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廷巴特爾事蹟學習心得(精選29篇)

廷巴特爾事蹟學習心得(精選29篇)

廷巴特爾事蹟學習心得 篇1

20世紀70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一場席捲全國的聲勢浩大的運動。廷·巴特爾參加了這場運動,在這場運動中,他走出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走進了蒼涼、偏遠、閉塞的薩茹拉圖亞草原,時為1974年。面對陌生的環境,一切都必須從頭學起,首先是蒙語,不會蒙語,就沒法兒和牧民進行交流與溝通;然後是在草原生存的基本技巧:騎馬、放牧、打草....廷·巴特爾用心去貼近草原,用心去貼近牧民,草原和牧民給他以豐厚的回報,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裏,凡是牧區生產、生活中所需得知識和技能,廷·巴特爾基本掌握了。

廷巴特爾事蹟學習心得(精選29篇)

1976年,復出後的廷懋將軍出任內蒙古軍區政委、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第二書記。與此同時,知青可以返城的政策也出台了。在薩茹拉圖亞知青點,人們普遍認為,第一個返城的知青肯定是廷·巴特爾,一個簡單的理由就是他的父親是自治區的高層領導,而是事實卻讓大家看到的是相反的結論。廷·巴特爾不僅不是第一個返城的知青,而是40名知青中唯一紮根在薩茹拉圖亞草原的知青。

草原和草原人民給予廷·巴特爾以極大信任,讓他去經營和管理乳品廠,一年幹下來,廷·巴特爾楞是讓這個瀕臨倒閉的乳品廠盈利5萬元。廷·巴特爾在熟悉草原的過程中找到了有所作為和實現人生價值的支點。他渴望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在入黨志願書上鄭重地寫下“廷·巴特爾”4個字。老將軍廷懋給兒子的禮物是一本《黨章》,並語重心長地叮囑:“好好學,千萬不能辜負黨組織的期望。”

1981年秋,廷·巴特爾在美麗的高格斯台河畔與美麗的蒙族姑娘額爾登其其格組建起幸福的家庭。

1993年,已經出任薩如拉圖亞嘎查黨支部書記的廷·巴特爾又面臨一次考驗。北京軍區按政策規定要在北京為廷懋將軍修建一座小樓,並安排一名子女隨同進京。對巴·特爾來説,這是一次絕好的機會,但他已經把生命融進薩如拉圖亞的廷·巴特爾,捨不得已經圍封的草原,捨不得他親手繪製的草原建設藍圖。他對父母説:“我的事業在薩如拉圖亞,我深情地熱愛着這片草原!”薩如拉圖亞位於渾善克沙地西北邊緣,面積437.5平方公里。這裏曾是一望無際的草原,108眼泉水匯聚而成的高格斯如河在這裏流過。

20世紀80年代,牧區開始推行草原畜牧雙承包制。這一措施極大地調動了牧民的養畜積極性,但卻缺少對牧民的科學引導,導致牧民在追求養畜頭數時無視對草原的破壞,使草原變成黃沙漫漫的沙地,廷·巴特爾大聲疾呼:不能這樣下去了,否則,就連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也將不復存在!廷·巴特爾從這户牧民家裏出來,又進那户牧民家裏,苦口婆心和每一個牧民商量、探討圍封退化草原、禁牧沙化草原的事情,然而,牧民們還是不接受他的觀點和理論。

廷·巴特爾想,共產黨員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率先垂範,牧民之所以不接受他的觀點和理論,是因為這種觀點和理論還沒有變成看得見、摸得着的實際。

1986年,廷·巴特爾在薩如拉圖亞草原上做出驚人之舉,把他和妻子辛辛苦苦發展起來的60多隻羊全部賣掉,用賣羊錢買回網護欄,圈起300多畝草場,一年後的實際效果更是讓牧民感到震驚。廷·巴特爾圍封的300畝草場打下9馬車草,相當於其他牧民1000畝草場的打草量。廷·巴特爾家出欄一頭牛收入1200元,別人家兩頭牛才賣1000元,這鮮明的對比使牧民們悟出一個道理:跟着廷·巴特爾幹,沒錯。

在廷·巴特爾的悉心指導下,牧民們實實在在地落實着保護和建設草原,出現了輪牧區、休牧區。廷·巴特爾把自己的草場細化為8個區,兩個禁牧區,一個種植青貯區,一個種樹種草區,另外4個是春、夏、秋、冬輪牧區。

20__年7月,錫盟盟委、行署在全盟範圍內提出“圍封禁牧、收縮轉移、集約經營”的圍封轉移戰略時,薩如拉圖亞嘎查100%的草場都進行了封育和劃區輪牧,牧民建網圍欄的面積達30萬畝,建畜圈4820平方米,打井49眼,在建設養畜中,牧民人均收入由過去的500元飈升到現在的3600元。“圍封輪牧”對恢復草原植被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草畜不平衡的問題。

廷·巴特爾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所形成的“蹄腿理論”再次給牧民以啟發:養一頭牛隻有4條腿,5只羊卻有20只蹄子。很顯然,5只羊對草原的破壞遠遠大於超過一頭牛,養一頭牛所付出的辛苦要比養5只羊付出的辛苦少的多,既保護了草原,又減輕了勞動強度,何樂而不為呢?

廷·巴特爾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人民羣眾的冷暖時刻裝在心裏,是一名共產黨員不容推卸的歷史責任。”20__年錫林郭勒草原歷史上遭受了一場罕見的雪災。身為薩如拉圖亞嘎查黨支部書記的廷·巴特爾牽掛着雪災中的每一家牧民,他用鐵鍬和雙手開出一條通往牧民家的“雪路”。走訪每一個需要幫助的牧民。薩如拉圖亞嘎查有83户牧民如星星般散落在草原的各個角落,從一家到另一家,最遠距離達80多公里。廷·巴特爾每年不止一次挨家挨户地問寒問暖,把黨的關懷送到每一户牧民家裏,送到每一個牧民心中。

廷·巴特爾給嘎查的幹部立下幾條牢不可破的規矩:不能以任何理由公款吃喝、請客送禮;不能動用集體畜羣;不出錢為幹部購買交通工具;不支付油費。

20__年,阿巴嘎旗經營管理站對嘎查賬目進行清查核資時發現,20__年薩如拉圖亞嘎查沒有一筆招待費,也沒有一筆汽油條子下賬,懷着好奇心一年一年地往前查,8年的賬目沒查出一筆招待費。事實告訴我們,廷·巴特爾是一個廉潔的黨支部書記,身體立行、嚴以律已,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和表率作用,帶出一支廉潔奉公的幹部隊伍。

薩如拉圖亞譯成漢語是月光,廷·巴特爾帶領83户牧民通過28年的努力和奮鬥,使薩如拉圖亞嘎查的天藍了,水更清了,草更綠了;使生活在這“月光”裏的人們富裕了,文明瞭。

廷巴特爾事蹟學習心得 篇2

廷·巴特爾,男,蒙古族,1955年6月出生,1974年9月參加工作,1976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內蒙古自治區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薩如拉圖雅嘎查原黨支部書記,歷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從“將軍之子”到“草原之子” 他紮根牧區40載,是帶領牧民脱貧致富的“最美奮鬥者”

廷·巴特爾同志是開國少將廷懋之子。1974年,年僅19歲的廷·巴特爾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毅然放棄留在大城市工作機會,來到偏遠閉塞、生活艱苦的薩如拉圖雅嘎查下鄉插隊,一干就是47年。他靠着不服輸、不認輸的韌勁和紮根草原、建設邊疆的志向,憑着“心裏裝着百姓,讓牧民過上好日子”信念,紮根牧區,艱苦奮鬥,譜寫了共產黨員一心為民的壯美詩篇。

