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國中數學新課程學習心得感受(精選6篇)

國中數學新課程學習心得感受(精選6篇)

國中數學新課程學習心得感受 篇1

所謂課堂教學,就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組織學生實現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不同的教學理念,會帶來不同的教學活動,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新課程方案要求教師關注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學生學習的方法,關注教學環境的設計、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新課程新理念,對於每位教師來説都是新生事物。現在我們要改變使用了幾十年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確實有一定的難度。但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我們要與時俱進,不改變是不行的。我們要把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放在首位。本文結合我在實施新課程過程中的認識和心得談幾點個人的體會。

國中數學新課程學習心得感受(精選6篇)

一、從注重智力的發展轉向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

回顧前些年數學教學所走過的路,讓學生掌握牢固的數學體系和知識,從而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智力。當代數學教學應着力於學生整體能力水平的提高,其最大的特點不是一味地把書本上a知識教給學生,而是通過書本上知識、技能的傳授,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能力。傳統數學教學中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和智力的發展。數學新課程改革要求數學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全面發展學生的能力。數學教師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協作的能力。另外還要求讓每個學生擁有健康良好的情感態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實現全體學生的發展,以及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

在新課程教學理念中,課堂是學生自主活動的“車間”,要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在活動中理解、在活動中提升。每節課都要有數學活動,活動要為探究某個問題而設計,不能只為了活動而活動。為了做到這一點,①教師首先要明確活動的目標任務,在活動過程中儘可能探索規律(儘可能是因為規律是有層次性的)。②怎樣把學生探究過程選擇適當的方式暴露出來,這是每位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③要注意探究的過程、方法、結果。學生的活動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這與教師設計的活動方案有直接的關係。④在數學活動中要講究過程的調控,教師要幫助指導。⑤要把學生的探究過程進行歸納總結(如數學方法和情感經驗)。

二、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努力培養學生多種思維方法

重學生學習的結果輕視學習過程,這是傳統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弊端。教師在傳統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結論正確與否,缺少對學生的學習全過程的發掘,導致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的匱乏,同時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而讓學生去重點背誦“標準答案”。只注重結果的做法導致學生學習知識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明顯降低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質量。有的教師喜歡直接告訴學生結論,並要求學生馬上應用這種結論,再去解答各種變式題,出現嚴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學生學習負擔。 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把重點放在揭示各個知識形成的方法,展示學習新知識的思維過程,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

三、運用變式設置問題情境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知道,“要他學”遠不及“我要學”所達到的效果。只有注意問題情境的新穎性,才能吸引學生去學習,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缺乏新穎性,是數學教學缺乏生機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就要求教師精心地去重組知識,而不是從死記硬背的角度,讓學生進行重複記憶。我們經常要求學生要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責怪學生考試記不住,一算就錯,實際上是學生不會演變和識別。知識重複的最好辦法是演變和變式。例如對於重要的問題,重點的知識,講一遍,練一遍是不夠的,這要有一個鞏固練習的過程。教師要通過新的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識別出新情境下的問題模式,識別出問題的實質,從而達到對知識的理解和內化,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搞“題海戰術”用增加練習的次數來代替數學變式的訓練。

四、讓學生主體地位在教學行為中得以充分體現

曾記得葉聖陶説過,他並不稱讚某老師講課時有怎樣的最高藝術,“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一堂數學課究竟怎麼上?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宰,教師領着學生去學。長此以往,學生習慣了被動地去學習,成為思維上懶惰者。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數學教學,沒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性和能動性,是不利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學中,教師通多講解、分析和説明,再通過大量的練習,才讓學生掌握解答這種類型題目的方法。我們可以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我們就會發現學生不但能夠創造性的解決這樣的問題,而且有多種方法,再通過分析、比較,讓學生掌握一種常規的解題方法。

五、新課程更注重創新

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法怎樣改變,關鍵取決於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不改革很難有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因此,教師要以創新的角色演繹新課堂。

