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觀看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精選23篇)

觀看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精選23篇)

觀看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 篇1

為了深入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學習,保山市永昌國小積極響應上級部門的號召,11月1日下午,學校黨支部組織全體教職工在五樓報告廳集中學習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學習她愛崗敬業、履職盡責、為人師表、像紅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奉獻精神。

觀看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精選23篇)

初心不改、使命不棄。張桂梅同志用自己的一片真情點燃了無數貧困家庭的希望,用自己的赤誠愛心托起了無數困難學子的人生夢想,用自己真情摯愛,詮釋了什麼是大愛無疆、大愛無私、大愛無聲。她以勇者無畏、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續寫着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人生追求和信仰。在張桂梅同志身上,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張桂梅同志對黨和人民的無比熱愛和無限忠誠,充分體現了一切為了羣眾、一切為了人民的為民情懷和堅定信仰。其事蹟陶冶了我們的情操,淨化了我們的心靈,深化了我們的情感,真可謂感人肺腑、振人心魄、令人肅然起敬。

黨支部書記、校長輝春梅同志要求,全校教職員要認真向張桂梅同志學習。學習她恪盡職守、愛崗敬業、心繫羣眾的高尚品德;學習她注重學習、求真務實、真抓實幹的工作態度;學習她厲行節約、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淡泊名利、牢記宗旨、忠誠於黨的優秀品質;學習她敢闖敢幹、敢為人先、敢於擔當的開拓精神;學習她堅定信念、執着堅定、無怨無悔的人生追求。

在當前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要把向張桂梅同志學習作為重要載體,全體教職工廣泛深入學、聯繫實際學、結合工作學。讓每個黨員清楚知道作為一名普通基層黨員,應加強黨性修養和黨性鍛鍊,守初心、擔使命,堅定理想信念,立足崗位,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刻苦鑽研、勇於創新,在工作點滴中提升自我、服務人民、實現價值,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事蹟。要把張桂梅同志作為一面鏡子,認真開展自我剖析,及時整改落實,真正心繫學生,努力成為一名新時代“四有”好教師。

家訪中,車子到不了,便步行;步行走不穩,爬也要爬到。每次家訪回來,張桂梅都要重病一次。對於62歲、身體長期有病的張桂梅來説,這無疑是一次次的“長征”。

觀看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 篇2

家訪路上,每一個擁抱都讓人動容。

一次,在永勝家訪,由於路途遙遠,休息的時間很少。當時,張桂梅一直咳嗽,並感覺胸口疼痛。她以為是咳嗽引發的疼痛,只吃了幾片止疼藥。可接下來,疼痛加劇,隨後又開始發燒,到了行走都困難的地步。可一想到孩子們下學期就要參加大學聯考,便咬牙堅持走完了這些孩子的家。那時張桂梅自己都不知道因為路途顛簸,自己的兩根肋骨已經被生生顛斷了。還有一次在家訪途中,張桂梅住在寧蒗一個小旅館裏,因為發燒,半夜口渴找不到熱水喝,也不願意驚醒大家,就在那樣冰冷的冬夜裏,從水管裏接涼水喝。她用柔弱的身軀扛過了那些巨大的疼痛,用共產黨人的信念,支撐着走進每個孩子的家。

10年來,張桂梅為了女子高中,一直孜孜不倦地前行。她忘記了失去親人的悲痛,忘記了別人的不解、非議,忘記了殊榮,忘記了年齡和生死,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黨的教育事業中。她就是要讓最底層的百姓看到希望,要讓他們的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樣,享受教育的公平,享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温暖;她就是要讓學校培養出能回報社會、真正具有共產主義理想的學生。

為了省錢,她多年來從不吃肉,每天生活費控制在最低標準。但在華坪,張桂梅對別人的慷慨卻是出了名的。張桂梅慷慨的事例不勝枚舉:全國勞模的5000元獎金,她考慮到自己重病在身,一次性提前交了黨費;優秀共產黨員3萬多元獎金,剛拿到就捐給了災區;昆明市總工會千叮嚀萬囑咐專門撥給她治病的2萬元全部給了山區缺水羣眾打水窖。截至目前,張桂梅捐出的獎金和大部分工資累計達70萬元,通通用於資助學生、幫助困難羣眾和發展教育事業。

觀看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 篇3

“為了她們走出大山,吃什麼苦我都願意”。

在民族中學工作的時候,張桂梅就發現一個現象——很多女生讀着讀着就不見了。“有的被叫回去幹農活、打工,有的是父母收了彩禮,就讓孩子輟學結婚。”張桂梅心痛地意識到,有些大山裏的女孩連站在教育公平起跑線上的機會都沒有。

“有知識、有文化、有責任感的母親,是不會讓自己的孩子輟學的,也不會讓自己的孩子世世代代窩在大山之中,代代貧困下去。所以我就想讓山裏的女孩子受教育,讓她們全免費上高中,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要讓更多貧困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孩子走出大山,通過知識改變她們的命運。”20__年,張桂梅決定辦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併為這個在別人看來根本無法實現的夢想四處奔走。

為了籌集辦學資金,張桂梅放下了全部自尊。從20__年起,她每年假期都跑去昆明募捐。她把自己獲得的各種榮譽複印了一大摞,在街上逢人便拿出來請求捐款。

“為了她們走出大山,吃什麼苦我都願意。”執着的張桂梅沒有放棄,她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被罵騙子,被吐口水,被放狗咬……5年下來,她只籌集到了一萬多元。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關心支持下,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在20__年8月建成了。這是一所沒有錄取分數線,只要國中畢業、只要願意讀高中、只要是貧困家庭的女孩子,學校都無條件接收,全免費就讀。

當年9月1日,100名來自周邊地區的女孩子成為女子高中首批學生。

觀看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 篇4

張桂梅創辦女子高中的'初衷是為了解決眾多適齡失學女孩的上學問題,幫助她們走出閉塞的村落,去追尋屬於自己的青春和夢想。可當無法保障學生安全的時候,何談追逐夢想?

