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精選17篇)

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精選17篇)

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 篇1

隨着高科技的迅猛發展,使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成為現代教育一個重要標誌。教育要面對信息時代的挑戰,就要促進教師角色的轉換,打造一支新型的、既有專業能力、又有信息素養的教師隊伍是現代教育首要任務。談談如何在新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轉變教師的角色呢?

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精選17篇)

1、堅持終身學習,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

現代社會的發展具有高度的不可預測性和複雜性,教師現有的知識不可能終身受用。信息渠道的多樣化,不僅使現在的學生變得獨立,同時也向教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就課程改革本身來講,也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動態過程,也會出現許多新問題和新觀念。所以,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順應時代的變化,才能滿足學生越來越廣泛的知識需求。

2、加強培訓,轉變教師整合觀念,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的能力和水平。

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最關鍵的因素是教師,因此教師培訓就成為教育信息化的當務之急。教師培訓的的首要任務就是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這就要求教師適時地轉變原有的教學理念,許多教師認為整合就是“1+1=2”,是簡單的累加,對整合的本質缺乏認識。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要把信息技術課程與學科課程融合在一起,誰的課程課件技術水平最高,誰的整合就做的最好,甚至評價課程整合的好壞標準也放在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上。在教師的培訓中應該糾正這種觀念,指導教師要真正的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學習中去,從而提高教育質量。作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育培訓,我們還應該加強技能方面的培訓,信息工具(手段)在現在和未來的教育、教學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教師只有掌握了相應的的操作技能,才能適應信息時代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必須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具有獲取、交流、處理與應用教學信息的能力,並具有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相整合的能力。

3、構建新型的評價體系,調動教師實行新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積極性。

在傳統的教育中,每個年級、每個班級的學生都會有等級之分:優等生、中等生、差等生。而成績就是衡量學生好壞的標準,這些因素會阻礙教師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對於學生的評價標準,其實已經有專家提出構建新的學生評價體系,可是這樣的觀點還是得不到大多數人的認可。現在的社會需要的是綜合能力強的人才,而學校的任務就是培養這樣的人才,學校可以實行多元化的考試製度、建立彈性的教育制度等措施去考核學生。根據他們的長處,為他們提供一個開放的平台,去鍛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這就需要改變教師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學生評價標準的改變,教師就會排除好成績的顧慮,從各個方面去培養學生,鍛鍊他們的自主學習和探索的能力,從聽過整合,到實施整合,再到會整合,從而提高實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積極性。

其次,為創新人才的培養開闢途徑:第一實現多元化的考試製度。第二建立彈性的教育制度。第三不拘一格的才人標準。第四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目標。

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 篇2

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的能力,在國小階段,我們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與信息能力;把計算機作為信息技術教學的工具,使學生掌握這種工具的使用方法,並藉助於這一工具來幫助他們學習,提高學生的信息素質,培養他們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傳統的電腦課重知識輕能力的教學目標、講授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新課程的需要,我們正在積極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學模式,採用啟發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學方法,儘可能地為學生提供積極主動發展的空間,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為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一、採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國小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活動水平基本上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因此,國小生是通過對實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語的直接感知、對學習材料的直接操作來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在國小信息技術教學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固有特徵,採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二、利用小組合作,縮小個體之間的差異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估計沒有哪個學科在體現學生的差異方面有信息技術課這樣明顯。種種主客觀原因造成在計算機課上,有些學生可以説是一點就通、舉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學生基礎較弱,學有困難。這就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如果教學內容太淺了,基礎好的學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點,基礎差的學生便不能接受。為了解決這個實際矛盾,我主要採取了小組協作學習的方式,組與組之間資源共享。

具體方法是將不同層次的學生搭配編組,推選基礎較好的同學做小組長,平時上課時由小組長負責檢查、指導組員的學習。有些基礎差的同學常常會跟不上老師的教學進程,這時就由小組長擔當起小老師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綜合性較強的任務時,不僅同組同學要互幫互助,組與組之間也要利用局域網的便利,進行資源共享。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讓孩子們懂得協作的重要性。

在學完畫圖的基本操作後,我組織了學生開展自己動手做電子的活動,同學們自願結合,分成了若干個小組,大家有明確的分工,有負責策劃、有負責收集資料、有負責製作的,等等,對作品的評價,改變了以前由教師一人説了算,大家可以暢所欲言,相互評價。

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 篇3

本次參加教師遠程培訓項目——“國培計劃”光盤信息技術培訓學習。我們從“觀看視頻、閲讀資料——做作業”這三個環節來細化學習任務,感覺有點像玩遊戲闖關,為我們搭建了一個學習、交流、提高的平台。在本次信息技術培訓中,我轉變自己的學習觀念,高度重視、認真負責的按照每個模塊的要求去學習、完成學習任務,促進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理論水平。通過培訓學習,覺得收穫頗多:

一、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素養

在農村中學中難以開展正常的信息技術教學活動。我一直認為信息技術如同勞動技術、美術、思品等課程一樣可有可無。信息技術就是單純的電腦操作,教師上信息技術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學會操作電腦,特別是對於農村的中學生來説,學會正確開機、關機就算是完成了教學任務。之間的很多信息技術課時就用來給學生觀看視頻,學生不用呆在教室裏學習就覺得非常高興。作為農村中學的信息技術教師,即使沒有按照大綱完成教學任務,還是很受到學生的歡迎的。

自從參加了培訓學習,對照各個模塊的培訓知識,發覺自己以前的想發異常幼稚。針對我校的實際,我認為在農村中學中,要按照大綱要求上好一節信息技術課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我們農村中學還有很多學生家庭沒有電腦,很少有機會與電腦接觸。學校的計算機少,電腦配置低,難以保證學生正常上機實踐的問題,給正常的信息技術教學帶來了諸多不便。在此次培訓中,我轉變自己的學習觀念,並且注重學思結合,把所學知識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在不斷反思中促進自身素質的提高。讓我在學習中感覺到農村信息技術教師如何成長,如何應對等都是一個新問題。就像我們農村中學教師,只有轉變教育觀念,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學習提高自身素養,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實現一名農村信息技術教師應有的價值。

在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科教師採取適合農村學校的教學方法,由於農村中學學生對計算機的使用非常少,大多數學生還是初次接觸到計算機,可以説大部分學生是從零開始,所以對教師來説是一大考驗。那麼如何能順利地進行信息技術教學呢?

