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2023年魏德友事蹟學習心得體會(精選28篇)

2023年魏德友事蹟學習心得體會(精選28篇)

2023年魏德友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

7月31日,三十六團林園連組織該單位黨員幹部在會議室集中學習了老黨員魏德友同志的先進事蹟。據瞭解,近日三十六團號召全團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以魏德友同志為榜樣,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學習魏德友同志堅定信念、對黨忠誠,遵守紀律、服從安排的政治品格,淡泊名利、吃苦耐勞、不計得失、甘於吃虧的奉獻精神,學習他忠於職守、堅韌執着、腳踏實地、認真較真的崇高境界,熱愛家鄉、保衞祖國、勇於犧牲、寸土不讓的國防國土意識。為掀起學習熱潮,三十六團政工辦統一部署,14個黨支部迅速擬定學習計劃,組織本支部黨員幹部認真學習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要求參學的每名黨員分別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寫一篇心得體會,形成學先進、見行動、比貢獻的濃厚氛圍。通過學習,黨員幹部紛紛表示要做向魏德友同志那樣理想信念堅定、富有責任擔當、堅持艱苦創業、矢志維穩戍邊的兵團人,立足崗位、發揮作用、建功立業,為維護社會穩定和團場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2023年魏德友事蹟學習心得體會(精選28篇)

2023年魏德友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3

隨着疫情的發展和變化,國家衞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不斷更新相關診療方案,各地也因地制宜出台地方方案。但在這些方案中都側重中藥的治療,對於中醫強調的整體綜合治療沒有提及,針對不同病情的病人,沒有增加或推薦鍼灸、刮痧、拔罐等外治療法,以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張伯禮坦承,的確,大部分病人都用的是中藥,其他方法在治療中使用受到條件約束比較大。有一些地區如廣西等用了綜合療法。這次,中藥注射劑在重症肺炎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在國家診療方案中進行了推薦。特別要提到的是康復階段,可以採用一些傳統的中醫康復方法來促進機體恢復,如太極拳、八段錦、食療、穴位相關療法以及心理疏導,體現中醫藥綜合干預的優勢。

面對國家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特別是地方方案中推薦的中藥預防方,很多人惶惶然,普通健康人羣有必要“全民喝湯藥”嗎?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張伯禮説,“我們不主張沒有病的人吃中藥,沒有必要全民喝湯藥。中藥防治的重點在於調節肌體的功能狀態,而不僅是針對病毒本身。人得病,是病毒和人體免疫力博弈、鬥爭的結果,如果病毒勝了就得病了。所以,只有提高自身抵抗力,才不容易得病。我們不主張人人都服用中藥來預防。隔離的高危人羣或者密切接觸者,可以適當服用一些湯藥,具體可遵照國家衞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主管部門推薦的診療方案和建議處方。”

2023年魏德友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4

觀看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蹟,我深切的領會到一個智者和仁者所顯現出來的精神魅力。

張桂梅不是製造出來的英雄,她是那樣樸實,那樣真實,也許她在悄悄的改寫着英雄的概念.”張桂梅的精神,是一種時代的精神,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強烈的愛國主義追求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張桂梅的精神,又是一種平凡的精神,體現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把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和回報,具體落實到自己的教育事業上,恪盡職守、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執着追求。

我作為教師中的一員,我要用心感受、用心學習張桂梅的精神,學業上不斷進步,修養上不斷完善,做學生熱愛、人民滿意的優秀教師,做無愧於時代的光榮教師。

2023年魏德友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5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李順達、申紀蘭抱着“搞好生產,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的追求和信念,帶領西溝人民鍥而不捨地苦幹實幹,讓一個貧瘠的西溝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展覽館內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西溝人那種艱苦奮鬥、不怕困難、改天換地的英雄氣概。感受到了“立場堅定的政治素養,心繫羣眾的公僕情懷,廉潔奉公的優秀品德,奮力開拓的創新精神,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和淡泊名利的奉獻精神”。這就是偉大的紀蘭精神。

學習紀蘭精神,就是要緊緊圍繞我礦當前的發展重心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今年是我礦項目建設的攻堅年,同時也是“標杆年”,我們更應該學習申紀蘭同志的勞模精神。作為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唯一的一至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同志始終保持着共產黨員的優良作風。她身不離西溝,手不離勞動,心不離羣眾,自覺接受羣眾的監督,幾十年總是身先士卒,和人民羣眾站在一起,與人民共甘共苦。她淡泊名利,生活簡樸,永遠保持廉潔奉公的優良品質,保持着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得到了羣眾的擁護與愛戴。

學習紀蘭精神,就是要學習申紀蘭同志廉潔奉公的優秀品質。申紀蘭同志既是全國著名勞模,又擔任過多個領導職務。知名度大了,但她為人民立新功的思想沒有變;地位高了,但她共產黨員的本色沒有變。

學習紀蘭精神,就是要學習申紀蘭同志幾十年來對黨的事業、對人民的無限忠誠,緊緊圍繞我礦“忠誠、正義、敬業、協作”核心價值觀開展工作。正如她在臨別時深情的告誡:“大家要永遠聽黨話、跟黨走,高度的與習近平同志這個核心保持一致”。這就是一個共產黨員的純潔性的最真實的體現。

2023年魏德友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6

看過不同欄目的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蹟,每一次都很感動,12月11日又看了中央一台的“時代楷模”發佈活動,發佈雲南麗江市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黨委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蹟。

張桂梅同志用自己的一片真情點燃了無數貧困家庭的希望,用自己的赤誠愛心托起了無數孤兒和困難學子的人生夢想,用自己真情摯愛,詮釋了什麼是大愛無疆、大愛無私、大愛無聲。她以勇者無畏、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續寫着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人生追求和信仰。在張桂梅同志身上,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張桂梅同志對黨和人民的無比熱愛和無限忠誠,充分體現了一切為了羣眾、一切為了人民的為民情懷和堅定信仰。其事蹟陶冶了我們的情操,淨化了我們的心靈,深化了我們的情感,真可謂感人肺腑、振人心魄、令人肅然起敬。根據省委、市委要求,中心全體老師、黨員、婦女都要認真向張桂梅同志學習。學習她恪盡職守、愛崗敬業、心繫羣眾的高尚品德;學習她注重學習、求真務實、真抓實幹的工作態度;學習她厲行節約、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淡泊名利、牢記宗旨、忠誠於黨的優秀品質;學習她敢闖敢幹、敢為人先、敢於擔當的開拓精神;學習她堅定信念、執着堅定、無怨無悔的人生追求。

在當前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要把向張桂梅同志學習作為重要載體,張桂梅,像一團火、一盞燈、一顆星,燃燒着、閃爍着、散發出愛的光芒,向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播撒希望的種子,引領她們走出大山。華坪女子高中建校以來,張桂梅幫助了1500多名山區貧困學子走出大山,體現了教育扶貧,在她身上,體現出一名共產黨員勇擔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接班人的使命,她以自己的行動和忠誠詮釋基層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擔當,展現了新時期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仁心大愛和大公無私的崇高品質。

在實際工作中、要把張桂梅同志作為一面鏡子,認真開展自我剖析,真正心繫學生,心繫職業教育,根據現在生源質量問題、社會現實問題,改變一些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2023年魏德友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7

