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傳統文化論壇學習心得(通用15篇)

傳統文化論壇學習心得(通用15篇)

傳統文化論壇學習心得 篇1

我正式接觸佛教是從聽陳大惠老師的中華傳統文化論壇開始的,陳老師的第一講便是趨吉避凶——重新認識傳統文化,他讓我從新認識到了道德,認識了人生規律,陳老師講到道是什麼?其實很簡單,道就是自然萬物運行的規律,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這個叫道,比如説早上太陽在東邊升起,晚上一定落下;蘋果一定要秋天結果。這是永遠不變的自然規律,這個就叫道。什麼是德呢?按照自然規律,按照自然的秩序,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這就叫德。現在有人説傳統文化是糟粕,要打倒它,這是一種誤會。還有人説這個太高深了,我跟各位講,一點不高深。秋天結蘋果,您覺得這個蘋果高深嗎,一點不高深。蘋果樹結果、老母雞生蛋,這有什麼高深的。自然大道,這個道,最樸實,最生活。您手摸到、眼看到、耳聽到的一切都是道,都是傳統文化。它一點都不神奇,一點都不奧妙,非常通俗易懂,問題是現在沒有人講。農民春天播種,秋天收穫,所作所為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他就叫有德。這個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按照自然規律生活,不要破壞自然規律。

傳統文化論壇學習心得(通用15篇)

今天我們的人變得很浮躁,變得很功利,我們已經失去了人的純樸的本質。這是個快節奏的社會,這是個強者的社會,因為什麼都需要競爭,社會需要強者。然而很多人活的不快樂,不論是有錢的,沒錢的,有名的,無名的,都活的痛苦。

後來我初讀了了凡四訓,看到了了凡先生的人生改造過程,了凡在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之前光是知命認命,聽憑命運的安排,那是消極而被動的。後來雲谷禪師對了凡説人的命運是可以被改變的,而在後期了凡根據立命之學自強不息地改造命運,則是積極而有益的。他教導子孫後人以正確的處世做人之道,照此實踐,也既是自利利他之道。

了凡先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而改變了原本被算定的命運,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怨天憂人不滿上天的不公平,卻不知道有些東西是命中沒有的是求也求不來的,有些東西是命中有的遲早會得到的。了凡先生沒有去怨天憂人,通過努力得到名利財富,那是遲早的事,如果我們沒有德行是不能獲得相匹配的東西的,因為那是德不配位。

佛學其實是博大景深的一門學問,科學的發展是無止境的,而佛學開導人對世界的認知,讓人知道富貴榮華只是過眼雲煙,開心是暫時的,痛苦也是暫時的,我們不能時時快樂開心,我們不可能永遠悲傷痛苦,一切都將過去。然後佛學教導人在思想上改變,教導人樂觀,不論是痛苦還是快樂,不論是富貴還是貧苦都是暫時的,世事無常,我們不可能知道明天將會發生什麼。佛學告訴我們不因為快樂而興奮不已,也不要因為痛苦而悲傷,因為這是暫時的,遇到困難時要想這是暫時的,富貴時也要想這也是暫時的。佛教導我們要時刻反省自己過錯,不要迷戀一時的快樂,不要遇到挫折就沮喪,我們要知道我們從來到世間開始就註定一切都是會離我們遠去的。

我們只有捨得放下才會得到,捨得放下富貴德到智慧,捨得放下仇恨就會得到快樂,舍便是得,不捨便不得。

傳統文化論壇學習心得 篇2

首先,感謝領導為我爭取名額給我這次深入學習的機會!

這也是我第一次的出差經歷,感覺很充實,平時在家我基本上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對父母的依賴還是很大的,現在獨自在外出差,還好有3年大學住校獨立生活的經歷,所以生活上面都是可以自己照顧的井井有條,不會有不習慣,加上也有領導和很多同事的陪伴,雖然課程很滿很辛苦,早起晚歸,腳步匆忙,無時間在異地遊玩,無時間享受五一假期的輕鬆,也無時間去走訪在無錫的親戚,但我還是很開心的。

在這3天半的學習當中,給我心靈上的震撼還是很大的,首先是那300多名義工,一路上到處都是他們的身影,不論多辛苦,早上比我們來的早,晚上比我們走的遲,仍然精神飽滿,給我們每一個人都鞠躬問好,不管我們的年齡層次是怎樣的,都會尊稱“老師”,每天耳邊聽的最多的就是:“老師您好!歡迎您!老師辛苦了!感恩您!”,用餐時也是一樣的恭敬,同樣在門口一遍又一遍的給我們鞠躬問候:“用餐愉快!”,心裏非常感動,開始很不習慣,後來也感染到了自己,我也開始會給他們鞠躬,表達對他們發自內心的敬意。這樣的禮節我覺得不必在意每次做的是否一定要刻意達到標準的90度,重點只要心誠,自然會給人感覺是姿態標準的真誠的。雖然這些天的素食飯菜很清淡,但有這麼多志願者服務我們,美化我們,我覺得飯菜味道也變的很美,我每次也都吃完了,沒有浪費。