1、激發興趣,保持長久的學習動力。對於農村的中學生來説,“電腦”是新奇的“玩意兒”,所以學生剛接觸時興趣非常大,老師這時可以對計算機的神奇功能進行介紹,使學生對計算機有了一種神祕感。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發現和捕捉機會,恰當的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農村學生大多不會打字,在教學時如果單純的講解鍵盤,練習指法,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失去興趣。因此,在教學生打字時,以比賽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教學。而且裝上能及時反映學生打字速度的軟件,學生打字速度的微少進步也能體現出來。學生打完一次後覺得不滿意可再打,在競爭中,為更快地提高速度,學生主動地請教打字的指法及技巧,使學生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不僅提高了打字的速度,而且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大大地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2、營造民主、和諧、寬鬆的學習氣氛,注重交流與合作,平衡學生間的差距

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多鼓勵學生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在此過程中共享思路、激發靈感、反思自我、增進友誼,增強合作意識。由於農村學生智力因素的差異,其認知水平和操作水平也相差較大,所以,民主平等、尊重信任、互相合作、共同參與的師生關係,有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對於農村學生來説,合作表現得尤為重要。由於大多數學生都是剛接觸電腦,在教學上給教師帶來很大的困難。在課堂上,老師不可能對每一個學生都進行個別的輔導,一個班中往往只有幾個學生“高手”,接受速度較快,很容易就掌握。可以利用學生好為人師的特點,可以輔助老師手幫手地指導能力水平稍微低的同學,直到學會為止。提倡通過課程內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同時增強同學間的交流合作,在合作與交流中學習,可以促使“後進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高手”同學的.幫助和指導,增強學習的信心;也可以使學生“高手”在輔導同學的過程中知識得到鞏固和內化。

二、提高專業理論知識水平

此次培訓是通過電腦、網上課堂自學,雖然是這樣,但是聽着老師的講解,讓我懂得了很多以前所不瞭解的知識,讓我感覺到真是學無止盡,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還有待於提高,要在今後的教學生活中還需不斷地學習,充電。在培訓中,我瞭解信息技術基本工具的作用,認識了多媒體,瞭解計算機在其他學科學習中的一些應用。掌握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設計方法,能夠用信息技術有效設計學科教學方案。掌握有效課堂教學方式方法,準確診斷和切實解決學科教學問題,提高課堂教學實施和評價能力。瞭解學科教學最新動態與發展趨勢,能夠在各個學科教學中選擇運用,改進課堂教學及其研究行為。明確課程改革與發展對教師職業道德的新要求,能夠在備課、上課、作業批改、學生輔導、學業測評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掌握教學研究理論和學科教學研究方法,能夠進行學科課堂教學案例研究,並形成初步成果。

這次培訓使我們對信息技術的理論與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統,使我感到比原來站得高了,看得遠了,有一種“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感覺。通過培訓學習,不但提高了我對新課程的認識,還使自己的信息技術教學能力與技術得到了提高,為了真正推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將會把所學知識應用於日常教學工作中,推進學校信息化建設。同時,學無止境,我也將繼續努力學習,認真鑽研學習業務知識,提高業務水平,為教育信息化建設做出自己的努力!

學以致用,才是根本。本次信息技術培訓的內容很實用,培訓結束後,我要把培訓中獲得的知識運用於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中。今後,我將一如既往,踏踏實實地繼續學習,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個人信息素養,多學習相關的知識,爭取使自己的計算機技能能夠更長時有效的為教學工作服務。

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 篇4

我參加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感觸很深。

在焦芬老師講解下,我初步認識了“微課”這一門新的課程。學習到一些有關微課設計的知識。懂得一節微課能否設計得好、效果佳,知識點的選擇和分析處理非常重要。

聽了譚豔紅老師對教育資源網的建設後,發現以前我對空間的認識還不足,只停留在空間美化、上交作業、完成課堂任務的階段,沒有真正的將空間的學習功能利用起來。教育資源網空間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在裏面也讓我認識了更多人,學到一些以前沒有學習到的知識,大家也可以一起討論學習、生活方面的知識。

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學習,傾聽專家的經驗傳授的同時與小組學員一起學習、交流,對現代教育技術條件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也促使了自己在以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運用。我深深地體會到利用教育技術設計教學方案的特點和作用我,認識到課堂上要把信息技術完美地融合到教學之中,充分發揮計算機工具性能,利用網絡資源,蒐集信息、處理信息,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通過集中的理論學習,更新了教育教學觀念,瞭解了先進的教育理論,現代教育觀、學生觀和學習觀,在教學活動中遵循教育規律、調整自身的角色定位和教學方式,把素質教育貫徹到學科教學過程中對我來説通過學習探討、交流,收穫頗大。平時也愛好上網的我對計算機的應用也是慢慢積累了很多,實踐是關鍵。到現在我對教學技術方面的知識知道的可以説是少之甚少。我希望接下來的實踐中要把所學到的知識,牢牢掌握並運用到教學中和生活中,對以後的教學有所啟迪,教給學生有用的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充實自己的教學。

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 篇5

20xx年7月的1x日至8月10日,我參加了信息技術培訓。在這短短20多天的日子裏,對我來説受益非淺,不論在理論學習方面,還是在實踐操作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讓我對信息技術有了更新認識和學習興趣。下面我就把這次培訓,所學的點點滴滴與大家分享。

1、通過本次的培訓分清楚了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這兩個概念。教育技術必須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但卻並不同於信息技術。教育技術中的技術包括有形技術和無形技術。有形技術是教育技術的依託,無形技術是教育技術的靈魂。教育技術的有效運用,是要在先進的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合理地選擇有形技術,將其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應用到實際教學中。而信息技術是指一切能夠擴展人類有關器官功能的技術。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要合理的運用現代教學技術為我們的課堂增添情趣,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有一個良好的結果奠定基礎。

2、通過培訓對信息技術的運用有了一個質的飛躍,一改過去的“多媒體可有可無”的落後思想,我們積極採用信息技術與各學科的整合並初顯成效,可以説終於嚐到了信息化教學的甜頭。相信這些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保證。但是,信息化教學發展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好幾年了,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方面的技巧和方法還需要我們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積累,不斷髮展。那樣才可以説是真正發揮到了教育信息化的優點。從而使信息技術更好地輔助我們的教學,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

3、教師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是終生學習、不斷完善自身的需要。

信息素養是終生學習者具有的特徵。在信息社會,一名高素質的教師應具有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熟練運用信息工具(網絡、電腦)對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的收集、組織、運用;這些素質的養成就要求教師不斷地學習,才能滿足現代化教學的需要;信息素養成了終生學習的必備素質之一,如果教師沒有良好的信息素養,就不能成為一名滿足現代教學需要的高素質的教師。

培訓時間雖然短暫,但使我受益匪淺,其感觸非一一能言盡。

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 篇6

沒有學情分析的教學設計往往是空中樓閣。學情分析,即為教學設計中的學生對象分析,它包含對學生年齡特點、學生已有知識儲備、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風格、興趣等方面的分析。學情分析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現有狀態,還要關注學生可能發展的空間。通過對現有知識結構的引導、激活,提升學習品質,明確學習內容的價值,對不同的學生可以提升到不同層次的要求,從而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通過認真學習龔某某老師的《信息技術課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一文,我對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學情分析有了粗陋的理解和深深的思考,具體如下:

信息技術下的學情分析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先説“天時”,學情分析不能停留在常規的課前學情分析,而應該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之中。課前學情分析--確定教學起點,可依託在線學習資源、問卷調查等方式。獲取學習對象原始數據,分析處理數據,有針對性性的確定教學起點;課中學情分析。 --實時學情分析,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可依託希沃授課助手,信息化教學平台,智慧教室等持未賣輔助教師完成課中學情分析,教師根據學情分析結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從而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課後學情分析--思維導圖、共享雲筆記、問卷星等技術手段。幫助教師完成課後學情分析。從而幫助教師瞭解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制定相應的補救措施,以及下階段的教學計劃。

再説“人和”。帶情分析的對象是學生主體,每個學生都是鮮活的個體,既有着自啟獨一無二的性將,覺好 ,學習背景和學習習慣,又有着本年齡段所特有的 羣體分析和個體分析。

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 篇7

通過對《信息技術課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的學習,我進一步瞭解了信息技術等有關基礎知識及其應用,我覺得收穫很多。因為我從中學到了許多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信息技術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態,在觀念、過程、方法以及師生角色等諸多層面賦予教學以全新內涵。

我認為信息技術課的作用和好處有很多:一是能讓農村的孩子同城市的孩子一樣享有優質的教育資源,使不發達的邊遠地區的教育手段上了一個新台階,改變了課堂教學以教師的語言講授為主要形式,一直沿襲單一的口耳相授的教學模式,使我們的教學模式變得豐富多彩,讓課堂更形象、具體、生動,更直觀,更逼真。使用教學光盤、教育網絡去採集和利用各種教學媒體資料使學生的視野更開闊了,教育信息更靈通了,不再限制學生的發展空間,更能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二是幫助教師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讓我們有時間有精力真正用心去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不斷提高自身水平。通過學校的系統培訓後,在我的學習和運用過程中,讓我的教育教學理念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視野逐漸開闊,技能大大提高,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更新。同時信息技術課的運用,使得信息技術的使用已成為實現現代化、信息化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應用多媒體教學的最佳途徑。

信息技術的使用符合了國小教學過程有效利用信息技術課,實現信息化教學,媒體化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迫切要求。使教學方式方法更精益求精,豐富多彩,聲色俱備。在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課之後,更能激發了學生們的探索精神及求知慾,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既學到了知識,又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更提高了學生的興趣。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我更真正體會到了信息技術課隨着教育體制的改革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何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轉變我們傳統的教育觀念來充實我們的專業技能,已經成為我們每一個人必須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識,才能在以後把工作做得更好。

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 篇8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面臨着從內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轉型。要完成這一轉型,關鍵在於:一方面,要廣泛借鑑國內外信息技術課程短暫歷史中積累的教學經驗:另一方面,更需要信息技術教師在認真研究課程特點的基礎上,加強理論學習,結合教學實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具體心得有以下兩點:

〈一〉營造有利於學生主動創新的信息技術學習氛圍

良好的信息技術學習氛圍是有效教學的前提。要營造好學生課堂學習的環境,教師應在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適當放手,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掌握技術工具的操作方法與應用技巧,在過程中認識和理解相關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師要做好指導和調控,有計劃地讓每個學生親歷與體驗需求分析、方案設計以及方案實施等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鼓勵學生在過程中積極思維、大膽想象、勇於創新。

〈二)合理選用並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

首先,可以學習、借鑑其他科目的成功經驗,根據教學需要恰當地採用講解、觀察、討論、參觀、實驗等方法,做到兼容幷蓄、取長補短。其次,可以吸收國內外信息技術教學的成功經驗,在繼承的基礎上大膽改革,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

要從教學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對象和條件等,靈活、恰當地選用教學方法,並善於將各種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任何一種方法和模式的選擇和使用,都應該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內涵的基礎上。譬如,"任務驅動"教學強調讓學生在密切聯繫學習、生活和社會實際的有意義的"任務"情境中,通過完成任務來學習知識、獲得技能、形成能力、內化倫理。因此,要正確認識任務驅動中"任務"的特定含義,使用中要堅持科學、適度、適當的原則,避免濫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務的情境性、有意義性、可操作性:任務大小要適當、要求應具體,各任務之間還要相互聯繫,形成循序漸進的梯度,組成一個任務鏈,以便學生踏着任務的階梯去建構知識。

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 篇9

我懷着激動的心情來到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參加“20xx年農村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省級培訓”,培訓時間是7月4日至7月13日,為期10天。七月的天氣格外悶熱,一百多人坐在一起聽講座,上機練習,可想而知,每天都是大汗淋漓,但沒有一個人中途退卻。為什麼?因為本次培訓內容的安排非常豐富,都是我們在實際教學工作中能夠運用,並能指導我們實際工作的一些知識與理論,真的是給我們補充了能量,也開了眼界,也讓我們感觸頗深。同時也是因為這些紮根在農村學校的老師們都非常珍惜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每個人都爭分奪秒地努力地學習。經過10天的緊張學習,在傾聽教授、老師們的經驗傳授的同時與全省各學校眾位老師在一起學習、交流,對現代教育技術條件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也促使了自己在以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運用。在幾天學習中,讓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轉變:

1、在學習中,我最大的體會是我在教學思想上的轉變——教師必須具備的.先進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十分注重用未來教育的先進思想武裝每一位老師的頭腦,從而達到使老師們的思想和技術融為一體。説實話,參加本次培訓的老師們絕大多數是來自比較偏遠的農村,有的老師甚至連什麼是郵箱、怎麼製作幻燈片等極其基本的信息技術知識都不懂,很難想象那裏的孩子們將比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們失掉多少開闊眼界的機會呀!培訓使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整合的重要性,深深地感悟到在語文教學中適當地使用信息技術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強化學習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學習讓我認識到了繼續教育的重要性,樹立了終身學習的目標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心得體會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心得體會。“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一名來自農村的教師,本次的學習讓我在思想上深刻地認識到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適應時代與教育的需要。在現如今這個信息化的時代裏,只有樹立了終身學習的目標與觀念,才會激勵自己去努力學習,不斷進步。

3、學習讓我認識到,雖身處農村,但思想不能落後,不能每天只坐在那慨歎技術的落後,應努力有效地利用好學校的現有資源,讓它服務於學生,服務於教育,努力縮短我們的孩子與城市孩子的距離!

