別動,錄像的記者別動!看你的腳下!這個記者這才注意到自己的腳下,原來,他的腳只有前腳掌踏在冰面上,後腳掌已經搭在了冰窟窿的邊緣,只差半個鞋位他就掉進冰冷的水裏了,這個情況讓在場所有的人都嚇了一跳。這件事,讓我認識到,記者這個職業,也確實充滿了危險,充滿了挑戰!這個人,其實不是別人,他,就是我的丈夫,電視台的一名普通記者。我們因新聞採訪事業而相識、相知、相愛、相守。我們有對新聞事業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嚮往、共同的執着。雖然,他因為工作需要離開了他所熱愛的新聞採訪崗位,但是,每每提到那些為新聞及時播出而編輯片子到深夜的日子,那些挑燈夜戰爬格子,餓了,啃口方便麪的日子,他還是會心潮澎湃,激動萬分的跟我講上許久,許久、畢竟,我們逝去的青春、我們的陽剛熱血,我們的日子,已經跟新聞事業緊緊環繞,無法分開。

如今,我們的女兒也已經14歲了,可能是遺傳吧:女兒從小就熱愛朗誦、主持、採訪,並在全國比賽中屢屢獲獎!她對我説:媽媽,我最大的夢想就是等我長大了,當第二個李思思!誰都知道,李思思是中央電視台著名的節目主持人!雖然説童言無忌!不過聽到這,我還是不禁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我覺得我能用我對工作的執着與熱愛,潛移默化的影響到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繼續為新聞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這難道不是另外一種幸福和成功嗎?

其實,作為一名記者,採訪可以隨時隨地發生:高度的新聞敏感性是一名合格的新聞記者必不可少的!一個星期天,我回農村的孃家,正趕上村裏按路燈,我靈機一動,新聞來了,於是,我跟村裏的負責人聊村屯規劃建設情況,跟左鄰右舍的大叔大媽聊按上路燈的感受,並錄了音,上班後,我製作了一條‘路燈亮了,鄉親們笑了’的錄音新聞,對‘美麗大窪、環境整治’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像這樣的隨機採訪舉不勝舉!

在台裏,除了採訪,我還擔任着播音的工作,台長經常開玩笑的對我説,我是集‘採、編、播’於一身的全能型戰士!我也樂此不疲。

如果有人問我:讓你重新選擇,你還會選擇新聞工作者這個行業嗎?我會豪不猶豫的大聲告訴他:我會!因為,我熱愛着這份充滿了挑戰,充滿了期待,充滿了責任感的職業,因為,我熱愛着這份讓我磨掉了青春,任皺紋爬上額頭卻從未後悔的職業,因為,我一直並將繼續愛上這份讓我收穫了人生幸福的職業。

忘不了,天寒地凍,我們來到疙瘩樓冰雪歡樂湖,用同期聲翻譯的方式對芬蘭友人進行的採訪; 忘不了,我們踐行走轉改,冒着大霧,來到瀋陽丁香湖畔進行採訪;忘不了,為了每年元宵節一個多小時的大型直播節目的現場報道,有多少個元宵節沒有和家人一同度過了;忘不了和朝鮮族同胞共度三八婦女節一起跳過的舞蹈;忘不了在鄉鎮村屯的房前屋後,享受花香果熟的動人故事,感受村容村貌的變化、

忘不了,有多少個忘不了,讓我們牢牢的記住。

如今,在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實踐中,在‘美麗大窪、大美盤錦’,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大環境下,在自覺恪守新聞工作者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的社會責任感下,我作為一個老新聞工作者,我要拿出年輕人的工作熱情,全身心的投入到無限的我一生都會熱愛的新聞工作中去,為新聞事業奉獻自己的全部力量!做新聞事業的忠誠戰士!

好記者講好故事主題演講稿範文 篇3

記者是什麼?有人説,記者是份體面的工作,是種權利,是無冕之王,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等等。

記者是什麼?做記者2019年來,我一直努力地在尋找一個確切的答案。

記者是什麼?我想,記者意味着關愛。我手頭是剛剛出版的《新聞人》,封面上有張特殊的照片,頭髮蓬亂、眉頭緊鎖的我抱着一個昏迷着的小女孩衝向新聞110的採訪車。小女孩叫劉芳,來自重慶,才11歲,不慎從屋頂摔下來,造成顱內巨大血腫,隨時會奪走她稚嫩的生命。今年8月4日,劉明文抱着昏迷着的女兒從濮院趕到曙光醫院救治,但醫院要1萬元手術費。這名重慶打工者哭着把女兒抱了出來,他口袋裏只有300塊錢。但當我聞訊後趕到現場時,父女倆已乘公交車走了,如果追不到女孩,意味着如花般生命的凋謝。新聞110採訪車飛駛到洪合鎮時,才把父女倆追回。一路上,我與市中醫院聯繫,醫院開通綠色通道,成功地進行了手術。

禾城,留住了一條年輕的生命,文章見報後的當天下午3時多,市委副書記壽劍剛託人送來了1000元個人捐款,這是劉芳收到的第一筆捐款。我被濃濃的愛意感動着,知道劉芳有救了。很快,所有的手術費用都籌齊了。感謝攝影記者在我不經意間定格了這個畫面,我時常揣摩着這張照片,心頭會湧起一種莫名的感動。為了我簡單的舉動所能得到的社會迴應,為了我們這座城市給予一名重慶女孩的愛心,為了枯萎的花朵重新吐出生命花蕾。

記者是什麼?我想,記者意味着一種責任。我手裏這把剃頭刀,在3年前差點結束了一名女孩的生命。xx年11月的一天,這名經受感情挫折的廣西女孩打來電話,説我要自殺,割腕的刀片都準備好了。我一直開導到深夜,最後,這名女孩把刀片給了我,笑着説,我要勇敢地活下去。3年過去了,這把剃頭刀一直藏在我辦公室的抽屜裏,它時時提醒我,我是一名記者,我對於社會責無旁貸。

記者是什麼?記者意味着付出。一部手機帶在邊上,24小時開通,隨時應對突發性新聞,無論在單位還是在家裏,無論是冰天雪地還是暴雨如注,無論是在白天還是在午夜暖暖的被窩裏,這就是所有新聞110記者的工作狀態。為了這個嘉興日報社的名牌欄目,我們一直在努力着。三班倒的妻子已習慣於把飯菜冷了又熱而不見我回家,甚至陪她逛一次街都會讓她樂上好幾天。我的寶寶還很小,xx年7月,我接手新聞110工作時,她只在媽媽肚子裏孕育了5個月。我記得寶寶出生五六個月時,開始顯現對於新聞110手機的鈴聲音樂特別敏感,無論在喝奶或是哭鬧,只要新聞110手機一響,小傢伙馬上靜下來,認真地聽着,搖頭晃腦,一副陶醉的樣子。我不得其解,還是妻子一語道破,寶寶在肚子裏的時候就聽慣了這種音樂,一個晚上起碼十幾次,這手機鈴聲成了寶寶最初的胎教。

