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傳統文化知識學習心得(精選12篇)

傳統文化知識學習心得(精選12篇)

傳統文化知識學習心得 篇1

一、目前學校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必要性

傳統文化知識學習心得(精選12篇)

當今學生中,有不少人在家受親人寵愛,儼然是家中的“小太陽”、“小公主”,

因而他們身上毛病很多,缺少合作、奉獻精神,缺少“謙讓”、“友善”等品質,為人很自私。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教師應從傳統文化中取其精華,教育學生,促其成長,使他們成為國家未來的接班人、建設者。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是社會和諧、家庭幸福的需要,也是廣大學生個人成長髮展的需要。

二、孔子教育思想理應走進現代學校,生根,開花,結果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自古就是文明禮儀之邦。中國現代的教育理應具有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風格和色彩。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局,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的一些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啟發、指導意義。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現代學校中的運用

孔子曾言“有教無類”,並將此言落在實處。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官府、貴族壟斷學校教育的特權,使普通大眾有了學習的機會。今天,我國教育均衡發展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因為目前教育上還存在着不公平現象,如城鄉差異,東西差異,沿海與內地的差異等。

孔子説:“仁者愛人”。教師應用“仁”去熱愛學生,感化學生,激勵學生,讓他們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從而受到好的啟示。關愛學生是師德的要求。

孔子云:“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今天的教師要認識到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要明白:只有瀰漫着儒雅文化氣息的校園才能造就温文爾雅的一代君子。教師要從孔子思想等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教育學生,使其成為我國現代的“四有”新人,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

孔子的學思結合、知行統一的言論,啟示我們:教師要告訴學生學習方法,要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做到知行統一,言行一致。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這已成為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我們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差異,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以取得好的效果。

孔子提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對我們今天的師生仍然具有啟發、教育意義。教師要研究教法,要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教師要在自己的努力教學中體會到成就感、幸福感,從而更加熱愛教育事業。

總之,學校,教師要注重從傳統文化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教育學生,使他們成長為國家未來的有用之才。

傳統文化知識學習心得 篇2

靜悄悄的新年像極了一個普通的週末。

昔日的年畫、鞭炮和祭祖活動了無影蹤,中國人最傳統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漸被一次年夜飯、一台春晚和幾條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靜的新年只是中國傳統文化流失的一個表現。當韓國的端午祭申遺成功,當我們內蒙古族的馬頭琴成為蒙古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影戲成了印度尼西亞的“傳統”,當埃及和韓國在爭奪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權時,每一箇中國人都應當在情人節的玫瑰和聖誕節的鈴聲中覺醒。我們應當重新回顧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那昔日的輝煌為什麼如此輕易的被我們遺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華的文化有深厚的歷史背景,那是幾千年來的沉澱和積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風都有着其最獨特的傳説和文化背景,每一個節目都有上古的史載和存在流傳的價值。西方簡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國文化的橫深和縱深是不容許被遺忘和取代的。在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時代背景之下,每一箇中國人,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有責任深思中國傳統文化得以保存並流傳的方法。在某種意義上,那是中華民族得以穩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個以禮治國的民族得以豐富和充實的出路。

雖然那瑰寶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們還是看到關注的目光正移向它們。

舉世矚目的奧運會開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證,在那次盛會上,我們看到了千人擊缶的恢宏場面,我們聽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古誦,我們被崑曲的悠揚感動,我們被活字印刷術的精妙而懾服。張藝謀傾盡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文化悠遠的東方古國,也向每一箇中華兒女訴説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珍貴。

當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把民俗民風申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我們又可以聽到喜慶的鞭炮聲和飛舞的秧歌綵帶時,當在傳統節日裏我們都有機會去重温過去的習俗時,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不再是個讓人永遠擔憂的問題,中華兒女終會將每一個傳説每一處風俗留給後人,手手相承。

我們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靜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廟會的歡慶,有了昔日的味道。

傳統文化知識學習心得 篇3

自從今年2月6號開始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到現在已經7個月了。通過學習傳統文化特別是《弟子規》,很受教育。最大的體會就是:做人必須孝敬父母。國以人為本,人以德為本,德以孝為本,所以孝是基礎。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這個人的品德可能就有問題。

