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弟子規心得體會優秀文章(通用5篇)

弟子規心得體會優秀文章(通用5篇)

弟子規心得體會優秀文章 篇1

《弟子規》是中華民族的經典,它關係到家國,人格。薄薄一本書,在每代人的虔誠閲讀和信奉中,嵌入了人類的精神史。

弟子規心得體會優秀文章(通用5篇)

我們必須認同“精神的力量”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戰勝自然戰勝自我,走出困惑實現人生理想的唯一決定的力量。唯有被精神信仰引導的人,才能完成個人真正的人生旅程。《弟子規》正是這樣一本使我們洗滌靈魂,尋找精神,塑造信仰的偉大經典。

《弟子規》是中華民族的經典,它關係到家國,人格。薄薄一本書,在每代人的虔誠閲讀和信奉中,嵌入了人類的精神史。我們必須認同“精神的力量”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戰勝自然戰勝自我,走出困惑實現人生理想的唯一決定的力量。唯有被精神信仰引導的人,才能完成個人真正的人生旅程。《弟子規》正是這樣一本使我們洗滌靈魂,尋找精神,塑造信仰的偉大經典。

弟子規心得體會優秀文章 篇2

有人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高尚的靈魂説話。”我從《弟子規》中感受到了聖人的諄諄教誨,受益匪淺。

《弟子規》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典籍。它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如何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與修養。翻開《弟子規》一讀,就彷彿置身於文明當中,置身於做人的倫理大道中,讓我經受思想的洗禮。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弟子規》帶走了我心靈的塵埃。使我不斷反省,努力塑造自我。

當我讀到“有餘力,則學文”和“老易至,惜此時”時,我就想到了自己。雖然我經常會有空閒的時間,但我並沒有好好利用它,而把它荒廢了。任時間消耗在電視和電腦上,沒有充分地用於學習,我深感慚愧。《弟子規》中的這句話教導我們有餘暇應努力地學習各種經典。人一轉眼就老了,要珍惜現在的時光。是啊,“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就算那時你有再多的財富,再高的地位,再大的權利想去換回光陰,那已是不可能的了。所以,作為學生,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抓緊看書和學習知識,努力充實自我,塑造自己的品行修養。不要讓時間在你的指間偷偷溜走,像林清玄一樣和時間賽跑吧!

古人又何常不是這樣:董遇“巧用三餘。”冬天、夜晚和下雨的日子都努力讀書。讓我深刻地懂得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讀書學習,提高自己的水平。司馬光也是如此:他做了一個“警枕”,用這個枕頭睡覺,很不舒服。頭只要一轉就會滑下來,司馬光便會馬上驚醒,夜晚奮起讀書。古人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呢?趁着青春年少,更應惜時努力,讓青春綻放光彩。

《弟子規》不僅讓我懂得珍惜時間,還讓我明白,通過孝敬父母、尊敬長輩,行善事,走正路來真正塑造自我。

弟子規心得體會優秀文章 篇3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份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很多人説現在的大學就是“由你玩四年”,“大學是墮落的天堂”。大學生從高中煉獄式的生活,一下解除了監督、管束、約束,獲得了空前的幾乎令人窒息的自由權,到了一切完全由自己規劃管理的國度,很多人面對這種情況驚慌失措,無法順應承擔。相應的表現就是:早晨七點起牀算早,六點起牀幾乎不可能,八點是正常,更有甚者,週末昏睡到十一二點,或是整天不下牀。熬夜成了大學生活的標誌,享受風習瀰漫整個校園。漸漸的我們的大學生越來越羸弱,喪失了夢想、拼搏激情的同時,也失去了基礎性的身心健康。漸漸的,我們的大學生越來越消沉,灰色成了校園心情主調,人生無趣人生沒有意義的論調也甚囂塵上,大肆瀰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衍生的問題愈演愈烈。迎對問題的同時,一種呼喚,探索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聲音和努力也日益顯現出來。

我在這種背景下重讀了《弟子規》,當然也是伴隨着“國學熱“,返回傳統的潮流,重讀文化經典作品,社會反思和尋求的浪潮是呼應的。也許大學生浮躁頹廢現象本身就是與社會整體性浮躁一脈相連的,就是社會現象的一部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蒙學》等等傳統教育書目在教育界學術界輿論界紛紛拉開了熱帷,然而究竟要推崇到什麼程度,以怎樣的視角重新解讀,怎樣把握好度以適可而止,這仍是值得考慮商榷的問題,也是需要留待時間來解決的問題。