廷·巴特爾剛插隊到嘎查時,嘎查牧民生活困難,牧民人均收入不足40元,當時牧民沒有磚瓦房,土房也很少見,牧民住在蒙古包裏,睡覺就蓋一件皮襖,看到這些,廷·巴特爾心裏不是滋味。1993年廷·巴特爾擔任薩如拉圖雅嘎查黨支部書記後,心裏就有一個念頭,一定要改變這個狀況。他挨家挨户募捐基礎母羊,籌集數百隻母畜建起集體“流動扶貧羊羣”,每100只羊為一個“流動扶貧羊羣”,承包給貧困户飼養,每年羊毛收入和80%的成活羊羔歸貧困户所有,20%的成活羊羔歸嘎查集體,這項措施產生了明顯的扶貧成效,獲得了錫林郭勒盟“科技發明獎”。為了激發貧困户脱貧內生動力,廷·巴特爾讓牧民給貧困户打分,對好吃懶做、勞動表現不好、家庭不和睦、不愛護草場、不參加義務勞動的扣分,對積極主動、吃苦耐勞的加分,按得分高低排序決定先幫扶誰後幫扶誰,通過獎勤罰懶的辦法,先後有24户貧困户實現由輸血式脱貧轉變為造血式脱貧。

1997年,草場承包到户,作為嘎查黨支部書記的廷·巴特爾,把最好的草場留給了牧民,把全嘎查退化最嚴重的、誰也不想要的草場留給了自己,總計5926畝的草場大部分被白沙地覆蓋,牧草稀疏,大風一起,白沙氾濫。為了提高牲畜生產效益,同時防止自家草場進一步惡化,他率先在自家牧場推行“圍欄輪牧”,在當年生態最差的草場上養出了最肥壯的牲畜,不僅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還明顯改善了草原生態。在他的引導下,圍欄輪牧、科學放牧、持續發展成為嘎查牧民的共識,得到普遍推廣。

為了實現穩定脱貧,他積極開拓集約化產業發展路徑,組織嘎查“兩委”、牧民成立嘎查股份制公司,發展奶製品、風乾肉加工、生態魚塘等特色產業和“牧民之家”旅遊產業,嘎查牧民人均收入由當初的40元達到20__年的1.88萬元,翻了幾百倍,牧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蹄腿理論”到“青山綠水” 他秉持生態優先理念,是推動綠色發展的“改革先鋒”

薩如拉圖雅嘎查地處中國十大沙漠沙地之一的渾善達克沙地北緣,氣候惡劣、草場退化嚴重,是距北京最近的風沙源。

上世紀80年代,內蒙古牧區開始推行“草畜雙承包制”,牧民不注重科學養殖,盲目追求多養多放,草場沙化嚴重。

廷·巴特爾深知草場就是牧民的命根,要想讓牧民過上好日子,一定要改變牧區的生態環境。為了找到治沙辦法,他走遍方圓百里的沙窩子,組織牧民在嚴重退化的沙地,因地制宜種植黃柳、沙棘等耐旱作物,並積極爭取上級生態建設項目,建成1處沙地柏保護區和2處3000畝黃柳基地,有效遏制草場退化。

他積極探索草原生態保護與畜牧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路徑,帶頭作“牛”的文章,提出了著名的“蹄腿理論”,即養5只羊的效益與養1頭牛相當,養1頭牛,只有4個蹄子踐踏草原;養5只羊,卻有20個蹄子踐踏草原。通過引進西門塔爾優質肉乳兼用牛和本地牛雜交,選育培育高產優質母牛,在實施“少養精養”策略下,實現了恢復生態、增加收入的雙贏目標,走出了一條“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牧區經濟、促進牧民增收”的新路子。廷·巴特爾的做法,產生了“以點帶面”的示範效應,很快在阿巴嘎旗和錫林郭勒盟草原得到廣泛推廣。在他的引領下,阿巴嘎旗堅持發展畜牧業和草原生態保護並舉,引導牧民“減羊增牛”,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增加了牧民收入。如今,薩如拉圖雅嘎查作為渾善達克沙地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堅持草畜平衡、綠色發展,實現了天藍水綠、草長鶯飛,重現了“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風貌。

從“嘎查書記”到“廷·巴特爾大講堂” 他無私奉獻,是踐行初心使命的時代楷模

20__年,為了讓自己的好經驗更多地惠及牧民羣眾,廷·巴特爾提議並在錫林郭勒盟委、行署支持下,在嘎查建立起專門的農牧民培訓基地,以現身説法的方式,傳授幾十年中鑽研摸索出來的生態建設和牧民增收經驗,人們親切地稱之為“廷·巴特爾大講堂”。

20__年,他從嘎查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光榮卸任。他離崗不退色,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廷·巴特爾大講堂”。用自己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十九大精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無償傳授生態保護、科學養畜、算賬理財等經驗,現場觀摩廷·巴特爾家及周邊牧民幾十年來在保護生態、脱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建設成果,慕名來學習的有區內外的,還有蒙古國、俄羅斯等國外的學習參觀團。20__年在推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期間,他認真貫徹國家民族政策,入户走訪牧民開展思想教育工作,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如今,“廷·巴特爾大講堂”年培訓人數達到2萬多人次,不僅造福了一方牧民,也成為了全國各地學習牧區現代化建設典範。

他紮根牧區47載,帶領牧民脱貧致富、建設草原,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牧民增收雙贏,得到了廣大羣眾的普遍信任和支持,先後被授予“改革先鋒”“最美奮鬥者”等稱號。如今,薩如拉圖雅嘎查草美了、樹高了,廷·巴特爾的傳奇故事還在千里草原續寫!

廷巴特爾事蹟學習心得 篇3

蒙古族,1955年6月生,1976年11月入黨,內蒙古自治區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薩如拉圖雅嘎查黨支部原書記。紮根牧區、苦幹實幹的楷模,憑着“讓牧民過上好日子”的信念,紮根牧區近50年,探索出保護生態、發展經濟、促進增收新路子,使當地牧民生產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改革先鋒”等稱號。

6月29日上午,“七一勛章”頒授儀式上,身着一襲藍色蒙古族長袍的,正是被稱為“草原之子”的廷·巴特爾。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薩如拉圖雅嘎查黨支部原書記,廷·巴特爾紮根牧區,在近50年的時間裏,憑着“讓牧民過上好日子”的信念,探索出保護生態、發展經濟、促進增收新路子,使當地牧民生產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廷·巴特爾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名牧民”,無論獲得多少榮譽,這一點都不會改變,“這是我的職業榮耀”。

從19歲起,廷·巴特爾就紮根在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薩如拉圖雅嘎查。那裏是一片總面積達四百三十多平方公里的草原,地處有着“黃色野馬”之稱的渾善達克沙地西北部。

上世紀80年代,針對薩如拉圖雅嘎查過牧、草場退化、土地沙化日益嚴重的問題,廷·巴特爾提出“圍封輪牧”。

1986年,廷·巴特爾賣掉自家的60只羊,圈起300多畝草場休養生息。第二年,300多畝草場打了九馬車草,相當於其他牧民1000畝草場的打草量。牧民們親眼看到了“圍封輪牧”的好處,紛紛進行封育和劃區輪牧。

1993年,廷·巴特爾當選薩如拉圖雅嘎查黨支部書記。他針對當地的生態問題,提出了“蹄腿理論”,倡導牧民少養羊、多養牛,並引進西門塔爾優質乳肉兼用牛與本地牛雜交,培育高產優質母牛。嘎查黨支部扶持的20多户貧困牧民現在已全部脱貧。

近50年的時間,廷·巴特爾紮根牧區,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探索出既保護草原生態、又讓牧民增收的路子,把生態“從白色變回綠色”。同時,也將薩如拉圖雅這個“貧困村”變成了“富裕村”。

廷巴特爾事蹟學習心得 篇4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政黨不能沒有標杆。榜樣是合格黨員的精神食糧,近年來,我們各行各業都湧現出了許多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基層黨組織。作為黨員中的標杆,他們都彰顯着黨員的力量,展示着黨員的魅力,傳遞着黨員的正能量,讓我們深深地感動、折服,並受到精神的洗禮。他們富於理想,勇於創新;他們一身正氣,心繫羣眾;他們敢於擔當,無私奉獻;他們用汗水鮮血,甚至生命,堅守信仰,踐行誓言。他們是時代的榜樣,他們給我們以力量,他們的精神永遠激勵着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一個人有了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就能不懈努力、執着追求;一個國家和民族有了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就能披荊斬棘、攻堅克難。

