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主題周心得體會(精選3篇)

主題周心得體會(精選3篇)

主題周心得體會 篇1

《禮記》説“經師易得,人師難求。”人師是教師的至高境界,也是教師的人生終極目標。我作為一名從教25年的中年教師,一直以來把能成為一名真正的“人師”作為我職業生涯的努力目標。從多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來看,我認為從經師到人師大致與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談及治學的三種境界相似:“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主題周心得體會(精選3篇)

在我從教的第一個十年,我經歷的正是其中的第一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回想初為教師的自己,首先要有執着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並明確自己的目標與方向,經過兩年的國中教學與8年3屆的高中教學後,我意識到專業知識傳授的一些門道與技法,懂得了如何去與學生溝通交流,並讓他們能接受並承認我的課堂,使我快速地成長為學校一名年輕的骨幹教師。

接下來的第二個十年裏,我感受到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堅定與無悔。俗話説:“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面對一屆屆學生,要做一名真正的好老師,不是輕而易舉、隨便可得的,必須堅定不移,經過一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帶寬也不後悔。這個十年裏,我一面經營自己的小家庭,一面繼續着自己由“經師”向“人師”的努力,班主任、學科組長、教研組長、年級管理、學校管理,一路走來,其中的艱辛付出只有自己默默承受。

如今,早已過了“不惑之年”的我,想要達到第三境界,知道必須要有專注的精神,反覆追尋、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會豁然貫通,有所發現,有所成就。就像莊子《庖丁解牛》裏的“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境界,這就需要真正去悟為人師之道。

因此,為人師者,理應先成為經師,進而再成為人師。人師,是我畢生的追求!

主題周心得體會 篇2

明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國歷史上原本是極其普通的年份。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此書英文名為“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可直譯為“平淡的1587年”)。以該年前後的歷史事件及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物為中心,抽絲剝繭,梳理了中國傳統社會管理層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探索現代中國應當涉取的經驗和教訓。作者以其“大歷史”觀而聞名於世,本書中這一觀念初露頭角,“敍事不妨細緻,可是結論卻要看遠不顧近”。本書自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出版以來,好評如潮,在學術界和文化界有廣泛的影響。這本《萬曆十五年》,意在説明16世紀中國社會的傳統的歷史背景,也就是尚未與世界潮流衝突時的側面形態。有了這樣一個歷史的大失敗,就能夠保證衝突既開,恢復故態決無可能,因之而給中國留下了一個翻天覆地、徹底創造歷史的機緣。

萬曆時期是東西方禮貌相遇,交流碰撞的時期,西方禮貌首次叩開了東方的大門,是東西方禮貌最友好平等交流的時期。先進知識分子組成了西學集團,傳播西方禮貌。

“萬曆時代”時“非君浪潮”高漲,民本主義盛行,是封建皇權統治遇到極大衝擊挑戰的時代。“萬曆時代”是資本主義萌芽方興未艾,是藴育新型生產關係的時代。萬曆三大徵,揚大漢雄威於寰宇,威震敵膽,蒙古、倭寇望而卻步,再保大明六十年國運,實為不易。

“萬曆時代”是市民社會發展,市民力量壯大。首次出現了市民力量和封建統治鬥爭的時代,是社會動盪和藴育社會變革的年代。萬曆年代大科學家紛紛出場,出現了方以智、李時珍、徐光啟、徐霞客、宋應星五位科學巨人以及朱載堉、李之藻,王徵等眾多科學家,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華夏科技禮貌再次站在世界高峯。

“萬曆時代”李贄等大思想家紛紛湧現,政治社團紛紛出現,學派繁榮。是傳播新思想、新觀念、新文化的時代。

萬曆年代出現了徐謂和董其昌等頂級書畫家,是個藝術蓬勃發展的年代。

“萬曆時代”市井文學燦爛,出現了世界級的戲劇家湯顯祖,是個文化事業昌盛的時代。

“萬曆時代”是徹底擊敗日本,昂首東方,是中華帝國最終一次輝煌的年代。萬曆也是滿清初起,世風墮落、思想多元化。危機和挑戰並存的時代。

“萬曆時代”的生機活力比死氣沉沉的康乾盛世強百倍,明朝的文治武功到了頂點,是中國歷史的岔路口。

對於明清比較有兩部書不可不讀,其一《利瑪竇中國札記》,其二《停滯的帝國》。尤其讀了《利瑪竇中國札記》一般不抱偏見的人對明朝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會有一個顛覆性的轉變。我們能看到物價低廉、富裕,人民安居樂業的明代社會。我們也能看到一批富有犧牲精神的西方傳教士,以及一大批寬容、開明有良好學識、修養的明朝君臣士大夫形象,以及晚明社會寬鬆、自由、平等、活躍的政治氛圍。這與《停滯的帝國》描述的滿清帝國衰敗、貧困、閉鎖、愚昧的社會現狀截然相反。

