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信息技術課的心得體會(精選15篇)

信息技術課的心得體會(精選15篇)

信息技術課的心得體會 篇1

21世紀,是信息大爆炸時代、大數據時代和雲時代共為一體的新世紀。越來越多的各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如移動學習、個性化學習和碎片化學習等以被人們所關注並接受。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基地,它的各個方面也受到信息化的影響,尤其是在教學理念、教學設計和模式、教學目標和教學手段上都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這種變革既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響應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

信息技術課的心得體會(精選15篇)

作為現代教師,我們自己應該不斷充電,不斷用新的知識來武裝自己,進行課堂教學理念、模式和方法的創新,從而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比如,利用信息化學習環境和資源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同時,發揮學生的聯想,培養學生形象思維的能力,從而輕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加喜歡學習,並且更加有效地學習。因此,我們老師可以掌握和利用所學的教育教學信息技術,設計好一堂課,上好一堂課,讓學生喜歡學習、掌握知識,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通過本次的有針對性的學科信息技術能力提升的培訓,讓我對信息技術促進學科教學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一、掌握信息化教育技術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信息化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信息化的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準,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大力促進教育信息化已成為教育發展的潮流。作為一名教師,應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把握現代化信息教育技術,是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把握信息化教育技術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需要。

將信息化教育技術應用於教學中,有助於教師整合教育資源,有助於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信息教育技術是新型的科學教育技術,能彌補陳舊教學中的不足,傳統的教育手段費時費力,不利於學生在輕鬆的狀態下把握知識,不利於提高教學效益。只有充分把現代化信息教育技術用於教學中,才能提高教學效益。

三、積極應用信息化教育技術是提高教學技能的需要。

實踐是學習的目標,也是提高應用能力的手段,教師只有在實踐中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教育技術,才能在應用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在不段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中學習並提高自身教育技能。

四、終身學習是使自己得到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社會在不斷進步發展,信息化技術也在不斷更新,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止步不前,那麼就不能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就不能勝任教育工作,要認清形式,勇於挑戰,樹立信心,不斷學習,用新知識和新技術來完善自身素質,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實現自身教育水平得到持續發展,在不同階段都能勝任教學工作。

總之,本次培訓活動雖然已告一段落,但是對於每日都在刷新變化的信息技術來説,我學習的腳步依然不能停。但是所幸的是,通過這次比較專業系統的培訓,我已經掌握了教學信息技術的基本功了,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今後我將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情況,繼續和同行們探討學習這門技術!

信息技術課的心得體會 篇2

提到江南,總想起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江南的煙柳畫橋,風簾翠幕,雲樹繞堤沙,令人神往。看到江南大學的校園,更讓我領略到江大“生態校園,曲水流觴”的設計理念,不愧於“輕工高等教育明珠”的美譽。從學校隱性課程的角度來説,每天在這樣的校園裏學習,景物和人文的浸潤影響,效果並不亞於本次國培所開出來的專家講座。

25號,我們迎來了第一位學科專家張劍平,他作的專題報告是《用ict支持有意義的學習》。ict是基於國際視野的一個提法,國內通常是指it,但it並不能完全包含的我們當前的課程內涵。張教授的講座,就我的理解是這樣的:全部的的生活都是問題解決,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應該是ict支持下的問題解決過程。這個問題是真實的,學生通過有意圖的,主動的,合作的問題解決過程,最終構建自己的知識圖景。

張教授認為技術可以並且應該成為有意義學習的工具,應該變革“從技術中學習”為“用技術學習”。技術對學習的重要作用表現在以下5點:

1.作為支撐知識建構的工具

2.作為探索工具支撐學習者在建構中學習

3.作為背景支撐做中學

4.作為社會中介支撐在對話中學習

5.作為智能夥伴支撐在反思中學習

接下來,張教授用一些學術前沿的應用實例來解釋了這5點作用,其中第1點的工具實例提到了思維導圖。我今年參與了柳州市“思維導圖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這個課題的研究,因此對這一點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基礎教育改革的重點是通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新興的思維方式,是一種有效的思維工具。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對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我的實踐研究中,主要做了以下兩個方面:

1、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學習策略。例如在講計算機的組成這一章,在進行這一章的教學時,我在課前安排預習,讓學生自己閲讀課本後嘗試用紙和筆畫出計算機組成的思維導圖。上課時,通過設置任務,由教師一步步地引導學生完成對本節知識點的理性認識和能力的提升。完成課堂教學後,我讓學生再次用電腦軟件novamind繪製出本章的思維導圖。學生在第二次製作思維導圖時進行了修改和補充,整個知識體系更為清晰完整,並且用軟件可以方便地添加圖形和顏色,更有利於學生記憶。學生在繪製思維導圖的過程中,能夠識別組成知識的基本概念,努力發現並理解節點與節點關鍵詞之間的多種聯繫。再次製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學生有充分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認知結構,這個過程其實就有意義的學習過程,不僅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內化,而且有效地防止了學生死記硬背。另外,學生利用軟件製作思維導圖,既能考查他們對概念的理解程度,還能幫助學生學會思考,提高自學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加強計算機操作能力。

2、頭腦風暴。例如,在學習網站結構規劃時,我使用視頻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集中關於柳州螺螄粉的片段。然後各小組分組進行討論。討論時,每個小組推選一個同學作記錄員,專門記錄組內同學的觀點。記錄員用novamind軟件記錄,不同的顏色表示不同的觀點,大家都面對同一張圖,知道現在所關注的焦點問題,從而圍繞它展開討論,並且討論之後及時形成決議。小組討論結束後,再在全班展示交流,理清了思路,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思維導圖在教學中所起的作用雖然大,但是在教學實踐應用中,還應當注意以下問題:

1、學生必須學會熟練使用思維導圖。這是學生使用思維導圖進行學習最基本的條件。我所在的學校在本學期初就啟動了“思維導圖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這個科研課題的研究,所有的科任老師和班主任都投入了時間和精力來教學生如何使用思維導圖。這是我的教學實驗得以順利進行的原因。

2、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使用思維導圖,教師要謹慎選擇,精心設計,最重要的是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3、思維導圖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還很多,就目前來看,它在教學中的應用和研究尚處於摸索階段,實踐經驗不足,要想發揮其教學優勢,達到有效促進教學的目的`還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

張劍平教授還有一個觀點是我非常贊同的,就是信息技術作為合作交流的工具時,應該儘量地使用社會性軟件。我聽了不少公開課,也看過不少教師自已開發的教學軟件。為了搭建一個學生合作交流的平台,保證它的穩定性和流暢性,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不可否認這些軟件也確實做得很好很漂亮,但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我們不能用象qq這樣的軟件呢?它可以即時通訊,qq空間裏可以放學生自己的作品和文章,羣空間和羣論壇可以上傳教學資源,發起討論專題和投票,教學軟件要求的大部分功能qq都可以實現。而且最主要的,它的門檻低,我們不需要專門抽時間來教學生怎麼用。

最後,張教授介紹了一種變革的教學模式:微型學習。以實用短小的內容組塊來呈現學習內容並組織學習活動,強調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相對短小的、鬆散連接的、自包含的知識內容或模塊。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強調學生信息素養的全面提升,但是信息素養的提升是必須有一定技術基礎的,這些技術基礎在教學中怎麼處理?象以前一樣佔用課堂時間來一步步教學生用軟件是不行的,那是不是可以將一些相對實用的操作技巧象可汗學院那樣錄製下來,提供給有興趣的學生自學呢?實際上在城市的生源中,相當大比例的學生都有手機,如果他們有興趣,完全可以在手機上通過看視頻短片,有針對性地學習。本來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也有相當比例的操作任務採用屏幕錄製的方式來給予學習支持。把這些資源整合起來,也是一個小小的信息技術“可汗學院”。這將是我未來工作努力的一個方向。

27號,我認識了浙江特級教師邊楚女,她給我們做了題為“漫談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專題講座。邊楚女老師給我的衝擊力很大,可能因為她是一線教師,她對我們所經歷的和正在經歷的,有深刻了解。看到邊老師時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她整個人散發出象珍珠一般柔和的光芒,沉靜內斂,但你可以感受到她柔弱外表下強大的內心力量。開口講話,更充滿魅力,腹有讀書氣自華,説的應該就是這樣的女子。

邊老師對教師專業化成長有自己獨到的“三格論”,她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來給我們闡述“三格論”:

1、“入格”:能夠用較合適的教學法教給學生知識、發展學生能力,培養學生情感。

2、“出格”:不再拘泥於既成的教學框架,更注重教學的效能,且有自己的見解和創新,在本領域內成為骨幹教師。

3、“風格”:在長期的教學實踐歷煉中形成較為穩定的教學風格,有自己獨到的教學觀點,在學科領域內有較高知名度,並能引領同行,成為專家型的教師。

對這三格,邊老師不是泛泛而談,每一格應該做到什麼程度,她都給出具體的衡量標準:比如教學設計能做到什麼程度,上什麼級別的公開課,論文獲獎或發表情況等等。入格和出格需要花多長時間也有個估計。聽了講座之後,我的感觸是:要達到風格這個格子需要悟性和天分。但要入格和出格,是每一個老師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達到的。成長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厚積薄發,一次次經歷累積的力量,是推動多米諾骨牌成功效應的必要條件。這種積累,不是我們努力進行課堂教學和多媒體設備管理工作就能夠完成的,需要我們進行除了專業之外的廣泛的閲讀,天文地理、國學、音樂藝術、政治……只有綜合素質提高了,才能站在更高的層面來進行教學設計,教學反思,具備良好的教學智慧、更強的課堂駕馭能力。而專家引領、同伴互助則是我們專業化成長的助推器,這次參加國培,我接觸到這麼多的專家和同行,在一次次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受到不小的衝擊,對自己的教學產生了很多新的想法,開始更深入地思考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所以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多上公開課,多參加集中培訓,可以促使自己更快地成長。

如果説邊楚女老師是江南柔韌的柳條,那麼李冬梅老師就是北方樸實的柏楊。李老師在29號給我們帶來了她30多年教師生涯所積累和形成的9個鮮明的教學觀點和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學體系。李老師不愧是一線的特級教師,她所作的專題充分地體現了樸實無華,但實實在在的特點。她非常瞭解我們的困惑,就我們在實際教學中經常遇到的教學問題如學生不做作業怎麼辦?管理問題如信息技術老師在學校雜務多怎麼處理?都提供了可行性解決方案。李老師非常重視教學評價,從課堂教學開始,首先讓學生明確任務的評價標準,然後是教師批改作業,給予反饋。在這個過程中,任務設計的開放性、作業批改的及時、反饋交流中教師睿智的點評,整個過程滲透了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全面培養。這樣的評價,強調的是發現並解決“能夠應用信息技術解決”的問題,挑戰的是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信息意識,錘鍊的是學生的信息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的是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放性的問題中又遭遇信息道德問題……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她在批改學生作業上認真負責的嚴謹態度,每天她都要花至少3個小時的時間來批改學生的作業,及時給學生反饋。只有這樣做才能真正地實現過程性評價,並且使評價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

11月2日,我見到了仰慕已久的閆寒冰老師。20xx年我在做自己的研究生畢業論文時就接觸到閆寒冰老師的書了,她是我們信息技術學科的先驅,很多觀點對我影響至深。她的那本《現代信息技術量規工具》一直到現在還是我的牀頭書,給我的實際的課堂教學量規設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這次閆老師帶來的專題是《參與式培訓》,我大概記了一下她上課的流程:

活動1:頭腦風暴,要求各小組討論後寫出“理想中的參與式培訓”的特點。教師總結歸納

活動2:寫出學習者喜歡的課程大綱(講授)

第一步:瀏覽“中國小教科研成功階梯”,看看修改後有什麼變化?小組閲讀後發言教師總結歸納

第二步:閲讀材料,然後進行練習:

將列出來的信息技術培訓課程名稱進行修改。例如:ppt應用改為:ppt與課程深入整合,ppt製作教學課件,討論案例

練習:理解不同學習理論下的教學設計原則(學員閲讀材料,分析案例中使用了哪些教學原則)教師提問,學員補充

練習:設計一個ppt培訓課程,培訓本校教師(學員討論,使用建構主義教學原則設計課程)教師提問,學員交流,教師總結歸納

從這個課堂簡錄來看,參與式培訓真正實現了建構主義的教學。聽閆老師的課,小組內的老師不象聽一般的專家報告那樣,容易開小差,而是全神貫注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我們通過自己親身參與的討論交流,思考問題,設計培訓方案等一系列的活動,通過這個參與式的培訓,真正瞭解到一堂課改的課該怎麼上。閆老師的課給我的啟發是最大的,因為每次參加培