因此,社會需要榜樣,時代需要榜樣,民族需要榜樣,榜樣是先進道德文化的凝聚者和傳承者,是公眾的精神支柱,道德規範的捍衞者,他們影響着人的思想、行動、價值取向;榜樣是學習的標杆,時代的模範,他們用行動詮釋了信仰,以生命踐行了理想,激勵着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我們要向黨員中的榜樣學習,忠誠於黨、敢於擔當、清廉實幹、真心為民;要向身邊的榜樣看齊,堅定信念、甘於奉獻,做合格黨員,讓黨旗在帶領人民羣眾的征途中永放光芒。

廷巴特爾事蹟學習心得 篇5

5月9日,長壩鎮組織全鎮幹部職工、村(社區)支兩委100餘人召開了學習“全省優秀共產黨員”龍增剛同志先進事蹟報告會。

報告會上,由該鎮紀委書記傳達學習了省委組織部《關於追授龍增剛同志為優秀共產黨員的決定》,並詳細回顧了龍增剛同志生前拼搏實幹、無私奉獻、清正廉潔的工作作風和生活事蹟。

最後,該鎮黨委書記指出,全鎮廣大黨員幹部要把龍增剛同志作為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一面鏡子,深入學習他對黨忠誠、心繫羣眾、愛崗敬業、廉潔自律的崇高精神,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強化思想政治建設,始終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深入踐行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

一是學習他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的優秀品格。要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精準的舉措、更加堅忍的鬥志,努力在發展中創新思路,在改革中尋求突破,在開放中開創新局面。要不斷堅定理想信念,踐行黨的宗旨,鋭意開拓進取,爭當脱貧攻堅先鋒,在“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的脱貧攻堅中建功立業。

二是學習他紮根基層,心繫羣眾的為民情懷。按照“三嚴三實”的要求,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羣眾的“幸福指數”,把老百姓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老百姓的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老百姓的滿意作為“第一標準”,竭盡全力為百姓多辦事、辦實事、解難事,做百姓的貼心人。

三是學習他愛崗敬業、鞠躬盡瘁的實幹精神。要堅持求真務實、狠抓落實的工作作風,紮根基層,忠誠履職、無私奉獻,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用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精彩的人生,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業績。

四是學習他敢於擔當、廉潔自律的高尚情操。加強黨性修養和服務羣眾意識,淡泊名利、做人嚴實,堅守清廉底線,認真履行職責,服務於大局、服務於羣眾,不斷提升業務工作能力和水平。

據瞭解,截至5月10日,該鎮15個村(社區)已全部召開專題黨員大會傳達學習了“全省優秀共產黨員”龍增剛先進事蹟,全鎮黨員幹部已上交學習心得50餘篇,全鎮上下掀起了學習“全省優秀共產黨員”龍增剛先進事蹟熱潮。

廷巴特爾事蹟學習心得 篇6

一天24個小時,我們有10個小時在廠裏;一年有365天,我們有340天在廠裏;我們面對同事的時間超過家人;我們與同事的通話超過了朋友;我們對老闆的敬畏超過了兄長。

我們來到這裏也許都是為了錢,我們就像同乘一艘去遠方淘金的船,我們有智勇雙全的船長,我們有能幹的舵手,我們有辛勤的水手......

船的前行離不開我們每一個成員,哪怕你只是一個水手,我們都很辛勞,哪怕你是船長。

在這樣一個大家庭裏,大家都放下所有的不公,坦然的,努力的為這艘船的前行出一份力,前行的路上有風有雨,有其他更好的豪華的船的誘惑,有船長的指責,有同船人的排擠,有......

其實哪裏不是一樣,哪條船,哪個人又不是一樣呢?環境能改變多少,改變的只能是自己,適者生存是久遠的規律。

我們做的只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共同面對困難和錯誤,而不是互相看笑話,互相揪小辮子,互相包庇,遇到問題,我們不怕,努力解決問題,而不是彼此推卸責任,落井下石。就好比船壞了個洞,一船的人都在説不是我弄的,是舵手的錯,是水手的錯,是莫莫莫的錯,那結果可想而知,而如果大家齊心合力,把那個洞及時補上,那不一切沒事了嗎?

淘金的路上有太多的瑣事,一大廠的人有太多的矛盾和情感,最重要是要以廠為家,把廠當家,愛廠如家!

廷巴特爾事蹟學習心得 篇9

“感動交通”組委會對徐前凱跳車救人的壯舉給予了高度評價,頒獎詞中稱讚:“人世間,幸得英雄如你。生死攸關之際,鐵軌前,呼喊,奔跑,奮力搶回了一個生命,卻失去了自己的右腿。生命因壯舉而美麗,年輕的你不愧為我們交通人的驕傲!”

時間倒回去年7月6日下午,當時,正在進行調車作業的徐前凱突然發現前方有位老婆婆橫穿鐵道,眼看列車就要撞上老婆婆,徐前凱立即發出停車指令,隨後不顧自身安危從運行中的火車上跳下,奮力將老婆婆向外拉出道心。老婆婆得救了,徐前凱的右腿卻不幸被火車碾壓,造成高位截肢。

徐前凱的事蹟被各大媒體廣泛報道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得到了社會大眾的感動和欽佩。令人欣慰的是,去年底,經過治療和康復訓練,徐前凱右腿裝上義肢後,已可以藉助手杖獨立行走。徐前凱還表示,希望今年可以通過刻苦訓練離開手杖自如行走,早日回到工作崗位上。

記者瞭解到,“感動交通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由交通運輸部和中華全國總工會共同舉辦,涵蓋了鐵路、公路、水路、民航、郵政等各領域。活動自20__年開始,到今年已經是第五年。徐前凱是繼新鄉橋工段東明橋樑車間巡守工陳忠印、昆明機務段動車組司機王勁達之後,第三位榮獲此殊榮的鐵路職工。

廷巴特爾事蹟學習心得 篇10

不因你是我的親人就給你謀便利,不因你是弱勢羣體就選擇遠離,該對你好的,便毫無保留的給你幫助,不該對你好的,便對你十分“絕情”。這就是高德榮同志在工作生活中的“雙重標準”。

也許很多人會想,面對某人某事,好或是不好,幫或是不幫,全由高德榮的心情來決定,沒有更深層次的內涵支撐。筆者認為,這便是他們膚淺了。因為如何來判定某人某事為何類標準,在高德榮的心裏自然會有一個牢固的判定底線,那就是他所堅持的原則。

這種原則不為親情牽絆,因為對於親情,他從不搞特權,不搞特殊化,即使是雞毛蒜皮、順路一稍的小事;這種原則也不會用心情迎合,不管是想還是不想,願意還是不願意,應該做的他都會做,不該做的他堅決説“不”;當然,這種原則更不會為權利而改變,無論身居何職,他心裏想的都是讓百姓脱貧致富,不會因為困難而逃避,不會因為官位調動而趁機疏離。

這種原則是純潔高尚的,只因是國家公職人員、只因是為人民服務的主體,他便堅持為此奉獻一生。這也正是我們必須去認真學習、慢慢體會的精神品質。

廷巴特爾事蹟學習心得 篇11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消息 早在1月26日,農曆大年八年級,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就已帶領團隊進駐武漢。

至2月2日,已是第8天。

大大縮短核酸檢測時間,加快確診速度,是陳薇團隊此次深入疫區進行科研攻關的成果之一。

這不是陳薇第一次面對疫情。

這位1991年經特招入伍的女少將,此前已在阻擊非典、抗擊埃博拉等多場硬仗中作出重要貢獻。最近的一次,是在20__年,她帶領團隊研製的重組埃博拉疫苗,使中國自主研製的埃博拉疫苗首次獲得境外臨牀試驗許可。

多年以來,陳薇一直在生物安全領域的“無人區”探索,曾經用超過十年的時間,成功研製首個納入國家戰略儲備的重組疫苗。這一成果,讓她成為“生物危害防控”國家創新團隊的學術領頭人。

此次出征武漢,因為夜以繼日地工作,團隊所有人都很疲憊,但陳薇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説,大家都做好了“最壞打算”——以最充分方案,做最長期奮戰!