在這次論壇講座學習當中,我的收穫也很大,在講座開始前全場也會一起誦讀《弟子規》,深深淨化了我們的心靈,傳統文化的力量感召了全場。以下列舉幾位老師的分享心得:

一、田秀英老師和蔡振國老師的分享,讓我淚止不住,他們真的是人間的奇蹟,田老師是位偉大的母親,她的奧運火炬手的那張照片給我感覺非常美麗,是讓人充滿敬意的美麗母親,給所有遇到困苦的人帶來了希望和信心,要不是她,她的兒子根本不可能活下來也來給我們做講座,偉大的母愛創造出了另人無法想象的生命奇蹟,田老師的堅強、樂觀,對長輩的孝敬,對兒子的愛,最終上天沒有辜負她!有其母必有其子,隨後蔡振國老師給我們的分享,很振奮人心,蔡老師的言語很幽默風趣,我感覺他很樂觀和自信,巨大的磨難在他臉上一點都看不出來,他用他優異的學習成績,豐富的學識回報了母親回報了社會,笑對人生,把快樂和自信帶給了我們大家!

二、靳雅佳老師的分享,也給了我很深的印象,她的講座方式首先很好,每段感人的故事或者道理都會有一首非常好聽也好學習的歌曲帶給我們,與大家互動,一直進入到我們的心靈最深處,讚美生命,歌唱祖國,感恩父母,將我們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用優美的樂曲來演繹,傳遞着傳統文化的教誨,美化了每個人的心靈!

三、肖先華老師的分享,讓我心生敬佩,踐行孝恩信義,做終身志願者,他不畏艱險,3次徒步考察黃河,全身心投入到母親河的懷抱,不管路途多遙遠,不管前方有沒有路,克服恐懼,仍然堅持走了下去,連狼都與他相敬,羊羣給他帶路,他那顆赤誠的心感染着眾生,感染着萬物,創造着大自然的奇蹟,另人感歎!汶川地震時,他也克服自己身體的不適,對抗着高原反應,奮戰在救援志願者工作的第一線,給遭遇災難的人們巨大的生命力量。也有些志願者奉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他們真的是我們心中的英雄!

四、陳靜瑜和劉芳老師給我們做出了當代完美女性的典範,女德也是很重要的,優秀的女性就應當是一位孝順的兒媳、賢德的妻子、稱職的母親,同時婆婆也是媽,對婆婆的孝敬也和自己的母親一樣,這樣的女性必定會受到社會的尊敬和讚美!她們是最美麗的!激發了我向她們學習的決心!

五、王希海老師,印證了久病牀前有孝子,他放棄了出國工作的機會,放棄了結婚成家的念頭,選擇了全身心投入照顧自己生活無法自理的父親,每半小時給父親翻一次身,每天給父親換洗衣服和牀單,給父親買牛奶,甚至用吸管嘴對嘴給父親吸痰,這是常人無法想象和做到的,他的孝心感動了全場,他無怨無悔,孝道,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最傳統最優良的倫理道德,王希海完全做到了,用心用愛做到了,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思考。

六、呂明晰老師,作為媒體工作者,他意識到了自己的責任重大,創辦了《天下父母》欄目,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個節目真是太好了,喚醒了大家一定要多孝順父母,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愛我們真是太不容易了,他們那偉大的無私的愛,作為兒女的我們,是一定要回報的,父母對我們的恩情真的比山還要重!媒體的關注和社會的重視是非常必要的。

七、傅衝老師,作為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的明星,能夠加入到學習和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隊伍中來是很不容易的,她把自己對待父母的親身經歷和大家一起分享,在大家面前落淚懺悔也是很不容易的,給我內心很大的感動,從對父母的辱罵仇恨,到現在這麼大的轉變,看來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挽救了人們的內心,拯救了整個家庭,印證了孝道的正確性和重要性。

八、趙良玉、鍾茂森老師,他們母子共同給我們做的分享,讓我欽佩,這位偉大母親的教育成就了一個優秀的兒子,全天下人都會為他們驕傲,母慈子孝,趙老師充分盡到了母親的天職,其真正的內涵在於母教和先天的培養,“轉惡為善、轉愚為智、轉凡為聖”,體現了和諧社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母親對子女的愛和奉獻,子女對母親的愛和報答在這兩位老師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鍾茂森博士放棄了大好的前程和豐厚的收入,聽從母親的教誨,不談戀愛不結婚,全身心投入學習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這樣的精神和胸襟是常人不可比的,鑄就了他一生的卓越,對於我們人生的疑惑,在他們母子身上也都能找到完美的解答,受益匪淺!

