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培訓心得體會 >

主題閲讀培訓心得體會(通用5篇)

主題閲讀培訓心得體會(通用5篇)

主題閲讀培訓心得體會 篇1

在碩果累累的十月,台山市國小語文骨幹教師再次相聚進行研討活動。活動包括“同課異構”、“一課一席談”、《智慧課堂及其生成》講座、“世界咖啡----專題研討”四個組成部分。

主題閲讀培訓心得體會(通用5篇)

“同課異構”由台山市三小的李次華老師和深圳市屬相國小的葉澤華老師同台為大家上了《那篇綠綠的爬山虎》。雖然是同一篇課文,但兩位教師講課的構思各異,引人深思。李次華老師抓住葉老先生的認真、平和、温暖給人“如春風拂面”的感覺,讓學生在富有感情的閲讀中體會葉老先生的人品和作品都堪稱楷模,李次華老師的課構思巧妙,語感很美。葉澤華老師一上課在書寫課題時就有意寫漏一個“綠”字,引導學生知道修改作文可以用修改符號,接着引導學生體會葉老先生給作者修改的幾個地方,為什麼要修改?例如“一張畫像”改為”一幅畫像”,在講解為什麼“幅”比“張”更好時,葉澤華老師引導學生通過新華字典中“張”與“幅”的釋義找到正確的答案,同時知道以後遇到詞義不清楚的時候知道怎麼辦,培養了學生認真深究問題的精神。葉老師的問題設計都能緊扣課文,一步一步很有條理地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如何刻畫葉老先生認真、平和、温暖、如春風拂面的形象。聽完葉澤華老師的課,給我留下的印象是很清晰明瞭,沒有那種雲裏霧裏的感覺。説明葉老師對這節課要教給學生什麼很清楚。兩位老師的示範課使我們獲益不淺。

“一課一席談”、《智慧課堂及其生成》、“世界咖啡------專題研討”則進一步深化學員們對這次研討成果的認識。

主題閲讀培訓心得體會 篇2

江西省中國小教師全員遠程培訓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着。在這幾天的全員培訓中讓我學習到了一以前在課本上根本學不到的知識。在培訓中,通過學習各位老師上傳上來的教學資源,真的讓我受益匪淺,使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以後如何進行紮實有效的語文閲讀教學活動,現就將我的一些收穫總結如下:

1.主題單元教學必須吃透教材,整合教材,找出單元課文的相通點,找出學習方法的共性,制定出適合學生高效學習的學案。在精讀課文中教師引導學生摸索出學習方法,然後在略讀課文中運用這種學習方法,學生自主高效地學習、交流。

2.主題閲讀以讀為主,從讀中領悟文章中的精髓。從不同形式,不同聲調,不同理解去領悟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正如陸恕老師所説的“一讀解千愁”。

3、語文教學要有語文味。在課堂上,學生對語言的學習、訓練要紮實有效;採用合適的、不同形式的讀,使語文課堂書生琅琅;課中課後注重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

4、閲讀教學以讀為本。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新課標在目標定位中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朗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實踐經驗也告訴我們,朗讀是學生領略課文藴涵情感的最佳途徑,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對語言文字有敏鋭感覺的表現。如教學《草原》中“那裏的天比別處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時,可從兩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確地停頓;二是要讀出重音。“那裏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過這樣的朗讀指導,學生將會感受到草原的天,由於沒有遮攔,顯得格外開闊,也叫人特別愉快。有了這種體會,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這種意境,也就會無拘無束地讀出作者那種對草原的熱愛之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課文當中,進入文章的意境,學習效果可見一斑。因此,閲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指導有感情地讀,讀出音韻,讀出意境,讀出情味。

總之,通過參加本次活動,我的收穫頗多,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將更加努力,認真做到語文教學體現以語言訓練為中心,特別加強語言的運用。培養學生的語文閲讀能力,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努力轉變教學觀念及方法、策略,提高語文課堂的效。

主題閲讀培訓心得體會 篇3

4月13日,我們有幸聆聽了第二國小校長張真善給我們做的主題閲讀教學講座,感觸頗深。第二國小的教師在用好語文教科書的同時,進行校本課程和教材的開發。語文課程實現“一主兩翼”,該校學生由於大量閲讀,語文素養得到了很大提高。雖然學習時間很短,但他們帶給我們的震撼卻深遠悠長……