我讀《弟子規》有種重受教育的感覺。都説人是善忘的生靈,又是無知愚妄的動物,我們小時候接受學校教育的時候,一言一行,舉止言談都是有師長諄諄教誨,加以引導着的。規範不需要我們去尋找自來會向我們昭示。然而社會自以為這種教育可以一勞永逸,刻印在我們意識裏,在今後將永恆的發揮作用。然而事實是我們越來越迷惘。道德規範意識越來越模糊。放任自流的結果是使我們一大部分人是非真理標準的混淆、模糊、失真。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國小生的道德修養要比初高中生的整體水平高,而學生的整體道德水平又比大學生高,大學生的比社會人員高,人的羣體道德修養隨着年齡增長而遞減。我們的倫理道德拯救迫在眉睫。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還是讓我們在以後的生活中多聽聽《弟子規》的聲音吧!

弟子規心得體會優秀文章 篇4

在道德精神缺失的現代社會,人們要向經典學習。《弟子規》在當今真是一本既古老、又時尚的讀物。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好老師,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帶領我們領略人生的真諦,規範我們做人的準則,指明我們做人的方向。

《弟子規》這本書,從孝順父母、尊重長輩、兄弟和睦、做事謹慎、誠信做人、德愛相待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細緻的説明,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弟子規》教誨人們首先要有孝順長輩的心,要有一顆友愛的心;只有一個人的品德上進了,才能做好人,而我們學習的根本就是:人的品德修養。

《弟子規》實實在在地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做人,應該如何仁愛待人,如何正確地處事,如何分寸有度地接物,它會時刻照耀着我們前進的步伐,豐富我們的思想。讓我們沉浸在傳統文化知識的海洋,學會做人的道理。

《弟子規》的總綱領是“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只要我們認真學習、認真感悟,就會明白許多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在教書育人這個光榮的事業中,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懷着感恩與恭敬之心來待人接物,謙卑待人,身體力行,勤奮學習,不斷提高個人修養和素質。

弟子規心得體會優秀文章 篇5

學習力行《弟子規》,感受傳統文化經典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説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

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麼他依靠什麼立足社會呢?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學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對它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其中的“入則孝” 、“出則悌” 、“謹” 、“信” 、“泛愛眾” 、“親仁” 、“餘力學文”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就是通常説的“道德” 。

在學習《弟子規》的同時我也反覆拜讀了蔡禮旭老師的《幸福美滿的人生》這一寶書,越讀越感到它的確是人生智慧處世寶典。蔡老師的“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德”是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背做人的原則。其精髓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關係。它教我們如何修身,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翻開《弟子規》一讀,就彷彿置身於文明當中,置身於做人的倫理大道當中。

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些足以讓我心悦誠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着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我想起了誰曾經説過這樣的話 若你: 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穫文字; 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穫行為; 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穫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穫人格;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穫命運。

學習了《弟子規》,被它所藴藏的深厚內涵而打動,由於自己的無知,錯誤地理解了很多聖賢的教誨,我甚至叛逆地將一些傳統文化看成封建糟粕。以前,我從來沒有真正感到過“我們是驕傲的中華兒女”。覺得那是一句空口號。而此時我才明白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真正原因;

中華民族讓世界人民喜愛的真正原因:因為我們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藴!有着優良的文化傳統!造就了一代代賢良的中華兒女!我們是“禮儀之邦”。講究禮儀、廣結朋友、謙虛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華兒女那麼多優秀的品德。可是為什麼有報道:在巴黎聖母院有用漢語寫的“請勿大聲喧譁”;在泰國皇宮廁所中也要寫上“請便後衝廁”;在美國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寫着“請把垃圾丟在此”......我們中華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經下降到了最低點!這也讓我想起了“馬加爵事件”,為什麼一位頭腦聰明,曾經在全國競賽中獲獎的大學生會對曾經譏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為曾經主動幫助馬加爵盛過一回飯而倖免遇難。這引起了社會上對於青少年道德問題的廣泛討論與關注。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認識到在現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這一方面,就應該從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做起,彌補上。以便讓我們培養的學生在走上社會後,不會因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敗。《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像畫畫,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着自己的意願任意胡為,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後,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算起來,真正意義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其實,這麼算也不見得正確,因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

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裏的人民哪裏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0vxke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