我 的父母對我們姐弟三人非常疼愛,從衣食住行到工作樣樣掛在心上,即使現在我們都成年了照樣如此,好像我們總也長不大似的。反觀自己,對照《弟子規》,那真 是大不孝了。比如,對一些事情的看法有時和父母不一致,父母的觀點明明是錯誤的,可他們就是認為是對的,自己往往會不耐煩,甚至有時説話還很嗆;再比如去 地裏幹活,父親很少歇一會,還好靠晌,春秋天還可以,夏天真是受不了,我怕七十多歲的父親累着,總是摧他歇會、別靠晌,可他就是不聽,自己有時就着急;還 有,雖然離家不算遠,也不是經常回家,有時連個電話也不打等等,和父母對自己的愛相比真是連十分之一也沒有,這些需要在今後認真加以改過

再 一個體會,就是吃虧是福。我的父母非常淳樸,也很本分,很樂於助人。我小的時候,記得誰家有事需要幫忙,就是自己的事不幹,父親也會去給別人幫忙。因為他 幹活實在,都願意找他,沒有幫不到的人家。蓋屋這樣的大活,過去都是找人幫忙,不想現在都花錢包出去。有一次我記得很清楚,父親牙疼,疼的坐都坐不住,在 院子裏轉圈。別人家蓋屋請他去幫忙,母親不願意,因為吃飯有點熱氣都不行,那麼多人不可能有人照顧他。父親就和母親急,硬是忍着疼去了。有個遠方叔叔,他 父母去世的早,父親就經常叫他到家裏吃飯。別人都説父親傻,可他不管別人怎麼説,照樣按他的想法去做。都説老實人吃虧,可也有得到回報的時候,去年父親腦 梗住院,正好趕上麥收,我也不能回去,是別人幫忙收的,並且給運到家裏。今年清明節前,給我爺爺奶奶遷墳,進料壓了別人的麥子和春地,父親給人家送去 200塊錢,人家説什麼也不要,我又買了一箱酒,父親給送去,第二天人家又給送回來了。遷墳這個活是包出去的,咱把錢給人家包工頭,後來有的不要錢,有的 少收點。我和父親都過意不去,可人家就是不要。這個人情以後有機會再還吧。所以説,吃虧是福。

傳統文化知識學習心得 篇4

如今相對開放的國際環境,使得各種地域文化交匯融合,過各種洋節日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這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漸漸地不被重視。現今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肩負着的使命。

中國的傳統和文明需要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存和發展的產物。現在的中國人,未來的中國人,若是無法瞭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發展,輕視這些傳統和文明,那麼這樣的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屬於自己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品性的緊密聯繫,也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容被西化。中秋節寄託了遊子對家的思念;端午節展現了耕作的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喜悦;清明節表達了親人對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則體現了人民嚮往和平快樂生活的樸素願望。這些節日背後所存在的意義,是任何一個洋節日無法替代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保護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從原來沒有節假日變成了休假一天,電視媒體也日益加大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提高人們的瞭解和重視程度。

在這個受到外來文化強烈衝擊的21世紀,我們太多地關注於西方萬聖節的南瓜;情人節的玫瑰;聖誕節的白鬍子老人。從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餅,對於我們每一箇中國人來説這都是一種本土文化的丟失,沒有了這些文化和傳統,我們也將丟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處於現今社會的我們依然要懂得不崇洋的道理。外國的傳統和特色往往不適合擁有古老歷史的中國。就像君主立憲制不適用於中國;刀叉無法成為中國人吃飯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説話方式無法改變中國人的婉轉一樣,洋節日也不應該成為中國人的節日。

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長期積澱和凝聚之後又經後人總結和實踐而成的,從種.種節日風俗裏,後世的人們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當承載着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受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被遺忘,中國“文明古國”的盛譽也將不復存在。

我們需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與弘揚,從自身做起,堅守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知識學習心得 篇5

什麼是文化?《説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文。”文就是我們的語言文字內的各種象徵符號,就是我們的文物典籍、禮樂制度,就是我們的人文修養、美、善、德行。“化”則指事物形態或性質的改變。所以,文化就是指人們在生活中通過不斷改變來實現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世紀之交,中國正走向一個全新的領域。在極大地提升了經濟實力的同時,我們驚奇地發現,中國文化正走向混亂。由於信息技術的普及,高科技產品的推出,知識的更新,各種文化正急速地碰撞、交融。中國傳統文化也正在接受新時代的全面考驗。

現代的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文化呢?

