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_傳統文化學習總結(精選18篇)

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_傳統文化學習總結(精選18篇)

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_傳統文化學習總結 篇1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愛我中華……”這首歌時,我就會想到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又有着不同的節日,在雲南傣族,每年清明節後的第七天,是他們盛大的潑水節。

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_傳統文化學習總結(精選18篇)

這一天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的盛裝,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一邊翩翩起舞,一邊高聲呼喊:“水!水!水!”鑼鼓之聲響徹雲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場面十分壯觀。傣族人們認為,在節日裏誰被潑的水最多,他得到的幸福也最多。

關於潑水節的來歷,有這樣生動的傳説:很久以前,在傣族聚居的地區出現了一個殘暴的魔王,他無惡不作,到處燒殺搶劫,搶奪婦女,弄得莊稼無收,人心不寧,民不聊生。人們受盡了他的殘害,對他恨之入骨,可是誰也無法殺死他。

魔王已有6個妻子,可他仍不滿足,又搶來一個美麗聰明的姑娘。這7個姑娘們看到自己的同胞過着悲慘的生活,決心找到消滅惡魔的辦法。聰明的姑娘們心裏恨透了魔王,可表面卻不露聲色,裝着與魔王十分要好。一天夜裏,魔王從外面搶回來許多財寶和奴僕,她趁魔王高興不備時試探問清了用魔王頭髮可勒死魔王的祕密。於是,夜深人靜,趁魔王睡着的時候,姑娘悄悄地拔下了魔王的一根頭髮,勒住魔王的脖子。頃刻間,魔王的頭便滾在地下,可是頭一着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將釀成災禍,姑娘們立即拾起頭顱,大火就熄滅了。但是,魔王的頭滾到哪裏,哪裏便發生災難,拋到河裏,河水氾濫成災;埋在地下,到處臭氣沖天,只有魔王的妻子抱着才平安無事。

為免除災難禍害百姓,姑娘們便輪流抱着魔王的頭,一人抱一天。天上一天,等於地上一年,每年姑娘們輪換的日子,即傣族的新年,傣族人民懷着對姑娘們敬佩的心情,給抱頭的姑娘潑一次清水,以便衝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憊,作為洗污淨身的一種祝福。

後來,傣族人民為紀念這七位機智勇敢的婦女,就在每年的這一天互相潑水,從此形成了傣族辭舊迎新的盛大節日——潑水節。

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_傳統文化學習總結 篇2

5月20日,我有幸參加了“江西省第一屆傳統文化教育高峯論壇”的學習。這次學習邀請了全國著名校長、作家、教育專家學者等,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培訓。這次學習從深層次闡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以及當前面臨的挑戰,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重新認知中華傳統文化。下面就談談此次學習的幾點體會:

一、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這次傳統文化論壇的學習,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加深了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讓我明白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髮展、創新自己的理論體系,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到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黨在堅持根本理論陣地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進一步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悦。學習新知識,温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悦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言傳身教、努力踐行

此次學習,讓我感受到了肩上的責任。明白了要想成為師之典範,必先提高自己對傳統文化的修為,好好學習,才能更好的教育學生,同時引領學生一起學習經典。所以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須是有道德修養的人,須修身養性讓自己具有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

2:教學生先教會學生如何做人,讓學生有一顆感恩的心。讓學生知道學習的真正意義。

3:點燃孩子的學習興趣,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於魚。

4:增強教師業務素質,努力成為孩子成長中的一汪源源不斷的泉水,不斷滿足孩子的求知慾。

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_傳統文化學習總結 篇3

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歷史,它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民間工藝也是多種多樣,有微雕、刺繡、剪紙、泥塑、皮影、捏麪人等等。這些民間藝人通過就地取材,以手工製作的方式,創造出既適應生活需要,又具有審美價值的工藝品來豐富生活。

今天,老師就讓我們欣賞了四幅美輪美奐的剪紙。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被紫色牽牛花點綴的那張剪紙。在圖上我看到了一個小女孩正在認真地看着書,旁邊有兩隻蝴蝶翩翩起舞。這時,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誰知道這張剪紙所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老師給我們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小女孩叫卓瑪,她住在大草原上的一個小村裏。因為卓瑪聰明可愛,所以村裏人都十分喜歡她。平時卓瑪不喜歡老待在村裏,她就整天在村裏村外跑來跑去,她喜歡認識各種樹木、花草。有一天,病魔悄無聲息地溜進了村子,它飄到哪兒,疾病便傳播到哪兒。結果村裏的人都得了一種不治之症,剛好卓瑪出去玩了,才沒有得病。她為了救治村裏的鄉親,卓瑪每天都翻看從各地蒐集來的藥草資料。許多天過去了,村民們的病情越來越嚴重,當她看見村裏死去的人越來越多時,痛心極了,決心一定要儘快找到治療這種病的方法。

功夫不負有心人,卓瑪終於找到了關於治療這個疾病的一本醫書。天剛矇矇亮,第一朵牽牛花剛剛綻放,卓瑪就坐在書桌前,全神貫注地閲讀醫書。卓瑪看完整本書後,知道只有找到冰山上的雪蓮才可以治好鄉親們的病。

這天下午,卓瑪帶上乾糧和水,告別了鄉親們。她憑着驚人的毅力和過人的智慧,克服了艱難險阻,才登上了冰山頂。冰山頂上,一朵潔白的雪蓮盛開着,卓瑪不顧疲勞,興奮地摘下了雪蓮。卓瑪順利返回家鄉,鄉親們抱着病體出來迎接她。卓瑪高興地捧着雪蓮,告訴大家,只要喝了雪蓮熬的湯,大家就有救了。説完,疲勞過度的卓瑪因體力不支永遠地沉睡了。她倒下去時,嘴角還帶着甜甜的微笑。鄉親們傷心極了,每天都去請求上天救活卓瑪。天上的神被感動了,將卓瑪變成了一朵永不凋謝的牽牛花。現在,人們只要看到那盛開的牽牛花,就好像看到了勇敢、善良、智慧的卓瑪。