此番出征,更讓陳薇感到,疫情防控絕對不能等到疫情來了再做。

她建議,國家有必要建立防疫科研白名單,形成真正有力的“首席科學家”體制,長期支持一批團隊一輩子就做某種病毒或細菌的深入系統研究,不追熱點,敢坐冷板凳。“別管這個病毒是來了還是走了。”

目前,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藥的前提下,康復患者的血漿是臨牀特異性治療最可及的資源。

“由於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大病之後重在休養,過去很多康復者不願意捐獻自己的血漿。”陳薇説。

1月31日,拿着科技部下發的《關於請協助採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康復者血液樣本的函》,22名康復患者表示願意讓專家檢測血液標本是否符合獻漿標準。其中有的人身體虛弱,連採血都很困難。

感動之餘,長期專注與生物安全領域研究的陳薇説,應當從立法層面要求康復者在知情同意、符合倫理、身體情況允許的前提下捐獻寶貴的血漿,用於他人的急救。

在她看來,在政府推行免費治療、醫務人員獻身拼搏的大環境下,這應該是康復患者和醫護人員同心同德,為病友們作出貢獻的時刻。

抵達武漢的第5天,陳薇院士在金銀潭醫院,見到了院長張定宇。

面對這位身患漸凍症、妻子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卻依然奮戰在一線的同行者,陳薇的話很簡潔:“你的事蹟讓我非常感動”。

她忘不了張定宇更簡潔的回覆:“彼此彼此。”

廷巴特爾事蹟學習心得 篇12

“功名利祿全放下,一心只為千萬家”的黃詩燕,將一名新時代優秀共產黨人的形象,立在炎陵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感召來者,以啟後世。

壹 堂堂正正做事 清清白白做人

炎陵縣紅軍標語博物館前,黃詩燕身穿白襯衫,佩戴黨徽,精神煥發地站在最中間。

“我很懷念黃書記。”炎陵縣委副書記饒祥明拿起桌上的這張合影照片細細端詳,“人們常説,當家3年狗都嫌。黃書記在炎陵工作快9年了口碑還這麼好,他真正做到了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黃詩燕剛來炎陵時,饒祥明先後3次請他去自己家裏吃飯,他都推辭了。第3次黃詩燕説了心裏話:老饒啊,我這個人吃飯很簡單,再説去了你家不去他家,難得平衡,誰家都不去最好,我還可以省點時間做事。

“我可以負責任地説,在炎陵這些年,黃書記沒有接受過任何一次私人宴請。”饒祥明説。

黃詩燕的老家就在攸縣,親戚多,但他從沒有插手過任何一個項目,打過任何招呼。妻子和女兒來炎陵看他,也都是悄悄地坐快巴來回。

宿舍裏,沙發破了,電視機舊了他都不準換,唯一要工作人員添的“傢俱”,是兩把摺疊的椅子。沙發太小,來了人坐不下,添兩把摺疊椅,方便他人,也不佔地方。

黃詩燕去世後不久,饒祥明收到了黃詩燕女兒黃心雨發來的短信。她説,現在還有遠房親戚假借父親之名要求辦事,這是父親不願看到的,請他也不要為他們辦這些事。

“心雨很年輕,但很懂事。黃書記的家教嚴、家風好。”饒祥明感慨。

貳 “我們都尊稱他為‘黃老師’”

入夜,炎陵縣委大院裏,掛在大樟樹上的一盞盞方形路燈亮起來。

以往這個時候,是黃詩燕的散步時間。

散步不僅是運動,也是黃詩燕細察民情、精準調研的微訪。路上少了一個井蓋,路邊的燈沒有亮,甚至大院門前樹下的一盞燈上有蜘蛛網,都逃不過他的眼睛。黃桃上市,他常到路邊的小店去詢問,甚至走好幾裏地趕去集貿市場調查。

有一次,黃詩燕在散步時發現,街頭垃圾堆得比較多。他立刻打電話詢問,原來是一個垃圾處理廠搬遷與當地百姓的協商出了問題。他立即通知相關部門開會。“會上他發了火:這是老百姓生活的大事,必須連夜解決,明天早上看結果。”炎陵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黃建中回憶。

散步,還是黃詩燕與幹部羣眾心連心的貼近。

和大院門口的保安聊天,他發現保安室天花板漏雨,通風不好,馬上通知後勤部門改善;接龍橋邊碰到一位殘疾人,他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錢,並打電話請縣民政局將其送回家。

黃詩燕去世後,炎陵縣鹿原鎮黨委書記賀勇一直沒有勇氣再走那條熟悉的路線。因為“每次路過都是一種煎熬” 。

20__年3月,賀勇調任縣委辦常務副主任。“當時我覺得自己40歲了,有點本領恐慌,甚至不想幹了。有一天他改完我起草的綜合材料後,邀我在大院裏散了幾圈步,以‘老辦公室’的身份和我分享他的經驗,我的心一下就安下來了。”

令賀勇和其他幹部都記憶深刻的,還有黃詩燕的博學多才。他記憶力驚人,散步時,《資治通鑑》《三國演義》裏的一些段落,能一字不差背出來。“私下,我們都尊稱他為‘黃老師’。”

廷巴特爾事蹟學習心得 篇13

為了早一天重新站起來,截肢手術後十天,徐前凱就躺着舉啞鈴,開始練習手部力量,進行康復治療。第十八天,在父親的攙扶下,拄着枴杖開始試着走路。

徐前凱每天堅持進行康復性訓練,雖然疼痛和汗水伴隨始終,但他一如平常堅強勇敢、陽光樂觀。20__年11月7日,在醫護人員認真細緻的幫助下,一副義肢支撐着他實現了真正意義的站立——沒有枴杖、沒有攙扶。

20__年12月26日上午,成都局集團公司在重慶隆重舉行徐前凱表彰報告會。會議由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王新文主持。報告會上,集團公司工會主席李翌科宣讀了對徐前凱的表彰決定,重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馬岱良和集團公司總經理曾憲海共同為徐前凱頒獎。

堅毅的性格、良好的表現也讓徐前凱收穫了愛情,20__年8月17日,徐前凱迎來人生重要的日子:他和餘光敏登記結婚了。如今,他們的寶寶出生了,初為人父的徐前凱提及兒子,總是滿臉笑容。

他説,有家、有了她、有了寶寶,心裏就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他要做兒子的榜樣,20__年初,徐前凱先後榮獲20__年度“新時代成鐵榜樣”、20__年度“新時代鐵路榜樣”“最美鐵路人”。

徐前凱本人除了參加了成都局和總公司舉辦全局和全路巡迴報告會以及中央電視台“最美鐵路人”節目錄制外,他還利用空餘的時間,靠左腿在牀上做平板支撐、踩單車等訓練,裝上義肢進行康復訓練等。

同時,他還利用網絡、書籍學習鐵路部門的新要求、業務新知識,避免與工作脱節,增強自身的業務素質。

徐前凱樹行義之道、懷利人之心、行助人之事,在平凡的崗位幹出不平凡的業績。他關鍵時候敢出手,危難面前勇擔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捨己救人、見義勇為的傳統美德,展現了共產黨員不怕犧牲、甘於奉獻的優秀品質。

正如20__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頒獎詞詮釋了的那樣:“縱身一躍、奮力一抱,短短5秒,剎那間的本能之舉,映射出最耀眼的光芒。生命從來不是等價交換,沒有‘值不值’的追問,只有‘該不該’的回答——義薄雲天!”

