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國旗下演講稿 >

中學教師國旗下演講稿:信守承諾大綱

中學教師國旗下演講稿:信守承諾大綱

柳絲輕拂是對春天的承諾;烈日當空是對夏日的承諾;落葉飄飛是對金秋的承諾;銀裝素裹是對嚴冬的承諾。

中學教師國旗下演講稿:信守承諾大綱

孔子有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面對匆匆易逝的生命,信守生活中的一個又一個承諾,人生將因此而光輝燦爛,耀眼奪目!

誠信做人是對朋友的承諾。據《莊子》記載,尾生與女友約定橋下相見,女友如期未至,尾生信守承諾,竟至山洪暴發,水淹橋下,仍舊不肯離去。直至溺水身亡。此情此信,為世人稱道,至今仍傳為美談;陳健為英勇獻身的戰友金訓(中學教師國旗下演講稿:信守承諾是對心靈的洗禮)華立下了守墓一輩子的誓言,36年如一日。為此,他放棄了城市的繁華,放棄了無量的前途,只為了那句藏在心中都未明言的承諾。一句承諾,感天動地,陳健因此而當選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恩格斯承諾要在經濟上支持馬克思,於是他選擇從事了自己並不喜歡的商業。一句承諾,使他為馬克思主義的創立建立了的卓著功勛。

奮鬥不息,是對人生的承諾。司馬遷立志著書,許下了“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的人生承諾,即便遭受腐刑,也從未放棄,十餘載的含辛茹苦,使他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李白浪跡天涯,許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承諾,即便一生與青山流水做伴,也決不屈服權貴,出賣人格;李時珍嗜醫為命,自小便承諾要編著一本準確、完成的藥學鉅著,27年間,他跋千山,涉萬水,親自試藥,用勇敢和執著兑現了自己的承諾,最終寫就了《本草綱目》。

鞠躬盡瘁是對祖國的承諾。“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自從屈原許下了振興楚國的承諾後,便一直信守承諾。無論前方的路多麼艱險,無論自己受到怎樣的迫害。即使投江自盡,也決不違背承諾,與小人同流合污;林則徐忠君愛國,虎門銷煙,即便被遣戍新疆,仍許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承諾,其憂民之心,忠君之意,令人敬畏;魯迅棄醫從文,立下“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人生誓詞,面對“風雨如磐”的祖國,魯迅將他那一腔愛國熱忱託寒星傳達,呼喚着中華民族的靈魂!

中學教師國旗下演講稿:信守承諾是對心靈的洗禮是對心靈的洗禮;

信守承諾是對人格的昇華;

信守承諾是對品質的砥礪;

信守承諾是對祖國的忠誠;信守你的承諾,無論這個承諾或大或小,或輕或重,或易或難.生命將在你的一個個承諾後閃爍燦爛奪目的光芒!

國旗下講話——晴朗的天空,來自心與心的交流

平坦的河道,也存在觸礁擱淺的危險;晴朗的天空,也有烏雲密佈、大雨傾盆的時候。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成績的起伏,人際關係的變化,工作的煩惱和困惑,身體的疾痛,讓生活變得不再簡單。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除了以一種頑強的精神去應付困難,我們還需要被理解和關懷。這需要真誠的交流,它就像機器的潤滑劑,不可或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倫·凱勒深受大家的喜愛與敬佩。我們都知道,幼小的海倫在失去聽覺、視覺的寂靜與黑暗之中獨自忍受着孤獨,變得孤僻、固執。但她的老師卻如一縷温暖的陽光,用心開導她,用愛滋養她,使她敞開了心扉,接受了這美麗的世界,用心去看世界,最終成為了掌握五種語言的偉大女作家。這一切,都離不開海倫的老師與她心與心的交流。有句歌詞唱到:“生,是為了證明愛存在的痕跡。”這愛,便是來自心與心的交流。

也就是説,交流,讓我們感覺到愛,讓我們體會生命的意義,緩解生活的壓力。交流,也是與他人互換思想。英國大文豪蕭伯納説:“你我是朋友,各拿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仍然各有一個蘋果;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流,那麼我們每個人就有兩種思想了。”

我們總希望別人靠近自己,關懷、理解、幫助自己。其實,別人也同樣需要。那麼,就把交流從那被遺忘的角落拾起來吧!朋友間可以有心與心的交流,它與財富無關。 古人有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澧。君子之交是心與心的交流,是一種與天共存的默契,如絲縷般交織在一起。 當俞伯牙依水將瑟瑟琴聲幽繞山谷時,於江之上的鐘子期聽地如痴如醉。那麼深奧而又玄要的琴聲,竟被鍾子期巧妙的領悟,難道這不是心與心的交流嗎?

陌生人可以有心與心的交流,它與國界無關。 當“同一首歌”走向國外演出時,“千手觀音”這一絕妙的舞蹈讓全場觀眾禁不住站起來拍手叫好。藝術來自心與心的交流。 當奧運會上,無論什麼膚色,無論什麼國家的運動員,比賽前都能與對手友好擊掌,比賽中表現出來的友誼、團結、和諧的境界,來自心與心的交流。

親人之間需要心與心的交流,它與年齡無關。 父母們渴望交流。父母與孩子之間出現代溝,付出的愛卻不被理解。父母們低喃:“怎樣才能讓你接受我們的關心,如何才能讓你瞭解我們的心願……”我們也渴望父母和我們共享校園生活的樂趣,體驗我們成功的感受,同時也需要為我們緩解壓力。老人們希求交流。這是一個貨源奇缺的階層。他們想趕趕時髦,卻往往被諷為“老來瘋”;他們也想充充電,卻常常被譏為“趕鴨子上架”。甚至,他們想向膝下兒女多討些關心的時候,也常常難以如願。殊不知,人越老越小,老人也可以愛穿花衣服,愛看書,愛吃糖……

師生之間需要心與心的交流,它與身份無關。 我們願意向年輕的老師述説自己成長的困惑,願意向中年老師講述生活的煩惱,我們更願意同他們探討人生的價值,學習的目標和方法。

交流,是美麗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guoqi/83wl0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