聽完這個故事,我才知道,原來每一個惟妙惟肖的剪紙背後,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它把我們帶進了神奇的故事王國。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張普普通通的彩紙,就能創造出如此豐富、精美的藝術品,這就是咱們中國的民間藝術——剪紙。

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_傳統文化學習總結 篇4

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傳統文化,有着豐富的內涵,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幾千年來,她養育了中華民族無數優秀子女,為實現偉大的理想而獻身;為民族的生存而拋頭顱、灑熱血;為捍衞真理而捨得一身剮;可謂:“公而忘其私,國而忘其家”。

傳統文化裏,在儒家先賢看來:“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為之氣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其操守;“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其養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其志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其理想。千百年來,這些都無疑成為仁人志士的終生追求。因而薪火相傳,綿延不絕。

為了完成使命,蘇武牧羊北海,孤存荒原;楊儒以命護國,身死異域;為了正義,董宣敢於逆抗王命,強項不屈;張釋之依法保民,不從皇威;為了社稷,諸葛亮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林則徐虎門銷煙,名垂青史;為了華夏文化存續,司馬遷忍辱負重,留下千古絕唱;王國維赴死昆明湖,撼動儒林。如此等等,難以盡述。傳統文化所飽含的道德理念、獻身精神、民族情懷養育着代代子孫,堅如磐石地根植於中華大地的土壤內,流淌在每一個炎黃後裔的血液裏,民族永存,文化永存。其奧祕,正如宋代大儒張橫渠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聖賢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傳統文化的發展並非是温室花朵,風輕日暖,而是屢遭厄難,浴火重生。尤其在近現代歷史洗禮,社會轉型的變遷中,與時俱進,歷久日新。

中國共產黨人首先是中國人,自誕生之日起,也同樣沐浴在傳統文化的教誨中,因而也是傳統文化的傳承人。李大釗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陳獨秀的“從研究室出來就到監獄,從監獄出來就到研究室”;周恩來的“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夏明翰的“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我一個,還有後來人!”;葉挺的“我願這地下火衝騰,把我和這活棺材一起燒掉,我要在烈火中得到永生!”。這些共產黨人的偉大形象將永駐史冊。今天,作為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人,正如總書記所説,你只有把人民當親人,人民才會把你當親人。要始終做到“情為民所繫,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歷史傳承,薪火不息!

繼承傳統,涵養文化;學習歷史,增強修養,是一個共產黨人自我完善的課題,是時代賦予的任務,是建立一個學習型政黨所自覺發達的必須!

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_傳統文化學習總結 篇5

中國傳統文化,對我來説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但在聽了專家們的真誠講座後,在座的老師都留下了感動的眼淚。而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藴含着無窮的智慧,中國傳統文化讓我們更加堅定一顆對父母的孝心,對師長,對朋友的恭敬之心。聽完講座,我的心裏是沉甸甸的感覺,心靈得到了深深的淨化。對照弟子規,自己身上太多的缺點,很多都沒做到過,沒有想到過。回來後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反思自己的過錯。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着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我想起了曾經有人説過這樣的話:若你——

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穫文字;

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穫行為;

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穫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穫人格;

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穫命運。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回想起來,我真的很幸運,有幸學到傳統文化。曾經的有恃無恐、狂妄等等阻礙人生路上的絆腳石。在沒有學習弟子規之前,萬事都要分清彼此的責任。

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於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我知道人要有着豁達心胸才可以寧靜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塵世的浮華與虛無,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學習,去實踐,去體悟。我們要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運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精髓。

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髮展、創新自己的理論體系,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到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黨在堅持根本理論陣地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更進一步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悦。學習新知識,温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悦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以身作則,努力踐行。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身為一名老師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嚴格要求自己,為學校的發展和學生做出自己的貢獻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結構、心理特徵、倫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響。其積極的層面都為歷代的仁人志士所繼承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長期發展的巨大力量。當今中國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正在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社會和諧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集中體現,與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緊密關係。而社會文明的發展,無論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還是精神文明的發展,又都以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發展為基礎、為依據,並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發展為目標、為歸宿。

加強中華傳統美德教育,首先要優化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內容,中華民族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至今仍然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積極的現實作用,其精華能夠綿延數千年而不衰,成為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熱愛祖國、勤奮節儉、尊師重教、團結友愛、尊老愛幼、禮貌待人、誠實守信、見義勇為、嚴已寬人、先人後已、勤學不倦等優良傳統美德,和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都可以從我國浩如煙海的思想寶庫中找到其淵源。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隨着時代的變化在不斷髮展,新時期賦予新的時代內容,形成具有新時代特色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準則。要把傳統美德教育中的知識傳授、情操陶冶和培養良好的美德行為習慣有機結合起來,提高教育效果,不斷優化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途徑,並以此來教育、薰陶青年一代,使他們形成中華民族的道德人格,擔當起歷史重任。

