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經驗交流材料 >

國小數學教學經驗交流材料

國小數學教學經驗交流材料

一堂課要有好的開頭,如同一出好戲要演好序幕,一篇新聞要寫好導語,一部好樂章要奏好序曲一樣重要。開頭開得好,就能先聲奪人,造成學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狀態,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平靜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維漣漪,產生急欲一聽的感染力。下面談談國小數學新授課的導入的做法。

國小數學教學經驗交流材料

一、求德思想品德教育是國小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例如:在教學“5的認識”時,教學一開始,教師就貼出一面國旗。問:“這是什麼?”(國旗)“對!這是我們的國旗,它代表我們偉大的祖國,我們應該愛護它。數數看,國旗上有幾顆小五角星?幾顆大五角星?合起來有幾顆五角星?每一顆五角上有幾個角?”這樣既能加深對“5”的實際意義的理解,又有機地滲透了德育。

二、求準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很強,任何新知識都是前面知識的發展和深化。在新授課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做好新舊知識的聯結工作,找準新知識的固定點和生長點,把新舊知識熔於一爐,組成新的網絡,實現有意義學習的同化和順應。例如:教學“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先複習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使學生真正懂得所得的積表示多少個一,應該把積的末位與個位對齊,以這樣的認識水平去理解乘數是兩位數乘法法則,很自然地認識到用乘數十位上的數去乘被乘數,所得的積是表示有多少個十,這時積的末位要與十位對齊。在這裏新舊知識如同水乳交融,必然收到順水推舟之功效。

三、求實國小數學的教學內容很多與生活實際有着密切的聯繫,新知識的引入,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揭示知識的應用價值。例如,在教學“整數減法中連續退位”時,教師先創設一個問題情境:“有一個小朋友要買一支6分錢的鉛筆,他身邊沒有帶零錢,怎麼辦?”學生説:“給一角錢去找。”教師又説:“他也沒有角票呢?”學生説:“給一元錢去找。”老師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討論,一元錢怎麼找法。這樣從生活經驗引出新算法,學生很快就理解了連續退位的算理。

四、求奇國小生容易被不平常的現象或內容所吸引,這是一種好奇心理,教師應該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提出有潛在意義的“挑戰性”問題,啟其心扉,促其思維。例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可讓學生説出一個多位數,老師添上一個數字,使所得到的數是3的倍數。學生心想老師是怎麼知道的,這裏一定有什麼“訣竅”,並想知道這個“訣竅”。這樣就能使學生懷着迫切求知的心理進入新課,從而實現“無疑——有疑——無疑”的認識轉化過程。

五、求趣“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要學的教材的興趣”。興趣可以孕育願望,可以滋生動力。在新課教學中就是要利用兒童喜聞樂見的事例,激發他們求知的情趣,引導他們在歡樂中進入學習。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一開始就向學生提出一個十分簡單的實際問題:“你們見過的車輪是什麼形狀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車輪嗎?為什麼?”“那麼橢圓也是沒稜沒角的,橢圓形的行不行?”隨着這幾個問題的討論,促使學生進入深思,教師順勢引導,把學生的思維逼近圓的特徵。這樣的教學,學生容易理解,又能激發有意義學習的心向。

六、求妙就是利用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巧妙地組織教材,應用遷移規律,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新的學習。例如,在教學“稍複雜的分數應用題”這節課時,上課一開始,教師出示一支新粉筆,説明一支粉筆可寫100個字,接着在黑板上寫上“分數應用題”五個字,然後設計一組提問:①這支粉筆已用了幾分之幾?②還剩下幾分之幾?③怎樣求剩下的還可以寫多少個字?順勢引入新課,銜接自然,順理成章。

七、求活國小生活潑好動,注意力很難持久集中。根據這一特點,可挖掘教材內容,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他們的手、腦、眼、口同時參與學習活動,使他們在情境中思維,在活動中思考。例如:教學“平均分”的概念時,可以指導學生擺拼學具,有四種分法:1根與7根。2根與6根,3根與5根,4根與4根。然後,教師指出最後一種分法的本質特徵是“每份的根數一樣多”,説明這種分法叫做平均分。使學生感受到在操作中獲取新知的快樂。

八、求新國小生對新穎的問題,新奇的講解,特別感興趣,因此,教師在新課導入時,就要不斷更新方法,啟迪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時,上課一開始教師對學生説:“過去都是老師考你們,今天咱們倒過來讓你們考老師,好嗎?你們可以舉出一個最簡分數,老師馬上可以告訴你們,這個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學生可以考老師,同學們可高興啦,於是這些“小老師”舉出不少分數,教師把這些分數分別填在兩個集合圈內(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和不能化成有限小數的),起初他們感到懷疑,經過檢驗,結果確認教師的答案無誤,這樣他們由懷疑到信服。這時引入新課,學生有着強烈的求知慾,興趣盎然,事半功倍。

九、求變就是教師精心組織感性材料,將靜態的數學知識變為動態的探索對象,充分提供抽象概括的情境,從而幫助學生排除求知的障礙,叩開探究新知的大門。例如,教學“反比例”的概念時,教師可通過演示和列表創設情境來突出這一本質。如在筆筒裏放上若干支鉛筆,每次拿10支,2次拿完;每次拿5支,4次拿完;每次拿4支,幾次拿完呢?每次拿的支數1054需要拿的次數24?到此教師停止演示。由於創設了變“靜”為“動”的演示情境,把本質“隱蔽”的定量(鉛筆的總數20支)顯現出來。促使學生的思維集中去領悟鉛筆的總數一定,也就是“每次拿的支數”與“需要拿的次數”的“積”一定,為抽象反比例的意義創造了條件。

十、求度就是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要有一定的坡度、難度,恰如其分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突擊關鍵。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教師首先出示一張長方形紙,複習長方形的特徵,隨着紙的高度慢慢增高,引導學生討論這堆紙的形狀是長方形嗎?上述操作活動,學生對長方體建立起初步的空間觀念,突破由二維向三維過渡。這樣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又完善了學生的認知結構。

【體會】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國小數學新授課中導入環節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國小數學在我們看來非常容易,但對於學生而言,有些確實難於理解。那麼我們該如何把這些新知儘量以淺顯的形式傳授給我們的學生呢。

胡老師主要給我們介紹了幾點。一、求德二、求準三、求實四、求奇五、求趣六、求妙七、求活八、求新九、求變十、求度。當然每種方法都能有每種方法的好處。比如:求德,我們通過出示一面國旗,讓學生認識了5.通過數小星星,加深了對5的理解。同時借國旗又對學生有機的滲透了德育。在求度中是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要有一定的坡度、難度,恰如其分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突擊關鍵。這樣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又完善了學生的認知結構。

開頭開的好就能先聲奪人,造成學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狀態,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吸引其注意力。讓學生在課堂的開始就能有效的激發起自己的有效思維,產生對知識的渴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yan/6xzj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