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疫情階段性勝利致敬抗疫英雄的個人感受(精選5篇)

疫情階段性勝利致敬抗疫英雄的個人感受(精選5篇)

疫情階段性勝利致敬抗疫英雄的個人感受 篇1

這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阻擊戰、總體戰。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傳播速度之快、感染範圍之廣、防控難度之大前所未有。

疫情階段性勝利致敬抗疫英雄的個人感受(精選5篇)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根據中宣部的部署,廣大新聞工作者不畏艱險、深入一線,奔赴抗擊疫情主戰場。

宣傳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踐行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要求,報道疫情最新動態,傳播疫情防控知識,書寫抗“疫”一線感人事蹟,營造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築同心的輿論氛圍,新聞戰士始終與人民羣眾同呼吸共命運。

到戰火中去記錄生死之疫

“如果你的報道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現場不夠近”,這是許多記者的座右銘。

“作為一名新華社‘老兵’,我再次回到‘戰場’。”新華社記者王毓國18年前曾深入阿富汗反恐戰場採訪。如今,面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他和他的戰友,從北京奔赴武漢。除夕夜,新華社記者熊琦進入武漢中南醫院重症隔離病房採訪,最早發回《重症隔離病房裏的除夕夜》等現場報道。

1月20日,新華社啟動應急報道響應機制,隨後成立武漢前方報道指揮部,平均每天播發各類稿件200多條,推出了《黨旗,高高飄揚在防控疫情鬥爭第一線》《將戰“疫”進行到底——寫在武漢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託舉生命的方舟——方艙醫院建設記》等一批“鎮版刷屏”之作,鼓舞奮戰在抗疫一線的萬千英雄向前,向前,再向前!

“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我們就應該衝鋒在前。” 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人民日報社記者李舸率領的赴湖北抗擊疫情攝影小分隊,協調在抗擊疫情一線的骨幹攝影力量,分赴各家醫院,為全國馳援湖北的4.2萬名一線醫務人員每人留下一幅“戰疫”肖像。

疫情無情,人間有愛。

除夕之夜,20__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史無前例地未經彩排增加節目《愛是橋樑》。這一節目開始時的視頻內容,正是中央廣播電視總枱記者蔣曉平和他的同事們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持續蹲守採訪而得。擔心他安危的妻子在朋友圈中寫道:“明知前方有病魔的威脅,你依然選擇逆向而行,並不是不知那裏有危險,只是職責所在,所以義無反顧。”

阻擊疫情的戰場上,疫情就是命令,一批批新聞“戰士”聞令而動,毅然逆行,不畏生死,衝鋒陷陣,踐行“四力”。

政治工作部第一時間抽組前方宣傳報道分隊,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先後3批次派出24名記者,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派出攝影力量。解放軍報攝影記者王傳順已在武漢奮戰一個多月,5次深入最危險的“紅區”。他的同事高立英是報道分隊唯一的女記者,除夕當天才回到石家莊家裏,她主動請戰,大年七年級中午即趕赴武漢。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廣電部記者樊斌和戰友們連續奮戰,精心採製230餘條現場報道。

經濟日報記者瞿長福曾多次參加急難險重採訪,是中央媒體戰“疫”隊伍中年齡較長的記者。他緊急受命帶領團隊奔赴武漢,帶頭到醫院、菜場、社區、企業採訪,推出了“來自戰‘疫’一線的紀實報道”“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特別報道”等系列主題全媒體作品。

“我是記者,我是黨員,長期跑衞生戰線,情況我最熟,最危險的地方,我上!”1月21日,湖北廣播電視台記者謝珍和同事一起前往武漢同濟醫院發熱門診,成為第一批進入定點醫院採訪的記者之一。

1月23日,澎湃新聞記者魏凡第一次穿上防護服,走進荊州胸科醫院重症隔離區,與患者面對面交流;1月28日,中國婦女報記者徐旭從北京抵達武漢,傾聽女醫生張繼先講述及時上報疫情、團隊“零感染”的抗疫故事;2月5日,南方都市報記者鍾鋭鈞與同事從廣州出發趕赴武漢,此後他們蹲守漢口醫院隔離病房,搶拍一個個感人的真實瞬間……