總之,新時期條件下的課程改革,建立了民主、平等、友愛、和諧的課堂氛圍,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平等的對話,以及輕鬆愉快的互動,不斷創新,活潑了課堂,不斷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更好的提高了教學質量。

國中數學新課程學習心得感受 篇2

現在學校裏最流行的詞是新課程改革,每個人都掛在嘴上,可為什麼要進行新課程改革?難道只是流行,難道我們只是在趕時髦?還有什麼是新課程?新課程的標準是什麼?這些疑問需要我們好好思考與研究。

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最基本動力。”當前社會是科技社會,數字社會,教育社會。現在社會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開拓創新思想的人才。而在傳統模式教育下的學生是不能滿足當前社會需要的,這就要求我們學校要改變傳統教育模式,培養適應當前社會需求的人才進行新課程改革。

機遇與挑戰

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給我們每一位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不可多得的機遇。本次課程改革,不僅要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而且要改變老師們每天都在進行着的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新課程能否順利實施,關鍵在於教師的素質能否適應要求。因此,當務之急是加深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

筆者就在新課標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談談自己的觀點。

問題一:流於形式。

教師已經有意識地把新課程引入課堂,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部分教師的課堂上,只是一種形式,缺乏實質性改變。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學生間的合作不夠主動,教師不能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忽視對學生技能的訓練與培養。有些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流於形式,為討論而討論。有些不需要討論的問題,也在組織討論。有些問題需要討論,但只給不到一分鐘時間,學生還沒有説上兩三句話,就草草收場。只也就為我們數學老師提供了一個難題:什麼樣的問題需要討論與不討論,討論的時間要多長?

問題二:過於追求教學的情境化。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興趣。但部分教師過於注重教學的情境化,為了創設情境可謂是“冥思苦想”,好像數學課脱離了情境,,就不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事實説明,有些教師辛辛苦苦創設的情境,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往往因為被老師創設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進入學習狀態。一時間,好多老師的計算課,不是從“買東西”引入,就是從“分東西”開始。剛開始,學生覺得很新鮮。可時間一長,學生們也就習以為常,情境也就失去了新異性,根本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體現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拋開教材。教學情境的創設要符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有所變化,創設的情境還應該賦予一定的時代氣息。情境的表現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如問題情境、活動情境、故事情境、競爭情境等。對於低、中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遊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學生,則要側重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教學中,教師不能簡單化地理解新的課程理念和教學方法。不要單純地用“生活化”、“活動化”沖淡“數學味”,不能把數學課上成活動課、遊戲課。並不是每節課都一定從情境引入,對於一些不好創設情境的教學內容,可以採取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導入新課,如有理數的混合運算。

不要忘了有時課本也是一種很好的情境。

問題三:教師在課堂上不敢張口講話。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數學教學很忌諱老師的“講”。如今已到了談“講”色變的程度了。不少老師把“少講”或“不講”作為平時教學的一個原則。平時聽課中發現,有的老師上課該講的不敢講,本來老師一句話就可以點明的問題,非要跟學生“兜圈子”“捉迷藏”,似乎都較着勁比誰更“少言寡語”。因為他們知道,講了就會有“灌輸”“填壓”之嫌。從學習方式看,學生的數學學習可以分為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一種是有意義的發現學習。無論是有意義的發現學習,還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都是數學學習中的重要學習方式。一般來講,如果要學習的概念、法則、結論等學生能夠去發現的,就應該儘可能地採用發現學習或有指導的發現學習;如果學習內容沒有必要讓學生親自去發現,也不容易被發現,則可以採用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可能有的老師會説,在接受學習中學生是否容易被動學習,而在發現學習中學生更能夠主動學習。我們説,設計得很好的接受學習同樣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相反,如果在發現學習中創設的問題情境、提出的問題,或活動的組織等不恰當的話,也可能會導致學生被動地學習。另外,發現學習和接受學習在一節課中也不是截然分開的,更多的情況是兩者交替進行,在接受中有發現,在發現中也有接受的成分。在改革的同時,我們要注意對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我們切不可因為傳統教學中存在着教師講得過多的弊病就一味地遷怒於“講”。課堂上是不是講,並不一定是教學觀念先進與落後的試金石,不一定是啟發式和注入式的分水嶺。真正的問題在於講什麼、怎樣講。一般來説,陳述性的、事實性的知識,可以讓學生運用接受學習的方法進行學習。教師該引的要引,該問的要問,該點的要點,該講的要講,要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問題四:教學只求“表面熱鬧”。