曾有不少人問過袁隆平:此刻大家稱您為“雜交水稻之父”,當初,您為什麼學農,為什麼走上研究雜交水稻這條路的呢

袁隆平回答:“學農緣於一次偶然:國小一年級時一次郊遊,教師帶我們到一個私人園藝場去參觀,我看見樹上的桃子紅紅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也很漂亮;正好那時,卓別林主演的電影《摩登時代》上演,影片裏有一個鏡頭,窗外就是葡萄什麼的,這些印象疊加起來,我感覺田園確實太美了,就想長大後學農,如果那時教師帶我們到真正的農村去看,又苦又窮又髒,那我肯定不會學農了。”其率真的回答,贏得了大家的掌聲和笑聲。

因為兒時的這個願望,高中畢業後,袁隆平考上了重慶相輝學院(後改名為西南農學院)。1953年,袁隆平畢業後,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成了一名教師。

因為這個偶然的選擇,至今,袁隆平已在田間忘情忙碌了半輩子。

2023年魏德友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8

偶聞雲嶺張桂梅,起初內心並無太大波瀾,但在看完她的第一個故事後,又忍不住一個接一個地看。從普通教師變為一名校長,再成為一位身兼數職的“校工”,她把自己的生活、生命和精力,全部投入到雲南華坪縣的教育事業,換取華坪大山深處女孩們的.光明未來,留給福利院孩子們温暖的回憶,即使生命的燈火日漸微弱,她仍舊沒有停下奉獻的腳步,撼動之餘我更多的是自愧弗如。奉獻這個詞沒有艱澀難懂的含義,每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親身體驗,很多人在做,也有很多人在看,也可能還是某些人的詩與遠方,而在張桂梅這裏,它是生命的全部意義。

困局裏,靠初心喚起力量,只為“用教育救一代人,不管多少”。張桂梅來華坪的初衷,本也帶着一個平凡人最樸素的奉獻意識——支持民族地區教育事業,讓自己的教學生涯能做更多事。但當她接觸到那些大山裏失學的女孩們,那顆質樸的心裏萌生出更大的夢想:要改變低素質的母親、低素質的孩兒。幾番思量,認為這麼好的事情肯定會有人支持,相信三五塊錢累積疊加定能集腋成裘,每年假期外出集資成為她業餘時間的主要項目,她“乞討式”的辦校計劃幾年下來也才籌到一萬多元。徘徊無助之際,偶然的機緣,媒體的力量幫助她獲得了來自各方的支援,華坪女子高中落成,並迎來第一批100名不用交學費的女生。在接下來的開局之痛、升學之難裏,她用入黨誓詞和紅歌凝聚了師生們共克難關的決心,傳承着中國獨有的紅色文化。華坪女子高中的建校初衷以及後續的運營,是張桂梅將小愛匯聚成大愛,用一顆愛心凝聚成百上千顆愛心的過程,無論是這愛,還是這顆心,都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在滋養和成就。

坎坷中,“再堅持堅持”,把教育扶貧事業越做越大。學校落成,逐漸步入正軌,華坪縣越來越多大山裏的女孩,在這裏實現了從大山跨進大學門的夢想,改變了從今往後的人生。作為旁觀者,説起這件事,也深感到不容易,更何況是促成這一切的張桂梅。每當遇到困難,她都會説“再堅持堅持”,為學校籌資籌不下去的時候,在最初學校裏的老師、學生留不住的時候,在她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的時候,在福利院孩子遇到大難題的時候。常言道:“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是説要做的事業再大再難,只要有心就能辦成。這個有心,並不只是説事業僅剩最後一步就成功了,還有可能是事業正遇到大坎坷、瓶頸期,對於要不要繼續、如何度過這些阻障的堅持。何況張桂梅的事業是完完全全為他人。作為福利院院長,她説:“孩子們失去什麼,我就彌補什麼”,作為華坪女子高中黨支部書記、校長,吃住在校的她因身體原因不能當老師,便擔負起其他力所能及的瑣碎工作。她的“再堅持堅持”,正是對這樣一種完全利他的事業的堅守,是想盡己所能把雲南華坪縣的教育扶貧事業做到最大,無論她將面臨什麼,她都選擇堅持下去。

她的奉獻,不止於傾囊而出,是拿出今生所有,喚醒更多人對教育的思考和支持。她對於華坪女子中學所做的一切,是切實的教育扶貧事業,但是她從不願提起“貧困”二字。她説:我們沒有提貧困兩個字,是覺得貧困對女孩兒來説,也是一種隱私,我們就叫大山裏的女孩兒。她是一名老師,教給學生的不限於應試的知識,也教給世人什麼是德藝雙馨,什麼是毫無私心的尊重。華坪女子高中建校以來,已有1600多名大山裏的女孩考入大學,對於知曉這一切的人,都知道這一切離不開張桂梅的堅持和付出。如今她身患骨瘤、血管瘤、肺氣腫等17種疾病,曾數次病危入院搶救,面對考出去的學生是否回來看望她的問題,她卻説:不需要孩子們感謝她張桂梅和女子高中,只希望他們能夠感謝黨和政府。她如此豁達,是因為她認為共產黨員就應該人人是雷鋒,甚至應該比雷鋒更要好。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她在自己的崗位上拼盡全力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貢獻,她用自己的血淚、自己的一生踐行着入黨誓言。

信仰,在戰爭年代讓共產黨人為建立新中國拋頭顱灑鮮血。和平年代裏,張桂梅用“我將無我,不負初心”的寬闊心胸與博大情懷所詮釋的奉獻,正是各行各業各個崗位上的共產黨人應該學習和踐行的。

2023年魏德友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9

申紀蘭,女,漢族,中共黨員,1929年12月生,山西省平順縣人,現任平順縣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第一屆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新中國成立以來,她帶領西溝村羣眾艱苦奮鬥,治山治水,探索山區發展道路,發展農、林、牧、副生產。積極維護新中國婦女勞動權利,倡導並推動“男女同工同酬”寫入憲法。改革開放以來,她勇於改革,大膽創新,治山治溝、興企辦廠,逐浪市場經濟大潮,奮力建設小康新村,西溝村的發展始終踏着時代的步伐,為發展農業和農村集體經濟,推動老區經濟建設和老區人民脱貧攻堅作出突出貢獻。她先後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脱貧攻堅‘奮進獎’”“改革先鋒”等稱號。

人民創造歷史,歷史造就英雄。申紀蘭同志是千千萬萬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貢獻的傑出人士的代表,是人民的光榮、國家的財富、山西的驕傲。她從1954年第一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至今,數十年如一日守護初心,始終對黨忠誠,執着為民,樸實奉獻,積極履行人大代表職責,參與和見證了中國民主法治建設進程,詮釋了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實質內涵。申紀蘭同志身上,生動地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她的優秀品質和先進事蹟,是全省每一位人大代表學習的榜樣。

要學習申紀蘭同志對黨忠誠、一輩子聽黨話跟黨走的堅定政治立場。申紀蘭同志是1953年入黨的老黨員。她從入黨之時就認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翻身解放,國家才到了人民手裏,讓普通百姓有了説話的權利,有了當家作主的機會。”她常説,“我就是共產黨解放了的,我的一切都是黨給的,我永遠忘不了共產黨,我要把一切獻給黨,永遠聽黨的話,跟黨走。”“我要和鄉親們在一起,把根永遠紮在農村大地上。”她堅信“按照黨的要求幹,就沒有什麼幹不成的事。”曾經有人讓申紀蘭同志用兩個字形容自己的一生,她毫不猶豫地回答“忠誠”。她把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忠誠,灑在了西溝的大地上,落實到了履行人大代表職責的行動中。她始終把黨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把黨和人民的意志融為一體,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想問題、辦事情、談意見、提建議,在不同歷史時期發揮了一名基層人大代表的最大作用。向申紀蘭同志學習,就要像她那樣,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初心使命,忠誠於黨,忠於人民,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模範地遵守憲法和法律,協助做好憲法和法律及人大決議決定的貫徹實施,當好黨和政府聯繫羣眾的橋樑紐帶,把黨的領導落實到人大工作中,確保人大工作正確方向。

2023年魏德友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0

反邪教戰線這是一個特殊戰線,戰鬥在這個戰線上的每一個同志,都有着不平凡、不為人知的故事,他們做了哪些工作,他們付出了多少,是如何付出的,鮮為人知。屈申作為他們中的優秀代表,通過他的事蹟,將這些戰鬥在反邪教這一特殊戰線的人們的那種敢於不畏邪惡、不懼恐嚇,勇於戰勝一切困難;把邪教人員當親人,“挽救一個人就是挽救一個家庭”的默默貢獻的精神風貌展現給全國人民、世界人民,可歌可泣!

