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行動學習法心得體會(通用13篇)

行動學習法心得體會(通用13篇)

行動學習法心得體會 篇1

行動學習法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強調通過行動來學習,從而獲取能夠指導實際工作的知識與能力,學以致用,並在運用中繼續通過新一輪的行動來開展新一輪的學習,形成良性循環。

行動學習法心得體會(通用13篇)

傳統的教學以機械的、單向灌輸式的知識傳遞為特徵,學生被作為教學塑造的對象,以接受性學習為主要的學習方式。傳統教學最為典型的莫過於中國教育體系中以應對會考、大學聯考為最終目的的國中教育和高中教育,人們形象地稱這種教學模式為“填鴨式教學”。儘管傳統教學有一定的弊端,但我們不可否認,傳統教學在某種程度上依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夠讓人在短時間之內迅速獲取大量的知識,這種學習方式從某種角度上來説也與中國當前的教育現狀相適應。我們不能否認傳統的教學方法的作用,但是,在企業與機關內,傳統的教學方法的作用就顯得有限,而行動學習法在企業與機關內就顯現出了良好的效果。

傳統教學向學生所傳授的知識很難被學生所完全理解並用於指導實踐工作,而即便一些學生能夠做到學以致用,卻因為現實環境的一些制約因素,使得這些先進的知識理念無法作用於工作中,也就失去了學習的意義。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傳統教學的學習與實踐兩個環節產生脱節,單向灌輸式的教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思想,卻難以改變一個人的能力;而即使改變了一個人的能力,一個人以一己之力也無法改變所在企業或機關的文化,無法革除所在企業或機關內部所存在的弊端。如何提升將學習轉化為個人績效與團隊績效、組織績效的速度,並讓人們從關注問題到關注“共同願景”,從而產生積極的態度,自動自發的承諾與執行?眾行認為:行動學習是提升組織績效與競爭力的核心技術!行動學習是對傳統管理模式和傳統培訓理念的顛覆,在企業的實踐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世界500強中300多家是行動學習企業會員。行動學習從企業的真實問題入手,幫助人們從關注問題到關注解決方案,提升業績是行動學習最直接的成果。行動學習是團隊學習模式,學習不僅發生在個體身上,更發生在小組整體上,組織能力由此得到提升。

行動學習(Action Learning)又稱“幹中學”,就是通過行動來學習,即通過讓參訓者參與一些實際的工作項目或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如領導企業扭虧為盈、參加業務拓展團隊、參與項目攻關小組,來發展他們的領導能力,從而協助組織對變化做出更有效的反應。

行動學習就是一個“寓教於行”的過程。區別於傳統培訓的以知識學習為中心,行動學習以組織學習為導向,以學員學習-績效結合為中心(知識轉化與整合為主)。

行動學習法則是在關鍵人物獲高層領導的支持下,行動學習小組的成員之間圍繞一個研究課題而進行在職學習、脱產培訓、實踐鍛鍊,並定期組織集中學習研討活動,做到交流互動和智慧共享。因為行動學習是以學習者為主體,以現實問題或項目為主題,在促進師的引導下將結構化的深度對話滲透在“問題-反思-總結-計劃-行動-發現新問題-再反思”的循環過程,一方面,行動學習小組的成員在行動學習中通過從工作中總結得到的知識能夠極大限度地運用於工作中並直接產生效果;另一方面,行動學習小組的成員通過在行動中學習也能夠將一些先進的工作理念與思想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使之能夠指導工作,從而在行動學習中培養成員的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行動學習法計劃、總結、反思進而制定下一步行動計劃的循環學習過程,能夠讓行動學習小組的成員在這個循環學習過程中所學到的理念和方法以及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傳播、影響到整個企業,從而引發企業內部的變革,讓企業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解決企業自身的戰略或運營問題。

行動學習法有兩個着眼點:一是發展或重塑領導人;二是解決企業自身的戰略或運營問題。兩個目標相互支撐,正是行動學習的立意獨特之處。這樣的着眼點讓行動學習法在企業之中有了很強的實用性,它將重塑領導人和企業合二為一,讓領導人與企業共同成長,既能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也能讓企業員工在行動學習的過程中增加對企業的歸屬感與企業內部的凝聚力。

行動學習法心得體會 篇2

這是一位黨校學員參加了行動學習有感而發。聽聽他説:xx市委黨校是我市第一批14家行動學習實施單位之一,從今年6月開展行動學習至今,我校運用行動學習理念,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工作氛圍,在羣策羣力解工作難題、穩紮穩打推進校園建設、鋭意進取打造工作亮點的過程中,全體教職員工收穫的是集體學習帶來的樂趣、分享智慧帶來的喜悦以及共同成長帶來的感動。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這種理念帶來的是正確處理工學矛盾的平和心態,是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重要轉變,是將個人發展融入組織進步的豁然開朗,更是促進我校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內在動力。今年剛參加工作的我能夠作為校行動學習執行辦公室的一員參與行動學習是幸運的,這對於我而言是一次學習的機會、是一種成長的體驗、也是一個不斷反思進步的過程。

一、行動學習是一次學習的機會

行動學習理念的推行,要義之一在於全面提升幹部隊伍的學習力,強調要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從解決問題中獲取知識、分享知識、使用知識和創造知識。只有正確處理好工學矛盾,樹立科學的學習觀念,我們才能想得更深,看得更遠,才能快速地感知變化的環境,全面地掌握最新的科學文化知識,最終形成自覺學習、團隊學習、終身學習、學用結合的良好風氣。

首先,行動學習理念的導入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行動學習是一個新概念,因此,行動學習理念的導入需要人們認識並接受這一新事物。起初,我只是將行動學習理解為幾個工作性質相近的人聚在一起討論課題,與平時的做課題開座談會並無太大差異。但實際上,通過參與培訓、閲讀相關書籍、參加行動學習活動,我意識到行動學習並不是一般地討論,而是一種高效地團隊運作模式,是一次學習的革命,也是一次管理方式的革新。行動學習開展一個多月的時候,常務副校長姚在《領導者在行動學習中的角色》一文中就深刻揭示了行動學習的關鍵,他提到“開展行動學習,有三個問題考驗着領導者的決心。

第一個考驗:你有與下屬們“分享”權力的胸懷嗎?第二個考驗:你有直面問題的勇氣嗎?第三個考驗:你有持之以恆地推動和支持行動學習的信心嗎?”這讓我們獲益匪淺,明白了行動學習理念帶給我們的是民主、平等、和諧的工作氛圍;是領導與普通職工以及職工之間的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是大家勁兒往一處使的激情;更是一次重新認識組織、認識個人角色,學會學習、學會尊重、學會工作的機會。

其次,行動學習理念的運用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在行動學習過程中會遇到一些新的名詞,比如促進師、召集人、小組長、頭腦風暴法、六頂思考帽法等等,這些詞在我們平常的工作中很少提到,就更別説當好這些角色、用好這些方法了,因此,行動學習理念的運用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在“找問題獻對策”活動中,我校韋利如副教授就首次帶動教職員工現場實踐團隊列名法,在短時間內蒐集到大家提出的制約我校發展的問題,這種高效的團隊工作方法得到大家的認可,在往後的小組座談中,學員們開始摸索適合自己小組的方法,因時、因地、因事、因人開展行動學習,活用行動學習理念。

最後,行動學習理念的創新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校將行動學習理念引入主體班教學是一種創新,推進了我校教學改革的進程,同時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校副校長開設的研討式教學“生態工業柳州研究”,引導學員運用“團體列名法”、“頭腦風暴法”回答“您是如何理解生態工業柳州”、“建設生態工業柳州的制約因素”等問題,這是教學方法的一次創新。在聽課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學員們的參與熱情,可以看到思想的百家爭鳴,可以領略到行動學習的魅力,對於我而言,這是很有意義的學習過程。

二、行動學習是一次成長的體驗

後勤服務是黨校教學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之一,招待所是黨校的窗口部門,為提高招待所員工的整體素質、提升招待所的整體服務質量,我設計了招待所行動學習培訓方案。在呈送方案之前,我忐忑不安,作為新入職人員,我擔心自己的方案不受認可。但出乎意料的是,學校領導給予了極大地支持,並且積極指導,發揮“傳幫帶”的作用,保證培訓的順利開展。

培訓分為四期,考慮到招待所員工的文化水平和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前兩期培訓主要是通過團隊建立和信任建立來導入行動學習理念,進而消除部門間的隔閡,營造輕鬆、自然、民主、平等的氛圍。由於第一期培訓的成功開展,在第二期培訓中,膳食中心的員工也加入其中,培訓人員增加到了近50人,培訓難度加大了。作為主持人和其中一個小組的促進師,在整個過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種質樸的温暖、感受到了行動學習帶給員工們的力量。在小組討論之前,我引導員工達成默契,要給予不敢發言的同事鼓勵、要給予發言得好的同事讚揚。對於大多數員工而言,這是第一次在領導和全體同事面前發表自己對工作的看法,找問題、獻對策。

