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導學案聽課心得

導學案聽課心得

通過這次的導學案聽課學習,導學案中的一些關於合作探究的習題,同學們也能在小組內合作交流彙報,學習效率大大增強了。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導學案聽課心得,歡迎大家閲讀。

導學案聽課心得
導學案聽課心得篇1

教學的本質原本就是交往、互動。找出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閒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誇美紐斯《大教學論》

從教幾年,一直按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教學習慣來指導自己的實際教學,幾乎很少靜下心來思考教學的真正本質。這個學期剛開學就聽聞章校長倡導教師使用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的教學理念,但個人卻固執的認為這不過又是一個在新課改過程中出現的某種“看上去很美”課堂新模式,所以在思想上一直都沒引起哪怕一丁點的重視。但想歸想,做歸做,我還是在本學期的公開課上即《香港和澳門的迴歸》一課“使用”了導學案教學。這堂課下來,讓我對自己的教學和導學案有了新的思考。

下面我就我的這堂課的具體情況,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在這課的歷史教學中,我設計了小組競賽、小組討論、探究學習的思路。所有活動都基本在男女分組的形式下進行的。此外教學資源也準備得很充分,我收集了大量的音像資料,自我預測這將是堂精彩的視聽盛會,能夠讓學生很輕鬆的掌握教材內容。

課前準備中我給我的學生下發了自己從網上隨意下載的導學案,並且對於這篇東西的使用,我對學生隻字未提。因為在我的思想深處,這個東西可有可無。在實際課堂中,我也沒對我的導學案有任何的作為,既沒有在課前檢查學生的完成情況,更沒有在課堂中按照導學案的思路來組織自己的教學。總之,現在想來,導學案於我這堂課説來,就是一紙空文,形同虛設了,所以就無同談及導學案對我的課堂產生了什麼積極的影響。

如果要給我的這堂課定性的話,它仍然是堂“披着導學案外衣”的傳統課,從某種意義來講,這是次失敗的嘗試。而失敗的根源就是我根本沒把導學案這個東西當回事。

就像我的很多同仁和領導所説的一樣:課堂上我貌似充分展示了自己作為一個教師的風采和魅力,展示了自己本專業的“紮實”功底,但我恰恰忘了教學的真正本質,我忘了“教學的本質原本就是交往、互動”,我沒有很用心的去找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我過分的把講台變成了自己個人的“舞台”。整堂課下來,我幾乎滔滔不絕地向學生或描述,或解釋,或感慨,或議論,我甚至沒有空閒停下來去了解學生想説什麼。

在課堂設計中,我充分挖掘了相關的歷史題材。通過回顧香港和澳門問題的歷史由來和課前播放《七子之歌》情景的設置,學生確實感受到了這一歷史的屈辱,對朝廷的腐敗,對列強的剝奪,對國家的強盛的關係有了一個看法。而鄧小平在談判中的講話和香港迴歸交接儀式的視頻運用也起到了明顯的效果,當學生看了鄧小平講話的視頻後,他們明顯感受到了中國態度的堅決,這時學生的情緒已經有了一些波動,緊接着趁熱打鐵,立即播放香港迴歸交接儀式的視頻。學生的自豪感隨着英國國旗的下降和中國國旗的升旗油然而生。這正是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一個表現。但美中不足的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參與進來,有部分基礎較差,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仍然遊離在課堂之外。現在我想,假如我能很好的應用我的導學案的話,效果可能會有很大改觀。如果課前督促這部分同學按導學案去預習,他們上課就能跟得上我的進度,在某些問題上就可能“有話可説”。而對部分基礎較好的學生,他們如果用好了導學案的話,後面一個討論題,思維就會更加活躍。

通過反思本堂課,我發現自己對導學案沒有產生應有的重視,導致學生在學習中的很多行為被我“扼殺”。所以,今後在導學案的使用上,我要重視它,只有我重視了,學生才會在意。

其實,讓我們做出一份形式上的導學案並不難,也就是説導學案這種模式很容易複製,但難的是如何編制出一份真正能達到高效的導學案呢?通過對這堂課的反思,我還得出以下幾點體會:

一、導學案內容決不可以隨意設計

應該來説導學案的內容是決定這份導學案成功與否的關鍵,所以決不能出現設計隨意、粗糙的情況。

首先,導學案中創設的問題不應是對教材現有知識點的簡單分解,更不是依據教材內容佈設的問題陣,而應當層層推進,前後呼應,形成有效的問題鏈。現今歷史學科的教學特別注重史料的運用,所以通常情況下我們會認真選取跟主題相關的史料,創設某種情境,引導學生認知史料、分析史料、解讀史料、提煉史料、整合史料,從而達到能力提升的目的。其次,導學案中創設的問題要有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不能停留在讓學生讀教材、學教材,從教材中來,回教材中去的膚淺層面。所謂學起于思,思源於疑,要打通曆史與現實的關節點,引導學生思考社會的發展脈絡,獲得豐厚而深沉的人生啟迪。第三,導學案設計的問題要有趣味,有情感,有意義,能激活學生的反省精神和探求渴望。我想這些是很多歷史老師在平常的教學中都會體會到的,但是真要做起來卻真的非常困難。我們只能盡最大的努力去了解我們學生的心理需求,瞭解歷史學科的新動向,瞭解國內基礎教育的新氣象,以使我們的課堂真正與時代同步,與學生呼應。

