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培訓心得體會 >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培訓心得體會(通用5篇)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培訓心得體會(通用5篇)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培訓心得體會 篇1

為了提高國小教師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時應該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準確把握教學重點點,精心組織數學活動,實施有效評價策略,提高數學課堂魅力,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下面結合自己高效課堂理論學習與教學實際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培訓心得體會(通用5篇)

一、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柴可夫説:“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 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創設富有童趣的故事情景的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情趣,點燃探索的慾望,自然而然就會促使學生帶着問題樂意、自覺地參與學習過程,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關注生活經驗,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國小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生活經驗是否豐富,教學中能否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

三、轉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 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新課程強調要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常常對之作出片面的理解,在教學方式的轉變中,只求形似不求神似,只重形式不重實質,導致了探究性學習的淺層化、庸俗化和形式化。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的變革”,合理組織課堂教學結構,使各種教學組織形式的空間組合方式更趨於合理和完善。

四、講究評價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首先,評價時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兼顧學生不同的知識基礎,採用激勵性評價,呵護他們學習數學的熱情和信心。

其次,評價時要注意評價方式多樣化。《數學課程標準》指出: “評價的方式應當多樣化,可以將考試、課題活動、撰寫論文、小組活動、自我評價及日常觀察等多種方法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科學為合理的評價機制。”

再次,評價要有針對性。教師要根據該堂課的教學任務確定評價的主要範圍,如計算為主的課,要着重放在對學生的計算評價活動上;以練習為主的課,要着重放在學生的練習效果上。要注意評價的實效性,教師對學生活動的評價要簡練、明確、到位,使評價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要防止評價的形式主義。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培訓心得體會 篇2

通過學習,使我越來越感受到這次課改絕對不僅僅是改變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學生學習方式的徹底改革,更是我們教師教學方法上的重大改革。傳統的教學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忽視學生思維水平的發展,制約學生多方面的發展:新課程着眼於學生的發展,着眼於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發展。我們廣大的教師也應該徹底地洗腦,改變我們現有的課堂教學的模式,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

從新的課程標準來看: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它實際上是一種探究性的學習,教師是探究性學習的組織者,在學習中對學生提供經驗和幫助,做好組織協調工作。教師要想方設法開闊學生的視野,啟發學生的思維,要善於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適當地給予一些建議,老師要向學生提供經驗,幫助他們進行判斷、檢查自己想法的正確性,提醒他們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要深思熟慮地、周全地統籌學生活動。教學中可讓學生充分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思維會變得開闊,富有獨特性和創造性,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認識水平和口頭表達能力,逐步由過去的“學會”向“會學”轉變。

下面我談一下我的感受: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成為引導者和組織者。

以前的數學教師總是給人們一種沉悶古板的形象,因為以前的數學教師總是給予學生無窮無盡的練習題和單調乏味的公式定理,教師的工作也僅僅是在抄教案、上課、改作業之間循環重複。新課程中提到,教師應該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促進者,開發者。國小數學教師拓寬眼界,深入挖掘教材的同時,也將視角深入到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去。比如,在二年級的“認識鐘錶”這一內容的教學中,許多老師不再滿足於簡單地講授課本的內容,有的教師讓學生從生活中收集各式各樣的鐘表,豐富對時鐘的認識;有的教師帶領學生親手製作簡易的鐘表,讓學生真正感知“時、分、秒”的概念;還有的教師從鐘錶的認識引申到珍惜時間,對學生進行思想和習慣的教育。數學教師除了改善了教學的形式之外,還不斷嘗試改進和學生之間的關係。以往的數學教師是教學中的權威者,將一個個定理公式灌輸到學生的腦海中。而新課程中強調要讓教師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老師指引學生去探究數學規律,在學生的小組合作和討論交流中,與學生平等對話。例如,在四、五年級的“方程”教學中,老師不再是簡單機械地告訴學生解方程的步驟,而是讓學生從實際中產生對方程的求知需要,構建方程的基本概念之後,再允許學生自主地利用所學過的知識來嘗試解方程。通過這一系列的改革,學生所學到的數學不再是機械的、沉悶的,而是有用的數學、有趣的數。

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於講授知識,而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就學習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悦,便會強化學習興趣,從而更喜歡數學。