行動學習所要營造的就是這樣沒大沒小、沒上沒下的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員工們很快融入到集體中、找到歸屬感,增進了彼此間的溝通、消除了原有誤會,最後羣策羣力解決工作難題,促進工作進展。整個活動過程,員工們的臉上都洋溢着笑容,他們説,平常只顧忙碌的工作,已經很久沒有機會坐下來好好聊聊了,更別説一起反思工作中的缺失。回顧反思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我試圖通過遊戲來還原員工們平時忙碌的工作狀態,幫助他們從遊戲中悟出提高工作效率、找準工作方法的途徑,也引導他們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學會體諒年輕領導的辛苦。

從設計方案到呈送方案再到實施方案的過程對於我來説是一次難得的成長體驗。設計方案的初衷是自己在參與行動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受到的感召,想要用這樣一種新的理念去幫助更多的人,讓他們看到自己在集體中的價值,尤其是招待所員工這樣一個看似平凡、渺小但又不可缺少的羣體;同時,設計方案的過程是我內化行動學習理念的過程,是再學習的過程。呈送方案的過程、與領導研討方案的過程實際上也是行動學習的重要環節,是民主、平等觀念的重要體現。將方案轉化為現實的過程是實踐行動學習理念、為行動學習理念賦予生命力的過程,作為培訓師、促進師要掌握好培訓的進度、觀察學員的反應、調整培訓的思路、貫徹培訓的理念,懷着一顆尊重、寬容、嚴謹的心對待每一位學員,保證培訓的順利開展。

開展招待所行動學習培訓對於我來説是一次難得的成長體驗,從以一個學徒的心態參與行動學習、學習行動學習,到以一個實踐者的心態去貫徹行動學習理念、推廣行動學習理念,並從行動學習中鍛鍊自己的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考能力,這一路的體驗正是與行動學習理念所倡導的注重成長過程相契合,我珍惜這樣的成長經歷。

三、行動學習是一個不斷反思進步的過程

行動學習不是單一部門的活動,而是上下聯動、共同開展的活動,因此,在協調各方人員、資源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總結反思,需要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服務”意識和“協調”的能力。對於剛參加工作的我而言,能夠有機會通過行動學習來鍛鍊自己的組織協調、語言表達、待人接物的能力是幸運的,使我能在短時間內瞭解學校的總體情況,幫助我熟悉和適應工作環境。

作為校行動學習執行辦公室的信息宣傳員,要做好各種信息的上傳下達工作,這其中需要較強的文字表達能力,只有“勤”才能做到及時、準確的傳遞信息。這次工作經歷不僅提升了我的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使我有機會掌握信息報送、傳達的規範程序,為今後的工作奠定了基礎。

行動學習是知行合一的過程,在學習中感悟,在行動中成長,最終實現個人和組織的共同進步。

行動學習法心得體會 篇3

此次學習對我影響很大,首先從思想上是一個重大的變革。再是行動學習法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通過催化師的引導,從而獲取能夠指導實際工作的知識與能力。行動學習法的特徵是以實踐活動為重點,以學習團隊為單,以真實案例為對,以角色扮演為手段,以團體決斷為要,以終結匯講為形式。通過行動學習法中頭腦風暴法和團體列名法、六頂帽子法等的應用,使我們在短短1天的時間裏,掌握和運用這種全新的、富有針對性的、高效的討論與決策方法。通過這次學習,我有以下體會幾點體會:

一、這次培訓的時間雖然短暫,但是隻要掌握了科學的學習與決策方法,就可以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有了很好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運用這些方法,利用團隊的力量處理問題。在行動中學習,在學習中行動。不斷提升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在形式上區別以往的學習,思想上的一種飛越。分組學習時每個組員關係是平等的,在行動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沒有領導與被領導之別,也沒有職務高低之分,大家選舉組長,取隊名,定口號。將平等、開放、自由的理念貫穿於學習研究的全過程。

三、集體研討方式,在認真細緻描述症狀、分析原因,查找對策、制定方案等一系列程序基礎上,探索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培養學員的創意、創新和創造力。將工作中的銷售輸差作為主題,通過頭腦風暴、深度分析、層層分解,把有關影響輸差原因一一列出,系統歸類,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四、行動學習法有助於理念與思想的融合,真正成為學習的自我創新:把行動學習中的思考、互動、感受運用到日常工作,注重圍繞中心拓展多維視角,在學習和反思中汲取團隊智慧,從而實現自我發現和自我創新,把行動學習真正變為學為所用、學以致用、活學活用、邊學邊用的自覺行動。

行動學習法心得體會 篇4

3月,由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及市委黨校聯合組織的《瀋陽經濟區建設專題研修班》在市行政學院開班。我作為首批學員參加學習很似榮幸。研修班緊緊圍繞市委十一屆十次全會暨經濟會議精神,加快實現“三大目標”,完成“五大任務”,如何做好瀋陽經濟區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如何發揮瀋陽作為經濟區核心引領和帶動其他城市共同發展等話題開展第一階段的理論培訓,並首次接受創新式行動教學法學習,獲益匪淺。

一、行動學習法有助於成功適應行動學習環境和挖掘內在動力。對於組織而言,它是一個能夠幫助組織改進績效,促進成員潛力挖掘的有效培訓方法;對團隊而言,行動學習法能在最短時間內構建行動小組,並使團隊成員在學中幹、幹中學;對個人而言,在組成行動學習小組的過程中,通過提問或回答問題來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能激發人們的想象力。行動學習法還有利於培養和提高幹部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行動學習法有助於形成師生平等、學員平等和研討平等關係。在行動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沒有領導與被領導之別,也沒有職務高低之分,將平等、開放、自由的理念貫穿於學習研究的全過程;將傳統學習中的老師退位為督導師,學員真正變成學習的“主人”;將工作重心放在互相支持、相互啟發、相互促進和共同研究討論問題和傾聽採納不同意見,最終得出良好的解決方案上,使學員學得有趣,學有昇華。

三、行動學習法有助於培養系統創意、思維創新和行動創造力。行動學習中,選好主題是行動學習的關鍵,主要感覺應有三方面把握。一是把握工作重點;二是把握破解難點;三是把握打造亮點。通過頭腦風暴、深度分析、魚骨刺圖等集體研討方式,在認真細緻描述症狀、分析原因,查找對策、制定方案等一系列程序基礎上,探索解決問題的最佳切入點,達到激發學員的創意、創新和創造力。

四、行動學習法有助於新理念與新技術融合,真正成為物化的學習效力。學習本身就是“學+習”的結合,學習的價值就在於行動。把行動學習中的思考、互動、感受運用到日常工作,注重圍繞中心拓展多維視角,在學習和反思中汲取團隊智慧,從而實現自我發現和自我創新,把“行動學習”真正變為學為所用、學以致用、活學活用、邊學邊用的自覺“行動”。

行動學習法心得體會 篇5

17年前非典一役,敢醫敢言讓鍾南山家喻户曉,也贏得了廣泛的公眾信任。而自那以後,但凡有急性傳染病,廣東省公佈的防控組名單大多由他掛帥。即使年過八旬,也並不妨礙他走上抗擊疫情的第一線。

這一次,沒有例外。連日來,疫情防控工作牽動人心,每個人都拿着標尺在測量。有質疑少數領導幹部失職不作為的,有批評捐贈物資發放不及時的,與此同時,也有不少人感慨,幸好1月20日這天,鍾南山院士叫醒了大家,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當晚,身着格子襯衫的鐘南山出現在央視《新聞1+1》視頻連線中,肯定了有人傳人現象,證實有醫務人員感染,坦言現在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瞭解還很不夠,同時提醒大眾戴口罩有用,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十多分鐘問答,絲毫不帶虛的。事後不少朋友表示,直到此時才意識到疫情已然升級,應該提高警惕,而鍾院士竟然已經是84歲高齡,視頻中完全看不出來。直面疫情、關鍵發聲,17年過去,還得是他。有媒體評價鍾南山,有院士的專業、戰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1月18日,從深圳搶救完相關病例回到廣州,接到通知連忙趕往武漢,1月19日,實地瞭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晚上從武漢飛往北京,1月20日,列席國務院常務會,就如何遏制疫情擴散等提出具體建議。

這位84歲的老人真的很拼,為人民、為祖國、為自己肩上的責任。他尊重事實甚於尊重的求實精神,鞠躬盡瘁的敬業奉獻精神,嚴於律已、寬以待人的博愛精神深深的打動着我們。在疫情嚴峻的形勢下他來抵達武漢。有人他稱為逆行者致以崇高的敬意,而他只説自己是一個醫生!