對於邪教人員的教育轉化工作是反邪教中的一項全新的、困難之大無法想象的工作。邪教把人變成“鬼”,教育轉化工作者要把“鬼”再變成人。這個過程之艱難誰都無法想象和預料。而且,每一名邪教人員因為年齡、性別、身體狀況、家庭環境、接受教育程度等等各方面的因素不同,教育轉化工作也得因人而異。更何況,需要教育轉化的對象,大都是邪教痴迷人員。這些人都受到邪教的嚴重精神控制而成為了邪教的“棋子”,無論是從語言上還是行為上,都“言行一致”的聽從聽令於邪教教主及邪教組織的指揮、操縱。對於這些人的教育轉化,需要的是“鬥智”,而不是“強攻”。

屈申同志之所以能在20xx年的教育轉化工作中轉化了300多名痴迷邪教人員,就在於他在工作中能夠因人施教、因人施策,並且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轉化痴迷邪教人員的工作方法。

正如上所述,做邪教人員的教育轉化工作是把“鬼”變成人的過程,這個過程對於邪教人員來説是非常艱難和痛苦的。對於教育轉化工作者來説,需要的不僅是高度的政治覺悟和工作責任感,而且還要有對邪教人員如親人的熱情和温度,更需要極大的耐心。屈申同志就具備上述這些品德和素質。因此,他戰鬥在反邪教教育轉化工作崗位上才會無堅不摧、戰無不勝,再痴迷的邪教人員在他的教育幫助下都能從“鬼”變成人。

全國各大主流媒體大篇幅對屈申同志事蹟的宣傳報道,是對全國反邪教戰線默默工作的同志的成績的充分肯定,從一定程度上講,開啟了我國反邪教工作進入“新常態”——從隱蔽走向公開的新局面。而這,表明了黨和政府對開展反邪教工作的自信。

反邪教工作是項艱鉅、複雜、長期的工作,需要千千萬萬個像屈申這樣的“反邪教衞士”繼續為之奮鬥和奉獻。

屈申的事蹟是平凡的,屈申的事蹟又是感人的、催人奮進的。我們反邪教戰線的同志們應該向屈申同志好好學習,並且向“反邪教衞士”屈申同志致敬!

2023年魏德友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1

啟迪他人,剛柔真我。滕啟剛紮根基層書寫了精彩人生,用生命詮釋了法官廉潔自律的政治操守。

滕啟剛同志的一言一行深深激勵着我,我要向滕啟剛同志學習,學習他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對審判工作無比熱愛,始終站在人民法院化解矛盾糾紛的前沿,探索調解新思路;學習他以羣眾苦為苦,實實在在解決百姓的難心事,時時同民意對錶,事事向民心對標,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審判工作的指南;學習他敬業奉獻,手受傷“三指”打字、從不午休、看三小時監控只為找出關鍵證據……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他的感召下,我對社會、對工作、對家庭,都多了一份責任感,一份使命與擔當。作為新入職幹警,我將懷揣無限的熱情投入到法院工作中,無私奉獻、精益求精,時時刻刻紮實做好本職工作,努力踐行初心使命,以實際行動向榜樣致敬!

2023年魏德友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3

20__年伊始,一場無聲的戰役悄然拉開了序幕。從一人染病到武漢封城,再到全國戒備,無數“逆行者”奮然投身疫情前線。

“國有戰,召必回,戰必勝!”面對疫情,“白衣天使”們持槍執盾,衝鋒在疫情防控第一線,“最美逆行者”身影照亮了瀕危者灰暗的天空。“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那被汗水浸得泛白的雙手,那被口罩勒得流血的臉頰,那剃光秀髮卻仍燦爛的笑容,那手術室外席地而眠的身影……他們爭分奪秒地與死神戰鬥,含着淚將患者從死神手中奪回,他們與患者同甘共苦,拼盡全力。攜手中國人民,共戰新冠病毒!

災難面前,所有不可能都將成為奇蹟。六天之內建成一座醫院!武漢火神山醫院的建設工地上,上百台施工機械晝夜轟鳴,上萬名工人通宵奮戰。為了更多的病人更快的康復,他們也在與時間比賽,與生命競爭,從方案設計到建成交付僅僅十天,他們向世界見證了中國速度,他們向廣大人民展現了內心的決心,他們用血汗與雙手,築起了一條條通往希望的大橋。

疫情,是醫護人員的戰場,也是新聞人的戰場。在控疫前線,鏡頭前是醫護人員匆忙的背影,鏡頭後卻是為我們報道疫情的新聞人。白巖鬆和他的《新聞1+1》奔跑在這個戰場上,在謠言四起的環境下,承擔起了告知真相、引導輿論的責任,成了央視當之無愧的品牌節目。《你的樣子》讓我們看到了他為民思考,心繫國家的一面,舉國動容。鏡頭後的新聞人,他們呼喚真實,追求真相,播報疫情,將廣袤的中國大地緊緊地系在了一起。執子之手,與疫共鬥!

保護我們的人都在負重前行,可總有一些被保護的人在雪上加霜。病毒幾乎籠罩着全國,國家嚴禁人們聚會、訪友來保護他們的安全,可他們卻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仍然走親串友,難道想要“點亮世界”嗎?同時,因武漢為重疫城市,所有人都對武漢避之千里,甚至歧視武漢人,隔離了病毒,也隔離了人心。我們都是這場疫情的受害人,我們該做的是呆在家裏,不為社會添加負擔,用自己的方式愛着我們的國家,而不是痛恨、辱罵。在所有人大喊“武漢,加油!”時,我們也應大喊“武漢,挺住!”,武漢,我們與你們同在!

魯迅先生説,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都與我有關。在這未知的病毒面前,無數的同胞緊緊相連,含着淚為中國祈禱。“一方星火急,十地兇險情。馳援身憔悴,指揮淚縱橫。”

看啊,黎明快來了,“逆行者”們的身影已經拉出了地平線。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2023年魏德友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4

“哀樂如歌祭忠魂,輓聯低垂頌英雄。”8月2日上午,因遭遇恐怖襲擊英勇犧牲的我駐索馬里大使館警衞人員、武警山東總隊臨沂支隊上士張楠烈士遺體告別儀式在山東省舉行。外交部、山東省委省政府、武警部隊領導,以及駐濟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代表,社會各界羣眾代表近千人懷着無比悲痛和無限崇敬的心情到場與英雄告別。