廷巴特爾事蹟學習心得 篇14

“披一身聖潔,你是如此美麗;懷一身絕技,你卻默默無語;你以天使的名義,擔起救死扶傷的道義;你用犧牲的勇氣,把自已的安危藏起。”

蔡藴敏,正是這麼一名普通的白衣天使。在她20xx年的職業生涯中,始終將“解除病人痛苦,讓病人活得有尊嚴”作為自己的工作目標,並以此不斷地激勵自己悉心研習、提升技能,傾心為患者解除病痛。在這平凡的崗位上,蔡藴敏用她的精神詮釋了一名白衣天使的品質,並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行動照亮着每一位患者心中的希望。

在蔡藴敏身上我看到了她的敬業精神。有一次趕來求治的一名直腸癌康復者,因為護理不善,致使造口袋貼合不了皮膚,發生了排泄物滲漏的狀況。她馬上讓病人在治療牀躺平,卸除他身上的污物袋,仔細地開始為他清理創口,房間裏的氣味頓時變得更加渾濁了,但卻絲毫沒有影響到她。

在蔡藴敏身上我看到了她的進取精神。有一次一位高位截癱的23歲小夥子因長期卧牀,導致尾骶骨大面積壓瘡。蔡藴敏前去會診時患者傷口已經潰爛至骨頭,面積大,滲出液多,傷口處還發出陣陣惡臭,蔡老師除了同情,深深的責任感驅使她要儘快給他治癒,讓他重啟美好人生。她跟蹤國際傷口護理前沿技術,嘗試“傷口、造口”的新方法,根據負壓吸引原理,利用一個常規的強式吸引瓶子以及一根普通的鼻導管,她成功地製作成了一個負壓吸引器,將患者傷口中的滲出液給引導出來,有效地制止了傷口反覆感染。經過兩個多月的治療,小夥子最終痊癒。

在蔡藴敏身上我看到了她的奉獻精神。家住農村的20歲姑娘,因患癲癇症發作,將開水打翻在身,渾身上下嚴重燙傷,尤其胸腹部和手腳更為嚴重。由於家境貧寒,因此在住院治療幾天後即因經濟原因出院,準備開始門診換藥。蔡藴敏獲知情況後,提出利用中午休息時間隔天上門換藥。經過兩個月精心治療,患者傷口徹底治癒。近年來,蔡藴敏出診次數更是多達200多次。

在蔡藴敏身上我看到了她的團隊精神。她帶領的護理團隊以高超的醫療技術和良好的服務態度,治癒了許多難以癒合的傷口,創造了傷口治療的奇蹟,成為許多病人廣為傳頌的白衣天使。

作為漕涇經濟園區的普通職員,我被蔡藴敏老師的事蹟深深感動着。

我要學習蔡藴敏老師的敬業精神。要戒驕戒躁,要熱情耐心;要認真對待每一個客户,要盡己所能給客户提供最好最完善的服務;要喚起自己對工作的熱情,要燃起客户的那團創業之火。

我要學習蔡藴敏老師的進取精神。要合理利用時間,努力學習工商、税務的相關知識;要善於擠出時間,虛心討教招商、服務的相關技巧;要不斷提升自我素質,努力成為專業領域的百科全書。

我要學習蔡藴敏老師的奉獻精神。要勇於犧牲自己的時間,去節約客户的寶貴時間;要勇於犧牲自己的利益,去保證客户的切身利益;要勇於犧牲自己的權益,去滿足客户的最大需求。

我要學習蔡藴敏老師的團隊精神。要熱愛同事,互幫互助;要關愛同事,相互扶持;要感恩同事,銘記於心。

最後,我想説,蔡藴敏老師是一名美麗的白衣天使,用她的愛心温暖着病人的心靈;蔡藴敏老師是一名偉大的共產黨員,用她的無私與奉獻換回了我們的生活熱情。

廷巴特爾事蹟學習心得 篇15

5月10日上午,全省優秀共產黨員龍增剛同志先進事蹟宣講團走進中坪鎮,全鎮幹部職工90餘人參加了此次宣講活動,掀起了新一輪學習全省優秀共產黨員龍增剛先進事蹟的熱潮。

宣講團首先介紹了龍增剛同志在26年的工作生涯中,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精彩的人生,以一心為民的實際行動和清正廉潔的光輝形象忠實踐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莊嚴承諾。

五位宣講團成員,分別以《用生命兑現入黨誓詞 用行動踐行羣眾路線》、《情灑紅色故土難捨組工情懷》、《貴州大山裏騰飛的巨龍》、《長輩式的領導》為題作的報告,他們飽含深情的講述,一個個催人淚下的故事把一個在場的人都深深打動。

最後,中坪鎮黨委書記肖福勇指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應該向龍增剛同志學習。全鎮廣大幹部職工要把龍增剛同志作為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一面鏡子,深入學習他心繫羣眾、一心為民,真心實意為羣眾謀利益,心甘情願與羣眾同甘共苦的公僕情懷;學習他愛崗敬業,對黨忠誠對待事業和工作的實幹精神;學習他公道正派,清正廉潔,甘於奉獻,嚴於律己的高尚情操,始終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廷巴特爾事蹟學習心得 篇16

1988年,從浙大化工系畢業的陳薇,還是一個鵝蛋臉、長髮披肩,笑容稍顯靦腆的少女。

1991年,清華碩士畢業後,陳薇簽約了深圳一家生物公司,即將過上高薪白領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幫導師取一份抗體,走進了軍事醫學科學院。

那裏尖端的研究課題和先進的科研設備震撼了她,也吸引了她。

電影《碧海藍天》中有句台詞:“人經常會感受到內心的召喚,如果不去迴應它,人就始終不能平靜下來,如果去迴應它,就意味着必須放棄很多心愛的人和物。”

一邊是錦繡般的前程,一邊是內心強烈的召喚。

在經過衡量後,她最終放棄了大公司的職位,她做了一個改變一生的決定——參軍!投身於國防大業。

同年4月,她被特招入伍。

“清華人到部隊去等於是埋沒了自己,入伍就意味着落伍。”

時光撥回到1991年,那時的大學生還很稀缺,更不用説清華的碩士了。

大家都勸她別犯傻,但她卻“一意孤行”,前往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工作。

她也確實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當兩年後她和師弟在一次學術會上碰面後,她發現師弟的收入竟然是自己的上百倍。

而且,科研工作如同航海探索,如果能發現新大陸當然有極大的成就感,但更多時候是枯燥乏味的航程。

點擊播放 GIF 2.1M薪酬低,前途未卜,辛酸孤苦,但她卻內心堅定,毫不動搖,做好了“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準備。

她先是花4年時間成為了微生物學的博士研究生,3年後又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這種孜孜不倦的學習態度,讓人望洋興歎!

從此她開始嶄露頭角,先是入選了軍事醫學的A類人才庫。後來又晉升為研究員,享受首批軍隊特殊人才津貼。

廷巴特爾事蹟學習心得 篇17

“中醫藥在抗擊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人民都看到了。”

大年八年級接到通知,大年九年級一早便到機場報道,雖然對當時的武漢疫情還是一種茫然未知的狀態,但張伯禮院士心中相信會戰勝疫情。

他表示,中醫抗疫有3000多年的歷史,有記載的大疫共有500餘次。祖先總結了很多經驗在書上,研製了很多藥在書上。“我們上前線前,知識在腦子裏。”西醫關注病毒,中醫關注證候、辨證論治。

在此次新冠肺炎防控中,中醫專家很快確定了疫病的發病機理,寒、濕、毒三者結合為病,據此篩選總結了能夠充分體現中醫藥療效優勢的“三藥三方(三藥:血必淨注射液、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三方: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並廣泛應用,惠及患者,造福社會。

初到武漢,張伯禮院士發現各大醫院的發熱門診里人滿為患,形成了最佳傳染環境。後來他便提出提出必須將發熱的、留觀的、密接的、疑似的“四類”人員隔離開來,並對這四類人採取“中藥漫灌”的方式,效果非常好。這是他們打的第一仗。

第二仗是建立以中醫管理為主的方艙醫院。集中管理,分類救治,充分利用資源。在方艙裏,他們提出提出服務、撫慰第一,治療第二,採用醫綜合治療方法。當時方艙醫院比較冷,他們鼓勵患者練八段錦、太極拳,讓患者感覺到了不一樣的温暖。當時這家中醫方艙醫院收治的500多例患者中,無一例轉陽或轉重症,大大地降低了輕症轉為重症的比例。

日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也充分肯定了中醫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救治中的重要作用。

張伯禮院士總結道,世紀瘟疫肆虐全球,造成了人類重大死亡,重創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加劇了百年之大變革的不穩定性,令世界動盪不安。疫考全球,也考了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也考了人性,價值觀,更考了綜合國力。“今後,我們應總結經驗,補齊短板,加快建設應急反應和防控救治體系,發揮中西醫結合優勢,奪取抗疫最後的勝利。中醫藥還需再接再厲,再築輝煌。

廷巴特爾事蹟學習心得 篇18

下莊村地處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的大山深處,整村坐落在一個巨大的天坑裏,因為沒有通往外界的公路,村民們祖祖輩輩生活在貧困中。20多年間,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毛相林帶領下莊村民憑藉頑強的毅力,在懸崖峭壁上“鑿”出了一條脱貧致富路。