記者是什麼?我們都一直努力地尋找着答案,但真的給不出確切的答案。因為,我們記者之路還在延伸,記者的內涵還在豐富,還有待你我繼續努力。

“我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上/一步步,一步步/蹣跚地走/與墓地間的距離便是生命。”這是我學生時代寫的一段詩句。我想,若干年後回首生命旅程,我看到了很多風景,我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我無愧於記者的稱謂,所以,我是滿足的,我是快樂的,我是無悔的。

好記者講好故事主題演講稿範文 篇4

我叫餘,是xx市廣播電視台新聞綜合頻率的一名記者。

今天在這裏,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段經歷。那是我從事記者行業8年來,最難割捨一段情結,也是我對愛崗敬業這一價值觀的全新認識。

那是在2019年的夏天,我們頻率進行“走轉改”,我領到的任務是“走訪留守兒童”,要求與被訪的留守兒童同吃同住,至少24小時以上。

説實話,這樣的採訪,以前我做得並不多。有時為了趕稿子,一天要跑多個現場。不過,既然是“走基層”,那就得踏踏實實,“把身子沉下去,把情感帶回來”。

我去的那户人家,在肥西縣高店鄉邵廟村。家裏有兩個孩子,是姐弟倆,姐姐上七年級,名叫靜靜,弟弟叫稱稱,當時才4歲。

這户人家日子的艱難,超出我的想象。爺爺、父親因病先後去世,少了“頂樑柱”的家,也幾乎坍了一半。母親無奈外出打工,家裏只有年邁的奶奶帶着兩個孩子。

我去的時候,給姐弟倆帶了些文具學習用品,還有幾樣點心,雖説只是一份心意,但已讓兩個孩子欣喜的眼睛一亮了。

在接下來的這段時間,小男孩稱稱的天真頑皮,和姐姐靜靜的沉默少語,讓我的採訪很難進行,只能聽着奶奶時不時的念叼,從中拼湊起一些不完整的段落。好在靜靜很快接受了我這個不速之客,支言片語中,吐露出她的一些意識和想法。令我吃驚的是,這個13歲的孩子,已對自已的未來有了一個執着的想法,她説,唸完國中,可能就不念下去了,會像媽媽一樣,外出打工。因為,她要給弟弟掙學費。説到以後可能上不了學,她流下眼淚。

聽着這個懂事的姐姐這個“人生計劃”,我先是震驚,繼而沉默了。我無法開導她。面對家庭的困境,這個女孩或許很難有其他的選擇。

第二天,我就要和這個剛認識的小朋友説再見了。我在她的枕頭下留下我的電話,還有200元錢。我真的希望能幫她一把。後來,她真的打來電話告訴我説:“餘姐姐,等弟弟上學了,我想到外面去看一看。”

採訪應當説是成功的,稿件《暑假裏的留守兒童》也順利完成了。

可是,從那開始很長一段時間,我很害怕再去接觸留守兒童這個羣體,因為採訪免不了要問一些問題,而我最想知道的,也正是這些孩子埋在心底,不願説出來的。

我一直在問自已,面對這樣的一個羣體,我的採訪,是一次次觸及他們的傷處,還是揭示了他們真實的困境,讓社會更瞭解他們,去為他們做更多的事情?

敬業,並不只是願意為工作花費時間和精力。敬業,應當是對崗位的正確理解,發揮崗位應有的作用。我憐惜而心痛的感受,或許沒有錯,但用這種情緒把自已包裹起來,而放棄了記者應該有的責任與擔當,這是失職。

記者,應當用心去聽,用心去記,用心去寫,用心,去鼓與呼。

在之後的幾年裏,我又陸陸續續走過很多鄉村,去和留守兒童接觸、交流。我始終做一名觀察者,一名記錄者,記下他們的憂愁與歡樂,記下他們的夢想與憧憬,當然,其間也有孤獨、無助、冷漠,甚至叛逆。

今年6月9號,貴州畢節發生4名留守兒童自殺身亡的悲劇。痛定思痛,留給人們更多的思考: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需要引起全社會更多的關注,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愛!

記者,應當站出來,為留守兒童大聲疾呼。

我再一次走進留守兒童的家。這一次走訪,我不再僅僅是探尋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更多的,是把話筒遞向他們的家長,他們的老師,鄉鎮的負責人。我想知道,為這些孩子,他們應該做些什麼,做了些什麼,打算做些什麼。

令人欣慰的是,隨着快速發展,鄉鎮經濟的崛起,已有越來越多的鄉鎮工業園、農業示範園、種植養殖場,吸納了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他們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越來越多了。同時,全市鄉鎮實現了留守兒童活動室全覆蓋,在這裏,留守兒童又有了一個大家園。

在這篇《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狀況調查報告》的連續報道中,我在結尾處這樣寫道:“留守兒童的問題是不可忽視也不能迴避的。而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家庭、學校、各級政府乃至全社會,都應該為這些孩子創造條件,共同撐起一把‘心靈保護傘’”。

各位評委老師,我和留守兒童的故事,就講到這裏。

最後我還想説一句,希望能為這些孩子撐起“心靈保護傘”的人越來越多。説這句話,是我的職責所繫。

謝謝大家!