通過這幾天的學習,我覺得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的道義確實很有魅力,只要時刻提醒自己去做,去實踐,人生也就成功了,哪怕我們依然還是那麼的平凡,沒有成為至聖先賢。心誠、心淨、心輕、心善是我總結出來的,心誠代表着內心誠心誠意、真誠;心淨代表內心乾淨,無不好的雜質;心輕代表着內心的煩惱與困苦要學會放下,就不會活得太沉重太累,一切病苦也會減少和消失;心善代表着我們要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來對待周圍的人和萬物,這樣尊敬別人,受人尊敬,真心的朋友多了,人生也會少走很多彎路,面對大自然也是一樣,我們感謝大自然的給予,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天人和一,這樣上天、大地的災難也會遠離我們。孝道在這次的論壇中也很重要,是核心,百善孝為先,我覺得真正實踐傳統文化的精神,就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在家裏對待父母做起,一定要去好好孝敬父母,這樣任何事情也都會順了都不難了。另外,5月10日親戚結婚,主要不是為了想去玩,以前的想法是這樣的,現在不是了,內心自然有種迫切的願望,想趁家人團聚的機會將學習傳統文化,學習《弟子規》的心得能和家人分享,把這個巨大的力量傳遞給家人,讓他們也加入進來,讓他們也把中華偉大的傳統美德繼續傳遞,我準備送給親戚的結婚禮物就是《弟子規》,我想一定會使他們終生受益,和和美美!

最後,再次感謝領導給我爭取到的這次深入學習的機會!

傳統文化論壇學習心得 篇3

今天,到了我們重新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的時候了,中央提出“八榮八恥”就是要樹正氣、講團結、求發展。xx大也提出和諧社會,黨章第六頁明確指出共產黨人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我黨信仰推崇的共產主義是以和諧為基礎的,學習傳統文化會更堅定我們的共產主義信念。中華傳統文化生生不息,千年萬年不衰敗,她是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

我們身體受之父母,“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我們要珍惜自己,健康第一,為父母負責。修善積德,是為父母為自己兒女為家族培福。好惡不善,道德敗壞是讓父母蒙羞,是大不敬大不孝。養父母之身只是小小孝,是最基本的孝,所以,只是寄錢給父母不陪伴老人不為孝。“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古人做到了,我們呢?養父母之心為中孝,那就需要“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叫,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順着父母,不頂嘴,要對父母關心貼心用心,讓父母舒心順心開心,氣順則血順,健康就開心。養父母之志才是大孝大順,不但要孝順父母,還要“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為父母長臉爭光,做父母的驕傲。在企業經營中更應該做到“事員工,如事兄。”在德行修行方面,“惟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氣。”不攀比,勤儉持家。“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看到別人錯,要常自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鬥鬧場,絕勿進;邪僻事,絕勿問。”網絡、娛樂場所、色情場所、媒介黃賭醜不進不看不近不傳不問,約束自我,讀好書,讀聖賢書,提高自己的修養。“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年紀輕輕多學習少喝酒,喝多酒醜態百出,誤事誤工誤人傷身體,百害無一利。“揖深圓,拜恭敬。”是需要我們每一個人言傳身教,身體力行,不能支應差事。做錯事要知恥近乎勇,有羞恥心,用於改過自新。“凡是人,皆須愛”,“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説。”,“揚人惡,即是惡”,都是兄弟姐妹,在一起就是緣分,就是一家人,切忌搬弄是非、説三道四、挑撥離間、流言蜚語,否則會聰明反被聰明誤自食其果的。

分享嘉賓皆是大愛之人,以前惡多,學習傳統文化,改變很快,甚至改變家族命運,和諧家族,課間傳統文化的魅力無限。我們的堯舜祖先,皆是厚德載物大孝大順之人。“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嚴師出高徒,正確理解父母領導的一片苦心,一味的讚美,會助長虛榮、攀比、自大之風,貴在掌握度。“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德高望重不是吹出來的,念出來的,也不是靠相貌得到的,而是需要我們身教親力親為,悟到做到,以理服人,身教服人。“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不改,還做掩飾,錯上加錯。

人、家庭分四種:天堂人、快樂人、煩惱人、地獄人,家庭也是。我們如何做快樂天堂人呢?陳毅委員長説過;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辰不到。慾望驅使的人,煩惱自然多。知足常樂需要休養啊。我們只要修好德行,堂堂正正的做人,正正規規、規規矩矩做事,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用愛心做事,用感恩的心做人,相信我們理性傳統文化,存好心,説好話,做好事,交好人,順應萬事萬物自然規律,做事業必然成。感恩一切,孝心開智慧,財富自然來。貴在相信、聽話、照着做。天地萬物本事一團和氣,仁愛應該對萬物同心。多學習傳統文化,不犯國法、不謗國君、不做國賊、不漏國税,堅持原則,經營誠信,我們的事業發展會越來越好!

