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節日慶典演講稿 >

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精選6篇)

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精選6篇)

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精選6篇)

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我們應當如何弘揚呢?下面本站小編整理了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供你閲讀參考。

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篇1

女生們先生們,大家早上好:

我的父親是一名中醫。做外一個訪問學者他懷着一個偉大的夢想去了美國,讓全世界更多的人受惠於中國傳統醫學。但在那期間,他遇到了些中國同胞,他們不但主張廢除中醫,還説我父親缺少國際公民的素質。

聽了這個,我感到特別驚訝!這種話怎麼會從我們自己的同胞嘴中説出呢?他們的話不禁讓我深思:什麼是國際公民?怎麼又才能成為一個國際公民呢?

難道全球化就意味着我們捨棄自己的傳統節日而盲目地過聖誕嗎?或是在好萊塢電影前我們傳統京劇的黯然失色嗎?

當然不是!在我看來,國際公民身份意味着對世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巨大尊重,但這種心態是建立在我們民族身份基礎上的,只有我們充分地表現出我們的民族身份,才有可能成為國際公民!換句話説,國際公民從家裏做起!

要成為國際公民,我們在意識到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們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要做些什麼,向哪個方向前進; 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們才能被世界銘記與尊重。比如説孔子,他可是什麼外語都不會説,但憑着對人類智慧做出的巨大貢獻,他成了一個無人不知的中國人;成龍,作為一箇中國的文化大使,之所以被廣受歡迎,不是因為他穿牛仔,喝可口可樂,而是他的中國功夫,和他那低調的微笑!

所以,大家看,民族身份其實正是使全球化的基礎,全球化不意味,也不應意味着民族身份的喪失。要在世界做好一個國際公民,先得在中國做好一箇中國人!

女士們先生們,全球化是我們無法逃避的時代潮流,竟然我們沒有其他選擇,為什麼不主動擁抱它呢?帶着我們的民族身份去擁抱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國際公民!

謝謝!

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篇2

同志們:大家好!

今天這次端午文化座談會上,剛才,各位專家學者從端午節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等不同角度做了精彩的發言,講得非常好。在此,我代表本次座談會的主辦單位向各位專家學者表示衷心感謝,並致以節日祝賀!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我國也把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了。包括端午節在內的中華傳統節日,凝結着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着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滋養着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對推動中華文化歷史不斷髮展壯大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源遠流長,它作為我國人民對以愛國詩人屈原等為代表的民族英雄和愛國先驅表達緬懷之情、崇敬之意的傳統節日,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週期性、民族性、羣眾性特點,深深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成為人們抒發愛國情感,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節日。我們這次座談會就是貫徹中央精神的具體行動。借這個機會,我就弘揚端午文化,凝聚愛國精神,談幾點我自己的感受:

一、要突出愛國主義這一主題

端午節自春秋戰國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究其由來,説法不一,但以紀念屈原之説影響為最廣最深。 也正是因為利用端午節的各種祭奠活動紀念屈原,表達人們對屈原同情和崇敬之情,才賦予了端午節濃濃的愛國情愫和民族情結。可以這麼説,屈原精神是端午節的節魂。因此,我們要引導人們過好端午節,首先就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當前,就要進一步弘揚全國人民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抗震救災精神,一手抓好抗震救災,一手抓好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上來,堅持做到抗震救災、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為建設以實力、活力、壓濾機濾布 競爭力為標誌的沿海經濟社會強省做出各自的貢獻。

二、要挖掘端午節的文化內涵

經過五千年的文化積澱,我國形成了豐富的傳統節日文化。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我們要深入挖掘端午節藴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即保持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當前,組織端午節文化活動,至少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是以端午民俗傳統為主題,開展特色羣眾文化活動。比如書法、繪畫、攝影、徵詩、評詩以及中華經典誦讀活動等等。特別要通過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中華經典誦讀活動、愛國詩歌朗誦吟唱、愛國詩歌散文徵集等活動,引導人們感受傳統魅力,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2.是以普及民俗知識為重點,濾布 開展民俗知識講座與展示活動。如端午民俗文化系列講座、包粽子比賽等等。