總之,在學習中我克服了天熱、想家、身體不適等很多困難,每天都積極、按時參加培訓中的各種活動。學習中我時刻牢記,我不僅僅是我自己,還是十小和琿春市的代表,我為能夠參加這次學習我感到非常的榮幸。十天的努力學習我不僅順利結業,還被評為了“優秀學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心得體會在最後的成果彙報交流種,我代表小組進行交流,把我們琿春市的信息技術水平與“以學為主,當堂達標”的教學模式介紹給了來自全省各地的老師們,收到了極好的評價,尤其是我們培訓班班主任東北師大鄭燕林老師的讚揚。

新的學期開始了,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我要真正將先進的教育技術合理地融入自己的教學中,使之轉化為教學工具,以進一步吸引學生、激勵學生,在拓展自己教學創造力的同時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努力將信息技術整合於學科教學之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 篇10

信息技術課程由是計算機課程發展而來,隨着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信息素養日益成為信息社會公民素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過去一年的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我發現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要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學習的方法。我為了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自主、合作的能力,做了不少嘗試,下面就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一點心得。

一、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良好的信息技術學習氛圍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學校和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給學生營造好學習信息技術的大環境。一方面,要儘可能給學生提供學習所需的物質條件,大到校園的整體規劃,小到圖書館、機房和教室的建設,都要考慮到信息環境的營造;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為出發點,設計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相適應的信息文化環境。

二、從教學方法方面入手

因我校大部分學生都是首次接觸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對於電腦這新生事物學生都產生了很的好奇心,都想自己動手操作一下,所以每次上信息技術課學生都非常高興,星期五的課有的學生甚至星期一就在那盼望了,等到一上課更是激動得不得了。所以絕對不能一開始就將那些枯燥無味的操作系統、軟件應用等知識灌輸給他們,這樣會使原本在學生心中很有趣很神聖的電腦又變成一種學習的負擔。剛接觸電腦的學生首先要從瞭解電腦外觀設備以及使用鼠標鍵盤學起,而單純練習是比較枯燥乏味的,怎樣能夠克服基本動作訓練時的不習慣,掌握正確的方法是個難點。我嘗試了一些訓練的方法,練習鼠標的使用時,讓學生打開windows自帶的掃雷、紙牌遊戲,孩子們興致高漲的玩着,不用老師強調認真學,仔細看,他自己就會眼睛眨也不眨一下的盯着顯示器,哪兒不會操作趕緊問老師,在不知不覺中熟練掌握了單擊、雙擊、拖動幾種鼠標的用法,鍵盤練習使用《金山打字通》,通過不同要求的小遊戲,使痛苦艱難的學習過程變得快樂有趣,並熟悉了鍵盤指法,讓學生快樂的學習是我們的目標。

三、注重語言的形象性

國中生的思維都比較直觀,對於比較抽象的問題就很難理解。教師若運用富有哲理和情趣的教學語言,生動形象的比喻,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給學生講解3.5寸軟盤知識時,學生對軟盤何種是隻能讀不能改狀態還是能讀能改狀態往往搞不清。於是我對學生説:“軟盤上的兩個孔好比兩隻眼睛,兩隻眼睛都‘睜’着時,警惕性高,別人只能看(讀)不可改;當‘睜’隻眼‘閉’隻眼打盹時,警惕性放鬆了,別人既能看又能改了。”通過形象的比喻,把這一難點突破了,學生對此印象也很深刻。

四、上機操作和理論課相結合

隨着計算機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學校越來越重視信息技術課,從以前每週一個學時改到現在每週兩個學時,我充分利用學校創造的條件,每週以一節理論課和一節上機課相結合的形式授課,效果非常明顯。上機操作是我們計算機學科教學的一大優勢,這是因為:實踐操作能使學生手腦並用,由理論到實踐,在直觀形象的實踐操作中不斷能加深對事物規律性的認識,而且易於形成生動、活潑、輕鬆、快樂的學習氛圍。為取得良好的課堂效率,創造了條件,據調查,學生最願去的地方是機房,課堂氣氛最活躍的也是機房。所以我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認識,並掌握操作技巧。

五、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發展的適應能力

信息技術領域寬泛,發展日新月異,光靠學校的有限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從未來來看,信息技術不僅是學習的對象,更是信息時代公民進行終身學習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環境。因此,培養高中學生對不斷髮展、變化的信息技術的適應能力,既是當前教學的需要,也是培養信息時代公民的需要。教師應在認識信息技術基本特徵、把握信息技術發展變化規律的基礎上,注重引導學生掌握具有廣泛遷移意義的知識和方法,使其在有效遷移發生的基礎上適應技術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總結和歸納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不同問題解決過程的共同之處,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經驗,通過合理的探索,發展完成對新工具和新任務的適應,從而達到利用有效遷移的發生促進學生髮展的目的。六、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

信息技術課雖然不像語文、數學那樣要考試,但在日常生活中卻處處用的着,應用性很強,我們應該讓學生把所學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應用於日常學習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計算機的教學過程中就必須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讓學生自覺做到“學有所用”,如在教word時,給學生布置一篇作文,在寫作文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操作問題,結合這些問題,再給學生講解,學生會記和的牢固些。還有教學畫圖軟件時,讓他們配合美術課,進行實際的繪畫,讓紙上的畫,出現在電腦上,學生會感到很新鮮,很有趣。

七、不斷提高信息技術課程老師自身的信息素養

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不僅是一門新的學科,而且隨着信息社會和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也在作相應的發展。所以,信息技術教師結合新課程改革標準的同時必須注意知識的更新,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出新的研究課題,進行科學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科學研究水平。中學信息技術教師肩負着信息技術教學和教學科研的任務。要完成這樣的任務,必須不斷地學習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豐富自己的信息知識,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以適應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不斷髮展。

以上是本人在這一年來的一點教學心得,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本人還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教學方法還不夠成熟、教學設計能力還有待提高等。但我相信在今後的工作和學習中,經過磨練,我會改善自己的不足,全面提高自身的技術能力水平。

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 篇11

通過中國小信息技術新課標的學習,結合自己日常信息技術教學,對信息技術學科課程標準有了更多的瞭解和體會,具體如下:

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強調信息技術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可操作性。特別強調從問題解決出發,讓學生處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作的過程,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積極應用到實踐中。現代信息技術具有圖文並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學生在這樣的交互式教學環境中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更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現代信息技術既能看的見,又能聽的見,還能動手操作。在組織的這節信息技術課程學習過程中,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指導,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導學生開展專題研究性學習上,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學習整合起來。在活動中鍛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能力。

在今後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實現以下教學目標:其一、瞭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其二、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瞭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其三、能夠通過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學會使用與學生認識水平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其四、初步學會使用網絡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能夠有意識地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其五、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件,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在信息技術新課標的學習過程中,我深刻的體會到信息技術學科對學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今天的信息社會顯得尤為重要,讓學生學會高效獲取有用的信息,如何處理這些信息,如何交流信息,所以我個人認為在日常教學中應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思路加深理解。