傳統文化論壇學習心得 篇4

傳統文化,形成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當中,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然而,人類進入21世紀以後,工業與商業的全球化正逐漸改變着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消解着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瀕臨消失。

首先是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一種良好方式。然而在現在,隨着西方聖誕節,情人節等一系列節日的廣泛傳播,傳統節日卻漸漸被淡化了。鮮少有人在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在重陽節登高插茱萸;在中秋節賞月,慶團圓;在臘月初八熬一鍋熱騰騰的臘八粥祈平安。在西方節日被人們熱火朝天的慶祝之時,誰還會想起這些內涵豐富,意義非凡的傳統節日,與習俗呢?恐怕,早已將它們拋之腦後了吧?

其次是傳統的歌舞。鳳陽花鼓,雲南花燈,東北秧歌等早已被人們認為是俗不可耐,在公園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時,還有許多的年輕人加以嘲諷,而西方傳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卻被年輕人大加追捧,成為他們的心頭大愛。而在一些搖滾,Rap等流行歌曲廣為傳唱的同時,中國的一些民間音樂以及國粹京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隨着時代的發展,許多人拋棄了傳統歌舞,轉而奔向了流行音樂與舞蹈的懷抱。

不僅如此,曾經在民間大放異彩的民間藝術也面臨着失傳的危險;傳統的繪畫書法也受到了一定的衝擊;傳統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遺棄。這許許多多的社會現象,不禁令人堪憂。傳統文化瀕臨消失,而我們卻不加以挽救,而還是為了各種外來的文化,節日,興奮不已。在我看來,在這樣下去,不用多久,傳統文化就會完全消失,不復存在。

為了不使我們中國人遺憾,後悔,我們每個人應該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建設者,努力使傳統文化重新綻放光彩,恢復生機與活力,為我們將來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了傳統文化的恢復與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發出奪目的光芒。

傳統文化論壇學習心得 篇5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生活水準不斷提高,對生活的要求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過去,人們的願望是填飽肚子;現在,人們更嚮往精神生活的豐富多彩。因此,大量的娛樂文化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如電影、歌曲、電視劇……成為現代社會人們不可或缺的文化消費。

當然,這些文化能夠滿足人們的消費慾求,文化時尚總是與大眾傳媒緊密的粘合在一起,在利益的驅使下,商人們便製造了多種多樣的時尚文化,以吸引觀眾的眼球和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但由於文化時尚形式大於內容,文化含量有限,例如大量歌唱選秀節目的出現,導致了社會一些負面效應,如人們盲目地追星,發明星夢,以為想要成名,會唱歌就行等。

因為娛樂文化注重新穎,與當今社會聯繫更為密切,也符合了年輕人的個性,導致年輕一代人在追求新鮮的時尚文化時把我們的傳統文化拋在了腦後。新元素的加入,傳統文化便顯得乏味,必然備受冷落,許多弘揚傳統文化的影片一般圍繞著一個主題或者形式沒有創新,所以會顯得有些呆板、枯燥。並且富有創意的時尚文化相對於傳統文化來説更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人們的注意力便轉向了時尚文化,導致中國的傳統文化漸漸被冷落,漸漸被遺忘。

然而,面對商業娛樂文化的強勢來襲,人們也並非全然接愛,為了挽救我們的民族文化,中國政府也對一些娛樂文化進行調整或限制,如面對大量的歌唱節目也相應地實行“限唱令”,鼓勵一些弘揚漢化的節目播出,如《百家講壇》、《藝術人生》、連續劇《渴望》、《人間》等,讓人們在娛樂中瞭解中華文化,這是商業娛樂文化對社會的正面回饋。

中華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來維繫中華民族共同生活的一條精神紐帶,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中華文化集中了幾千年來人民的思想智慧,是領導我們抵抗外來侵略的強大精神力量。如果沒有中華文化,中華民族很快就會被外來的思想侵噬。所以,弘揚中華文化對於中國來説,是時代的要求,也是中華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保證。

娛樂文化的發展應以傳統文化為源泉和動力,把中華文化融入娛樂文化,不要讓娛樂文化僅僅侷限於娛樂節目。如“漢字聽寫大會”,利用商業的手段,讓中華文化以嶄新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樣不僅可以創新中華文化,推動社會的發展,也可以讓中華文化更好的傳承下去。所以,應該讓娛樂文化與傳統文化相輔相成,共同發展,讓娛樂文化更有價值的發展,讓中華文化深深的烙印在人們心中,讓中國更富有生機活力的蓬勃發展。

在人類發展歷史上,文化是一條長河,是每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血液,無形中影響著每一個人。我們的生活需要娛樂文化的調劑,我們的精神更需要傳統文化的滋養。

所以,讓娛樂文化與傳統文化齊飛吧!