在濟南市粟山殯儀館第一告別廳內,放滿了社會各界敬獻的花圈、花籃,門前懸掛着“向張楠烈士告別儀式”的橫幅,廳門左右懸掛着挽幛:忠誠使命血灑異域衞士永垂不朽;矢志從軍為國捐軀英雄青史長存。電子屏上滾動播放着張楠烈士生平、照片和在異國他鄉戰鬥的視頻畫面。兩名禮兵莊嚴肅穆,菊花青紗簇擁着張楠烈士的遺像。遺像下,昨晚剛剛被迎接回國的張楠烈士的靈柩上覆蓋着鮮豔神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張楠烈士英勇犧牲,牽動着各級各地領導的關注。黨和國家、軍隊領導人分別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向犧牲和受傷武警戰士表達親切關懷,向烈士親屬表示親切慰問,要求全力做好各項善後工作。外交部、山東省委省政府、駐濟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烈士的家鄉所在地政府和社會各界等各單位紛紛發來唁電、唁函,並送花圈輓聯。武警山東總隊批准張楠同志為烈士,武警部隊追授他“中國武警忠誠衞士”獎章。

9時30分,遺體告別儀式開始。儀式由武警山東總隊王愛國政委主持,外交部張明副部長,山東省委姜異康書記、郭樹清省長,武警部隊張瑞清副政委、政治部陳國楨副主任,索馬里駐華大使等軍地領導分別看望慰問了烈士父母及親屬,並參加告別儀式,向英勇犧牲的張楠烈士表示沉痛哀悼。

在悲慟的哀樂聲中,參加告別儀式全體人員肅立,向張楠烈士默哀三分鐘。山東省委姜異康書記簡要介紹了張楠烈士生平,稱讚他是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是獻身警衞事業、建設精鋭之師的傑出代表。張楠烈士滿懷報國之志、執着強軍夢想,用28歲的青春熱血書寫了中國武警忠誠衞士的價值追求和時代風采。

隨後,參加儀式的代表、烈士親屬、社會各界羣眾、解放軍和武警官兵依次進入大廳,圍着烈士靈柩緩緩繞行一週,向張楠烈士作最後的送別。然後,大家走到烈士親屬們面前,一一緊握烈士親屬的雙手,低聲安慰悲痛中的親人。

浩氣存寰宇,忠骨歸故土。11時,張楠烈士告別儀式結束。兩名禮兵手捧張楠烈士的骨灰盒緩步前行,送上靈車。張楠烈士的親屬、家鄉有關領導、武警山東總隊部分官兵將隨同護送靈車返回烈士家鄉、河北滄州。下午14時30分,張楠烈士骨灰安葬儀式將在河北滄州烈士陵園舉行。

2023年魏德友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5

世界疫情發展到今天,疫苗愈發重要了。

截止到3月19日,國外的確診人數,已超過10萬!並且,增長趨勢還沒有任何減緩的可能。

更可怕的是,與中國眾志成城,消滅新冠病毒相反,世界一些國家,乾脆放棄了抵抗!

如何能徹底消滅新冠病毒,那最切實可行的措施就是:

儘快研製出疫苗,儘快批量化生產,儘快通過注射疫苗,獲得免疫力。

疫苗批量化生產、接種的那一天,才是全世界戰勝新冠病毒的那一天。

而目前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快馬加鞭研發疫苗。

特朗普曾宣佈,説美國將會在12周內研製出“新冠疫苗”。

就在上個月,特朗普還因為疫苗,和國立衞生研究院院長當庭大吵了一架。他催着開發疫苗,但是院長斬釘截鐵地告訴他:

就算按照火箭速度推進,也得至少一年!

對此,陳薇明確表態:

“我相信,我們國家科研人員的速度,絕不會亞於美國!”

陳薇院士,沒有食言。

大年八年級陳薇就帶領團隊進駐武漢,迅速投入工作,已經在武漢堅守了一個多月。

“早上8點到實驗室準備,凌晨4點回宿舍睡覺。”一同前去一線的院裏同事説,這就是他們抗疫的每一天日常。

沒有時間吃午飯,就在會議室湊合泡麪。

高強度的連軸轉工作,拼就了比火箭還快的陳式抗疫速度。

1月26日,陳薇院士帶領團隊抵達武漢。

在埃博拉疫苗成功研發的經驗基礎上,爭分奪秒開展研究。

2月26日,新冠疫苗生產!

研製出疫苗,用時僅僅一個月!

2月29日,疫苗注射進陳薇院士和團隊的身體,以身試藥。

3月16日,第一批美國疫苗臨牀試驗志願者在美國西雅圖接受注射。

同一天,陳薇院士團隊研製的新冠疫苗,也獲批啟動臨牀試驗!

陳薇院士,以及進展神速的新冠疫苗,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了中國!

這就是: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膽魄!中國擔當!

而帶領團隊走向勝利的陳薇院士,低調得讓人感到可怕。

多數人沒有聽過她的名字,但全人類都在享受她的貢獻。

她是《戰狼2》中陳博士的原型,也是20__年硬槓“非典”的英雄,還是埃博拉病毒的剋星。

更有無數人,稱她為“戰神”。

2023年魏德友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6

富蘭克林曾説過:“如果説,生命力使人們前途光明,團體使人們寬容,腳踏實地使人們現實,那麼,深厚的忠誠感就會使人生正直而有意義”。最近閲讀了《忠誠勝於能力》一書,讓我對“忠誠”一詞的理解日益深刻。該書以美國海軍陸戰隊為素材和主線,穿插了許多生動形象的企業案例和寓言故事,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忠誠不僅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能力,而且是其它所有能力的統帥與核心”這一主題思想。缺乏忠誠,其他的能力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書中提到:“忠誠是一種義務,忠誠應該包括對國家的忠誠,因為你是一個國家的公民,國家給了你人身安全和保障,你就有義務忠誠於國家,在國家面前應儘自己的義務;忠誠還包括對社會的忠誠、對同事的忠誠、對職業的忠誠、對自己的忠誠、對朋友的忠誠、對家庭的忠誠等。其中對自己職業的忠誠,是最基本的忠誠。”忠誠是一種責任,這是我體會最深的一點,我認為要真正做到忠誠就要從自我做起、從工作的細節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把這種理念融入到生活和工作的每一個環節中去。忠誠的人會主動追求卓越,而缺乏忠誠的人最多在“合格”處就停止了腳步。

聯繫到我們的日常工作中,作為企業發展建設中的一員,就是要從熱愛公司、熱愛項目部集體做起,像領導常常要求我們的那樣,對工作敬業,對企業忠誠。無論在哪個崗位,肩負什麼職務,都必須以履行自己的職責為己任,用忠誠書寫成長的歷史,使自己每一天都有新的收穫。不要因為受一點兒委屈,吃一點虧就牢騷滿腹、耿耿於懷。其實在很多時候,吃虧是進步的扶梯,失去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我們只有齊心協力,才能造就一個優秀的團隊,才能推動各項工作實現高質量高標準的跨越式發展。

在我看來,忠誠應該首先表現出高效率、高效益。“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員工,你無需有多高的智商、情商等,而是要首先具備一種品德,那就是忠誠。”我們的忠誠就是要見諸於行動,為領導出謀劃策,為企業建設多提合理化建議,自覺維護公司尊嚴,切不可一時衝動,為了一點私利,做出危害公司形象和利益的可恥之舉。一份職業,一個工作崗位,是一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障,只有愛崗敬業的人,才會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不斷鑽研學習,一絲不苟,精益求精,才會為社會、為企業作出貢獻。也只有愛崗敬業的人,才有可能成為企業的棟樑之材和希望所在。