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 篇12

x年x區國小信息技術教師教學基本功培訓已經開始,利用寒假,我積極學習了《x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主要有以下兩點體會:

一、教學密切聯繫生活實際。

新教材是在《x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指導綱要》的基礎上編寫的,也更加貼切目前學生的普遍學情和實際應用需要。教材的編寫與生活緊密聯繫,才能貼近學生的世界,才能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生活資源組織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習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例如:選用的範文是《奇妙的國際互聯網》,將標題用藝術字的形式美化一下十分自然。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將文章標題用美術字的手法作些美化比比皆是。學生學了以後,自然就會想到這一點:原來如此啊。這樣利於學生將所學知識通過應用轉化為能力。

二、體現了“學以致用”教育原則。

信息技術的學習始終要牢牢把握這門學科屬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性質。作為教材,只有在編排上強調實踐性,應用性才能把握住方面。“蘇科版”國小信息技術舊教材有《段落的調整》一課,內容是段落的複製、移動、刪除、查找、替換。這對於國小生來講幾乎是學了不可能有用武之地的知識。用這樣的教材教學生,我們怎麼強調學以致用呢?在新的教材編排中,“查找、替換”知識被安排到國中教材去了。在新教材中,國小階段增加了《製作課程表》一課。表格在學生的生活中是常見的,學生學習了這篇課文,可以製作課程表,作息時間表,還有可能製作數學課上的統計表等。插入表格的技能的實用性不言而喻。因為有了實用性,我們才能強調學以致用,要求學生根據學習和生活的需要應用這項技能去解決實際問題。當學生學了知識技能,應用新本領解決了實際問題,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悦,學生的信息素養才能得到提升。

總之,新綱要中倡導的是以興趣為導向,用新課程的理念來主導學生主動學習,盡最大能力的發揮其主體性,以達到掌握知識、應用知識的目的。我想,這也是新課程的理念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這樣的課程需要我們花更多精力去研究。但我想重要的一點還是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教材內容,充分調動激發學生的興趣,並將這種興趣遷移到如何學好課本的知識點上,這樣我想課堂效果會更好一些。結合新課程的要求,採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對課程充滿着期待感。新課程帶來了新穎的教材,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理念。每堂課都有固定的幾項任務,如何讓這幾項任務在規定的時間裏圓滿完成,是我們需要面臨的問題。40分鐘,需要我們花更多的時間去想辦法,演示法、任務驅動法、主題活動法等等,這些方法的確讓我們受益匪淺。然而,在新課程帶來的同時,我們還需要體現出的一點就是以人為本,讓學生最終能在自己的操作下順利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同時還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給予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指導。

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 篇13

又到期末了,這學期,老師為我們上了兩門課程:《信息技術教學法》和《教育研究方法》。現在反思一下《信息技術教學法》這門課程的教與學。

對於“教學法”,我們除了學習必要的理論,主要還進行了兩次實踐:每位同學都親歷了一次“説課”和一次“試教”;課堂上我們也進行了多種教學方法的嘗試。

在“説課”時,同學們都能清楚明白的説出要教的內容,也運用了一些教學法。而我在説課時,主要採用“任務驅動”法,同時對比其它的教學方法,取長補短,提高教學經驗。我認為採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效果較好,更有利於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從“説課”中我深刻地體會到兩點:

(一)在採用“任務驅動”法的時候一定要給學生創造真實,良好的情境

因為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所以,要讓學生自覺自主地學習,首先要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進入學習的境界。另外,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來看,學習總是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繫,因此,我在上課的導入時,創設一個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產生學習的興趣是相當重要的。此外還要在驅動的過程中不斷的給學生刺激。

(二)在採用“任務驅動”發的時候要設計好任務

我認為任務的設計要具備以下四點:

1、教育性,任務的教育性體現在任務的實施與完成過程中,傳授或滲透給學生的思想教育、信息素養教育等內容,做到寓德於教。

2、科學性,任務的設計不僅要考慮信息技術學科內容的知識結構,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學習特點,由淺入深、合理安排。

3、實用性,任務的實用性指學生能利用所學的知識,完成計算機的一些簡單任務(如電腦繪畫、文字處理、電子報刊等)。

4、開放性,設計任務時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使學生有發揮創造能力的機會。

在“試教”的過程中,我結合了見習時的經念,把“建構主義”和“戴爾經念之塔”理論應用在課堂上。我想,構建有自己特色的高效課堂,離不開“教學法”的輔助。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法,並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認識計算機》的“試教”中。我採取了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形象教學法

對於大部分學生初次接觸計算機,大家都懷着一種既畏懼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計算機是用來幹什麼的,想親身體會一下操作計算機的樂趣。

教師要善於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徵,及時啟發,引導學生,將學生引入趣味的計算機世界。這時學生的學習興趣都很濃,教學氣氛活躍,從而順利地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二、比喻教學法

對於剛開始學計算機的學生來説,計算機教學中的一些概念的名詞術語最難被他們接受,適當應用一些形象生動的比喻,對計算機知識的學習甚

為重要。這樣一來,不僅有助於提高他們聽課的興趣,而且還能達到幫助理解和記憶的目的。

三、操作實踐法

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實踐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藉助計算機等多媒體對某一方法、步驟反覆實踐從而形成技能,技巧或習慣的教學方法。

這種方法既是學生的自我檢測和對教師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也是學生掌握計算機技能的主要途徑。例如教師演示,學生跟着練習

由於學生的理解、應變能力還在培養之中,教師講授的方法他們不一定都能理解。比如指法、鼠標的使用,如果教師只敍述,不演示,他們很難

領會。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室先進行演示操作,讓學生觀看教師的操作過程,接下去就讓學生作相應的模仿操作,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掌握。以增加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

四、興趣激勵法

興趣是調動人的積極性的能源,是事業成功的祕訣之一,很多科學家之所以能取得那麼大的成就,原因也是他們對科學有深厚的興趣。根據信息技

術課程的學科性質與特點,學生容易對這門課產生興趣的萌芽。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抓住時機加以引導、培養,使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形式真正的學習興趣。

我認為,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做到教學相長。運用多種的教學方法,使之形成最佳的結合點,同時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術業務水平,將現代教育理論、教育學和心理學等知識靈活地運用到信息技術課教學中。只有這樣,才能根據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知識,努力設計和探索信息技術的模式,創設出更加靈活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真正體現教育以人為本,教育以素質為本的特色。

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 篇14

聽完這節課後,讓我受益匪淺,但是有個問題始終在我的腦海經常浮現着。那就是如何上好國小信息技術課呢?那麼,如何上好信息技術課呢?如何讓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信息技術知識呢?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下面是我對此問題的一些看法。