好記者講好故事主題演講稿範文 篇5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根本指針。對於如何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我們這些常年奮鬥在基層一線的記者也許説得不太準確全面,但是我們卻一直滿懷激情,擔當使命,用行動在努力回答這個問題。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靈魂,也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堅持的工作作風。對電視新聞而言,畫面是證明新聞真實性的主要方式,這就要求我們電視新聞記者要做到實事求是,就必須在每一個新聞報道中扛着沉重的攝像機親臨現場,用鏡頭記錄新聞過程。無論雨雪風霜,不怕艱難兇險,只要有新聞需求的地方,就有電視記者忙碌的身影。電視新聞播出時只有短短的一兩分鐘,可是在這一兩分鐘的背後,往往是電視記者付出的數十倍的時間和努力。2019年正月十五,遭遇五十年不遇的大暴雪,我拍攝了市交通部門及時清理公路幹線積雪的情況,通過畫面向羣眾傳遞了出行信息。在採製這條新聞時,我所乘坐的採訪車被一輛廂貨嚴重追尾,坐在後排的我,腦袋撞在車窗上,磕得又青又腫,頭昏眼花了好一陣子,可是為了心中那一份責任,我強忍着痛苦,做到了及時發稿。2019年我的電視新聞短消息《鑽井平台升起五星紅旗》獲得好新聞一等獎,在這條僅一分鐘的新聞裏,莊嚴卻又激情澎湃的升國旗畫面表達了鑽井平台上石油工人對祖國的熱愛。但是它的背後是我和一名同事接到採訪任務後,頂着七級的海上大風,乘坐顛簸不已的快艇來回行駛3個小時,站在只有幾根繩子牽引的吊台上,帶着幾十斤重的攝像機和三腳架,在風浪中飄搖着登上亞洲最大的深海鑽井平台的過程;是強烈的暈船反應讓我暈頭轉向,嘔吐不止,回到陸地上走路腿腳發軟的感覺。2019年8月,盤錦防汛進入關鍵期,我和同事採製了機關幹部在大堤上抗洪的新聞,畫面展現了一幕幕抗洪防汛的真實場景。為了採製這條新聞,我和兩名男同事們在風雨交加,泥濘不已的防洪大堤上跋涉兩個多小時,全身濕透,滿身泥漿的走進各個單位的防汛帳篷,進行採訪和拍攝。當時雷電轟鳴,身上的手機響了多次,都不敢接,回來時實在走不動了,幾乎癱坐在泥水中,幸好遇到了來給抗洪人員送東西的一台越野吉普車,我們才得以搭車返回。當時在很多艱難環境中採訪時,不覺得有什麼痛苦,因為有一種工作的信念在支撐着;而現在想來雖然多少有些後怕,卻依然感謝那些難忘的經歷豐富了我的人生。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為了人民、服務人民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石;把這兩點結合好的就是關鍵要把人民作為新聞報道的主體。多年來,我始終堅持新聞三貼近的原則,不怕辛苦勞累,深入到最基層,最艱苦的地方採訪拍攝基層羣眾。田間地頭、廠礦工地、郊區野外是我經常出入的新聞現場。每天早出晚歸,節假日加班自然平常,有時大年三十也在工作中度過。過年當天我在寒風刺骨的濱海大道寫過稿子;在年三十晚上的路燈下采訪過守護綠地的園林工人;在春節晚會直播出時,在市民家裏拍攝過人家四世同堂、歡度春節的畫面。工作中,我在以羣眾為主體的同時,也始終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放在首位,把做好主題宣傳當成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有效方式。因為我知道,作為電視台這個主流媒體的記者,傳播正能量,推出有利於團結穩定,加油鼓勁,正面宣傳又深受羣眾歡迎的作品,這是我的責任也是義務。2019年初,我開始創辦電視新聞專題欄目《在基層》,在主導思想上開創了省內以電視媒體引導領導幹部到基層去為羣眾解難題,辦實事的新聞報道形式。伴隨着《在基層》欄目走過的路程,上百個涉及百姓民生的熱點、難點問題得到解決和關注。通過我們節目的拍攝,藍色康橋小區H區兩棟廉租樓被砸的對講門得到了修復;XX縣XX鎮XX村的歪腳丫女孩馬得到了政府送來了的電腦,為自己與外界溝通架起了一道嶄新的橋樑;XX鎮居民於一家五口終於申請到了夢寐以求的廉租房;告別了以往住大棚的日子;大夥房水庫飲水工程異地交税,非常麻煩的問題得到了解決;盤錦港設備檢測進展順利,保證了港口的順利運行;身有殘疾的外來務工人員“趙虎姐”姐妹倆在盤錦落了户口,辦理了低保邊緣户救助證,解決了一連串的煩惱,對生活也充滿了希望。

在工作中,作為電視新聞記者,我們每天都要面臨“如履薄冰、如坐鍼氈、如釋重負”三種狀態。在採製新聞時,身上擔負着沉甸甸的責任,要考慮新聞的客觀性、時效性,權威性等因素,所以如履薄冰;在新聞播出時,生怕有遺漏和差錯,有對不住觀眾的地方,所以如坐鍼氈;在新聞播出後,如果沒有什麼負面聲音,也沒有什麼批評指責,效果不錯,才能如釋重負。我們每天都要在這種壓力和煎熬中度過,雖然也有過抱怨,有過委屈,但是卻從未有過甩手不幹的想法。這樣的堅持不是為了那微薄的薪水,而是心中永遠存在一份對於新聞事業的熱愛,敬畏和執着。

作為一名電視新聞女記者,對於工作,我總是滿懷激情和責任,不辱使命。但是對於家庭我卻虧欠很多,因為工作關係,每當年邁的父母或公婆因病住院時,我是那個只有晚上才能到醫院照顧他們的孩子,白天病牀前的悉心照顧和噓寒問暖全部落到了丈夫和弟弟等其他家人的身上。因為工作關係,我沒參加過一次兒子幼兒園的親子活動;他每天上學放學的接送基本上由丈夫全權負責;他去上輔導班,大部分都是爸爸或爺爺奶奶陪同;我許諾過節或者假日帶他去玩兒的諾言往往都成了空話。我從小由奶奶帶大,和奶奶感情無比深厚。在奶奶去世一週前,我回老家伺候她,她拉着我的手對我説的:“我好些了,你工作忙,快回去吧!”我當時以為奶奶會真的會好起來,就趕回了單位。可是2019年7月6日,當我在參加宣傳部組織的去遼東灣新區集體採訪時,奶奶與世長辭了。她對我説的那句“我好些了,你工作忙,快回去吧!”成了她留給我的最後一遺言!!

多年來,在長期忙碌的工作中,採訪對象那一張張真誠的笑臉讓我感受到了被人信任的温暖;一個個獲得省市大獎和觀眾認可的新聞作品讓我享受到了敬業的成果;“遼寧省十佳新聞工作者”等榮譽讓我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悦。回顧往事,酸甜苦辣品嚐過,悲歡離合經歷過,但是對於新聞事業,我也從來不曾後悔過,更不曾放棄過。因為我最引以為自豪的事情就是“我是一名電視新聞記者”!謝謝大家!

廣播電視台新聞中心 馬

好記者講好故事主題演講稿範文 篇6

又到九月,又是瓜車進城的季節。

每當我在運城的大街小巷,看到暢通無阻的瓜車菜車;每當我在各個小區的門口,看到“歡迎瓜農來賣瓜”的橫幅;每當我在城市的街道兩邊,看到井然有序的瓜果臨時銷售區……我都會想起,我在8年前寫過的一篇評論,想起一位令人感動的讀者,想起他送給我的一萬斤西瓜。

那篇評論,其實就是個倡議書,是一篇關於號召市民多買西瓜的倡議書。

那是2019年的7月,我們運城日報社的《黃河晨報》剛剛創刊4個月。那一年,運城的7萬多畝西瓜大獲豐收,但是,瓜農們還沒來得及高興,就不得不面對西瓜賣不了的難題。一車西瓜只能賣幾十塊錢,最便宜的甚至一斤只賣兩分錢。就算這樣,瓜農的房子裏、院子裏、田間地頭,還是到處都堆滿了賣不出去的西瓜。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一個悲劇發生了--一位瓜農開着農用三輪車進城賣瓜,被交通執法人員扣住,還要罰款400多塊。他的妻子聽到這個消息後,一氣之下,上吊自殺!這個突發事件,直接觸發了新生的《黃河晨報》的第一個重大戰役性報道--幫瓜農賣瓜。