這幾天,下莊村村民劉恆保和妻子正忙着給柑橘樹除草、打藥,六年前,他種了20畝柑橘樹,如今已經碩果累累。

除了種植瓜果蔬菜,當地村民還建起了民宿,發展鄉村旅遊,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而就在二十多年前,這個被1000多米的懸崖峭壁包圍的村莊僅靠一條羊腸小道與外界相通。因為交通不便,物資匱乏,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不願意再返回家鄉。

要想富先修路。時任下莊村黨支部書記的毛相林決定在懸崖上鑿出一條出村的公路,徹底改變村莊的命運。在他的帶領下,村民們籌集了3960元購買了炸藥等物資,肩挑背扛,用大錘、簸箕等簡單的農用工具在絕壁上開鑿希望。

20__年,歷時七年,一條八公里長的“天路”終於修到了山外。十年後,毛相林又爭取到了公路硬化政策,在扶貧資金的支持下,這條“絕壁天路”變成了3米多寬的“四好農村路”。

出山的公路修通了,而脱貧的道路又在哪裏呢?20__年,毛相林四處調研後,決定為下莊村引進柑橘、桃樹、西瓜三大脱貧產業,並聘請種植專家對鄉親們進行科學指導。同時,這條修好的出山公路也為瓜果運輸提供了極大便利。只用了一年時間,下莊村就在全縣率先實現整村脱貧。

此外,毛相林還在縣裏為下莊村爭取到了鄉村振興開發項目資金,打造鄉村旅遊,建設具有三峽山村特色的休閒度假勝地。20__年,下莊村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2萬餘元。在毛相林和鄉親們的共同努力下,曾經貧困的下莊村走上了一條脱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廷巴特爾事蹟學習心得 篇19

張桂梅同志是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是忠誠踐行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特別是“四有”好老師要求的榜樣。她堅守教育報國初心,牢記立德樹人使命,紮根貧困地區40多年,立志用教育扶貧斬斷貧困代際傳遞,傾力建成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讓1600餘名貧困山區女學生圓夢大學,託舉起當地羣眾決戰決勝脱貧攻堅的信心與希望。張桂梅同志事蹟受到中央同志高度重視,中央媒體持續關注報道,在全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

張桂梅同志是教育脱貧攻堅中湧現出的先進教師典型,曾獲全國師德標兵、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最美鄉村教師等榮譽。20_年教育部授予張桂梅同志“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為進一步深入宣傳學習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蹟,大力弘揚她矢志不渝跟黨走、痴心執着辦教育、無私無我育新人的崇高品格,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示範引領作用,教育部決定在教育系統深入開展向張桂梅同志學習活動。

學習張桂梅同志堅守初心、對黨忠誠的崇高品格。她響應黨的號召,毅然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跨越千里、輾轉多地,無怨無悔。她創辦免費女子高中,幫助數千名山區女孩改變命運,為國家輸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學子。她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將堅定的理想信念融入辦學體系,用紅色教育為師生鑄魂塑形。20_年,她在領取勞模獎金後,把全部獎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黨費。她把對黨的忠誠和對人民的熱愛滲透在血脈裏,在她身上充分體現着一名共產黨員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質和至誠至深的家國情懷。

學習張桂梅同志愛崗敬業、愛生如子的高尚師德。她為了不讓一名女孩因貧困失學,堅持家訪11年,遍訪貧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餘萬公里。她長期拖着病體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體,換來女子高中學生學習的好成績。她不遺餘力踐行着“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台上”的諾言,用實際行動鋪就貧困學子用知識改變命運的圓夢之路。多年來她一直住在學生宿舍,和孩子們吃住在一起,陪伴學生學習生活。她在教書育人崗位上為貧困地區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她身上充分體現了人民教師潛心育人的.敬業精神和立德樹人的使命擔當。

學習張桂梅同志執着奮鬥、無私奉獻的至誠情懷。她心懷大我,對自己近乎苛刻的節儉,卻把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款100多萬元全部投入到貧困山區教育中。長期義務兼任華坪福利院院長,多方奔走籌集善款,20年來含辛茹苦養育136名孤兒,被孩子們親切稱呼為“媽媽”。她把全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貧困山區的教育和福利事業,在她身上充分體現了人民教師以德施教的仁愛之心和至善至美的師者大愛。

廷巴特爾事蹟學習心得 篇20

偶聞雲嶺張桂梅,起初內心並無太大波瀾,但在看完她的第一個故事後,又忍不住一個接一個地看。從普通教師變為一名校長,再成為一位身兼數職的“校工”,她把自己的生活、生命和精力,全部投入到雲南華坪縣的教育事業,換取華坪大山深處女孩們的.光明未來,留給福利院孩子們温暖的回憶,即使生命的燈火日漸微弱,她仍舊沒有停下奉獻的腳步,撼動之餘我更多的是自愧弗如。奉獻這個詞沒有艱澀難懂的含義,每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親身體驗,很多人在做,也有很多人在看,也可能還是某些人的詩與遠方,而在張桂梅這裏,它是生命的全部意義。

困局裏,靠初心喚起力量,只為“用教育救一代人,不管多少”。張桂梅來華坪的初衷,本也帶着一個平凡人最樸素的奉獻意識——支持民族地區教育事業,讓自己的教學生涯能做更多事。但當她接觸到那些大山裏失學的女孩們,那顆質樸的心裏萌生出更大的夢想:要改變低素質的母親、低素質的孩兒。幾番思量,認為這麼好的事情肯定會有人支持,相信三五塊錢累積疊加定能集腋成裘,每年假期外出集資成為她業餘時間的主要項目,她“乞討式”的辦校計劃幾年下來也才籌到一萬多元。徘徊無助之際,偶然的機緣,媒體的力量幫助她獲得了來自各方的支援,華坪女子高中落成,並迎來第一批100名不用交學費的女生。在接下來的開局之痛、升學之難裏,她用入黨誓詞和紅歌凝聚了師生們共克難關的決心,傳承着中國獨有的紅色文化。華坪女子高中的建校初衷以及後續的運營,是張桂梅將小愛匯聚成大愛,用一顆愛心凝聚成百上千顆愛心的過程,無論是這愛,還是這顆心,都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在滋養和成就。

坎坷中,“再堅持堅持”,把教育扶貧事業越做越大。學校落成,逐漸步入正軌,華坪縣越來越多大山裏的女孩,在這裏實現了從大山跨進大學門的夢想,改變了從今往後的人生。作為旁觀者,説起這件事,也深感到不容易,更何況是促成這一切的張桂梅。每當遇到困難,她都會説“再堅持堅持”,為學校籌資籌不下去的時候,在最初學校裏的老師、學生留不住的時候,在她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的時候,在福利院孩子遇到大難題的時候。常言道:“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是説要做的事業再大再難,只要有心就能辦成。這個有心,並不只是説事業僅剩最後一步就成功了,還有可能是事業正遇到大坎坷、瓶頸期,對於要不要繼續、如何度過這些阻障的堅持。何況張桂梅的事業是完完全全為他人。作為福利院院長,她説:“孩子們失去什麼,我就彌補什麼”,作為華坪女子高中黨支部書記、校長,吃住在校的她因身體原因不能當老師,便擔負起其他力所能及的瑣碎工作。她的“再堅持堅持”,正是對這樣一種完全利他的事業的堅守,是想盡己所能把雲南華坪縣的教育扶貧事業做到最大,無論她將面臨什麼,她都選擇堅持下去。

她的奉獻,不止於傾囊而出,是拿出今生所有,喚醒更多人對教育的思考和支持。她對於華坪女子中學所做的一切,是切實的教育扶貧事業,但是她從不願提起“貧困”二字。她説:我們沒有提貧困兩個字,是覺得貧困對女孩兒來説,也是一種隱私,我們就叫大山裏的女孩兒。她是一名老師,教給學生的不限於應試的知識,也教給世人什麼是德藝雙馨,什麼是毫無私心的尊重。華坪女子高中建校以來,已有1600多名大山裏的女孩考入大學,對於知曉這一切的人,都知道這一切離不開張桂梅的堅持和付出。如今她身患骨瘤、血管瘤、肺氣腫等17種疾病,曾數次病危入院搶救,面對考出去的學生是否回來看望她的問題,她卻説:不需要孩子們感謝她張桂梅和女子高中,只希望他們能夠感謝黨和政府。她如此豁達,是因為她認為共產黨員就應該人人是雷鋒,甚至應該比雷鋒更要好。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她在自己的崗位上拼盡全力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貢獻,她用自己的血淚、自己的一生踐行着入黨誓言。

