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研修材料學習:省培總結與反思

研修材料學習:省培總結與反思

有幸全程參加“山東省中國小萬名骨幹教師培訓工程——xx年國小語文骨幹教師高級研修項目”培訓,無論是聆聽專家講座還是參與課例打磨,都讓我獲益匪淺。現就感受最深的幾點總結如下:

研修材料學習:省培總結與反思

一、領導講話提供精神動力

培訓第一天,省師訓幹訓中心於維濤主任講話中的“在‘能力極限邊緣工作’,方能自我超越”這句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也必將會成為我今後工作上的精神動力。參加國小語文省級高研班的學員正是由於常年堅持在“能力極限邊緣工作”,才成長為今天的省市級特師、名師。正是因為知道要在“能力極限邊緣工作”,才堅持做到日常工作、省級研修、家庭生活三不誤,完成好自己一身多責的任務。同時,由於肩負着開發全省國小語文教師暑期全員研修學習資源的任務,各組都力求呈現出最富內涵的學習資源,所以研修的過程尤其是課例打磨的過程對執教老師和全體羣組成員來説,都可以説是“能力極限邊緣的工作”。但是,正是因為高研班的全體成員在40多天的研修期間全程堅持在“能力極限邊緣工作”,這次研修才取得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思維交流碰撞、教藝共同提升的良好效果,教學目標任務、研究問題的確立符合課標精神和學生實際、課例打磨流程紮實完整、觀課量表設計科學、觀課評課任務全面落實。人無精神不立,我會將於主任“在‘能力極限邊緣工作’,方能自我超越”這句話與身邊更多的同仁共享,每個人都“在能力極限邊緣工作”,都能“自我超越”,才有教師個體和羣體智慧的極大展現,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才會有大的突破。

二、 專家講座指明教改方向

(一)研究學生 以學論教

本學期,為充分落實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我們學校積極推進“加強預學先學後教 以學定教 順學而導”教學理念的貫徹與實施。但是,通過聽取研討課我們發現,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與我們的預期效果還有不小的差距。面對教師們的困惑,我們只能説,教師教學方式尤其是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需要過程和時間。但是,如何更有效地推進師生教學方式的較快轉變,學校教研骨幹一時也沒有拿出較好方案。沈老師《研究學生以學論教》的專題講座堅定了我教改信心,也為我校下一步的教改工作指明瞭方向。

1、有效的教學從研究學生開始

美國的奧蘇伯爾也説:“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説,影響學習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反思我們的教學,我想,我校“加強預學先學後教 以學定教 順學而導”的教學理念得不到更好的落實,原因就在於我們還沒有真正研究好學生,很多時候我們還不完全知道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 沈老師娓娓道來,為我們指明瞭研究學生的方法(1、根據已有經驗作出估計,利用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原理推測;2、做前測或調查問卷,對結果作統計和分析,確定教學的重點難點;3、在教學進程中隨時觀察學生的表現,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並用《燕子專列》的7項前測內容和最終統計結果告訴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瞭解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在原有基礎上教學。要防止兩種傾向:一種是把學生的學習潛力估計過低,教學繁瑣和程式化,導致學生喪失興趣;另一種是過度解讀文本,深挖課文的人文內涵或語文知識,超越兒童的認識水平。” 像薛法根老師一樣做到“三不教”(學生已經會的不教,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教,教了學生也不會的不教)。研究學生要做到逐步深化,要有從“把全班學生當作一個整體(統一教學)”到“把學生分成不同類型(差異教學)”到“對個別學生作具體分析(個別化教學)”層層遞進,根據學生的學習優勢進行設計分層教學和作業。

2、為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搭建“支架”

沈老師説:“語文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實踐的主體是學生。課堂教學的時間主要應用於學生聽説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不能以教師的提問和講解代替學生的語言實踐。語文教學設計要從‘教師提問設計’轉變成‘學生語言實踐活動設計’”。“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既不能‘不作為’‘不到位’,也不能‘越位’。教師要善於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架’,而路則讓學生自己去走”“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儘量採用每個學生都能參與的學習活動,特別是保證課堂書面練習的時間。練習有指導、實踐、展示、講評和跟進練習的完整過程。”“常用的教學‘支架’有知識背景、學習方法、出聲思考和適當示範。”