新課標明確指出:國小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終身學習的手段和工具。對信息技術教師的“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結合這一目標,從以下幾方面探析如何上好國小信息技術課。

一、瞭解學生、鑽研教材,認真備好每一節課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要想上好國小信息技術課。

首先,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程度,瞭解學生的學習習慣等具體情況,才能做到因材施教。通過對學生的瞭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設置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過程等,讓學生帶着目標有目的的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其次,教師還應當不斷鑽研教材、熟悉教材,充分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結合學生實際,選擇恰當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有針對性地做好課前的各項準備,備出適應學生髮展、適應課堂教學需求的好課。

二、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國小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是排除學生學習中的心理障礙,克服學生的畏難情緒,保持學生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國小生都喜歡新奇、有趣的事情,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慾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思維以及學生的記憶效果。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創設一種和諧的、學生感興趣的課堂教學情境,把學生引入到感興趣的事件或環境中,鼓勵和引導學生學習,這樣才能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是上好信息技術課的關鍵。國小生的形象思維相對突出,而且信息技術理論課的枯燥使得傳統的講授型教學方法不適應國小信息技術課的需要,這就需要我們積極探索尋求新的教學方法促進教學。

1、形象教學法

國小生對物體的感官認知超過了理性認知,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是通過實物模型,形象性地直接感知來獲取知識和技能的。根據國小信息技術課的特殊性,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的特有優勢,採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獲得知識。如《計算機的組成》一課教學開始時,教師應有意識地不説電腦術語,而是讓學生自己接觸電腦。首先告訴學生計算機各部分的名字,然後讓學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將名稱與電腦實物配件相結合,接着引導學生看看每個部件的線通到哪裏,看看那裏有什麼。通過這樣的教學,國小生不僅可以很快地瞭解計算機的各個部位,而且可以瞭解相互之間是如何連線的,更可以消除對計算機的神祕感,提高學習興趣。

2、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法在各個學科都得到了運用,在國小信息技術課中也不例外。任務驅動法是教師提出一系列的任務,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學環節的設計應具有靈活性,教師應當精心分析教材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特點,以適應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其次,教師應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擔當指導者、引導者的角色,在不束縛學生思維的基礎上加以指導;最後,教師應做到賞罰分明,及時對學生的作業作出評價,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優缺點,以便學生能及時地糾正自己,爭取更大的進步。

3、遊戲教學法

遊戲教學法即採用遊戲的方式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在遊戲中學習,獲得知識。這種方法經常還用於在國小課堂中,而計算機課程的特殊性,更加促進了遊戲法在國小信息技術課中的應用。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遊戲的練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遊戲中高效率的完成教學任務。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課堂的趣味性,意識到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分量,有主人公的意識,敢於參與,勇於表現,慢慢地把“學計算機”變成“玩計算機”。如學習“鼠標、鍵盤”一課時,教師可先教會學生使用鼠標,再講一些基本的鍵盤知識,讓他們慢慢地學會控制計算機,同時藉助一些益智遊戲幫助學生熟悉計算機,讓學生進一步熟練控制鼠標、鍵盤,熟練掌握電腦的開啟和關閉。如此一來,既可為學生奠定堅實的電腦基礎知識,又容易讓學生接受,實現“寓教於戲”,讓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主動地、快樂地學好這門課程。

四、小組協作,互助學習。

1、“以優助差”,充分發揮優生的作用,同學之間互助學習。可以採用小組協作的學習方式,協作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模式,可以促進學習,有利於提高學習成效,小組與小組之間互相交流,利用局域網進行資源共享。不僅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且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團結協作精神。

2、“能者為師”,讓學生走上講台,當小老師。例如,學生進行指法訓練時,因為鍵盤指法是計算機操作的基本功,也是初學者的學習重點和難點,所以我主要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訓練。但由於有的同學對電腦很陌生,操作時很僵硬,所以我就挑選打得又快又好的同學當小老師,邊巡視指導,幫助有困難的同學。學生之間更能溝通,這樣互教互學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自主學習,不斷創新。

電腦知識有很大的開放性,我們教師應該充分抓住學生對電腦的興趣,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其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電腦知識,這也是培養學生不斷創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學PowerPoint的超級鏈接時,老師先讓學生演示沒有鏈接的作品,接着提問:現在只能一張張按順序演示,那麼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嗎?然後讓學生自主學習。有的學生討論、嘗試,有的學生在看書尋找,有的學生在使用幫助系統(在教學Word時就教了如何使用幫助系統),同學之間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幫助起來。最後讓學生互相交流,教師進行適時的點撥,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級鏈接的方法。

六、加強網絡道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利用得好,它會給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很大的方便;利用不當,它會影響我們的工作生活甚至誘發犯罪。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我們把一個個天真可愛的孩子帶入因特網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對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有着義不容辭的責任。

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將眼光侷限於課本,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及時尋找一些比較前沿的富有趣味性的內容來充實信息技術課堂,認真實踐,及時總結,才會有創新,才能提高學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地學習,總而言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國小信息技術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以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 篇15

這次國培我參加了大學信息技術的學習。此次培訓的內容豐富得就像一次專為信息技術教師準備的滿漢全席,我每天都貪婪地、如飢似渴地吸納着裏面的營養,不想漏過每一道美味。它們給我帶來的感受、反思、收穫和觸動,用語言根本無法表達完整。可以説是一次洗腦,讓我對信息技術這一學科有了更全面、更深刻、更具體的認知和了解;讓我知道自己做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所擔負的責任和義務;讓我對這一學科充滿了熱愛和激情。

一場場精彩紛呈、深入淺出的講座,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不同的高度,如撥雲見日般讓我對信息技術這一學科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專家給我們做的視頻講座,真正地貼近了我們的課堂教學,具體到每一節課的設計,使我大開眼界。在此之前幾乎從沒有看過一堂信息技術的課堂實錄,這課具體應該怎麼上,完全是自己摸着石頭過河,這一次的培訓給了我極具體的指導。對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有了很深刻的理解、認識,可謂是一場及時雨。真是讓我茅塞頓開、受益匪淺。

網絡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這是一個我們不能迴避的問題,讓學生接觸網絡,正確地利用網絡資源,是這個時代的特點和需要。此次培訓被稱做洗腦,並不誇張。我們已經處在了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這次的培訓給我的觸動真的是很大的,這也應該是國家花這麼大的精力和財力開展這一次全國性的培訓的目的所在吧!

在學習的同時,我在不斷地對比,查找不足,並且尋找對於我們來説可行的方案。總之,在本次國培計劃中,我深刻認識到了作為教師終身學習的重要性。這次培訓讓我更新了教育理念,豐富了教育教學技能,明確了今後成長髮展的方向。幾個月的學習思考背後,我感到更多的是責任,是壓力,真正感到教育是充滿智慧的事業,深刻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責任。今後,我會學以致用,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及時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出謀劃策,讓培訓的碩果在教育事業發展中大放光彩!