訓,大概是因為培訓的容量比較大,大部分專家還是使用一言堂式的講授法。用老方法講新課改,我總是沒什麼感覺,但閆老師的課,聽了真正讓我覺得,課改是對的,是可以走進課堂的,而不是僅僅用來賽教和表演。這次的學習使我明白了許多:教師的成長離不開自身的素養,人格的魅力,教師要促進學生學習、自身成長就要始終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己任,以愛為動力,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最後,以江南大學校訓結束我的培訓感言:篤學尚行,止於至善。作為一名當代教師,我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既要注重科學素養的形成,又要注重人文素質的提高;既強調求真務實、鍥而不捨的學風,又強調開拓創新、追求卓越的進取精神。這將是我今後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追求。

信息技術課的心得體會 篇3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技術,越來越深刻的改變着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應用等能力,已成為現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質的標誌。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對教師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為了適應工作的需要,教師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高,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發展的需要。從小培養學生掌握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是信息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強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現代教師而言,運用現代教學技術進行多媒體教學是現代教育的一大趨勢。信息技術教育培訓給我帶來了一次與現代技術接觸的機會。

通過學習我的最大收穫是:

1.通過培訓,結合了教師應掌握的大部分內容(powerpoint多媒體展示,教學設計,個人博客的創建,文字處理軟件,電子郵件)。這種任務驅動式學習,更營造了一種學習的氛圍。沒有大而空的理論闡述。師生平等,使我更易於理解與接受。使我認識到怎樣從學生的角度,將自己的課設計好和上好,並且很大程度的彌補了我的計算機知識的缺陷。

2、通過培訓使我收穫最大的是教育觀念的更新

培訓之前對於什麼是計算機、什麼是信息技術以及計算機教師和信息技術教師的認識相當模糊,通過培訓發現原來計算機只不過是處理信息的一個工具而已。授課的關鍵在於幫助並培養學生良好的採集、加工、處理信息的意識、方法和能力等。要想上好,上成功信息技術課,信息技術教師對此必須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3、互相幫助,合作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取長補短,集思廣益,共同進步。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員們能夠就學習方法、內容、資源等進行積極交流、認真切磋、熱情幫助。

培訓後的打算:

1、將本次培訓所學到的知識運用於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力爭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為鞏固並擴大培訓成果,我將做好校本培訓工作,讓更多的教師掌握信息技術,並能充分利用。

3、利用本次培訓成果,積極開展學科教學活動,探討新的教育理論,新的教學模式,努力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信息技術課的心得體會 篇4

我參加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感觸很深。

在焦芬老師講解下,我初步認識了“微課”這一門新的課程。學習到一些有關微課設計的知識。懂得一節微課能否設計得好、效果佳,知識點的選擇和分析處理非常重要。

聽了譚豔紅老師對教育資源網的建設後,發現以前我對空間的認識還不足,只停留在空間美化、上交作業、完成課堂任務的階段,沒有真正的將空間的學習功能利用起來。教育資源網空間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在裏面也讓我認識了更多人,學到一些以前沒有學習到的知識,大家也可以一起討論學習、生活方面的知識。

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學習,傾聽專家的經驗傳授的同時與小組學員一起學習、交流,對現代教育技術條件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也促使了自己在以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運用。我深深地體會到利用教育技術設計教學方案的特點和作用我,認識到課堂上要把信息技術完美地融合到教學之中,充分發揮計算機工具性能,利用網絡資源,蒐集信息、處理信息,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通過集中的理論學習,更新了教育教學觀念,瞭解了先進的教育理論,現代教育觀、學生觀和學習觀,在教學活動中遵循教育規律、調整自身的角色定位和教學方式,把素質教育貫徹到學科教學過程中對我來説通過學習探討、交流,收穫頗大。平時也愛好上網的我對計算機的應用也是慢慢積累了很多,實踐是關鍵。到現在我對教學技術方面的知識知道的可以説是少之甚少。我希望接下來的實踐中要把所學到的知識,牢牢掌握並運用到教學中和生活中,對以後的教學有所啟迪,教給學生有用的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充實自己的教學。

信息技術課的心得體會 篇5

通過參加了《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教材教法達標學習活動的培訓。使我們重温了《課程標準》、明確了教學總目標的要求、教學內容及教法建議對課程性質、地位、基本理念、教育的基本特點有了重新的理解和認識。我的體會是:

本次的達標學習活動,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隻有明確了教學目標,充分了解教材編寫的新理念,把握教材藴含的新特點,才能夠在教學中得心應手,提高我們駕馭教材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主要有兩點,一是課程設置的基點不同。以前由於硬件條件的限制及各學校對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視程度不一,國中階段的信息技術教育差異很大,這就導致了很大一部分學生,特別是從農村、鄉鎮來的學生沒有接受過較好的或系統的信息技術教學。因此當時課程的教學內容就是以”零起點”為基點的。也有的老師出現了因為對教學目標定位不準,對學生無意中拔高了要求,結果拔苗助長,急壞了老師累壞了學生,結果適得其反,很難產生教學實效。二是教學內容的不同。從以前的教材和教學大綱可以看出,信息技術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學習瞭解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並掌握計算機的一般操作技能。所以教學內容基本上都是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Windows操作系統、WORD、EXCEL等,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必修模塊對國中所學知識進行整合、昇華,讓學生更全面、系統地瞭解信息技術在生活和學習中的應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團結合作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單純學習某幾個常用軟件的使用;通過選修模塊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進行個性發展,讓他們能夠較深入地瞭解和學習他們感興趣的某一領域。

為此,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態度積極加強自身學習,。認真細心研讀課標,深入領會《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熟知整套教材的編寫體系,明確各教學段之間的聯繫,明白自己所授教材的內容設置,把握教材具體的教學目標、要求及教學重難點。

對於信息技術基礎來説,教學目的是通過教學,讓學生對已學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進行整合、昇華,逐步提高信息素養,培養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各章節的教學中,所涉及的軟件基本上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軟件,如信息的獲取中要用到的瀏覽器,信息加工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我們在上有關這些軟件的教學內容時,不能只是以前所學簡單功能的複述,這樣會使學生覺得老師教的東西都是他們已經會的(事實上也有學生在課後反映所教的東西早就會了),從而沒有學習興趣。我們要找到合適的切入點,設計的教學內容要符合我們的實際需要,且學生不經過認真探索是不那麼容易解決的,以此逐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和能力,讓他們認識到要靈活應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信息技術課的心得體會 篇6

x年x區國小信息技術教師教學基本功培訓已經開始,利用寒假,我積極學習了《x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主要有以下兩點體會:

一、教學密切聯繫生活實際。

新教材是在《x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指導綱要》的基礎上編寫的,也更加貼切目前學生的普遍學情和實際應用需要。教材的編寫與生活緊密聯繫,才能貼近學生的世界,才能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生活資源組織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習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例如:選用的範文是《奇妙的國際互聯網》,將標題用藝術字的形式美化一下十分自然。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將文章標題用美術字的手法作些美化比比皆是。學生學了以後,自然就會想到這一點:原來如此啊。這樣利於學生將所學知識通過應用轉化為能力。

二、體現了“學以致用”教育原則。

信息技術的學習始終要牢牢把握這門學科屬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性質。作為教材,只有在編排上強調實踐性,應用性才能把握住方面。“蘇科版”國小信息技術舊教材有《段落的調整》一課,內容是段落的複製、移動、刪除、查找、替換。這對於國小生來講幾乎是學了不可能有用武之地的知識。用這樣的教材教學生,我們怎麼強調學以致用呢?在新的教材編排中,“查找、替換”知識被安排到國中教材去了。在新教材中,國小階段增加了《製作課程表》一課。表格在學生的生活中是常見的,學生學習了這篇課文,可以製作課程表,作息時間表,還有可能製作數學課上的統計表等。插入表格的技能的實用性不言而喻。因為有了實用性,我們才能強調學以致用,要求學生根據學習和生活的需要應用這項技能去解決實際問題。當學生學了知識技能,應用新本領解決了實際問題,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悦,學生的信息素養才能得到提升。