一、確立從“教材出發”的兒童閲讀理念

教材的每一個單元,從“單元導讀”,到課文選編,從“資料袋”的素材,到“語文園地”的設計,都緊緊圍繞着單元的一個特定主題。它的意義在於:引領學生有主題的讀書,使閲讀文本相對集中,就更能震撼學生心靈,強化認識,昇華情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在一定主題引領下的閲讀,更能儘早、儘快地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提升閲讀速度,以實現“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的閲讀目標。

二、建構“一主兩翼”的閲讀課程體系

在精讀每一篇講讀課文後,將學生的閲讀視點不失時機地引導到與教材配套的《同步閲讀》中來,進一步提升兒童的閲讀質量和品位。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閲讀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兒童日益增長的閲讀需求了,經過幾年的潛心研究,他們建構了“一主兩翼”的校本課程體系。“一主”,即以教材和《同步閲讀》為主體;“兩翼”:一翼是學校開發的與教材配套的《新語文主題閲讀》;另一翼是與閲讀讀本配套的《主題式經典誦讀》。

在教學中,他們遵循“整體性原則”組織教學。最大的特點是以單元為單位組織教學,而不是一篇課文一篇課文地去教。單元主題好比一根藤,文章好比藤上的瓜,以“藤”串“瓜”,進行整體設計。

三、探索主題式閲讀方法

(一)主題式批註閲讀

《新語文主題閲讀》,不僅與教材單元主題一脈相承,其文體與教材也非常接近,都是中外現代的短篇名作,以記敍文、散文為主,可以説是教材的延伸與補充,與《同步閲讀》是姊妹篇。教學這套教材,他們主推“批註式閲讀”法。批註式閲讀,是以自學為主線,以思維為核心,以畫、注、批為載體,以理解文本、提高自學能力為目的的一種閲讀方法。這種讀書方法,就是徐特立先生提倡的“不動筆墨不讀書”。在教學中,讓每個學生結合自己讀書的情形進行畫、注、批,遇到精彩處,或是引起自己的共鳴,或是與自己的看法相悖,都讓學生自覺地畫上一些記號,註上一些想法,批上自己的心得體會。這樣讀書,眼到、心到、情到,真正走進文本,與作者進行深層次的對話。

主題式批註閲讀,是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受到主題的思想,主題的精神,主題的情感。這一閲讀過程,經歷了從形式到內容,再從內容到形式,從“文”到“道”,再從“道”到“文”,從理解到吸收,再從吸收到表達的思維加工過程。

(二)主題式經典誦讀

誦讀是通過視覺接受文字信息,主要採用三種方式:一是先誦讀後反芻的“鯨吞誦讀法”。這種方法是利用國小生記憶的黃金時期,把一些內容淺顯易懂、讀起來琅琅上口的經典,“吞下去”,背誦下來,快速記憶,高效積累。如《弟子規》、《三字經》。這些“吞下去”的經典,隨着孩子們年齡和閲歷的增長,會化成涓涓細流,不斷地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從中開出智慧之花,結出成功之果。

二是先理解再誦讀的“蠶食誦讀法”。要讓學生運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把不懂的學懂了,在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慢慢品味、咀嚼、體味、感悟。可按照“讀正確、讀明白、讀出感情、讀出色彩”這四個一一遞進的層次入手,運用以氣帶聲、以聲傳情、心領神會、寓情於聲的技法讓學生放聲朗讀,在讀得正確、流暢,抑揚頓挫中將語言形象化,將情感美化、深化。使閲讀過程成為精神的洗禮、情感的迴盪、心靈的旅行、生命的涅槃的過程。這種方法適合那些內涵豐富、意義深遠的篇目。如,岳飛的《滿江紅》,毛澤東的《沁園春·雪》等經典。