對青少年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教育者首先要“為人師表”。傳統美德教育是個系統工程,人格的養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參與,共同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使受教育者感受到親切永恆的人文關懷。傳統美德教育的主陣地是學校,傳統美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內容,是學生成長、學校校風建設和學風建設的重要保證,可以用不斷髮展的德育教育形式,結合時代特徵,與時俱進的開展多樣的教育活動,鞏固德育成果,發揚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要把傳統美德教育與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相結合,把傳統美德教育的部分內容由學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區,同時,發動家長,通過他們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實效性。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目的是繼承民族燦爛文化,弘揚民族倫理道德規範,培養具有高素質的跨世紀人才,充分發掘傳統美德這一德育資源,創造出具有時代氣息的、學生樂於接受的新穎方式,使傳統美德為當代教育服務。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須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華民族歷來崇尚“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追求“和為貴”、“家和萬事興”,倡導好善樂施、扶危濟困,把人的生命和尊嚴,把國家和集體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為為人處事的基本準則。越是危難之際,這些傳統越是得到發揚。如九八抗洪時,抗非典時;今年初南方冰雪災難,四川5•12特大地震災難面前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舉國上下及時伸出了無私援助之手。這些傳統美德以成為增強民族凝聚力、構築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

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對青少年學生的人格修養有着不可忽視的影響。傳統是現代的根基,青少年特別是當代的大學生,掌握着先進的知識文化,是未來的主人,應當加強傳統文化與傳統美德的學習,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傳統文化是維繫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對社會和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全面發展,才能創造新生活。傳統文化是財富,他架起了我們前進的階梯,維繫着我們的社會秩序,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認同感,為我們的精神提供了棲息之所。所以對待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中用,這就是我學習傳統文化後的心得體會。

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_傳統文化學習總結 篇6

中國傳統文化承載着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

8月份,帶着一顆要真誠修身的心,走進了傳統文化推廣協會,似乎要在這裏尋求安慰似的,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這條路上,失敗的一塌糊塗,四十多年了,始終要找一個突破口,洗滌自己的心靈。從生活到工作,始終不是自己滿意的狀態,怎樣改變現狀,讓自己可以活得輕鬆、活得幸福。萬千世界中,萬千種生活,哪一種適合哪類人,冥冥之中似乎早有定數。

埋頭讀《大學》、《中庸》、《孝經》、《論語》初步有了瞭解,儒家思想是何等的讓人敬佩,每一句話,反求諸己時的淚目,切膚之痛的反觀生活點滴,感歎、再感歎!完美人格的雛形孔子早已定論,現在的我們只是摒棄被污濁的心靈,以修身為本的理念重活一次,直至終老,不留遺憾。

信仰——真正瞭解了其內涵,標杆——真正瞭解了其風向。內心篤定外表祥和,也許是修身最高境界,精緻、幹練衣着得體、粧容乾淨,活出女人不一樣的生活。多讀書,氣自華,修煉成淡淡的女人,用優美的詩詞讚美身邊一切美好。做好媽媽、好妻子是我努力的方向,女性要柔美,要肯就下,似水一樣緩流,遇剛則繞。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着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學習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事必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把聖人教悔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回想起來,我真的很幸運,有幸學到傳統文化,曾經的有恃無恐狂妄等等,阻礙人生路上的絆腳石。在沒有學習弟子規之前,萬事都要分清彼此的責任。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敬仰,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_傳統文化學習總結 篇7

任時光匆匆流去,歲月侵染幾層煙火,我心依繾綣幾分墨香,於一盞茶的間隙,手捧一書,在光陰的罅隙撿拾幾片落紅,問一場繁華落寞後的歸宿是否是今生無法逃脱的宿命。然卻尋遍千般皆不是,微覺情深為心困。

偶然薰得花香為風起,時而深的智慧為博知。若不是世間種種緣分結識於相逢的路途,就不會有共賞煙霞、同度良宵的機會。也許,昨天的我依然在探問温煦的陽光今日打在誰的臉上;也許,今天的自己依舊在為昨日的瑣事耿耿於懷;也許,此刻的我在鍵盤上敲打着往日的無奈和彷徨……但有一點我始終堅信,那一次受益或許不是終生的卻是深刻的。自從接觸傳統文化後,我常常思考,這一生的多數所得所習,或許在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好了的,若不然,每一個個體普世的道理怎會有共性了?與此同時,我也發覺差異化在習得的知識的同時是必然的。學習傳統文化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具體而言與人、與自然。

為人之道,不容小覷。人活一輩子,尋求的最終意義縱然無法摸清,卻也基本知曉為人之道的重要性。論語裏曾説君子是為人的一個方向標。但是世間百態千變萬化,眾生百相迥然不同。如何讓眾生心境的參差不齊修得齊頭並進,共度幸福人生了。我想那必然是修心、知性、感念、物化、行知方可驀然回首探尋人生幸福的真諦。然而在這過程中傳統文化之道無時無刻不行在心中,用在其中。

回想起自己的那次經歷,雖説奇妙,卻也生髮着幾分感恩,幾分欣喜。自從偶得傳統文化之道的洗滌,心境漸覺清淨,內心諸多喜怒哀樂也知是身心無所依傍,內景無所展望所致。故而知曉其本源,方覺剎那間心驀地清明,原來智慧均在古聖賢為人之道的言論裏。説起為人之道,從字體而言,是可以比擬為兩個相投的個體相互攜手才能描繪"人"字的立。而在與人之道時,知其最重要的是為德之心,人之倫常、人之關聯皆是人之本性所發。而這其中的各所及之道理都源於傳統文化留給我們的,是我們祖先長期積累的經典。學習這些道理後便覺文化的魅力是無窮的,尤其是在卷帙浩繁的書籍裏傳遞下來的傳統文化更是讓我們現代人受益匪淺。若春風拂過大地,潤澤着萬物回春的向榮,似夏荷沁帶着幾分清雅,酥醉着行人駐足流連,傳統文化的精髓何止這般的迷人和令人沉醉在其中了。想到世間萬物的和諧相處,不由得覺得為人當因入萬物的智慧之中。當將其自己植入一片靜謐的天空下是否會陶醉着眼前的風景,是否會想那自然的和諧是如何運行的如此完美了?豁然開朗便知,在傳統文化的天道之理裏早已將任何自然之循環之道融入在其中。