行動學習法心得體會 篇6

懷着無比激動的心情,我十分榮幸地參加了**大學黨委黨校的基本知識的學習。兩個月的入黨積極分子黨課理論學習已經結束,雖然兩個月的時間並不算長,但對我今後的生活將是受益匪淺的。參加了這次黨課,從心底油然而生的責任感和自豪感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目標。這次黨課的學習,提高了我的思想境界,同時也拓寬了視野。每次黨課,我都對諸位老師所感動,他們本着認真負責的態度,以飽滿奮進的情緒給我們講述中國共產黨的相關知識,知道我們如何向黨組織靠攏。通過老師們的講解對黨有了深刻的認識,對黨的歷史,黨的運作,和黨的規章制度有了更多的瞭解。通過此次學習,使我對新時期黨的性質、黨的最終目標和現階段任務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認識,對新時期黨員應具備的基本條件、黨員的權利和義務有了系統的認識。入黨動機得到了進一步的端正,同時也增強了自身的時代使命感和歷史責任感。

這次學習對於我來講是一次靈魂的洗禮,現在我認識到入黨不僅是一種光榮,更重要的是應該有堅定的信仰,要坦率真誠,相信黨組織。經常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使自己在思想上與黨組織靠近,加強自己在社會實踐各方面的鍛鍊,學到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名黨員,讓自己慢慢的成熟,在實踐行動中實踐我所知道的和我要知道的,並嚴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爭取早日加入我們的中國共產黨並且成為起優秀的一員,用黨的思想來武裝自己,深刻理解裏面的精髓,用於指導我的行動。

黨的發展道路是曲折而多難的,每每在最困難的時候,是對黨的堅定的信念與堅定的追求,使共產黨員咬緊牙關,度過難關,使黨能繼續前行。而在黨的旗幟下,共產黨員們也在曲折中得到成長。

通過黨校的學習,我的思想再次有了巨大的變化。我覺得,對於一個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共產黨,作為黨員就應該多幹實事、少説空話、深入實際、全心全意、勤儉辦事、一事當前,要多為人民着想、從大局着眼。對於這樣的宗旨,作為積極向黨靠攏的先進分子,就應該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在學生會工作,以全心全意為同學服務為宗旨,努力把工作做到盡善盡美;在班上組織同學們積極學習和討論黨的一些重要思想,隨時隨地不忘體現先鋒作用;在學習生活中,儘量多與每個同學接觸、交流,努力搞好同學關係!在不斷的學習成長中,也樹立起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是時代對我們的要求。按照黨章的要求來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開始是比較困難,加以時日,堅持不懈,必定受益良多,他就象一盞明燈,照亮我的人生征程,讓我的旅途有了一個個驛站,使我走路的步伐更加穩健,到達目的的信心更加堅定!

現在,我還不是共產黨員,但應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應努力做到先在思想上、行動上入黨,然後爭取組織上入黨。因此,第一要務使更堅定黨的信念和對黨的追求。通過對黨史和對黨實行的政策的瞭解,認識到黨的偉大,自覺在黨的旗幟下確定自己各階段目標。在黨課學習,講究與時俱進,把黨的思想落實到學習中;講究與時俱進,把黨的思想落實到工作中,踏踏實實在黨的領導下獲得進步。

今天,中國發展局面令人可喜,中國共產黨表現出其旺盛的活力和先進性。xx大勝利召開,許多具有前瞻性的決策被提出,我們可以欣喜預見新中國的美好前景。xx大給我們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有更大的信心,使我們對黨更無怨無悔的追求。

身為一箇中國人,我同樣熱愛自己的祖國,希望為同胞的安居樂業儘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是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最樸素的動機。參加黨校培訓後,我深刻認識到黨是一個先進的集體,為我們提供了為人民服務的大舞台,並且指引和教導我們走上共產主義的道路,我將選擇這條道路併為之奮鬥終身。

通過這次黨校學習,使我對端正入黨動機的重要性,有了更深一層面的認識。只有具備正確的入黨動機,將來入黨後才能很好的履行黨員義務,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黨的事業中去,才能經受住黨組織的考驗,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思想上入黨,才能堅持共產主義。在現實中,很多人都是抱着一份私心去申請入黨的,他們對黨的認識都是表面的、模糊的、不自覺的感性認識。一些人覺得入黨可以使自己臉上光彩、辦事方便;一些人入黨是為了將來可以更容易的升官發財;也有一些人是看到身邊的人都是黨員了,自己也應該和他們一樣,一種盲從的表現。這些都是不正確的。這些入黨動機,只是為了謀取個人的私利,這種個人主義的入黨動機,完全背離了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也不符合黨的歷史使命與任務。因此,要入黨就要端正入黨動機,就要樹立為實現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的信念和全心全意為廣大人民謀利益的思想,在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起到先鋒模範作用,並勇於積極自覺地接受黨的教育和考察。

總之,通過這次黨校學習,使我對黨的基本知識和理論有了比較系統而全面的理解,使我思想覺悟上有了更深一層次的提高,使我更加渴望早日加入黨組織。今後,我會更加認真地學習黨的理論知識,積極靠攏黨組織,以身邊黨員同志為榜樣,在日常工作中,不去計較個人得失,真正做到無私奉獻。想別人所想,急別人所急,向身邊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此外,我會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以便更好地做好本職工作。我要把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雖然現在我還沒有加入黨組織,但是我會時刻以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自覺做到:堅持理想信念,堅持勤奮學習,堅持黨的根本宗旨,堅持勤奮工作,堅持遵守黨的紀律,堅持“兩個務必”,為爭取早日加入黨組織的行列而不懈努力!

行動學習法心得體會 篇7

11月29日至12月1日,學校派李守章老師和我去樑鄒國小參加機器人培訓活動。學習期間,教育局聘請了廣茂達公司和納英特公司的四位專家針對近幾年的比賽情況進行了專項講座。我主要有以下收穫:

廣茂達公司和納英特公司都分別介紹了的他們公司的發展歷程、主要產品以及發展方向。從中我知道,他們的高科技都在向各方面發展和延伸。當然,對我們來説,最為有用的是中國小機器人的應用與發展。有關機器人和創新比賽,是專家們的重點課題。在討論中,專家們介紹了他們的以往產品以及最新產品。通過比較,我深刻地認識到,以往產品主要是針對中國小以及大學教學,而現實情況是很多學校狠抓比賽,不同廠家的產品已經很成熟。為了解決教學和比賽的矛盾,上海廣茂達公司推出了最新產品AS-MF系列。除了這些產品,專家們還給我們介紹了AS-EI系列(工程搭建,創新比賽用)、AS-ROBI(基於網絡的搭建平台)系列等產品。利用這些產品,我們可以參加很多比賽。主要是:教育部的電腦製作活動,科協的創新比賽。教育部的比賽以滅火和足球為主。納英特公司介紹了他們新產品的功能:功能強大的產品設計,提供了多達數十個傳感器接口,使用户在教學、創新、比賽中游刃有餘。低起點高發展的程序編譯環境:有針對初學者的圖形化編程環境,完全按照流程圖方式生成程序,也有適合高年段交互式C語言的編程環境。積木化產品設計,貼近實際生活的搭建方式,更能鍛鍊學生的實際操作與動手能力。各種的傳感器的提供,也可以使用工業級傳感器,直接使用。各種動力方式的選擇:直流電機、伺服電機,增強了機器人對環境的征服能力。與眾多的教育用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針對不同年段的學生開發了幾十項專業課程。螺絲、螺母為主體組成的積木套件,用户可隨處自行採購。全包圍設計,更安全更穩定。

針對中國小機器人比賽,老師主講了相關的機型和使用方法。

硬件是機器人工作的基礎,軟件則是機器人的靈魂。專家配合機器人的講解涉及很多,但涉及基礎的卻不多。針對中國小機器人應用的情況以及近幾年來的參加比賽的情況,專家們專門講了機器人滅火和機器人足球兩項賽事。首先講了教育部比賽中中國小比賽的規則以及和以前規則的不同,今年比賽過程中的規則漏洞。針對場地、環境以及一些突發事件,在編寫程序時的一些注意事項,專家們都做了詳細介紹。在國中滅火比賽中,房間的穿插方法,時間的算法,左、右手原則的運用,甚至怎樣能更好的節約時間都給出了最優化方案,然後每個學習小組都有針對這些方案進行了編程測試。在國中足球比賽中,對防守機器人和進攻機器人的編程方案也作了詳細介紹,在進攻和防守的過程中一些注意的小技巧也作了介紹,並在編程過程中怎樣體現出來。在講解過程中特別講了為了參加機器人比賽而開發的一些新的機器人配件,培訓為了配合硬件和軟件的講解,我們現場操作了機器人,主要是測試國中滅火和足球。

在培訓最後針對各學校以前所購買的機器人講解了怎樣利用老式機器人進行改裝。在使用機器人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如:在滅火比賽中機器人為什麼不能聲控啟動?機器人在走直線過程中碰到左側的牆壁是怎麼辦?機器人碰到前方障礙物怎麼辦?機器人在走直線的過程有抖動現象怎麼辦?在足球比賽中馬達功率的調整,參賽前建議先調試好機器人走直線,以保證兩個馬達同速率前進;指南針的調試與抗干擾;紅外球傳感器調整,最為關鍵,應根據場地環境值調試好相關變量,不能太敏感;國小採用兩驅動輪,兩驅動輪結構,靈活性強;國中採用四輪結構,力量強大。這是我在培訓中的一些心得體會,希望與老師們共同學習提高!