總之,新綱要中倡導的是以興趣為導向,用新課程的理念來主導學生主動學習,盡最大能力的發揮其主體性,以達到掌握知識、應用知識的目的。我想,這也是新課程的理念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這樣的課程需要我們花更多精力去研究。但我想重要的一點還是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教材內容,充分調動激發學生的興趣,並將這種興趣遷移到如何學好課本的知識點上,這樣我想課堂效果會更好一些。結合新課程的要求,採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對課程充滿着期待感。新課程帶來了新穎的教材,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理念。每堂課都有固定的幾項任務,如何讓這幾項任務在規定的時間裏圓滿完成,是我們需要面臨的問題。40分鐘,需要我們花更多的時間去想辦法,演示法、任務驅動法、主題活動法等等,這些方法的確讓我們受益匪淺。然而,在新課程帶來的同時,我們還需要體現出的一點就是以人為本,讓學生最終能在自己的操作下順利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同時還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給予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指導。

信息技術課的心得體會 篇7

國小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瞭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國小階段的教學目標是:

1.瞭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2.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瞭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能夠通過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學會使用與學生認識水平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初步學會使用網絡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能夠有意識地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件,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6.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初步瞭解計算機程序設計的一些簡單知識。

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強調信息技術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可操作性。特別強調從問題解決出發,讓學生處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作的過程,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積極應用到實踐中。

現代信息技術具有圖文並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學生在這樣的交互式教學環境中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更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現代信息技術既能看的見,又能聽的見,還能動手操作。在組織的這節信息技術課程學習過程中,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指導,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導學生開展專題研究性學習上,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學習整合起來。在活動中鍛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能力。

掌握常用的計算機網絡技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起着關鍵的作用,信息技術與學科學習的有機整合也必能進一步促進現代技術教育的發展步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新課程實施應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教學現狀,倡導以“主動。探究。合作”為特徵的學習方式。這裏所謂“主動”,是指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地位和態度;這裏所謂“合作”,是指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人際關係。所以,“探究”是教學的基礎與核心。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

實施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與探討的課題,而且不同學科的整合方式不完全一樣,不可能按一個模式來進行整合。

信息技術課的心得體會 篇8

從信息技術在中國小教學中的應用,以及與各學科的整合變化來看,我作為一名實踐者,談一點自己的體會,希望各位同仁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第一、信息技術的普及。

以我校為例,這幾年變化很大,最初是開設信息技術課程;到網絡化應用,主要是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室進行教學;再到現在遠程教育的有效利用。充分説明了教師對信息技術從排斥到主動應用的過程。例如:我是一名英語老師,在擔任七年級歷史教學中,我參加了市裏的新課改培訓,當時那位老師使用的是多媒體教學課件,而我卻感到很陌生,同時又有一種很新穎的感覺,腦子裏邊反應的是“英語課居然能上的這樣輕鬆和有創新。”從那時起我就在想,什麼時候我也能上這樣一節課。回來後,我就開始慢慢接觸電腦,從幻燈片的製作到聲音的加入;從資源的下載到製作簡單的flash課件。我用了3年的時間,使自己從一個對電腦一無所知到現在的熟練操作與應用,我覺得自己的業務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時讓學生也喜歡上了英語課,讓過去死的知識不再那麼單調。

第二、信息技術在各學科中的不可替代性。

1、它可以讓教學信息顯示的多媒體將聲音、文字、圖畫、視頻融為一體。例如:我在講授時,就將教學內容和資料製成了課件,讓學生很直觀的對所學知識有所瞭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教學信息的超文本形式,主要説的是超級鏈接的有效應用,這樣可以增加教學容量。

3、教學信息的交互性。

4、教學信息的再現性。、

第三、信息技術的實施方式。

我校在這方面改革很明顯,首先從教師培訓入手,在以前是個別培訓,到現在全校性的基礎性培訓,並大力提倡教師上網查閲資料和製作教學課件。從學生入手變化更大,以前學生每週只有一節信息技術課,而現在每天都可以上網1個小時,因為我校開放了計算機房,開設了綠色網吧等,提倡學生健康上網,除了查找學習資料,也可以給校領導、班主任和廣大教師留言、提問題等等,這樣更加有利於學生去了解課堂以外的知識。

總之,不管是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他們對信息技術資源的有效利用,都從另一個側面對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熟練的應用電腦,其次是轉變自己的理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的將信息技術與自己的學科或學習整合起來,讓其發揮更大的作用,而不是變成一種形式。

信息技術課的心得體會 篇9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國小信息技術課程主要是讓學生初步學會計算機的使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下面就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幾點反思。