傳統文化論壇學習心得 篇6

生活告訴了我:回憶是有毒的,無論過去多麼絢爛,或者多麼暗淡,它都永遠離開了我們。與其一味的回憶過去,使我們的神經衰弱,不如就從此刻開始去守護他們,使他們不再是幻想中的美好,而是現實世界中的“國之精粹”。

總有文人過客説:“文化就是'取之精華,去其糟粕'。”細細想來,卻是如此。

但就如今的社會而言,大多數人對我們的先祖留下的傳統節日知之甚少,而對於外來文化了解甚是繁多。

隨着時光長河的洗禮,誕生我們獨一無二的中華文化,但正是時光的流逝,使得那些傳統文化沒有傳承者,讓那些老一輩兒手藝人的手藝就此消失。

也許是這些精粹在消失不見了,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有了更多的人去關注它們。聽聞,國家政策中也有保護保傳統文化的這一條規則。

文化鑄就瞭如今的新中國,我們無法遺忘那些傳統文化,我們理應去傳承它們,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它們。

雖然有政策在保護他們,但從前有的生肖糖人,紙糊燈還有一些其他的傳統制造品在如今都很少看見它們的影子。

這正説明人們對傳統文化還不夠重視,曾經,説起那些守手藝人,年輕時是多麼風光,而到了晚年又是多麼窮困潦倒,獨守着那一份獨特的手藝。

由於新中國在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往大城市裏跑,留那些老人與孩童守着這個已不能稱之為家的“家”。

而傳統文化也正是如此,它們曾是中國的象徵,而如今,卻早已淡淡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回憶的確是有毒的,它在無形之中吞噬着你的心,讓你迷失自我,我不願在多年之後去感傷。那麼,就現在,讓我們一起學習,共同去守護那些傳統文化,讓它們永久成為國之精粹,成為中國永垂不朽的文化寶藏。

傳統文化論壇學習心得 篇7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説,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圍繞着“和”這個核心,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為準則。另外就是對“孝”的理解,引申開來説,對家庭裏的父母親,為人子(女)一定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單位的規章制度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責盡能。説實話,到學習之前,雖然心中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認同,但是自認為自身做得還不錯,經過兩次學習,才逐步領會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教育意義有多大,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的內容能夠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我們養成良好習慣,成為一個有素質有涵養的中國人。

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在當今社會,物慾橫流,人們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輕一代中尤為突出,所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到我們心中,讓忠誠、守信應用於工作和生活中,使我們的社會安定和諧,國家興旺發達。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説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説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説得多,不如説得少,説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作為職場中的我們。

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經常會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回家,面對父母的嘮叨,覺得很煩;有時對父母的牢騷,不能很好的給予勸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對父母的關心太少了。

從校園已經走出來一段日子了,剛開始的時候,總是懷念象牙塔裏的單純

的美好,懷念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的那種如沐春風的感受,懷念着以前的一切,總是不想告訴自己要向前看,總是把自己矇蔽在過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總是抱怨周邊的環境太過複雜,抱怨這個社會是多麼的世俗,忘了繼續追尋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憶裏,痛苦在現實中。在不遇到問題的時候,充滿自信的對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戰的時候,既沒有小隱於野的氣魄,更沒有大隱於市的心境,也只不過是俗人一個。所以非常感謝領導們在我彷徨的時候給了我機會參加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醒自己應該如何繼續以後的人生。 自從我自己學習傳統文化以後,就越來越感覺到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並介紹自己周圍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識的有緣人來到國學班學習,學習的道路還很漫長,希望大家都能夠踐行聖。

中國傳統文化給後人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籍,光輝燦爛的思想,綿亙不絕的歷史,深邃玄奧的智慧。在這個被西方的風俗習慣及思潮日日侵擾的今天,在這個人人拜金的物慾橫流的今天,在這個良心大大地被撕咬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於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

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

我覺得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會讓人受到很好的薰陶,三字經、弟子規 、論語和四書五經等等,這些古人給後人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特別值得我們深入的學習和思考,那些文人墨客的為人之道也早已給我們以證實。人的道德必然與他的成功與否有着密切的關係,客觀事實的規律是不能人為的改變它的運作。我們作為教師,教書育人的前提,就要讓孩子先學會做人,然後再做事,萬事德為先,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會在學習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因此,我覺得:現在的中國小幼兒園也應該把這些傳統文化載入課程,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學習,真正讓下一代從中悟出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時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育人者,承擔着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光榮職責。教師的儀容、表情、舉止、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都成為學生和社會的楷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那會影響到學生。

通過學習,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我要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有價值的內容,用來把今天的工作做得更好,實現它的

現代價值。又如,在我們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難免有不同的衝突,但是對任何事情,我們要有這樣的心態,“退一步海闊天空。”也許事情就會是另一種結果,無論在家中還是在單位,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做到:各自責,天清地寧。各自從自己身上找到不足,那我們將生活在一片寬闊寧靜的天空下,何樂而不為? 因此,我將從已做起,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美德!

