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經驗交流材料 >

高中歷史教師經驗文章

高中歷史教師經驗文章

在多年的教學經驗中,高中的歷史教師也從中得到了較多的教學經驗,其主要是在史料教學方式中,教師在教學中轉變了教師角色,通過史料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高中歷史教師經驗文章的範文,歡迎閲讀!

高中歷史教師經驗文章

高中歷史教師經驗文章篇一

本人自1999年師專畢業後被分配到廬江縣一個比較偏遠的鄉鎮中學——天橋中學從事國中歷史教學,在20xx年通過選調考試進入到現在的湯池中學教授高中歷史,從事歷史教學工作已有十餘年,初步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和心得體會。通過參加自學考試、繼續教育、校本培訓等形式,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另一方面也吸收和借鑑了他人的有效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

隨着歷史學科教育理論的深入研究,中學歷史教材編纂的改革,特別是大學聯考改革力度的加大,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如何跟上這種形勢,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課題。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認為在歷史教學中應着重抓好如下幾個環節:

一、更新傳統教學理念 ,實施教育教學創新

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學生知識和經驗獲得過程的指導、重視對學生的體驗與感情的培養,注重學習過程的形成,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新課程歷史改變了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美國人沃德曾經説過:“平庸的老師傳達知識;水平一般的老師解釋知識;好的老師演示知識;偉大的老師激勵學生去學習知識。” 任何老師都不能讓人學好,學生必須願意學習,而且努力學習才行。新課程理念認為學習是一項參與性的活動。無論是自主學習還是合作學習抑或是探究學習,體現的正是學生親身的體驗和實踐。傳統的教學為老師講學生聽,這樣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出的學生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我們必須創設有利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滿足不同發展潛能學生的不同需求,給與學生選擇的空間,以最終實現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實踐證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這一探究式的學習過程,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原來灌輸式講授的教學方式。

在教師對新課堂的把握上,以往的課堂上教師是主體,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新課堂上學生是主體,而教師的角色則轉變為主導了,一字之差,意義卻變化極大。在課堂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主體,是當代教育的重要標誌,尊重學生人格、主體意識、自我發展的能力,是當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思維定勢,是形勢發展對教育的迫切要求。所以,教師要實現角色的轉變,在課堂教學中,面向差異的學生,要創造不同的環境,發展個性,實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提供信息、情景,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當好組織者、策劃者和參謀。現在要改變“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的“三中心”教學模式,,因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所以就要強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強調深入到學生的認知世界,通過參與學習過程,發揮學生的參與精神和動手能力,給他們深刻的體驗。使他們的學習由“填鴨式” 變為“自助式”, 由“封閉式” 變為“開放式”,這樣,課堂就變成了學生成長的舞台和學生髮揮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例如,新課程中的探究性學習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以解決問題為重點,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其典型例子是“以問題為中心”的歷史課堂教學,歷史教師首先必須注意注重問題意識的培養。其次確定問題提出的指向,通過“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別異同”這幾個角度提出問題。再次解決問題的手段和途徑要多樣化。最後還要善於把問題繼續引向深入。這樣經過訓練後,學生就能很快掌握提問的技巧和規律,養成質疑的習慣,從而產生創新意識,提高主動探究問題的能力。

二、更新備課方式,提高課堂實效性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向40分鐘要質量。通過教學實踐、嘗試、總結、反思,我覺得備課這一環節尤為重要,可以説是基礎,是關鍵。著名教育專家於永正老師説過:“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備課包括鑽研教材、收集信息、瞭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寫教案只是備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把鑽研教材等方面的所見所得,把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收集到的有關教學的信息,記錄下來,是“備忘錄”——供課前翻閲,以便把課上好。如果説,寫教案是顯性的,那麼鑽研教材、查閲教參、收集信息、備學生,思考教法則是隱性的。”我們在備課時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進行備課,這些素材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材、教參和輔導資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網絡資源等,因為網絡上的素材非常豐富。同時,教師的備課還可以備一些學生的活動,某些課中,可以調動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來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在我校歷史集備組,曾用過如下方法進行備課,(一)課前調查學生在本節課上希望學到什麼知識,他們對本節課的哪些內容特別感興趣。(二)利用互聯網,查找一些和教學內容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筆錄備用。(三)加強集體備課,優化個人備課。備課組全體成員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對將要教的內容進行集體討論,如:教學目標應如何制定,根據不同層次學生情況,制定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本課重點是什麼,如何突破;難點是什麼,如何排除;教學內容該怎樣教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課後檢測應怎樣編寫,編寫哪些類型的題;在本課中,該給學生制定怎樣的活動方案,等等。