行動學習法心得體會 篇8

常言道,水滴石穿。只要努力就會成功,但任何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都有一個事半功倍的問題,方法得當,就可以在消耗同樣的時間,同樣的精力的情況下學到更多的知識。又因為每一個學科的內容不同,知識構成有所不同,因此在學習這一學科的知識方面也就有其自己的特點,即使同為法學門類的各具體學科也是如此。作為程序法、基本法、部門法的民事訴訟法不僅不同於民事實體法,也不同於同為程序法的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但又與民事實體法有密切的聯繫,與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有諸多共性。以我個人的學習、研究和教學的經驗,我認為學習民事訴訟法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關係。

一、注意程序法與實體法的關係

在民事訴訟中存在兩個法的規制,而這兩個法的規制在性質上是不同的,規制的目的和價值要求在一定的範圍內也有所不同(這是由法規制的性質所決定的)。一個是實體法——民事實體法規制,一個是民事程序法規制。儘管實體法規制和民事程序法規制在本質上都是一種“決定自由的前提”,在特定的領域中,只有權利人才能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決定;規定着“自由的界限”,權利人的決定自由以不損害第三人的權利為界限;規定着“自由決定的後果”,在通過法律行為實施的決定方面,民事實體法規制在具備必要前提的情況下,可以產生行為人慾期的法律後果。例如,對要約表示承諾,就可以使合同成立;在侵權行為和債務合同中在參與人之間產生一種法律關係,而法律關係又可以產生請求權和形成權。

但民事實體法規制是在特定、固定的時空中對主體權利義務的規制,本身沒有時序狀態;儘管民事實體法規制也規定在不同的時間、狀態下,主體的權利義務有所不同,但總體上仍然是對特定和固定時空關係的規制。與此不同,民事程序法規制是調整一種處於運動變化狀態的關係,試圖在運動變化中能夠始終貫徹程序正義的價值要求或目標。民事程序法規制要考慮主體在程序中的正義判斷,要考慮對立平等主體之間的均衡性,因此不同階段的程序設計和規制都會有所不同。例如在異議被駁回時,應當給予主體以複議的機會,以使主體的不滿得以吸收。民事訴訟的運動發展必然導致程序的初始狀態與發展中以及終結狀態的差異,如果沒有差異,也就無所謂階段性和運動態。

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是解決民事爭議,實現實體法規範的一整套程序規範。作為一種解決民事糾紛的程序體系,包含若干主程序(如一審程序、二審程序、再審程序、執行程序等),也包含着一些起輔助作用的子程序或輔助性程序(如管轄異議程序、財產保全程序、先予執行程序、證據保全程序等等)。程序的特點是時序性展開,並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因此把握民事訴訟中的程序就必須從時序性考慮,在頭腦中形成階段性的,時序展開的時空印象,把握每一個階段中法律規定,以及訴訟主體的訴訟行為的法律效果。例如一審程序,是由起訴和受理、審理前的準備、開庭審理、判決等階段構成的。一審程序中的起訴和受理階段又是由起訴和受理的不同階段構成的,還可以進一步將起訴階段細化更具體的階段。

同時,民事訴訟法作為程序法也有自己特有的價值判斷和規範要求,並不是完全依附於實體法的,因此特別要注意不要以實體法的思維和概念取代程序法的思維和概念。例如,實體法範疇中基於實體權利的請求與訴訟請求就有區別,是兩個雖有聯繫,但又有區別的概念,如果將兩者混淆,就將導致錯誤的發生,誤認為沒有實體權利的當事人便沒有不能提起訴訟請求。實際上對於消極確認之訴(要求法院確認與他人沒有法律關係的訴訟)而言,只要有訴的利益,沒有實體權利的當事人也可以提起消極確認之訴。

在理解民事訴訟法時,要密切聯繫實體法,但也要注意程序法的特點,避免以實體法的概念和思維教條地思考程序法的問題。例如,在對待如何強化人民調解制度的作用方面,人們就照搬了合同制度,這就是典型的實體法思維在起作用。最高人民法院於20xx年發佈了《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該規定通過對調解協議效力的認定,使調解協議間接具有了強制效力。具體地説,人民調解協議的一方當事人如果不履行調解協議的,對方當事人不是像過去那樣,就雙方的民事糾紛向法院起訴,由法院對該糾紛進行審理並做出判決,而是就雙方達成的協議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直接對協議進行審理和裁判。如果協議有效,並應當履行的,法院做出協議義務人履行的判決。由於法院不再對“元糾紛”進行審理,而是就協議的合法性(“次糾紛”)進行審理,這就使得協議像合同一樣具有了約束力。另外,將調解協議作為合同,也避免了法院對“元糾紛”的審理,對“元糾紛”的解決將涉及最初民事法律關係的事實認定問題,而對調解協議的審理只是涉及調解協議有效性和權利義務問題,實際上是一種形式上的審查,相對而言要簡單得多。該規定的理論基礎就是把調解協議作為一種民事合同,因為是合同,所以當事人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協議。儘管上述規定將調解協議作為合同,但調解協議與一般的合同有所不同:主要反映在以下幾點:1.調解協議的目的是解決民事糾紛,而不是設定民事權利義務;2.一般合同中可以約定違約金,而調解協議不能約定不履行協議的懲罰措施;3.一般合同不需要當事人以外第三人的確認,而調解協議的生效需有調解組織的確認;4.一般合同一旦被撤消或確認無效後,其法律後果是恢復原狀,如果造成損失的,將予以賠償。但調解協議如果被確認無效,則“元糾紛”依然存在,當事人仍然可以就該糾紛提起民事訴訟。

按照司法解釋的規定,調解協議是一種合同,這就意味着人民法院在審理時將適用合同法的有關規定。但這樣一來,必然產生諸多問題,例如,根據合同法的規定,合同存在撤消或無效原因的,當事人一方可以向法院起訴,要求法院撤消或判決合同無效。問題在於如果將調解協議作為一種合同,就可能發生當事人起訴要求法院撤消調解協議或判決調解協議無效的情形。法院撤消調解協議或判決調解協議無效的,實際上當事人之間“元糾紛”依然存在,當事人仍然可以就“元糾紛”向法院起訴(關於調解協議的裁判,當事人還可能申請再審,法院也可以在該裁判確有錯誤時提起再審。),這樣必然導致糾紛解決的進一步複雜化,反而增加了糾紛解決的成本。

學習民事訴訟法當然需要注意民事訴訟法關於各個程序的規定,注意有關民事訴訟程序的理論,總之,應當注意民事訴訟自身的特性,但另一方面,還必須注意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的聯繫,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有着密切的聯繫,因為民事訴訟法畢竟是實現實體法規範的程序規範,不可能離開民事實體法,必須反映民事實體法的內在精神。

首先,民事訴訟法必須考慮民事實體法中關於民事主體對民事權利的處分的自由,給予當事人在訴訟中不僅能夠處分實體權利,也同時給予程序權利的自由,因此民事訴訟法中也就必須體現民事實體法中同樣的精神——自由處分,從而在民事訴訟法中確立處分原則以及辯論原則,如果離開民事實體法,沒有真正領會實體法的精神,也就不可能真正領會民事訴訟法。正是基於民事主體對民事權利的自由處分,也就有了當事人起訴和撤訴的權利,提起上訴和撤回上訴的權利,訴訟與對方當事人達成和解或在法院主持下達成調解的權利以及在執行階段與對方達成和解的權利等。正是基於處分原則,也就有了管轄中的協議管轄、當事人對程序的選擇權(當事人對簡易程序的選擇權)等。

其次,應當注意具體訴訟制度、理論與實體法制度和理論的關係。在民事訴訟中有許多制度和理論與實體法制度和理論是直接關聯。因此,只有充分地理解和把握了實體法制度和理論才能正確認識民事訴訟制度和理論的意義,正確運用民事訴訟制度和理論。例如正當當事人的確定、法院主管、管轄、訴訟標的、訴訟保全、判決的效力、要件事實、證據的可採信、證明責任的分配等等。我們以判決制度中既判力理論為例説明程序制度、理論與實體制度、理論結合的意義。根據既判力理論,前訴法院已經確定的判決具有約束後訴法院和當事人的效力,即後訴法院在同樣的判決事項上不得作出與前訴法院相矛盾的判決,前訴法院已經判決的事項,當事人不得再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裁判。理解既判力理論一方面涉及作為原則必須瞭解法院裁判的實體法律關係,瞭解訴訟請求事項與作為理由的實體法律關係之間的關係,否則無法應用既判力理論中關於既判力原則僅限於判決主文,而不涉及理由。訴訟請求為要求對方返還某物,但作為請求的理由可以是所有權關係,也可以是租賃關係等。另一方面,作為既判力約束原則的例外,在某些情況下即使該事項不是作為本案訴訟標的的法律關係,法院的判斷也同樣具有既判力,例如抵消權的行使。在本案訴訟中,被告如果符合債的抵消條件的就可以在訴訟中行使抵消權。由於抵消是一種抗辯,而不是反訴,因此如果按照原則,原本法院對抵消權行使的判斷是沒有約束力的。但是如果判決中關於抵消權的判斷沒有約束力的話,就可能發生雖已經在前訴中已經抵消,但行使抵消權的當事人在後訴中再提起已經抵消之債的債權之訴。