有的教師上課表面看起來課堂氣氛異常活躍,盲目追求課堂教學中提問題的數量,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的分析;還有的教師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等同於“滿堂問”,也就是説,沒有區分學生的參與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是實質性參與還是形式性參與。其實,教學並不是越熱鬧越好,也並不是笑聲越多越好。安靜、有序的愉快課堂氣氛也是新課程所刻意追求的。“活而不亂”才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追求的理想目標。

問題五:教學過於追求手段現代化。

計算機輔助教學作為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與常規教學手段相比,有其獨特的優勢。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能較好地處理好大與小,遠與近,動與靜,快與慢,局部與整體的關係,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形成鮮明的表象,啟迪學生的思維,擴大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可以説,現代教學技術和手段的推廣使用為教學方法的改革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天地。但教師在使用上也出現了不少問題,現在的課,似乎不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觀念不先進。為此,講課教師不惜花費一週甚至數週的時間精心製作課件。可結果並不理想,有的課件不過是課本搬家,只是起到了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師把界面搞得五彩繽紛,以為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結果適得其反,學生的注意力被鮮豔的色彩所吸引,忘記了聽老師講課,而忽略了課堂教學中應掌握的知識;有的教師為了展示精心製作的課件而砍掉了本該由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使學生成了觀眾;有的教師因為有了多媒體,乾脆不再寫板書,一節課下來,聽課者大飽眼福,可黑板上除了課題沒有其它任何痕跡;有的教師因計算機操作不熟練,造成課上到中途而無法進行,只好在旁邊配個“助教”;有的課件因製作粗糙,鏈接不好,弄的講課老師手足無措,致使課件只能成為一種點綴,甚至成為累贅。以上事實説明,計算機輔助教學要用在點子上,要注重實效。使用新技術並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學思想。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書,學具操作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演示,教師只有把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具、學具、黑板)有機結合起來使用,優勢互補,使教學手段整體優化,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問題六:教師不知及時介入學生的學習活動。

現在的課堂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強調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課堂的空間還給學生,我們的很多老師都這樣做了。但學生活動時,教師只是自己站在講台上,或看看教案、或擺弄擺弄教具、或四處張望,就是不肯走下講台,深入到學生當中去。好像學生動起來之後,教師就可以徹底“解放”了。實際上,在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過程中,並不意味着教師責任的減輕和教師作用的降低。相反,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教師,要特別關注那些沒有參與的學生在幹什麼。教師的任務是調動這些學生的積極性,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學生小組討論的時侯,教師不是等待,不是觀望,也不是幹自己的其他事情。教師應成為小組討論的一員,參與其中。並對小組學習的過程做必要的指導。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同時要關注討論的進程,瞭解各組討論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及時點撥,適時調控。