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藝,精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哲學宗教,深刻的道德倫理,都是我們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黑格爾説:“傳統並不僅僅是一個管家婆,只是把她所接收過來的重視地保存着,然後毫不改變地保持着並傳給後代。”傳統文化並不是死板的,無用的文化,所藴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無時不刻地影響着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時尚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基礎。傳統文化在影響現實的同時,也在新的時代氛圍中發生蜕變。只有文化與現實生活相適應,這種文化才能存活,這就是時尚文化。

每個人對文化的追求是不同的。浪跡五嶽、神遊九垓的李白追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淡泊名利、歸隱田園的陶淵明追求“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多愁善感、忠貞愛國的李清照追求“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他們都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詩人淡泊名利、追逐理想、忠貞愛國的情懷依舊是現代人應該傳承發揚的寶貴精神品質。儒家文化依舊是我們的時尚文化。

在當今的時尚文化領域裏,離不開傳媒設備。打開電視,一檔檔娛樂節目充斥着公眾的視覺。打開電視,滿眼都是歌唱選秀節目,讓我們覺得只要歌唱得好,就能出名。大多數人喜歡音樂是因為它的旋律,給人氣韻生動的線條美,讓人聽着舒服,所以各大電視台推出歌唱類節目來吸引觀眾眼球。但當這類節目大面積氾濫的時候,人們會發現,音樂似乎沒有什麼吸引力了,開始感到厭煩。這是為什麼呢?每天生活在歌聲裏難道不好嗎?其實,音樂最打動人的地方不是旋律,不是節奏,而是歌詞,是歌裏面包含的理性精神。古人云:“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當歌手用情去演繹歌中的角色,當歌手把飽含深情的文字唱出時,這樣的音樂才是豐滿的,有內涵的,才能真正深受人們的喜愛,經久不衰。就像我國著名的琴曲《高山流水》《瀟湘水雲》,不是因為彈奏者的技藝有多麼高超才流芳百世的,而是因為歌曲裏面藴含着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們的精神讓我們倍受鼓舞。

傳統文化的現代時尚化,是我們必定要

傳統文化知識學習心得 篇6

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有猜燈謎、包餃子、舞獅、剪紙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中國的書法了!因為中國的書法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書法是我國的瑰寶。爸爸告訴我,歷代書法家有:歐陽修、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他們被稱為書法四體。爸爸曾經帶我去看過書法展覽,有些寫得方方正正的是楷書,有些寫得龍飛鳳舞的是草書。雖然有些我看不懂,但覺得很漂亮。爸爸説,中國的毛筆書法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我們要繼續發揚光大。所以我有空就向爸爸學習寫毛筆字。我體會到一個小小的點,看起來簡單,寫起來卻很難。要是握筆的姿勢、用筆的力度不對,字都寫不好的。看來寫毛筆字也是一門學問。

我為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而驕傲,為中國古老的書法藝術而自豪。我愛中國的書法!

傳統文化知識學習心得 篇7

在學校領導對新教師的關心和重視下,在路老師的率領下。我有幸於20xx年5月23日到5月27日參加在昆明舉辦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這次學習受益頗多,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有了一次深刻的瞭解。這也是一次文化大餐,豐富了大腦的知識。現將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感受如下:

學習傳統文化,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諧快樂,這既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原因,又是這段時間以來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收穫。以前,我們遇事很多時候都是根據自己當時當地的心情、情緒來處理面對的問題。如果我們學了傳統文化,有一顆寬愛地心,我們會在矛盾衝突發生以前有預見性地化解矛盾,無論何時,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從對方的出發點考慮問題,理解對方,從而更有效地溝通思想,解決問題。

《中庸》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講的是治學求進得道理。一個人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在工作中,如果我們時時如此,積極主動地工作。那麼,我們的工作該是多麼和諧愜意的一件事。因此,我們要把傳統文化學深,學透,學到我們的骨髓裏,運用到我們的工作中去。