3.是以弘揚端午文化為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跑旱船、武術表演,結合奧運會火炬在我省傳遞,積極引導城鄉羣眾積極參與全民健身活動,形成健身熱潮。

4.是以除舊佈新為重點,廣泛開展愛國衞生運動。如本站鄉羣眾正確認識端午插艾、佩戴香囊、飲雄黃酒等傳統習俗的科學內涵,結合城鄉面貌三年大變樣活動,通過大力整治庭院居室、公共場所、背街小巷和城鄉結合部的環境衞生,積極引導城鄉羣眾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和生態文明意識。

三、要努力營造節日氛圍

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羣眾並不陌生,但要使廣大人民羣眾真正瞭解端午節,還需要我們做大量的宣傳引導工作,所以希望報刊、廣播、互聯網等各級各類新聞媒體,要安排對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的專題介紹,通過新聞報道、言論評論、專家訪談、公益廣告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宣傳介紹端午節的歷史淵源、人文典故、傳統習俗,使廣大人民羣眾,尤其是青少年加深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和理解。同時,要營造濃厚的傳統節日氛圍,深入宣傳和報道各地組織端午節主題文化活動的情況,通過創作、宣傳體現端午節思想文化內涵、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文藝精品,製作播出反映傳統節日的影視作品,組織文藝團體深入基層開展文藝演出,開展各具特色的節慶羣眾文化活動,不斷豐富羣眾的節日文化生活,營造濃厚的傳統節日氛圍,使廣大人民羣眾瞭解端午節、認同端午節、喜歡端午節、過好端午節,使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煥發出新的生機。

謝謝大家!

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篇3

女生們先生們,大家早上好:

我的父親是一名中醫。做外一個訪問學者他懷着一個偉大的夢想去了美國,讓全世界更多的人受惠於中國傳統醫學。但在那期間,他遇到了些中國同胞,他們不但主張廢除中醫,還説我父親缺少國際公民的素質。

聽了這個,我感到特別驚訝!這種話怎麼會從我們自己的同胞嘴中説出呢?他們的話不禁讓我深思:什麼是國際公民?怎麼又才能成為一個國際公民呢?

難道全球化就意味着我們捨棄自己的傳統節日而盲目地過聖誕嗎?或是在好萊塢電影前我們傳統京劇的黯然失色嗎?

當然不是!在我看來,國際公民身份意味着對世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巨大尊重,但這種心態是建立在我們民族身份基礎上的,只有我們充分地表現出我們的民族身份,才有可能成為國際公民!換句話説,國際公民從家裏做起!

要成為國際公民,我們在意識到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們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要做些什麼,向哪個方向前進; 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們才能被世界銘記與尊重。比如説孔子,他可是什麼外語都不會説,但憑着對人類智慧做出的巨大貢獻,他成了一個無人不知的中國人;成龍,作為一箇中國的文化大使,之所以被廣受歡迎,不是因為他穿牛仔,喝可口可樂,而是他的中國功夫,和他那低調的微笑!

所以,大家看,民族身份其實正是使全球化的基礎,全球化不意味,也不應意味着民族身份的喪失。要在世界做好一個國際公民,先得在中國做好一箇中國人!

女士們先生們,全球化是我們無法逃避的時代潮流,竟然我們沒有其他選擇,為什麼不主動擁抱它呢?帶着我們的民族身份去擁抱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國際公民!

謝謝!

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篇4

同志們:大家好!