問題七:部分教師不能駕馭課堂。

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強調讓學生“動”起來,可當學生真的“動”起來以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學生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課堂紀律難於控制,教學任務難於完成。學生一放開,教師在課堂上感到特別緊張,甚至感到無所適從。結果造成教學任務完不成,課堂紀律無法控制,學生成績兩極分化。其實,教學任務完不成,並不是新課程結構有問題,而是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沒有很好地把握教學策略。有的教師以為,每節課都要有自主探究的環節,每節課都要分小組活動,都要有提出問題—創設情境—解決問題的步驟,只要是新課程倡導的方法都要一一展示,這樣面面俱到,就把有效的教學時間浪費了,怎麼能完成教學任務呢?對課堂不能調控,主要是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為此,教師應提高對本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對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新課程的教學有開放性、創新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對於教師來説,要體現自己解惑的水平,關鍵是你敢不敢暴露學生的困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請先把機會交給學生,也許他們自己能夠想辦法解決。一旦碰到教師也不會的問題時,教師應坦誠地説:“我也不太清楚,咱們課下可以一起研究。”如果教師錯了,就應該勇敢地向學生承認錯誤,放下架子,這樣教師反而會覺得很輕鬆。“想學什麼?想怎麼學?有不同意見嗎?誰想説,請大膽地站起來!你的想法比老師的還好。”這些具有親和力的話語,會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教學不再是預先設計的課程方案的執行過程,而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它需要教師在課程預先設計的基礎上,循着學生思維的起伏、情感的波瀾隨時地調節整個教學環節。有些課雖然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但學生在某一方面獲得了充分發展,也是值得肯定的。

問題八:考試成績會怎樣?

眾所周知學生與家長最關心的是成績,這也難怪,現在會考與大學聯考要得是學生的分數。而多數學校評價一個老師是否優秀,還是看老師的教學成績。所以很多老師在實施新課改的過程中,還是搞盯、盤、補。實施新課改以後學生的成績怎麼樣?還有待於時間去檢驗!

問題九:不能過分地誇大學生的能力。

現在很多老師認為新課程的試題越難越好,越靈活越好!某實驗中學的一份月考試卷的最後一題,不要説學生做,老師做都非常吃力,這樣的試題只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信心!新課標背景下的試題怎麼去命題?這有待於我們去探討研究。

總之,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只有教師真正改變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穩健地推進課程改革。教師只有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走進新課程。

國中數學新課程學習心得感受 篇3

一 、認真鑽研教材,轉變教育觀念。

觀念一般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看法。它屬於同社會存在相對應的社會意識的範疇,是客觀事物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教育觀念是指人們對教育問題的認識和看法。它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外延非常廣泛的概念系統。大到對教育的目的、功能、作用的認識和看法,小到對某一教育教學現象、過程、方法的認識和看法。這些認識和看法,不管是系統的、全面的、深刻的,還是零碎的、局部的、表面的,都稱為教育觀念。我們每一位教師在頭腦中構築先進的現代教育觀念體系,做一名符合新世紀要求的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先導;是當代教育發展的必然,是提高教師素質的核心。課改後的新教材是屬於“螺旋式上升”的知識構架,有利於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創新能力。通過對教材的研究,我們覺得新教材中知識的“螺旋式上升”的方法非常適合學生。使學生對新知識不用一下接受,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理解融會貫通的過程。

二、抓好課堂教學改革這一重頭戲,努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課改的着重點是抓好轉變教師觀念,變革學習方式,努力創設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學習環境,着力於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立足於學生的發展。我們根據課改新觀念,實驗教師對教學方式的改年進行了探討。主要有:

1、轉化師生角色,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2、變重傳授為重發展。

3、變重教師的教為重學生的學。

4、變一刀切教育為差異教育。

同時,也在積極推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進,其方法是:

1、合作交流式學習。

我們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積極提倡合作精神,充分提供合作條件。一方面,師生合作表現在: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向教師尋求指導,教師根據難易程度以及學生的能力情況,給予相應的提示、參考、建議、講解、討論等形式進行交流;第二方面,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表現在: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計算能力,使得每個小組都有不同的人才。這樣,在學生對問題的研究和實踐過程中,幾乎人人都有表現的機會,雖然不是每個學生都是全面的和最優秀的,但是合作小組表現的結果都是最優秀的,這樣不但化解了教師對每個學生進行個別輔導的難度,還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益。