學習傳統文化,對於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用傳統文化中藴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風尚,不斷提高人們的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學習傳統文化應該體會到以下幾點:學會愛社會,愛祖國和遵紀守法、學會感恩、學會禮儀為先、學會尊重別人、學會廉恥、學會替他人着想、學會與人和諧相處等等。

希望中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深入更多人們的心靈,走向大眾。帶來一個和諧的社會。走向一個美好的未來。

傳統文化知識學習心得 篇8

曾看到過這樣一篇短文《決定命運的兩小時》“人的差別在於業餘時間,而一個人的命運決定於晚上8點——10點之間。每晚推出兩小時的時間來閲讀、進修、思考或者參加有意義的演講、討論,你會發現你的人生正在發生改變,堅持數年之後,成功會向你招手。

閲讀、進修、思考、討論什麼,我覺得這是很關鍵的。近期,學校開展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活動,我覺得這就是我們該閲讀、該思考、該討論的。

“學習傳統文化經典”第一是“傳統經典”,“統”這個字從字典裏查,是蠶繭的頭,傳是從頭傳下來。所以“傳統文化“顧名思義,是一個很早以前就有的,一直傳到今天。我們歷代祖先都為了這個文化而添磚加瓦,共同繁榮、共同興旺起來的一種文化,所以它是不間斷的,不割裂的。 “經典”就是説它是被前人證明過是正確的,被前人證明過它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它是能夠給我們帶來實際利益的。所以傳統文化經典是最偉大,是最值得驕傲的。該學習、該思考!

“學習傳統文化經典”第二是傳統文化的“文”,是我們學習的內容。文是怎麼形成的?都是那些古聖先賢,那些有境界的祖師大德,他們不是一般人,他們是聖人,他們的心量、他們的境界、他們的人品,那是我們一般凡夫做不到的。他們明心見性,明白心的作用,知道人的性質,知道人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上,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應該怎麼做,怎麼做就是對的,怎麼做就是錯的,他們對人的性質、對人的本質充分的瞭解、充分的明白。他們把他們所明白的東西,用文字記載下來,形成今天這個文,這就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文”的形成。我們該學習、該思考!

“學習傳統文化經典”第三是 “化”是我們學習的目的,我們學習這個文要達到什麼目的?變化自己、轉化自己、教化自己。怎麼能夠把這個文,通過學來變化我自己,達到文的要求?這個文就是道,你符合這個道,你做的、想的、説的你符合這個道,你就得,得什麼?得幸福的人生。所以,我們該學習、該轉化!

“學習傳統文化經典”第四是,我們老祖宗説要“學”,學是手段,我們通過學習掌握經典,掌握文化,明白道理,我們對聖賢先人的教育,對這個文有一個從頭到尾、從裏到外、從上到下、從左到右通達明瞭,我掌握,我清楚了。那麼幸福之門的金鑰匙我也就找到了。我不學,我就拿不到這把金鑰匙,我就虧了!

“學習傳統文化經典”第五是“習”。”習“上面一個羽毛的羽,下面一個白顏色的白。這是關鍵,你學了這麼多東西,文有了,你通過學你掌握,你也知道學習的目的是變化自己。怎麼才能變化?怎麼才能得受用?你怎麼才能夠得到這個文的真實利益?關鍵在習。習就是真幹,你真得拿古聖先賢的教育,你真得拿經典當回事,要把它融在你的生活當中,融在處人待事接物當中,那這要練,學而時習之這個習。而習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改正自己的錯誤,否則的話,沒必要習。學習傳統文化這五件事最關鍵的,我的體會就是要習,習就是改過,改誰的過?改我們自己的過,不是改別人的過。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對人性圓滿的、至善至美的表述,所以做為中國人非常值得驕傲!而我們做為中國人,我們除了驕傲之外,我們還有一分責任,這分責任就是要把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傳承下去,學好它、用好它,指引人走向成功。

傳統文化知識學習心得 篇9

黨的xx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歷程中,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自強不息,共同創造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並強調:“優秀傳統文化凝聚着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 全面正確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闡發和傳承,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促進民族文化的創新發展,是實現中華文化繁榮復興的重要基礎,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戰略舉措。