今天這次端午文化座談會上,剛才,各位專家學者從端午節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等不同角度做了精彩的發言,講得非常好。在此,我代表本次座談會的主辦單位向各位專家學者表示衷心感謝,並致以節日祝賀!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我國也把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了。包括端午節在內的中華傳統節日,凝結着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着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滋養着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對推動中華文化歷史不斷髮展壯大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源遠流長,它作為我國人民對以愛國詩人屈原等為代表的民族英雄和愛國先驅表達緬懷之情、崇敬之意的傳統節日,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週期性、民族性、羣眾性特點,深深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成為人們抒發愛國情感,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節日。我們這次座談會就是貫徹中央精神的具體行動。借這個機會,我就弘揚端午文化,凝聚愛國精神,談幾點我自己的感受:

一、要突出愛國主義這一主題

端午節自春秋戰國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究其由來,説法不一,但以紀念屈原之説影響為最廣最深。 也正是因為利用端午節的各種祭奠活動紀念屈原,表達人們對屈原同情和崇敬之情,才賦予了端午節濃濃的愛國情愫和民族情結。可以這麼説,屈原精神是端午節的節魂。因此,我們要引導人們過好端午節,首先就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當前,就要進一步弘揚全國人民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抗震救災精神,一手抓好抗震救災,一手抓好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上來,堅持做到抗震救災、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為建設以實力、活力、壓濾機濾布 競爭力為標誌的沿海經濟社會強省做出各自的貢獻。

二、要挖掘端午節的文化內涵

經過五千年的文化積澱,我國形成了豐富的傳統節日文化。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我們要深入挖掘端午節藴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即保持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當前,組織端午節文化活動,至少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是以端午民俗傳統為主題,開展特色羣眾文化活動。比如書法、繪畫、攝影、徵詩、評詩以及中華經典誦讀活動等等。特別要通過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中華經典誦讀活動、愛國詩歌朗誦吟唱、愛國詩歌散文徵集等活動,引導人們感受傳統魅力,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2.是以普及民俗知識為重點,濾布 開展民俗知識講座與展示活動。如端午民俗文化系列講座、包粽子比賽等等。

3.是以弘揚端午文化為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跑旱船、武術表演,結合奧運會火炬在我省傳遞,積極引導城鄉羣眾積極參與全民健身活動,形成健身熱潮。

4.是以除舊佈新為重點,廣泛開展愛國衞生運動。如本站鄉羣眾正確認識端午插艾、佩戴香囊、飲雄黃酒等傳統習俗的科學內涵,結合城鄉面貌三年大變樣活動,通過大力整治庭院居室、公共場所、背街小巷和城鄉結合部的環境衞生,積極引導城鄉羣眾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和生態文明意識。

三、要努力營造節日氛圍

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羣眾並不陌生,但要使廣大人民羣眾真正瞭解端午節,還需要我們做大量的宣傳引導工作,所以希望報刊、廣播、互聯網等各級各類新聞媒體,要安排對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的專題介紹,通過新聞報道、言論評論、專家訪談、公益廣告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宣傳介紹端午節的歷史淵源、人文典故、傳統習俗,使廣大人民羣眾,尤其是青少年加深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和理解。同時,要營造濃厚的傳統節日氛圍,深入宣傳和報道各地組織端午節主題文化活動的情況,通過創作、宣傳體現端午節思想文化內涵、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文藝精品,製作播出反映傳統節日的影視作品,組織文藝團體深入基層開展文藝演出,開展各具特色的節慶羣眾文化活動,不斷豐富羣眾的節日文化生活,營造濃厚的傳統節日氛圍,使廣大人民羣眾瞭解端午節、認同端午節、喜歡端午節、過好端午節,使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煥發出新的生機。

謝謝大家!