2、自我探究式學習。

學生的自我探究式學習表現在:教師只是給出要解決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工具等都由學生自己來探究解決,教師要做的就是把學生的各種方案蒐集起來提供給大家。分析、質疑、論證。這樣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磨練了意志,培養了創新能力,塑造了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

國中數學新課程學習心得感受 篇4

教學十年來,在數學組的老教師們的幫助下,我努力探索數學教學規律,因材施教,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績,以下是我在教學活動中的幾點體會:

一、要注重教會學生學習

數學教學是注重知識生成過程的教學,數學中概念的建立、結論、公式、定理的總結過程,藴藏着深刻的數學思維過程。以前的教學中相對比較注重結果教學。教學中如果只注意結果,學生在應用知識時總顯得比較吃力。進行這些知識生成過程的教學,就顯得至關重要,它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數學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識的引入和生成過程的編寫,這也正是為了培養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們應當改變那種害怕浪費課堂時間,片面追求提高學生方法運用能力的做法,應當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利於學生參與認知的教學環節,把概念的形成過程、方法的探索過程,結論的推導過程、公式定理的歸納過程等充分暴露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自己探索和發現的過程,真正成為認知的主體,增強求知慾,從而提高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時,教師不直接告訴學生等邊對等角,而是可以先讓學生將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對摺,讓學生髮現它們相等這個特性,從而進一步提出結論的數學理論推導過程。並且學生可通過摺痕得到添加輔助線的方法----作底邊上的高或頂角平分線或底邊上的中線去構造兩個全等的三角形,通過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導出結論;同時,通過學生親手操作,學生還會發現等腰三角形軸對稱等特性。這樣,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這種探索精神也勢必激勵學生去習,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二、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情境教學以優化的情境為空間,以創設情境為主線,根據教材的特點、教學的方法和學生的具體學情,在課堂上營造一種富有情境的氛圍,讓學生的活動有機地投入到學科知識的學習之中,情境教學講究強調學生的積極性,強調興趣的培養,以形成主動發展的動因,提倡讓學生通過觀察,不斷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在實踐感受中逐步認知,發展,乃至創造,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例如,教師設計這樣的一個情境來學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小剛的奶奶家裏的三角形鏡弄碎了,想重新配一個,該拿哪一塊?請你給她拿個主意。問題提出後,學生們十分感興趣,紛紛議論,連平時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也躍躍欲試,學生們學習的主體性很好地被調動了起來,在不知不覺中投入了數學課堂的思維活動之中。

三、要以新課標為指導進行數學課堂教學

傳統的課程只有教師與教材,新課標的數學課程是教師、學生教、學材料教學情境與教學環境構成的,就是説,課程是變化的,是教師和學生一起探究新知識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一部分,也是課程的建設者,教學過程教師與學生共同創新課程和開發課程的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應該以新課標為標準。我們應該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體驗數學,體驗數學具有自然科學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現象都存在一定數量和空間關係,它是自然科學的基礎,也是自然科學的工具。任何一門自然科學都離不開數學思想方法,數學語言及思維方式。它是其它自然科學的基礎,生活離不開數學。例如,電視機屏幕的長與寬,儘量滿足黃金分割比例;又如,商品買賣,儲存貸款等都用到數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聯繫生活。

四、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處理師生間的關係,師生關係應該是平等的,課堂氣氛應該是和諧的。我們要成為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學生是獨特的、獨立的和發展的人,是發展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和主動性。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提高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效率,要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就應該多思考,多準備,充分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學機智,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

國中數學新課程學習心得感受 篇5

新課標下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主動掌握數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的認識與發展相統一的過程,而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要以教材為中介,教材把他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教材的編寫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法。