傳統文化論壇學習心得 篇8

黨的xx大以來,再三強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起了國內外的強烈共鳴和關注。深入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當代中國的價值和現實意義,是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前提。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中國夢的力量之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歷經滄桑而積澱和傳承下來的部分,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貴結晶。其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儒、道、佛三大家思想中的精華部分,以及融入中華民族生活的其他優秀文化遺產。當然,在春秋戰國時期,除了儒家和道家以外,還產生了一些影響相對較小的學派如墨家、法家、兵家、縱橫家等等,但構成中國古代思想主體的還是儒、道、佛三大家。在這三大家中,儒家思想構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題框架,因而是最重要的。中國進入近代社會以來,在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上存在兩個極端,不是主張全面復興傳統文化,就是主張徹底拋棄傳統文化、全盤西化。今天我們認知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擺脱這兩個極端,對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東西要大力弘揚,而對其中的糟粕東西要拋棄。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優秀,是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超越時代侷限,反映中華文明恆久的價值,與社會歷史發展方向貼近,與民族共同體利益和福祉相契合,能夠提供正能量。

xx大以來,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深刻闡述了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題的中國夢,指出: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揚,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這些講話深刻地闡明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實現中國夢的關係。中國夢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既體現了當代中國人的夢想,也承接了先人們自強不息、不懈奮鬥的光榮傳統。從孔夫子到孫中山,“大同夢”一以貫之,當代“中國夢”正是“大同夢”的歷史傳承。實現中國夢,需要文化的旗幟來引領,需要文化精神的激勵,需要文化軟實力的支撐,更需要文化的認同和凝聚。因此,要充分挖掘和汲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必須高度發揚“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與時俱進,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憂患意識,“民為貴,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仁者愛人”“為政以德”的仁政文化,“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等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必須不斷推陳出新,更加通俗易懂地詮釋和闡發優秀傳統文化,有效地構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體系,整合資源,創新機制,使優秀傳統文化接地氣,融入人們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的方方面面,使優秀傳統文化既保持鮮明的特色,又富於濃郁的時代精神,並與全人類的優秀文化相匯通,與時俱進地服務於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藴含着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儒家學派從孔子開始,歷代大儒都以“仁”或“仁愛”作為核心觀念,反映在民族意識上,就積澱為維護民族利益和民族團結的寶貴品德,表現為堅貞的民族氣節,並陶冶出眾多的仁人志士。儒家思想所倡導的“齊家治國”觀念,也是以“仁”作為原點,從家的範疇生髮,視孝悌為仁的根本,又從孝悌出發,強調 “泛愛眾”,從而把家庭內部的骨肉之愛與對國家、民族的愛融為一體。儒家文化還把對國家、民族的愛視為大義,強調忠以孝為始、孝以忠為終,當對國家、民族的忠與對父母的孝發生衝突,即忠孝不能兩全時,主張以忠於國家、忠於民族為最高價值取向。這無疑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思想的重要源泉。

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昇華。xx大報告指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這24個字,分別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這一表達是在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營養基礎上的發展和完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傳承和發揚。從國家層面看,中華文化歷來強調民本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富強”“民主”的要求正是民本思想在當代的昇華;中華文化強調“和合”理念,要求人們在與自然相處中尊重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在與人相處時應求同存異,保持人與人之間平等、民主的關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和諧”要求,正是對傳統文化中上述理念的提煉和昇華。從社會層面看,儒家以“仁”為根本之道,輔之以“義、禮、智、信、勇、廉、和、敬”諸德的基本價值觀念,引導着中國幾千年古代社會的社會風尚,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民族基因,潛移默化地影響着當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構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充滿活力、安定和諧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和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從公民層面看,儒家思想中 “君子以自強不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言必信,行必果”“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與人為善”等價值觀念,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關公民層面的表述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基因。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個整體或一個系統,從內在精神和基本範疇上系統地加以學習、研究和把握,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對於增強人民羣眾的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對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是大有禆益的。

傳統文化論壇學習心得 篇9

“學習爭先雖重要,文明禮貌也要好。學習規定都遵守,見到老師要禮貌。同學之間相友愛,友誼小手牽的牢。愛護公物放心上,樹立新風我做到。”禮貌和尊老愛幼就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之一。

小時候,爸爸媽媽就一直教育我要禮貌待人,尊老愛幼。現在我不僅時刻銘記父母從小教我的基本禮儀,我還會盡我所能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每一次我們坐地鐵,都會碰到老奶奶、老爺爺或者需要座位的人,我都會毫不猶豫地讓給他們坐。儘管有時候我也很累,也很需要座位休息一下,一聽到誇獎的聲音,我會不好意思地説:“沒關係,這是我應該做的。”那時候的累和困都會一掃而光了。有一件事情至今還記憶猶新。那是一個星期天的下午,我和媽媽剛上地鐵,就看見一位叔叔急急忙忙地下了車。我們在空下來的位置上坐了下去,一坐下去我就發現位子上有一個錢包。我想:一定是剛才那位叔叔遺忘的。我和媽媽急忙站起來,那時候地鐵車門已經關閉,準備啟動了。隔着玻璃,我看見那位掉錢包的叔叔焦急地在用手示意,意思是叫我們在下一站等他。我緊緊地捏着錢包等待下一站。到站一下車,我就看見掉錢包的叔叔。我們連忙把錢包還給叔叔。叔叔感激地接過錢包連聲説:“謝謝!謝謝!”還從錢包裏掏出一佰元,説要給我買好吃的以表示酬謝,被我們委婉地拒絕了,並説道:“這本來就是應該做的。”在回來的路上,我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