其次,忠誠不談條件,不講回報。忠誠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義務,忠誠是發自內心的情感。美國肯尼迪總統在就職演講時曾説過“不要問美國為我們做了什麼,而要問,我們為自己的國家做了什麼?”是的,不要問企業為我們做了什麼,而要問,我們為自己的企業做了什麼?當我們接到領導交辦工作的時候,是討價還價能推就推,還是盡職盡責努力完成不講任何理由?當我們在工作中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是等待觀望半途而廢,還是自我激勵攻堅克難無往而不勝?當我們自覺晉級升遷沒有達到期望值的時候,是牢騷滿腹怨天尤人,還是自我反省加倍努力厚積而薄發?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儘管才華橫溢,但總是懷疑環境、批評環境,殊不知,就是因為所持有的這種態度,才對他的進步和成長打了一個很大的折扣。

愛崗敬業、忠誠奉獻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精神。歌德曾經説過:“你要欣賞自己的價值,就得給世界增加價值。”像我們這樣的建築企業,工作環境比較艱苦,流動性大,收入也不算高,但即便如此,我們絕大部分員工仍然在環境艱苦、勞動繁重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地工作,我們的企業正因為有像他們這樣具有崇高敬業精神的員工隊伍,才能在一次次的競爭中奪得勝利,贏得榮譽,取得輝煌的業績。試想,如果沒有施工一線廣大員工的無私奉獻、愛崗敬業,我們的企業生產經營目標如何實現?俗話説得好,幹一行就該愛一行。今天我們選擇了這份職業,哪怕工作環境再艱苦惡劣,工作內容再枯燥繁瑣,我們都應該滿腔激情地工作,應該像熱愛自己的家庭一樣去愛崗敬業。

一支樂隊,需要全體成員的齊心協力,才能呈現出餘音繞樑的華章;一枝玫瑰,需要根莖的無私奉獻,才能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芳香;一個企業的蓬勃發展,同樣需要每一位員工的腳踏實地、真抓實幹,需要每個員工的愛崗敬業和忠誠奉獻。我們經常説: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每份工作都來之不易,所以我們都應該本着“努力、努力、再努力,實踐、實踐、再實踐”的精神,把誠信當成習慣,把忠誠作為信念,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斷實踐這些理念,就能獲得更多的提高和拓展,就能使我們的事業駛向更寬更遠的海洋。

2023年魏德友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7

1988年,從浙大化工系畢業的陳薇,還是一個鵝蛋臉、長髮披肩,笑容稍顯靦腆的少女。

1991年,清華碩士畢業後,陳薇簽約了深圳一家生物公司,即將過上高薪白領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幫導師取一份抗體,走進了軍事醫學科學院。

那裏尖端的研究課題和先進的科研設備震撼了她,也吸引了她。

電影《碧海藍天》中有句台詞:“人經常會感受到內心的召喚,如果不去迴應它,人就始終不能平靜下來,如果去迴應它,就意味着必須放棄很多心愛的人和物。”

一邊是錦繡般的前程,一邊是內心強烈的召喚。

在經過衡量後,她最終放棄了大公司的職位,她做了一個改變一生的決定——參軍!投身於國防大業。

同年4月,她被特招入伍。

“清華人到部隊去等於是埋沒了自己,入伍就意味着落伍。”

時光撥回到1991年,那時的大學生還很稀缺,更不用説清華的碩士了。

大家都勸她別犯傻,但她卻“一意孤行”,前往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工作。

她也確實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當兩年後她和師弟在一次學術會上碰面後,她發現師弟的收入竟然是自己的上百倍。

而且,科研工作如同航海探索,如果能發現新大陸當然有極大的成就感,但更多時候是枯燥乏味的航程。

點擊播放 GIF 2.1M薪酬低,前途未卜,辛酸孤苦,但她卻內心堅定,毫不動搖,做好了“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準備。

她先是花4年時間成為了微生物學的博士研究生,3年後又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這種孜孜不倦的學習態度,讓人望洋興歎!

從此她開始嶄露頭角,先是入選了軍事醫學的A類人才庫。後來又晉升為研究員,享受首批軍隊特殊人才津貼。

2023年魏德友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8

5月11日,縣市場監管局召開會議學習“全省優秀共產黨員”龍增剛同志先進事蹟。

龍增剛,男,布依族,中共黨員,2019年8月13日,因積勞成疾,引發呼吸衰竭、腎衰竭,經醫治無效不幸去世,年僅47歲;該同志參加工作26年來,拼搏實幹,忘我工作,造福一方百姓,始終嚴守人事紀律和廉政紀律,始終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被省委組織部追授為“全省優秀共產黨員”。

會議號召全系統幹部職工向龍增剛同志學習,學習他堅定信念、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結合正在開展的“兩學一做”教育活動,爭做一名合格黨員;學習他一心為民辦實事、謀福利的公僕情懷,自覺抵制不正之風,加強服務意識,做好服務工作;學習他愛崗敬業、鞠躬盡瘁的實幹精神,進一步推動食品安全、特種設備安全、行政執法等工作;學習他廉潔自律、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堅決遏制腐朽蔓延勢頭,着力打造忠誠、乾淨、有擔當的市場監管隊伍,持續推進市場監管工作上新台階。

各基層分局局長,局機關全體幹部職工78人蔘加會議。

2023年魏德友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9

袁隆平,平頭小臉,其貌不揚,土裏土氣。你想不到他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而正是這個顯得有些平凡和土氣的老頭,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華,在古老的土地上創造了非凡的奇蹟——目前在我國,有一半的稻田裏播種着他培育的雜交水稻,每年收穫的稻穀60%源自他培育的雜交水稻種子。

是怎樣的力量把一個人的命運緊緊聯繫並且積極影響着16億人的命運呢?又是一種怎樣的力量促使着袁隆平年輕時違背母親的意願作出自己的人生選擇?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促使他執着於雜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終走向成功的呢?

“知識+汗水+機遇+靈感=成功”是他一生的縮寫

機遇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從一棵天然雜交稻開始,袁隆平開創了水稻育種的新歷史。作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國的英雄,也是有着世界性貢獻的傑出科學家,他獲得的一系列國際獎勵可資證明。若回答“下個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沒有哪位科學家比袁隆平更有資格回答了。

關於超級雜交水稻,不善言辭的袁隆平有着講不完的故事。當別人問他成功的祕訣時,他以“知識+汗水+靈感+機遇”作了精闢的回答,並且還講了一個故事。

從“1953年到1966年,我在農校一邊教課,一邊做育種研究,每年都去農田選種。從野外選出表現優異的植株,找回種子播種,看它第二年的表現,這樣來篩選具有穩定遺傳優異性狀的品種,這稱為系統選育法,是常用的一種方法。1962年,我在一塊田裏發現一株稻鶴立雞羣,穗特別大,而且結實飽滿、整齊一致,我是有心人,沒有放過它。第二年我把它種下去,辛苦培育,滿懷希望有好的收穫,不料大失所望,再長出來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這時候一般人感到失敗就放棄了,我坐在田埂上想為什麼失敗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選出的是一棵天然雜交種,不是純種,因此第二年遺傳性狀出現分離,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雜交種的產量來計算,畝產能達到1200斤,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發靈感,既然水稻有雜交優勢,我為什麼非要選育純種呢?從此我致力於雜交水稻育種。”

誰能夠想象到,一個關係着16億中國人吃飯問題的偉大的探索與成功,就這樣由袁隆平的一個意念而開始並最終誕生了。

為了雜交水稻,袁隆平幾乎奉獻了自己的一切,知識、汗水、靈感、心血,沒有什麼不是為了那夢寐以求的雜交水稻。在研究的初期階段,為了獲得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在1964年到1965年連續兩年的酷暑季節頂着烈日大海撈針般地尋覓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和附近生產隊的稻田裏,在前後共檢查了4個常規水稻品種的14000多個稻穗後,終於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身體的勞累還在其次,學術界權威的質疑與反對,使袁隆平承受着巨大的輿論壓力。當時學術界流行的經典遺傳學觀點認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許多不良的因子已經被淘汰,積累下來的多是優良的因子,所以自交不會退化,雜交也不會產生優勢,從而斷言搞雜交水稻沒有前途,甚至説研究雜交水稻是“對遺傳學的無知”。然而無論是科學道路上的挫折、失敗,還是人為的干擾、破壞,所有的磨難都無法動搖袁隆平執着的夢想。他堅信實踐才是真正的權威,火熱的生命加上知識的力量能夠改變一切。