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篇5

敬愛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我是來自高二5班的孫一雲,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重視傳統節日,弘揚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艱苦求索中汗水與美德的結晶,希望與祈禱的產物,文明與發展的承載。每個傳統節日都有形式方面的組合,更有內涵方面的體現,比如,全社會公認的最具有普遍性和影響力的四大傳統節日:元宵節——吃湯圓、掛燈籠、舞獅子;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吃月餅、賞明月;春節——吃餃子、貼春聯、放鞭炮、穿新衣、拜大年等。本來,“吃”只是過節的一個組成部分,後來由於“破四舊”、易風移俗,再加上温飽沒有解決,“吃”成了一種企盼乃至是唯一的過節形式了。把傳統節日歸結到飲食是一種悲哀,而因為飲食生活的改變,便放棄過節更是一種悲哀。節日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一種內涵,一種精神寄託。

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傳統文化的體現,重視傳統節日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方面。傳統節日之所以能延續幾千年,就是因為它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越是經濟發達,傳統節日越是應該紅火,也越有條件做得紅火。如果我們不用傳統節日去佔領市場,外來的洋節就會佔領市場,同時外來文化就會佔據我們的心靈,左右我們的意識。

我們重視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但並不排斥外來健康文化。我們沒有必要用命令的方式去阻止人們過聖誕節和情人節等洋節,但洋節有其產生的特殊背景和獨有的文化內涵,如果我們長時間過洋節,不過傳統節日,肯定會對我們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造成影響。我們不提倡狹隘的民族主義,但我們也不能用外來文化全面代替我們的傳統文化,況且,外來節日所體現的文化並不一定就適合我們,現在不是傳統文化排斥外來文化,而是外來文化在擠壓傳統文化。我們不否定借鑑,但需要的是以我為主的借鑑。

正因如此,作為一個炎黃子孫,瞭解我們的傳統節日,愛我們的中華文化,振興我們的中華民族,讓我們從對國旗的尊重、國歌的領悟還有對民俗的崇敬開始,一起努力吧!

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篇6

一、節日傳統的三大層面與五大要素

中國的文化是在農業社會中養成的,所以中國的文化有很強的農業性。長期的農業社會中形成其精神文化傳統。這個精神文化傳統就是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有人説“和合”是中國的文化傳統。所以我們在推動和諧社會建設時可以在傳統文化裏找到很到根源,和諧是中國人一向的追求。中國人認為最高的智慧就是中庸,就是處事中道。不僅指的是天人的和諧,還有一個人事的和諧。“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 論語·學而篇第一章。]先王之道最美、最有價值的就是“和”。節日傳統正是這樣一個文化大傳統中形成的小傳統,是從傳統節日文化中凝練出來的精神要素,節日傳統具有超越地域、階層、時代的意義。節日傳統可以總結為下面幾個層面。

第一,節日物質生活層面的傳統。節日物質生活層面的傳統,最重要的就是飲食傳統。我們每一個節日都有一個特定的食品。春節吃年糕、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青團,端午節吃粽子,中秋吃月餅,重陽節吃重陽糕,冬至節吃餛飩。這些節日的特定吃食,與我們節日祭祀傳統有着密切的關係.

中國人非常重視飲食,在節日傳統中也有着非常深刻的體現。節日食品不僅僅是物質產品,同時是文化創造物。每一個節日食品都負載着民俗的情感,圍繞節日食品形成了豐富的民俗傳説。節日食品不單是節日的美味,更多是一種心情的表達。節日食品的獻祭、饋送與集體分享,構成了中國節日物質生活的重要傳統。

第二,節日社會層面的傳統。中國節日生活既是家庭的,又是社會的。從中國的傳統節日看,大多是以家庭為主的內聚性節日。所以中國傳統節日很多是家庭型的節日。但是我們看到節日也有它兩面性。傳統節日活動注重家庭成員間的團聚與交流,將節日看成培育家庭意識與強化家族人倫的民俗時間。同時傳統節日還是社會團結的機會,傳統的節日對我們的社會人心凝聚帶來了重要的機會。

第三,節日精神生活方面的傳統。節日是文化的節點,是民眾精神生活的集中體現,是人們溝通、調節天人關係、人際關係以及安撫、表達人們內在情感的時機。我們從歲時信仰、節日傳説、節日娛樂中可以提煉出節日民俗的精神傳統。就是我們的節日不僅僅是一個物質生活,不僅僅是社會成員的交往,我們還是重要的精神傳遞。節日傳説構成了民眾精神生活歷史的核心。民眾通過節日化粧的巡遊、節日鑼鼓的聲響、節日競技的展演等形式,抒發內心的情感、期望,顯示自己的生活地位,加強村落社區成員之間的情感依賴與精神聯繫,從而促進民俗共同的內聚意識、保證民俗共同的內部和諧,所以我們看到傳統節日裏有很強的精神意義。[ 參考蕭放.傳統節日:一宗重大文化遺產[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5)]