全力以赴、盡鋭出戰,根據中宣部的統一部署,按照中央指導組的統一安排,4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記者深入湖北和武漢一線,與當地媒體同仁並肩戰鬥,同湖北人民武漢人民並肩作戰,同舟共濟,在抗擊疫情中書寫責任擔當。

到羣眾中去傳遞顯政共識

疫情防控阻擊戰,也是一場輿論戰、信心戰、信息戰。恐懼、謠言和污名化往往比病毒本身更可怕,戰勝疫情需要科學、理性和團結。

在抗疫一線,新聞工作者堅持新聞報道服務於防疫大局的原則,以筆為槍、抗疫為民,傳遞信息、展示真相,駁斥謠言、澄清謬誤,為提升羣眾防控意識、凝聚疫情防控共識、穩定民心激發力量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離漢通道關閉後,網絡上一度盛傳武漢市民生活陷入困境。人民日報社記者程遠州和同事走上街頭,走進超市、加油站、地鐵等公共場所,寫出《直擊:離漢通道關閉第一天》,澄清不實傳言;針對公眾對疫情的恐慌,採訪多家醫院醫護人員,報道治癒出院患者和醫護人員的一線認知,傳遞理性科學的信息,為抗疫打氣。

農村地區的疫情防控工作一度較為薄弱。新華社記者徐海波在1月22日採寫《疫情防控別把農村漏了》予以呼籲。一週後,他踏上下鄉路,深入六七個縣市的鄉鎮村莊,到衞生院和病患家中瞭解情況,反映民聲。

從1月26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枱《焦點訪談》持續聚焦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話題,凸顯了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2月11日起,《新聞聯播》推出專欄“一線抗疫羣英譜”,截至3月5日,已經連續播出24期節目,講述了來自醫療救治一線、基層社區、一線公安幹警、志願者等多個奮戰在抗擊疫情第一線的普通人的故事,展示“平民英雄”的精神力量。

報道最真實的信息,供抗疫決策參考,是媒體職責的一部分。在中央指導組的統一部署下,中央在湖北媒體和部分湖北媒體深入武漢三鎮街道、社區、小區進行摸排,急羣眾所急、解羣眾之困,深入調查武漢市未收治隔離的“四類人員”情況,人民日報建立專門的網絡平台,廣泛徵集新冠肺炎求助者信息。同時利用各種渠道協助徵集有關線索,瞭解分類集中收治隔離工作的落實進展,推動解決應收盡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月9日半夜,環球時報記者崔萌和同事在跟蹤採訪一個社區轉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過程中,發現由於工作滯後、銜接無序、組織混亂等問題,數十名患者無法得到妥善安置。崔萌和同事迅速向上級反映情況。當夜,中央指導組立即安排,予以妥善解決。次日,中央指導組對事件責任人進行了約談問責。

現代快報記者熊平平和顧煒到社區調查前,提前做了大量功課,找到該社區一些患者信息一一核實,深入社區與基層工作人員面對面細聊,結果發現僅這一個社區就有許多“四類人羣”尚未得到收治或隔離,並且拿到了所有名單

黃岡市衞健委主任“一問三不知”、武漢市紅十字會物資分配存疑、愛心捐贈渠道不暢……媒體的報道不僅推動了問題的迅速解決,彰顯要“急羣眾之所急,解羣眾之所憂”的導向,更體現出中央對於抗擊疫情的決心和對不作為的零容忍態度。

到平凡中去展現英雄時代

在全社會激發正能量、弘揚真善美,對於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至關重要。

圍繞武漢市等疫情嚴重地區的“防”“供”“治”“安”“暖”等方面工作,中央和湖北主要媒體統一開設“一線抗疫羣英譜”“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應收盡收刻不容緩”四大欄目,深入宣傳黨中央決策部署、對湖北和武漢疫情防控的關心重視,宣傳一線醫務人員、公安民警、社區工作者、志願者、基層幹部的感人事蹟,展現全國各地支援湖北和武漢的情況,展現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同舟共濟的精神風貌。