一、文化、傳統與中國傳統文化

文化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出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即所謂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狹義的“文化”則多指意識形態領域裏的內容,包括語言文字、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文學藝術、道德觀念等,也就是所謂的精神文化。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人改造自然、改造社會,進而也改造人自身的活動。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創造了人。一方面,文化不過是“人化”,即人按照“人”的需要和理想改變人以外的世界,以滿足人生存發展的需要。一塊天然的巖石不具備文化意藴,但經過人工打磨成為一件石器或藝術品,便注入了人的價值觀念和勞動技能,從而進入“文化”範疇。因此,文化的實質性含義是“人化”,是人類主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社,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界客體而逐步實現自身價值觀念的過程。另一方面,文化又是“化人”,即人按照“人”的需要、價值和理想優化、美化和完善自身,把人的品質、思想和行為方式等提升到優雅、完美和高尚的程度。人是“文化的動物”,正如西方哲學家卡西爾説“人是符號的動物”。人改造自然,創造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等符號系統,使人生活在符號的意義世界中;人創造自己特有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包括風俗習慣、行為方式、社會結構(倫理、政治、法律)、價值觀念;人創造人特有的精神世界,極大地拓展了“人”的理念。所以,人是生活在自己所創造的文化之中的,是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的。物質生活並不能保證人的幸福,因為幸福是一種精神感受。人的幸福感、歸屬感來自於精神文化生活。

在漢語系統中,文化的本義就是“以文教化”,表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對人的品德的教養。《周易·賁卦·象傳》:“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段話裏的“天文”,即天道自然規律;“人文”,指人倫社會規律。治國者須觀察天文,以明瞭時序之變化,又須觀察人文,使天下之人都能遵從文明禮儀,規範行為,塑造人格,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所謂傳統,指的是世代相傳的文化習俗。傳統具有歷時性和廣泛性的特點,它是人們歷經千百年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選擇和積澱下來的經驗和觀念,又是一種反應了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規律、具有廣泛的適應性、為大多數人沿用的文化模式。一般認為,傳統是“過去時代留下的文化”,這種觀點是不全面的。因為傳統不是靜態的積澱物,而是動態的價值取向。傳統是保留在現代人記憶、話語和行動當中,對現在仍然起作用的那一部分過去。也就是説,傳統是一種精神觀念傳承的過程,是肇始於過去、表現於現在、直達未來的一種精神趨勢和存在。一種文化現象一旦成為傳統,必定是在社會組織及人的心理結構中有着強大生命力和潛在影響力的東西。這些業已積澱為人的普遍心理和生理素質的因素,時刻在規範、支配着人們未來的思想、行為。傳統是現代開拓和成長的因素,是現代發展的一種資源。

一個民族要有傳統。傳統構成了我們的文化記憶,使我們獲得了有別於他人的特殊品質。傳統是一個民族得以延續、得以生長的根脈,它把我們和本民族久遠的歷史連接起來,使我們感受到自己是一棵有根的大樹上長出來的枝葉,而不是現代化潮流之下的浮萍。保護我們的傳統,就是保護我們的未來。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思想文化為基線,涵括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其他各種思想文化內容的有機的文化體系,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與精神家園。

在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農業文化是基礎,它決定着中華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着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身。中國是世界農業的發源地之一。古代社會東部為農業區,西北部主要是遊牧區,由此使中國傳統文化中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並存又相互補充。東部的農耕經濟佔優勢,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主要經濟基礎。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以農為本”、“重農輕商”,從而形成了輝煌的農業文明。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裏,儒家思想一直佔據着正統地位,對中國文化發生着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可以説,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主流。道家文化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儒家講究剛健、有為、進取的入世精神,道家則偏重於柔順、無為、潛隱的出世精神。它們相互對立,又相互吸收融合,共同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和中華民族性格的形成。佛教文化在東漢時期從印度傳入中國,佛教以人生為苦,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為最高理想,以其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影響和改造着中國的學術思想、道德觀念、藝術審美、風俗習慣等。經過轉化的佛教文化與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一起成為中國文化的三個重要源流。