信仰,在戰爭年代讓共產黨人為建立新中國拋頭顱灑鮮血。和平年代裏,張桂梅用“我將無我,不負初心”的寬闊心胸與博大情懷所詮釋的奉獻,正是各行各業各個崗位上的共產黨人應該學習和踐行的。

廷巴特爾事蹟學習心得 篇21

5月5日至6日,全省優秀共產黨員龍增剛同志先進事蹟報告會宣講團成員先後來到建中鎮和珠藏鎮進行宣講,掀起了新一輪學習全省優秀共產黨員龍增剛先進事蹟的熱潮。

在建中鎮和珠藏鎮,5位宣講團成員結合親身經歷,分別以《用生命兑現入黨誓詞 用行動踐行羣眾路線》、《情灑紅色故土 難捨組工情懷》、《貴州大山裏騰飛的巨龍》、《長輩式的領導》為題作的報告,他們從不同角度、飽含深情的講述,使每場報告會都感人至深、催人奮進,深深打動着現場聽眾,報告會取得良好效果。

據介紹,龍增剛同志在26年的工作生涯中,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理想信念、公道正派、清正廉潔、紮根基層、心繫百姓,忠誠履職、無私奉獻,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用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精彩的人生,以一心為民的實際行動和清正廉潔的光輝形象忠實踐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莊嚴承諾,贏得了廣大人民羣眾的真心擁戴,同時也激勵着廣大黨員幹部在以後的工作中堅定信念,牢記宗旨、為民奉獻,為努力開創x縣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貢獻自己的力量。

廷巴特爾事蹟學習心得 篇22

8月24日下午,滕啟剛同志先進事蹟報告團到市司法局做專場報告。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譚家戎同志,市委政法委副書記金悦同志,市中級人民法院專職審委會委員杜爾莉、趙毓同志,市司法局黨組班子成員與100多名市司法局黨員幹警聆聽了報告會。報告會由市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劉保義同志主持。

報告會上,千山區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金峯同志,千山區人民法院立案二庭負責人呂晉鋒同志,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覃文博同志,滕啟剛妻子李淑華同志,從不同角度、多個側面,深情講述了滕啟剛同志生前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先進事蹟,使現場黨員幹部深切感受到一位優秀人民法官的堅定信念和為民情懷。滕啟剛同志先進事蹟感人至深,會場內不時響起熱烈掌聲。

現場聆聽報告後,廣大司法行政系統黨員幹部深受教育和鼓舞,一致認為滕啟剛同志就是我們身邊的榜樣,可親、可近、可學,一致表示要認真按照市委和市委政法委關於開展向滕啟剛同志學習活動的安排部署,自覺以滕啟剛同志為榜樣,學習他“黨叫幹啥就幹啥、赤膽忠誠再出發”的政治本色,學習他“案件無大小、公正價最高”的履職情懷,學習他“清正傳家遠、廉潔潤人心”的品行風範,把初心變恆心,視使命如生命,在實際工作中着力加強法治建設工作統籌,持續提升法治政府建設水平,全面拓展守法普法工作質效,有效增強公共法律服務供給,不斷打造忠誠乾淨擔當的過硬隊伍,努力為全市“抓發展、促振興”貢獻更大的法治智慧和力量。

廷巴特爾事蹟學習心得 篇23

7月31日,三十六團林園連組織該單位黨員幹部在會議室集中學習了老黨員魏德友同志的先進事蹟。據瞭解,近日三十六團號召全團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以魏德友同志為榜樣,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學習魏德友同志堅定信念、對黨忠誠,遵守紀律、服從安排的政治品格,淡泊名利、吃苦耐勞、不計得失、甘於吃虧的奉獻精神,學習他忠於職守、堅韌執着、腳踏實地、認真較真的崇高境界,熱愛家鄉、保衞祖國、勇於犧牲、寸土不讓的國防國土意識。為掀起學習熱潮,三十六團政工辦統一部署,14個黨支部迅速擬定學習計劃,組織本支部黨員幹部認真學習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要求參學的每名黨員分別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寫一篇心得體會,形成學先進、見行動、比貢獻的濃厚氛圍。通過學習,黨員幹部紛紛表示要做向魏德友同志那樣理想信念堅定、富有責任擔當、堅持艱苦創業、矢志維穩戍邊的兵團人,立足崗位、發揮作用、建功立業,為維護社會穩定和團場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廷巴特爾事蹟學習心得 篇24

啟迪他人,剛柔真我。滕啟剛紮根基層書寫了精彩人生,用生命詮釋了法官廉潔自律的政治操守。

滕啟剛同志的一言一行深深激勵着我,我要向滕啟剛同志學習,學習他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對審判工作無比熱愛,始終站在人民法院化解矛盾糾紛的前沿,探索調解新思路;學習他以羣眾苦為苦,實實在在解決百姓的難心事,時時同民意對錶,事事向民心對標,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審判工作的指南;學習他敬業奉獻,手受傷“三指”打字、從不午休、看三小時監控只為找出關鍵證據……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他的感召下,我對社會、對工作、對家庭,都多了一份責任感,一份使命與擔當。作為新入職幹警,我將懷揣無限的熱情投入到法院工作中,無私奉獻、精益求精,時時刻刻紮實做好本職工作,努力踐行初心使命,以實際行動向榜樣致敬!

廷巴特爾事蹟學習心得 篇26

總是盼着冬天,盼着過年,此時,冬日已至,春節也已至,新冠肺炎這位不速之客,竟不知何時,降臨在我們身邊。

回首往事,春節時,門庭若市,一出門便能感受到熱鬧的氣氛,你會看的,街上熱鬧非凡,鄰居阿姨們,聚在一邊嗑着瓜子,一邊還不忘聊上幾句,噓寒問暖;但是現在變了,不同於往日。街上沒有了往日那般熱鬧,家家户户門窗緊閉。街上也沒有什麼人,都在躲避,這可怕的疫病。

本來在這個時節應該是處處鶯歌燕舞,但卻因為這可怕的疫病,人們不得不待在家中,為國家貢獻出自己微薄的力量。在這種時候,沒有什麼歲月靜好,有的是志願者,工作人員們的負重前行。“您好,請配合我們的檢查”,“您好,請您待在家中,減少外出”,“感謝您的配合”,這是他們最常説的話。

在這種時候,不見白衣天使,只有與死神抗戰的醫護人員們。看着那些死去的人們,死神似乎用着一種輕蔑的語氣嘲笑着:“呵,人類!你們搶的過嗎?你們真的以為,就憑你們這點薄弱的力量就能與死亡抗衡嗎?”搶的過,一定搶的過,08年的非典,我們不也搶過了嗎,如果問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自信?因為我們是中國人,背後有強大的祖國母親。一個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但是我們眾志成城,堅信我們一定搶的過,所有的醫護人員,穿戴好防護服,整裝待發,憑着一顆神聖而偉大的心,堅決與死亡鬥爭到底。

大年三十本該是與家人團圓的日子,應該好好坐在一起,談一談一年的變化,吃上一頓團圓飯。但疫情當前,那些醫護人員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碗筷,失掉與家人團聚的時光。連夜奔赴武漢,他們也有自己的家。年長的父母,年幼的孩子,無一不是他們所牽掛的。但疫情當前,他們必須要放下。

疫情就像是一灣寬廣的海峽,將他們與家人分開;疫情如同一座兇險的山峯,將他們分成兩部分,擋在家庭與抗爭前線之間,他們在山這頭,而家人卻在山那頭;疫情如同一扇沒有鑰匙的門,將他們隔離在這道門門兩側。

這讓我懂得了生命的脆弱,在天災面前,我們人類如此弱小;但其實疫病並不可怕,只要我們有一顆堅定的心,就一定能夠打敗它,沒有什麼坎兒是過不去的,沒有什麼困難是解決不了的。

相信在櫻花爛漫之時,我們一定能夠打敗疫病,帶着家人和孩子,去武漢看一看櫻花。去各地遊玩,去享受美好生活,那時,歲月靜好;那時,月色尤其温柔 ,人間也皆是浪漫。

廷巴特爾事蹟學習心得 篇27

抗擊新冠肺炎,中醫藥的作用備受矚目。在新冠肺炎患者治療中,中醫藥療效到底怎麼樣?普通人是否需要服用預防湯藥?央視新聞獨家連線正在武漢戰“疫”一線的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帶來權威解答。

1月27日,年逾七旬的張伯禮趕赴武漢,參與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2月12日,張伯禮率領209名醫護人員組成的中醫醫療團隊進駐江夏方艙醫院。

江夏方艙醫院380例病人 無一例轉為重症

記者:江夏方艙醫院和其他方艙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呢?

