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學習四中全會精神心得體會範文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學習四中全會精神心得體會範文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是當前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全省社科理論界要迅速推動興起學習研究宣傳全會精神的熱潮。

學習四中全會精神心得體會範文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充分認識重大意義,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上來對於全會歷史地位及其深遠影響的理解,關鍵是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重要時期,重要會議。從國際上看,當今世界格局正在進行深度調整,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從國內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內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社會各種熱點難點問題增多,許多矛盾疊加出現。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在這樣的時間節點上,召開這次全會,凸顯了這次會議的特殊重要性和戰略意義。

二是重大主題,重大意義。法治不僅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推動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唯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範作用,才能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會立足戰略全局謀劃法治建設,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在政治上的高度自覺和遠見卓識,對於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三是重要決定,重要部署。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作出了一系列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論斷、新部署,深刻回答了在當今中國建設什麼樣的法治國家、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必將開啟法治中國建設的新徵程,有力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完善和發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學習領會精神實質,準確把握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的深刻內涵

全會內容豐富、內涵深刻,提出了依法治國的“一個目標”、“五個體系”、“六大任務”。深刻領會全會的基本內容和基本精神,既要從整體上把握,又要注意抓住重點。

一是準確把握全會精神要與學習貫徹xx關於依法治國的重要論述結合起來。全會精神與xx關於依法治國的重要論述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把兩者結合起來學習,做到融會貫通,就能更加深刻地領會全會精神實質,滿懷信心地為建設法治中國而努力奮鬥。

二是準確把握全會精神要與澄清一些關於法治的模糊認識結合起來。學習領會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一定要全面、準確,力避片面性。準確把握全會精神,就要明辨是非,對一些錯誤觀點進行深入辨析和有力駁斥。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按照全會指引的方向,實現依法治國的歷史跨越。

三是準確把握全會精神要與依法治國實踐結合起來。把握全會精神,必須立足於當前依法治國的實際。具體到我們河南,要在全面把握全會精神實質的基礎上努力推進依法治省。我們要按照全會精神,結合依法治省實際,不斷提出完善提升依法治省的思路和舉措。

迅速興起學習研究宣傳的熱潮,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強大動力

社科理論界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切實把四中全會精神學習好、研究好、宣傳好。

一是要先學一步學深一層。要認真研讀全會文件,做到讀懂、讀透、讀通,為做好宣傳研究工作打下堅實基礎。要弘揚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把學習的成效轉化為深入推進法治建設、建設平安河南的政策建議。

二是要加大研究闡釋力度。要列出一批重點選題,進行集中攻關,有針對性地回答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幹部羣眾的深層次思想問題。要結合我省法治建設實際,開展調查研究,力求推出一批高水準、有深度的決策諮詢成果。要提升研究質量和水平,力爭在一些重點、難點、熱點問題的研究上有所突破。

三是要廣泛開展宣傳普及活動。全會精神宣傳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很強,必須堅持正確導向,做到全面準確、紮實深入。省主要報刊要開闢專題、專欄,刊發一批學習體會文章和理論文章。要突出抓好網上理論宣傳,形成網上正面輿論強大氣場。

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決策

省社科院院長、首席研究員喻新安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做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大決策,充分體現了黨中央依法治國、依法執政的高度自覺。這一重大決策,在中國改革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都具有里程碑意義。

四中全會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將對推進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產生重大影響。“依法治國”是1997年黨的xx大作為基本方略正式提出的,之後,“依法治國”在1999年被寫入憲法。XX年黨的十八大後,黨提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十八屆三中全會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仰仗依法治國。這次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一個目標”、“五個體系”、“六大任務”,確定了依法治國“路線圖”,不僅表明依法治國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而且必將對推進我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產生重大影響。

四中全會在依法治國方面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將會極大地影響我國推進依法治國的實際進程。四中全會要求“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積極性和主動性”。這些制度性規定,將有利於充分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作用,加快依法治國的實際進程。

四中全會關於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的一系列規定,將有利於我國適應經濟新常態,實現穩中求進的經濟發展目標。落實四中全會關於“堅持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原則”等要求,就能穩定經濟主體對未來的預期和行為,給市場提供更多空間,市場運行效率將大為提高。隨着“負面清單”的推廣以及由此派生的政府“法無授權不可為”和市場“法無禁止皆可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將得到充分發揮,這對我國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保持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推動經濟升級,將產生積極的長遠的影響。

實現中國夢的可靠法治保障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編輯張光輝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開啟了法治中國建設的新徵程,為我們黨更好地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可靠保障。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治國理政的重要手段。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核心是推進國家治理的法治化。一方面,要推進國家治理制度體系的法治化。發展和完善國家法律體系,構建完備科學的法律制度體系,實質上就是推進國家治理制度體系的法律化、規範化和定型化,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國家制度體系。另一方面,要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的法治化。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的法治化,歸根結底是要增強治理國家的權力能力和行為能力,強化憲法和法律的實施力、遵守力,提高國家制度體系的運行力、執行力。