常言道話不投機半句多,人不學不知道。若此刻淨出塵世,不求聞訊世間種種,我想那必是清修者尋到萬物皆空之想,萬物皆因一場繁華而落幕。而這起源於人與自然的一種自生自導的果。眾生都是修心之人方可名萬物皆有最好的歸宿,然眾生卻不得其扼要之精。故而覺傳統之精華不慎重要,故而丟棄學習的能動意識。自從學習天道之本後,我時常省內而看外。塵世非渡空境,而知世道之理,萬物運行之本,非為道呼所名,而曉其義。人與自然萬物若行之合一,當會皆大歡喜。如果我們一味的索取,甚至在基本的規律面前不合乎自然的法,那後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學習傳統文化的最大受惠的是人和萬物的共生體,而不是人本身孤立的個體。順乎自然之道,我發覺認識是在失去時變的寶貴。如我們真的在抓住時就明理之源,自然會在發生前僅僅握住,那時就已然與不和規律的線相交,也漸漸更加和諧自然。至於人與萬物皆因一場相遇而關聯,何苦破壞彼此對於個體本有的認識。我想自然的事物本身不再重要,若不然,驚訝怎會出於不自然的感覺了。人與自然,難分離,人與萬物皆由自然道法運行。素來平添幾度離合,不因四季的更替,不因人的改變,這既是自然,也是人與自然可以共存的最基本的法。

恰逢春雨潤無聲,一場雨落添新顏。沉寂許久方可知,有些相逢是緣。來到學校的時日,一直對傳統的文化存於心,卻不想那久之未曾滋潤的心,適逢甘露降入心底。那份小小的感動是有的,那份戰戰兢兢的心情是迫切的。學校的幾次學習使我原本的初心有了種新的迴歸。回想當時國中的日子,那時的感覺意猶未盡。現今雖然少有觸及,卻也明這些道理對人生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輕輕地我走了,如我輕輕地來,我揮一揮那手,卻帶不走那份感動。如果説一次遠行意味着下一次新的征程的結束,我願將那份心底最虔誠的感動影響着更多的人,將心底最美的風景分享給和我下一次一路同行的人。前方之行,無所顧及。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一路,我看到了志同道合的人,這一路不説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的落寞。這一路有你們,這一次不説道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來一切都是如春花般絢爛,似夏荷般淡雅,猶秋葉般靜美,當雪梅般凌然。心在遠方,路在腳下。未來的路還很漫長,這一路走來我們感恩老師的辛勤付出,更覺得學弟學妹們——你們的努力更加讓基地得到更多人的認同,受到更多人的感動,影響到更多的人。"行百里者半九十",繼續前行,繼續帶着學習傳統文化的理念去踐行,去影響更多的來者。

風輕輕掠過我的耳畔,我打開掩合的書,慢條斯理地行動起來。那一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説乎"彷佛在我心裏來回的傳遞一個信念,那就是:"終於等到你,還好沒放棄。"

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_傳統文化學習總結 篇8

“孝”字好寫不好做

山西省翼城縣小太陽親子園 黃麗蓉

一、學習《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

二、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效,卻不曾注重小節。而“孝和林”恰恰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念之想。有人説“久病牀前無孝子”,但是王希海老師用了26年的時間去照顧成為植物人的爸爸,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像王希海老師這樣,又有多少能夠這樣對待自己的父母,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多少,我們又回報給他們多少,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他們用他們的青春呵護了我們一生的幸福。

三、愛自己的親人,愛我們周圍的人。學會去感恩每一個人。當我回去那晚,是媽媽給我開的門。我抱着媽媽説:“媽媽,辛苦了!媽媽,對不起!媽媽,謝謝你!是女兒以前不好,是女兒以前太任性了,女兒以前做過傷害你的事情,請你原諒不孝的女兒。”説到這裏,看到媽媽頭上又多了幾縷白髮,臉上又多了幾條皺紋,我的心裏是那麼的難受,我的眼淚終於忍不住地流了下來。

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_傳統文化學習總結 篇9

二胡的悠揚踩着三月斜雨的韻腳,沁過薄霧和窗紗,微微的還有些許暖意。冉冉檀香瀰漫着空氣,讓我不覺神遊於五千年的古國文化長河中。

天地初開,萬物終歸混沌。祖先們就踏上了征服自然的征程。語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藝,文學藝術,哲學思想,道德倫理、無一不體現着祖先們的智慧,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春秋戰國以來,諸子百家的爭鳴,如一聲春雷驚雨,給華夏大地一場潤澤。道家,法家,儒家、諸如雨後春筍紛湧而出。其文學思想,道德學説更是沿用至今,令我們受益匪淺。而反自春秋《詩經》開始,先秦散文,魏晉文學,後唐詩宋詞元曲,品讀時給人以美的享受,怎不叫人感慨古文學的博大精深。從孔子的“詩可以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再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給人們打上了一種憂患意識的烙印。從岳飛的“笑談渴飲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得這種憂患意識逐步上升到愛國精神,體現了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懷。“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崇高天倫。“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不屈不撓精神。“仁者愛人”的高尚道德。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功業抱負。“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人閒桂花落,月靜春山空”的天人共鳴等都是西方文化望塵莫及的。當世界文化的鐵蹄滾滾襲來時,總將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難以抵擋。在這個物質利益至上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物質生活。慾望,拜金,權利等都充斥着人們的生活,一步一步的侵蝕着我們的精神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崇尚“洋節”,昔日的傳統文化進一步步被淡忘。生活中的這些情況比比皆是。追求自己喜歡的,是沒錯。可這又何嘗不是對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漠視?那些我們曾引以為傲的民族文化都哪去了?我記得魯迅曾説“惟有民魂是寶貴的,惟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真有進步。”美國新任總統也曾説“當中國忘記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時,就是我們攻打這個民族的時候”覺醒吧!我希望我們用全部的聰明才智和生命熱血來傳承我們的優秀民族文化,來構建我們的祖國輝煌。