三是不求內容同一的“鳥鳴誦讀法”。這種方法,是圍繞一個主題,在一定的範圍內,讓學生自主選擇閲讀內容,留給孩子自主閲讀的空間,你讀我聽,你聽我讀,進行散文式的“形散而神不散”的個性化閲讀。不求讀的內容統一,但求讀出個性特點。在讀中,要求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並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或批,或注,或講,或議,使如歌的文字如春雨潤花、清水溉稻、魚入水中、溪流濯足般浸潤到兒童的心田裏。讀書的過程是書聲琅琅,議論紛紛,其樂融融。

主題閲讀培訓心得體會 篇4

3月30日至4月2日,我跟張老師來到深圳市黃田國小參加主題閲讀學習。這所國小是一所打工仔子弟和村民子女的村小,學生的家庭條件較差,家長文化水平偏低,也拿不出太多的時間、精力與物力投入學生的課外閲讀。面對這樣的情況,黃田國小的教師在用好語文教科書的同時,進行校本課程和教材的開發。語文課程實現“一主兩翼”,打工仔的孩子同樣享有優質教育資源,該校學生由於大量閲讀,語文素養得到了很大提高。四天的學習時間很短,黃田國小的師生帶給我們的震撼卻深遠悠長……

一、確立從“教材出發”的兒童閲讀理念

教材的每一個單元,從“單元導讀”,到課文選編,從“資料袋”的素材,到“語文園地”的設計,都緊緊圍繞着單元的一個特定主題。它的意義在於:引領學生有主題的讀書,使閲讀文本相對集中,就更能震撼學生心靈,強化認識,昇華情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在一定主題引領下的閲讀,更能儘早、儘快地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提升閲讀速度,以實現“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的閲讀目標。

二、建構“一主兩翼”的閲讀課程體系

在精讀每一篇講讀課文後,將學生的閲讀視點不失時機地引導到與教材配套的《同步閲讀》中來,進一步提升兒童的閲讀質量和品位。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閲讀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兒童日益增長的閲讀需求了,經過幾年的潛心研究,他們建構了“一主兩翼”的校本課程體系。“一主”,即以人教版教材和《同步閲讀》為主體;“兩翼”:一翼是學校開發的與教材配套的《新語文主題閲讀》;另一翼是與閲讀讀本配套的《主題式經典誦讀》。

《新語文主題閲讀》所選內容均是中外現代經典散文,這些散文描寫的景物、記錄的事情,和現在的兒童生活比較接近,孩子們可以運用批註式閲讀的方法,進行自讀、自學。

《主題式經典誦讀》,一是題材以詩歌、韻文為主,洗煉明快、琅琅上口,更具語言美、音律美、意境美。二是在內容選取上更加“經典”,注重了教育與文化的共生。所選的詩文都是在歷史的長河中長期積澱下來的文學精粹,是人類文化和智慧的瑰寶。學生如果在童年就能背誦下來,必將終生受益。例如,四年級下冊主題單元 “誠信是花”,他們選取了《陳太丘與友期》《曾子殺豬》《論語·學而》等古代名篇,以及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汪國真的《思想者》等中外近現代詩文,讓學生從不同國度、不同文化視點、不同文體、不同情感語境中感悟到誠信之美、誠信之可貴。

在教學中,他們遵循“整體性原則”組織教學。最大的特點是以單元為單位組織教學,而不是一篇課文一篇課文地去教。單元主題好比一根藤,文章好比藤上的瓜,以“藤”串“瓜”,進行整體設計。例如,教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時,按傳統的教法,一般要用14個課時才能完成對教材文章的講讀。我們則以“痛恨戰爭,渴望和平”為主題,組織“單元主題教學”,先讓學生採用批註式閲讀的方法用4課時自讀教材中的《夜鶯的歌聲》《小英雄雨來》《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這四篇文章,《夜鶯的歌聲》《小英雄雨來》這兩篇文章記錄着戰爭時期兒童的智慧與勇敢,是孩子們非常喜愛的作品,所以在閲讀教學過程中,要用文本本身的魅力吸引學生,教師要少一些講解,學生要多一些自主閲讀;而《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這兩篇文章,就要在讀通順、讀流利的基礎上,圍繞“哪篇文章、哪個段落、哪個句子、哪個詞語讓你痛恨戰爭、渴望和平”這一問題,讓學生進行主題閲讀,從而深化情感,分享認識。然後再以“哪篇文章、哪個段落、哪個句子、哪個詞語讓你痛恨戰爭、渴望和平”這一問題為核心進行以借鑑語言為導向的深入閲讀。利用6課時分別閲讀《同步閲讀》中的《今天是兒童節》《雞毛信》等文章及《新語文主題閲讀》中的《功勛》《請把我埋得淺一點》等8篇文章。再利用一課時進行閲讀分享。最後利用兩課時進行吟誦展示、背誦《主題式經典誦讀》中的《鄉愁》《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詩歌,用1課時進行鞏固練習。這樣,學生在不增加課時的情況下,採用多種方法,閲讀了22篇文章,相當於原閲讀量的五倍。這種閲讀,看似簡單,實則是讓兒童在自主實踐中自能理解文本內容,自悟文本語言和文章寫法,自覺積累讀書方法;是讓學生在涵泳精思中進行價值判斷、意義篩選,最有個性的賞評。正如清代陸世儀所説:“悟處皆出於思,不思無由得悟;思處皆緣於學,不學則無可思。”