1966年,經過兩個春秋的艱苦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株有了較多的感性認識後,袁隆平把獲得的科學數據進行理性的分析整理,撰寫出首篇重要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國科學院出版的權威雜誌《科學通訊》第4期發表。這篇論文的發表,標誌着在國內開了雜交水稻研究的先河,這不僅是一個普通意義上的水稻育種課題的啟動,而且開創了一個劃時代的嶄新的研究領域。在隨後的30多年間,他在雜交水稻這個領域始終保持着世界領先地位,他的研究成果一個接一個,他創造的雜交水稻神話一個接一個。從1976年至1999年,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畝,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相當於解決了3500萬人口的吃飯問題,確保了我國以僅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

袁隆平用知識在中國古老的土地上,圓了華廈民族幾千年都在渴盼的夢想,寫下了一個震驚世界的神話。

1999年6月,“ 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昭示着高科技與資本的緊密結合,將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對於科技與知識的力量,怕是鮮有人能比袁隆平有着更深切的認識了。

假設我們的超級稻大面積推廣時“1畝平均增產400斤,推廣1億畝每年就可以增產糧食400億斤,相當於目前國內一箇中等省份一年的糧食總產量。而我搞超級稻研究,只需要國家1000萬元的投資。所以科技進步產生的效益是巨大的。那麼,水稻畝產提高的潛力到底還有多大呢?我跟你講,潛力非常大。在理論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對地表太陽能的利用率可以達到5%。目前全國水稻的平均畝產為800斤左右,只相當於利用光能的12%,通過科技進步,只要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論水平的一半即25%左右,即意味着畝產翻番。我們的超級稻成功並推廣後,預計可使全國水稻平均畝產增至1200~1300斤。現在我的學生們,年輕的一代的科研人員技術手段更先進了,開展分子水平的育種,效率更高。展望一下,達到3%的光能利用率是可能的,那時16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就解決了。你説科技的力量大不大?”

夢,誕生於兒時那片美麗的園藝場, 然而,回眸 袁隆平的成功之路,可能誰也無法想到,他之所以會如此義無反顧的選擇以農業作為自己奮鬥一生的事業,竟只是緣於兒時感覺到的剎那間的

美麗。

2023年魏德友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20

當了解蔡藴敏老師事蹟後,我被她的職業精神深深打動,同時也震撼到了我!

蔡老師,是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的一名普通護士。當我看到她照片的時候,她的端莊、樸素,富有親和力的笑容就大致能感覺出她的為人。20xx年的護理生涯,她基本上是在換藥室裏度過的。如何讓患者的傷口儘快癒合並讓患者就醫方便是她時刻關注的問題。

在我在參閲她的事蹟時,一張照片一段故事深深的映在了我的腦海裏,故事講述到一位農村的失智老人,來到了她的換藥室。因平時家屬護理的不是很周全,當蔡老師揭下壓瘡傷口時的那一刻,驚呆了!傷口上已密密麻麻爬滿了正在蠕動的蛆蟲。換藥室剛來的小護士見狀,嚇得手中的藥瓶都掉了。蔡老師強忍着驚訝和噁心,故作鎮定地對其他護士輕聲説:“不要叫,不要驚擾到病人和家屬。”她迅速找來醫用鉗子,伏在老人的側腰前,距離僅有10釐米,小心翼翼地為老人一隻只地把蛆蟲清理乾淨。惡臭襲來,連走廊都聞得到,她帶上口罩,為老人清理傷口,漸漸地她的嗅覺都變得麻木,聞不到臭味了。最後,她一共捉出66條蛆蟲,隨後的清創包紮按部就班。

事後有人問:“是什麼信念支撐你一定要處理完這些發臭甚至生蛆的傷口?”蔡藴敏回答道:“總得有人去做啊,幹上這一行,就要有這個心理準備,看着病人飽受傷口難愈的痛苦折磨,我真的很心痛。蔡老師表示曾經有過一次,她俯身低頭為病人處理創口時,病人腸胃裏空氣蠕動,大便直接噴了她一臉,表示自己曾經有膽怯與無法面對的時候!

蔡老師的事蹟讓我們感同身受,通過學習蔡藴敏的事蹟,讓我體會到作為一名招商員:只有勤於學習,注重過程,努力專研才能擔當得起招商引資的責任。 特別我們做招商工作的,更需要一絲不苟的精神,要讓客户完完全全的信任我們,放心把公司交給我們園區!

2023年魏德友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21

袁老去世的消息令人痛惜,我們終將沒有等到媒體的二次闢謠。今天上午,一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今天去世的消息全網炸裂,好在媒體隨後進行了闢謠,直到噩耗再次傳來,我們依然希望“這不是真的”。對袁老稍有耳聞的人都會明白,先生的離世是我們的哀痛,更是國家的損失。

袁老的一生獻給了農業科學事業,他的生平也因此寫滿輝煌。1981年獲得國家發明特等獎,20__年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__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0__年獲“改革先鋒”稱號,20__年被授予“共和國勛章”。他還相繼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等二十餘項國內國際大獎。説譽滿中外,毫不誇張。

如果説這些榮譽的表達還不夠真切,那麼我們再用一組數據來説明。1996年,農業部正式立項超級稻育種計劃。4年後,第一期每畝700公斤目標實現。隨後便是20__年800公斤、20__年900公斤、20__年1000公斤的“三連跳”。20__年11月2日,第三代雙季雜交稻畝產3000斤攻關測產在湖南衡南縣啟動,最終第三代雙季雜交稻畝產達到1530.76公斤。從700公斤到1500公斤,其意義不言而喻。

其實我們敬仰袁老不光是因為成績,更因為情懷。袁隆平院士曾説自己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第二個夢是雜交稻覆蓋全球夢。“全球有一億六千萬公頃稻田,如果一半有八千萬公頃(種雜交水稻),那現在的情況,每公頃增產兩噸,可以多養活五億人口。”他的奮鬥夢,讓他守護了“把飯碗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上”這句話近70年。

稻菽千重,禾下留夢。袁老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夢並沒有結束。今天下午,長沙市民夾道送別袁隆平院士靈車,齊喊“袁爺爺,一路走好”,這場面與“十里長街送總理”異曲同工。大家打開朋友圈,總有幾條動態屬於袁老,留言支持降半旗的聲音隨處可見。“從今以後珍惜每一粒糧食”的質樸表達,像極了晚輩對彌留長者告別……民眾的自發行動説明了一切。

袁老曾説,“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他把自己遍灑在祖國大地之上,也把他的兩個夢餘下的部分留給了我們來完成。始終端在自己手裏,就算我們中的大多數不能把農研的冷板凳坐熱,但我們能做到光碗、光盤,一日三餐、必不相忘。我們此後都會做一粒“好種子”,喜看稻菽千重浪。

2023年魏德友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22

20__年春節雖然很冷,但最美的逆行者卻温暖了我們的心。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中國人回家與家人團圓的腳步:沒有想到我們會重蹈20__年非典的覆轍,也沒有想到我們在這場抗疫戰爭中需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更沒有想到當我們居家不曾踏出家門半步時,有多少“逆行者”正在冒着生命危險拼命拯救病人的生命……

他們説:“國有戰,召必回,戰必勝”。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面對疫情,“逆行者”們不計個人安危,迎難而上。他們仁心仁術,大愛無疆;他們馳援武漢,義不容辭。

在奉勸民眾不要去武漢的同時,他們卻寫好請願書逆流而上。他們不是偉人,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成就,但是他們用平凡的雙手救死扶傷,用自己的生命尋找更多人的生命線,他們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患者的人生!