張伯禮:江夏方艙醫院是以中醫診療為主的方艙醫院,它和其他方艙醫院最大的區別在於,這個醫院裏所有的醫務人員都來自於中醫醫院、中醫藥大學,由天津、江蘇、河南、湖南、陝西的209位中醫大夫組成,進駐江夏方艙醫院。

張伯禮:江夏方艙醫院裏的患者都以服用中藥為主,除了有統一調配的湯劑外,還會根據每人不同的身體狀況進行配方顆粒的調製。

張伯禮:除了服用中藥外,患者每天會練習太極、八段錦,同時會加入鍼灸等中醫的醫療項目。這樣的治療安排不僅有利於康復,還可以幫助患者緩解壓力、愉悦精神。

記者:到目前為止,江夏方艙醫院的中醫藥治療效果怎麼樣?

張伯禮:第一批我們收治了超過380位病人,目前沒有一例轉為重症。目前,將近上百位病人核酸病毒一次轉陰,個別病人兩次轉陰,陸續有病人將要出艙,整體效果不錯。

中醫以成建制方式建立定點醫院 和西醫成為並肩作戰的主力軍

記者:您之前提到過治療新冠肺炎中醫藥是主力軍,關於這點我們應該怎麼理解?

張伯禮:以前,中醫的角色是會診中提建議的參與者。但在這次疫情的治療中,中醫以成建制的方式建立了定點醫院,從上到下擁有自主權。在這次治療新冠肺炎的戰役中,中醫和西醫成為了並肩作戰的主力軍。

張伯禮:特別是對於輕症患者,通過中醫的治療是可以讓患者痊癒的,我對這點是有信心的。但在重症的治療中,西醫仍是主力軍,中醫是輔助作用的。中醫、西醫是我們中國人常用的兩套醫學體系,各有各的長處。

張伯禮:疑似患者或輕症病人,在初步確診時應及早用藥。等到了一定階段再用藥,可能會錯過最佳診療時期。普通感冒也是一樣,用藥越早越好,事半功倍。

記者:不同的地域用藥配方會有一些調整嗎?例如武漢和黑龍江,同樣的清肺排毒湯內的成分會有調整嗎?

張伯禮:是這樣的,中醫講究因時、因地、因人。這個疫情的病因相同,所以致病因素都是一樣的,臨牀表現也是大致相同,因此可以用同一個標準的處方來治療。但是各地有不同的氣候、地理特點,並且每個人的個體特徵不同,所以應該做出適當調整,這樣更有利於治療。

廷巴特爾事蹟學習心得 篇28

20__年10月10日,接受採訪的袁隆平望着遠處的稻田,若有所思地説道,“禾下乘涼夢”會由年輕人繼續。今天,這位老人永遠停下了手頭的研究,將攻關的重擔交給了後繼者。老人家雖然再也不能出現在他心愛的田間地頭,但他身上體現出來的“一心為民謀温飽,深藏自身功與名”精神卻會永遠照耀人間,永駐我們心頭。

腳踏實地研究,毫不張揚探索,袁隆平先生孜孜以求,改變了所有中國人“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境況,解決了中國人的温飽問題。雖已功成名就,但他仍然奮戰在科研攻關一線,繼續向更高目標努力着。就是這位雜交水稻之父,乘飛機卻從來只坐普通艙,依舊穿着35元的衣服,晝夜躬耕於稻田。他曾深情説“我研究雜交水稻不是為了當院士,而是為了老百姓有飯吃。”在《典籍裏的中國》裏,導演安排宋應星和袁隆平兩位先生在水田中握手的那一幕,實為傳神一筆。因為“為了老百姓有飯吃”的共同追求,這兩位科學家身上都體現出了一種為民謀福,不計名利的崇高品質。

為了實現“禾下乘涼夢”,在第四期試驗成功的基礎上,袁老帶領着團隊又馬不停蹄開始了第五期的攻關。40多年雜交水稻科研生涯,對於袁老而言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漫長過程。如果硬要説雜交水稻的成功有什麼祕訣的話,那就是袁隆平自己的觀點:“第一祕訣”就是不囿於現存結論的創新思維。“禾下乘涼夢”是夢想更是創新,不滿足於現狀,不停步於所得,這不僅是科學研究持續進步的動力,也是各項事業能夠向前發展的條件。

袁老曾笑言自己願意做一隻太平洋上的海鷗,讓雜交水稻技術越過重洋,貢獻人類,為中國人贏得榮譽和尊嚴。是什麼支撐着一位耄耋老者不顧年事已高,仍然奔赴南繁基地一待就是3個多月,除了“不讓老百姓捱餓”的樸素為民情懷之外,還有就是他身上那種無私忘我的愛國情懷。這位經歷過民族的屈辱和苦難歲月的老人最大的願望是:“希望青年科學家不要過分計較個人得失,而是要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不斷努力。”“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將自身的發展和追求和國家的需要聯繫起來,這是許多做出過偉大貢獻的人所共有的特質。忘卻小我的私求,追求大我的價值,只有心繫天下蒼生,才能真正做到感天動地。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洞庭泛波亦哽咽,天下蒼生俱失聲,那位佇立在田間的瘦弱身軀雖然已經消失,但那股藴藏在內的精神和力量,將永駐人間;身雖遠去志永存,高風亮節照後人,這種精神將會永駐青史,也將激勵着後來人在各自的事業中不斷攻堅克難,再創新高。

廷巴特爾事蹟學習心得 篇29

當了解蔡藴敏老師事蹟後,我被她的職業精神深深打動,同時也震撼到了我!

蔡老師,是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的一名普通護士。當我看到她照片的時候,她的端莊、樸素,富有親和力的笑容就大致能感覺出她的為人。20xx年的護理生涯,她基本上是在換藥室裏度過的。如何讓患者的傷口儘快癒合並讓患者就醫方便是她時刻關注的問題。

在我在參閲她的事蹟時,一張照片一段故事深深的映在了我的腦海裏,故事講述到一位農村的失智老人,來到了她的換藥室。因平時家屬護理的不是很周全,當蔡老師揭下壓瘡傷口時的那一刻,驚呆了!傷口上已密密麻麻爬滿了正在蠕動的蛆蟲。換藥室剛來的小護士見狀,嚇得手中的藥瓶都掉了。蔡老師強忍着驚訝和噁心,故作鎮定地對其他護士輕聲説:“不要叫,不要驚擾到病人和家屬。”她迅速找來醫用鉗子,伏在老人的側腰前,距離僅有10釐米,小心翼翼地為老人一隻只地把蛆蟲清理乾淨。惡臭襲來,連走廊都聞得到,她帶上口罩,為老人清理傷口,漸漸地她的嗅覺都變得麻木,聞不到臭味了。最後,她一共捉出66條蛆蟲,隨後的清創包紮按部就班。

事後有人問:“是什麼信念支撐你一定要處理完這些發臭甚至生蛆的傷口?”蔡藴敏回答道:“總得有人去做啊,幹上這一行,就要有這個心理準備,看着病人飽受傷口難愈的痛苦折磨,我真的很心痛。蔡老師表示曾經有過一次,她俯身低頭為病人處理創口時,病人腸胃裏空氣蠕動,大便直接噴了她一臉,表示自己曾經有膽怯與無法面對的時候!

蔡老師的事蹟讓我們感同身受,通過學習蔡藴敏的事蹟,讓我體會到作為一名招商員:只有勤於學習,注重過程,努力專研才能擔當得起招商引資的責任。 特別我們做招商工作的,更需要一絲不苟的精神,要讓客户完完全全的信任我們,放心把公司交給我們園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9ye6y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