對此,為保障新招收100名學生的安全,張桂梅便帶着全校的女老師和學生一起走進了教室,利用桌椅晚上搭成簡易“宿舍”,白天教學,晚上休息。同時,又安排學校裏的男老師在教學樓的樓梯間搭起“木板牀”,輪流值守校園安全工作,全體教師為學生築起了安全保障第一關。

當張桂梅決心要創辦女子高中之時,便知其一路坎坷,在這樣的環境裏,全校僅有的17名教職員工中有9名相繼辭職離開,100名學生有6名提出轉學,這些情況讓創辦女子高中初期本就步履維艱的張桂梅更是雪上加霜。

只招收貧困家庭女孩?免除學雜費的辦學制度?女子高中能否辦得下去?面對社會上的質疑聲,張桂梅鼓勵大家:“留下的8名老師中有6名共產黨員,只要黨員在陣地就在,女子高中這塊教育扶貧陣地一定守得住。”

張桂梅説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所以,即使遇到再多的挫折,她也沒有放棄建立女子中學的決心。

20__年9月,在張桂梅老師的不懈努力下,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幫助下,全國惟一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華坪女子中學終於順利成立。

觀看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 篇5

那一束光照亮了更多的人。

華坪女高成立以來,張桂梅每天都會拿着小喇叭催促學生上課、吃飯、自習、做操。學生們跑步去晨讀、跑步去吃飯、跑步去睡覺……每一件事情都被張桂梅嚴格限制在規定時間內,學生們開玩笑私下叫她“周扒皮”。

理想很美好,但現實很嚴峻。學生來自大山,學習基礎差,理解能力也不強,教學難度很大。剛開始的幾屆學生,有些連會考錄取分數線都沒有過。

在張桂梅和同事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下,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的硬件條件不斷改善,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明顯提升。建校12年畢業10屆學生,上線率和升學率都是百分之百,綜合排名始終保持全市第一,社會認同度不斷提高。1800多名貧困女孩在這裏放飛了夢想、走進了大學,成就了大山裏的“教育奇蹟”。

人們都説,這所學校“低進高出”的背後,離不開學生的苦讀、教師的苦教,更離不開張桂梅不顧生死的奮鬥。

這些年來,張桂梅將自己的工資、各級政府發給她的獎金,甚至是大家籌集給她看病的錢全部捐給了華坪貧困山區的教育和社會事業,累計有上百萬元。她個人沒有任何財產,現在還住在女子高中的學生宿舍。但她卻説:“我什麼都有,我心裏有學校、有千千萬萬個孩子。”

張桂梅就像一束光,一束幫助大山女孩改變人生的希望之光,一束托起無數家庭和學生“知識改變命運”的夢想之光。她無私的大愛,也感染了身邊的同事和一屆屆學生。

韋堂芸老師,左腳骨折拄着雙枴堅持為學生上課;勾學華老師,婚禮當天上午還在學校忙碌;楊曉春老師,長期資助學生卻從不説起……

周雲麗是華坪女高第一屆學生,大學畢業後考取一所中學的教師,聽説母校緊缺數學教師就放棄正式編制,回女子高中當了一名代課教師。大學畢業後在上海打拼的黃付豔,在華坪遭遇水災時,把自己積攢的錢首先捐給學校……

觀看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 篇6

他的成就足以打動世界科學史上任何一位偉大的科學大師。人們把他和愛因斯坦相比較,説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在他之後,許多人因為發現了他預言的粒子而獲得了諾貝爾獎。毫不誇張地説,他為現代科學開闢了一條全新的道路。晚年,楊振寧回到小時候生活的清華校園,創辦了清華大學高級研究中心,致力於為中國科學界培養新一代人才。正如他最喜歡的英國詩人艾略特所説,我的起點就是我的終點,而我的終點就是我的起點。萬水千山遍遊天下,榮辱與共。在他心裏,恐怕永遠忘不了已經深入骨髓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也忘不了祖國帶給他的東西。

20__年,獲得圖靈獎的楊振寧教授、姚期智教授相繼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正式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無論他們選擇了什麼,無論是形勢好還是時代所迫,楊振寧先生最終真正回到了他一生都不能放棄的故國,投身科研十年,發表了幾十篇科研論文,成績斐然。楊振寧先生被認為是世界物理學界的領軍人物,許多國家都聘請他為院士,以他的理論為研究基礎。然而,面對這樣一位有成就的科學家,中國人卻對他頗有微詞。

有人説他不愛國,把他和一系列回國為錢學森、鄧稼先工作的科學家相提並論。有人説這是奉承,而更多的人嘲笑它與現任妻子吳帆54年的戀情。其實我覺得當時情況變了,未來不可預測。作為一個在世界科學界被載入史冊的科學家,或許養老只是選擇了一條最適合他繼續科研的道路,你我或許沒有更好的選擇。另外,我們很難知道各種各樣的原因。批評一個值得我們尊敬的老人恐怕太草率了。楊振寧不止一次展示了他的愛國主義。他把清華大學給他的百萬年薪和出售房產的資金,連同諾貝爾獎的一大部分捐給了清華大學高級研究中心,支持這裏的研究工作。

這樣的科學家,他用自己的行為讓各種難聽的話難以立足。至於他和妻子王女士的感情,恐怕別人沒資格評論。他們不容樂觀的婚姻,已經走過了13年。不管外界怎麼猜測,他們都保持着平淡的幸福。

時至今日,這位90歲的老人依然興高采烈,與當代年輕人探討中國教育和未來科學。和老婆談感情,生活總是很難笑。這種淡而無味的甜味怎麼樣?為什麼不被祝福?正如老陽所説,在如今的思想道德衝突下,這段婚姻可能還是很難得到大家的認可,但只要雙方真心相愛,我相信總有一天他們的愛情會成為故事。

我們是聽着科學家的故事長大的,恐怕每個人都曾經有過科學夢。牛頓-愛因斯坦-瑪麗·居里,一個又一個頂尖科學家,人盡皆知。然而,我們不應該忽視中國也有一位偉大的世界物理學家。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為擁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當代物理學家而感到驕傲,併為他的歸來而感到興奮。

少一些懷疑和無望的指責,多一些理性的評價和對科學的關注,讓老陽先生得到了他應得的尊重和公正的評論,也讓歷史悠久的畫家和神仙們少了一些“圖靈”的遺憾。

觀看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 篇7

今天下午的第二三節課我們觀看了感動中國。

中國第一個人造衞星是孫家棟設計的。

有一次,某棟樓着火了,王鋒他為了救四十多位人的生命,自己衝進火海中救了四十多人,本來自己能活下來,卻因為自己衝進去救人自己去世了。

下一個是支月英,她是一個國小教師,她愛她的學生勝過她的女兒,甚至她的女兒説過她的媽媽是一個好老師,但不是一個好媽媽。她村裏邊的人都説她是一個傻子,她説:“我是一個傻子,山裏頭需要我這個傻子”。

支月英完了就是秦玥飛,他一到村裏不熟悉村裏的生活,村民們一開始都嫌他用水用的多,到了後面,他為了修一條水渠從他的工資裏一點一點的攢了下來,最後他把這條水渠修好了,

然後就是張超。他是一名飛行員,在他第一次上艦的時候出了一次意外去世了,在他摔到地下之後問團長:“團長我還能不能上艦。”我佩服他的精神。

我從他們身上感到了很大的精神,有樂於助人的精神,還有無私奉獻的精神。

我也要幫助別人,長大後像他們一樣學習他們的精神,做一個勇敢、做一個無私奉獻的人。

觀看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 篇8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落下了帷幕。認真的觀看了頒獎典禮全部過程,幾度眼眶濕潤。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讓我們感動,令我們震撼,一個個感人的事蹟敲擊着我們心靈最深和最柔軟處,發出動人的感動之聲。