二、導學案決不可以取代教學設計

如果只忙於做導學案,而忽視教學設計,那麼整個教學反而被導學案所束縛,非常的沉悶、枯燥、乏味,課堂也缺少生成性,根本談不上高效。反思之後,認識到一定要加強二次備課。只有把二次備課做到位了,將導學案自覺融入到教學設計的整個流程中去,使其服從於、服務於教學的目標設計。所以導學案的精彩決定於教學設計的精彩,良好的設計能夠確保教學流程的完整運作,能夠確保課堂生成的有效調控,能夠確保教師個性的充分發揮。

三、導學案決不能代替教師的指導

導學案重在“導”,引導學生去自學、去合作、去探究。同時,是不是還要強調一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教師的作用同樣可以是“導”,是科學指導,指導學生如何閲讀材料、如何提煉材料中的觀點、如何理解重難點、如何分類整理、如何構建體系。

還有一點體會就是實施導學案並不意味着教師在課堂上輕鬆了,相反其幕後的準備是更加繁複了。要想使導學案在打造高效課堂中起到應有的作用,教師要做太多的事情。在今後的歷史教學中,在導學案的使用過程中,還需不斷的嘗試、探索,不斷的創新,希望能取得的更好的效果。

導學案聽課心得篇2

一、角色轉變,精心設計

1、“課堂公關”能力。教師必須在“導學案”的輔助下,在教學中激勵、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通過創設寬鬆氛圍、表揚閃光點、小組競爭、個別座談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樹立“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我參與,我快樂,我提高”“我的課堂我做主”等思想,實施“三先”:題目讓學生先做,問題讓學生先想,答案讓學生先説。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教學導演”能力。在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導學案”,為學生創造表演的舞台,讓課堂充滿魅力。教師必須減少語言密度,精講教學重點,必須根據教材內容,靈活使用教學手段,做到寓教於趣,寓教於情,使學生始終處於學習的亢奮狀態。

3、“指導催變”能力,讓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要求每個備課組選定一名首席學法指導教師,開展經常性的集中學法指導,在每週固定時間組織班級開展學法交流活動,為自主學習提供方法保障。

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徹底拋棄以往那種“不講不放心;老師在講台上自我陶醉,學生在下面渾渾噩噩;老師只為自己完成教學任務而不關心學生學的情況”等種種傳統做法,不包辦,不搞一言堂,不要認為課堂上多講幾個題就是課堂容量大了!要切實注重學生的“思維容量”、不要認為喧囂的課堂氣氛叫“活躍”,要切實注重學生的“思維活躍度”。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給每一個學生提供表現成功的機會。

二、學案編寫,至關重要

學案的編寫是整個導學過程的最重要的環節,要求老師對教材要有很深層次的理解、對知識點要正確地把握、對學生的“學情”即“認知程度”要有足夠的瞭解。在做到以上幾點的基礎上,教師才能進行學案的編寫。在突破某個知識點時,以往“教案”無非就是知識點的簡單羅列,然後“灌”給學生。而“學案”的不同點就在於,把新知識點“問題化”,就是把新知識點拆解成學生可以通過思考就能解決的“小”問題,每個小問題點解決後,新知識點即所謂難點的解決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了。一篇好的學案,應能充分體現導學的功能,把知識問題化,即通過學案能引導學生更好地去閲讀課本,帶着問題去主動思考課本知識,有效地參與學習過程,最大程度的還原科學發展的過程,有利於學生養成發現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學案的實施,看似老師在課堂上講得少了,變“懶”了,實則不然,課下需要很多的付出才能達到目的!倒是原來的“滿堂灌”,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懶”了。

學案的設計應具備以下特點:

1、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教材,從整體上體現較教材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間的內在聯繫,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以及自己將要掌握的重點知識和要突破的難點知識。

2、設計的問題要有啟發性,對課本中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有適當的提示,配以一定數量的思考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一個問題的解決中培養學生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3、問題設計應有層次性,梯度性,應根據學生對問題的認識逐漸加深,做到循序漸進,使學生意識到要解決教師設計的問題不看書不行,看書不詳細也不行,光看書不思考不行,思考的不深、不透也不行。這樣學生就能真正從教師設計問題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看書、學會自學。

