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教學革命》學習心得

《教學革命》學習心得

教學革命是鄉村教育家蔡林森所寫,他創立“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 ,在教育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下面本站小編整理了《教學革命》學習心得,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學革命》學習心得
《教學革命》學習心得篇一

讀書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情懷。堅持讀書是每一個老師最起碼的職業底線。尤其是處於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學習化的時代,只有讀書才能不斷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促進專業發展。 近段時間,讀了蔡林森的《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收穫頗多,這也為作為新老師的我,在教育行業內的起步發展指出了一條明路,讓我收穫頗多。

書的開篇就記錄了蔡林森的成長歷程,從蔡老師的一生經歷中,不難看出他是從艱苦生活中歷練出的一把寶劍,才能説出“吃苦是福、吃苦才能學會學習、吃苦才能當好老師······”這樣具有感染力的話,讓我們每個讀者,都能從蔡老師的艱苦經歷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從而與之產生共鳴,真正做到“甜從苦中來”。作為八零後的我,對於老一輩經歷過的那些滄桑歲月多數是我不能想象或者很難理解的,但是讀過蔡老師的書後,我在意的似乎已經不是當時的社會有多慘淡,又多麼的不公平,更多的是我對蔡林森老師那種面對艱難困苦仍然堅持不懈努力學習的品質的敬佩。我想,正是因為經歷過,所以才更有發言權,這也讓蔡老師精心研究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法更具説服力吧。

《教學革命》學習心得篇二

作為教師的我,讀了蔡老師的新書後,我開始反思,在以後的課堂中,我嘗試着運用蔡林森老師創造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方法,儘量讓自己少講一些,留給學生的時間多一些,重視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突然一下子就活起來了,且真正實現了“讓課堂迴歸於學生”的教學理念。從此上課我輕鬆了很多,學生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一學期後教學效果得到了明顯提高。

書讀多了,我們的認識就提高了,實踐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就能使自己的教學閃爍着睿智的光彩,充滿着創造的奇蹟。讀了蔡林森老師的《教學革命》這本書後,我深刻領悟到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還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作後盾,才能為祖國培養出傑出的人才。“先學後教、當堂訓練”這一場教學革命對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太重要了

《教學革命》學習心得篇三

一、蔡林森簡介

“鄉村教育家”。曾獲揚州市十佳教師、江蘇省中學特級教師、江蘇省首屆名校長 等榮譽稱號。創立“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 ,在教育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內容特點

一、“先學”,即學生看書(讀書)、檢測;二、“後教”,即學生更正、學生討論、最後教師點撥;三、“當堂訓練”,即當堂完成作業。在這三個主要環節之前,有一個輔助環節(1分鐘左右)。輔助環節包括:板書課題、出示目標、自學指導。輔助環節就像高速公路旁的“引橋”,主要環節好像高速公路。“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法給了老師們具體的操作方法,讓中、國小各學科老師靈活運用,上好新課程改革的課,教學生學,讓學生髮揮好主體作用,很快通過“引橋”,奔馳在自學的快車道上,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先學後教,當堂訓練”。

例如

數學、常識課採用“四個一”的教學模式,即看一看(學生看例題)、做一做(學生仿例題,做習題)、議一議(學生更正、討論,教師點撥、歸納)、練一練(學生當堂完成作業);語文課採用“幾個比”的教學模式,即比讀書、比認字、比寫字、比説話、比當堂完成作業,每一個“比”都是一次“先學後教”。

三、讀後感

課堂學習緊張、高效,把課外時間還給學生,真正地實現了“減負提質”。

給學生減負的口號已經喊了很多年了,可捫心自問,學生“減負”了嗎?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很大一個原因正是低效的課堂。課內不夠課外補是很多老師的“法寶”。課堂上老師不是“滿堂灌”就是“滿堂問”,對此我也深有同感,不把課本上所有的內容面面俱到地講一遍,就感覺沒有完成教學任務,生怕遺漏了任何一個知識點。這種不注重實效地“滿堂灌”浪費了大量的課堂時間。教師惟恐達不到教學目標,就給學生布置海量的課外作業。而“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法將“減負”真正落到實處,潛心打造“45分鐘高效課堂”。學習的全過程都是由學生自學完成,教師由原來的講授者變成了組織者。從前輔助性的課前課後練習被轉移到了課堂,每節課當堂訓練的時間不少於15分鐘,訓練成了學習的重要手段,學生在不停地思考和動手中接受和運用新知識。作業當堂完成,課後自然無需作業,真正把課外時間還給學生。

當然,我們無論學習了哪些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或方法,都要根據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生適時適度的來使用;不是今天我們學了了先學後教,所有的學科、所有的課堂、所有的學生都適合使用“先學後教”,正所謂“教無定法”,蔡林森先生的“先學後教”又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構建高效課堂”的模式,我們每一位老師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來嘗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8yj7o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