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學習體會:文學的責任與我們自己

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學習體會:文學的責任與我們自己

田 林

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學習體會:文學的責任與我們自己

如果認真回望改革開放三十年,回顧中國文學走過的歷程,我們會發現,當下中國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發展,已進入了建國以來最為繁榮的時期。尤其是文學藝術領域,話語權的自由與活躍,藝術形式探索的多樣化,對於個人文學理想的寬容,均令我們切實看見了“百花齊放”的蔚為大觀。

我省第八次黨代會和中國作協第八次作代會,在這樣一個關鍵時期的召開,不僅充分體現了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文化立國”的根本宗旨,同時也意味着作家所應擔當的責任與義務。文學發展與社會的同步性也告訴我們,作家在源於生活並高於生活的創作實踐中,個人世界觀的認知與提升,以及對生活觀察的敏鋭程度、超前性和引領性,都將使我們面臨新時代的再次檢驗。

文化體制改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歷史的進程是有其自身規律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標誌着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已進入了新的時期。當一個國家的社會物質需求得到基本滿足之後,文化的意義的精神需要,勢必將從邊緣走向中心位置,而一個國家或民族,也只有充分尊重社會文明與政治、經濟發展的互動關係時,那個強國的夢才是真正的開始。

當前世界正處在發展、變革、調整、融合的關鍵時期,國家的綜合實力愈發顯出它的重要性。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作為社會的綜合反映,文化軟實力和國民素質的全面提升,已成為亟待解決和今後發展的長期任務,而這種提升,也是作家需要走在前列的必然。我們必須承認,中國雖然進入了世界經濟大國行列,但我們還不夠強,國際話語權遠遠不夠,我們在不斷進步的同時,依然不可否認地存在諸多的不甚完善與脆弱。因此如何成為強國,如何以文化立國,不僅關係到今後的發展,甚至關係到了民族的生死存亡。

文化是異常寬泛的概念,既是社會現象,也是歷史現象的積澱,同時包括了國家民族的歷史、文學藝術、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規範、價值觀念等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首先是在中國國情基礎上建立起來,並帶有極大可塑性、實踐性、發展性的模式,從這個歷史和現實的角度理解,我們就該知道文化不是虛的,而是實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文化體制改革,我省第八次黨代會和中國作協第八次作代會的召開,不僅使我們看見了一個國家的文化自覺與自信,看見了一個民族自身反思能力的優秀品質,同時也體現了我們既不會固步自封地敝帚自珍,也不會盲目地崇洋媚外,而是冷靜客觀地,對自身東方傳統文化的再次認知。我相信真正意義的文化發展概念,也正是從進入21世紀後的今天開始的,在走過三十年艱辛的改革歷程之後,它必將以嶄新的重建與揚棄,載入中國歷史發展的里程碑。

文化立國是根本。綜合國力的競爭,首先包括文化的競爭。文化立國至少要包括,對內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對外能夠發揮文化價值的影響力,只有把文化建設融入強國的戰略,並且實現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符合文化發展內在規律的多種政策並用,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才能得到根本保障。當下中國正處在經濟結構調整的歷史性時期,現代文化、傳統文化、外來文化、網絡文化,不僅為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同時也帶來諸如道德滑坡、價值觀人生觀扭曲等等一系列社會深層矛盾。因此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必然成為立國的重要支撐,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作家們既需兼收幷蓄,以發展的眼光繼承和發揚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亦需率先學習借鑑世界各國的優秀文明,也只有以這樣開放包容的心態,更為廣闊的人文視野,面對眼前瞬息萬變的世界,我們才能在文化體制改革中,體現作家個人的價值存在。

任何一個民族與自己的文化都是共生的,忽視了文化的意義,就等於忽視了歷史進程的客觀規律。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後,文化在政治、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愈發顯出了它的重要性,我們已經提出了2020年將全面實現小康,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國家的目標,它的實現,不僅取決於經濟發展的速度,更重要的是取決於文化的質量。社會發展的核心是人的精神,只有有了這個精神質量,我們才能在鞏固改革開放各項成果的同時,有資格有能力,在全面參與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合作與競爭中,發揮大國強國的作用。而作家們對先進文化的引領,不僅需要在藝術形式的探索中做出艱苦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能夠擯除垃圾,以先進的思想引導人,以先進的理念啟發人,以優秀的作品塑造人,從而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充分體現人的真、善、美的價值意義。也只有以這樣的藝術情懷,我們的漢語言文學,才能在世界文學之林中佔有自己莊嚴的位置。

先進文化,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保障。先進文化與科技,是國家綜合實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也是國家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全部實力的總和。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藴含着推動經濟與社會全面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智力因素,核心是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與科技創新能力的發揮。文化產業的提升,絕不僅是單純的科技提升,也並非僅僅依靠市場經濟來完成,而是如何使先進文化更好地為建設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獨具的優勢,因此在這個進程中,作家只有創作出符合人民大眾需求的精品文化,才能為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保證文化產業消費市場的擴大。也只有依靠這個精品“質量”的基礎,文化才會成為經濟與社會良性運行的最終價值保障,作家,才會在“寫什麼”和“怎麼寫”的思考中,得到新的認知與提升。

現代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幾代人的追求,可貴的文化自覺與自信,始終存在於我們傳統的血脈。歷史發展的現實也早已告知我們,誰佔據了先進文化的制高點,誰便能夠走在前列,誰便能夠更好地在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待我們以全新的姿態融入世界文化整體格局時,那個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便再也不是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7evdz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