二、 學生角色的轉變,進行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具有幾方面的特徵,對國小生來説,最重要的是學習過程,學生能從學習內容入手、在教學中堅持兩個原則、即學生能自己説出來的,教師不引導;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教師不教。課堂上教師將方法交給學生,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學。如二年級的乘、除法計算中,都是先出現學生熟悉的、有意義的實際問題的場景,提出數學問題,接着組織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和經驗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組織相互間的交流找到算法,然後出現類似的數學問題,讓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去解決,談出自己的觀點後,並作出自己的解釋,教師再進行點撥。這樣,教師從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轉變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種學習過程,學生充滿成就感,有了信心,這一切又激發他們投入到新的學習生活中。

三、開發和利用教育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相互交往的一種活動,而教材給我們提供的只是表態性教學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種素材並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每一位學生。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要靈活運用教材,開發和利用校內外一切有利於教學活動的課程資源。

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尊重差異。作為教師,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要尊重個性化,不搞填平補充一刀切。要創造促進每個學生得到長足發展的數學教育。 算法多樣化是針對過去計算教學中往往只有一種算法的弊端提出來的。例如某一種題目,只要求筆算,另一種題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種思路(當然,學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這樣很容易忽略個別差異,遏止了學生的創造性,何況有不少題目本來就可以有多種算法的。

幾年的數學課改實踐,使我真正理解了數學的內在價值,只有轉變教學觀念,變革教學行為,正確處理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關係,才能體驗數學的價值;只有注重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現實生活相聯繫,才能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只有教學資源以學生的生活實踐為基礎,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是生活,數學就在身邊,才能使教育理念得以昇華,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

在與課改同行的道路上,我深知任重而道遠,但是教學改革引發我們深思,使我們蜕變,為課堂帶來了新的生機,也引領我走進新的天地。總之在數學課堂中,我要想方設法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其主體能力,儘可能的為學生創造一種自由和民主的氛圍,儘可能的增加學生髮展思想和方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思維,表露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觀點,表現自己的慾望,使他們各自的潛能最大限度的釋放出來。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培訓心得體會 篇3

今年又一次國小數學教師的繼續教育培訓,幸運的我參加了。在此次的培訓中,我學到了當前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培訓課程內容實在,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培訓內容對我們教學第一線的教師特別有針對性,各位專家的講解使我對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又有了新的感悟和提高,我從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通過這次培訓,收穫的確不小,同時也給自己的教學帶來很多新思考。

1、數學課程在教學方式上,強調教師要通過情境等手段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活動。

活動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想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導,並組織學生進行合作與交流,得出有關結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願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結合學生實際進行教學,鼓勵算法多樣化,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實現學生學習方式上的轉變,提高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主體化。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麼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呢?主要是學生會的,教師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懂的,教師不教,學生自己能提出的,教師不代勞。教師在課堂中要抓準機會,創設條件,讓學生深入學習、合作、探究,讓學生在玩、説、練、議中學習數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計算兩位數減兩位數中42-27時,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説算式,再經過交流合作結合一系列玩、説、練等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深入探究,這樣不僅學生輕易掌握了所學內容,還啟動了其思維。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中,真正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3、聯繫生活實際--數學學習生活化。

根據一年級國小生的年齡特徵和生活經驗,學生的學習應該從生活出發,從學生平時看得見、摸得着的周圍事物出發,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使學生真正認識數學知識。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為實際生活服務。正因如此,教學中,我努力創設條件讓學生把數學學習與實際、實踐活動聯繫起來,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數文具;聯繫實際説説6、7、8、9、10可以表示什麼?這樣讓學生將數學與生活聯繫起來,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循規蹈矩走不出封閉的大門,因步自封編不出優美的童話。我要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學會學習、學會借鑑、學會轉化,以期待新的進步!認識到新不足,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多反思自己,在反思中提升自己,要開拓視野,改變觀念,創造一個全新的課堂。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培訓心得體會 篇4

今年是我連續第六年任教六年級的數學、科學學科而且擔任班主任。感謝領導的信任讓我發言,那我就説點什麼吧。首先我站在一個數學老師的角度來談談,經過這幾年六年級的數學教學,對提高六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有以下的幾點想法:

一、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

如果學生上課不聽講,就算你講得再精彩,那麼也是在做無用功,目前階段其實六年級上課聽講率是比較低,由於要畢業了,要離開了,一個個蠢蠢欲動,心神不寧。再加上季節原因容易犯困,那注意力就更不集中了。那麼如何培養他們課堂上的注意力呢?