法治中國的頂層設計。建設法治中國,是每一位公民對自由平等、公平正義、安全秩序等法治價值的崇高追求,是實現國家工作法治化的實踐過程。從1997年黨的xx大提出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如今我們已經在依法治國道路上走了17個年頭,四中全會提出了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任務,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頂層設計,對於破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司法不公、法治意識缺失等制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瓶頸性問題有着積極的現實意義。

公序良俗的有力保障。近期香港社會的“佔中”事件表明,背離民主和法治軌道的“街頭政治”,是對社會秩序的擾亂和對法治社會的挑戰,而非真正民主與法治的訴求。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喪失了權威的法律制度,必然會導致混亂的社會,因此,建設法治社會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衞者。

依法治國的頂層設計

河南師範大學副校長

王桂蘭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圍繞依法治國的主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和新方略,為當代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實現黨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指明瞭方向,是我國法治建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做了前所未有的頂層設計。其一,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堅持三個統一”、“一條道路”和“四個維護”。其二,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包括形成“五個體系”,堅持“三個共同推進”,“三位一體”建設,實現“四法”。其三,明確了當前法治建設的六大任務。

法治體系設計呈現突出特點。一是法治體系設計的完整性。主要體現在明確了應當堅持的原則、道路,各主體的協調和法律的價值取向,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明確了當前推進法治建設的主要任務,包括法律體系建設和法治隊伍建設等等。二是法治原則的鮮明導向性。強調了立法的科學要求;法律的生命力和權威在於法治實踐,尤其在於司法的公正性;強調要弘揚法治精神,建設法治文化。三是法治理論和實踐的特色性。明確強調了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高度一致性。認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

堅持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黨組書記、教授焦國棟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召開對法治中國建設具有里程碑意義。依法治國涉及許多重大的理論與現實問題,其中堅持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關係,無疑是其中之一。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認真學習這一重要論述,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傢俱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繫、幸福所繫,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在堅持黨的領導的前提下實行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與資本主義法治的本質區別。如果離開黨的領導,依法治國就會迷失方向,就不可能保證依法治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如果離開黨的領導,就不會有真正的社會主義民主,也就談不上社會主義法治。如果離開黨的領導,很難完成依法治國的艱鉅性、複雜性任務。

堅持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一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必須走法治化的路子。堅持依法治國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和保障黨的領導取得成功的最佳途徑。

為官之義在於明法

省社科聯主席 李庚香

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要求廣大黨員幹部積極投身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偉大實踐,將法治轉化為一種現實的領導方式。在學習過程中,主要有以下三點體會。

還是“法治”靠得住。這次黨的中央全會第一次聚焦“依法治國”主題,標誌着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成為重大戰略選擇。小平同志説過,還是制度靠得住些。從嚴治黨,靠教育也靠制度,既要思想建黨還要制度治黨。反對腐敗,既需治標,更要治本。發展、改革、穩定,都需要法治作保障。

為官之義在於“明法”。為官之義在於明法的“義”,是指維護公正,伸張道義。為官之義在於明法的“法”,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以及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為官之義在於明法的“明”,就是知法守法,秉公辦事,不畏權貴,執法嚴明,依法守護公平正義。堅守為官之義,就要依法執政、依憲執政。黨員幹部要提高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要堅持司法公正,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責任追究制度,絕不允許辦關係案、人情案、金錢案。

樹立法治思維,建設“法治河南”。建設“法治中國”,堅守為官之義,對於河南的廣大幹部特別是黨員幹部來説,就是要努力提高法治思維能力,紮實推進法治河南建設的進程和成效。首先,正確處理法治與人治的關係,樹立法治至上理念,淨化官場風氣和政治生態。其次,正確處理權利與權力的關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切實保障公民權利,列好負面清單、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堅決消除“官本位”積弊。再次,正確處理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的關係,不讓“走程序”變成“走過場”,高度重視、充分發揮程序正義的價值。

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大力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河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程傳興

觀念是行為的先導,只有全民法治觀念增強了,每個社會成員才能自覺守法,才能真正做到依法治國。所以,在建設法治社會進程中,必須增強全民法治觀念。

讓全民敬仰法律。建設法治社會,實現依法治國,首先要讓人民從內心深處充滿着對法律的敬仰和依賴。為此,就需要提高立法質量,制定良法。全會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這就要求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項目徵集和論證制度,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拓寬全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等,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確保法律是全體人民共同意志的體現,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護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這樣的良法才能得到人民的認同、擁護和自覺遵守。