人民日報社記者李昌禹在採訪過程中,與武漢市江岸區新村街道為羣社區副主任劉娟成了好朋友。在武漢的這段時間,李昌禹每天跑醫院、進社區,採寫的一線人物報道《我的兄弟在戰鬥,我要回去!——一位武漢醫生的千里逆行》《第一道防線,守住!》等報道,生動、真實地反映了抗疫一線醫護人員和社區工作人員衝鋒在前的工作狀態。

“我能做的便是用鏡頭去感知這座城市的脈搏,用文字去書寫這些人的冷暖。”中國青年報記者魯衝前後五次去到武昌方艙醫院,從2月4日凌晨開始建設,到收治首批病患,再到康復患者出院……魯衝見證了生命的“方舟”點燃希望的燈火。

不久前,一張李蘭娟院士臉上深深壓痕的照片刷屏網絡。這張照片,正出自中新社記者安源之手。李蘭娟院士從醫院重症病房出來後脱下防護服時,疲憊的她下意識地露出了微笑,面部的壓痕清晰可見。安源敏鋭地意識到,在疫情防控最吃勁的關鍵節點,李院士作為高級別的專家之一,她的笑容意味着信心和勝利,於是連忙舉起相機,抓拍了這個動人的珍貴瞬間。

臨危受命組建的“強強組合”,成為長江日報此次戰“疫”報道中的黃金搭檔。43歲的史強和50歲的金振強第一個合作作品,是見證武漢120急救車轉運患者。從1月29日接到任務開始,兩人24小時跟隨120急救車,多次見證入户轉運重症患者。他們跟隨一線急救人員一起,進入重症患者家中,近距離記錄、拍攝急救人員工作環境和履職狀態,及救治患者的情況,真實反映120急救人員的內心世界和職業堅守。

自1月29日起,光明日報先後派出4批共15名記者,奔赴武漢一線進行採訪報道。他們發稿始終共用一個團隊的名字:光明日報武漢一線報道組。報道組打造報告文學特色品牌,《那些匆匆而過的人本來如此平常》《那些凝聚起來的力量》《全力救治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決戰ICU》等報道,把抗擊疫情中的中國故事講得生動感人,增強正面宣傳的可讀性、吸引力。

從影像日記“這七天,他們都經歷了什麼?”,到短視頻“鍾南山示範如何摘口罩”;從發佈武漢觀察Vlog,到上線疫情地圖;從發起為最美逆行者亮燈加油的公益活動,到設立信息闢謠專欄,各家新聞單位創新方式方法,充分發揮新媒體平台傳播作用,不斷提升網上傳播能力,將疫情防控最新消息、一線感人故事、疫情防控小貼士等,製作成圖文、短視頻、H5、抖音、快手等,被廣泛傳播。

抗擊疫情的戰鬥仍在繼續。

當前,湖北和武漢疫情防控任務依然艱鉅繁重。一線新聞工作者正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及時報道權威信息,把鏡頭對準一線、把筆端觸及基層,為打贏“武漢保衞戰”提供有力輿論支持。

疫情階段性勝利致敬抗疫英雄的個人感受 篇2

以前的春節和除夕都是熱熱鬧鬧的,尤其是吃年夜飯的時候大家圍坐一桌,邊吃邊聊,別提有多高興了。但今年的春節,並不是如此,只有一家三口在家裏吃年夜飯,所以顯得這頓年夜飯冷冷清清的,一點兒都不熱鬧。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它——新型冠狀病毒。

人有善惡,在新冠疫情面前,人性的惡也逐漸顯露出來:在武漢,一棵白菜竟賣六十多元;十隻口罩的價格竟高達850元……不過在這些醜惡行徑的對面,更多的是善和美:那些每天奮鬥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們和醫學教授起早貪黑、不分晝夜,奮戰在疫情的第一線,保衞着人民的健康。

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在這場疫情中更是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呼籲大家千萬別去武漢,而自已卻坐上了前往武漢的列車。