獲得殊榮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沒有人是為了今天的獎台而選擇自己獨特的生活。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舉動,只是因為忠於自己的內心,緣於愛。這種愛在他們的堅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時一事,而是幾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愛。愛需要傳承。感動不只是一場晚會的激情,一次剎那間心靈的温暖,它需要落實到具體行動。詩人曾經説過:看一眼鳥兒的飛翔,就可以減輕心靈的重壓,能激活潛藏在內心的某種渴望。感動,是我們內心被打開時的那一道優美的弧線。

看到那些人面對信仰和追求的義無反顧和淳樸,或許對今天習慣於功利也擅長於鑽營的我們大多數來説,他們很傻。的確,他們傻的讓我們為他們價值觀的單一感到不可思議(尤其文化多元的當下),因為在追逐個人名利與權勢時,他們卻在為改善這個世界而努力,不單為了自己,更多的是為了將來的那些熟悉的和陌生的你我他,哪怕力量微小,但仍在堅守真正的高興,唯有發自內心的喜悦才給得起,接受和付出都是喜悦的來源,但付出後的喜悦更持久。我們要相信那些美好,相信它們,你和我也會變得更加美好!對身邊的人而言,遠離現實和功利的我們會帶給他們更多陽光的生活態度。如果我們還沒有那樣博大的胸襟,也沒有高尚的奉獻精神,也不要氣餒,並不是每個人都要那麼高尚,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高尚,但是,在積極的道德和消極的道德里面,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和精力踐行積極的道德,那麼我們可以先從消極的道德開始,選擇不傷害、不破壞、不賤踏。所以,我們要做個温暖的人,你我温暖,身邊的人就温暖,世界也會有温暖!

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們疲於張開發現美的眼睛。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眼前,處處都有令人感動的人和事。有默默奉獻、踏實嚴謹的老前輩,也有積極進取鑽研努力的年輕人,有關懷體恤員工的領導、也有相互關愛的同事,都閃耀着獨特的個人魅力,在一點一滴中都流淌着感動,撞擊着我們的心靈。張開眼睛,去發現身邊小細節中隱藏的,被忽略的感動吧!

都説中國夢,中國夢其實源於每個人普通的夢,關鍵在於有愛,在於堅持愛、傳承愛。感動不只是一場晚會的激情,一次剎那間心靈的温暖,它需要落實到具體行動。每個人都行動起來,我們的明天會截然不同。“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有“感動中國”精神和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的努力奮鬥,中國的富強和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一定筆直又開闊,是一條光明大道!

觀看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 篇9

一個個閃耀的名字,刻寫了偉大時代的凡人善舉;一串串感人的事蹟,彰顯着推進社會前進的精神力量。

9月5日,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政治工作部組織開展的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表彰活動舉行了頒獎儀式。評選出的58位全國道德模範以平凡無私的舉動,創造了不平凡的感人事蹟,傳遞着人間温暖,傳遞着善行的力量。

在這些道德模範中有這樣一位老人。她是浙江寧波的一位國小退休教師,在古稀之年放棄退休安逸生活,不遠千里到貴州、湖南支教,在湖南漵浦和寧波兩地架起了愛心橋樑,將長三角上萬市民的愛心源源不斷地搬運到漵浦的大山深處。在她的努力下,新建了29所希望國小,幫扶了400多名貧困學生,為學校捐款捐物3400多萬元……

20xx年9月5日,周秀芳獲得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榮譽獎章

她就是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李惠利國小退休教師周秀芳。

周秀芳不僅助學,還是“扶貧帶頭人”。她牽頭成立愛心基金,精準幫扶湖南漵浦、吉林延邊等地產業脱貧。她在吉林和龍成立周秀芳愛心驛站,在湖南漵浦創設滬杭甬(鄞州區)研學實踐基地……她用大愛情懷為山區點燃了希望之燈。

觀看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 篇10

道德模範是積極進取、崇德向善的高尚情操的精神代碼。一個人追求道德的生活,人生就會更有意義;一個社會尊崇道德的風尚,社會就會更有力量。道德模範身上彰顯出來的個人崇德修身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契合性,明確了崇德修身的重點內容和目標指向性。“支教奶奶”周秀芳,除了自己傾盡所有幫助孩子之外,還發動家長期資助了16名貧困生,同時積極為更多的孩子尋找愛心人士,進行結對幫扶;“平日裏一個月連兩三百塊錢都不捨的花”的94歲高齡老人王振美,卻對家鄉和鄉親慷慨了幾十年……他們如同一盞盞明燈,照耀着人們的心靈,也有力證明,道德正能量始終具有凝聚人心的力量。許許多多道德模範,構成了多姿多彩的“平民英雄譜”。他們用人生點點滴滴積極進取心,踐行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真情照亮社會,用平凡詮釋偉大,源源不斷地為我們注入正能量。

“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在全社會頌揚道德模範,就是要正確解讀道德模範品德高尚、善行義舉、明禮誠信、敬業奉獻的精神代碼深刻,把道德模範的愛心善舉轉化為潛移默化的力量,推動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濃厚氛圍。

觀看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 篇11

在生活的激流中,我們奔走呼喊,我們的菱角被慢慢磨平,生活中有太多的浮躁,太多的動盪,太多的無奈。此時,感動就如同當代人心靈中的一捧清泉,讓我們平靜,讓我們心曠神怡,讓我們心安。感動,是一次心靈的沐浴,洗滌我們的躁動,撫平我們的心傷,激勵我們獲取正能量,勇敢前行。感動,是一次靈魂的放牧,讓我們在青青草原中品味生活的本真,看白雲飄飄,觀溪水習習,聽大自然的天籟之音。感動,是一次旅行,我們丟開手機,丟開工作,丟開煩惱,享受旅行的過程,放鬆自己的身體,與同路人共舞。

感動,是一種力量,是一種釋放,更是一種解脱。感動之後的思考,讓我們砥礪心智,讓我們放飛自我,讓我瀟灑走一回。感動,簡簡單單的方塊字,引伶人起舞,騷客放歌。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讓我們感動。

劉備“三顧茅廬”,終觀卧龍真身,在劉關張與諸葛亮的第一次會面中,諸葛亮就為劉備定下了事業大計,千古奇文《隆中對》振聾發聵。諸葛亮打算跟隨劉備以後,便發揮自己所有的智慧,助力於劉備的騰飛,諸葛亮對劉備盡心,不留餘力。在劉備與東吳結成同盟時,諸葛亮與周瑜就一同比拼智慧,看到曹操的戰船用鐵鏈連接在一起,如同陸地,就想出用火攻。可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害的周瑜暈厥倒地。諸葛亮沒有放棄,運用奇門遁甲之術,生生地借來了東風。那一夜,一把火燒光了曹軍的所有戰船,令曹軍損失慘重,曹操差點喪命。劉備死後,諸葛亮六出祁山,高調伐魏,也是為了蜀國的未來大計,諸葛亮本可憑藉威信,自立為王,但是令人感動的是諸葛亮依舊保持着對先主的一片赤誠之心,輔佐着阿斗,死而後已。諸葛亮的一生讓人感動,留給我們的思考是諸葛亮的不二忠心,讓人頂禮膜拜。