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淅淅小雨盡苦泣。

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_傳統文化學習總結 篇10

一整個冬天住在公寓裏,對於温度的變化只停留於每天手機16:50的氣象信息了。當放假走出公寓時才感知冬天的凜冽,儘管我回家媽媽特別多加了爐火;儘管氣温上升了好幾度,還是沒有學校暖和,還是冷得不敢出屋。

抱着電腦是最好的消遣,放個枕頭在牀頭,斜靠着,把筆記本放在腿上,不僅可以隨機調整姿態,電腦釋放的熱量還可以暖着膝蓋,不用上班的日子你看多愜意。

鬥地主、看電視、玩微博、玩到都感覺無聊的時候,看陳大會講傳統文化的視頻。

一直以為自己不偏不倚的中庸,一直以為自己不會盲目相信也不絕對相信,一直以為自己本善的天性沒有泯滅,一直以為自己個性而不愚鈍……

在看了傳統文化論壇的視頻以後,我發自內心的懺悔自己曾經的淺薄。

在一個學生回家周的時候,正該我值班,有一個外地學生生病家長就過來看孩子,那是個信佛的家長。在和家長交流學生情況而後的閒談中,孩子的家長提到自己也在宣傳傳統文化,在瀋陽舉辦傳統文化論壇。

他説道:參加論壇的都相互稱呼為“老師”。

我引用孔子《論語》的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在每個人身上都有可以學習的優點。也就是謙卑的認為每個人都可以作為我的老師。

家長説,我沒有文化我不太會表達。我學習傳統文化從中受益,對於孩子我並不看重孩子的成績多少,我看中的是他的品德,想讓他首先學會做人,才能做好其他的事。現在有許多人對於學習傳統文化很不理解,但是也有更多的人逐漸接受傳統文化,在瀋陽論壇時,有許多人自發的上台懺悔自己的過錯……

我説,我這個人從不注重外在的東西,也就是不注重形式,心裏有善惡的標準就行了,就好比濟公常説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其實我的心裏在想:知錯不在於上台懺悔,那只是個形式,很矯情的形式而已,知錯就改付諸於以後的行動才是重要的。

看陳大會老師講“和諧拯救危機”看完我真的是受益匪淺。從新認識了懺悔的真正含義:懺悔是對以往過錯的坦誠面對。不是虛偽的藏着掖着。我不禁想起從前看過的一個故事,也從新認識到了那個故事的真正含義。

曾經有一個人,在他生前做過一件壞事:偷了別人的一隻口紅。他一直耿耿於懷這件事。當他死後去見上帝的時候,上帝問他:你是想上天堂還是去下地獄?他不加思索的説:我要上天堂。上帝説:可以,但是你必須得帶着那隻偷來的口紅。天堂里人來人往,自由而快樂,唯有他為胸口衣袋裏露出一截的口紅而悶悶不樂。他便掏出那隻口紅偷偷地扔在角落裏,但是口紅還會回到他胸口的口袋裏,並且比以前長長了一截,致使露在口袋外面的更多,他又一次把它扔掉,口紅又一次的回到口袋裏,又比原來長長了一塊,他越是把它扔掉口紅越是長長,最後只口袋裏終於裝不下口紅,他只能把它抱在懷裏,這隻口紅如影隨行,他的身體和心理都不堪重負,他就去找到上帝,對他説,我寧可選擇下地獄。他的話説完,口紅就消失了。

看來天堂和地獄只是一念之隔,揹着包袱天堂也是地獄,坦誠面對卸掉負累地獄也是天堂。懺悔的故事與它大同小異,大庭廣眾之下的懺悔,是對自己丑惡靈魂的救贖,自己卸載的同時,還能警示來人。看來也是學習傳統文化所不可或缺的生動一課。

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_傳統文化學習總結 篇11

我是塵封的秦磚漢瓦,是淹沒在浩浩書籍中的四庫全書。是被人遺忘的傳統禮儀,是遭人遺棄的漢服唐裝。我曾經擁有着繁盛的時期,我曾釋放着無窮的耀眼光輝,在中國的每個角落,我曾一直受到人們的愛護與熱捧,我曾傲視羣雄,屹立在古老的東方,是眾國膜拜的對象。

然而如今,我被人們厭棄,人們忙着過西方的情人節,享受玫瑰花和巧克力的時候,卻不知我們自己的端午節卻已經被別人搶先註冊了;當我們享受着平安夜的燭光,歡度聖誕時,卻忘記了重陽節是哪一天,於是,沉睡汨羅幾千年的屈原在江底哭了,於是,我們再也寫不出“颯颯西風滿院載,蕊寒香冷蝶難來”的詩句,孩子們知道“滿城盡帶黃金甲”是因為周杰倫的電影,而不知黃巢何許人也。

我不反對現在的孩子吃漢堡,進肯德基,看《奧特曼》,但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燦爛文化絕對不可以丟,這是我們的根。如今,傳承我的人是少之又少,我憑着這點點的微妙呼吸拼盡全力的呼喚,喚醒人們麻木的心靈,哪怕只有一絲絲的生命力,我也是不能放棄活下去的希望!

