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高一地理學習心得(精選3篇)

高一地理學習心得(精選3篇)

高一地理學習心得 篇1

一、地理的特徵

高一地理學習心得(精選3篇)

1、地理學習有三個層次:是什麼、在哪裏(國中學)、為什麼(高中學)。

2、(1)自然地理,理科學習方法,強調理解,以用為目的,

重理解,重運用,聯實際,解問題。多練習,重思路,多畫圖,熟知識。

(2)人文地理,文科學習方法,理解後記憶。

多看書,熟要點;會看書,握主幹,善總結,形己見。重於方法,結實際。

3、學習四部曲

預習 知內容,曉不懂,重難點上注意集 上課 老師的引導,少走彎路,提高效率

練習 即使鞏固,知識過關 複習 點點過關,基礎牢固

二、學習技巧

1、依綱據本,掌握地理原理、規律

①讀厚書:書中做筆記,加理解、找疑點

②讀薄書:將知識整理歸納形成主幹,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

2、巧妙記憶地理知識

①諧音記憶法。

例:地殼中含量最豐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鋁鐵鈣鈉鉀鎂(養閨女,貼給哪家美?)

②口訣記憶法。

例:我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雲貴福吉安;川西二寧青甘陝,內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別行政區,一國兩制已實現。

3、學習世界地理:

(1)要在十條線上下功夫(五條經線、五條緯線)。

(2)找出十條線穿過地區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

(3)在經緯度跨度不超過十度範圍內描一幅輪廓圖,説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並問一個為什麼?這樣你會發現你開始“腦”中有“圖”,“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單調的文字)

三、要掌握的技能

一、利用地圖

1、分類地圖(日照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景觀圖、原理示意圖、

地理漫畫圖、地理數據圖、地理結構圖、地理等值線圖等)。

2、讀圖 ①先讀圖的主題②看清圖例③注意細節④聯繫實際

3、變圖 ①圖圖轉換(剖面圖轉換為平面圖)②圖文轉換

4、用圖 ①用圖歸納總結地理規律或特點②用圖記憶

5、做到腦中有圖,手會畫圖

二、利用課本

1、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律。適當拓寬知識面,在思考問題時,有一定的鋪墊,能觸類旁通,思路靈活。

2、總結和歸納:利用課本總結和歸納,掌握地理學習的規律。

3、抓重點,中消化

四、高三複習小技巧

1、熟練自然地理

原因:(1)自然地理是人文地理的載體,是解答人文地理、時政推理的知識工具。

(2)大學聯考試題多為從自然地理生髮出來的人文地理、時政地理

2、心中有圖

原因:(1)圖是地理複習的活靈魂。圖上所包含的地理知識信息甚多

(2)地理大學聯考卷面上題題有圖。

3、文圖結合(文字、數據地理知識、地理原理、規律等轉嫁入各類地圖中記憶理解。)

原因:地理圖象是地理信息最密集的知識載體,

4、先圖後文(先熟記地圖,再記憶具體文字知識。)

收集典型圖文結合題目,編成一本地理圖文妙題集,對提高地理圖←→文雙向信息轉換能力、地理圖象思維能力大有裨益。

5、貴在堅持練習

量化知識積累是複習好地理的基礎特徵。每天記一幅地圖、做十道地理填空題、閲讀10頁教材、整理5個地理知識點、

6、講究技巧

(1)小技巧:濃縮法、比較法、框架法、圖表法、網絡法、整體法,

(2)課後趁熱動手整理出合理的小型知識網絡結構,

(3)題後,總結規律、題型特點、語言書寫、圖文分析技巧。

高一地理學習心得 篇2

1.抓“概念”重“消化”

複習時,要十分重視概念,要對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夾生飯。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斷、推理問題時才能正確無誤。要把那些特別容易混淆的概念羅列出來,一一對比其差異。諸如:天體、天球;日冕、日珥;近日點、遠日點;角速度、線速度;時區、區時;短波輻射、長波輻射;氣旋、氣團;天氣、氣候;寒潮、寒流;礦產、礦牀;巖溶、熔巖;生態系統、生態平衡;地質作用、地質構造;國土、領土等等。當然,概念教學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問題中進行。老師重視概念教學,學生對概念就特別留心,“扣”得很嚴。經過長期訓練後,學生分析、回答問題時就嚴密多了。