我覺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其課堂注意力的重要手段。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我們可以聯繫實際利用貼近生活的事例,使學生感到學以致用,從而產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講授“百分率”時,就可結合學生到校情況,參加比賽情況等實際生活例子,讓學生展開討論,加深對出勤率、缺勤率、參賽率的理解。從而使所學的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

我們也可以在課前設置一些有趣的問題,發現有不認真聽講的學生或沒精打采的學生,不定期的隨時來個提問,反正就是要讓所有學生注意力集中,認真思考,認真聽講。

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計算是我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大部分的數學題目都涉及到算,計算能力提高了,自然數學分數也能提高。那我們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呢?

我是堅持培養學生用草稿紙的習慣。

學生在計算時,不喜歡打草稿,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老師佈置了計算題,有的同學直接口算,有的在書上或者其他地方,寫上一兩個豎式,算是打草稿,這些都是不良的計算習慣。大多數的計算題,除了少數學生確實能夠直接口算出結果以外,大多數學生恐怕沒有這個能力。針對這一情況,我要求學生準備專門的草稿本,認認真真地打草稿,同時我在課堂上經常走下講台,走到學生中間,嚴格督促學生落實的情況,久而久之學生也慢慢地養成了良好的計算習慣。

三、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於六年級的任何一個學生而言,應用題都是一個難點,學生在思想上怕應用題,。而應用題在數學考試中佔據相當高的分值,那我們怎樣才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1,分類講解。國小數學中許多問題都是有共同特點和規律的,尋找問題的共同特點和規律,並進行分類和歸納,是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我們應將應用題分類,給學生一類一類的去整理複習,讓學生多做幾道相同類型的題目,這樣不僅概括性很強,而且這一類應用題的題型特徵學生也容易理解,方法更容易掌握。

2、重視解題過程的回顧、總結。

很多學生不懂得總結學習經驗,做完題後,不久就忘記了,後來遇到同樣的題時,又束手無策,無法舉一反三。這樣的話,學習效果很差,我們應該讓學生學會總結學習經驗。在數學解題過程中,解決問題以後,再回過頭來對自己的解題過程加以回顧與探討、分析與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一個重要環節,這是數學解題過程的最後階段,也是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最有意義的階段。解題教學的目的並不單純為了求得問題的結果,真正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一教學目的主要就是通過回顧解題的過程來實現的。所以,在數學教學中要十分重視解題過程的回顧,與學生一起對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進行細緻的分析,對解題的主要方法和同一類型問題的解法進行概括,幫助學生從解題中總結出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並加以掌握,並將它們用到新的問題中去,成為以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有力武器。

以上是我站在一個數學老師的角度談了幾點想法,

下面我站在一個班主任的角度,談談畢業班的班級管理以及如何協助任課老師上好非語數外學科。我隨便談談,我首先做的第一點就是——打好紀律底

要想班級有良好的紀律,就必須定規矩,我制定的規則往往説一不二。比如不管你是誰,你只要在班上打架鬥毆,形成惡劣影響,影響班風班紀的,最後評“優秀少先隊員”時一票否優,沒有資格參加評比。我覺得這樣的話,學生不會太調皮,科任老師上課各有風格,但作為班主任只要管理好這些調皮的孩子,那其他老師上課就輕鬆多了。

第二點就是——培養良好的學風

為了學生有良好的學習氛圍,我覺得我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學生感覺到你對各個學科都很重視。讓他們感覺到他任何一科不認真都會引起你的不滿,班主任重視其他學科了,學生自然就會重視,那麼在上綜合學科的時候他們自然也會認真聽講。

總之,我們老師只要能調整好心態,把自己該作的事情作好,學生自然也會想辦法把他們該作的事情作好。人是有感情的,學生是有良知的,只要我們捨得花時間花心血,感化學生,轉化學生,使問題學生問題更少,那麼肯定也能達到育人的理想境界。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培訓心得體會 篇5

“説”是思維的物質外殼,要想“説”好,就必須先“想好”,即必然要經過深思熟慮。可見,引導學生“説”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過程。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重視學生“説”的訓練,這對發展學生的數學語言,嚴密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怎樣才能使學生會“説”呢?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營造課堂輕鬆氛圍,鼓勵學生敢 “説”