孫悟空護送唐僧西行取經,歷經艱險,讓我們感動。

孫悟空作為唐僧的保護神,一直盡心盡責。在西行的途中,妖怪橫行,荊棘阻路,孫悟空發揮自己的一身武藝,與妖怪周旋,力保唐僧安然無恙。可是畢竟唐僧肉眼凡胎,有時讓孫悟空忍受誤解。最典型的一例是三打白骨精。白骨精,三次化作人形,引誘唐僧,可是逃不過孫悟空的法眼,孫悟空三次將其打敗,可是唐僧卻認為孫悟空殺害好人,竟念起來緊箍咒,讓孫悟空痛苦不已,生不如死,可是最後孫悟空還是原諒了唐僧,重新起行。孫悟空讓人感動,留給我們的思考是孫悟空的高強武藝與堅忍,讓我們拍手稱讚。

叢飛一生行善事,讓我們感動。

叢飛做了很長時間的義工,不求回報。他還是很多貧困孩子的“爸爸”,當孩子們需要錢的時候,叢飛總是拿出自己的錢資助孩子們。有的人看到叢飛如此作為,起了歹心,想騙叢飛的錢,可是叢飛卻全然不知。最後叢飛去世了,孩子們一起送別這位無比善良的“爸爸”。叢飛讓人感動,留給我們的思考是叢飛從來不為自己考慮,為了他人奉獻了一切,讓我們落淚。

感動之後的思考,是那麼的深刻,那麼的動人。感動給與我們向前的力量,給與世間無窮的真情。

願感動常在,願感動之後的思考常在。

觀看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 篇12

周秀芳老師在我們的期盼中來到了七善軒,她原本在別的地方定好了餐的,聽説我們這裏是對留守兒童及青少年兒童進行國學教育的,就欣然答應過來了。她説不是為了來吃這口飯,因為吃飯來回九溪江跑,沒有任何必要,關鍵是來看看這個國學教育,來看看這裏的學生的,而且她本次帶了一個也在進行國學推廣的愛心企業家。

她來到七善軒大門口,被這裏的文化感染了,看到一個小女孩,叫我“園長媽媽”,她不顧疲勞,忍不住一把把孩子抱了起來,跟我們一起合影留念。走進七善軒,聽我介紹屹立在門口的孔子銅像,表示無比地敬仰。

隨着我的介紹,看望了430課堂的孩子,看了我們的課程表,還謙虛地問,可不可以照像,走進我們的閲覽室,問了我們書籍的來源,都是愛心捐贈和自己掏錢購買的,連聲説“不容易呀,不容易”,還説,在這裏的學生有我們在這裏教育很幸福,她支教的山區的孩子很苦,基本是事實孤兒,想讓他們去浙江讀書,很多老人捨不得,把孩子耽誤了,自己年紀大了,來這裏的次數越來越少了。

她堅持給民政局張局長打電話,要他過來看看,我笑着説,張局前天還在這裏跟我們一起開展關愛孤兒活動呢。她聽説我們業務主管單位是文化局,連忙給金局打電話,讓金局過來,金局因為有事過不來,民政局張局急急忙忙趕過來了,張局一見面就説“您是我們漵浦的慈善大使,我哪怕再忙,必須過來見您”。

他們倆個一見面,顧不上喝茶,甚至顧不上坐下來,一直聊縣慈善總會及民政局去寧波對接慈善活動的事情,由於張局馬上有一個會,急急忙忙離開,握手道別時,周奶奶説,“我不僅想幫助這裏的孩子,更想幫助這裏跟我們浙江進行產業扶貧結對子,我們寧波的宣傳部長已經給杜家毫書記打電話了,歡迎蒙書記去那裏開展政府為主導的產業扶貧”。來了僅一個小時,她不顧疲憊地一直在打電話,在跟很多人交代,為她準備的素食美食早已經涼了,我催促她先吃飯,後談工作,她看着我為她準備的滿滿一桌純素食,非常高興,説“吃素好,吃素好,吃素的人一定是一個善良的人,我媽媽堅持吃了七十多年的素”。在飯桌上,諮詢着我們七善軒的教育及經費運作,聽着沒有愛心企業,基本沒有政府扶持,她特別着急,不停地説,“你們做教育慈善很不容易,我自己是老師,知道孩子不僅僅只是缺衣物,如今條件好多了,他們更缺少的就是關心和陪伴,更缺感恩教育,國學教育我們必須支持!”。

觀看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 篇13

黃文秀同志不幸遇難,令人痛惜,向她的家人表示親切慰問。他強調,黃文秀同志研究生畢業後,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脱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廣大黨員幹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黃文秀同志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甘於奉獻,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事業任重道遠,責任重於泰山。黃文秀駐村當第一書記期間,一心為民,把扶貧路當作長征路,短短一年,她就從“扶貧新手”轉變成羣眾最信賴的人,用一腔熱血、一片赤誠踐行着共產黨人共同的誓言。我國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唯有恪盡職守、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幹下去,才能不負時代重託、不負人民期待。因此,要做到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管一行、像一行,努力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

扶貧幹部要有堅如磐石的信念。本來,黃文秀可以有很多選擇,留京或出國都沒問題,但她還是非常堅定地選擇了服務基層。從繁華首都回到家鄉,把初心鐫刻在扶貧路上,書寫了一個感黨恩、守初心、獻青春、為人民的優秀共產黨員形象。“入黨為什麼,為黨做什麼”,黃文秀用生命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堅守自己的人生追求,踐行自己的入黨誓言。

“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她放棄了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脱貧攻堅第一線奉獻自我,為民服務,用生命詮釋了初心和使命。身為一名黨員幹部,唯有時刻牢記“我們的權利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是為黨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來為黨分憂、為國幹事、為民謀利”,才能真正做到無愧於人民。因此,要培育“蠟炬成灰淚始幹”的服務意識,在為民服務中堅定初心;傳承“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奉獻精神,在為民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譜寫動人篇章;樹立“富貴於我如浮雲”的高尚情操,在為民謀利中經得起誘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向人民滿意而行!

