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國中歷史新課標學習心得總結(精選3篇)

國中歷史新課標學習心得總結(精選3篇)

國中歷史新課標學習心得總結 篇1

歷史課程改革已走進課堂。下面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國中歷史新課標學習心得總結(精選3篇)

一、歷史教材難度降低淡化知識體系

每課的導入新課環節都將源於學生生活相關問題作為切入點。學生從真實的問題情景進入學科內容的學習,對於激發學習動機十分有益。這種切入點可以由教師依實際情況設疑導入,如設計第七單元“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時就以美國新一屆總統選舉為切入點,這是課堂教學的激發環節。學生在掌握、體驗環節按課標要求,而教師則圍繞課標和探究主題精講史實,指導學生學會掌握歷史概念、歷史事件和線索的方法。同時,師生要在歷史情景中體驗、強化應有的情感態度並昇華為一定的價值觀念。

而合作探究環節是通過全班或圍繞主題在一定組織形式下展開交流討論等活動,讓學生自己學會研究和解決問題。教師一方面充分發揚課堂民主,另一方面又適時啟發引導,把握整個教學活動節奏。對於學生的答案給予及時的評價和對知識點小結。在教第二單元第1課時,實施分組合作研討教學。讓學生置身歷史,去搜集有關鴉片戰爭時社會各階級、階層的表現,從而自己歸結出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多渠道獲取史料的積極性,培養他們靈活運用基本原理分析、評説歷史問題的能力,掌握課標中的相關知識點,還有助於培養他們的辯證史觀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全面達成三維教學目標,強化學生愛國情感與智慧。當學生説出自己的見解並得到老師的鼓勵時,對歷史課的興趣也上來了,常常是下了課,學生們還圍着老師問這問那,意猶未盡。他們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由原來被動接受式的學習變為主動探究式的學習。學生開始樂於上歷史課。

二、對歷史教師的要求更高了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不斷探究的學習理論。光憑一本書、一張嘴走進課堂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必須要認真挖掘教材,充分備好每一堂課,精心設計每一個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歷史課堂充滿生機。有時需要語言的激發;有時需要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有時需要教師知識的儲量大,總之,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

新課標中規定的有些題目過大,如歷史必修一中第一單元第三課的“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説明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這一類的題目,對於教師把問題講透以及讓學生理解,存在一定困難。而必修一中有關“羅馬法”的內容,也是歷來的高中教材裏從未出現的內容。因而教學過程中,又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新方法、新理念,還要重新學習歷史知識。對於缺乏經驗的新教師更是挑戰。

國中歷史新課標學習心得總結 篇2

寒假期間,閒暇之餘最大的任務就是學習新課標,這不僅是學校的安排,也是作為教師,時刻要關注和研讀的,因為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熟悉的知道課標的要求和內容,才能在教學中更得心應手的去落實教學。課程的設計都體現着一定的指導思想。國中歷史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是:“以唯物史觀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通過精選歷史課程內容,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起學生學習歷史的愛好,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題目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辯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的關係,激發學生對祖國曆史的瞭解慾望,培養學生深刻的愛國主義情懷,從歷史中吸取智慧,養成作為世界公民應具有的人文素養,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以世界的眼光看世界,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國。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首先,新課標闡明瞭國中歷史課程設計的目的——一方面要求學生在把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學會學習歷史的方法,養成正確思考歷史的習慣,為健全的人格、多樣的個性的健康發展和學習潛力的發掘提供堅實的基礎。另外一方面,要求學生在學習進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構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努力為人民服務,樹立遠大的理想。總之,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學生不但能取得作為現代公民應具有的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培養能力,陶冶情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其次説明了為實現課程設計目的必須遵守的原則——必須體現科學性、時代性和適應性的統一,人文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結合。在重讀一遍後,我又有了新的體會。

一、課程標準設計具有的新的教學觀念

1.要建立讓學生想學和樂學的觀念。樂學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俗話説:好學者不如樂學者。樂學靠教師的“鼓勵、喚醒、鼓舞”,靠教師奇妙的教學設計,這些設計包括教學進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設計,合作的師生關係的設計,課堂教學情境的設計,特別應當重視歷史知識的全面性和趣味性。

2.要建立學生全面的歷史素養理念。具體的説,學生的基本素養應當包括對祖國的認同感,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民主法制意識,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等方面。歷史要教會學生思考,有自己的觀點,能產生思維的碰撞。

3.要建立大歷史觀,培養學生的人文內涵。歷史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歷史教學必須與生活相聯繫。要努力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歷史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科學、深入地理解“學史明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等古訓的思想內涵。激起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學會對事物的正確認識,以人類優秀的思想成果、文明成果,塑造自身的素養,理解人與社會及自然的發展關係。

4.要建立“教是為了指導學生學”,指導學生主動發現、自主探究題目的觀念。歷史學習的進程是學生自學、自求、自悟、自得的進程,這個進程就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進程。沒有學生自己的主動性,學生終究將甚麼也學不到。課堂教學的着眼點應當是“指導學生學”,這樣學生才會學。那末,教師要不要講?怎樣講?固然要講,但一般要少講、精講,尤其是思路清晰的講述基本史實,具體而生動的情節使學生感知歷史,清楚的瞭解歷史狀況,這是教師最基本的職責。

5.要建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觀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歷史學習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學生是否是主動、是否是探究,主要表現在是否是思考,是否是思考主要表現在是否是能提出題目或是否是有自己的看法。在合作學習中,我們要十分關注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否是相互依託;是否是面對面的學習交往;是否是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學設計應有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構成。 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最終達到:“教而不教,學而不學,逐漸成為習慣”。