學生如果在輕鬆愉快和諧民主的環境中,參與學習的慾望就會被激發起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設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於説,樂於説,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其他人。因此教師對學生要包容,要鼓勵,不要急於否定評價,更不要壓制。例如我在教學《圓柱和圓錐》這一單元的“回顧和整理”這一課時,課始我首先説:“同學們,今天你們來做一次老師,把本單元學到的知識講給別的同學聽,老師只是在旁邊做做評委,看哪位‘老師’講得最好?評出最佳“小老師””“唰!”一大半的同學舉手了。生1説:“我瞭解了圓柱和圓錐的特徵,圓柱的特徵是……”。“多稱職的老師啊!講得真好!”我適時評價。生2説:“本單元我知道了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它是由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推導來的。”生3立即舉手説:“如果由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推導的話,圓柱的體積還可等於底面周長的一半乘半徑乘高。”生4立馬站起來説:“如果以半個側面為底面積,半徑為高的話,圓柱的體積還等於1/2個側面積乘半徑。”……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了起來。再讓別的學生來評價哪位“老師”講的最好,為什麼最好,這樣又鍛鍊了其他學生傾聽、評價以及説的能力。在這樣的輕鬆氛圍中。學生不僅敢説了,而且是爭論着説;學生不僅敢評價了,而且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的評價。如此一來,不正好達到了複習本單元的目的了嗎?顯然教學效果要比老師引導着學生複習好得多。

二、構建數學思維模式,引導學生會“説”

在實際問題的教學中,許多學生只會把題目解答出來,而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為此,我們就要根據教學內容的核心,構建數學思維模式,讓學生通過一個比較具體的感性認識的“台階”去認識和理解題目的本質。例如教學“百分數的應用”有這樣的兩類題目“光明畜牧場養了900頭肉牛,①其中肉牛比奶牛少20%,奶牛有多少頭?②其中奶牛比肉牛多25%,奶牛有多少頭?”有的同學很容易把兩題的方法混淆。有的同學即使會做,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所以我認為,教學時我們應多和學生交流每一題的思考過程,讓學生頭腦中有一個清晰地思考模式。如老師可設置一些問題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的回答。這兩題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帶有百分數的條件不同)第一題“肉牛比奶牛少20%”是把誰看作單位“1”的?(奶牛)奶牛的頭數知道嗎?(不知道)可以怎麼辦呢?(把它設為X,再分析數量關係列方程解答)第二題“奶牛比肉牛多25%”又是把誰看作單位“1”呢?(肉牛)肉牛的頭數知道嗎?(知道)奶牛比肉牛多的頭數也就是誰的25%?(900頭的25%)可怎麼列式呢?(直接列乘加算式就能解決)。在明白了思考方法之後,老師和學生可一起歸納出思考模式:在解決此類問題時,要分析關鍵句,找到作為單位“1”的量,再看看作為單位“1”的量是已知的,還是未知的。如果已知就直接用算術方法解答;如果未知,還是列方程解答比較好。所以找到單位“1”的量,再分析它已知還是未知,是兩類題目解法的分水嶺。利用這種引導學生説的方法,有效地化解了題目的難點,使每個學生都能清晰地説出解題過程。長期這樣有意識的訓練,學生就會逐漸説得有條有理,必然也反映出他思維上的條理性,將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

三、創設有效課堂情境,激發學生愛“説”

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學生感興趣、新鮮的素材創設有效情境引入新課,是使學生愛“説”的有效途徑之一。例如我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這一課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故事情境導入新課:“喜羊羊請懶羊羊吃蛋糕,懶羊羊很貪吃。喜羊羊分給他一個蛋糕的1/3,他嫌少;於是喜羊羊分給他這個蛋糕的2/6,他還不滿足;後來喜羊羊分給他這個蛋糕的3/9,懶羊羊滿意地笑了,覺得自己賺了一個大便宜。同學們,你們覺得懶羊羊真的賺了便宜嗎?”從學生熟悉的動畫片入手,立馬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愛開口回答問題。生1説:“沒賺到,懶羊羊雖然拿的份數多了,但是分的總份數也多了。”生2説:“他拿的每份變小了,所以沒有賺到。”生3説:“我覺得他每次分的都一樣多。”趁熱打鐵,當學生“七嘴八舌”猜測時,再讓學生用三張同樣大小的圓片操作一下,通過比較發現三個分數其實是一樣大的。古話説:“善於始者,成功已半”。本節課因為創設了這樣一個有效的故事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啟迪了他們的思維,讓他們愛開口回答問題,於是很容易地突破了本課的難點,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把“説的訓練”看成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認真地完成。我們要鼓勵、指導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並且有順序地講述自己的思維過程。根據學生的語言表達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中的缺陷,促使他們的思維更加嚴密、活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peixun/xnpk0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