反思我們的日常教學,老師們總是精心設計自己的提問和講解,而對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缺乏精心設計,過多的提問和講解代替了學生聽説讀寫等語文實踐活動。沒有學習的“支架”,學生自然不知道怎麼學。在很多課堂上,學生聽説讀的時間相對充分,效果較好,但課堂書面練習(寫)或者沒有設計或者因為沒有指導、實踐、展示、講評和跟進練習的完整過程而流於形式。沈老師的講座幫助我們明確了教學整改的方向和方法。

3、倡導質疑解疑,自主探究

“倡導質疑解疑,自主探究”是落實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最好體現,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最好方法。但是,反思我們的日常教學,尤其是在一些公開課或觀摩課上,教師因為怕露拙,往往不敢給學生“質疑解疑,自主探究”的機會。沈老師用學生讀《生命的藥方》和《落花生》時提出的疑問告訴我們,質疑問難不僅要安排在初讀課文階段,更需要安排在對語言文字的深入探究階段。要鼓勵學生提出“真問題”。鼓勵學生自己探究,嘗試解決問題。教師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和相關資料,讓學生自己開展學習。讓學生親歷學習過程,領悟語文規律和學習方法。從錯誤走向正確,從朦朧走向清晰,從分歧走向共識,從一元走向多元,實現真實意義上的學習。

陳杰在《建構語文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新型關係》中説,如果説傳統課堂把“生成”看成一種意外收穫,那麼新課程則把“生成”當成一種價值追求;如果説傳統課堂把處理好預設外的情況看成一種“教育智慧”,新課程則把“生成”當成彰顯課堂生命活力的常規要求。沈老師的“倡導質疑解疑,自主探究”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習“生成”和教師專業發展,的確是我們必須堅定落實的教學理念。這或許就是誇美紐斯《大教學論》“找出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閒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 中的“教學方法”之一。

(二)多向度閲讀教學設計

1、教學設計的依據

沈老師告訴我們,課程標準、教學文本和學生基礎是我們設計教學的依據。我們應該依據課程標準熟悉本年段的教學目標與內容,通過研讀教學文本尋找文本中可教學的語文因素,通過掌握學生基礎分析學生學習的優勢和困難。“因文而異”“因人而異”是閲讀教學設計的基本觀念。在這一觀念指導下,“內容理解是不是閲讀教學設計的主線?課文是不是一定得按順序逐段講讀?提問是不是閲讀教學設計的重點?中高年級閲讀是不是必先“掃除障礙”?什麼叫“給學生一個完整的印象”?”這些習以為常的做法都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2、語文課程內容的分類

語文課程內容包括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等語文課程獨有的,反映語文課程本質特點的“本體性課程內容”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審美教育、多元文化等各學科共有的“非本體性課程內容”。很多時候,我們語文老師是在“教課文”而不是“教語文”,結果是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沈老師用《盤古開天地》一課需要增加的語言學習目標告訴我們應該在“教語文”正確理念的引導下,準確確定教學內容。

3、閲讀教學的核心任務

沈老師用《鄉下人家》指向語言學習、能力發展和審美情趣的教學思路告訴我們,閲讀教學雖然具有積累語言、學習表達等多種功能,但它的核心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閲讀教學的目的不是讀懂“這一篇”課文,而是通過一篇篇課文的閲讀,掌握閲讀方法和策略,形成獨立閲讀能力,最終實現“不教自能讀書”。

4、關於閲讀能力

沈老師還引用他山之石來開啟我們的思路。聽了它的講座我們知道了pirls的閲讀能力四個層次是直接提取信息、直接推論、解釋整合文中的信息和觀點、評價文章的內容和表達方法。祝新華“六層次閲讀能力系統”是1.複述﹕認讀原文,抄錄詞句,指出顯性的信息;2.解釋﹕用自己的話語解釋詞語、句子的表面意思;3.重整﹕分析、綜述篇章內容,辨識(判斷)表達技巧;4.伸展﹕引申含義,拓展內容;5.評鑑﹕評説思想內容,鑑賞語言表達;6.創意﹕找新方法,提新想法,運用所讀信息解決問題。這些關於閲讀能力的論述指引我們要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逐步將學生的閲讀實踐活動引向深入。