一、從遊戲入門,自覺學習。

國小生對遊戲特別感興趣,而計算機正具有能玩遊戲的特點。根據這一特點,可以把計算機新課的學習寓於遊戲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濃厚的興趣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例如學習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師一開始直接講解手指的擺放要求和指法要點,學生不但學的很累,而且很不願學,更加不能強迫其練習了。我在教學中就採取遊戲引入的方法,先讓學生玩《金山打字遊戲》,比賽誰的成績好或者與老師比賽。學生在“太空打戰”"拯救蘋果"等遊戲的實踐中發現,要取得好成績就必須練習好指法。於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夠打得又對又快。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再講解指法練習,學生學得就很認真。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學生們再玩這個遊戲時就感到輕鬆自如了。這樣,既保持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熱情,還可以促使學生自覺去學習計算機知識。

二、直觀演示,激發學習興趣

國小生天真活潑、好奇、頑皮好動,但他們形象思維能力強,抽象思維能力差。如果僅僅口頭講授計算機知識,顯得比較枯燥,學生會沒有興趣,課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須要採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不是單純講解。比如在重大版四年級的幻燈片教學中,有一節是在幻燈片中插入背景音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首先直觀演示事先做好的課堂範例,一個“桂林山水”圖文並茂的幻燈片課件自動播放,豐富的切換方式,學生耳目一新:“哇噻!真好!……”學生不由的讚歎。於是我出示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如何在幻燈片中插入背景音樂"學生迫不及待了,要學會這一招啊!課堂氣氛活躍,學得很快。並要求展示,效果很好。

三、教學僅僅依照教學--學習--評價相結合的思想理念

教學緊扣教材,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圍繞學習目標教學,及時反饋檢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並讓學生演示講解,及時檢查學習效果,同時又是對知識點的鞏固提高的過程。信息技術教材內容較廣泛,知識點很多很細,有的還很抽象,由於學校每週只開有一節課,所以經常出現上節課學生學會了,等過了一個星期後的下節課又忘記了的情況。這就要求教師在每一課時的學習結束之後,要及時進行課堂練習來鞏固提高;每一單元結束後,要組織一次小測驗,檢驗學生對本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並記錄測驗成績。然後在期末考試時,再將主要的知識點串起來進行全面的考核。在作期末評價時,可以將平時測驗的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按比例折算成總成績,再用等級制來評定。因此,我在教學中很重視對學生的課堂評價,及時打成績並當堂告訴學生。同時給予鼓勵。提出希望。這樣學生也有成就感。

信息技術課的心得體會 篇10

信息技術課程由是計算機課程發展而來,隨着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信息素養日益成為信息社會公民素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過去一年的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我發現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要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學習的方法。我為了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自主、合作的能力,做了不少嘗試,下面就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一點心得。

一、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良好的信息技術學習氛圍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學校和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給學生營造好學習信息技術的大環境。一方面,要儘可能給學生提供學習所需的物質條件,大到校園的整體規劃,小到圖書館、機房和教室的建設,都要考慮到信息環境的營造;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為出發點,設計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相適應的信息文化環境。

二、從教學方法方面入手

因我校大部分學生都是首次接觸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對於電腦這新生事物學生都產生了很的好奇心,都想自己動手操作一下,所以每次上信息技術課學生都非常高興,星期五的課有的學生甚至星期一就在那盼望了,等到一上課更是激動得不得了。所以絕對不能一開始就將那些枯燥無味的操作系統、軟件應用等知識灌輸給他們,這樣會使原本在學生心中很有趣很神聖的電腦又變成一種學習的負擔。剛接觸電腦的學生首先要從瞭解電腦外觀設備以及使用鼠標鍵盤學起,而單純練習是比較枯燥乏味的,怎樣能夠克服基本動作訓練時的不習慣,掌握正確的方法是個難點。我嘗試了一些訓練的方法,練習鼠標的使用時,讓學生打開windows自帶的掃雷、紙牌遊戲,孩子們興致高漲的玩着,不用老師強調認真學,仔細看,他自己就會眼睛眨也不眨一下的盯着顯示器,哪兒不會操作趕緊問老師,在不知不覺中熟練掌握了單擊、雙擊、拖動幾種鼠標的用法,鍵盤練習使用《金山打字通》,通過不同要求的小遊戲,使痛苦艱難的學習過程變得快樂有趣,並熟悉了鍵盤指法,讓學生快樂的學習是我們的目標。