二、教學標準設計告知我們教學中應留意的題目

1.正確處理主導與主體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説教師與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而教師應當是主體的“首席”,那末“首席”的作用在於“主導”。主導表現在教材內容的選擇、教學目標制定、教學流程的安排、教學進程的點撥、突發事件的處理等。學生的主體表現在對題目的探究,對進程、方法的討論,對知識的積累,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表達等。在教學進程中,沒有了教師的主導,也體現不了學生的主體。那種“以學生為主體”的任其自然的課堂要不得。因此教學設計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2.正確處理課內與拓展的關係。所謂“課內”指的是教材所顯現的教學內容,學生在解讀教材時,僅憑教材的內容,有的不能很好的理解,這就需要藉助課外知識加以彌補。另外教材中有價值的題目,也應當向課外延伸拓展。正所謂“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但是拓展不能闊別教學目標,拓展內容應當是有益對課內題目的解決和歷史素養的構成。那種偏離了歷史學習,而把拓展放在與歷史學習無關的其他方面都是分歧適的。總之,為了到達歷史課程的教學目的,科學公道的歷史課程設計,必須着眼科學性,立足時代性,重視適應性,努力使三者構成協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現代社會培養出思想敏鋭,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歷史、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熟悉的創新型人才。

三、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嚴重缺乏

1.作為學校教學,教科書是必備且是核心的教育資源,但是僅僅依靠一本教科書是難以更好的落實教學的,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人文學科,涉及的領域廣泛,希望學校和班級都能自我建立起的圖書館(角)有部分史學讀物,以便學生閒暇之時能夠補充一些內容。

2.開發和利用校外資源滯後,學生缺少對歷史遺蹟、遺址、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的參觀和走訪。在我們所在的區域,此類資源本身不足,但是僅有的一些資源,還未充分利用,由於客觀的許多原因,不僅學校少有組織,教師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以上,即是我對重讀新課標的一些淺薄的看法,重讀是為了更好的把握教學,提升教師自身的能力,以便在今後的教學中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有效、合理、真實的幫助。

國中歷史新課標學習心得總結 篇3

課改理念顛覆了傳統教學,那麼作為教學的重要要素之一的備課模式也應有大的改革,經過實踐,我主要有以下心得體會。

新課程新理念的重要體現是:“以人為本”,“教育應關心人,尊重人,發展人”。從中我們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學生才是教育的主體。要樹立的學生主體地位,首先要轉換教學角色,把原來課堂上以教師教為主轉換成以學生學為主,只有充分調動學生自覺積極地參與教育過程,才能激活他們的內在原動力,最大限度地把他們的創新思維的潛能發揮出來。

在教學上採用了“學案”教學模式,填補了以往我們在備課中存在的弊端,側重於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主動獲取知識,由“學會”變成“會學”的過程,從而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整體素質。我在學校領導及骨幹教師的帶領下,真正學到了不少東西。

一、在教案的編寫上。

首先,必須要先認真的瀏覽考綱,明確大學聯考對本節知識的要求,免得作出一些無用功。

其次,須要先認真的瀏覽課本,課本的編寫其實是很經典的,要對課本上的知識點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明確哪些是學生自己能看明白,哪些必須要老師點評分析,那些地方能和現實生活相聯繫。

第三,做好上述準備工作之後,先不慌立馬編寫,現在在自己的腦袋裏有個大致的構思。

最後,書寫的時候沒有必要連你要説的每句話都寫上,只需要寫上你上課的一些環節,已經各環節怎麼樣來銜接,設置什麼樣的問題,學生可能有什麼樣的答案,設置什麼呀的習題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學生的互動環節等等

這樣編寫教案,是因為現在的教案不同於原先的以教師為中心,為教師上好課而準備的教案,而是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自學提供指導為意圖的學案。所以學案的編寫是重要的環節,要求老師對教材要有很深層次的理解、對知識點要正確地把握、對學生的“學情”即“認知程度”要有足夠的瞭解。在做到以上幾點的基礎上,我們才能進行學案的編寫。在突破某個知識點時,以往“教案”無非就是知識點的簡單羅列,然後“灌”給學生。而“學案”的不同點就在於把新知識點“問題化”,就是把新知識點拆解成學生可以通過思考來解決的“斜問題,讓學生積極主動去探究,這樣有利於學生養成發現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體現。由此可見,學案的實施,看似老師在課堂上講得少了,實則不然,課下需要根多的付出才能達到目的。

二、課堂中教師的教學觀念需要改變。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拋棄以往那種“不講不放心的心理;老師在講台上自我陶醉,學生在下面渾渾噩噩的情況”等種種傳統做法,要切實注重學生的“思維容量”、“思維活躍度”。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展示成功的機會。比如,我在上《“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一課時,視頻展示“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相關圖片,再結合文章內容,讓學生討論分析“大躍進”的核心和人民公社的實質以及危害,學生以小組討論回答時我隨便抽生,最後達到了滿意的效果。

三、課堂中教師注重對學生的激勵性評價。

教師在“學案”的輔助下,在教學中激勵、喚醒全體學生的主體意識,通過創設寬鬆氛圍、表揚閃光點、小組競爭等多種方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層面有所提高。對展示、點評精彩的學生教師要給以更高的評價,學生給以熱烈的掌聲。

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我參與,我快樂,我提高”、“我的課堂我做主”等思想,實施“三先”:題目讓學生先做,問題讓學生先想,答案讓學生先説。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讓每位學生真正參與其中,放開而去積極獲取新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x04vr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