總的來説,傳統節日的三大層面也可歸結為五大要素:信仰、人倫、傳説、飲食、娛樂。

信仰是節日發生與傳承的重要動力,節日信仰包括自然信仰與人鬼信仰兩大部分。在傳統社會中,節日信仰經歷了重大的歷史變化,它由節日形成初期的絕對支配地位演進到節日成熟期之後的逐步退隱的狀態,隨着節日文化的發展,節日信仰由濃郁趨向淡化,但是節日中的信仰成分仍然在節日因素中居主導地位。人倫是節日社會運行秩序原則,中國傳統社會是強調倫理原則的社會,節日是人倫集中體現的時機,中國傳統節日充滿了人倫色彩,直到今天社會,節日中的人倫因素仍然鮮明存在,雖然有所淡化。傳説是節日民俗的解釋,傳説因為附着在節日之上,而世代流傳;節日習俗因傳説獲得生命的活力,從而也為節日習俗的傳播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力量。人們不斷地通過節日傳説接續節日傳統,使節日在歷史社會中始終保持着新鮮與完整。飲食是節日的物質象徵,是人們滿足口腹之慾,表達民俗信仰與情感、體現人倫的重要方式。娛樂是節日活躍的靈魂。

二、傳統節日倫理價值

中國傳統節日是祭祀日、慶祝日與親情日的複合。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與制約,傳統節日的倫理意識特別濃厚。傳統節日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而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倫理文化。倫理文化是講人際關係的文化,傳統節日中有很多的道德理念。從傳統節日德育資源的角度,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開掘。

第一,家庭倫理的養成。中國是一個倫理社會,對家庭倫理是非常重視的。布什總統在某一年春節對華人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很大,其中一個貢獻就是家庭倫理。家庭倫理是傳統節日的一個重要概念。在中國社會裏,一定強調家庭的建立、家庭的倫理。中國的傳統節日大都是圍繞家庭的倫理來展開的。中國的傳統節日多是內聚性的家庭節日,所謂內聚就是家庭成員以家庭為精神情感中心。同時,我們看到這個節日不僅是家人之間的交流、倫理關係的加強,而且也是跟亡故祖先對話的機會。因為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內容非常重要,春節祭祖、清明祭祖,端午祭祖、冬至祭祖,傳統節日大多都要祭祖。節日不僅是跟世間家人的團聚,其實跟祖先的對話也是為了加強家族的團結。

第二,社會倫理的培育。中國人善於利用傳統節日開展鄉里合作與增強社會團結。以春節拜年來説,雖然先是家族內部互拜,但是逐漸拜鄰里,拜親人,拜社區。假如説春節是一台大戲的話,從臘月二十三拉開序幕,到正月十五元宵謝幕,這正是從家庭向社區的拓展過程,由此我們看到的是各層面倫理意義的展開。我們看到很多民俗活動都是在一個羣體或幾個羣體的協作過程中完成的,這樣就實現了民眾之間的互惠互利,實現了民眾之間的整體協調,它有利於培養民眾之間的整體文明,實現社會團結。

第三,是歷史倫理的教育。我們傳統節日有非常深厚的倫理內涵,歷史倫理教育在中國傳統節日佔有一定的比重。常用歷史人物的傳奇故事與獨特的合乎儒家倫理品性的人格魅力征服大眾,將紀念歷史人物作為節俗傳承的合理解釋與發展動力。它主要表現在清明與端午兩個節日上。傳統節日的歷史倫理教育,有利於培養人們樂於奉獻、勇於為國犧牲的高尚的情操。