再次,民事訴訟制度和理論具有實現實體法的工具性的一面,因此民事訴訟制度和理論也需要與實體法制度和理論保持內在的一致性。例如,訴的類型、判決的類型,就需要與實體法保持一致。與當事人的實體請求相一致,從而形成給付之訴、確認之訴、形成之訴,並又相應的形成給付判決、確認判斷、形成判決,過去有的學者將形成之訴、形成判決稱為“變更之訴”和“變更判決”,雖然只是稱謂的不同,但反映出人們沒有從實體法與程序法、實體法理與程序法理的一致性出發加以思考的缺陷。在判決的效力方面,又相應的具有執行力和形成力。因此,要能夠充分地把握程序制度和理論,正確地加以運用必須學好實體法,注意與實體法的結合。

二、注意理論與實務的關係

理論與實務的聯繫大概是每一個法律學科都應當注意的問題。民事訴訟法學也不例外,只有注意到理論與實務的聯繫,才能很好地理解民事訴訟理論,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民事訴訟法學本身是一門與民事訴訟現實和經驗事實密切相關的知識體系,而不是概念與概念之間的抽象的邏輯演繹體系,如果套用經濟學家科斯的表達方式來講就是,民事訴訟法學不是,也不應當是“黑板法學”。根據民事訴訟法學的特點,我認為在民事訴訟法學習中,理論與實務的聯繫中有以下幾條路徑:

1.選擇性地閲讀各級法院公開的判例,分析判例中法院對具體程序問題的理解。通過這種閲讀可以發現實務中法院對民事訴訟法法條的理解以及民事訴訟法原理的應用。學生們在學習中的一個問題就是不能很好或自如地將訴訟法的原理加以運用,因為在課堂講授中不可能過多講解各種實務情形的運用。而訴訟法原理與具體情形之間有一個對接和轉化的過程。另一方面,通過閲讀判例也可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判例與理論的不一致究竟是理解的錯誤,還是原理本身有問題。

2.注意案例教科書中的案例分析。教科書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注重概念、理論闡述的教科書;另一類則是以個案闡釋原理的教科書。兩類教科書各有優點和長處。因此學生們在學習中,最好兩類教科書都看,通過案例教科書中案例的閲讀可以增強實感,有利對原理的理解。

3.勤作案例分析練習。法律應用是一門技術和技能,案例分析就是法律應用的一種訓練,也是需要練習才能很好掌握的技能。有的同學認為,我只要懂了民事訴訟的理論,我就知道了如何應用,其實這是一種誤識,知道規定和理論並不一定會應用,如上述所説,

理論與應用之間有一個理論轉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必須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才能領會。在案例分析中首先應當理清案例中的主要事實和基本關係,尤其是基本關係,然後確定基本關係的法律性質,這一點非常重要。例如,在確定是否為必要共同訴訟時,就需要在實體法上確定是否為共同共有關係,如果不是共同共有而是按份共有則可能因為當事人之間沒有共同的權利義務,而不能形成必要的共同訴訟,也就不能適用關於必要共同訴訟的規則。

4.注意民事訴訟實務運用的實際狀況,瞭解實務操作的背景。實務操作的實際狀況法條規定和理論往往存在差異和不一致的情形,因此需要注意這種差異的背景是什麼,是什麼導致了這種差異的存在?這裏需要注意的是實務差異往往與司法政策的動態變化有關。

三、注意基本原則與制度的關係

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規定了民事訴訟法各具體規定的精神實質,是訴訟主體必須遵守的基本規範,基本原則指導着訴訟主體正確地適用民事訴訟法的具體規定。理論上,民事訴訟法的具體規定應當體現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的展開。因此,只有把握和理解了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才能正確適用民事訴訟法的具體規定。只有堅持從民事訴訟法的原則出發,才能在宏觀上正確地把握民事訴訟具體制度。

例如我們在認識上訴審理的範圍時,就應當首先考慮民事訴訟基本原則——處分原則和辯論原則的要求,上訴人沒有在上訴程序中提出的請求事項,法院就不能進行審理,並作出裁決,不能僅從查明案件事實的視角來看待上訴的審理,必須服從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又比如,在如何認識撤訴的問題上,就存在着是對撤訴進行實質審查,還是進行形式審查的不同認識。實質審查就是看撤訴人的撤訴行為是否在實體方面的否定性事由——例如是否損害他人合法利益;相反,形式審查僅就撤訴人是否是起訴人,是否是在法律規定的期間提出撤訴,撤訴是否已經遞交書面申請等等,而不考慮實體方面的原因。如果從民事訴訟的基本處分原則考慮,那麼對撤訴審查就應當是形式上的審查,而非實體上的審查,因為撤訴是當事人對訴訟權利。

四、注意制度目的與制度運用的關係

民事訴訟制度是一個“樹”系統,系統中存在若干具有包容關係的制度分支,形成若干“制度羣”。雖然每一個制度都有其制度設立的目的,但這些制度又不能與民事訴訟的基本目的相悖,因此理解和把握民事訴訟,理解和把握民事訴訟中各項具體制度不能離開民事訴訟的基本目的和各制度的基本目的。一旦離開制度的目的,我們在思考時就會陷於片面之中。

以管轄異議制度為例。欲對管轄權異議制度做出正確的評估,必須從管轄制度的基本目的來加以認識,因為管轄權異議制度作為一個子制度和輔助性制度是管轄制度的組成部分,其應從屬於管轄制度的目的。只有首先明確了管轄制度的基本目的,才能真正理解管轄權異議制度的價值所在。關於管轄制度的目的,從學界的主流認識來看沒有什麼爭議,其價值或功能就是將不斷髮生的案件分配於已經給定的、處於一定區域的法院。管轄制度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級別管轄制度和地域管轄制度。“級別管轄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上下級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權限”,是一種縱向分配;地域管轄的作用則在於“確定同級人民法院在各自轄區內受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權限”, 是一種橫向分配。也就是説,無論級別管轄,還是地域管轄,其作用和目的都在於按照一定根據來分配第一審案件。所以管轄制度的實質就是一種分配製度。確定分配的根據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有利於當事人進行訴訟;便於法院審理和案件的執行;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對於國內民事訴訟而言,國家主權的考慮自然相對消解;而當事人不在一地時,管轄總是對其中一方當事人進行訴訟更為方便的,只要可以選擇,原告總是會選擇有利於自己訴訟的法院管轄; 所以此時確定管轄最重要的根據就是法院審理案件和執行案件的便利性,尤其是案件的執行方面,例如,對涉及不動產的案件由不動產所在地法院審理,就既方便當事人進行訴訟,又方便法院審理和執行。

應當明確的是,管轄制度的設計並沒有考慮,也不可能考慮如何防止司法地方保護主義的因素。司法地方保護主義的確在現實中存在,但並非對每一個案件都發生作用,其是否發生作用因地域、審理法官的個人意識和具體案件的情形而有所不同。儘管司法地方保護主義與民事訴訟所強調的平等原則相違背,嚴重地損害了程序正義的基本要求,應當努力消除和避免,但這卻不是管轄制度所能解決的,試圖通過改革管轄制度來實現防止地方保護主義的目標無疑是徒勞的。因為只要管轄法院為一方當事人所在的法院,而不是雙方所在地的法院時,司法地方保護主義就可能發生作用——要麼有利於原告,要麼有利於被告。法律無法規定每一個案件都由當事人雙方共同的法院來管轄,否則凡是當事人不在同一個省或直轄市、自治區的案件都只能由最高法院作為第一審法院來審理,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有的人主張修改民事訴訟法關於“原告就被告”的一般地域管轄原則來防止有利於被告的地方保護主義,理由是該原則有利於被告,由於地方保護主義的原因,原告的權利很難獲得保障。這樣的設想似乎很有道理,但問題在於這一想法有一個預設的前提,那就是原告一定是權利人,而被告總是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有過錯的那一方當事人,表面上看,這樣一種觀點甚至還可以獲得統計學數據上的支持,例如我們可以假設,從以往的案件看,85%的原告都是權利人,相應的85%的被告都是責任人。但實際上,一旦按照這樣的預設來改變管轄方面的規定,所謂“惡人先告狀”的情形馬上就可能大量發生,因為即使沒有獲得給付的權利,義務人也可以通過提起消極確認之訴,即當事人要求法院確認某種有爭議的法律關係不存在來獲得原告的訴訟地位。那麼,此時的統計數據馬上就會發生變化了,因為人們總是在根據已經給定的制度,按照自己的偏好和利益來調整自己的行為,而統計數據不過是這種調整後的行為的產物。前述統計結果的出現,也許正是“原告就被告”的原則下才催生出的相應數據。不僅如此,如果我們徑直依據防止被告地方保護這一點來修正“原告就被告的原則”,那麼該原則所考慮的其他因素就被完全否定了。如人們一般所認同的抑制原告濫用起訴權,以免被告受不當訴訟的侵擾;有利於法院審理,傳喚被告參加訴訟,對訴訟標的物進行保全;便於法院進行調查;便於法院執行等等。事實上,司法地方保護主義對於抽象的當事人而言不過是一把雙刃劍,只有針對個案的當事人才有“意義”。因此如果不解決司法地方保護主義本身的問題,而去修正管轄制度就只不過是在緣木求魚;即使對級別管轄和審級制度的修正也許會產生一定積極的意義抑制司法地方保護主義,但要從根本上克服司法地方保護主義,仍只能通過司法體制的改革,實現司法獨立,割斷司法主體與地方利益的聯繫。