此外要增強教師之間的合作意識。教師間要加強合作,集體的力量遠遠超過個人,新課程對教師的備課要求更高,備課最重要的不是備內容,而是備學生、備方法、備重點與難點,圍繞學生來備課,通過教師間的合作和交流,能解決很多實際問題。通過備課組定期舉行的活動,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並統一進度,明確教學重點、難點提出自己教學設想進行交流,對教學所起的作用是一個人閉門造車所無可比擬的。

三、更新課堂教學的方法,優化課堂教育結構

新課程改革和新教材對課堂教學方法極為重視,明確提出要教師轉變角色,教師已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播者了,教師更多的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學生一起討論問題的合作者、探究者。學生的學習也要充分體現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所以,教學中,出乎學生意料的演示、生動形象的類比、深入淺出的解釋、學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會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探究性的學習活動以及不斷出現的挑戰性問題等,都是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興趣,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的重要手段。這種教學,在習題訓練和講評課時,尤其管用。(一)學生限時完成適量練習。(二)學生討論答案,教師參與,瞭解學生討論的重點集中問題。(三)集體講評,教師答題,師生間可以互換角色互相體驗,討論中體現平等、民主、和諧的氣氛,遇到難點老師給以點撥,最後教師板書全文主要內容作最後小結。實踐證明,這種教法達到了課堂教學“高效低負”的目的,有益於減輕學生學習負擔。

教學中,師生間始終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互相交流着,既為教學活動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礎,又對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智力潛能和個性特點大有裨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進行積極的參與活動,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學生的眼、腦、手、口等多種感官並用,學習興趣濃厚,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採用開放式教學方法,多展開第二課堂,讓學生多接觸社會,採集社會上的一些信息,增強對社會的瞭解,對社會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通過討論課,開展辯論賽。如:對拿破崙的評價,對辛亥革命的成敗的評價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興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

四、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

中學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在於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歷史觀,而這種歷史觀的形成不應該是對歷史知識的簡單機械地記誦,它應該是學生對歷史的原本進行分析與理解,進而學會用歷史的視角來認識和理解社會現實問題,學會思考人類的發展和人生的價值。因此作為中學歷史老師,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是要經常思考的問題。

一堂歷史課的成敗,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是否體現,最終的評價標準是看學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課堂的教學內容,這種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動和深刻。掌握好紮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只是教育實踐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種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教無定法,教可擇法,教亦可創法。要提高歷史教學水平,必須認真研究歷史知識的基本特點,發揮歷史學科本身的優勢,揚棄傳統教學模式,立足於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形勢,選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方法,大膽進行探索和創新。以適應學生能力培養的需要。作為一個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青年教師,就更有必要“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

高中歷史教師應當認真學習研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學習新版中學歷史教育教學專著,讀經典的歷史專著和重要的歷史期刊,關注史學研究動態,切實轉變課程觀念、教學觀念、史學觀念,積極投身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打造歷史魅力課堂。

多年來,我通過自學、接受培訓、同行幫助、前輩指導,不斷的聽課,經常性的反思、總結,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比較靈活地運用諸如問題教學法、課堂討論法、互動學習法等一些能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教學方式,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探索,大膽創新,與課改同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教育事業奮鬥終身,無怨無悔!

高中歷史教師經驗文章篇二

每個教師都希望自己的課堂是高效課堂,希望自己教出的學生不光是學會了知識同時也鍛鍊培養了各種能力,如交際能力,表達能力,希望自己的課堂真正能實現和達到學生為真正意義的主體,改變以前教師滿堂灌得教學模式,讓學生動起來。但是,當我真正做起來的時候,感覺很難。

首先、學生剛開始不適應這種模式,不知道在課堂如何討論,如何展示,如何點評,尤其是討論。往往在討論環節浪費的時間太多,導致後面展示和點評的時間少,而且一節課下來所展示的內容太少,一個導學案往往需要兩節課完成,就這樣學生感覺還不會,感覺自己沒有學到東西。許多同學為此而失落。我也經常反思該怎麼做。

其次、我們必須結合本班學生實際再去摸索與探究高效課堂之路。 現在一段時間已經走過,雖然我們慢慢的一點一點的改進一點一點的在前進,許多同學包括許多老師在內真正感受到了高效課堂的好處和意義的所在。許多同學應經開始適應它了。結合我上課的體會,我感覺:

1、教學目標要正確,這就要求我們更新教學理念,整體把握教材,深刻理解教材中每章每節的教學意圖和目的。

2、自己必需學習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不要總是老一套,也要有自己的創新。

3、 培養和鍛鍊學生,首先要相信他們,他們一定會比你想的要做的好。

4、培訓好小組長,讓他帶領其他小組成員一起搞好課上討論,展示和展示;讓他及時督促和收發導學案;讓他檢查好本組完成作業和背誦情況。

5、重視小組合作學習和競爭。

6、自己要多總結多反思多學習,努力提升自己。

總之,高效課堂作為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將會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更多的關注,我們要踏踏實實地研究“高效課堂教學”,從學生實際出發,從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礎上。