三、課堂教學,精心組織

課堂操作要避免兩個誤區:一是單純放手讓學生自學,教師不管不問,“放羊式”;二是學生預習後教師再逐一講解,對答案,“灌輸式”。教師應該根據學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饋,有目的地運用導語、演示實驗、歸納總結等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對疑難信息適時點撥引導,對難度較大的傾向性問題給予精講,要畫龍點晴,以實現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和難點的突破,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準確把握學情,進行二次備課。另外,在課堂上比較常用的一種模式就是“兵教兵”,這種模式在講評課及複習課中比較實用,“兵教兵”抓住了學生出錯後急於糾錯和學生樂於討論,喜歡輕鬆活潑課堂的心理特點,放手發動學生,通過板演、解析、點評、提問、討論等形式使問題暴露,不知不覺中解決。例如板演環節,不一定只是計算題,還可以是選擇、填空。因為這類問題暴露不明顯,通過出錯學生板演、解析,其他學生點評、提問、討論能較好地解決問題。“兵教兵”講評方式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教師來説,第一,課前要進行更詳盡的備課,統計出錯率、出錯點、出錯人,設置有層次的問題,有必要的輔以變式題、補救題,進行方法提煉等。第二,必須做到精講點撥,“兵交兵”效果雖好,但耗時較多,教師必須駕馭好課堂,適時設問、啟發、提煉,儘量少講,把機會留給學生。第三,靈活機智應對學生討論中的問題,對學生討論結對學生討論結果進行到位的評點、總結。這要求教師有更深厚的知識儲備。對學生而言,第一,“兵交兵”能激勵學生。做題時能認真對待,出錯後能認真糾錯,上課時認真聽講,這樣一來學生的主動性就調動起來了。第二,學生樂學,不再是老師一個面孔一個聲音,每個學生都可能成為這節課的“教師”。學生興趣高了。第三,鍛鍊了思維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後鞏固,能力拓展

這是一個教師接受學生彙報結果或進行總結、評價的過程。它主要是立足於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體現有效學習的過程。在課後設計的鞏固練習是讓學生通過課間學習後對知識的一個反饋。學生能學以致用,做到當天知識當天消化。通過導學案的實施,學生有了自己尋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教會他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學習,讓學習更加有效率。

總之,學案導學的優點很多,但對教師的要求也響應的提高,我有成功,有收穫,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發揚學案中的優點,彌補不足,既要使學生暢所欲言,又不能浪費時間,偏離主體,做到活而不亂、難易適中,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導學案聽課心得篇3

我縣倡導使用導學案已經有兩年了,在教學工作中我也開始使用有一年多了,新課改的浪潮使我在工作中不斷摸索前進,為此,我就多聽聽本校使用導學案班級老師的課,還到滎陽去學習使用導學案的經驗。我感覺現在使用導學案收效甚微,下面把我使用導學案後的體會簡簡單談談。

一、課前預習比以前有很大的成效。

學習語文的第一步就是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原來沒有使用導學案時,學生們拿着語文課本讀到一到兩遍,再寫一寫本課生字,就找不到可做的事情了,有很多學生都做了漏網之魚,書本簡單的批幾個字,沒有一點成效,而有了導學案同學們依照導學案的要求,能夠自己去學習,把文中的一些字或詞語通過各種方法(查工具書、問老師和同學等),批註到課本上或導學案上,這一點要在以前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夠做到,除此之外,導學案中的一些關於合作探究的習題,同學們也能在小組內合作交流彙報,學習效率大大增強了。

二、課堂中角色的轉變。

原來沒有使用導學案,老師用的是陳舊的教學方法,老師講學生聽,因為老師沒給他們合作交流的機會,學生根本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出來,所以一堂課下來老師是口若懸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整個課堂真是死水一灘。自從使用了導學案,把課堂交給了學生,學生成了課堂的主體,老師只起個適時點撥的作用,也就是説課堂上老師講得越來越少,學生卻説的越來越多,這樣一來,課堂氣氛肯定會十分活躍,,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們肯定想學、願學。

三、減輕了教師在備課上的壓力。

在使用導學案之前,老師要一課一課地把教案詳詳細細地寫在教案本上,費工又費時,往往寫教案時形式,對教學的作用不大。現在導學案的產生,減輕了老師在備課上的壓力,只要老師吃透教材在導學案上圈圈點點,認真備課就可以了。

我的困惑如下:

一、有部分後進生缺少自主學習的習慣,遇到稍有難度的題,不討論、不查閲資料,也不請教老師和同學,也就是説使用導學案後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越來越棒,可成績差的是越來越差,形成了兩級分化。

二、由於個別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導致教學任務不能完成,一個課時的任務往往需要兩個課時才能完成。

三、課堂展示時,容易的題目爭着回答,難的題目都不講。

以上是我使用導學案的淺顯看法。

標籤: 學案 聽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r4r87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