讀《利瑪竇中國札記》你還能發此刻明代“士”這個階層上,人格是平等的,是不論官職大小的,官大一級壓死人不適合當時的情景。在學術上也是人人平等,所謂學霸、輿論導向倒是不可思議的。

回顧那段歷史,無論如何是看不出儒學對西方禮貌和西方科技有強烈的牴觸傾向,封閉、保守。反而是敞開胸懷,熱烈歡迎。用徐光啟的話説是“易佛補儒”。

與利馬竇神父搗亂的主要是一羣迷信的農民,以及一些愚昧的鄉紳。而佛教才是利馬竇神父針對的主要敵人。士大夫地位身份越高,越能理解西方文化,越能依法保護西方傳教士,越能和利神父成為至交,對利神父的學識讚賞不已。

這説明儒學原先是歡迎西方禮貌的。而“五四運動”後,學界卻幾乎一致公認“儒教”是中國現代化的障礙。所以要上溯到孔子,打倒孔家店。五四以來的這種對傳統文化的偏激態度一向影響到今日。他們的誤區就在於:對於“滿清統治”對儒學的惡劣影響研究不透、不深。從而把滿清統治下的理教,當成了儒學的正宗。

其實想了解明末的真實情景能夠看一看中華書局出版的《16世紀中國南部行紀》、《大中國史》和《利馬竇中國札記》。從這些西方傳教士的記錄中能夠看出明末的中國還是十分富裕和強大的,其中有些人比如達·克路士對於明朝和當時的中國人給予了極高的讚賞,甚至能夠説是崇敬,這和數百年後英國人對於清朝乾隆“盛世”鄙視性的描述大相徑庭。儘管一些西方傳教士也尖鋭的指出了明朝存在的諸多問題(比如政治腐敗、火器威力不如西方、自然科學研究比較落後等等),,可是毫無疑問的是那時的中國與西歐差不多處於同一齊跑線,本來是有機會與西方禮貌共同發展的。可悲的是這一切都伴隨着滿人的入侵結束了,之後英國人來到中國時只把滿清統治下的中國人當蠻族了。所以説明朝是中華帝國最終的輝煌。而萬曆朝又是中國最終一個盛世(迄今為止)。

主題周心得體會 篇3

陽光透過細密的樹葉,被剪成細碎的鎏金灑落地面。樹上,松鼠吱吱叫着,捧着一粒松果,睜着天真的小眼睛好奇地望着這個世界。樹下,鷓鴣領着它的孩子在悠閒地散步。地面上,有一隻褐色的螞蟻,就好像是一個強盜,正拽着一隻長有透明綠翅的、彷彿是一個公主的昆蟲,在艱難的行走。不知在安徒生的眼裏,這又會變成一個怎樣的童話。

林邊,湖水盪漾。風陡然向東拂過它不透光的表面,直到吹皺那遠處鮮活的水面。光輝燦爛、緞帶似的水在陽光底下閃耀,光溜溜的湖面上洋溢着歡樂和青春。

沒錯,這就是梭羅獨居的地方,被稱為“世界上最修心的地方”——瓦爾登湖。

翻開書,無論你的內心多麼浮躁,這時都會安靜下來,連空氣都變得像書中森林裏那樣:清澈、濕潤、流暢,有股沁人心脾的薄荷的靜,綠的香……

在瓦爾登湖的湖畔,梭羅的小屋中,茂密的樹林間,我品味到了精神上的寧靜與優雅。記得歌德説過:“只有把自然當人一樣看待,當我們的精神狀態、喜怒哀樂與自然完全一致,我們所愛的那雙明眸中的亮光與早晨清新的空氣渾然一體時,我們對往事的沉思與森林有節奏的喧聲渾然一體時,大自然才會以其全部力量作用於我們!”相信遠離喧囂的梭羅,正是有了大自然的力量,才寫出了這部100多年經久不衰的奇書吧。

在物質橫行的年代裏,能讀到《瓦爾登湖》這本書真是幸運,我的內心,如瓦爾登湖,平靜、安寧、優雅、超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pzxw0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