作為值班編輯,我的任務是在前方記者報道完突發事件本身之後,起草一篇倡議書,將輿論焦點從突發事件向“解決賣瓜難”引導。

但是,直到領導要求交稿的前一天晚上,我仍舊毫無頭緒。西瓜,西瓜……半個晚上,我的腦子裏全是圓圓的西瓜在滾來滾去。

忽然,我想到了曾經種過七八年西瓜的父親,一個靠種西瓜給我娶來嫂子,給我換來從國小到中學學費的瓜農父親。寂靜的夜中,我撥通了父親的電話。“永啊,啥事?”一聽到電話中這熟悉的聲音,我的心頭一顫,一種莫名的感覺衝向頭頂。

西瓜,父親,我,數以萬計的瓜農……那一瞬間,我找到了西瓜和我之間的邏輯聯繫,找到了數萬瓜農和我之間的情感共振。那一瞬間,我深刻地領悟了作為一名新聞記者,我到底應該屬於誰、為了誰,我的筆到底應該寫什麼,怎樣寫!

“他們,從遙遠的村中顛簸而來;他們,在陌生的街道上四處躲閃……”當第一句從嘴邊流出,寫作就異常的順利,順到正寫着這一句,下一句就在腦子中排着隊。

“就算我們的口才真的能壓下去幾毛錢的價格,但想想他們烈日下暴曬的汗水,想想他們西瓜賣不出去無奈的淚水,把那毛角錢給他們吧……”終於,在寫到這一句時,淚水,不爭氣地從我這個自認為冷靜客觀的“職業新聞人”眼中奪眶而出。我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筆,走到窗前,遙望窗外夜深人靜中的城市,彷彿看到了一片片碧綠的西瓜,彷彿看到了曾經年輕的父親,彷彿看到了和父親一樣的瓜農們……

第二天,這篇題為《市民多買瓜,瓜農早回家》的倡議書,刊發在《黃河晨報》二版頭條的醒目位置。

那一天是2019年7月12號,我清楚地記得,那天早上,值夜班的我還沒起牀,就被手機鈴聲驚醒--

“你是寫倡議書的記者吧,我40多歲了,還是第一次被一篇文章感動得哭了,文章寫得真好,我給你背兩段吧……”不等我説話,一位男子便開始在電話中,背誦起倡議書中的句子來。

請原諒我當時的淺薄和幼稚,在那一刻,我真得被感動了。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讀者,能背下我發表的文章,哪怕只是幾段話。我也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讀者,在外地給我打長途,激動地聊了20分鐘,只是為了表達對一篇文章的感動。

那位男子最後説:“我剛才聯繫了一家瓜農,買了他一萬斤西瓜,我讓他們明天把西瓜送到報社,送給你,就當是我替瓜農們感謝你吧……”

來不及辭謝,他就掛了電話。而我,被感動得一塌糊塗,睡意全無。我躺在牀上,靜靜地享受着新聞職業帶給我的最美好的感覺。原來,就算作為一名最基層、最普通的新聞記者,就算是做着最基本、最本份的工作,也可以獲得如此高的評價!也可以如此幸福!如此驕傲!如此有成就感!!

第二天,兩輛載滿西瓜的農用三輪車,真的就出現在報社門口。一萬斤西瓜啊,滿滿兩大車,不管是我個人還是報社,收下來都不是最好的決定。徵求了當事人意見之後,我帶着那兩車西瓜,來到河東廣場,將西瓜分給了市區的數百名環衞工。

如今,距離那次轟轟烈烈的賣瓜報道已有8年。但是8年來,每到夏天和秋天,市區設立“瓜果臨時銷售區”的制度還在繼續,小區向瓜車菜車開放的慣例還在繼續,農業部門對農產品的預先監測還在繼續……

每當看到這些,我都會想起那篇1000多字的倡議書,想起那位令人感動的讀者,想起他送給我的1萬斤西瓜。

一位記者,他的腳下有多少泥土,他的筆下就有多少真情;他的筆下有多少真情,他的報道就有多少力量!

一次報道,感動得讀者送來一萬斤西瓜;一次報道,幫瓜農賣掉數百萬公斤的西瓜;一次報道,讓瓜車菜車在城市自由穿行了8年。

這,就是新聞的力量!這,就是愛的力量! 這就是媒體上傳下達的力量!這更是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的力量!

這就是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感謝有這個機會,可以再一次感受新聞理想的狂熱,與追逐理想的感動,謝謝大家!

好記者講好故事主題演講稿範文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來賓:

大家上午好,我是 號選手,我演講的題目是《鋼城華麗蜕變的美好記憶》。

攀枝花——全國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歷經五十年的滄海桑田,這座“鋼城”正以飛一樣的速度開啟“釩鈦之都”的華麗篇章;“孝敬爸媽請帶到攀枝花,最好在這裏安個家”,這句話,讓中國陽光花城傳遍全國的各個角落。

是誰讓這座堅硬的鋼城開啟柔美的蜕變之旅?今天的演講活動與記者有關,您是不是在質疑:不會是記者吧?我的回答是:不。如果我沒有總結錯的話,應該是黨的策略和人民的期望。而又是誰將這一華麗的轉變真實地記錄、真誠地報道?沒錯,是記者。

就在剛才,傾聽了幾位同行精彩的演講,我對大家為新聞事業付出的努力和艱辛而感動。他們都是鋼城蜕變中的真實記錄者,而作為一名年輕的記者,我很榮幸,在鋼城美麗的蜕變之時融入到記者這個行列,融入到這座陽光花城,讓我能接觸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候鳥們”,見證他們與歲月之間的較量、與病魔之間的抗爭。

那是20xx年的11月26號,這個季節在我國的大多數地方已經是冰天雪地,而在攀枝花卻依然陽光明媚、鳥語花香。衝着沒有霧霾的藍天、衝着明媚燦爛的陽光、衝着豐富

新鮮的蔬果,有些寒冷地區的候鳥老人已抵達攀枝花開啟了他們温暖幸福的越冬計劃。在採訪候鳥老人時,我認識了83歲的曹大爺(您看,我手上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就是曹大爺),他來自成都,這個冬季,是他第四年來攀枝花療養過冬。曹大爺患有支氣管炎,歲月的年輪讓他不得不把吃藥當做家常便飯,尤其在冬季,天氣寒冷,一旦染上感冒、咳嗽就胸悶地喘不過來氣,嚴重的時候還要長期在醫院裏療養,和曹大爺的交流中,我明顯能感覺到他聲音中帶有絲絲沙啞。但他告訴我説,來攀枝花過冬了以後,冬天也可以曬到太陽,空氣還特別清新,自己的身體明顯好轉,幾乎連咳嗽感冒的藥也用不着了。不知道為什麼,聽了這些話我會感到莫名的欣慰和自豪,或許是因為曹大爺的身體好轉,或許是因為陽光花城給像曹大爺這樣的候鳥帶來的温暖。曹大爺説20xx年的冬天他還會再來美麗的陽光花城。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時間定格到了20xx年的12月2號,候鳥老人們陸續歸巢,採訪中,我隱隱約約看到一位老人很像曹大爺,可他臉上綻放出的精神抖擻,讓我有點不敢認,我試着問:“您是.....曹大爺?”“對,是我,你是那個小記者。”我高興地説:今年看您怎麼年輕了許多呢!他笑着對我説:在充滿陽光的地方生活怎能不年輕?是呀,花城在陽光的沐浴下:“天時地利人和”。在愉快的採訪交流中,曹大爺與我約好:20xx年的冬季我們又見。20xx年的冬季距離現在還有三個月的時間,我很期待......