新課程標準的觀念強調我們教師要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在傳統教育觀念下所編寫的舊教材,過於注重知識編寫,其邏輯嚴密、高度抽象概括、知識環環相扣,使學生感到懼怕。在教材的“指引”下教師把知識源源不斷地硬塞給學生,然後通過強化訓練而達到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過去歷來學生數學期末考試平均分均不合格,大大打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而在新課標的觀念下所編寫的新教材將數學知識形成的基本過程和基本方法貫穿始終,教師要善於發掘出新教材優點,轉變教育觀念,培養出適應時代要求的新型人材。

我本人的教學,主要從新教材具有的幾個突出的優點着手,進行教學。

一、新教材從學生的身邊出發,確實把知識體現在現實生活中,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讓學生產生對知識的濃厚興趣

“教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教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在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材每一章開始,都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引入,體現整章的核心,而每節課開始,也安排生活中的例子。在學習平面直角座標系時,教材創設電影院的情境。在電影院內如何找到電影票上所指的位置 此時學生七嘴八舌地説出自己的意見,有的説先看第幾排再看第幾號,而有的同學説還要看是幾樓(因為有的電影院是兩層甚至是多層的)這是每一位同學都很熟悉的,即使平時考試成績很差的同學也不陌生,能充分引起學生學習的願望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此時教師作適當的鼓勵,學生的熱情就更高了。並順勢引出,在電影票上”6排3號“與”3排6號“中的”6“和含義有什麼不同呢 從而導出新知識,如果將”8排3號“簡記作(8,3),那麼”3排8號“如何表示呢 (5,6)表示什麼含義呢 這樣的引入學生學起來不容易混淆,應用不着教師費心的講解了,只需作適當引導,歸納就可,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

又如,學習旋轉知識中,舉出生活中鍾、車的方向盤等,觀察它們在轉動過程中其形狀、大小、位置是否發生改變,從而導出旋轉的概念,化抽象為直觀,教師點出有的知識雖然抽象但有可直觀理解,消除學生對幾何知識的恐懼心理。

二、每一章節基本上都安排了“想一想”、“議一議”、“做一做”的內容。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的安排,把學生引進探索、創新的空間,徹底改變在教學中教師包辦代替,一講到底的教學方式

教師按照教材編排上述的內容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充分體現教師組織學生主動獲取、掌握數學知識,發展學生的數學家思維能力。如學習平行線之間的距離相等時,教材設計了“想一想”在筆直的鐵軌上,夾在兩根鐵軌之間的枕木是否一樣長 教師不要急着下結論,給出定理,而是組織學生展開思考。有的學生認為不一樣長,因為當鐵軌的寬度不一樣,那麼夾它們之間的枕木就不一樣長了;有的同學則反搏説,鐵軌是讓火車行走的,而火車的兩邊的鐵輪位置是固定不變的,也即它們的距離是不變的,要是鐵軌寬度不一樣,火車就會出軌造成事故。此時課堂成了學生的辨論台,然而教師作適當引導,題目的前提是在筆直的鐵軌上,不用考慮轉彎時的變化,學生一點即明。同學們開心的笑了“哦!”,“我早説了嗎!”等聲一遍,再轉入下面的學習就從容多了,也體現了教師組織、引導學生主動獲取和掌握知識。

又如“議一議”:舉出生活中的幾個實例,反映“平行線之間的垂線段處處相等”的幾何事實。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讓學生合作交流,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並且學生舉出多種多樣的例子,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

三、教材的實例多、實物圖多。化深奧為淺白,化抽象為直觀,降低了教師“教”的難度

傳統的數學教材即使是學習成績很好的同學也產生這樣的疑問“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這麼深奧的數學呢,它們有用嗎 ”而現在教材舉也很多實際的例子,不用教師費心説,學生看題或在學的過程中已感知到數學在我們生活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如九年級下冊“船有觸礁的危險嗎”這一節內容,它是利用三角函數知識求路線或物高的內容,本是難度大而又枯燥無味的內容,但因其實例,學生生活中會應用到的知識,學生很感興趣,並且再加上美麗的實物圖,把學生感官也動員起來了,那學的勁就不用説了。而教師也不用把知識“形象化”了才去讓學生理解,相對來説教師講授的時間少了,學生學的時間多了。