三、探索主題式閲讀方法

(一)主題式批註閲讀

《新語文主題閲讀》,不僅與人教版教材單元主題一脈相承,其文體與教材也非常接近,都是中外現代的短篇名作,以記敍文、散文為主,可以説是人教版教材的延伸與補充,與《同步閲讀》是姊妹篇。教學這套教材,他們主推“批註式閲讀”法。批註式閲讀,是以自學為主線,以思維為核心,以畫、注、批為載體,以理解文本、提高自學能力為目的的一種閲讀方法。這種讀書方法,就是徐特立先生提倡的“不動筆墨不讀書”。在教學中,讓每個學生結合自己讀書的情形進行畫、注、批,遇到精彩處,或是引起自己的共鳴,或是與自己的看法相悖,都讓學生自覺地畫上一些記號,註上一些想法,批上自己的心得體會。這樣讀書,眼到、心到、情到,真正走進文本,與作者進行深層次的對話。

在研究中,他們發現:沒有“依託教材,立足課堂”的閲讀指導,就沒有課外閲讀的高效。方法是在課堂上得到的(這叫“得法於課內”),而閲讀能力則是在大量的課外閲讀中最終形成的(這叫“得益於課外”)。

實現課內、課外閲讀一體化,要具備四個要素:一是閲讀素材;二是閲讀環境;三是閲讀的主題;四是閲讀的方法。前兩個要素可以是多元的、多變的、不同的,而後兩個要素是穩定的、貫穿始終的。具體説,就是無論我們讀哪些內容,讀哪本書,採用什麼樣的課型,組織什麼樣的閲讀活動,圍繞一個主題總比毫無目的的泛讀要好,而在學生自讀的過程中批註式閲讀的方法又是貫穿始終的。

主題式批註閲讀,是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受到主題的思想,主題的精神,主題的情感。這一閲讀過程,經歷了從形式到內容,再從內容到形式,從“文”到“道”,再從“道”到“文”,從理解到吸收,再從吸收到表達的思維加工過程。比如,學生在自讀《大禹治水》《虎門銷煙》時,也許沒有足夠概括能力批註出準確的主題,也許還不能用一個詞語、一個句子概括出歷史英雄是怎樣的偉大,但是學生在自己的圈圈點點中,欣賞崇敬大禹、林則徐這樣的人,被他們的故事所感動,應該説主題閲讀研究的初步意義就得以實現了。如果我們能及時地由《大禹治水》《虎門銷煙》,引導兒童去讀整本的《歷史名人故事》《林則徐傳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受到了情的激勵,美的薰陶,心靈的淨化,學到了作者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技巧。主題式批註閲讀,真正是塑造心靈的閲讀,學習閲讀的閲讀。

(二)主題式經典誦讀

誦讀是通過視覺接受文字信息,經過大腦加工,轉化為語言表達出來,是將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過程,是 “閲讀——思考——表達”的遞進過程;是“吸收——轉化——輸出”的信息傳導過程,是與文本深層對話、藝術再創造的過程,是讓主題情感滲透學生心靈,主題精神融入學生骨髓的生命過程。在“主題式經典誦讀”中,我們主要採用三種方式:

一是先誦讀後反芻的“鯨吞誦讀法”。這種方法是利用國小生記憶的黃金時期,把一些內容淺顯易懂、讀起來琅琅上口的經典,“吞下去”,背誦下來,快速記憶,高效積累。如《弟子規》、《三字經》。這些“吞下去”的經典,隨着孩子們年齡和閲歷的增長,會化成涓涓細流,不斷地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從中開出智慧之花,結出成功之果。

二是先理解再誦讀的“蠶食誦讀法”。要讓學生運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把不懂的學懂了,在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慢慢品味、咀嚼、體味、感悟。可按照“讀正確、讀明白、讀出感情、讀出色彩”這四個一一遞進的層次入手,運用以氣帶聲、以聲傳情、心領神會、寓情於聲的技法讓學生放聲朗讀,在讀得正確、流暢,抑揚頓挫中將語言形象化,將情感美化、深化。使閲讀過程成為精神的洗禮、情感的迴盪、心靈的旅行、生命的涅槃的過程。這種方法適合那些內涵豐富、意義深遠的篇目。如,岳飛的《滿江紅》,毛澤東的《沁園春·雪》等經典。

三是不求內容同一的“鳥鳴誦讀法”。這種方法,是圍繞一個主題,在一定的範圍內,讓學生自主選擇閲讀內容,留給孩子自主閲讀的空間,你讀我聽,你聽我讀,進行散文式的“形散而神不散”的個性化閲讀。不求讀的內容統一,但求讀出個性特點。在讀中,要求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並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或批,或注,或講,或議,使如歌的文字如春雨潤花、清水溉稻、魚入水中、溪流濯足般浸潤到兒童的心田裏。讀書的過程是書聲琅琅,議論紛紛,其樂融融。

主題閲讀培訓心得體會 篇5

第一次聽説主題閲讀,是牟偉紅老師從西安回來以後,對於主題閲讀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名稱上。後來到蓬萊聽課,聽到了兩節主題閲讀課教學,對主題閲讀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比較感興趣,後來又到網上查閲了相關的資料,對主題閲讀有了一定的瞭解,感覺如果老師操作得當,一定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好處,收穫。下面就談談我對主題閲讀的一點體會。

我覺得主題閲讀可以引領學生有主題的讀書,使閲讀文本指向性更集中,目的性更鮮明,能夠更好地發揮教材的示範作用。主題目的性、指向性的高度,決定着閲讀效果的深度,廣度。主題式的閲讀能更早、更快、更好地培養學生閲讀

興趣,擴大閲讀面,提升閲讀速度,以抵達“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閲讀目標。

教師進行主題閲讀教學可以遵循“整體性原則”組織教學。一個單元的教材為一個教學單位,不再一課書一課書地教,而是一個單元一個單元的教,這樣一個單元變成了一個小系統,那麼這個主題就是單元的魂,它就是用這個藤,把所有課文串起來,單元的主題好比藤,一篇篇課文好比瓜,就是用這個藤把一個個瓜串起來。那麼課堂的學習方式不再是一篇文章的閒敲碎打,而是一個主題式問題的糾結,是學生髮散的思維最終集中於單元主題這一點上。學完課本內容後,再將這種學習的方法遷移到課外同一主題的其他文章中去,堅持“得法於課內”的原則,把閲讀方法的形成,學習策略的獲得寄希望於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在課堂中分析比較,並抽象概括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讀書模式。這種閲讀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自主實踐中自能理解文本內容,自覺檢驗讀書方法;是讓學生在涵泳精思後做最有價值的判斷,最發有意義的篩選,最有個性的賞評。正如清陸世儀所説:“悟處皆出於思,不思無由得悟;思處皆緣於學,不學則無可思。”

目前,我的語文閲讀教學還是停留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上,其中雖然也進行了一點小小的改革嘗試,例如王洪利校長提出的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但因為學生,老師自身等種種原因,自我感覺效果不是很明顯,可能還是老師在“自以為是”的觀點在作怪吧,以後我會從改變自身觀念做起,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努力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peixun/g7pxn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