還有武漢金銀潭醫院的院長張定宇,在疫情期間,他凌晨兩點才睡覺,四點又要爬起來,處理各種突發事件。可誰知,他身患漸凍症,雙腿肌肉已經萎縮。但他並沒有氣餒,而是堅持奮鬥在一線。

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無名英雄——在海南海口,有一家便利店的老闆,免費向市民發放六萬只口罩,當地人民也稱他是“民間英雄”;一名年已83歲的老黨員,來到當地社區,在桌上放下了一沓嶄新的100元鈔票,轉身就走了。可他的家庭並不寬裕,老伴癱瘓在牀,老人四處撿些廢品來補家用。如今他卻不留姓名,留下了一萬元……

像他們這樣的英雄,還有很多很多,面對疫情,他們毫不畏懼,舍小家為大家,特別是奮鬥在一線的醫務人員,他們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們使我堅信,我們一定會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的!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疫情階段性勝利致敬抗疫英雄的個人感受 篇3

滴答滴答,時間悄悄地溜走,一個鮮活的生命即將消逝,是你們,趕來挽救了這大自然的傑作,當中國在20__年爆發了沒有硝煙的戰爭時,也是你們,化身為衝鋒在一線的英勇戰士。不敢想象,此時此刻的中國,倘若離了你們,將會變成一幅什麼樣子?

有你們,真好。

李,一個熱血、開朗、善良的中國醫生,你們中的一員。他憑藉自己的毅力,衝鋒在戰場的第一線,他和多數的你們一樣,都是凡人,都是在平凡中散發着偉大光芒的人。可最終,我們失去了他,是的,他倒在了沙場,倒下得那麼悲壯,那麼堅韌不屈,倒下得使全世界人民為他致敬。儘管你們的同伴接二連三的倒下,可你們依然捨生忘死的迎難而上,拯救着生命,拯救着中國。

有你們,真好。

中國的湖北武漢,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裏,屹然聳立着兩間由中國速度創造的奇蹟——火神山、雷神山醫院。誰能相信這兩座總面積約達3.5萬平方米的建築,竟是你們中的普普通通的勞動工人,在短短十幾天內建造而成的,你們樸實的背影,樸素的面孔,正是我們所要記住,所要感恩,所要隆謝的美好。

有你們,真好。

鍾南山院士,曾是中國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領軍人物,典型“國家有難,全力以赴”人物,也因此得到全國人民的愛戴,其實無論是在工地上奮力建造醫院的工人,還是像鍾南山這樣夜以繼日帶領中國人民抗擊疫情的“英雄”,他們都是“你們”,因此——

有你們,真好。

自從“康復者血漿治療”納入到第6版診療方案,就有許多康復者加入了捐獻血漿的隊伍。31歲的許德龍被查出感染上了新型冠狀病毒,由於他身體素質較好,也得到了良好的治療,沒多久便出院了。可是,作為一名醫生,他並沒有休息,而是重又回到了他的工作崗位,每天履行着自己救死扶傷的義務,當他得知自己的血液可以救治患者時,他毫不猶豫來到獻血站,為需要的人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他,也是“你們”中的一員。

有你們,真好。

你們,是誰呢?有人説,是白衣天使;有人説,是英勇戰士;有人説,是志願者……其實“你們”是指那些支援武漢的逆行者,你們用你們的平凡,散發出偉大的光芒,你們不僅僅有逆行在黎明的醫生,還有守護交通出行安全的警察,還有不分晝夜在工地上建造醫院的工人,還有堅持宅家卻心中支持的熱心市民,只要喊出一聲武漢加油,你,就是奔跑在晨曦中的“你們”。

有你們,真好!