使命呼喚擔當,榜樣引領時代。讓我們在黃文秀精神引領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譜寫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觀看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 篇14

今天,我觀看了期待以久的年度人物頒獎活動,共有11人獲獎,其中有老人有年輕人,也有中年人,我懷惴激動的心情打開了電視。

第一位獲獎者叫黃旭華,三十多年來,黃旭華沒回過幾次家,家裏人都埋怨他。但他不能公開自己的身份,因為他的工作是保密的。後來,人們親切的稱他為“核潛艇之父”。他那時心裏肯定很糾結也很無奈。

最讓我感動的是91歲的老人劉盛蘭,1998年,劉盛蘭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救助報道。從那一刻開始,73歲的他就把自己微薄的工資捐了出去,有時候,他竟然同時損助了50多名學生。每天清早,他簡單的吃了點東西就出去撿廢品。這麼多年,他唯一珍藏的就是一個藍布袋,裏面裝滿了給學生的匯款單和學生的回信……老人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即使住進了醫院,還不忘給同學們匯款,怕他們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還有一對父子,35年如一日,父子相繼,只為一株油菜的夢想。一開始,鄉親們都嘲笑他“泥腿子想當科學家”。對於這些嘲笑,沈克泉並沒有氣餒,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產量高的油菜品種,為家鄉解決了吃油難的問題。後來,沈克泉叫來了兒子沈昌建帶着買車錢與他一起改良油菜品種。沈克泉去世前説他最不放心就是新的油菜。經過父子倆35年的努力,培育出的油菜品種都獲得了認可。父子倆的心靈就像油菜花一樣美麗。

原來還有這麼多的好人我沒發現,我一定要向他們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好人。

觀看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 篇15

20xx年,寧波市看守所成立艾滋病監區,面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強烈的恐懼心理和職業暴露的高風險性,不少民警都存在畏難情緒,市看守所領導犯難,哪位管教民警敢接這個燙手山芋?

這時,毛卓雲主動請纓,並立下軍令狀:“給我6個月時間,管好了我繼續,管不好另請高明。”

把艾滋病病毒感染在押人員收押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全部瞭解清楚後,毛卓雲第一次打開了艾滋病監室的門。

透過厚厚的鋼化玻璃防護罩,毛卓雲看到在押人員無精打采地坐着,看他的眼神裏滿是鄙夷。

“他們用打濕的毛巾甩監室頂上的燈泡,用身體不停撞擊防彈鋼化玻璃門,我不敢進去,但又不得不去做工作,於是我想到寫信,我把信貼在玻璃上讓他們自己看,內容很簡單,幾句話,就是把自己要説的內容寫給裏面的人看。”毛卓雲用心寫下一字一句,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信,貼在監室的門板上,勸導在押人員遵守行為規範,為了自己和家人好好治療。

這個辦法很有效果,在押人員對毛卓雲有了信任感後,就開始和他們面對面地談話,有人感動地對毛卓雲説:“毛警官,自從我得艾滋病以來,親朋好友都拿我當瘟神,而你卻敢這樣和我面對面交談!”

監區從成立之初關押兩人到現在日均關押28人,年收押量從開始的30人發展到如今近100人,毛卓雲的工作量也越來越大,同時也面臨更多的不確定危險。

一次,毛卓雲與一名在押人員談話時,對方毫無徵兆地一拳打在毛卓雲身上。而更危險的一次,暴力襲警的艾滋病患者王某情緒失控,瘋狂攻擊管教和獄醫,毛卓雲二話沒説叫同事打開監室大門徑自走向近乎癲狂的王某,張開雙臂把他緊緊抱住。

突如其來的擁抱,讓王某頓時愣住了,淚水奪眶而出。毛卓雲用手輕拍他的背,猶如在安撫一個嬰兒,王某在毛卓雲的臂膀裏哭得像個孩子……

事後回想起來,毛卓雲坦陳自己真是有些後怕,“要是被他突然咬一口呢?真的是害怕!”案件判決後,在被送往監獄前,王某流着淚給毛卓雲深深地鞠了個躬。

20xx年,毛卓雲在毫無防護的情況下,將辦公室搬到了監室裏,擺上一張辦公桌,方便開展管教談心談話,和在押人員一談就是一上午,一坐就是一整天。

“作為一名管教,不一定要有什麼新招、奇招、怪招,但要有經常總結的習慣。”毛卓雲邊實踐邊總結,積攢了5大本十幾萬字的工作日記,總結出數十個代表性案例,歸納總結出艾滋病管教工作“五心法”——近心法、正心法、勞心法、破心法、寧心法,為全省特殊監管對象管理工作提供經驗遵循,在全省公安監管系統推廣。

觀看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 篇16

觀看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典禮。在這次頒獎典禮中,有為了中華民族付出了一切的科學家于敏;有為了山區孩子的前途而放棄優越條件去艱苦的地方教學的朱敏才、孫儷那夫婦;有堅持做好事30年的炎黃張紀清;有跟聽力障礙的兒子同桌16年的母親;也有為了新疆的和平不畏犧牲的警察木拉提等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而又讓我最感動的是警察木拉提和炎黃張紀清。

木拉提是一民警察,這是一個光榮的職業,同時也是一個極其危險的職業,木拉提跟他的同事們每天有任務,每天都不分晝夜地工作。因為他們在新疆,眾所周知,新疆是暴恐分子的根據地,所以有很多暴恐分子以及各種各樣的壞人,每年都有許多無辜百姓受到傷害,但因為木拉提以及他的隊伍,使得老百姓能在這裏安居樂業,雖然木拉提他們很可能在某次任務中殉職,但他們依然不畏犧牲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木拉提的許多戰友都因為執行危險任務而犧牲離開了我們,但木拉提依然為了和平與暴恐分子勇敢戰鬥着。

還有一位也令我非常感動的人物炎黃,炎黃的真名叫張紀清,是一名普通的老百姓,他為孤兒院,學校,災區捐贈了許多資金,每次捐款都以炎黃的化名填匯款單。他原本有三百平米的房子,可他為了捐款,賣了房子,住在70平米的屋子裏,默默地堅持做好事。因為他每次捐款都用化名炎黃,人們找了他三十年,直到因為他在銀行匯捐款時摔倒被送去醫院,人們看到他撒落地上的匯款單才知道他就是默默做了三十年善事的炎黃。

三十年來,他一共捐了幾十萬元。當主持人問他每次捐款時都怎麼想,他卻説:捐款只是一個小事,很多人在捐,只是我捐的時間長了一點而已。他讓我倍受感動的地方是他做了三十年的好事卻從不留名,其實他的真名是張紀清,正如主持人給予他的頒獎詞:是一個善良的背影,匯入茫茫人海。你用中國人熟悉的兩個字,掩蓋半生的祕密,你是紅塵中的隱者,平凡的老人,樸素的心願,清貧的生活,高貴的心靈。炎黃不是一個名字,是一脈香火,你為我們點燃。

看完頒獎典禮,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他們都是如此平凡的人,卻又那麼偉大,他們值得我們敬佩,我們都應該學習他們,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社會貢獻出應有的一份力量!

