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師德師風反思

師德師風反思

師德師風反思

師德師風反思

古語有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古人告訴我們教師不但要授業,而且應該要傳道,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如何傳道呢?北師大的校訓告訴我們:“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師要擁有良好的師德就應該從自身做起。師德,人們都願意將它解釋為教師的職業道德,是一種所有為師者均應遵守的行業規範,行為準則。我認為,師德是社會公德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符合社會規範,又具有教師職業特點的一種行業公德。我們作為新時期的人民教師應該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精神風貌。經過這學期的磨練,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發那個面提高我們的師德師風水平。

1、愛在心頭

新時期的師德應表現為一種以對學生愛為核心的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師之愛不同於父母的親情之愛,這種愛要着眼於對全體學生的培養,着眼於學生德、智、體、美等多方面全面發展。教師只有關愛學生,才能調動學生接受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果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只強調愛的動機不考慮效果,一味採取諷刺、挖苦等做法,使學生出現自卑、自我否定,甚至有輕生的念頭。陶行知曾告誡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充分説明,我們必須尊重並關愛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給班級工作的意見和合理建議,否則,愛將無從談起,這也是師德缺陷的一種標誌。

2、人文關懷

教師對學生的愛就是樹立“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的理念,要注重人文關懷,精神扶持,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具體表現在對學生的人格的尊重上。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學生,關愛每一位學生,嚴格要求每一位學生。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獨立性、創造性,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的潛力得到充分發展。為學生的成功做出不懈的努力,要使學生在獲得科學文化的同時,獲得精神的成長,形成健全的人格。豐富兒童的精神世界,使學生“獲得愛、懂得愛、學會愛。”

我們教師應該注重人文關懷和精神建構,我們不能僅僅關注業務水平的提升,知識結構的改善,還應充分重視人文精神的充實,建築起精神文明的長城。使我們教師不僅成為科學文化知識的使者,更要成為弘揚先進文化、建設精神文明的特使。用陶行知先生的説法,師德建設就是“建築人格長城”!

3、修煉人格

教育無小事,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關注的方面,往往起着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而這些作用又往往是通過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實現的,因為學生眼中的教師都是具體的,而教師又是學生心目中的“權威式人物”。所以,我們必須注重從小節抓起,重視人格的修煉。我要以先進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影響學生。作為學生的榜樣,引路人,要做到為人師表,時刻銘記-——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今天做起!我要以自身良好的師德形象帶動更多的具有高素質人的誕生,培養學生現代人具有的素養。

4、積極進取

現在的學生,身處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他們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很多,他們從老師那兒獲取的知識只是其眾多渠道之一,他們原先對老師仰視的態度也已有所改變。而我們教師是學生成長的直接指導者和引路人,因此教師必須在業務上力求長進,努力跑在學生前頭,給學生“一碗水”自己首先有“一桶水”、“一盆水”、“一池水”甚至更廣。不斷地學習,做到“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地獲取知識,提高自身的才幹、能力,不斷完善自身,勇於開拓。在不斷完善自己的基礎上把學生教育為有知識,有才幹的“一代新人”,引導他們不斷前進。

5、終身學習

作為新時期的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加強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現代社會是一個終身學習的社會,教育教學同樣處於與時俱進的狀態,所以,要能適應時代的要求,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我一定會終身學習,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潛力。我會提高業務修養,不斷學習,改進、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能適應教育不斷髮展的需要。敢於創新,敢於超越前人,敢於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始終站在教改的前沿。走持續發展的道路。

6、樂於奉獻

教師需要一種奉獻精神。我們教師要有創新意識、進取精神。我會制定個人的奮鬥目標,不斷追求成功。建立平等的思想,建立服務育人的理念。為教育事業,為學校的發展奉獻自己的一切,在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師德師風建設是與時俱進的,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自己,堅持以先進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堅持以自覺的育人精神引導自我,我會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育人功能和為人師表的作用,把師德工作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素質,師德為本。我會努力成為“政治堅定、思想過硬、知識淵博、品格高尚、精於教育、善於育人”的好教師。

標籤: 師風 師德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0r6p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