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四個方面的突出特徵:一是延續性。在世界文明史上,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與中國被尊為“四大文明古國”,然而前三個古代文明或因異族入侵而中絕,或因部族衝突而衰落消亡,文化出現了大幅斷層,有些文字至今不能識別。唯有中國傳統文化雖歷經磨難,卻能數千年一脈相承,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延續性。二是統一性。中國傳統文化是匯聚了中國區域內各民族文化的統一體。即使在內憂外患的危急關頭,在政治紛亂、國家分裂的情況下,它仍能保持完整和統一。這一特徵在世界任何民族文化中都極為罕見。三是倫理性。中國人以家族為社會生活的中心,血親意識構成社會意識的軸心,宗法式的倫理道德長久而深刻地影響着人們的行為規範。整個傳統文化體系呈現出一種倫理道德至上的價值取向與文化精神。第四是實用性。中國的學術文化、科技文化、物態文化、精神文化都可以稱為“經世致用之學”,都是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

“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支撐。它像流淌在人們生命肌體內的一條難斷的血脈,能把人們的心靈聯結在一起;它像一台播種機,能在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中孕育創造的力量。在人類歷史上,不少曾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落敗的民族,靠着頑強的文化生命力歷經磨難而綿延不絕。那些擁有璀璨文化並充分展示了文化力量的民族和國家,必將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留下絢麗的一筆。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愈加凸顯。

傳統文化知識學習心得 篇10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説,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圍繞着“和”這個核心,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為準則。另外就是對“孝”的理解,引申開來説,對家庭裏的父母親,為人子(女)一定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單位的規章制度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責盡能。説實話,到學習之前,雖然心中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認同,但是自認為自身做得還不錯,經過兩次學習,才逐步領會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教育意義有多大,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的內容能夠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我們養成良好習慣,成為一個有素質有涵養的中國人。

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在當今社會,物慾橫流,人們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輕一代中尤為突出,所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到我們心中,讓忠誠、守信應用於工作和生活中,使我們的社會安定和諧,國家興旺發達。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説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説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説得多,不如説得少,説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作為職場中的我們。

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經常會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回家,面對父母的嘮叨,覺得很煩;有時對父母的牢騷,不能很好的給予勸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對父母的關心太少了。

從校園已經走出來一段日子了,剛開始的時候,總是懷念象牙塔裏的單純

的美好,懷念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的那種如沐春風的感受,懷念着以前的一切,總是不想告訴自己要向前看,總是把自己矇蔽在過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總是抱怨周邊的環境太過複雜,抱怨這個社會是多麼的世俗,忘了繼續追尋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憶裏,痛苦在現實中。在不遇到問題的時候,充滿自信的對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戰的時候,既沒有小隱於野的氣魄,更沒有大隱於市的心境,也只不過是俗人一個。所以非常感謝領導們在我彷徨的時候給了我機會參加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醒自己應該如何繼續以後的人生。 自從我自己學習傳統文化以後,就越來越感覺到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並介紹自己周圍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識的有緣人來到國學班學習,學習的道路還很漫長,希望大家都能夠踐行聖。

中國傳統文化給後人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籍,光輝燦爛的思想,綿亙不絕的歷史,深邃玄奧的智慧。在這個被西方的風俗習慣及思潮日日侵擾的今天,在這個人人拜金的物慾橫流的今天,在這個良心大大地被撕咬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於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

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

我覺得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會讓人受到很好的薰陶,三字經、弟子規 、論語和四書五經等等,這些古人給後人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特別值得我們深入的學習和思考,那些文人墨客的為人之道也早已給我們以證實。人的道德必然與他的成功與否有着密切的關係,客觀事實的規律是不能人為的改變它的運作。我們作為教師,教書育人的前提,就要讓孩子先學會做人,然後再做事,萬事德為先,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會在學習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因此,我覺得:現在的中國小幼兒園也應該把這些傳統文化載入課程,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學習,真正讓下一代從中悟出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時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育人者,承擔着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光榮職責。教師的儀容、表情、舉止、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都成為學生和社會的楷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那會影響到學生。

通過學習,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我要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有價值的內容,用來把今天的工作做得更好,實現它的

現代價值。又如,在我們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難免有不同的衝突,但是對任何事情,我們要有這樣的心態,“退一步海闊天空。”也許事情就會是另一種結果,無論在家中還是在單位,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做到:各自責,天清地寧。各自從自己身上找到不足,那我們將生活在一片寬闊寧靜的天空下,何樂而不為? 因此,我將從已做起,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美德!