疫情階段性勝利致敬抗疫英雄的個人感受 篇4

今天,我讀了《小英雄雨來》,被雨來的故事所深深打動了。雨來是一個機靈鬼,從小愛游泳,聰明活潑,逗人喜愛的孩子。雨來媽媽因要到區上去開祕密聯絡會,到河邊去喚正在玩耍的雨來回家。雨來聽到媽媽叫他後,頑皮地跟母親開起了玩笑,一個猛子潛入水下,待母親失望地走後,才從水中突然冒出,哈哈傻笑。他雖然頑皮,但他從小就熱愛祖國,熱愛科學,懂得民族大義,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而且小雨來也很聰明,他知道引鬼子到地雷陣裏去,他也知道巧妙地從鬼子手裏逃出來,他更知道保護着八路軍出村。雨來真是我們該敬佩的英雄。

如果沒有作家管樺筆下的小雨來,也許在抗戰時期就沒有那麼多與雨來一樣的小英雄,如王二小、張嘎。“文~”初期,一次,衝擊北京市文聯的“紅衞兵”要揪鬥管樺。當一羣臉上還帶着稚氣、對管樺一無所知的中學生,拿着皮帶朝管樺步步逼近時,其中有人問了一句:“管樺是誰?”旁邊有人回答:“就是寫《小英雄雨來》的那個作家。”那些學生都是學着《小英雄雨來》長大的,聽了這句話,滿臉殺氣的孩子們頓時像泄了氣的皮球,他們怎麼好意思對塑造出自己童年崇拜過的偶像的人動手呢?管樺因此躲過了一劫。可見,“小英雄雨來”這個形象影響了多少代人呢!

我們與雨來的生活比,在21世紀的我們可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學校裏安心的讀書,不怕炸彈的彈片擊穿,不怕導彈的氣浪掀翻,永遠快樂的生活着。但是他們卻生活在戰爭中,罪惡的子彈仍在威脅着嬌嫩的“和平之花”,每天過着提心吊膽的日子,並且不能安心讀書。跟他們相比,我們真實太幸福了!

讓我們一起來珍惜現在的和平,一起來維護永遠的和平,讓“和平之花”永遠開放,讓罪惡的子彈永遠消失,讓我們共同來維護我們的家園!

疫情階段性勝利致敬抗疫英雄的個人感受 篇5

抗疫一線|“疫”戰前線“鐵三角”

“__,__呢?好幾天沒看到他了。”我從卡點回來問在辦公室忙着的同事。

“__去三河了,被子都帶去了,在卡點24小時值班呢!”他説。

我們__鎮紀委總共就三個人:紀委書記、紀檢幹事和監察幹事。我們平時基本都在一起辦公,有什麼事情好商量,雖然建了個小羣,但很少説話。可這次不同,我們都被安排到不同的地方抗擊疫情。__被安排在三河村,我在大嶺村,__在鎮駐守,都是哪裏需要就衝向哪裏。

我突然明白為什麼最近小羣裏的信息多了起來,有什麼事情__就在羣裏發消息通知我們了,因為我們不在同一個地方,但都在為着共同的目標奮鬥着,我們三個人是一個牢固的“鐵三角”,都在擰成一股力量共克時艱。

“我走了,你自己要多注意!”

正月八年級早上,我的丈夫上班前跟我説。他在遙遠的太陽鄉政府工作,也承擔着繁重的疫情防控任務。那個時候我正在洗漱,簡單地回了他一句,“你也是”。自此,我們就奔赴各自的鄉鎮,投入到疫情防控的“戰爭”中來。而我的三歲女兒在家中跟着爺爺奶奶,期待着她心中的“週五”,等爸爸媽媽回家。

每一天,我們一家三口都會相繼開視頻聊一會。他會告訴我今天在卡點又遇到了什麼事情,爺爺奶奶也會告訴我幼小的女兒在家怎麼怎麼乖巧,只有接受了這兩方的信息,我才能踏踏實實地睡上一覺,才能安安心心上“疫”線戰鬥。而他們那兩個點,也跟我一樣,心裏裝的是另外兩個點。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這場戰鬥中,我們一家三口,雖然因為工作的需要都不得不分隔一方,但親情的紐帶讓我們組成了不可分割的“鐵三角”。心中常懷對家人的思念和温情,才讓我們能坦然直面洶湧兇惡的病毒疫情,才讓我們始終相信再寒冷的冬天也必將過去,等待我們的必將是萬物復甦的明媚春光。

有國才有家,當災難突如其來,舍小家而顧大“家”,這樣的離別就不可避免。而這正是考驗我們的時候,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這就是我們踐行初心和使命的時刻,去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衝鋒陷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pnn7k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