以上便是我參加本次培訓的體會和感想,請各位老師指點。謝謝!

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 篇16

新一年級實驗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着,乘着課程改革的東風,全體教師都積極投身於課改實驗中,積極探索新課程理念下的各種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新型的課程,其實踐性強,發展快。為適應教育形勢的發展,我校從一年級開始便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學生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術知識和基本的操作技能,並把所學的知識運用於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當我看到學生們熟練地運用計算機學習時,當我看到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贏得的一張張獎狀時,初為人師的我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和歡樂。在此,我想和我的同仁們一起分享這歡樂的一刻,一起分享我在新課程理念下國小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心得體會。

一、創設新穎的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初為人師的我不斷的追求。新穎的導入如同一部電視劇的片頭,以其精彩性先聲奪人,一開始便將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誘發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屏幕保護》一課時,我事先在每一台計算機上都設置了五彩繽紛、形式各異的屏幕保護,當學生一走進電腦教室便看到了黑色屏幕上各式各樣的屏幕保護,他們馬上就被這些可愛的動畫屏幕保護吸引了。“老師,這是什麼呀?真好玩。”“老師,它們是怎麼出現的?”“老師,您是怎麼製作的?”這時,我自然而然地揭示了本課課題----神奇的屏幕保護。我對學生們説:“孩子們,你願意和老師一起去尋找設置神奇的屏幕保護的方法嗎?”“願意”孩子們手舞足蹈地對我説。在本節課中,新穎的導入有效地激起了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我利用了每一個孩子強烈的好奇心,創設了一個能夠刺激感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為整堂課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針對學情,化繁為簡

在低年級段,學生尚處於知識的萌芽狀態,整個大腦的發育處於啟蒙階段,學生對於自己平時生活中多接觸且簡單、有趣味性的知識較為敏感。所以,根據學生這一階段的年齡心理特徵,我們應有一套與之相配套的教學方法。這個教學方法不僅要符合兒童階段的認知結構,還要使學生處於一種愉悦的學習狀態之中,便於接受老師賦予的新事物。為此,在學習《初識計算機》一課時,我先向學生介紹了在我們周圍的生活中各行各業使用計算機工作的例子,然後再講計算機的神奇功能,學生們完全被我的講解吸引住了,從他們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們急於探索計算機奧祕的求知慾。接下來該講計算機的組成了。我轉身迅速地在黑板上邊讀邊寫下一個式子“3+2=?”學生齊聲回答:“5”。“你能告訴老師你是怎樣算出來的嗎?”一雙雙小手高高地舉了起來“老師,我一看式子便知道了”“老師,我只要稍稍一思考就知道了”“老師,我只動了一點點腦筋就知道了”。“老師也知道你是怎麼算出來的,你想聽聽老師説的對不對嗎?”“想”。這時可以看出,學生的求知慾望已經達到了高潮。我告訴學生,第一步:你通過你的耳朵、眼睛將“3+2=?”這個信息輸入給大腦;第二步:通過自己記憶的知識,經過大腦運算;第三步:通過手寫出答案或用口回答。剛才,我們是通過耳朵、眼睛、大腦、手和口的分工,最後讓老師知道答案的。同樣,計算機也是靠耳朵、眼睛、大腦、手和口的工作,最後讓人們知道信息的。話音剛落,馬上有學生問我“計算機的耳朵、眼睛、大腦、手和口是什麼呢?”我順水推舟,告訴學生們計算機是由五個部分組成的,鍵盤和鼠標是用來把信息輸入到計算機裏的,這兩個部件就是我們説的耳朵和眼睛。我們看見的那個形狀象箱子一樣的東西,它叫主機,裏面裝着許多計算機必不可少的零件和設備,它是用來記憶運算的,這個部件就是我們説的大腦。最後的運算結果要通過顯示器(形狀象電視機)或者打印機顯示出來,這就是電腦的手和口。經過這麼一講,學生明白了,計算機是由:鍵盤、鼠標器、主機、顯示器和打印機五個部分組成的。接着講:主機內部有運算器,還有一個“倉庫”,又叫存儲器;一個“心臟”,中文名字叫中央處理器,英文縮寫是CPU。形象的類比,把複雜、抽象的機械原理説得通俗易懂、簡單明瞭,學生一聽就懂,很快都學會了。

三、善於創設問題情景

國小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知識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受情感活動的影響。比如他情願學的知識,就會引起他們強烈參與的慾望,教師不用多強調、多解釋,他們也會很快地掌握知識,融於課堂之中。反之,在學生不情願的情況下,他們即使當時學會了,也會很快忘掉。所以,在信息技術課中,我們不如把知識點設置成一個個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學習,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正是掌握新知識的過程。例如:在學習《圖形的複製》一課時,我將知識點和訓練點都創設成一個個有趣的問題情境,將學生不知不覺地帶入到探索知識的領域中。上課伊始,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演示情景。在蔚藍的天空中,孩子們喜愛的孫悟空正在天空中遨遊,孫悟空説:“一個人真沒意思,我要再變幾個孫悟空和我做伴。”於是,我讓同學們閉住眼睛從1數到10,數完後睜開眼睛。在他們數數的過程中,我利用複製粘貼命令在畫面中複製孫悟空。等同學們睜開眼睛的時候,天空中出現了好多的孫悟空。學生們滿臉的驚奇。“哇!比變魔術還快呢!”我的問題隨之出現,“你發現這些孫悟空有什麼特點?”生:一模一樣。師:你知道老師剛才是怎樣變出這些孫悟空的嗎?老師是不是一個一個地畫出來的?老師變魔術變的快嗎?有什麼辦法能用最短的時間變出這些一模一樣的孫悟空呢?學生紛紛舉手出謀劃策,但都有漏洞,正當他們百思不得其解時,我出示了本課的課題----圖形的複製。“老師,什麼是圖形的複製?怎麼操作?”“老師,圖形的複製是不是和配鑰匙是一個道理?”學生們個個都非常急切地想知道答案,而我並沒有把答案直接告訴他們,而是讓他們帶着疑問自己去發現解決問題的答案。就這樣在強烈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們探究的慾望越來越高,在我又一次做複製操作時,每個人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生怕漏看老師的操作步驟。整堂課都是學生自己發現新知識,然後通過練習形成規律,最後掌握了複製的操作步驟。所以,創設問題情景將問題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帶着濃郁的興趣主動的投入到探究新知識的過程中,從而培養了學生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精講多練加深印象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光靠老師一遍遍的講解而不去操作練習是不行的。精講多練就是多一些上機操作的時間,俗話説熟能生巧勤能補拙。多練習,學生自會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例如:在學習《文字的輸入》一課時,學生對於漢語拼音已經很熟悉了,作為教師,只要告訴學生輸入拼音後,按空格鍵怎樣選擇所需文字即可。對於怎樣快速地輸入文字,光靠老師的講解是提高不了學生的打字速度的。能提高打字速度的唯一途徑就是多練習,然後在練習中總結規律。如,在練習中學生會自己總結出漢字重複率降低的方法,如“前全拼後聲母”輸入法、“前聲母后全拼”輸入法、固定詞組“全聲母”輸入法等。這些方法既減少了擊鍵次數又降低了重複率,可以大大提高輸入速度。如此逐步練習,使學生感到輸入速度越來越快,學習越來越輕鬆,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當然,這個練習應避免枯燥無味的練習,每節課應適時給學生玩打字遊戲的時間,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也可以利用好恰當的契機,組織一次漢字錄入競賽,利用計算機本身的漢字輸入考試軟件進行競賽,人人上機,看誰的速度快,這樣一來,你追我趕,讓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氛圍中不斷練習了這一枯燥的知識點,促進了鍵盤操作及漢字錄入的熟練程度。