自從_片戰爭以來文化侵略一直沒有停止,當《聰明的一休》《鐵臂阿童木》《叮噹機器貓》等一系列的動畫片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的時候,我們的文化工作者,懷着一顆對祖國和民族的熾熱的愛心,夜以繼日的工作,創作出了我們自己的《寶蓮燈》、《哪吒傳奇》,向世人證明,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能丟,不能忘。

然而這還不夠,還希望更多的國人站起來大聲疾呼,因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個民族只有擁有自己的文化,才有生命力,才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否則何以立足於世界?曾經一個美國文化學者説:中華民族之所以不能被打敗是因為有他們獨有的文化,而當他們的文化消逝的時候,正是他們亡國的時候。

人們漸漸重視起了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當人們還在買情人節玫瑰的時候,我要告訴他們中國也有自己的情人節,還有一個關於牛郎和織女的美麗傳説。當孩子們議論周杰倫電影的時候,我告訴他們“滿城盡帶黃金甲”來自黃巢的詩,九月九重陽節,登高,飲酒,賞菊花,何等的詩情畫意。

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_傳統文化學習總結 篇12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中國自古以來都是禮儀之邦,有着五千年的歷史,創造了光輝的人是我們。氣憤的是我們傳統的端午節卻被韓國人給申報為了文化遺產,這不的不説是一種恥辱。如情人節,聖誕節等西方節日盛行的今天,我覺得作為學生尤其是大學生更應該宏揚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抵制一些西方的腐朽文化侵蝕。首先我們來看下什麼叫文化呢?在中國古代"文治教化"即禮樂和典章制度等。什麼叫傳統文化呢?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保留在每個民族中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分為物質文化:歷史典籍等……與精神文化:社會心理,風俗習慣等……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江浙地區劃龍舟。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説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中國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中國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中國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説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説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傳統文化經歷了歲月的考驗和提煉,留下來很多精華,閃耀着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燦爛光芒。這也是它吸引我的主要原因,我願意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盡一份力。我願意多多地與朋友們分享中華文化的精華,願意奮力探索已經被淡忘的遠古文明,願意接近每一個樸素的古老民族。我的視野縱貫千古,橫及八荒,遨遊馳騁,此樂何及?

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_傳統文化學習總結 篇13

前一段時間,經朋友介紹有幸參加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講座,連續5天的學習,我像一名剛剛上學的國小生一樣,聚精會神的聽好、理解好老師的每一句話。聽着老師的講座、聽着老師唱着的德音雅樂,感受到了自己心靈從未有過的震撼,記得第一節課前,老師示意所有學生和老師全體起立,共同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時候!我真的是心潮澎湃,熱血沸騰了!我是伴着眼淚唱完國歌的!工作三十年了,一般情況下,都是在大型的黨、政機關特殊會議開模式上有唱片放出、參會人員隨着唱的,我只是覺得很莊嚴、嚴肅,但是從未感動過,那麼今天為何感動流淚呢?

是因為參加這次講座的有國小生、大學生、中年人、老人、工人、農民、有職業、無職業、企業家、國家幹部還有來自各個層面的自願者等方方面面的人組成的羣體,唱的是那樣真摯,那樣充滿激情。我感到我們的人民都是愛國的,對國家都是充滿無限期望和愛戴的!我感到我們的國家是會越來越繁榮昌盛的!我為我是中國人而驕傲、而自豪!幾天來,老師給我們講了《弟子規》《孝經》《女戒》,並結合實際講了“涵養女德幸福人生”、“夫婦相處之道”、“家庭教育之根本——母教”、“如何做一名好女人”等課題。我深深的被感動着、被震撼着。多次流下眼淚。

我是60年代出生,從國小、中學、大學的課本上從未接觸過《弟子規》等傳統文化,父母沒有讀過書,只是從父母的身體力行、言行舉止當中去體會、去學習做人要善良、待人要誠懇、做事要認真和公正。如今已是天命之年,已做了女兒、妻子、母親、兒媳。回顧自己走過人生路程,過去自我感覺做的很好,但是通過學習傳統文化以後。對自己是一次心靈的洗滌,覺得自己很渺小,與孔聖先賢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特別學唱《跪羊圖》歌曲時,覺得自己對父母親的盡孝流下了終生遺憾。父母親已經去世,只能與二老夢中相見了!

通過學習傳統文化,我覺得我們當前處在人與自然發生衝突,引起生態危機;人與社會發生衝突,引起道德危機;人與自我發生衝突,引起精神危機的時代,學習傳統文化非常及時必要。要加大力度弘揚我們的孝心、感恩心、善良心。讓國民都知道“百善孝為先,百惡淫為首”;“諸事不順因不孝,怎知孝能感動天”的道理。大力弘揚敦品立德,文明向上的家風,家是國之本,國是天下之本。家和諧了,國就和諧了;國和諧則天下就太平了。感恩詞:感謝國家培養護佑;感謝父母養育之恩;感謝老師辛勤教導;感謝同學關心幫助;感恩農夫辛勤勞作;感謝大眾信任支持;感謝一切為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付出的人!