讓全民信任法律。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必須讓全民信任法律,樹立通過司法程序保證自己合法權益的思維和習慣。第一,必須做到司法公正。全會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公正的司法具有最強的説服力和社會影響力,影響着人們法治觀念的形成和對法律的信任程度,所以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範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羣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第二,建設一支人民信得過的法治隊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着力建設一支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不斷提高推進依法治國、踐行執法為民的能力和水平。

讓全民敬畏法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人法治意識覺醒,法治理念有較大提高,但是對法治的全民敬畏尚未形成。而要做到這一點,第一,讓法律成為全民遵守的行為準則。人人守法是法治社會建設的基本要求。必須加強全民法治教育,通過豐富和有效的普法形式,提高全民法律素養,種植法治觀念。第二,堅決懲治違法者。培育全民法治觀念不能僅靠宣傳和教育,還要有剛性的約束措施和信息化手段,形成威懾力。要建立全民守法信用檔案體系,不良行為監控機制。在全社會形成全民崇尚法律,信仰法律,依法辦事的自覺法治觀念。

堅持四個融入加強宣傳教育深化研究闡釋

鄭州大學黨委副書記

李興成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重大意義。高校要深入準確領會四中全會的精神實質,加強宣傳、教育和研究工作,堅定貫徹四中全會的決心和信心。

融入黨委中心組理論學習和教職工理論武裝中。召開學習貫徹四中全會精神動員部署會,在學校迅速興起學習宣傳熱潮。將全會精神列入黨委中心組學習計劃,組織好專題學習和系列輔導報告,召開座談會,組織宣講團,深入部門、院系進行集中宣講。將依法治國思想和依法治校理念有機結合,探索建立適合學校科學發展的現代大學制度,使四中全會精神落細落實落好。

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重點依託《法律基礎和思想道德修養》、《形勢與政策》等課程,將四中全會精神和xx重要講話精神及時貫徹到教育教學中去。積極調整、充實思想政治理論課授課內容,開展多種形式的教研室研討活動,組織教師集體備課,交流體會,形成共識。通過參與式學習、課堂研討等實踐教學活動,紮紮實實做好“進課堂、進教材、進學生頭腦”的“三進”工作,不斷提高四中全會精神宣傳教育的效果和水平。

融入哲學社會科學專家學者的學術研究中。組織專家學者按照四中全會作出的系列決策部署、總體要求,立足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省委書記郭庚茂提出的堅定總座標,堅持總思路,完善總方略,圍繞大局選好題、服務發展做好題、推進實踐破難題,努力取得更多有理論深度、創新價值、實踐意義的優秀成果。

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中。和當前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文明河南建設結合起來,組織辯論會、演講賽、知識競賽等活動,全方位、多角度地宣傳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重大意義、理論觀點和工作部署,宣傳學校各單位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的具體舉措和實際行動,讓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思想深入人心。

編者按: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階段召開的十分重要的會議,學習全會精神是當前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10月27日,省委宣傳部召開全省社科理論界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座談會,有關省社科理論研究部門和高校的專家學者在座談會上發言。現將座談會發言摘要刊發,以饗讀者。

依法治國呼喚法治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校長

張寶鋒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開啟了我國依法治國的新時代,為我國的改革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法治建設的成敗關乎共產黨執政的中國能否建立起契合現代國家需要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全世界都在矚目。

發展與繁榮法治文化是依法治國的根基。依法治國是種子,這顆種子能否生髮,關鍵要看是否有適宜的土壤與氣候,法治文化就是決定種子命運的環境。法治文化是人們對法律生活所秉持的與人治文化相對立的一種文化態度,體現為對法律尊敬、依法行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核心內容是法治意識、法治觀念、法治思想、法律價值取向等。因為法律與任何其他制度性的東西一樣,只有經過與之相適應的、反映社會發展要求的文化的詮釋與接納,才能為人們所理解、接受,進而內化為行動準則,才能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規範秩序的作用。法治文化體現個人對法治精神的理解和實踐、體現為對法律的信仰與遵從。沒有法治文化的支撐,再好的法律也不會在實踐中發揮應有的好作用。

發展與繁榮法治文化,從實踐層面講,關鍵在於公正司法。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從精神層面講,關鍵在於培養對法律的信仰,使愛法、護法、守法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生存方式、一種生活方式;從理論層面講,關鍵在於加強法治理論研究,既要加強以法治文化理論研究為主旨的基礎研究,又要加強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取向的應用對策研究;從高校育人層面講,關鍵在於強化法學教育及建立影響學生法治思想的法治校園,創新法律人才培養機制,培養造就熟悉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法治後備人才及後備力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387mj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