第四,自然倫理的建立。在我們的傳統節日裏,自然倫理在我們平時的節日裏表現的不太明顯,但這正應該是我們未來節日發展所要有所遵循的。我們應該利用傳統節日這樣一個機會跟自然溝通,建立跟自然和諧共處的倫理關係。實際上我們傳統節日裏面也有這樣一些因素,比如傳統節日強調天時與人時的協調。什麼是天時,就是自然的時令、季節。我們最開始所有的節日都是依據天時的。我們的春節是靠近立春,我們的端午是靠近夏至,我們的中秋是靠着秋分,我們的臘八是靠着大寒。每個節日都基本靠近一個節氣時令,以四季時令為基礎。傳統節日常常有向天地萬物神靈祈福的內容,這些神靈其實都是自然的化身,人們對神靈的禮敬,也就是對自然的尊重。人們通過對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的神靈祭祀,表達對自然的敬畏。同時我們順時而動,因時耕作播種,使人的生產生活節奏與自然節律協調。在節日中人們可以通過登高、踏青等野外活動來建立良性的天人關係。讓人們有更多的機會在傳統節日中表達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情感與觀念。

三、傳統節日在傳承民族文明中的地位與作用

傳統節日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遺產,在當代社會具有重要的傳承文明的功用。

首先,傳統節日是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我們平時生活裏跟傳統距離比較遠。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工廠、公司的職員,過着現代的刻板生活。但是當我們在傳統節日期間,就可以脱離日常的時間的安排,進入一個特殊的時空裏面,這個時間就是民俗個體生活的時間。在這個時間裏,我們看到傳統在起作用,傳統在這個時空裏表現的十分充分。假如我們有時間在四月七年級至四月十五上京西妙峯山,就可以看到妙峯山廟會裏那種傳統景象。所以,傳統節日承載、傳遞着傳統文化。人們利用傳統節日定期進行傳統的表演與傳統的教育,使傳統在民眾生活中得到延續與加強。“曾經有人説,傳統的生命力,沒有任何地方比在節慶曆史中,有更明顯的表現”。(皮柏:《節慶、休閒、文化》,北京三聯書店1991年,第37頁)

其次,節日最大特點是週期性復現。傳統節日在年度時間中循環,人們可以不斷地脱離日常世俗時空、回到神聖的歷史時空中,直接面對自己的祖先,反覆重温傳統、體味傳統,從中汲取新的文化力量。傳統節日保守(保持堅守)並強化着傳統。我們不能説傳統就是過去,我們的身上有傳統、有現在、也有未來,傳統在過去、現在、未來都可能在我們身上有聯繫。而且今天在全球化時代加強文化本位、文化自信的時候,更需要傳統。傳統節日為我們復興與重温傳統提供了重要時間保證。

第三,傳統節日給傳統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重要機會。我們的傳統不是一成不變的,但變化也是在傳統節日中實現的,它不斷地增添新的內容。比如説看到廟會裏面有許多的民俗風情出現,有些民俗風情並不是我們的社會所固有的,而是外來的東西。比如鯉魚旗,它是20xx年北京春節地壇廟會的一個標誌物,但它實際上不是我們的,它來自日本。日本端午節的時候掛鯉魚旗,家裏有幾個小孩就掛幾條旗。這是全球化時代中國傳統節日的新變化。當然,傳統節日,無論它怎麼變,它的核心就是服務大眾生活、服務社會,強調社會成員的聯繫。我們傳統節日的創新,最終要服務於人民的生活需要,以人為本。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對自我的精神調節,在傳統節日中有着全面的體現。

四、當代傳統節日傳承與建設的措施與未來方向

當代傳統節日的復興重建是傳統發明與文化再生的過程,在現代文明的全新環境中,奠基於農業社會的傳統節日要適應當代社會,其內在性質與外在形式的變化及調整是必然的選擇。我們強調節俗傳統保護,主要在於保護它的生活服務功能與文化象徵意義。同時我們也有責任與義務繼承與更新節日傳統。更新的節日傳統大概應該具有以下三種類型:

一是形成家庭生活與公眾生活相銜接的節日傳統。傳統節日是家庭為主的節日,當代節日迴歸家庭依然有現實意義。但畢竟我們的社會已經是一個流動的多元的公民社會,家庭之外的公共社會關係已經是人際關係的重要內容之一,對這些關係的協調自然應該在節日範圍之內,而傳統節日在這方面有着明顯的不足,適當將傳統節日主題由家庭向社會移動是積極的方向,符合當代公民社會建設的要求。在現代居民社區中,我們可以利用公共活動場所開展春節團拜活動,元宵、中秋節都可以有集體賞月聯歡的社區聚會。通過公享的節慶習俗,增強公眾的公共文化空間的意識與責任,以孕育培植社區共享的精神傳統。

二是形成重視節慶娛樂的節日傳統。傳統節日重視神靈信仰與祭祀活動,精神信仰是傳統節日的核心。在當今時代,人們除了需要精神信仰以外,更看重自身的精神愉悦與身體的放鬆,定期的娛樂休閒活動是振作精神與保持社會活力重要方式。因此在傳承更新傳統節日精神信仰的同時,應將節慶中娛樂因素置於重要地位。

三是開放包容的節日傳統。傳統節日是體系完整、節俗鮮明的民族節日,它在傳承民族文化方面有着獨特的歷史貢獻,但在全球化時代,當地球人成為一個比鄰而居的“村民”時,節日文化成為共享的文化,相互欣賞對方的節日文化是新世紀的公民道德。我們沒有必要因為強調傳統而過分排斥西洋節日,我們也無需因為世界各地參與春節遊街活動而欣喜過度。民族節日正在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我們傳承民族節日是傳承民族文化遺產,傳承民族文化遺產就是在保持世界文化生態的多樣性,保持文化生態多樣性就是為了世界人民健全的心智生活。世界文明的未來趨於理想的目標,但不是同歸於今日歐美文化的標準,而是世界文化兼容之後的新形態。

具體到每一個傳統節日的復興與重建來説,以下三大節日要素必不可少:

第一,節日需要直接可以品嚐、觀賞、把玩的節日物質產品或節俗象徵物。節日是歲月長河中的特定節點,圍繞着這一節點,除了儀式活動外,最引人矚目的是節物。節日的直觀呈現需要一套節日物質系統。豐富與完備的傳統節日物品是節日氣氛的重要烘托與象徵,也是節日習俗的附着物與節日到來的重要提示,這是傳統節日不可或缺的要素。

第二,節日需要儀式慶祝活動。節日是區別平常的特殊日子,是社會生活節奏的標誌。節日需要有儀式慶祝活動來顯示自己的特殊存在,因此復興傳統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建設的重要內容。

第三,需要高度重視傳統節日精神核心的建設。節日作為集體共享的特殊時間,它需要有特定的精神核心,以實現對羣體的吸附與主導。精神是文化的核心,節日精神是凝聚羣體、組織儀式活動的心理保障,如果節日失去精神核心,節日也就成為沒有意義的空洞符號,它離消亡的時間也就不會太遠。中國傳統節日的精神核心是祖先信仰與家族倫理,這是傳統節日的魂靈。

從節日物質體系、節日儀式活動到節日精神核心,我們看到了傳統節日自身是一個有機系統,它是一個互相關聯、充滿生機的生命機體,這一生命機體既是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同時又是培植與滋養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在全球化的時代,在多元文化的衝擊下,要保持中華文化的本位,就必須重視對傳統節日的建設,只有從增強民族立身之本的高度認識傳統節日,並且在社會實踐中真正重視傳統節日,傳統節日在中國社會的地位才能牢固樹立,也就不會產生由於所謂“黃金週”的收益而重新考慮傳統節日假期的問題。因為真正有價值的不是“黃金”,是比金子還珍貴的民族心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jieri/ng6ne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