隨着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攀枝花因地制宜,繪製了“釩鈦之都”的宏偉藍圖,迎來了全國首創的20xx中國(攀枝花)釩鈦產業博覽會暨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投資洽談會。釩博會的舉辦,使國內外的客商雲集在釩鈦之都,在與客商們的採訪交流中,我認識了來自芬蘭的客商:克里斯汀(我手上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就是克里斯汀),他是芬蘭克洛斯零件公司的總裁,他是我擔任記者以來,採訪的第一位國外友人,當時內心無比的激動,他告訴我説,他的公司與我市的釩鈦企業一直有着合作關係,此次釩鈦博覽會的舉辦,將是他們之間的又一個合作契機。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正如克里斯汀所言,全國首次釩博會在我市的舉辦,為我市建設釩鈦之都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為我市釩鈦企業的發展增添了一個新引擎。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肩負着歷史的使命,承載着時代的重託,真實記錄着攀枝花前進的脈搏,鋼城的華麗蜕變,讓我深刻體會到“釩鈦之都”的魅力、“陽光花城”的美妙,雖然現在的記錄會變成過去的記憶,但記憶掀起的卻是美好的未來。

我的演講完畢 謝謝大家!

好記者講好故事主題演講稿範文 篇8

記者是什麼?有人説,記者是份體面的工作,是種權利,是無冕之王,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等等。

記者是什麼?做記者2019年來,我一直努力地在尋找一個確切的答案。

記者是什麼?我想,記者意味着關愛。我手頭是剛剛出版的《新聞人》,封面上有張特殊的照片,頭髮蓬亂、眉頭緊鎖的我抱着一個昏迷着的小女孩衝向新聞 110的採訪車。小女孩叫劉芳,來自重慶,才11歲,不慎從屋頂摔下來,造成顱內巨大血腫,隨時會奪走她稚嫩的生命。今年8月4日,劉明文抱着昏迷着的女兒從濮院趕到曙光醫院救治,但醫院要1萬元手術費。這名重慶打工者哭着把女兒抱了出來,他口袋裏只有300塊錢。但當我聞訊後趕到現場時,父女倆已乘公交車走了,如果追不到女孩,意味着如花般生命的凋謝。新聞110採訪車飛駛到洪合鎮時,才把父女倆追回。一路上,我與市中醫院聯繫,醫院開通綠色通道,成功地進行了手術。

禾城,留住了一條年輕的生命,文章見報後的當天下午3時多,市委副書記壽劍剛託人送來了1000元個人捐款,這是劉芳收到的第一筆捐款。我被濃濃的愛意感動着,知道劉芳有救了。很快,所有的手術費用都籌齊了。感謝攝影記者在我不經意間定格了這個畫面,我時常揣摩着這張照片,心頭會湧起一種莫名的感動。為了我簡單的舉動所能得到的社會迴應,為了我們這座城市給予一名重慶女孩的愛心,為了枯萎的花朵重新吐出生命花蕾。

記者是什麼?我想,記者意味着一種責任。我手裏這把剃頭刀,在3年前差點結束了一名女孩的生命。xx年11月的一天,這名經受感情挫折的廣西女孩打來電話,説我要自殺,割腕的刀片都準備好了。我一直開導到深夜,最後,這名女孩把刀片給了我,笑着説,我要勇敢地活下去。3年過去了,這把剃頭刀一直藏在我辦公室的抽屜裏,它時時提醒我,我是一名記者,我對於社會責無旁貸。

記者是什麼?記者意味着付出。一部手機帶在邊上,24小時開通,隨時應對突發性新聞,無論在單位還是在家裏,無論是冰天雪地還是暴雨如注,無論是在白天還是在午夜暖暖的被窩裏,這就是所有新聞110記者的工作狀態。為了這個嘉興日報社的名牌欄目,我們一直在努力着。三班倒的妻子已習慣於把飯菜冷了又熱而不見我回家,甚至陪她逛一次街都會讓她樂上好幾天。我的寶寶還很小,xx年7月,我接手新聞110工作時,她只在媽媽肚子裏孕育了5個月。我記得寶寶出生五六個月時,開始顯現對於新聞110手機的鈴聲音樂特別敏感,無論在喝奶或是哭鬧,只要新聞110手機一響,小傢伙馬上靜下來,認真地聽着,搖頭晃腦,一副陶醉的樣子。我不得其解,還是妻子一語道破,寶寶在肚子裏的時候就聽慣了這種音樂,一個晚上起碼十幾次,這手機鈴聲成了寶寶最初的胎教。

記者是什麼?我們都一直努力地尋找着答案,但真的給不出確切的答案。因為,我們記者之路還在延伸,記者的內涵還在豐富,還有待你我繼續努力。

“我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上/一步步,一步步/蹣跚地走/與墓地間的距離便是生命。”這是我學生時代寫的一段詩句。我想,若干年後回首生命旅程,我看到了很多風景,我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我無愧於記者的稱謂,所以,我是滿足的,我是快樂的,我是無悔的。