2.抓“原理”重“理解”

從基礎知識抓起,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過“地理原理”關。如:地球表面熱量分佈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帶的產生和劃分的依據;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季風與季風氣候;氣温與氣壓的關係;海拔與氣温、氣壓的關係;空氣的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的成因;水循環的動力及其過程;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的發生及其變化機制;生態平衡的條件:光、熱、水、土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影響工業佈局的因素;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一等等。掌握了這些原理、法則,分析事物就有了説服力。

3.抓“綜合”重“聯繫”

綜合性即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統一性,就是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繫及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例如:為什麼亞馬孫河流域成為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區?這不僅僅是緯度位置決定的,與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向)、地形結構、洋流影響也有密切關係。西歐為什麼成為典型的温帶海洋性氣候?影響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綜合性分析問題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計劃地做一批綜合性典型訓練題,學習從自然因素到經濟因素全面考慮問題的方法。如,上海為什麼能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城市?這要從地理位置、交通條件、所處地形區、農業基礎、原料來源、歷史因素、技術力量等方面綜合評估。

(2)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各要素之間有密切的內在聯繫,往往是一個環節出問題,就會引起連鎖反應,破壞生態環境。這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證實地理環境的綜合性特點。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壞,就會引起水蝕、風蝕,加劇水土流失,導致氣候惡化。這些變化又會影響植被的恢復。這一惡性循環就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也足以證實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綜合性的特點。

掌握了全面分析問題的方法後,就可避免觀察事物時的單一性、片面性、簡單化,從而認識地理事象的複雜性、整體性、內在聯繫性。

4.抓“共性”重“個性”

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個性。每一區、一地都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就是同一區域內部也不會一模一樣。

如:為什麼歐洲有温帶海洋性氣候,亞洲卻沒有?為什麼亞洲季風盛行而歐洲卻沒有形成?這一問題要從海陸位置、氣壓差異和所處的氣壓帶、風帶上去思考,也只有從這裏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像這類“個性”問題還有很多,如:為什麼地處北極圈的摩爾曼斯克港終年不凍?為什麼地處副熱帶高氣壓帶的乞拉朋齊成為“世界雨極”?為什麼緯度較高的吐魯番盆地成為全國夏季温度最高的地方?

5.抓“歸納”求“規律”

這是歸納推理的思維形式,從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歸納出普遍性的規律。如通過觀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統後,根據分佈和成因,可歸納出:(1)每個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統;(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熱帶、副熱帶海區呈順時針方向運動,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運動;(3)每個環流系統的西部都是暖流,東部都是寒流。上述結論,就是通過對三大洋流的分析後,推及出來的普遍規律。

6.抓“一般”推“特殊”

這是一種演繹推理的思維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變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後,就可推知個別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徵。如,從氣壓帶、風帶和世界氣候圖上,可找出這樣一條規律:凡是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都屬於温帶海洋性氣候。由此可知,英國、法國西部、美國和加拿大西部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同屬於温帶海洋性氣候。智利西部南緯40°—60°的地帶,同樣為温帶海洋性氣候。

7.抓住“對比”找“異同”

用比較法學習地理是一種常見而且有明顯效果的方法。比較的範圍可大可小,比較的內容可多可少。即可綜合比較,也可單項比較;既可從自然條件方面比較,也可從經濟條件方面比較;既可進行縱向比較,又可進行橫向比較;既可對同類事象比較,又可對相關而不同的事象比較。通過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

8.抓“運算”促“智能”

地理計算在“雙基”中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能力。從各種考卷中,發現仍有不少學生計算不過關,因粗心大意或基礎太差,失誤很多,影響成績。

為了培養、提高學生的地理運算能力,要作以下分類練習:

(1)比例尺與圖距、實距換算。

(2)地方時與區時的計算。

(3)絕對高度、相對高度與等高線的計算。

(4)垂直氣温的計算。

(5)太陽高度角的計算。

(6)恆星日與太陽日的換算。

(7)晝夜長短的計算。

(8)人口密度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

(9)各種百分比的計算,等等。

通過反覆練習,使學生熟練地掌握計算技巧。從計算的結果中,闡明地理事物的性質、特徵及其變化規律。

9.抓“讀圖”明“空間”

地圖具有形象、直觀的作用,可以培養觀察力、想象力,發展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可以進一步明瞭地現事物的空間分佈、空間聯繫、空間組合。

為培養查閲、填畫地圖習慣,要求:

(1)書上的圖必須一一理解,學會分析、應用。

(2)充分利用填圖冊,按要求和規格填寫地理事物。

(3)無論是平面圖、立體圖,還是示意圖、景觀圖,要求學生會勾畫輪廓,以加深印象和記憶。

(4)對於老師來説,講課時要做到邊講邊畫。

10.抓“新知”拓“視野”

每年大學聯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識。所以,對報刊上的“新聞”不可不留神。諸如:

(1)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

(2)國內外重大經濟建設項目的開工和竣工

(3)國內外嚴重的自然災害。

(4)國內外新開闢的自然保護區和旅遊勝地。

(5)地學新理論、新探索。

(6)人類面臨的問題——資源、人口、環境。這些信息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對他們靈活掌握地理知識很有幫助。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這,祝各位愉快!

高一地理學習心得 篇3

在學習過程中,一方面要不斷豐富知識儲備,擴大知識領域,另一方面更要注重綜合聯繫,靈活運用,才能使思路暢通,舉一反三。在頭腦中要通過知識聯繫,建立思維線索,使掌握的知識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而是能融會貫通,引伸遷移,能從多方面思考,超越空間與時間的跨度尋覓顯現問題中潛隱的關係。加強知識聯繫,用聯繫的方法來學習,來掌握地理知識,學會地理技能。

一、縱向聯繫法

從知識的縱向聯繫看,它是指沿一定思路使知識向縱向延伸發展,從而掌握部分知識的聯繫。

按地理知識體系的先後順序來聯繫。如地質作用——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作用。在許多局部知識範圍中,也有縱向思路的體現,如從上到下,從老到新的巖層變化等。

按時間發展演化有從舊到新或從古到今的知識聯繫,如人口再生產的類型:原始型—傳統型—過渡型—現代型。

按地理事物發展演變的不同階段或層次有由淺入深或由初級到高級的聯繫。如工業的發展,從手工業——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誌的第一次技術革命——以電氣化為標誌的第二次技術革命——以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及其普遍應用為主要標誌的第三次技術革命等,這些地理事物的演變、發展的縱向聯繫中,在每一階段或層次上又存在着多向或橫向聯繫。

按地理事物的運動變化過程逐步推進的前後聯繫。如空氣水平運動產生的根源:太陽對各緯度加熱不均——引起近地面空氣或升或降的垂直運動——導致同一水平面空氣密度差異——同一水平面氣壓差異——水平氣壓梯度力——空氣水平運動。

按地理事物存在的點、線、面、體的空間分佈反映了由近及遠、由始至終的縱向聯繫,如學習工業分佈中的工業基地、工業地帶,城市羣等,容易混淆,可在圖中抓住幾個中心城市,沿鐵路、或河流、或海岸線都可作縱向聯繫,使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繫沿一定思維線索發展,便於理解其空間分佈與空間聯繫,也加強了記憶。

二、橫向聯繫法

從知識的橫向聯繫看,是指地理知識間的對比、相關、影響、制約等關係,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廣延性。