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_傳統文化學習總結 篇14

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於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在這個人人拜金的物慾橫流的今天,學習傳統的優良的東西,漸漸被大家覺得稀奇了。這是為什麼?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

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忙碌節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我們被侷限到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裏,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天地。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自己出發,那麼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膚淺的利益。那麼為社會為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説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於一個羣體中,置身與我們大社會,我們就不會過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那麼心胸會開闊很多。文化是一個太深厚的主題,我無力探討什麼。但是以一個虛心學習者的身份,我覺得,將自己放在一個歷史長河中,或是説站在一個歷史的角度,我們身後那麼博大的文化,我們個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無喜亦無悲,無慾亦無求,那將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

因為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那麼我們學習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我的心開朗了許多,就像突然遇見了太陽。能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有助於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儒家學問裏有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麼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性!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怎樣的書?怎樣才算修身養性呢?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資格談能力。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於社會於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信息化為知識最終成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裏漸漸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後應該怎麼更好地去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學服務。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專心的去學習一些傳統文化,讓曠久的時間靜默的歷史浩瀚無聲的文化來安靜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説自己是個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後,我知道一個要有着豁達心胸才可以寧靜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塵世的浮華與虛無,我要尋找我的快樂的精神家園。只要肯於學習,勤思考,相信,總有一天可以達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_傳統文化學習總結 篇15

剛剛學完中國傳統文化,內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才真正感受到自己活的有多狹窄,多麼的不在到由衷的感恩學校,領導給我認識自我的機會,改變自我的機會,讓我真正的找回自己那顆丟失已久的初心。總之這一次學習讓我收穫頗多。

是傳統文化的學習,在教師文化素養提升上學習了孔子與論語漢字與中國文化詩的美感特質和詩麗萍少,書法中國文化的核心,中國古典小説的審美特徵,紅樓夢與中華文化,冰心與中國現代文化,中國民俗文化,魯迅與中國現代文化,北京古建築與中國建築文化等等的內容。中國傳統文化承載着數千年千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一個民族要強大,首先文化要強大,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特別是作為一名教師,深知自己的責任重大,但對於我們農村教師來説自身素質不太夠文化底藴不深厚,所以給學生傳遞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經過這一次的學習,豐富了我的中國傳統文化,我將把我學到的中國傳統文化運用到我的教學當中。

可是要把我學到的傳統文化知識運用到我的教學中,我又產生了一定的困惑,我該怎樣運用到我的教學當中呢,還好,培訓又給我們提供了傳統文化課程的創設,關了四大發明的貢獻,我們的節日中秋節,傳統節日文化載體,精神家園孕育中華文明,圓明園在哭泣,生活中的禮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京劇欣賞入門等等的特例,讓我發現,原來我們的傳統文化知識竟然和我們的教學息息相關,這讓我也在自己以後的教學中有一定的底氣。中國傳統文化,把這民族的瑰寶傳承發揚下去。

當然通過這一次的學習,也讓我真正的瞭解到自己走上教師這個崗位是多麼的榮幸,教師這個職位是多麼的神聖,要想成為吃吃點飯,必須要先成為一個好人,對於怎樣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呢,我有以下幾點感悟,一教師必須是道德修養的人,需修養身心,讓自己具有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二教學生先教會學生如何做人,讓學生有一顆感恩的心,讓學生知道學習的真正意義,3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漁,是增強教師業務素質努力成為教師成長中源源不斷的泉水不斷滿足孩子的求知慾努力把傳統文化持之以恆的滲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時刻警惕自己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總之在這一次的學習中,讓我想起了自己以前在學校學習的時候。我再一次體驗了當學生的感覺,這一次傳統化學習讓我發現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不足,那麼現在這一刻開始,我將把我的不足改正,發揚我的優點,讓這個社會更和諧,讓我和學生享受真正的幸福人生。

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_傳統文化學習總結 篇16

《弟子規》讓我學會感恩

山西省翼城縣武池完小 譚君君

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父母對很多人來説,感觸最深切。“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行孝需越早越好。因為在這個世上,父母是最無私愛我們的。我們應感恩老師,因為老師打開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在我們的成長曆程中,濃濃的師愛一直伴隨左右。

要感恩國家。北宋范仲淹曾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明清思想家顧炎宗也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個對國家、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才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一切,他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所以我們的心靈深處都應充溢着對國家沉甸甸的責任感。

要感恩所有的人。時常懷着感恩之心,念念想着別人的恩德,人才不會那麼自私,不會有那麼多的不滿和怨言,人才會活得開心,社會才會和諧,我們生存需要工作,生存需要付出,工作給予了我們生存的物質條件,工作還為我們提供了展現人生價值的舞台,工作意味着責任,感恩讓我們擔負起責任。

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_傳統文化學習總結 篇17

在我縣舉辦的國小骨幹教師培訓班中,我們有幸聽到雲南大學“名嘴”金子強教授的題為《傳統文化與人格修養》專題講座,我受益匪淺。

金教授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卓越的傳統——兼容幷包説起,講述了中國北方齊魯文化、南方荊楚文化和西部秦文化的主要內涵,概述了儒、道、墨、法、醫等諸子各家和佛教的主要觀點,並指出了他們對於今天的啟示,以及傳統文化中君子應具備的品質。金教授提出,要成為優秀的人,應具備“善良、勇氣、智慧、美麗”四個基本原則。

講座中,金教授古今貫通、廣徵博引、幽默風趣,為到場師生奉上了一頓充實的精神大餐,贏得了師生的好評。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古聖先賢的教育,是老祖宗告訴我們後人宇宙人生的真相,教導我們子孫後代做人做事的道理。它含慨了三大內容,儒、釋、道。

儒家的教育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道家的教育是以老子、莊子為代表,釋家的教育就是以釋迦牟尼為代表,我們稱之為佛教。

儒家教育以《三字經》、《弟子規》為教育基礎,是以自制為核心。道家教育以《道德經》、《太上感應篇》為教育基礎,是以自省、因果教育為核心。佛家是以《修十善業道經》、《沙彌律》為修學基礎,以戒、定、慧為修學核心。

何為人生:人生就是人們的生活。何為宇宙:宇宙就是人們生活的環境,它包含五大內容: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

什麼是倫理:就是人類關係的自然法則。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它是處於道德最底線的性、姓、信的關係。我們中國人把隨順自然落實在人事上,就是倫理五大道: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當然這其中還包括: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萬物眾生的關係(人與萬物眾生的關係還包括:人與動物、人與植物、人與礦物的關係)。