好記者講好故事主題演講稿範文 篇9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根本指針。對於如何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我們這些常年奮鬥在基層一線的記者也許説得不太準確全面,但是我們卻一直滿懷激情,擔當使命,用行動在努力回答這個問題。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靈魂,也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堅持的工作作風。對電視新聞而言,畫面是證明新聞真實性的主要方式,這就要求我們電視新聞記者要做到實事求是,就必須在每一個新聞報道中扛着沉重的攝像機親臨現場,用鏡頭記錄新聞過程。無論雨雪風霜,不怕艱難兇險,只要有新聞需求的地方,就有電視記者忙碌的身影。電視新聞播出時只有短短的一兩分鐘,可是在這一兩分鐘的背後,往往是電視記者付出的數十倍的時間和努力。2019年正月十五,遭遇五十年不遇的大暴雪,我拍攝了市交通部門及時清理公路幹線積雪的情況,通過畫面向羣眾傳遞了出行信息。在採製這條新聞時,我所乘坐的採訪車被一輛廂貨嚴重追尾,坐在後排的我,腦袋撞在車窗上,磕得又青又腫,頭昏眼花了好一陣子,可是為了心中那一份責任,我強忍着痛苦,做到了及時發稿。2019年我的電視新聞短消息《鑽井平台升起五星紅旗》獲得好新聞一等獎,在這條僅一分鐘的新聞裏,莊嚴卻又激情澎湃的升國旗畫面表達了鑽井平台上石油工人對祖國的熱愛。但是它的背後是我和一名同事接到採訪任務後,頂着七級的海上大風,乘坐顛簸不已的快艇來回行駛3個小時,站在只有幾根繩子牽引的吊台上,帶着幾十斤重的攝像機和三腳架,在風浪中飄搖着登上亞洲最大的深海鑽井平台的過程;是強烈的暈船反應讓我暈頭轉向,嘔吐不止,回到陸地上走路腿腳發軟的感覺。2019年8月,盤錦防汛進入關鍵期,我和同事採製了機關幹部在大堤上抗洪的新聞,畫面展現了一幕幕抗洪防汛的真實場景。為了採製這條新聞,我和兩名男同事們在風雨交加,泥濘不已的防洪大堤上跋涉兩個多小時,全身濕透,滿身泥漿的走進各個單位的防汛帳篷,進行採訪和拍攝。當時雷電轟鳴,身上的手機響了多次,都不敢接,回來時實在走不動了,幾乎癱坐在泥水中,幸好遇到了來給抗洪人員送東西的一台越野吉普車,我們才得以搭車返回。當時在很多艱難環境中採訪時,不覺得有什麼痛苦,因為有一種工作的信念在支撐着;而現在想來雖然多少有些後怕,卻依然感謝那些難忘的經歷豐富了我的人生。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為了人民、服務人民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石;把這兩點結合好的就是關鍵要把人民作為新聞報道的主體。多年來,我始終堅持新聞三貼近的原則,不怕辛苦勞累,深入到最基層,最艱苦的地方採訪拍攝基層羣眾。田間地頭、廠礦工地、郊區野外是我經常出入的新聞現場。每天早出晚歸,節假日加班自然平常,有時大年三十也在工作中度過。過年當天我在寒風刺骨的濱海大道寫過稿子;在年三十晚上的路燈下采訪過守護綠地的園林工人;在春節晚會直播出時,在市民家裏拍攝過人家四世同堂、歡度春節的畫面。工作中,我在以羣眾為主體的同時,也始終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放在首位,把做好主題宣傳當成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有效方式。因為我知道,作為電視台這個主流媒體的記者,傳播正能量,推出有利於團結穩定,加油鼓勁,正面宣傳又深受羣眾歡迎的作品,這是我的責任也是義務。2019年初,我開始創辦電視新聞專題欄目《在基層》,在主導思想上開創了省內以電視媒體引導領導幹部到基層去為羣眾解難題,辦實事的新聞報道形式。伴隨着《在基層》欄目走過的路程,上百個涉及百姓民生的熱點、難點問題得到解決和關注。通過我們節目的拍攝,藍色康橋小區H區兩棟廉租樓被砸的對講門得到了修復;XX縣XX鎮XX村的歪腳丫女孩馬得到了政府送來了的電腦,為自己與外界溝通架起了一道嶄新的橋樑;XX鎮居民於一家五口終於申請到了夢寐以求的廉租房;告別了以往住大棚的日子;大夥房水庫飲水工程異地交税,非常麻煩的問題得到了解決;盤錦港設備檢測進展順利,保證了港口的順利運行;身有殘疾的外來務工人員“趙虎姐”姐妹倆在盤錦落了户口,辦理了低保邊緣户救助證,解決了一連串的煩惱,對生活也充滿了希望。

在工作中,作為電視新聞記者,我們每天都要面臨“如履薄冰、如坐鍼氈、如釋重負”三種狀態。在採製新聞時,身上擔負着沉甸甸的責任,要考慮新聞的客觀性、時效性,權威性等因素,所以如履薄冰;在新聞播出時,生怕有遺漏和差錯,有對不住觀眾的地方,所以如坐鍼氈;在新聞播出後,如果沒有什麼負面聲音,也沒有什麼批評指責,效果不錯,才能如釋重負。我們每天都要在這種壓力和煎熬中度過,雖然也有過抱怨,有過委屈,但是卻從未有過甩手不幹的想法。這樣的堅持不是為了那微薄的薪水,而是心中永遠存在一份對於新聞事業的熱愛,敬畏和執着。

作為一名電視新聞女記者,對於工作,我總是滿懷激情和責任,不辱使命。但是對於家庭我卻虧欠很多,因為工作關係,每當年邁的父母或公婆因病住院時,我是那個只有晚上才能到醫院照顧他們的孩子,白天病牀前的悉心照顧和噓寒問暖全部落到了丈夫和弟弟等其他家人的身上。因為工作關係,我沒參加過一次兒子幼兒園的親子活動;他每天上學放學的接送基本上由丈夫全權負責;他去上輔導班,大部分都是爸爸或爺爺奶奶陪同;我許諾過節或者假日帶他去玩兒的諾言往往都成了空話。我從小由奶奶帶大,和奶奶感情無比深厚。在奶奶去世一週前,我回老家伺候她,她拉着我的手對我説的:“我好些了,你工作忙,快回去吧!”我當時以為奶奶會真的會好起來,就趕回了單位。可是2019年7月6日,當我在參加宣傳部組織的去遼東灣新區集體採訪時,奶奶與世長辭了。她對我説的那句“我好些了,你工作忙,快回去吧!”成了她留給我的最後一遺言!!

多年來,在長期忙碌的工作中,採訪對象那一張張真誠的笑臉讓我感受到了被人信任的温暖;一個個獲得省市大獎和觀眾認可的新聞作品讓我享受到了敬業的成果;“遼寧省十佳新聞工作者”等榮譽讓我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悦。回顧往事,酸甜苦辣品嚐過,悲歡離合經歷過,但是對於新聞事業,我也從來不曾後悔過,更不曾放棄過。因為我最引以為自豪的事情就是“我是一名電視新聞記者”!謝謝大家!

