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中學師風師德學習心得感悟

中學師風師德學習心得感悟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德,指道德、品行、思想品質。接下來就跟着本站小編的腳步一起去看一下關於中學師風師德學習心得感悟吧。

中學師風師德學習心得感悟
中學師風師德學習心得感悟篇1

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不言而喻,學校德育面對的是沉甸甸的生命和靈魂,理應成為學生生命發展、生活質量和精神心靈成長的有效途徑,讓學生在獲取知識和智慧的同時,愉悦地體驗“內心的旅行。

一、學校德育缺乏生命力成因探源

現代學校德育應該關注學生生命發展價值,激發學生生命力的湧動,促進學生有靈性、有人性、有個性地發展。然而,當我們靜下來冷靜審視學校德育的現狀,卻發現當前學校德育陷入尷尬的境地,探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1.主體異化——教師越位包辦

德育的真正主體是學生。但是現實德育中,學生往往被視為受動體,而非生命體和道德的構建主體,教師有意或無意的“越俎代包”,使自己異化為德育的主體。如德育工作目標由教師一廂情願制定,蜕變成完人式標準要求;德育活動的形式、過程是教師事先演練多次的“現場”表演,德育成了過場作秀,難以收到理想效果,於是,學生由德育主人邊緣化為局外人,德育由生命成長的必需演變為令人生厭的強加要求。

2.內容異化——教學脱離實際

德育的目的原本是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而生活又是學生終身發展的現實基礎。因此,德育與生活結合的緊密程度就決定了學生髮展的結果。但是,以往的德育存在脱離人的發展、脱離現實生活等弊端,向人宣講的只是抽象概念、空洞道理,要人做到的往往是不可企及的高要求,規定人去遵守的也是一大堆有悖身心發展的規訓,以致德育內容孤立封閉,脱離學生社會生活和學習生活,無法達成預定目標。

3.過程異化——説教代替體驗

常常聽教師這樣抱怨:“我苦口婆心地講了,你怎麼就不聽進去?”做教師的委屈溢於言表。殊不知,完整德育過程本該是受教育者認知活動、體驗活動與踐行活動的有機結合,只是在實際操作中,學校德育重説教,請體驗;重灌輸,輕交流;重認知,輕實踐,才使得德育不能有效地內化為學生的自身修養和道德素質,缺少應有的活力和效果。工具理性主義使德育成了一壺燒不開的“温水”,始終徘徊在效益的低谷,尋找如何創造性破解這一難題的“良藥妙方”成了德育研究的新課題。

二、以教育生態理念引領學校德育創新

教育的宗旨是促進人的發展,而人的發展離不開信念的支撐。因此,以新理念為引領,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其生命發展需要出發,創新德育的理念,創新德育內容,創新德育載體,創新德育評價機制,激發學生的內在驅動力,使其主動構建自己的德育大廈,讓道德生活充滿活力,應該成為德育創新的突破口之一。

1.理念創新——建構基於教育生態理念的學校德育觀

道德教育的目的不在於單純是對德育規範的記憶和德育知識的獲得。引導人們去選擇和建構有道德、有意義的生活和生活方式,提升人生的信念和生命的境界,是更高價值德育追求。生態德育,作為一種新的德育理念,就是要通過營造和諧溝通、寬容理解、積極向上、其樂融融的學習生活氛圍和環境,使師生獲得富足精神生活和厚重的文化底藴。從生態視角審視學校德育,就會發現學校德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在於提升人的生命質量,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德育的終極目標是為學生終身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幸福,使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更加美好,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加幸福。基於上述認知,形成新型的生態學校德育觀,有益於德育思想的深刻變革。

2.內容創新——與時俱進,豐富德育內涵

德育內容是德育的核心,應與時俱進,不斷充實。學校德育只有符合時代要求,針對學生需要,不斷拓展學校德育內容,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收到良好的實際效果。為從“體現時代精神、貼近學生實際、符合學生需要”的基本要求出發,努力構建科學的德育內容體系,使德育內容既具有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又體現時代特色,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3.載體創新——讓德育微笑浸潤人心

為了更好地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德育形式需要不斷創新。我們只有創新豐富多彩、內涵深刻的德育活動載體,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真切體驗、實踐磨練中,感悟德育的要求,接受思想的啟迪,最終將外在的德育要求內化為健康的情感品質,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實現德育對學生的人生成長與發展的巨大引導和提升作用。