觀看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 篇17

一年一期的《感動中國》如約而來,在每年春天開始的時候,一批各行各業感動國人的故事躍然屏幕,給予我們感動和力量,積澱了一年的淚水為他們而流,這淚水正是他們人生的閃光點。他們――一個個十三億分之一,用自己一生的執着堅持,用為事業的默默付出,用危急時刻冒死拼搏……在十三億國人面前做出了表率。

兩個小時的直播,一個個精彩的而又有意思的節目讓活動一次次推上萬人矚目的高潮。我一定要像那些道德模範學習,如:中國女排精神。

體壇江湖波雲詭譎、充滿變數。曾經“十冠王”的古巴匿跡,往昔六奪冠的日本成為過去,擁有“12冠”記錄的俄羅斯慢慢退卻光環。哪怕20xx年,郎平再次擔任中國女排教練,中國隊處在低谷,國際上鮮有戰績,亞洲也難言勢不可擋……因此,女排精神並非意味着百戰百勝的“不丟一球”,而在於那種為勝利不放棄、不拋棄的堅定執着。對此,郎平多次提到“女排精神不是贏的時候才有,而是在大家看不到的每一天”。對啊,為夢想努力拼搏、為成功頑強鋭意,才是女排精神的密碼字典。

一場屬於中國女排姑娘們的回報大餐,一場送給全體中國人的精神大餐。有道是,“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中國人從來講究憂患意識和未雨綢繆。在舉國歡慶和鮮花掌聲包圍之時,有的人難免會“潑冷水”,“女排精神會過時嗎?”有人對此作了很好的回答,“女排精神永不過時!中國女排在路上,所有奮鬥者也在路上。每個人都在奔跑,中國就會勇往直前”。如此,每個人都應做女排精神的奮鬥者和傳播者,給祖國巨輪揚帆起航不懈努力。

觀看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 篇18

到1956年的時候,國家的號召向科學進軍,那麼航空工業也考慮到要搞飛機設計。當時我的領導一個是徐舜壽同志,還有一位黃志千同志,他們倆當然是積極支持,積極地建議國家要趕緊建自己的飛機設計室。因為我們當時跟蘇聯的關係,蘇聯只是保證我們能製造出飛機來,而不告訴你怎麼去設計飛機。他給我們製造的飛機呢,基本上是他要退役的飛機,沒有新的東西。另外一點他們比較霸道,就是給我們製造的飛機,我們覺得不合適的要改,他也不同意。那麼受到這些影響以後,所以我們覺得,我們必須自己幹自己的飛機,我們飛機的設計權,要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裏,不能聽從國外的。當時蘇聯專家的意見是你們建立設計室是可以,必須跟飛機工廠、製造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所以那個設計室必須建在瀋陽,我當時也很願意搞設計的,所以我沒有任何負擔地就從北京到了瀋陽。

到了瀋陽我們組建了第一個飛機設計室,徐舜壽認為要組織這麼個隊伍,必須從工作實踐裏邊培養,一開始就動手設計飛機,在設計飛機裏面遇到了問題再去找解決的辦法。所以這樣呢,他選擇了一個飛機的方案,説先設計一架噴氣教練機,那麼這噴氣飛機的特點是要用兩側進氣,就讓出機頭來為將來設計飛機可以放雷達。他讓我做那個氣動力的組長,就整架飛機的氣動設計,都由我來負責。我在學校學的是螺旋槳飛機,對噴氣飛機一點基礎都沒有,何況要設計進氣道,而且要兩側進氣,當時對我來説是相當難。

還好徐舜壽同志他們的朋友提了個建議,他説他最近看到一篇英國的航空學會的會刊最新的一期,那裏有一篇專門講進氣道設計的。我剛到瀋陽才一個多星期,還都沒安頓好,我立刻就又回到了北京。那個時候從我們的招待所到北航,那路還沒修好,我借了人家的自行車騎過去,而且看那個圖書,因為那個雜誌啊,白天別跟學生干擾,所以都在晚上,那騎車要經過很大一段泥路,把人家的自行車弄得不像樣,但是最後我花了一個星期還是看下來了,而且把重要的圖線都用描圖紙描下來,現買的曲線板、三角板在那兒看,總算把那個進氣道設計的一些原則弄清楚了。

我回來以後,他們感到很滿意、很新奇。那麼兩側進氣道在當時碰到的一個困難,就是當發動機收油門的時候,很可能出現一個進氣道進氣,另外一個口子出氣,這樣發動機就不能穩定工作了,所以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算不出來,只有靠風洞試驗,於是我們設計了木頭模型、進氣道模型,但是要監測那個管道里的流動,必須有梳型排管,那管子很細,只能是自己做。當時我們就從醫院裏找那個報廢的針頭,然後回來自己接系統管,用鉛焊把它做起來,經過兩星期努力,那個梳型排管做出來,然後就送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的低速風洞裏進行試驗。最後試驗結果證實我們的設計還是成功的,沒有出現發動機收油門的時候流動不穩定。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把那個飛機弄完了,那飛機就在北京的沙河機場進行了展覽和表演,可是這個飛機做得比較倉促,從北京回瀋陽的路上出現了問題,發動機的渦輪葉片斷了。那發動機也是我們自己設計製造的,當時膽子也大,那發動機大概只經過了20小時的試車就送過來飛了,沒有達到設計的推力,但是還是把飛機送上了天。我們殲教-1一共生產兩架,一架送給了南昌,還有一架就在瀋陽601所,後來轉到了沙河航空博物館。1957年的時候,到中南海去給主席彙報的時候,主席還看了這個飛機模型,説我們很驕傲。

1957年的時候,我們搞完了殲教-1的那個初步設計以後,我們的領導徐舜壽同志就覺得應該考慮下一個型號搞什麼,他當時提出來要搞超聲速的殲擊機,他覺得這個是我們必然要走的路,因為我們是為國防服務的,所以必須用殲擊機來抵禦外敵。但是對於超音速飛機、超聲速飛機,我們是完全沒有技術儲備的,世界上才經歷了十到二十年,沒有很多公佈的數據,因為這東西都是各國家的機密,誰也不會告訴你。那麼搞超聲速飛機,首先要定它的氣動力的佈局,飛機機翼怎麼樣,尾翼怎麼安排等等,進氣道怎麼設計,那麼這個事兒怎麼辦?當時1958年科學院已經建了104計算機,利用它70多位學員的力量,給我們的飛機進行數值計算,算了三個月,結果是有了。我們飛機設計完以後,試飛、首飛都很順利,但是飛到馬赫數0.85的時候,突然出現了飛機的振動,按飛行員的説法,這個馬赫數0.85的振動,相當於破公共汽車在不平的道路上奔跑一樣,開得再快人受不了,所以必須要排除。可是怎麼弄,具體在什麼地方,我覺得必須上天看。