五、注意民事訴訟靜態與動態的關係

民事訴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起訴、受理、開庭審理前準備、開庭審理、判決的一審程序到上訴、審理、裁判的二審程序,反映了一個漸次不斷展開和變化的訴訟過程。另一方面,在每一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時點上,訴訟又總是相對靜止的,因此民事訴訟程序是一個典型靜態與動態相互關聯結合的形態,因此,在學習民事訴訟法時應當特別關注這一特性。以當事人為例,原告在起訴時所起訴的被告往往並非正當被告,原告自己也可能不是正當原告,而對於民事訴訟而言,只有正當原告和正當被告參加的訴訟在實體上才有意義。因此,對於非正當的當事人就應當予以更換,這就導致民事訴訟主體在起訴時與訴訟中或訴訟結束時的主體有所不同,即主體變更;除了主體之外,訴訟客體也可能發生變更,即訴訟請求的變更;甚至程序也有可能發生變更——從簡易程序轉為普通程序。

正是這種變化的動態特點決定了不同階段、不同時期,從主體到客體各個方面的不同特性。起訴時的當事人是形式上的當事人,但形式上的當事人並非沒有程序上的意義,形式上的當事人具有判斷管轄、確定訴訟系屬的程序法意義。沒有形式上當事人的概念,就無法確定管轄法院,法律中所規定的地域管轄中的一般原則——“原告就被告”就是指形式意義上的當事人。隨着訴訟的發展,形式上的當事人就需要確定是否為實質上的當事人(正當當事人),即一般而言是否是本案實體權利義務爭議的當事人,只有正確確定正當當事人的情況下,法院的實體判決才具有實質意義。

事物的動態性導致了在不同階段的事物的差異性,從形式上看是單一的、不變的事物,在運動中就發生了多樣性,而這一點常常導致一些誤識。比如關於證據的認識。在民事訴訟程序中我們給出的概念是單一的,不變的,但人們對證據的認識卻又是動態的,而且法律或司法解釋也在動態中來運用證據這一概念的。具體地講,當事人所提出的證據、司法解釋關於舉證期限規定中的證據、法院認定案件的證據其實是不同的。法院認定案件的證據是通過質證的證據,與當事人提出的證據以及舉證期限所提出的證據是不同的,理論上法院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據才是符合我們對證據特性界定。儘管當事人所提出的證據並非是法院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據,但我們又不能否定其作為證據的意義,因為畢竟其中有一部分就可能成為法院最終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據。因此我們也不能不把舉證期間中交換的證據稱之為證據。這些問題其實就是民事訴訟動態關係所致。只要把握了民事訴訟的動態性,這些問題也就不難以認識。

不論形式上的當事人,還是實質上的當事人的判斷,同時又是一種靜態考察,只是階段不同而已,靜態考察需要把握靜態中事物的性質,如果不將所要考察的事物置於靜態之中,則無法進行定性的分析。通過靜態的分析,確定形式上當事人和正當當事人的基本屬性以及法律意義,以便加以區分。可以説在民事訴訟中所有概念和特徵都是靜態分析的結果。靜態考察和分析使得我們能夠比較清晰地認識事物的特性,注意到事物之間的區別和聯繫。但應當注意的是民事訴訟畢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需要在動態中去認識靜態事物,從變化中看待訴訟關係,這樣才不至於走上僵化和教條的歧途。

六、注意相近概念之間的異同關係

民事訴訟法學理論是由若干概念所構成的,這些概念概括了民事訴訟法若干制度的基本含義,由於制度之間總是存在一定的聯繫,且聯繫的親疏程度有所不同,這就使得有些制度相互間具有更多的共性,這些共性的存在就容易導致人們在學習時混淆不同制度、不同概念的特性,因此特別需要注意把握不同概念的之間的差異和共同點。在民事訴訟法中存在着許多具有相似性的概念,例如,給付之訴、形成之訴、確認之訴;證明力、證明標準、證明責任;證據的質證、認證等,且有的概念還具有一定的對應關係,例如,普通訴訟與必要共同訴訟;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與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形式上的當事人與實質上的當事人;行為意義上證明責任與結果意義上的證明責任;既判力的主觀範圍與既判力的客觀範圍;判決實質上的確定力與判決形式上的確定力。

要能夠比較清晰地把握這些相近概念的區別,需要在學習中將相近概念加以比較,從細微之處找出它們的不同點。注意從制度的目的、制度構成、主體、程序、法律效果等方面來加以把握。通常在一些教科書裏,會寫明相近概念的差異、共同點以及相互的之間的聯繫,這樣方便學習者把握,但我的建議是最好是自己去進行比較分析,找出他們的不同點和共同點,然後再與教科書的觀點加以比較,這樣有助於深刻的理解相近概念的差異。

七、注意民事訴訟法中一般與例外的關係

在法律規範中總是存在着針對一般或多數情形的一般性規範和與一般或多數情形不同的少數情形的規範,之所以存在這兩類情形是因為規範對象或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客觀存在,除了制度規範外,作為解釋制度規範的理論也同樣存在一般和例外的情形,其原因與規範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存在相同。因此在學習民事訴訟法的制度與理論時特別要注意例外或特殊的情形,並理解形成特殊的原因的所在。

例如,按照民事訴訟既判力的理論,只有對作為訴訟標的的事項所作出的裁判才具有既判力,但對於抵消的情形,即使對抵消債權行使的判斷不是本案訴訟標的的事項,但法院關於抵消權行使的判斷仍然具有既判力,作為抵消債權債務的當事人不得在後訴中對此再行爭議。作為抵消權的判斷就是既判力一般約束原則的例外或特殊情形。

再比如,關於證明責任的分配,如果按照證明責任分配理論中的法律要件分類説的理論,主張權利存在的人應當對權利存在的法律要件事實承擔責任。但是在某些情況下,考慮到如果一概按照這一原則分配將難以充分實現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因此允許證明責任分配實現對原則的倒置,即證明責任原則的例外。這一例外在最高法院民事訴訟證據若干規定的第4條中有明確的規定,例如,該規定第三項就明確: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係承擔舉證責任(證明責任);第八項規定: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係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證明責任)。如果按照證明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作為侵權案件,關於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案件應當由受害人就因果關係的問題承擔證明責任,但基於環境污染案件的證據存在的特殊性,實現了證明責任倒置,倒置為加害人就自己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沒有因果關係承擔證明責任。醫療糾紛的案件也是這個道理。

八、注意民事訴訟規範中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關係

法律規範應當是確定的,因為它需要約束和指引人們的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確定性是法律規範的基本要求和本質。民事訴訟規範也是如此,對法院和當事人以及訴訟參與人的行為規範應當是具有確定性的,即這些規範在內容上是具體的,可判斷和可執行的。例如起訴的規範要求。對原告的起訴條件是確定的;對上訴人的上訴的條件是確定的;對不服生效判決申請再審的條件也是確定的。但也應當注意民事訴訟規範的確定性往往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由於事物的複雜性,我們不可能將所有的情形全部加以確定,加以具體的規範。規範的確定性往往只有某些情形或原則上是確定的,這也是事物存在的性質和現實中確定與不確定的辯證關係所決定的。雖然事物的性質是由特定的概念加以確定的,但描述事物性質的概念又往往是不確定的,任何制度的規範又必須依賴於一定的概念加以確定。例如,民事訴訟中舉證時限的規定中關於新證據的界定就是一例。按照民事訴訟舉證時限制度的要求,只有所謂“新證據”才可以作為例外不受舉證時限規定的約束,但何謂“新證據”呢?其中一個界定要求,須是“新發現”的證據,但什麼叫“發現”,“發現”的對象是什麼,是否是證據的價值?這些都需要加以界定,只要一個層次或某一個環節上存在不確定性,“新證據”的界定也就存在不確定性。再如,相對確定的當事人申請再審的再審事由中,關於“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的”這樣的規定,也同樣存在何謂“主要證據”這一相對抽象概念的具體確定問題。

當然,我們承認法律規範的相對確定性,並不等於否定法規範所有的確定性特性,否定規範的確定性,從而否定規範對行為主體的約束性,成為懷疑論者。在法律規範沒有具體、明確的確定性時,適用相對確定性規範所需要的確定性就只有委任給審判人員,由審判人員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和自己對法規範內在的精神、規範的目的、原則的理解加以自由裁量,通過這種抽象約束下的自由裁量,使得規範具有確定性。

在民事訴訟規範中存在不少具有相對確定性,而沒有具體確定的制度和概念。例如,證明標準、新證據、證明力的大小、經驗法則、訴訟保全的必要性等,可以認為,凡是需要通過審判人員自由裁量才能加以具體適用的規範都存在相對的不確定性。以證明標準為例,民事訴訟證明標準在理論一般認同為證明達至高度蓋然性即為已經證明。但由於何謂“高度蓋然性”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因此,對於高度蓋然性的判斷就委任給審判人員,根據具體的案件情況加以判斷。試圖要給出一個清晰的、具體的、統一的判斷標準幾乎是不可能的。但雖然高度蓋然性是不確定的,但確定高度蓋然性的經驗法則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對確定的,審判人員可以通過對具體案件中具體的經驗法則來判斷是否達到了高度蓋然性的要求,審判人員總是在相對不確定和相對確定之間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的,這就是司法的辯證法原理。