廣播電視台新聞中心 馬

好記者講好故事主題演講稿範文 篇10

又到九月,又是瓜車進城的季節。

每當我在運城的大街小巷,看到暢通無阻的瓜車菜車;每當我在各個小區的門口,看到“歡迎瓜農來賣瓜”的橫幅;每當我在城市的街道兩邊,看到井然有序的瓜果臨時銷售區……我都會想起,我在8年前寫過的一篇評論,想起一位令人感動的讀者,想起他送給我的一萬斤西瓜。

那篇評論,其實就是個倡議書,是一篇關於號召市民多買西瓜的倡議書。

那是2019年的7月,我們運城日報社的《黃河晨報》剛剛創刊4個月。那一年,運城的7萬多畝西瓜大獲豐收,但是,瓜農們還沒來得及高興,就不得不面對西瓜賣不了的難題。一車西瓜只能賣幾十塊錢,最便宜的甚至一斤只賣兩分錢。就算這樣,瓜農的房子裏、院子裏、田間地頭,還是到處都堆滿了賣不出去的西瓜。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一個悲劇發生了--一位瓜農開着農用三輪車進城賣瓜,被交通執法人員扣住,還要罰款400多塊。他的妻子聽到這個消息後,一氣之下,上吊自殺!這個突發事件,直接觸發了新生的《黃河晨報》的第一個重大戰役性報道--幫瓜農賣瓜。

作為值班編輯,我的任務是在前方記者報道完突發事件本身之後,起草一篇倡議書,將輿論焦點從突發事件向“解決賣瓜難”引導。

但是,直到領導要求交稿的前一天晚上,我仍舊毫無頭緒。西瓜,西瓜……半個晚上,我的腦子裏全是圓圓的西瓜在滾來滾去。

忽然,我想到了曾經種過七八年西瓜的父親,一個靠種西瓜給我娶來嫂子,給我換來從國小到中學學費的瓜農父親。寂靜的夜中,我撥通了父親的電話。“永啊,啥事?”一聽到電話中這熟悉的聲音,我的心頭一顫,一種莫名的感覺衝向頭頂。

西瓜,父親,我,數以萬計的瓜農……那一瞬間,我找到了西瓜和我之間的邏輯聯繫,找到了數萬瓜農和我之間的情感共振。那一瞬間,我深刻地領悟了作為一名新聞記者,我到底應該屬於誰、為了誰,我的筆到底應該寫什麼,怎樣寫!

“他們,從遙遠的村中顛簸而來;他們,在陌生的街道上四處躲閃……”當第一句從嘴邊流出,寫作就異常的順利,順到正寫着這一句,下一句就在腦子中排着隊。

“就算我們的口才真的能壓下去幾毛錢的價格,但想想他們烈日下暴曬的汗水,想想他們西瓜賣不出去無奈的淚水,把那毛角錢給他們吧……”終於,在寫到這一句時,淚水,不爭氣地從我這個自認為冷靜客觀的“職業新聞人”眼中奪眶而出。我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筆,走到窗前,遙望窗外夜深人靜中的城市,彷彿看到了一片片碧綠的西瓜,彷彿看到了曾經年輕的父親,彷彿看到了和父親一樣的瓜農們……

第二天,這篇題為《市民多買瓜,瓜農早回家》的倡議書,刊發在《黃河晨報》二版頭條的醒目位置。

那一天是2019年7月12號,我清楚地記得,那天早上,值夜班的我還沒起牀,就被手機鈴聲驚醒--

“你是寫倡議書的記者吧,我40多歲了,還是第一次被一篇文章感動得哭了,文章寫得真好,我給你背兩段吧……”不等我説話,一位男子便開始在電話中,背誦起倡議書中的句子來。

請原諒我當時的淺薄和幼稚,在那一刻,我真得被感動了。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讀者,能背下我發表的文章,哪怕只是幾段話。我也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讀者,在外地給我打長途,激動地聊了20分鐘,只是為了表達對一篇文章的感動。

那位男子最後説:“我剛才聯繫了一家瓜農,買了他一萬斤西瓜,我讓他們明天把西瓜送到報社,送給你,就當是我替瓜農們感謝你吧……”

來不及辭謝,他就掛了電話。而我,被感動得一塌糊塗,睡意全無。我躺在牀上,靜靜地享受着新聞職業帶給我的最美好的感覺。原來,就算作為一名最基層、最普通的新聞記者,就算是做着最基本、最本份的工作,也可以獲得如此高的評價!也可以如此幸福!如此驕傲!如此有成就感!!

第二天,兩輛載滿西瓜的農用三輪車,真的就出現在報社門口。一萬斤西瓜啊,滿滿兩大車,不管是我個人還是報社,收下來都不是最好的決定。徵求了當事人意見之後,我帶着那兩車西瓜,來到河東廣場,將西瓜分給了市區的數百名環衞工。

如今,距離那次轟轟烈烈的賣瓜報道已有8年。但是8年來,每到夏天和秋天,市區設立“瓜果臨時銷售區”的制度還在繼續,小區向瓜車菜車開放的慣例還在繼續,農業部門對農產品的預先監測還在繼續……

每當看到這些,我都會想起那篇1000多字的倡議書,想起那位令人感動的讀者,想起他送給我的1萬斤西瓜。

一位記者,他的腳下有多少泥土,他的筆下就有多少真情;他的筆下有多少真情,他的報道就有多少力量!

一次報道,感動得讀者送來一萬斤西瓜;一次報道,幫瓜農賣掉數百萬公斤的西瓜;一次報道,讓瓜車菜車在城市自由穿行了8年。

這,就是新聞的力量!這,就是愛的力量! 這就是媒體上傳下達的力量!這更是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的力量!

這就是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感謝有這個機會,可以再一次感受新聞理想的狂熱,與追逐理想的感動,謝謝大家!

好記者講好故事主題演講稿範文 篇11

這個季節不會春暖花開,但我卻想面向大海,因為記者夢我做得太長久了,腳下堅實的土地已給了我力量。

曾經我是一名教師,想着傳道授業解惑,與學生為友,但夜深之時,總感覺有種未曾有過的力量催促自己去改變、去嘗試。正是這種力量支撐着我在繁重的教學之後,每晚與孤燈相伴,在本科畢業多年之後,我坐進了嚮往已久的復旦課堂裏。早已不再年輕的我為了練好口語,將小石子放進嘴裏,所以當我在烏鎮用流利的英語採訪外國遊客時,我知道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就如當初很多人不解地問我:當一名教師不是很好嗎?放棄一切重頭開始值得嗎?如今依舊有很多人問我:放棄上海的一切,回到這裏,會後悔嗎?我只想説,對家庭我有太多的愧疚,我需要做一些補償;對事業,我有足夠的信心,在xx晚報這個全新的平台上,找到自己紮實的立足點。

喜歡做一名記者,只因為對於記者而言,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嶄新的。每天一睜開眼,我想着:哦,又是一天,一個未知的一天,這一天我又像往常一樣出門,找選題、想角度、做採訪、寫文章,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中斷、都有不可預料的情況出現,我必須時時打起精神來應對、解決,也許辛苦就在這裏,挑戰、誘惑也在這裏。當一天結束時,我會回想着對自己説:還行,這一天我把不可能的採訪完成了,我為報道找了一個很好的角度。發現自己對苦難還會感動,對不平還會憤慨,對英雄還會敬佩。每天都會有新的挑戰出現,每天出門都有無數的未知等着我,只有做一名記者,才會讓我永遠與麻木無關,永遠與年輕相鄰。我希望當一切結束時,我也能對自己説:還行,我在記者這個行當裏幹得不錯,我寫過的幾篇報道至今還有人記起。