五、營造創新、開放的學習環境

21世紀是一個信息萬變的時代,僅靠書本上的知識是沒辦法教好學生的。新的信息技術知識正以驚人的速度層出不窮地發展。信息技術課不同於其它學科,它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我校師生共同擁有了一個創新、開放的學習環境,共同擁有了一個知識交流的平台。教師已經不再是從前無所不知的聖人。現在的師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當學生的思維活動和結論超出教師所設計和期望的軌道時,我們已不再將學生的思維納入自己的思維模式之中,我們能夠做到的只是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鼓勵學生通過互聯網瞭解更多的知識來擴展自己的知識面,歡迎學生與自己爭論、交流,給予學生髮表意見的機會,使學生充分利用好網絡這一人機交流的平台,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使用計算機的能力。如在學習《計算機的軟件系統》一課時,教材上的知識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學生很想了解計算機發展的一些最新動態,瞭解一些最新的軟件系統。為此,我和學生們一起上網在百度搜索中搜索關於計算機信息方面的新知識、新動態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生們感慨地説:“老師,網絡真是我們學習的好幫手”。是的,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其教學從課內擴展到課外,從校內擴展到校外,並與其它學科的交叉滲透,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綜合應用知識、創新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創新能力達到整體提高。

從信息技術課堂中,我欣喜地看到課改活動已在全校範圍內鋪開,並可以看到課改在國小信息技術課堂中未來的希望。

以上只是我平時在國小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幾點心得體會。作為一門全新的課程,國小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方法還有待於進一步探索。相信在新課程改革的春風潤雨中,相信在以後國小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先進經驗和做法總結出來,國小信息技術教育必將能在良性的軌道上闊步前進。

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 篇17

前段時間,學校組織我們信息技術老師學習了《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這次學習使我對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及未來的教學生涯有了更加深刻的意識。隨着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一場全球性的教育信息化革命,正在教育的各個領域全方位迅猛的展開。信息技術學科作為一種全新的課程應運而生。下面我就關於《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的學習,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如今,其他學科課堂教學已逐漸從“以教師為中心”轉移到“以學生為中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新型學習方式紛紛進入了課堂,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主動創新營造了一個有利的環境。信息技術課教師是不是也要轉變觀念,轉變教師角色呢?

首先,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今天的信息技術的教學環境是基於網絡的,這就需要作為教學工作者的我們提供經過精心設計和開發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以讓每一個學習者都能夠有效地學習、自主地學習。在這個教學與學習的環境中,教師的“指導”就變得異常重要,因為學生的個體差異很大,信息技術的基礎不一,教師不能按照教學內容進行“整齊劃一”的指導,而應該更具有針對性和個別性。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如在學生學習了EXCEL電子表格的操作之後,對微軟的其他辦公軟件如WORD、FrontPage、PowerPoint能進行自主學習和操作;又如,在學習下載了WinRAR軟件並完成了安裝之後,對一般軟件的安裝步驟和方法就能進行自主探索安裝。

其次,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在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幫助”的需求遠遠超過其他任何學科,也遠遠超過傳統教學。在傳統教學中,由於教師的“主導”,我們的學生更多的處於“半主動狀態(積極參與)、半被動狀態(教師牽引)”下,而在信息技術的學習中,學生的主動性變大,學生遇到困難的可能性遠遠超過傳統教學,因此,學生怎樣取得及時的幫助就顯得十分重要和必要,這關係到學生自主學習的推進。如今,學生對QQ、E—mail、BBS的歡迎程度已出乎我們的想象,因此,我們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把自己的QQ號、E—mail地址和校園BBS地址等告訴學生,提供“在線式”、“後援式”的幫助,促進學生的學習向縱深發展。

二、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新興的基礎學科,是一門綜合實踐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對信息技術課程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提出了明確的目標:通過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了達到這一培養目標,我們在講授信息技術課程時,必須探索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以新的教學方法去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一)任務驅動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在學習軟件應用的初期採用。這是以挖掘學生潛能、激發學生自覺完成學習任務為特點的教學模式。如在講授《文稿的美化》這一課時,就採用了任務驅動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前先準備好這一部分內容的課件和已美化好的文稿。上課開始,教師先在多媒體教室向學生演示已美化好的文稿,通過漂亮的文稿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學生學習的慾望,然後教師向學生演示已制好的課件並告訴學生如何在學生機上使用,最後讓學生一節課內利用模板、背景和插圖將上節課製作的文稿修飾漂亮。這樣,學生就可以利用教師的課件自主學習使用模板、設定背景、插入圖片,自主確定學習的順序和時間。

(二)自主化研究性學習模式

自主化研究性學習模式,實際是任務驅動、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等教學模式的綜合。它是學生在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操作方法後進行的,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發揮主動學習精神,以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和任務為目標,以小組協作方式進行創作和應用,以作品考核方式檢測學習效果的一種學習方式。自主化學習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發現學習”,它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的創作慾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協作學習則通過學習間的交流、溝通、爭論、協商,培養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選擇、整合其他成員觀點的能力,使學生獲得與他人合作的技能。

(三)學科整合式研究性學習模式

這是一種新的教學學習模式,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使各科知識的學習、掌握、運用融為一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完成對某個問題、某項專題或某一主題的瞭解、認識,其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研究、探索、找到方法、得出結論或規律的過程。這種模式如果運用得當的話,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將會為學生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是應着信息時代的發展而產生的。但是要將其理論充分地發展起來,還需要我們信息技術老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和發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信息領域的老師們,一起努力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w74lw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