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讀小説《家之愛》有感

讀小説《家之愛》有感

讀完張子華寫的小説《家之愛》(刊載於<耿馬彩虹>xx年第三期) ,有一種被人間真情深深打動的感覺。小説描寫的故事似乎在那裏聽到過,它似乎就發生在耿馬縣的某個村落,對這些似曾相識的事,小説從不同的角度加以描寫,字裏行間充滿着濃濃的鄉土氣息。小説所寫的故事似乎都發生在耿馬的農村小説的主人公們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具體講的是改革開放以後農户招娣家發生的一連串故事。

讀小説《家之愛》有感

小説通過招娣一家發生的平凡而又不尋常的家事,反映了邊疆地區農家人質樸善良、尊老愛幼的美好情操。其實《家之愛》就是一曲真善美的頌歌。招娣因超生被罰,她和她的家庭是重男輕女的受苦對象。招娣的前夫尚有庚是一位縣屬企業的普通工人,在五個孩子嗷嗷待哺之際因病去世。招娣和子女生活困難,子女讀書都成了問題。在這艱難的時候,阿憨這個老實巴交,不善言談,更不善表露情感,但卻很勤勞能幹的“老光棍”,經媒人“二姨媽”的“搓和”來到了招娣家,與招娣一起默默地擔起這個家沉重的勞動,他用寬闊的胸懷容納了五個非親生的孩子。然而,當日子慢慢好轉之後,徐娘半老、風韻猶存的招娣卻追求起羅曼蒂克來。於是,開始嫌棄阿憨這個曾經默默地付出了許多而不計較回報的半路丈夫……阿憨因此鬱悶致病,神經錯亂, 半瘋半傻。後經長大後有了出息的幾個兒女對母親的勸導和對繼父的關心,母親招娣慢慢地改變了對繼父阿憨的態度,阿憨的病情也漸漸好轉,終於,一家人和好如初,回到幸福的生活中。

《家之愛》結構嚴謹,圍繞阿憨與招娣一家的“恩怨”展開情節,讓人物的愛情觀、價值觀、幸福觀在時代的大背景下相互激盪、相互交融。於是,在這羣小人物的身上,不僅反映了耿馬農村、邊疆少數民族羣眾的苦樂,也反映了他們對真善美的追求,進而揭示出最真實的人性。

小説的一大特色是耿馬本土化和鄉土化氣息非常明顯,不但各個故事都發生在耿馬,故事內容緊扣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生動展現着耿馬農村和邊疆少數民族人民豐富而有特色的風土人情,而且文章的語句用詞也不時流露出許多當地用語。在小説中,讀者們可以看到諸如“紅薯藤”、“鬥犁鬥耙”、“阿乖”等等極具耿馬特色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老土的人物名字,也可以看到“黑布尖頭鞋”、“人乖(好看)人肉吃不得”、“憨包”等具有當地方言特色的詞彙用語,字裏行間裏透出濃濃的生活氣息和本土氣息。,通過這些看似平淡的生活,作者向讀者展現着人生最本質的內涵和最平凡的生活中藴含着的生命的生生不息、向前湧動。這篇小説説明一個問題,人活世上生活的艱難;生活不會一帆風順,<蓮 山課件>在相同的困境面前,不同的人卻做出不同的選擇。小説的主人公人物性格鮮明,積極上進。在經歷各自的生活時,他們有意無意地踐行着自己對人生、社會的思考,按着自己所認為的對的方式維護着生命的尊嚴。

令人唏噓感慨之處在於,面對生活人人都在思考都在探索,卻不見得所有的人都能尋求到正確的答案,每個人心中的是非對錯不同,並不是生活的本質所決定。這些普通的老百姓,有的勤勤懇懇、踏實努力地經營自己的生活,在生活這場考試中,他們幸運地尋到了生命的真諦,交出了正確答案;有的卻不思進取、得過且過,敷衍着生活、浪費着生命,結果是自己也被生活給敷衍了。

人生是一個考場,生活是一場考試,人們在各自的考場裏搜尋着屬於自己的答案,這個答案不在生命終結時揭曉,而在我們生命中經歷的每一個人、遭遇的每一件事身上向我們慢慢顯現。生活似乎總是太平淡,美好的日子總是太少,大部分時間總是充斥着辛酸與不易。然而,人生的意義,正在於經營好這大部分的辛酸與不易;時間是最好的釀造師,發酵時間不夠,是釀造不出情感的美酒的。這是小説《愛之家》告訴我們的。

張子華是我所熟悉和喜歡的耿馬本土作家之一,從他的許多小説可以看出,他對山區人民羣眾的生產生活十分了解,是很貼近基層的一位作者。他善於通過小人物、小事情展示邊疆農村特別是少數民族的發展變化,作品具有很強感染力和可讀性,人物刻畫生動形象,栩栩如生,個性鮮明。

看完這篇書小説,我在白色的扉頁上寫下了一段話:能活是喜,能愛是喜,能苦是喜,能度是喜,能和諧相處是喜,團團圓圓更是喜上加喜。我時刻期待每期《耿馬彩虹》都能看到張子華同志的佳作。因本人水平有性,悟性不夠,以上所言不當之處敬請作者諒解。

標籤: 家之愛 有感 小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48l8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