傳統文化知識學習心得 篇11

我愛書法,不僅愛它的結構,還愛它的外形,意境。甲骨文,金文……這些象形文字的演變,是一種希望,是中華文明永久傳承的希望;是一種寄託,寄託着中國人對祖國的熱愛;更是一種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積極向上的精神。

我喜歡他們的結構。我有時看到花體的英文,會對它甚是喜愛,那用鋼筆巧妙拼湊的美麗曲線,實在令人對其讚歎不已。但是,這些英文始終是由一個個字母構成,單看一個字時,只會因為其形式的優美而喜愛,不會想到更深遠的意境。而漢字卻不同了,看以前的古文時,就算從未接觸,也可以根據其意境將其含義猜個八九不離十。那是一種漢字中的意境,意境中的詩,詩中的山水畫。看看用毛筆寫的“一”字吧,要是仔細看看“書聖”王羲之的“一”,你就會發現那不同尋常的美。毛筆輕輕一頓,收筆一提,就造就瞭如此美麗的漢字。它的結構單一它的結構單一,就是簡簡單單的一橫為何給人一種用千言萬語都無法描繪出來的感覺呢?似乎無法將其強硬地安在一個形容詞之上。這就是中國書法,這就是它的強大魅力!

我還愛它們的外形,意境。你看,那簡簡單單的筆畫,是那麼優雅,細膩,又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般的壯闊。簡單的漢字在書法家們靈活的筆下行雲流水,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似一汪清泉從山澗流下,沒有絲毫拖泥帶水。當我用眼睛仔細的欣賞這字時,彷彿被這小小的字帶到了一個奇異而美麗的地方,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一般閒適;有“更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一般的不捨;還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般的孤寂……一個小小的漢字,竟有如此深遠的意境。這,就是中國書法,這就是中國書法的強大魅力!

現代化的風謿洗去了糟粕,但也在侵蝕着中華文化的精華。朋友,也許你已經很少寫字,更不用説寫毛筆字了,也許你經常用手敲擊着骨幹的鍵盤,目不轉睛地盯着熒光屏,不妨去看看名家的書法,再親手臨摹一下,你一定會重新熱愛漢字”體會到中國書法的魅力。讓我們從新拾起蒙塵的筆,一同書寫中華文明的美麗畫卷吧!

傳統文化知識學習心得 篇12

生活告訴了我:回憶是有毒的,無論過去多麼絢爛,或者多麼暗淡,它都永遠離開了我們。與其一味的回憶過去,使我們的神經衰弱,不如就從此刻開始去守護他們,使他們不再是幻想中的美好,而是現實世界中的“國之精粹”。

總有文人過客説:“文化就是'取之精華,去其糟粕'。”細細想來,卻是如此。

但就如今的社會而言,大多數人對我們的先祖留下的傳統節日知之甚少,而對於外來文化了解甚是繁多。

隨着時光長河的洗禮,誕生我們獨一無二的中華文化,但正是時光的流逝,使得那些傳統文化沒有傳承者,讓那些老一輩兒手藝人的手藝就此消失。

也許是這些精粹在消失不見了,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有了更多的人去關注它們。聽聞,國家政策中也有保護保傳統文化的這一條規則。

文化鑄就瞭如今的新中國,我們無法遺忘那些傳統文化,我們理應去傳承它們,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它們。

雖然有政策在保護他們,但從前有的生肖糖人,紙糊燈還有一些其他的傳統制造品在如今都很少看見它們的影子。

這正説明人們對傳統文化還不夠重視,曾經,説起那些守手藝人,年輕時是多麼風光,而到了晚年又是多麼窮困潦倒,獨守着那一份獨特的手藝。

由於新中國在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往大城市裏跑,留那些老人與孩童守着這個已不能稱之為家的“家”。

而傳統文化也正是如此,它們曾是中國的象徵,而如今,卻早已淡淡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回憶的確是有毒的,它在無形之中吞噬着你的心,讓你迷失自我,我不願在多年之後去感傷。那麼,就現在,讓我們一起學習,共同去守護那些傳統文化,讓它們永久成為國之精粹,成為中國永垂不朽的文化寶藏。

標籤: 學習心得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jrw4d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