喜歡做一名記者,只因為自己是個理想主義者。在這個媒體年代裏,信息已變得觸手可及,我們已不再僅僅是信息的採集者,這早已不是我們的第一要責,我們都應該是理想主義者,有理想者,才能先行一步。在這個媒體年代裏,地球村早已來到我們的身邊,我們關注着巴以衝突,談論着禽流感,比較着卡米拉與戴安娜的風度,卻常常忽視腳下的土地、身邊的民眾,他們是沉默的大多數,只有藉助於媒體的力量,才能將他們的聲音放大,用我們手中的話語權傳遞他們的聲音,是我們共同的理想。所以,我從早報來到了xx晚報。在早報做財經新聞的時候,可以每次出入的是星級酒店,採訪的對象不是有錢的,就是有權的,卻發現感動已離我越來越遠。回到這片熟悉的土地,看着每天從這個城市角落裏升騰出來的新聞:凌晨四點掃大街的環衞工、覺海寺前那張哭泣的小臉、福海雲天見錢不眼開的打妹、府南花園那對善良而平凡的小店夫婦,都讓我有種踩在地面的感覺。

晚報從創刊至今只有十年,從改版至今只有百天,也許我們的聲音還很弱小,我們的步履還不沉穩,但我們一直睜眼看着這塊土地,年頭這塊土地上的民眾,因為我們相信,有理想者,才能走得更遠。

好記者講好故事主題演講稿範文 篇12

這個季節不會春暖花開,但我卻想面向大海,因為記者夢我做得太長久了,腳下堅實的土地已給了我力量。

曾經我是一名教師,想着傳道授業解惑,與學生為友,但夜深之時,總感覺有種未曾有過的力量催促自己去改變、去嘗試。正是這種力量支撐着我在繁重的教學之後,每晚與孤燈相伴,在本科畢業多年之後,我坐進了嚮往已久的復旦課堂裏。早已不再年輕的我為了練好口語,將小石子放進嘴裏,所以當我在烏鎮用流利的英語採訪外國遊客時,我知道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就如當初很多人不解地問我:當一名教師不是很好嗎?放棄一切重頭開始值得嗎?如今依舊有很多人問我:放棄上海的一切,回到這裏,會後悔嗎?我只想説,對家庭我有太多的愧疚,我需要做一些補償;對事業,我有足夠的信心,在xx晚報這個全新的平台上,找到自己紮實的立足點。

喜歡做一名記者,只因為對於記者而言,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嶄新的。每天一睜開眼,我想着:哦,又是一天,一個未知的一天,這一天我又像往常一樣出門,找選題、想角度、做採訪、寫文章,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中斷、都有不可預料的情況出現,我必須時時打起精神來應對、解決,也許辛苦就在這裏,挑戰、誘惑也在這裏。當一天結束時,我會回想着對自己説:還行,這一天我把不可能的採訪完成了,我為報道找了一個很好的角度。發現自己對苦難還會感動,對不平還會憤慨,對英雄還會敬佩。每天都會有新的挑戰出現,每天出門都有無數的未知等着我,只有做一名記者,才會讓我永遠與麻木無關,永遠與年輕相鄰。我希望當一切結束時,我也能對自己説:還行,我在記者這個行當裏幹得不錯,我寫過的幾篇報道至今還有人記起。

喜歡做一名記者,只因為自己是個理想主義者。在這個媒體年代裏,信息已變得觸手可及,我們已不再僅僅是信息的採集者,這早已不是我們的第一要責,我們都應該是理想主義者,有理想者,才能先行一步。在這個媒體年代裏,地球村早已來到我們的身邊,我們關注着巴以衝突,談論着禽流感,比較着卡米拉與戴安娜的風度,卻常常忽視腳下的土地、身邊的民眾,他們是沉默的大多數,只有藉助於媒體的力量,才能將他們的聲音放大,用我們手中的話語權傳遞他們的聲音,是我們共同的理想。所以,我從早報來到了xx晚報。在早報做財經新聞的時候,可以每次出入的是星級酒店,採訪的對象不是有錢的,就是有權的,卻發現感動已離我越來越遠。回到這片熟悉的土地,看着每天從這個城市角落裏升騰出來的新聞:凌晨四點掃大街的環衞工、覺海寺前那張哭泣的小臉、福海雲天見錢不眼開的打妹、府南花園那對善良而平凡的小店夫婦,都讓我有種踩在地面的感覺。

晚報從創刊至今只有十年,從改版至今只有百天,也許我們的聲音還很弱小,我們的步履還不沉穩,但我們一直睜眼看着這塊土地,年頭這塊土地上的民眾,因為我們相信,有理想者,才能走得更遠。

好記者講好故事主題演講稿範文 篇13

今天我想講述的是一個普普通通打工者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李到信,駐馬店西平縣人,2019年從部隊退伍後到深圳打工當小區保安。今年2月15日,我接到一個採訪任務,要求馬上趕往深圳,當我見到李到信時,我驚呆了,他渾身高度燒傷,正躺在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的重症監護室裏,與死神做着頑強的搏鬥。

今年2月14日中午,李到信所在小區一棟高層住宅突發火災。警報響起,正在輪休的李到信聽到後,找到一個滅火器迅速趕到火場,在他撞開房門的一瞬間,巨大的氣浪和兇猛的火苗一下子把他掀了起來,又重重地甩在地上,他爬起來再次衝進煙火瀰漫的房間,救出了兩名已經處於半昏迷狀態的業主,並把自己的呼吸器讓給了他們。緊接着,他再次衝進屋內救人,就在這個時候,煤氣罐發生爆炸,他瞬間被淹沒在火海中。

消息傳到駐馬店,家鄉人民非常關心這位見義勇為的好小夥兒,立即組織人員趕赴深圳協助救治和慰問。在醫院裏,主治醫生楊維琦告訴我:“李到信全身重度燒傷面積超過了50%!搶救和治療期間,李到信先後接受了5次大的植皮修復手術,頭腫得像氣球,甚至分不清哪裏是鼻子哪裏是眼睛!”4月14日凌晨3時,因出現嚴重的併發症感染造成多器官衰竭,年僅31歲的李到信永遠離開了我們……

那一天,距他突入火海救人整整60天。李到信與死神搏鬥的60天裏,我們採訪組數次前去探望他。我親眼目睹了他一次次在“鬼門關”前痛苦地掙扎,也看到了他對生存的渴望。

李到信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小兒子才1歲,結婚8年,因為外出打工,夫妻聚少離多。出事後,妻子於克敏把孩子抱到李到信病牀前,希望他醒來時能看到孩子。在李到信略微清醒的時候,我們問他傷這麼重,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還會去救人嗎?他説:“還救。”

4月29日,英雄魂歸故里。因為我們的報道,整個河南、整個中國都在傳頌他的故事。當載着他骨灰的靈車緩緩駛近家鄉時,數萬人打着“英雄一路走好”的橫幅走上街頭,迎接英雄回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jingxuan/n0w0j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