鍾南山院士今年已經84歲的高齡了,原本可以享受天倫之樂,卻選擇了臨危受命。他從沒有過絲毫猶豫,就像當年面對肆虐的非典一樣,匆匆出發,奔赴戰場。他在高鐵上的那一張照片,感動了我,也感動了全國人民。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衞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73歲,當國家有難,人民需要之時,毅然挺身而出,拼自己全力,逆行在疫情一線。為了有更多的時間去研製抗擊疫情的藥,她一天只睡三個小時。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江應安説:“70多歲的老人了,不分晝夜,這個老太太,真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

“你爭分奪秒,為生命築起希望的港灣。你忘了害怕,堅守着捨生忘死的諾言。你忍住淚水,放棄見親人最後一面。你逆行向黑暗,無懼危險。你與病魔激戰,拯救病患。你為人民奉獻,犧牲在前。白衣天使,大愛人間。這就是中國醫生! ”這一則電視上的公益廣告道出了逆行者們的大無畏精神。是啊,疫情無情,人間有愛!退縮,從來不是我們中國人的性格!我們擁有着力量,我們必定會勝利!

加油,逆行者!加油,武漢!加油,偉大的祖國!v

2023年魏德友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23

“最艱難的成功,不是超越別人,而是超越自己。”

從抗擊非典,到援非抗埃,再到此次武漢抗疫,在生物安全領域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一直在努力超越自己。

1月26日,陳薇受命率軍事醫學專家組緊急趕赴武漢,率領團隊圍繞新型冠狀病毒的病原傳播變異、快速檢測技術、疫苗抗體研製等,與軍地有關單位迅速建立起聯防、聯控、聯治、聯研工作機制。

核酸檢測是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技術支撐。抵達武漢後,陳薇帶領專家組僅用一天即完成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和檢測平台搭建工作,應用自主研發的檢測試劑盒,配合核酸全自動提取技術,迅速形成日檢1000人份的核酸檢測能力。

為加快推進科研與臨牀有效融合,陳薇率領科研人員在病原學、免疫學、空氣動力學等領域展開研究,快速建立“核酸檢測—抗體篩查—多重病原檢測”的鑑定鏈條,精準診斷臨牀患者感染類型,率先在火神山醫院等3家醫院推廣應用,有效提高了臨牀診斷準確率和治癒率。

疫苗,是終結新冠肺炎最有力的科技武器。在武漢,陳薇率領團隊與後方科研基地聯合作戰,集中力量展開應急科研攻關,爭分奪秒開展腺病毒載體重組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

這是一個個值得銘記的閃光時刻——

3月16日,陳薇帶領科研團隊研製的新冠病毒疫苗,成為國內第一個獲批正式進入臨牀試驗的疫苗。

4月10日,完成疫苗一期臨牀試驗接種的108位志願者,全部結束集中醫學觀察,健康狀況良好。

4月12日,該疫苗開展二期臨牀試驗,成為當時全球唯一進入二期臨牀試驗的新冠病毒疫苗。

談及疫苗研發,陳薇説:“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疫苗成功進入臨牀試驗,是我國科技進步的體現,也是大國形象、大國擔當的體現,更是對人類的貢獻。”

建設國家生物安全科學與產業創新中心,是陳薇的夢想。作為一名政協委員,她一直在為此積極建言、大聲呼籲。

“已知有手段,未知有能力。”這是陳薇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面對已知和未知,她帶領團隊時刻枕戈待旦,不斷超越自己……

採訪手記

在陳薇看來,一個人的職業選擇如果能與國家重大需求相結合,個人價值就會成倍放大。在數十年如一日為國奉獻、為民解難中,陳薇和戰友們竭力實現自己的價值,成倍放大自己的價值。

作為一名軍人,她聞令而動、敢打敢拼,展現了鋼鐵戰士的血性本色;作為一名黨員,她關鍵時刻衝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發揮了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作為一名院士,她領銜研發全球第一個進入二期臨牀試驗的新冠病毒疫苗,彰顯了我國的科技實力,用實際行動譜寫了絢麗的奮鬥篇章。

2023年魏德友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24

李文祥:一位平凡的革命老人,一位平靜的耄耋老者,一位平常的慈悲長輩。“平凡”、“平靜”、“平常”,在李文祥同志身上,我們看到了不屈不撓的堅毅、不折不扣的堅持,和不卑不亢的堅強。而這一切,正是“三平”精神的直接體現。

“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之中的極強烈責任感”,這極具概括力和滲透力的“三平”精神,是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同志在20xx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出的,是對中原人羣體性格的精煉概括,是河南精神內核的生動展現和總結,是中原優秀文化的歷史傳承,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涵和特徵的具體體現。

從現在開始,我決定學習李文祥,將“三平”精神落到實處,落到生活和工作中來,落到每一個真實的當下,落到行、住、坐、卧中來……

在平凡之中依然有着偉大的追求。宋代大文豪蘇軾在《晁錯論》中説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一個人的志向如何,決定他以後得發展如何。這個志向,就是我們的理想,我們的追求。革命先烈方誌敏曾説:“我們活着不能與草木同腐,不能醉生夢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為!”平凡之中,也不能失去我們的追求。追求就像是黑暗中的明燈,會引領我們向着勝利的方向前行!儘管我現在的工作環境一般,又屬於“無房無車無票子”的“三無人士”,但我依舊堅持着自己的追求和夢想,而且會為之奮鬥不止,直至生命結束的那一刻!

在平靜之中依然有着滿腔熱血。三國時的軍事家諸葛亮説:“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即是説,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看似平靜之中,卻藴含着對人生、對社會、對事業的滿腔熱血,更是一種積極進取、為事業兢兢業業和堅忍不拔的精神境界。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更應在求真務實、嚴謹科學的“平靜”之中,心正氣正、激情滿懷,時時刻刻為黨的事業準備着,隨時願意為黨的事業奉獻出自己的最大力量。

在平常之中依然有着極強烈的責任感。有位教師在文章中寫道:“雄鷹看到藍天的廣闊,便振翅高翔,自由而高傲;飛瀑看到峭崖的險絕,便一瀉千仞,流銀瀉玉,靈動如龍;海燕看到巨浪的洶湧,偏引吭高歌,乘風破浪,大氣巍然。我們如果沒有責任心,就如那牆頭的浮草,輕浮淺陋。”一個沒有責任心、責任感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唯有具備強烈的責任感,我們才願意去付出、去努力、去開拓、去奮進。雖然我們的生活很平常,但責任感卻不能忘,我們每做一件事情,要權衡輕重,不能盲目,不能莽撞。

一個民族沒有精神,就很難發展、壯大;一個人沒有精神,就很難成才、成功。精神是脊樑,是支柱,是財富,是我們生命的基石。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當前有“四種危險”擺在全黨面前,其中,“精神懈怠的危險”居首位。精神,是人性的根本、文化的生命、民族的靈魂、國家的希望,是保持經濟社會發展活力的強大動力,是時代最鮮豔的花朵。而“三平”精神,正是解除我們“精神懈怠的危險”的重要“法寶”,理應得到弘揚和傳承。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基層幹部,我們更應該學習李文祥同志,弘揚“三平精神”,爭做“簡單、坦誠、陽光、激情”式幹部,在實際生活中,堅持信念、淡泊名利、自覺擔當、默默奉獻,把這種精神落實到實際行動中,為建設富裕、和諧、美麗新範縣做出更大的貢獻。

2023年魏德友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25

縱觀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繁衍與發展歷程,大大小小的瘟疫其實從未遠離人類,在歷代應戰疫病的過程中,中醫已形成了一整套系統且獨特的理論和實踐體系。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乙腦、流腦、出血熱、SARS、甲流等流行性傳染性疾病的防治中,中醫藥均發揮了應有作用,社會各界對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也寄予希望。

在一次次臨牀診察和研究中,張伯禮發現中藥在減輕發熱症狀、控制病情進展、減少激素用量、減輕併發症等方面均有療效。他建議:輕中症患者中藥湯劑個體化治療,重症患者中西醫結合治療。一切,都要以病人受益最大為原則!