四、教材課後編排了大量的“讀一讀”環節,教師充分利用這一點延伸課堂教學,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讀一讀”的內容有的是以問題的形式出現,有的只是介紹知識的由來,不僅擴闊學生的知識面,還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等。如有“矩形、正方形”這一節的課後,“讀一讀”的內容是“偵察兵密碼通信遊戲”,它是正方形性質應用的遊戲,非常有趣,能充分調動學生自學、閲讀的情感和興趣。要是學生弄不明又想知道其因由,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探究,和學生一起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並發展良好的師生關係。

新教材還有許多可利用的優點,讓我們一起慢慢去發現並加以應用吧!然而,正如索爾尼雪夫斯基所言:“既然太陽上了有黑點,人世間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沒有缺陷”。因此新教材也有其不足之處,而取其“精”去其“糠”就更能發揮新教材的作用,更好地讓教材服務於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國中數學新課程學習心得感受 篇6

數學教育的核心問題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優化,即怎樣使學生主動地、有效地、合理地學習需要的數學。在數學教育逐步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更新觀念,開拓創新,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更改現有的教育模式與管理理念,給學生髮展的時間和空間,加快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施,推進素質教育。下面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幾點體會:

一、讓數學教學聯繫實際生活

新《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等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發展他們的能力,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的數學是最具有鮮活力的,一切脱離生活實際的教和學都顯得蒼白無力。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充滿着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讓學生熟知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課堂,使之產生親近感,變的具體、生動,誘發學生的內在知識潛能,使學生主動地動手、動口、動腦,想辦法來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以達到對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滿足,獲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時也增強其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發展求異思維,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創新的精神。為此,我經常引導學生提供他們所熟悉的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使學生能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學的內容。

數學學習應該是一種有廣泛的思維空間和實踐空間,且生動有趣的學習活動,學生是可以用心去體會感悟的。而以往的數學學習,常常使學生們感到離自己的生活實踐太遠,枯燥乏味。其實,數學學習完全可以將學生的學習範圍延伸到他們力所能及的社會生活和各項活動之中,將教育和生活融為一體,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直接經驗和感受體驗。教給學生思維方式與思維的習慣,讓學生去體會感悟數學的智慧與美。

二、精心準備,認真備課

教學是一門藝術,備好課是搞好藝術的基本條件。每一課都要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要備起點,所謂起點,就是新知識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的生長點;要備重點,重點往往是新知識的起點和主體部分,備課時要突出重點;要備難點,所謂難點,即數學中大多數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要備交點,即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要備疑點,即學生易混、易錯的知識點。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人,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這是教師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師只是起指導作用,現行教學改革要求改變單純接受式學習,講究從“一刀切”教學向關注個體差異的教學轉變,強調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學習及自主學習。因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顯得十分重要,這不但有利於學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吸收所需知識,學會學習,還能培養他們的探索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應用意識和創新精神。

四、培養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參與意識

數學課堂通常是被認為比較枯燥、缺乏生動和激情,因此,努力創建既寬鬆、富有人情味又便於學生善於思考、樂於探究的教學環境顯得尤為重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形成正確的學習方式和對數學的態度,只有當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樂趣,學生才會主動感悟數學,數學教學才能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服務。

課堂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學生的參與情況,這就首先要求學生要有參與意識,加強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這是現代數學教學的趨勢。為此,在數學課堂上應充分讓學生“動”起來。即讓學生的個性表露出來,思維活躍起來,手腳解放出來,這將會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勤於動腦,善於發言,養成良好的課堂習慣,使學生在討論交流的氛圍中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qo3zx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