5、高年級要重點關注表達方法

為什麼不少學生到了七年級還不能寫出較好的作文?這跟國小高年級老師教學時不重點關注表達方法不無關係。沈老師語重心長,告訴我們《竊讀記》要關注“動作和心理描寫的穿插”,《落花生》要關注“詳略分明,借物喻人”,《懷念母親》要關注“觸景生情”,《窮人》要關注“環境和心理活動描寫”,《少年閏土》要關注“人物外貌勾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要關注“回憶開頭和用幾件事寫一個人”。我們面對的是6—12歲的兒童,一個班有數十位學生,一節課只有40分鐘,要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在一節課裏都有收穫,一節課究竟能教多少內容?我們必須務實地對待。真正落實課標“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説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繫,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的要求。

三、高老師習作課例給我啟示

長期以來,各級國小語文公開課教學或觀摩活動對閲讀教學研究得多,對作文教學關注不夠,探索不多,導致作文教學成為廣大一線教師普遍的“短板”,制約了教師專業的全面成長,影響了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高老師的這節課似一場及時雨,在有效開展作文教學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有不少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

(一)強化讀寫結合,注重素材積累,做足課前功夫。

高老師切實搞好了本組四篇説明性文本的閲讀教學,引導學生感受説明性文章的特點,並進行了隨文小練筆。紮實進行了本組“推銷一種商品”的口語交際教學,為學生介紹好自己喜歡的一種物品做好了先説後寫的階梯性學習準備。課前精心設計“閲讀整理卡”和“素材積累卡”,引導學生“胸中有法”“胸中有材”,做到“有備而來”,使得班裏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在40分鐘的時間裏完成一篇400字左右的習作,保證了這節作文課的良好效果。強化讀寫結合,注重素材積累,師生做足課前功夫,才能有效克服日常作文課上學生絞盡腦汁、老師無計可施的不良現狀,師生在較大程度上擺脱了作文批改、二次作文等高耗低效的補償性工作,才能變以往枯燥乏味的習作成為有生活和生命“温度”的習作,使習作教學成為師生愉悦的心靈體驗和精神之旅。

(二)始終立足學情,關注習作情感,促進“樂於表達”。

課前,高老師引導學生確定自己最喜歡的一件物品。因為只有面對自己最喜歡、最熟知的物品,學生習作時才會有積極主動的情感投入,才能有話可説,才能寫出生動、具體、具有真情實感的佳作。遊戲是兒童的天性。課中,高老師採用“我説你猜”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表達情趣,引導學生“樂於表達”,知道要從多個方面把這一物品的特點介紹清楚,並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星級評價”的方式肯定學生的習作成果,樹立學生的習作自信。課後,又通過“讀習作給家長聽”“謄寫習作版面交流”“習作上傳校園網”等習作拓展活動促進學生與他人的溝通交流,充分體驗表達、交流的快樂和習作的成就感。

(三)指導精當到位,減少習作束縛,落實“易於動筆”。

日常教學中,老師們常發出“指導少了吧,學生無話可寫;指導多了吧,寫得千篇一律”這樣的感歎。高老師的這節課在“指導精到、減少習作束縛”方面給我們做出了表率。習作指導時,他僅用大家司空見慣的“桔子”進行習作引路,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感受“桔子”的特點,從形狀、大小、顏色、表皮、氣味、味道、作用等方面介紹“桔子”的特點,相機滲透“有順序”“採用恰當的説明方法”“抓特點”等寫作方法,少而精的指導減少了對學生習作的束縛,學生所寫“水果”“玩具”“文具”“電器”等話題內容豐富多彩。習作講評時,高老師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個人體驗,在肯定學生習作成果的基礎上提出改進意見,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不斷激發學生的習作熱情,真正落實“易於動筆”。

省培雖結束,探索無窮期。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不斷深化落實省培精神和學習內容,自覺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和綜合素養,力促學校校本研修再上新台階,為推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全面發展做出省培學員應有的貢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y3ppm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