隨着中醫藥診療參與力度和廣度的不斷推進,目前,中醫或中西結合救治患者七千多人次,已有近千名患者治癒出院,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的全過程中都發揮了作用。

張伯禮説,“從深度看,中醫在此次疫情防治過程中有了成建制隊伍和定點醫院,僅湖北省中西結合醫院和武漢市中醫醫院兩家定點醫院就有400餘張牀位,金銀潭醫院開設了中醫病牀40餘張。由中醫藥人員進行救治,使患者得到了系統規範的中醫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此外,全國多地中醫院參加病人收治,或建立了中醫會診制度;多個省市發佈文件,要求全部患者都能得到中醫藥治療。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中,中醫藥全過程發揮了作用,對於普通型患者改善症狀,縮短療程,促進痊癒;對於重症、危重症患者,可減輕肺部滲出,控制炎症過度反應,防止病情惡化;對於恢復期患者,可促進康復進程。除了臨牀救治,還同步開展了臨牀和藥物科學研究,我們承擔了國家科技應急攻關項目-中西醫結合防治新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臨牀研究,目前已經啟動,正在緊張有序的進行中。”

2023年魏德友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27

滕啟剛同志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他紮根基層法院工作30年,歷經刑事審判、行政審判、派出法庭等多崗位鍛鍊,對黨和人民始終懷着深厚情感,以恆心踐初心、以生命擔使命,勤勉履職、忘我工作,為人民司法事業作出積極貢獻。

滕啟剛同志堅持嚴格公正辦案,總是深挖每一處細節,求證每一個真相,確保每一起案件都經得起法律、歷史和人民的檢驗。他積極投身基層治理,主動走進羣眾中間,用鄉親們熟悉的語言、聽得懂的方式釋法説理,創建用心調解、用情疏導、用法釋疑的“滕氏調解法”,真正把矛盾化解在源頭,切實把糾紛化解在基層。他甘於清貧、廉潔自律,珍惜法官名節,涵養家庭美德,從不用身份和權力謀私利。他崇德向善、心有大愛,不計得失、不慕名利,以赤誠之心、無私之愛、公正之舉、廉潔之德樹立起新時代人民法官的光輝形象。

決定指出,黨的十九大以來,全國各級人民法院湧現出一大批品格高尚、實績突出的先進典型,滕啟剛同志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他忠誠擔當、甘於奉獻,表現突出、事蹟感人,是深入學習貫徹__、積極踐行__法治思想的優秀黨員,是新時代人民法官中忠誠敬業、傾心為民的傑出代表,是全國法院隊伍教育整頓期間湧現的先進典型。

決定號召,全國各級人民法院要廣泛開展向滕啟剛同志學習活動,教育引導廣大幹警以先進典型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鋭意進取、拼搏奉獻,奮力推進新時代人民法院工作高質量發展,切實履行好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的重大責任,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法治中國提供有力保障,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2023年魏德友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28

“功名利祿全放下,一心只為千萬家”的黃詩燕,將一名新時代優秀共產黨人的形象,立在炎陵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感召來者,以啟後世。

壹 堂堂正正做事 清清白白做人

炎陵縣紅軍標語博物館前,黃詩燕身穿白襯衫,佩戴黨徽,精神煥發地站在最中間。

“我很懷念黃書記。”炎陵縣委副書記饒祥明拿起桌上的這張合影照片細細端詳,“人們常説,當家3年狗都嫌。黃書記在炎陵工作快9年了口碑還這麼好,他真正做到了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黃詩燕剛來炎陵時,饒祥明先後3次請他去自己家裏吃飯,他都推辭了。第3次黃詩燕説了心裏話:老饒啊,我這個人吃飯很簡單,再説去了你家不去他家,難得平衡,誰家都不去最好,我還可以省點時間做事。

“我可以負責任地説,在炎陵這些年,黃書記沒有接受過任何一次私人宴請。”饒祥明説。

黃詩燕的老家就在攸縣,親戚多,但他從沒有插手過任何一個項目,打過任何招呼。妻子和女兒來炎陵看他,也都是悄悄地坐快巴來回。

宿舍裏,沙發破了,電視機舊了他都不準換,唯一要工作人員添的“傢俱”,是兩把摺疊的椅子。沙發太小,來了人坐不下,添兩把摺疊椅,方便他人,也不佔地方。

黃詩燕去世後不久,饒祥明收到了黃詩燕女兒黃心雨發來的短信。她説,現在還有遠房親戚假借父親之名要求辦事,這是父親不願看到的,請他也不要為他們辦這些事。

“心雨很年輕,但很懂事。黃書記的家教嚴、家風好。”饒祥明感慨。

貳 “我們都尊稱他為‘黃老師’”

入夜,炎陵縣委大院裏,掛在大樟樹上的一盞盞方形路燈亮起來。

以往這個時候,是黃詩燕的散步時間。

散步不僅是運動,也是黃詩燕細察民情、精準調研的微訪。路上少了一個井蓋,路邊的燈沒有亮,甚至大院門前樹下的一盞燈上有蜘蛛網,都逃不過他的眼睛。黃桃上市,他常到路邊的小店去詢問,甚至走好幾裏地趕去集貿市場調查。

有一次,黃詩燕在散步時發現,街頭垃圾堆得比較多。他立刻打電話詢問,原來是一個垃圾處理廠搬遷與當地百姓的協商出了問題。他立即通知相關部門開會。“會上他發了火:這是老百姓生活的大事,必須連夜解決,明天早上看結果。”炎陵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黃建中回憶。

散步,還是黃詩燕與幹部羣眾心連心的貼近。

和大院門口的保安聊天,他發現保安室天花板漏雨,通風不好,馬上通知後勤部門改善;接龍橋邊碰到一位殘疾人,他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錢,並打電話請縣民政局將其送回家。

黃詩燕去世後,炎陵縣鹿原鎮黨委書記賀勇一直沒有勇氣再走那條熟悉的路線。因為“每次路過都是一種煎熬” 。

20__年3月,賀勇調任縣委辦常務副主任。“當時我覺得自己40歲了,有點本領恐慌,甚至不想幹了。有一天他改完我起草的綜合材料後,邀我在大院裏散了幾圈步,以‘老辦公室’的身份和我分享他的經驗,我的心一下就安下來了。”

令賀勇和其他幹部都記憶深刻的,還有黃詩燕的博學多才。他記憶力驚人,散步時,《資治通鑑》《三國演義》裏的一些段落,能一字不差背出來。“私下,我們都尊稱他為‘黃老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qewr0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