地理事物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關係。如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就存在着這種橫向聯繫,因為它們都是由日光、空氣、水、礦物、生物、土壤、巖石等自然要素組成的,一個要素的變化引起其他要素相應變化,從而使它們緊密聯繫起來,成為自然環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組成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在人代地理知識中,類似的影響與制約的內容也很多,而以人類活動與氣候的關係最為典型,氣候影響人類活動,使農業、工業、城市規劃、交通運輸、水利建設等受制於氣候;人類活動則通過改變局部地區的地面狀況,來影響或改變局部地區的氣候,象植樹造林、修水庫等就是通過人類活動來改善氣候的重要途徑;相反,毀林開荒、亂砍濫伐則會使氣候惡化,進而影響環境,使人類越來越難以在環境中生存下去,更談不上可持續發展了。所以,人類活動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從而造就更有利於人類社會不斷髮展、進步的環境。

地理事物在空間分佈上的相互關係,可從多方面橫向聯繫。如水能的豐歉程度是由落差和水量共同決定的,我國水能資源儲量居世界首位,與我國地勢、降水特點緊密相關,我國地勢西高東低,降水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導致水能在空間分佈上西南最多,華北最少。通過空間分佈上的橫向聯繫,可幫助我們全面思考問題,廣泛地聯繫各項地理事物,並按一定思維線索使知識形成網絡。

各地理事物間的對比,無論相同、相似、相反、相異,都屬橫向聯繫。區域差異可以對比,地理要素間也可進行對比,運用比較法是學好地理的一項重要方法。如冷鋒和暖鋒的比較,氣旋與反氣旋的比較,太陽日與恆星日的對比,地球公轉與自轉的對比,天氣與氣候的對比,內、外力作用的對比,不同地域類型的農業生產特點、措施的對比,三次技術革命對工業生產影響的對比,良性循環與惡性循環的對比等等,高中地理的每一章節都藴含着許多這樣的橫向聯繫。橫向聯繫的對比一般要列表説明要點、概括特徵、總結規律,並指出被比較事物的聯繫。

同一時間出現的不同自然現象或生產活動,在這些現象或活動之間,反映了同一時間地理事物的橫向聯繫。這種聯繫可解決一些覆蓋面廣、知識空間、時間跨度較大的問題。如地球在公轉時位置、太陽直射點位置、南北半球晝夜長短及季節狀況、氣團及氣壓帶、風帶勢力的強弱、氣候的變化等,可結合起來考慮,掌握地球運動的規律與氣候形成變化的原因。總之,要廣泛考慮在固定時間內的地理現象,才能適應這種橫向聯繫的有關問題。

從知識的多向聯繫看,這裏既包括地理知識與學科內各部分之間的聯繫,也包括與學科外各方面的聯繫,前者稱內部聯繫,如自然地理與人代地理,地形、氣候、水代、生物、土壤、資源、能源、農業、工業、城市、人口、環境等,都存在可以聯繫的線索;後者稱外部聯繫,如地理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的聯繫,特別是與政治、歷史、生活實際、生產實際的聯繫,與社會熱點等問題聯繫,有助於知識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助於在大學聯考代綜試卷中取得較好的成績。

三、多向聯繫法

同一地理事物從多角度進行解釋,是運用發散思維進行知識的多向聯繫的方式之一。如太陽直射23°26′N,可以從下面幾點取得聯繫:(1)地球表面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2)北半球夏至日;(3)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4)地球公轉速度慢;(5)亞歐大陸受低氣壓控制,北太平洋受高氣壓控制等。(6)氣壓帶移動與北半球氣候變化等。

地理事物中一因多果的推導,是進行多向聯繫的又一種方式。如因地理自轉產生地方時的變化、晝夜更替等。在高中地理中一因多果的例子很多,經常主動思考有關問題,有助於使知識的多向聯繫更為廣泛。

地理事物中多因一果的分析,也是進行多向聯繫的一種方式,它能幫助我們全面細微地考慮問題,加強對知識內在聯繫的理解。如降水的成因有:(1)暖濕氣流前進時受地形阻擋上升冷凝而成地形雨(2)濕熱氣流強烈受熱上升冷凝而成對流雨(3)冷暖氣流相遇,暖空氣沿鋒面爬升冷凝而成鋒面雨(4)暖濕空氣沿颱風中心旋轉上升冷凝而成颱風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yjvoz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