4.評價創新——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德育評價是德育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檢查、督導、評估德育質量的重要機制。斯塔弗爾比姆説過,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因此,我們要有效地改革創新學校的德育評價體系,建立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德育評價制度,以發揮評價的教育、導向功能,有利於學生主體的終身發展,具體要做以下幾項工作。

(1)是評價要強調過程化和多元化。在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中,學生的考試成績不再是優秀與否的唯一依據,更應注重學生成長中的收穫、綜合素質的提高及發展潛力,把學生綜合素質中的品質與素養、實踐與探究、科技與創新、審美與表現、運動與健康等五方面要求結合起來,對學生做出貼切的綜合評價。比

如,在我們實施的“學生成長檔案”舉措中,“成長足跡”欄幫助學生明確學期目標、學年目標、學段目標,並記錄各階段目標的達成情況;而“收穫園”欄則記錄下學生每一個階段的進步,除了獲獎證書,更多地是反映了學生成長的作品樣本。

(2)是評價主體要多元化。構築包括學生自己、家長、教師、同伴(同學)在內的多元、互動評價結構,使評價更能發揮激勵、促進的作用。如開展“我眼中的自己”評價活動,讓學生分析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得出自我的總體評價,能體現學生對自己的德育行為擁有的自主發言權;而“心靈留聲”活動則由“老師眼中的我”“父母眼中的我”“同伴眼中的我”三部分構成,由教師、家長、同伴分別做出評價。通過多角度的綜合評價,能使每個學生更客觀、全面地認識自己。

總之,德育是一項博大精深而富有藝術的陽光工程,需要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用心和智慧去經營,以新理念引領學校德育創新,凸顯學生在學校德育中的主人翁地位,從而使學生更好地體悟人生的真正意義,張揚生命之力,煥發生命之美,快樂地生活、學習,享受成長的喜悦。

中學師風師德學習心得感悟篇2

在政治思想方面,本人長期堅持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學習《教育法》、《教師法》,按照《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嚴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會公德。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為人師表。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豐富自身學識,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業務水平,嚴格執行師德規範,有高度的事業心、責任心、愛崗敬業。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樹立正確的人才觀,重視對每個學生的全面素質和良好個性的培養,不用學習成績作為唯一標準來衡量學生,與每一個學生建立平等、和諧、融洽、相互尊重的關係,關心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努力發現和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在優秀品質,堅持做到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利用英語學科特點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個人以為,師德師風所包含的內容,自古就是“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業務素質。從我們的民族傳統上講,當教師最重要的就是要誠信、守禮,這也是人的品德的形成。受教育者要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還是品德。教師在傳播知識的過程中,他的性格、品德包括價值觀都會影響到學生的成長。

我覺得新時代的師德師風應該是與傳統的標準揉在一起的。平易近人、嚴中帶慈、公平待人、勤奮好學。嚴厲並不是苛刻,老師也是有七情六慾的,但不把學生當作發泄的對象。我覺得傳統中的師德師風與新時期的師德師風都應該是一樣的,但現在存在的區別在於:師生關係的變化。以前的學生對教師要絕對服從,但現在則要求教師對學生也應尊重,這是個進步。因此,新時代的教師在關愛和嚴格要求學生上要提出新的標準

我作為班主任,除了在學習上對學生嚴格要求之外,在生活上也是關懷備至,讓學生感覺到我很關心他,很重視他,從而優化本班的班級管理效果。在批評教育時也尊重學生的自尊心,不輕易傷害。利用一切機會鼓勵學生參與競爭,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熱情幫助,讓學生通過自我選擇,自我學習,自我管理達到自我補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熱愛學生是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教師對學生的愛的情感,能轉化為學生接受教育的內部力量,能贏得學生的愛戴和尊重,激發他們對教師的親近感,信賴感。通過各方面的努力,以及學校其他老教師的言傳身教,自己的教師職業道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得到家長和學生的信任。

在今後工作中我還應作到以下幾點:一是從民族振興、國家興旺層面上認識,我們培養的是國家未來建設的人才,關心今天的學生,就是關心祖國的未來。其二,就是設身處地的為每一個學生家庭着想,當前,每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家家都期盼着自己孩子能成才、成人,而成功與否與我們的教育息息相關。其三,要接受一個現實: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不同的孩子可能在不同的方面獲得成功,孩子調皮,犯錯誤是正常的,要用寬容的心態去理解他們,幫助他們。其四,要採取多種方式和渠道加強師生的交流勾通,促進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創建良好的師生關係。