九、注意民事訴訟法律關係的主次關係

民事訴訟是若干訴訟主體參與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若干的法律關係。在這些法律關係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法律關係是人民法院和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係。人民法院作為民事審判的主體對民事爭議事實進行確認,並適用法律進行裁判,控制民事訴訟程序的發生和發展;民事案件的當事人是爭議的實體法律關係的主體,是主張訴訟請求、案件事實和推動程序發生的主體。當事人通過行使訴權和訴訟權利與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相互作用,形成民事訴訟的基本運動方式。其他訴訟參與人,如證人、鑑定人、檢察機關等主體與法院和當事人之間的關係都是依附於人民法院和當事人之間的基本關係。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規範也是以這一基本關係為規制對象的,因此在民事訴訟法的學習中應該把握人民法院與當事人之間的這一基本關係,從這一基本關係來認識民事訴訟。民事訴訟的基本模式或訴訟體制就是對這一基本關係的一種基本認識和歸納。如果沒有從人民法院和當事人這一基本關係來認識,便無法從宏觀視角正確、全面地認識民事訴訟,學習也將抓不住要領。

九、注意形式上民事訴訟法、實質上民事訴訟法以及司法習慣的關係

民事訴訟法可分為“形式上的民事訴訟法”和“實質上民事訴訟法”,形式上的民事訴訟法,是指以民事訴訟法法典的形式規定民事訴訟程序和作用的法律,如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法》;實質上的民事訴訟法,是指一切有關民事訴訟程序和作用的法律。實質上的民事訴訟法不僅包括了《民事訴訟法》法典,也包括其他法律、法規中有關民事訴訟的法律規範,從實際規範的作用來看,也包括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的若干司法解釋性規定。形式上的民事訴訟法也稱為“狹義的民事訴訟法”;實質上的民事訴訟法則稱為“廣義上的民事訴訟法”。在論文或其他論述中,如果沒有特別指明時,“民事訴訟法”通常是指實質上的民事訴訟法。實質上的民事訴訟法實際上是一個開放的法律體系,會因為包含民事訴訟規範的新的法律的頒佈,而不斷得以充實和擴展,因此學習民事訴訟法的學生和老師都應當充分關注新的實體法的頒佈,注意新法中的民事訴訟規範的內容。

民事訴訟法典本身、其他法律中關於民事訴訟的規定以及各種司法解釋是學習民事訴訟法所必須依據的法律文本,尤其是各種司法解釋。由於我國法典的制定普遍存在比較簡化的特點,因此許多實踐中需要遵守的規範在法典中大都是比較原則性的規定,因此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最高法院適時出台了許多調整民事訴訟關係司法解釋規範,成為人民法院和當事人及訴訟參與人必須遵守的法律規範。因此在學習民事訴訟法除了注意《民事訴訟法》的法條之外,更要注意最高法院的各種關於民事訴訟的司法解釋。雖然這些司法解釋只是《民事訴訟法》的展開和細化,但也有一些關於民事訴訟的司法解釋具有某些創設性,是對《民事訴訟法》規範的補充。在民事訴訟領域之中,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①“意見”,如《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②“規定”,如《關於中國公民申請承認外國法院離婚判決程序問題的通知》(1991年7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通過)③“通知”,如《關於第一審離婚判決生效後應予出具證明書的通知》(1991年9月27日法(經)復﹝1991﹞5號)④“批覆”,如《關於行政機關對土地爭議的處理決定生效後,一方不履行另一方不應以民事侵權向法院起訴的批覆》(1991年7月24日(90)法民字第2號)⑤“覆函”,如《關於在民事訴訟判決生效前對因管轄權異議的裁定上訴後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覆函》(1991年8月10日法(經)函﹝1991﹞82號)最為重要的司法解釋有,《最高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最高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等等。

除了注意最高法院所發佈的大量的司法解釋之外,還有注意司法習慣,儘管從理論上司法活動應當按照《民事訴訟法》和最高法院司法解釋,但是由於各地的情形的差異性和司法傳統的影響,法院在進行審判活動時,依然存在着某些司法習慣,這些司法習慣有的對法律規範的補充,有的實際上也是對法律規範的變通,這是客觀存在的情況,即時發達的法治國家這種情形也是存在,因此,作為學習和研究法律的人也應當注意,否則就會導致所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的脱節。瞭解司法習慣對於我們全面瞭解我國民事訴訟是有好處的。

十、注意主要程序與附帶程序的關係

民事訴訟就是一個程序系統,是由若干程序所構成的,當事人雙方就訴訟請求進行攻擊和防禦,法院對訴訟標的進行調查和審理的程序就是這個程序系統的主程序,而其他為該程序服務或起着輔助作用的程序就是輔助程序或次程序。一審中的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二審程序和再審程序就是主程序,而財產保全程序、先予執行程序、證據保全程序、證據交換程序、證據收集程序、送達程序、強制執行程序等等則屬於附帶程序。其中財產保全程序和強制執行程序與判決的最終實現有直接關係因而是最主要的附帶程序。

區別主要程序和附帶程序的意義在於,正確把握民事訴訟中主要程序與輔助程序的關係,注意主要程序和輔助程序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如果將民事訴訟視為一個時空關係的話,那麼,以裁判爭議為目的的審理程序,主要程序是貫穿始終的程序,所有附帶程序都將圍繞着主要程序展開,輔助程序是服從主要程序的。認識這一點對於把握和運用民事訴訟中的各種程序是很有意義的。以財產保全程序為例。財產保全程序是為了保證將來生效的判斷能夠得以實現,而對被申請人的財產進行保全的程序。在啟動財產保全程序之後,法院將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對被申請人的財產採取凍結、扣押、查封等財產保全措施。一旦訴訟已經結束,申請人敗訴,則毫無疑問應該解除財產保全措施,保全程序也就應當終結。只有在申請人勝訴,判決尚未執行之前,保全措施才有必要存在,保全程序也就沒有終結。再比如,強制執行程序,強制執行程序的目的就是最終實現法院對民事權利義務爭議的判決,是法院判決實現的手段,該程序並不裁決民事爭議,因此在強制執行程序中,就沒有法院與當事人就民事爭議的調解,法院不能在強制執行程序改變法院所作出的判決,當事人之間可以行使除分權就權利義務的實現方式達成和解。

行動學習法心得體會 篇9

學習matlab是聽説它是一個功能強大的數學軟件,但是正被微積分的計算纏身,聽説有一個高級的計算器當然高興,以後可以偷懶了,當然現在不能偷懶。聽説關於自動化的計算特別複雜,如果有一種軟件能幫忙解題,那是一種極大的解脱,有益於縮短研究時間。目前我只知道有三種數學軟件,都是國外的,沒有國內的,差距挺大的。matlab學起來挺順手的,比C語言簡單。但是深入學習的時候卻困難重重,因為很多知識都沒有學習,就算知道那些函數,也沒有什麼用處。老師佈置的作業難度大,寫一篇實驗,大一什麼都不會,寫一篇這種論文談何容易。最多也就會一些數值計算、符號計算、簡單繪圖,根本不會什麼實驗。

學習matlab體會最多的是這個軟件的功能強大,好多數學題都被輕易的解出。但是有一點遺憾,不知是我不會用,還是它沒個功能,已知空間的電荷分佈,求空間的電場分佈。其中電場分佈是無法用函數表達式表示。我知道計算機肯定可以實現,但是這個軟件能不能實現就不知道了,我看過許多資料,但是在這方面沒有提到相關信息。

總之,這個軟件功能強大,不知什麼時候國內才有類似的軟件。

行動學習法心得體會 篇10

作為SYB培訓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必須做好系統的教學準備工作,也就是通常我們説的“備課”,教學準備是否充分,直接決定實際的培訓教學效果。教學準備工作應從以下幾個環節入手:

一、分析學員和教材,做好課程設計。

1、認真仔細研究課程內容,理清教學思路。搞清楚課程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課程的知識點有哪些?其中重點是什麼?難點是什麼?實際上明確這些問題,除了對教材進行分析外,更重要的是分析和掌握學員的狀況,比如學員的年齡、工作經歷和背景、知識水平以及對培訓的期望等等。但是實際上絕大部分培訓並未進行學員面試和篩選,而這種局面是教師無法左右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教學準備的針對性和將來實際培訓效果都會大打折扣,所以教學準備以及實際培訓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經驗和應變能力。有些人強調SYB教師必備條件是開過店、幹過營銷、擺過攤等也就不無道理。

2、根據課程分析設計教學框架。圍繞教學目標,準備講授哪些問題?這些問題主次順序如何安排,以便學員理解和掌握,保證教學過程的順暢?每個問題採用什麼樣的方法來開展教學?哪些地方適合安排互動和參與教學?那些難點問題採取什麼方式突破?

就拿課程的組織和安排來講,很多教師上課拘泥於教材,完全按照教材順序來組織開展教學,教材上有什麼講什麼;教材上面安排練習題就讓學員做。當然這也沒有錯,但是為了增加新鮮感,抓住學員的注意力,教師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思路,對課程內容和順序進行適當的調整。舉個簡單的例子,教材上通常都是先安排知識點,然後做練習題幫助學員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但是有些時候教師也完全可以反過來做:一開始就直接給出一個討論題或者練習題,讓學員思考和討論,看看會出現什麼問題,然後再轉入所要學習的知識點,講授如何來解決這種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方法。這樣效果是不是比按部就班來講要好一些呢?