高中歷史教師經驗文章篇三

光陰荏苒,時光飛逝,一轉眼,我在中學任教已經整整三十多年了,回首這些年的酸甜苦辣,不禁感慨萬千,隨着歲月的流轉、教齡的延長,我對高中歷史教學的認識不斷昇華,教學水平不斷提高,教學經驗不斷積累。現在把自己的一些心得在這裏和大家作個交流,在我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我為了上好每一堂歷史課,總是努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廣泛蒐集材料,充實教學內容

歷史課,尤其是高中歷史課,理論較為抽象,往往給人以枯燥無味之感,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不是很濃,如何培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認為應緊緊抓住歷史課的學科特點,歷史課是中學階段最能反映歷史發展的一門學科,學科內容與社會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有着密切的聯繫。所以我在上課時,結合教科書的內容,有針對性地增添許多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社會現象和事例,使書本中抽象的理論知識與生動形象的事例相結合。這樣學生不僅接受所學知識,而且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激發興趣,引發思考,提高教學效果。

第二,以“講”為主,“讀、議”結合課堂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所以因學科而異,因學生而異。我在教學實踐中,堅持以“講“為主,”“讀、議”結合。

運用講解的方法。向學生傳授知識,在教師有計劃、有目的的指導下啟發學生思維,表達教師情感,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講解是思想歷史課教師必備的一項教學藝術,講解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較簡潔地向學生傳授大量的知識,引導學生在原有的認知結構的基礎上,感知、理解、鞏固和應用所學知識。

以“講”為主,並非“滿堂灌”,我在講解之前,經常要求同學認真看書,積極做好準備,閲讀要着眼於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在閲讀中學習獨立思考,學會怎樣讀書,通過閲讀,使學生理解教材內容,抓住學習的要點,增強學習的能動性,提高聽課的效率。

除了“講、讀”之外,在教學中,我還經常組織學生對某些問題展開討論,討論主要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成員圍繞某一個理論或實際問題各抒己見,展開辯論,相互學習,共同研究,達到理解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

第三,巧設練習,鞏固教學成果

“練”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學生在老師指導下鞏固知識的一個途徑,教師講得再好,如果不進行鞏固,這些知識就會逐漸被忘記。“練”不是盲目的追求練習的數量和練習的次數,不能搞題海戰術,加重學生負擔,要練得當,講求效率,即要巧練。

巧設練習,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把教材知識結構轉化為自己的認識結構的過程,有效的練習可以促進它的完成,課堂練習不僅僅是對所學新知識的簡單復和反饋,而是要成為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培養興趣的廣闊天地。

第四、注重解題思路的能力培養

無論是單科的簡答題還是文科綜合的歷史題,突出特點是注重能力的考查。題目設計靈活,角度多變,源於教材,高於教材,活於教材。但萬變不離其宗,題在書外,理在書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試題設計都緊緊依據社會歷史經濟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公眾問題,採用顯性或隱性的方式來設置情景材料,體現了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但一般都要求從以下幾個角度考慮回答,即“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怎麼辦”,“何意義”等,題目要求回答其中的某一個或幾個方面,有的則要求全面回答。設問強調知識間的內在聯繫,突出對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以及對知識的創新運用能力的考查,即對學科思想方法領悟和掌握程度的考查。所以我在教學中突出在以下幾個方面訓練學生:

第一,認真審題,把握命題旨意。一是要在仔細閲讀情景材料的基礎上,弄清材料包含哪幾層意思,有的可能有一層,有的可能有多層,然後歸納出各層意思所揭示的中心旨意。二是要明確題目的設問指向,即弄清是回答“是什麼” 的問題還是“為什麼”的問題,是“怎麼辦”的問題還是“何意義”的問題,是運用經濟常識、哲學常識還是運用歷史常識。

第二,迴歸教材,尋找理論依據。在審題的過程中,要從材料的中心旨意中“折射”理論依據,即課本在這個問題上所運用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以及黨和政府在現階段的路線、方針和政策。 第三,事理交融,科學組織答案。用課本所講的理論知識或黨和政府在現階段的重大路線、方針和政策,結合題乾材料簡明扼要地分析,説明材料中所反映的問題,精確地組織答案。具體要求是:觀點原理要準確,緊扣題意來表達,事理交融要點齊,扼要簡潔層次明。

總之,隨着教齡的遞增,相信在未來的教學生涯中,我會繼續努力,不斷積累,不斷提高,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作出更多、更好的業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yan/pwo9j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