我們身邊還有很多優秀的文化傳統,像即將到來的清明節,中秋節我們吃月餅,端午節吃粽子紀念屈原,過年的時候要貼對聯、放鞭炮,到親戚家拜年、吃餃子,最重要的是不管平時離得多遠,在那時候都會不遠千里的趕回來與家人團聚。還有很多的傳統文化,都已滲入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需要我們去發揚光大,去傳承。

傳統文化論壇學習心得 篇10

中華傳統文化豐富多彩,但我最感興趣的是剪紙。

舅媽會剪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窗花,非常漂亮,我很羨慕,於是纏着舅媽教我剪一些簡單又漂亮的窗花。那天,舅媽拿出兩把剪刀和兩張白紙,要教我剪一個“喜”字。舅媽讓我把紙對摺,再寫上半個“喜”字,然後慢慢地剪下來。一開始,我怎麼剪都剪不好看,在舅媽的幫助下,我終於剪出了一個大的“喜”字,我喜出望外。舅媽不但會剪“喜”字,還會剪“鳳凰”、“喜雀”、“蝴蝶”、“小魚”、“小鹿”……個個栩栩如生,讓人愛不釋手。

媽媽還特意讓我上網查找了一些有關剪紙的資料。原來剪紙藝術是從唐代一直流傳到今的,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有些人,還能把一張張普普通通的紙,剪成一張張“花草樹木”、“山山水水”、“活潑的小孩”、“年邁的老人”等等,真是太神奇了。

剪紙不僅豐富了我的課餘生活,還訓練了我的動手能力,更發揮了我的想象力,設計出一張張美麗的剪紙。

傳統文化論壇學習心得 篇11

什麼是文化?《説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文。”文就是我們的語言文字內的各種象徵符號,就是我們的文物典籍、禮樂制度,就是我們的人文修養、美、善、德行。“化”則指事物形態或性質的改變。所以,文化就是指人們在生活中通過不斷改變來實現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世紀之交,中國正走向一個全新的領域。在極大地提升了經濟實力的同時,我們驚奇地發現,中國文化正走向混亂。由於信息技術的普及,高科技產品的推出,知識的更新,各種文化正急速地碰撞、交融。中國傳統文化也正在接受新時代的全面考驗。

現代的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文化呢?

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藝,精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哲學宗教,深刻的道德倫理,都是我們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黑格爾説:“傳統並不僅僅是一個管家婆,只是把她所接收過來的重視地保存着,然後毫不改變地保持着並傳給後代。”傳統文化並不是死板的,無用的文化,所藴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無時不刻地影響着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時尚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基礎。傳統文化在影響現實的同時,也在新的時代氛圍中發生蜕變。只有文化與現實生活相適應,這種文化才能存活,這就是時尚文化。

每個人對文化的追求是不同的。浪跡五嶽、神遊九垓的李白追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淡泊名利、歸隱田園的陶淵明追求“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多愁善感、忠貞愛國的李清照追求“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他們都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詩人淡泊名利、追逐理想、忠貞愛國的情懷依舊是現代人應該傳承發揚的寶貴精神品質。儒家文化依舊是我們的時尚文化。

在當今的時尚文化領域裏,離不開傳媒設備。打開電視,一檔檔娛樂節目充斥着公眾的視覺。打開電視,滿眼都是歌唱選秀節目,讓我們覺得只要歌唱得好,就能出名。大多數人喜歡音樂是因為它的旋律,給人氣韻生動的線條美,讓人聽着舒服,所以各大電視台推出歌唱類節目來吸引觀眾眼球。但當這類節目大面積氾濫的時候,人們會發現,音樂似乎沒有什麼吸引力了,開始感到厭煩。這是為什麼呢?每天生活在歌聲裏難道不好嗎?其實,音樂最打動人的地方不是旋律,不是節奏,而是歌詞,是歌裏面包含的理性精神。古人云:“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當歌手用情去演繹歌中的角色,當歌手把飽含深情的文字唱出時,這樣的音樂才是豐滿的,有內涵的,才能真正深受人們的喜愛,經久不衰。就像我國著名的琴曲《高山流水》《瀟湘水雲》,不是因為彈奏者的技藝有多麼高超才流芳百世的,而是因為歌曲裏面藴含着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們的精神讓我們倍受鼓舞。