二、精心準備教學方案

課程設計做好了,要保證達到設計效果,還必須將教學思路和框架變成全面、詳細、完整、嚴密、可操作的文字材料——教學方案,也就是通常簡稱的“教案”。

教學方案中應當詳細説明整個教學過程的每一個步驟的具體內容,比如講述什麼內容?提出什麼樣的問題?列舉什麼樣的實例?安排什麼樣的討論?做什麼樣的練習?使用什麼樣的教具?甚至包括每一步驟所用的時間、步驟之間如何過渡連接?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學員會提出哪些問題?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等等。總之,教學方案是教學設計的細化和具體化,完成以後的教學方案就如同一部電影的“腳本”,什麼時間説什麼話,做什麼動作,一目瞭然。“腳本”寫好了,無論誰,只要有一定的“演技”,都不會“演”得很差。

三、充分做好教具的準備

教具服務於教學。教師授課前,應當按照教學方案對每個步驟對教具使用的安排和要求,做好所用教具的準備工作,以免影響課程計劃的實施。有些教具如圖片、案例視頻、實物或模型等有現成的,可以收集起來備用;有些教具可能沒有現成的,也可以由教師自己動手製作,如掛圖、圖表、多媒體課件等等。有時候也許你有很好的課程設計構思,但是由於缺乏現成的教具,自己又沒有能力製作,那就非常可惜了,只能修改教學方案。

這裏我想多説一下多媒體課件的準備。多媒體課件是SYB培訓廣泛使用的一種教具,基本上每個SYB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課件。課件的準備也要考慮教學需要,需要用多媒體演示的地方才需要準備課件。實踐當中我注意到教師在課件的準備和使用方面存在一些普遍問題:一是整個教學過程僅使用多媒體課件,不用或者很少用其他的直觀教具。這樣做的後果是教學方式單一,學員很容易疲倦。我曾聽學員開玩笑將開始上課説成是“開始看電影了!”;學員抱怨説上了一天課,脖子都擰疼了。二是課件上面內容過多,密密麻麻看不清楚,使用效果不好。原因是教師過分依賴課件,將所有要講述的內容全部都用課件來演示。

其實課件只是直觀教具的一種,它的使用也要恰當。我覺得課件適合在以下情況下使用:演示課程綱要或要點,為教學過程提供線索;演示案例視頻或圖片,供學員討論或思考;演示總結要點,便於學員增強記憶;另外有些複雜的表格,如《現金流量計劃表》等,課本上不在一頁,用課件完整演示,便於學員觀察等等。在教師講述某些具體問題、安排學員討論、讓學員閲讀教材內容以及做練習題等時候,不用課件的時候,應關閉多媒體,讓學員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師、討論或者課本上,避免分散學員的注意力。

行動學習法心得體會 篇11

經過多年實際水利水電專業技術工作,使我對做好專業技術工作也有了自己的一點思考,值此工作總結之際與大家作一探討:

(一)首先,我想作為一個專業技術人員,説到底我們還是一個知識分子,“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社會之良心”應該成為我們專業技術人員共同追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我們應樹立“服務社會,創造價值”理念,通過自己專業技術立身社會、服務社會、回報社會,創造屬於自己的社會價值。同時也要有“技術良心”,在進行工程設計方案選擇上要兼顧各方利益,不能置各方利益於不顧只考慮自身工程的經濟利益,應更多的考慮社會各方利益的平衡,這樣考慮的方案才是現實可行的技術方案。

(二)專業技術人員要有“求實、負責”的態度,在保證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對於工程規模要進行多方案比較,儘量優化方案為國家和業主節省工程投資,不能一味保守,這也是一個負責任的優秀專業技術人員核心所在。在學習上要有積極鑽研精神,首先要培養對專業技術的學習興趣,熱愛自己的專業;其次要有肯吃苦、肯積極鑽研的精神,要用心做人、用心做事、用心鑽研技術,這樣自身專業技術水平才能儘快的提高。

(三)專業技術人員要有換位思考能力,在設計方案選用上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來綜合考慮問題,要看清方案的關鍵問題所在,不要拘泥於局部情況而鑽“技術牛角尖”,為領導當好參謀。

(四)專業技術人員在學習上要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不能做純粹的“理論家”或是“經驗主義者”,要站在理論的高度把握工程全局設計,但具體設計要考慮符合工程實際情況,平時要帶着問題走下去,多觀察、多思考,虛心向有經驗的基層管理人員和施工技術人員多交流學習,多同有關機電設備廠家溝通聯繫,瞭解最新的機電設備技術進展情況,並經常閲讀有關水利水電技術刊物,專業技術學習上堅持與時俱進。

(五)專業技術人員在學習上要立足於本專業,在鑽研好本專業的基礎上,再積極鑽研相近專業技術、瞭解相關專業技術,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技術水平,發展多方面的工程設計能力,做一個優秀的項目設計經理。

行動學習法心得體會 篇12

一學期下來,我對學習感悟了許多。

智慧聰明的學生就像一條海洋中靈巧機警的小魚;但思想略慢的人像一條遲鈍而有力的大魚,但學得紮實。考試就像一張大網朝你襲來。而較簡單的考試如同一張舊網,但是網的縫細小,小魚沒有足夠的力量擺脱,而大魚有巨大的力量擺脱;較難的考試像一張具有力量但還有一個極難找到的洞,聰明智慧的小魚能找到洞並鑽過去,而大魚找不到就被捕了。魚是學生,被捕了就是沒考好,逃走了就考好了。

學習是給自己學,不是表現給別人的。有成就的人不張揚,才是真正有成就的人,他把他的成就展示給自己看,是一種美妙的享受;那些一有成就就張揚的人,只會把自己的成就展示給別人看,而自己卻不懂得享受自己勞動成果的人是愚蠢的。自己看到自己的成功是人生中最高檔次的享受,若看不到就可惜了。

這些都是有依據的。比如我就是老師家長一致認為是聰明、愛思考的學生。可簡單的考試總是分數低,而一有難度的題,我就不會錯,大家都因題難而失敗,可我卻因計算錯而降了分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因此老師讓我腳踏實地。

再比如為什麼有的文筆好的作家卻不如老舍等人呢?因為他們一成功就張揚,一張揚大家就改變看法,大家改變看法,他就一落千丈。

這就是學習,學習就是為了自己享受自己的成功。

行動學習法心得體會 篇13

“把人生奮鬥匯入時代洪流,以青春之我貢獻青春之國家……應該成為我們超越小我的最大夢想。”“對於來自脱貧攻堅最前線的我們而言,實現我青春夢想的方式,就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好這不平凡的工作。”

20__年5月4日,甘肅舟曲縣“舟曲扶貧”公眾號發表了一篇題為《攻堅路上,青春綻放》的文章,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舟曲縣扶貧辦副主任,她的名字叫張小娟。

10月7日19點40分許,甘肅省隴南市兩水鎮發生一起車輛墜江事故,舟曲官方“花開舟曲”公眾號發佈的信息中稱:當日,舟曲縣一輛載有6人的五菱宏光小型客車在行駛至隴南市武都區兩水鎮煙墩溝白龍江大橋南口時,不慎墜入江中,截至10月12日12時,事故除1人獲救外,造成3人遇難2人失蹤。

據悉,這次事故的遇難人員中就包括張小娟。當天,張小娟結束了一天的下鄉扶貧督察驗收工作,在返回舟曲途中不幸遇難。時年34歲的藏族女幹部、共產黨員張小娟用自己的行動為青春的誓言做了最為悲壯的註解。

10月10日到11日,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來到舟曲縣、白龍江畔憑弔,追尋這位“80後”扶貧幹部最後的足跡。

“10月7日下午5點多,我給小娟打了個電話,我問她到哪裏了,她説當天的工作已經結束,正準備返回。”張小娟的丈夫劉忠明告訴記者。

8點多,劉忠明再次給妻子打了電話,他一連打了三次,電話一直沒接通。但劉忠明並沒多想什麼,因為在他的概念中,一進入工作狀態,妻子的電話十有八九是打不通的,平常即使在家也有接不完的電話。

8點半左右的時候,劉忠明接到了一個同學的電話,問小娟是不是下鄉了,同學含糊地説,可能出了點事。

下鄉能有什麼事?舟曲這邊下鄉路大都是曲折狹窄的山路,路很不好走,劉忠明的第一反應肯定是車禍,他的腿一下就有點軟了。

兩水鎮屬於隴南市武都區,但去往舟曲縣的幾個鄉,這裏卻是必經之路。從舟曲到兩水鎮,大都是依山傍水的曲折山路,有五六十公里。當劉忠明趕到事發地時,他並沒有看到妻子和出事車輛,隨後劉忠明得知,妻子等人坐的車當天墜入了江中。

熟悉的白龍江、熟悉的山路,突如其來的事故,卻是劉忠明怎麼也沒料想到的。

來源:中國婦女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90mxl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