觀看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 篇19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昨晚落下了帷幕。這十位平凡人的不平凡之事,讓我感動,令我震撼,一個個感人的事蹟敲擊着我的心靈,發出動人之聲。

于敏,中國核物理的幾位開創者中,于敏是唯一一個沒有留學背景的人,在氫彈的理論探索中,于敏幾乎從一張白紙開始,依靠自己的勤奮,舉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難,終成開創者。

趙久富,是中線一期工程四十多萬移民的傑出代表。為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湖北省有十八點二萬移民離別故土,而趙久富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外遷第一人,湖北“移民書記”。

木拉提西日甫江,新疆和田地區公安民警。面對艱鉅繁雜和複雜危險的環境,他與犯罪分子機智周旋,鬥智鬥勇,先後數十次將暴恐犯罪活動粉碎在預謀之中,他也因此被當地羣眾譽為“獵鷹”。

張紀清,一九八七年,用近乎一年的工資捐款給鎮政府用於敬老院的建設,署名炎黃。…… ……

得到殊榮的人,大都是些普普通通的人,沒有什麼稀奇之處。可,他們是怎樣變得這麼偉大的呢?

是的,他們都是普通人,可他們擁有我們沒有的東西,那就是——豁出生命去愛國。

教師評語:本文小作者為了完成這篇文章,蒐集了大量的資料,可謂字斟句酌,小小年紀肯為一篇文章下此功夫,作為其語文老師實感欣慰。用文字記錄感動的同時,在內心沉澱並且踐行其精神,才更加難得。

觀看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 篇20

退休前,周秀芳是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深受學生愛戴。20xx年退休後,她被一所私立學校返聘。雖然拿着豐厚的薪水,周秀芳的內心卻依然不平靜,只因她還有一個未實現的支教夢想。

周秀芳的支教夢源自年幼時的經歷。在念國小時,周秀芳因家庭貧困差點輟學,班主任鮑老師為她墊付了三元五角的學費,讓她得以繼續學業,也在她心中照進一束光。正是因為這段經歷,她希望有生之年能為和她有着相同經歷的孩子做點什麼。

20xx年,66歲的周秀芳得知貴州省惠水縣正在招募支教教師,她的內心又燃起了這把火。在家人的理解與支持下,周秀芳帶着簡單的行囊踏上了“高齡支教路”。20xx年春節,從貴州回寧波過年的周秀芳聽好友説湖南省漵浦縣九溪江鄉更需要支援,便決定去看看。而她這一看便不走了。

周秀芳説:“我永遠不會忘記第一次到桐林國小的情景。”長途跋涉輾轉來到九溪江鄉桐林國小門口時,眼前的情形讓她震驚了——一棟簡陋的木房,16個孩子正在認真聆聽一位60多歲的老教師講課,這位老師也是桐林國小唯一的老師。見此情景,原定要重返貴州的周秀芳決定留在湖南。

周秀芳開始了在漵浦的支教生涯,她把先進教育理念帶進了鄉村學校,用啟發式的教學打開了孩子們的眼界。當地村民收入很低,很多家庭都是困難户,走訪貧困學生時,她總會偷偷給學生家長塞點錢;看見孩子們穿着單薄,她張羅着給他們買校服;為讓留守兒童可以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視頻通話,她又張羅着給學校買電腦;看到有孩子患眼疾,她自掏腰包聯繫醫院給孩子做手術……周秀芳和兒子、兒媳長期結對資助16名貧困生,用於支教的錢超過了10萬元,而她自己卻常常一碗米飯、一碟泡菜對付一餐。

周秀芳退休工資每個月有7000多元,最困難的時候,她的工資卡里只剩下3.6元。“看到孩子們的笑臉,我就覺得自己很富有。”周秀芳説。

助學路上的困難還遠不止這些,漵浦地處雪峯山北麓,層巒疊嶂,很多學校就建在半山腰。周秀芳患有風濕性關節炎,醫生曾警告她,如果走路過多可能有坐輪椅的風險,但她堅持到每一户學生家庭瞭解情況。有一次,她來回走了8個多小時。還有一次家訪途中,周秀芳身體不支摔倒。被救回後家人勸她放棄,她卻説:“如果我倒下了,你們就把我埋在學校旁邊的土地上。”

觀看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 篇21

當你呱呱誕生之時,你便成為了祖國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作為其中的一份子,祖國便是我們要報答的對象。

中國古代,有許許多多的愛國人士,因為古代戰亂頻繁,似乎成了家常便飯,所以不少的人寫下了永垂不朽的愛國詩篇。“死去元知萬事空,但被不見九州同。”這是陸游在臨死之前,期盼着祖國統一發出的感慨。“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在監獄中為抒發自己的愛國情感而寫下的,這首家喻户曉的詩,這首千古傳唱的愛國古詩!像這樣的愛國詩篇還有很多很多。比如李白吧,李白作為“詩仙”,不光是隻會飲酒作詩就得到的稱號,而是他也擁有者一刻熱愛祖國的心。

古詩《行路難》就是“詩仙”李白寫的: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人生總有理想,從事中不難體會到李白的理想既是想當官,報效國家。但因為自己當官的理想未能實現,因此,面對着美味佳餚,卻讓人難以下嚥。想當官而無“伯樂”的賞識,便聯想到姜太公和伊尹能被朝廷所重用,心情便多雲轉晴。“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表達了作者樂觀向上和對理想實現的信心。

因此,這句話便成了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受到了挫折,缺有着堅定不移的信心的一句千古名句。始終處處流露出詩人的愛國情懷。祖國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中國古代已經擁有了這些愛國人士,那麼,作為21世紀的人,難道我們就不應該同樣擁有這種愛國情懷麼?

“天生我材必有用。”所以,今天的我們,不一定要在學堂中,成績高高在上,只要你有一技之長,懂的做人,愛國便不是什麼神話!