傳統文化的現代時尚化,是我們必定要

傳統文化論壇學習心得 篇12

剛開始接觸到這本書這時候,翻了幾次目錄,就覺得內容好像很深奧而且無聊,但是,當你真的是靜下心來,細細地品讀,就會發現,其實真的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它會帶你領略我國傳統文化的美。

我覺得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每一代人都應該瞭解,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把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忙碌節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我們被侷限到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裏,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天地。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自己出發,那麼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膚淺的利益。那麼為社會為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説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於一個羣體中,置身與我們大社會,我們就不會過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我想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那麼心胸會開闊很多。文化是一個太深厚的主題,我無力探討什麼。但是以一個虛心學習者的身份,我覺得,將自己放在一個歷史長河中,或是説站在一個歷史的角度,我們身後那麼博大的文化,我們個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因為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

儒家學問裏有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麼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性! 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怎樣的書?怎樣才算修身養性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資格談能力。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於社會於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信息化為知識最終成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裏漸漸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後應該怎麼更好地去學習。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專心的去學習一些傳統文化,讓曠久的時間靜默的歷史浩瀚無聲的文化來安靜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在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後,我知道一個人要有着豁達心胸才可以寧靜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塵世的浮華與虛無,我要尋找我的快樂的精神家園。只要肯於學習,勤思考,相信,總有一天可以達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傳統文化論壇學習心得 篇13

我感興趣的傳統節日中最喜歡的是春節,因為它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在農曆正月七年級,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新年”。

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商場是人山人海,購買年貨,可熱鬧了。

奶奶準備了豐盛的食物,外面有許多“砰、砰、砰”的鞭炮聲。每個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們露出了滿意的笑容。爸爸給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禮花下樓和小朋友一起放,我們玩得非常高興,到了晚會開始,我才戀戀不捨地回家,與家人一起一邊吃水果一邊觀看晚會,精彩的表演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過年該多好啊!

我還喜歡過“重陽節”,農曆9月9日,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重陽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酒上山,暢遊歡愉。這一天放學,我和爸爸媽媽準備了一份禮物去看望爺爺奶奶,我心中非常開心,因為我明白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

“元宵節”也讓我難忘。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我們也放了許多煙花,還吃了元宵,猜了燈謎,還到公園裏觀了燈。一家團團圓圓,那時的我心中充滿無比的幸福和歡樂。

中國的傳統節日真是豐富多彩,它是中國的文化。我瞭解的傳統節日還有:端午節、清明、七夕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節日,並永遠繼承下去。

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是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作為我們新一代要加強學習,大力弘揚中國的這些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論壇學習心得 篇14

中華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髮展、創新自己的理論體系,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到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黨在堅持根本理論陣地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通過學習《弟子規》、《道德經》等中華傳統文化,感想、體會頗深。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為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和《弟子規》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悦。學習新知識,温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悦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説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説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説得多,不如説得少,説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説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説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説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傳統文化論壇學習心得 篇15

一、目前學校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必要性

當今學生中,有不少人在家受親人寵愛,儼然是家中的“小太陽”、“小公主”,

因而他們身上毛病很多,缺少合作、奉獻精神,缺少“謙讓”、“友善”等品質,為人很自私。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教師應從傳統文化中取其精華,教育學生,促其成長,使他們成為國家未來的接班人、建設者。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是社會和諧、家庭幸福的需要,也是廣大學生個人成長髮展的需要。

二、孔子教育思想理應走進現代學校,生根,開花,結果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自古就是文明禮儀之邦。中國現代的教育理應具有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風格和色彩。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局,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的一些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啟發、指導意義。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現代學校中的運用

孔子曾言“有教無類”,並將此言落在實處。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官府、貴族壟斷學校教育的特權,使普通大眾有了學習的機會。今天,我國教育均衡發展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因為目前教育上還存在着不公平現象,如城鄉差異,東西差異,沿海與內地的差異等。

孔子説:“仁者愛人”。教師應用“仁”去熱愛學生,感化學生,激勵學生,讓他們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從而受到好的啟示。關愛學生是師德的要求。

孔子云:“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今天的教師要認識到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要明白:只有瀰漫着儒雅文化氣息的校園才能造就温文爾雅的一代君子。教師要從孔子思想等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教育學生,使其成為我國現代的“四有”新人,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

孔子的學思結合、知行統一的言論,啟示我們:教師要告訴學生學習方法,要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做到知行統一,言行一致。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這已成為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我們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差異,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以取得好的效果。

孔子提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對我們今天的師生仍然具有啟發、教育意義。教師要研究教法,要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教師要在自己的努力教學中體會到成就感、幸福感,從而更加熱愛教育事業。

總之,學校,教師要注重從傳統文化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教育學生,使他們成長為國家未來的有用之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0j3l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