以前,我只是讀弟子規,讀論語,覺得很好,針對自己只要嚴格要求,孝敬父母、公婆。兄弟姐妹和睦相處,覺的做的就很好了。通過這次縣教育局舉辦國小骨幹教師培訓的學習,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為文化是一種飄渺虛無的東西離我們很遠,通過學習我瞭解到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生活創造形成的產物。是指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小到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生活方式、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今天,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怎能不瞭解自己的文化呢?因為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們生活中,如今許多的年輕人為了追求時尚、追求特立獨行,在人生進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崇尚歐美、韓、日已經成為了一種風尚,現在有些年輕人能夠流利講出國外的服飾,以及飲食文化,能夠講一口流利的外語,卻對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誦一篇孝經。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給後代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沒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會變得野蠻、愚昧,缺少了對傳統的瞭解和認識,我們將變得淺薄、無知。但是在現代中國人隨着一代一代更替,這種傳統精神的影子越來越模糊了。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80後、90後、大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我們的人生境界,並能啟悟生命的智能,發揮理性的功能。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該得到繼承的。我們生長在華夏文明的中國,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有着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當今社會面臨着危機,只有傳統文化才是立於不敗的民族基石,現在我們仍有必要系統地學習我們的傳統文化。

在學習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關於八德中“孝”的學習,百善孝為先。傳統文化教育引導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為人處事。首孝悌,就是説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老師、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孝道的傳承是家庭和諧的關鍵,是社會能夠長治久安的根本。因為,如果兒女不孝順父母,家庭就不可能和諧,社會的“細胞”家庭出了問題,社會這個大家庭怎麼可能和諧。自古以來中國老祖宗就認為“百善孝為先”。烏鴉尚且會“反哺”,羊羔也會“跪乳”,動物都知道報答和感恩父母。更何況是身為萬物之靈的人呢?所以,人如果丟失了“孝道”,就會忘本,會忘記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父母給予的,沒有父母的養育,今天的所有都是不可能有的。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所以我很慶幸能在這個時候學習到傳統文化,讓我學會了感恩。我們需要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會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才會給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做出有利的貢獻,才能是個有精神有信仰的有靈魂的人……

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_傳統文化學習總結 篇18

我正式接觸佛教是從聽陳大惠老師的中華傳統文化論壇開始的,陳老師的第一講便是趨吉避凶——重新認識傳統文化,他讓我從新認識到了道德,認識了人生規律,陳老師講到道是什麼?其實很簡單,道就是自然萬物運行的規律,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這個叫道,比如説早上太陽在東邊升起,晚上一定落下;蘋果一定要秋天結果。這是永遠不變的自然規律,這個就叫道。

什麼是德呢?按照自然規律,按照自然的秩序,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這就叫德。現在有人説傳統文化是糟粕,要打倒它,這是一種誤會。還有人説這個太高深了,我跟各位講,一點不高深。秋天結蘋果,您覺得這個蘋果高深嗎,一點不高深。蘋果樹結果、老母雞生蛋,這有什麼高深的。自然大道,這個道,最樸實,最生活。您手摸到、眼看到、耳聽到的一切都是道,都是傳統文化。它一點都不神奇,一點都不奧妙,非常通俗易懂,問題是現在沒有人講。農民春天播種,秋天收穫,所作所為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他就叫有德。這個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按照自然規律生活,不要破壞自然規律。

今天我們的人變得很浮躁,變得很功利,我們已經失去了人的純樸的本質。這是個快節奏的社會,這是個強者的社會,因為什麼都需要競爭,社會需要強者。然而很多人活的不快樂,不論是有錢的,沒錢的,有名的,無名的,都活的痛苦。

後來我初讀了了凡四訓,看到了了凡先生的人生改造過程,了凡在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之前光是知命認命,聽憑命運的安排,那是消極而被動的。後來雲谷禪師對了凡説人的命運是可以被改變的,而在後期了凡根據立命之學自強不息地改造命運,則是積極而有益的。他教導子孫後人以正確的處世做人之道,照此實踐,也既是自利利他之道。

了凡先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而改變了原本被算定的命運,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怨天憂人不滿上天的不公平,卻不知道有些東西是命中沒有的是求也求不來的,有些東西是命中有的遲早會得到的。了凡先生沒有去怨天憂人,通過努力得到名利財富,那是遲早的事,如果我們沒有德行是不能獲得相匹配的東西的,因為那是德不配位。

佛學其實是博大景深的一門學問,科學的發展是無止境的,而佛學開導人對世界的認知,讓人知道富貴榮華只是過眼雲煙,開心是暫時的,痛苦也是暫時的,我們不能時時快樂開心,我們不可能永遠悲傷痛苦,一切都將過去。然後佛學教導人在思想上改變,教導人樂觀,不論是痛苦還是快樂,不論是富貴還是貧苦都是暫時的,世事無常,我們不可能知道明天將會發生什麼。佛學告訴我們不因為快樂而興奮不已,也不要因為痛苦而悲傷,因為這是暫時的,遇到困難時要想這是暫時的,富貴時也要想這也是暫時的。佛教導我們要時刻反省自己過錯,不要迷戀一時的快樂,不要遇到挫折就沮喪,我們要知道我們從來到世間開始就註定一切都是會離我們遠去的。

我們只有捨得放下才會得到,捨得放下富貴德到智慧,捨得放下仇恨就會得到快樂,舍便是得,不捨便不得。

4月6日下午,我們打好包,帶好各自的行李,和在中心門口恭送的老師們一一道別,我們每個人這幾天不光學會了向大家鞠躬行禮,也學會了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充滿了深深的敬意!

標籤: 學習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vk6nr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