觀看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 篇22

如今,作為我們跨世紀的一代,面對未來祖國前途無限光輝燦爛,我們更應該具有愛國之情和樹立報國之心。當遠訪國外參加演出的同學為了中國的主權毅然放棄時,我們不禁要對他們的行為肅然起敬;當我們的學生聞聽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後,上街遊行以示抗威時,我們又一次看到了學生高昂的愛國熱情,再一次從他們的身上感到了流淌着的愛國熱血;當看到一個個海外歸來的遊子們,用他們的知識報效我們祖國時,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愛國情操的巨大動力。它才真正代表着一個民族的信念,它才真正是一個民族的象徵。它不是與生俱來,但它是後激勃發;它不是上帝,但它能決定一個國家的興亡;它不是利劍,但它永遠是對外最有利的武器。

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塊愛國的豐碑,其實國家就像我們的父母一樣,真的不會奢求我們多少回報。當身邊的同學需要幫助時,我們能伸出自己的雙手;當貧困山區的孩子在飢寒交迫時,我們能夠獻上自己的一份愛心;當社區的爺爺奶奶在孤獨寂寞時,我們能夠主動聯繫身邊的同學一同去給與問候和幫助,讓我們用一顆愛國之心,一顆感恩之心,向我們的祖國獻上我們自己特有的愛吧。

觀看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 篇23

戰鬥英雄張富清:深藏功名不負錚錚誓言

革命年代,他英勇善戰、捨生忘死,立下赫赫戰功;建設時期,他放棄安逸生活,主動來到最艱苦的地方建功立業,深藏功名64年;耄耋之年,他不計個人得失,活得樸實而純粹……

他叫張富清,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原西北野戰軍359旅718團2營6連戰士。20__年12月3日,湖北省來鳳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在進行退役軍人信息採集時發現,這座寧靜安逸的小城裏竟“藏着”一位有着卓著功勛的戰鬥英雄。

一張泛黃的“立功登記表”上,記錄了這位張富清老人在硝煙戰火中的九死一生:

1948年6月,他作為十四團六連戰士,在壺梯山戰役中任突擊組長,攻下敵人碉堡一個、打死敵人兩名、繳獲機槍一挺,並鞏固了陣地,使後邊部隊順利前進,獲師一等功;

1948年7月,他作為十四團六連戰士,帶領突擊組6人,在東馬村消滅外圍守敵,佔領敵人一個碉堡,給後續部隊打開缺口,自己負傷不下火線,繼續戰鬥,獲團一等功;

1948年9月,他作為十四團六連班長,在臨皋執行搜索任務,發現敵人後即刻佔領外圍制高點,壓制了敵人封鎖火力,完成了截擊敵人任務,迅速消滅了敵人,獲師二等功;

1948年10月,他作為十四團六連班長,在永豐戰役中帶突擊組,夜間上城,奪取了敵人碉堡兩個,繳機槍兩挺,打退敵人數次反撲,堅持到天明,獲軍一等功。

……

張富清告訴記者,1948年3月他參加瞭解放軍,不分白天黑夜的戰火紛飛,早已記不清打過多少仗,受過多少傷,但印象最深的是永豐城那一仗。

“我是夜間躍城,第一個跳下城牆的。很快在腳下刨了個土坑,把捆好的八顆手榴彈和一個炸藥包碼在一起,彈環上栓了個繩索,我猛地一拉,炸藥和手榴彈同時爆炸,炸燬了敵人的第一個碉堡。”講述起往事,老人的臉上洋溢着昂揚鬥志。張富清説,他端着衝鋒槍朝敵羣猛掃,突然感到頭頂彷彿被人重重錘了一下,他並沒有在意繼續戰鬥,直到血水順着臉頰滑下,用手一摸頭頂,才發現一塊頭皮被揭了起來……這是一顆子彈擦着頭皮飛過,在頭頂留下的一道淺溝。

這場戰鬥一直打到天亮,他炸燬了兩座碉堡,繳獲兩挺機槍,四箱彈藥。因在戰鬥中表現英勇,張富清獲得西北野戰軍甲等“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戰鬥結束,張富清死裏逃生,而突擊組的另兩名戰友卻從此杳無音信。

“收復永豐以後,和我一起的兩名突擊組的戰士,我到處去找……找不到,他們到底去哪兒了?”張富清喃喃道。那些出生入死的戰友,他們很少留下照片,但他們的影子卻深深印刻在了老人的心底,六十餘載,成為老人最掛念的人。

1950年張富清被授予“人民功臣”獎章。1955年退役後,他將包括“人民功臣”獎章在內的三枚軍功章,和那些證書一起,裝進了一隻舊皮箱裏,被封存、被隱瞞、被遺忘……

對於父親的往事,小兒子張健全表示,幾十年來,他只知道父親是一名退伍軍人,從未聽他説起過這些赫赫戰功。

這些戰鬥功勛,為什麼從來不講?

張富清説:“很多戰友,為黨為人民獻出了生命,他們的功勞都比我高,我有什麼資格居功自傲、炫耀顯擺自己?”

瞞得再緊,瞞不過最親的人,只有妻子孫玉蘭最清楚丈夫身上的傷。

“他的牙齒是假牙,我問他牙齒怎麼回事,他就説炮彈打過來把他牙齒炸掉了。我經常笑他的腦袋,我説你是個癩腦袋,他説我這腦袋是在戰場上受傷的。”孫玉蘭笑道。

在張富清右身腋下,是戰爭中被燃燒彈灼燒黑乎乎的一大片;在頭頂的傷疤至今依稀可見……

槍林彈雨,視死如歸,大義凜然。那些留在身上的傷痕,是張富清戎馬一生抹不去的“勛章”!

1955年初,張富清退役轉業,他沒有選擇留在大城市或者回到闊別多年的陝西老家,從武漢一路向西,來到地處偏遠、人才匱乏的湖北恩施來鳳縣,懷着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憧憬,先後在縣糧食局、三胡區、卯洞公社、外貿局、縣建行工作,兢兢業業,默默無聞,把餘生奉獻給了這座小城。

1985年,張富清在中國建設銀行來鳳支行副行長崗位上離休,從轉業到離休的30年裏,這位曾經的戰場上“排頭兵”,在平凡崗位默默地做着一顆“螺絲釘”。

如今,張富清已經95歲。耄耋之年的他,經歷了人生中的又一次“變故”。

7年前,88歲的張富清因病左腿高位截肢,家人都以為他的餘生會在輪椅上度過。但卧室中的輪椅,張富清卻很少使用。他裝上義肢,想要依靠自己,重新站立起來。

“我當時想的是,我要發揚保持突擊隊員的精神,我要站起來!”張富清説,比起失去生命的戰友,他的生活是幸福的,這些困難都不算什麼。

他用雙手撐着輔助行走支架,一遍一遍在家中練習行走。練習初期,因為走不穩經常摔倒,受傷流血的意外時有發生。家裏的牆壁上,至今還留有他為了重新站起來時流過的血跡。

靠着一股打不倒的執拗,如今的張富清已經可以自由走動,可以下樓買菜,還會親自下廚給老伴炒幾個小菜。

一家四代人,如今有6名共產黨員,後輩們都兢兢業業地工作着,子孝孫賢,是晚年張富清最滿足的事。

身披戎裝,保家衞國;告別軍旅,初心不改。戰爭年代不怕犧牲、出生入死,張富清靠的是一個共產黨員的忠誠信仰;和平時期淡泊名利、紮根深山,張富清為的是不負一個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

總書記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莫道無名,人心是名。和平年代,英雄事蹟和精神仍是激勵人們不斷前行的動力源泉。將英雄精神賦予新的時代,讓英雄人物、英雄精神成為人們心中的精神座標,讓不朽功績永不磨滅,讓英雄精神熠熠生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6zp39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