中學師風師德學習心得感悟篇3

自己選擇了這個職業,在政治思想方面,能堅持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學習《教育法》、《教師法》,按照《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嚴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會公德。 “為教育事業奮鬥終身的獻身精神,”把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看成最高美德,時時激勵我,要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工作上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服從領導,不打折扣,認真、完成學校領導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並用“學為人師、行為示範”的要求來約束自己,做家長認可,學生喜歡,學校放心的“三滿意”教師。在平時我經常進行自我反省,時時處處對自己嚴格要求,查找不足,努力營造一個好老師的形象。

到底怎樣做才能塑造一個好老師的形象,讓學生喜歡上你呢?我認為教師專業水平的高低是學生喜歡的標誌之一。王崧舟老師説過: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有四大支柱,有豐厚的文化底藴支撐起教師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撐起教師的靈性,宏闊的課程視野支撐起教師的活性,遠大的職業境界支撐起教師的詩性。是啊,一個沒有豐厚的文化底藴的教師,根本不可能給學生的生命鋪上一層温暖的、純淨的底色。博學多才對一位教師來説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我們是直接面對學生的教育者,學生什麼問題都會提出來,而且往往“打破沙鍋問到底”。沒有廣博的知識,就不能很好地解學生之“惑”,傳為人之“道”。但知識絕不是處於靜止的狀態,它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每時每刻都在日新月異地發生着量和質的變化,特別是被稱作“知識爆炸時代”、“數字時代”、“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因而,我們這些為師者讓自己的知識處於不斷更新的狀態,跟上時代發展趨勢,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顯得更為重要。否則,不去更新,不去充實,你那點知識就是一桶死水。

要做一個學生喜愛的老師,不論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上,都要給予必要的關心和幫助。學生鬧矛盾,我給予合理的處理;學生犯了錯誤,我耐心地進行教育,使學生真正認識到錯誤並及時改正。我還抽時間給學生談心、交流,和學生共同活動,縮短了師生距離,增進了師生間的相互瞭解等等。熱愛學生,還表現在老師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平時我很我注意尊重學生的人格,瞭解學生的個性,相信學生,關心學生。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注意他們的個體差異,區別對待。對程度、水平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特別是差生,給予更多的關心,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盡最大的努力使他們健康成長。

我們做為一名老師,跟學生的接觸尤其多,老師的言行直接影響他們。所以我們教師既要把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響學生、感化學生,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長髮展。

熱愛學生的老師最受歡迎學生渴望的不僅僅是從老師那裏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師的關愛。據有關調查表明,喜歡淵博知識型老師的學生佔31%;而喜歡具有師愛型的學生達到53%,他們希望自己的老師温和、可親,具有愛心。由此可見,在學生們的心中,一個富於愛心的老師遠比一個知識淵博的老師更具老師的魅力。學生表示:對有愛心的老師他們會自覺尊重教師的勞動,十分願意接近老師,希望與教師合作,把教師看成是父母親般的親人。他們願意向老師袒露內心世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教育需要師愛。沒有師愛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在德、智、體、美、勞等各項教育中,師愛是基礎,是先決條件。因此,在教育過程中,無私地奉獻這種師愛,既是教育成功的關鍵,又是衡量一位教師素質的重要內容。如果説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話,那麼離開了理解和尊重同樣也談不上教育。因為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師的理解和尊重。李叔同先生的為師之道。他就是把學生當做人來看的,當做平等的人,堪與尊敬的人。而不是把學生當做下級,當做可以隨意訓斥的無知小兒。時下某些老師可能做不到這一點。他們往往自以為尊貴無比,維護師道尊嚴,不顧學生的顏面。其實這種做法是有失分寸的。俗語道:“人怕敬,鬼怕送。”“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所以,老師對學生不要體罰,不要訓斥,不要高高在上,而應該像李叔同先生那樣,做一個和氣的人,一個嚴謹的人,一個值得尊敬的人,一個堪為師範的人。學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強烈的。老師對學生的批評,恰當的,就是一種激勵;不恰當的,就會成為一種傷害,甚至還會導致逆反心理產生。絕大部分學生不喜歡老師批評時挖苦、損傷學生,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師應把握批評的“度”,變“忠言逆耳”為“忠言悦耳”。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説的,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教師還要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服務意識,創造出尊重、信任、寬容、友愛的新型的師生關係。

通過學習,我深知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對學生要有慈母般的愛心,做學生喜歡的老師,並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知識,做一個學生喜愛的老師仍是我努力的目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39jr6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