三、注重語言的形象性

國中生的思維都比較直觀,對於比較抽象的問題就很難理解。教師若運用富有哲理和情趣的教學語言,生動形象的比喻,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給學生講解3.5寸軟盤知識時,學生對軟盤何種是隻能讀不能改狀態還是能讀能改狀態往往搞不清。於是我對學生説:“軟盤上的兩個孔好比兩隻眼睛,兩隻眼睛都‘睜’着時,警惕性高,別人只能看(讀)不可改;當‘睜’隻眼‘閉’隻眼打盹時,警惕性放鬆了,別人既能看又能改了。”通過形象的比喻,把這一難點突破了,學生對此印象也很深刻。

四、上機操作和理論課相結合

隨着計算機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學校越來越重視信息技術課,從以前每週一個學時改到現在每週兩個學時,我充分利用學校創造的條件,每週以一節理論課和一節上機課相結合的形式授課,效果非常明顯。上機操作是我們計算機學科教學的一大優勢,這是因為:實踐操作能使學生手腦並用,由理論到實踐,在直觀形象的實踐操作中不斷能加深對事物規律性的認識,而且易於形成生動、活潑、輕鬆、快樂的學習氛圍。為取得良好的課堂效率,創造了條件,據調查,學生最願去的地方是機房,課堂氣氛最活躍的也是機房。所以我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認識,並掌握操作技巧。

五、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發展的適應能力

信息技術領域寬泛,發展日新月異,光靠學校的有限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從未來來看,信息技術不僅是學習的對象,更是信息時代公民進行終身學習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環境。因此,培養高中學生對不斷髮展、變化的信息技術的適應能力,既是當前教學的需要,也是培養信息時代公民的需要。教師應在認識信息技術基本特徵、把握信息技術發展變化規律的基礎上,注重引導學生掌握具有廣泛遷移意義的知識和方法,使其在有效遷移發生的基礎上適應技術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總結和歸納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不同問題解決過程的共同之處,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經驗,通過合理的探索,發展完成對新工具和新任務的適應,從而達到利用有效遷移的發生促進學生髮展的目的。六、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

信息技術課雖然不像語文、數學那樣要考試,但在日常生活中卻處處用的着,應用性很強,我們應該讓學生把所學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應用於日常學習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計算機的教學過程中就必須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讓學生自覺做到“學有所用”,如在教word時,給學生布置一篇作文,在寫作文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操作問題,結合這些問題,再給學生講解,學生會記和的牢固些。還有教學畫圖軟件時,讓他們配合美術課,進行實際的繪畫,讓紙上的畫,出現在電腦上,學生會感到很新鮮,很有趣。

七、不斷提高信息技術課程老師自身的信息素養

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不僅是一門新的學科,而且隨着信息社會和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也在作相應的發展。所以,信息技術教師結合新課程改革標準的同時必須注意知識的更新,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出新的研究課題,進行科學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科學研究水平。中學信息技術教師肩負着信息技術教學和教學科研的任務。要完成這樣的任務,必須不斷地學習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豐富自己的信息知識,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以適應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不斷髮展。

以上是本人在這一年來的一點教學心得,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本人還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教學方法還不夠成熟、教學設計能力還有待提高等。但我相信在今後的工作和學習中,經過磨練,我會改善自己的不足,全面提高自身的技術能力水平。

信息技術課的心得體會 篇11

聽了專家教授關於《技術支持下的學情分析》的專題視頻講座,學習了龔春美老師的論文《信息技術課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我對學情分析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

學情分析是課堂教學的起點,是對教學設計中的學生對象的分析,包括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知識儲備、學習能力、學習風格以及學習條件、學習興趣的分析。學情分析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現有狀態,還要關注學生可能發展的空間。通過對現有結構的引導、激活,提升學習品質,明確學習內容的價值,對不同的學生可以提升到不同的層次要求,為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計劃的實施,重難點的設定提供量化的標準。

龔老師在論文中指出,學情分析需要在合宜時段進行。要想更準確地把握學生學習動態情況,確定學習內容,需要在課前認真分析,課中仔細觀察,課後及時小結,環環相扣,層層鋪墊為學生的學習進程把脈,做好準確的調控和引導。要想更詳細深入瞭解學生情況,立體化呈現學生水平和能力,要採取多種方式靈活選用。問卷調查面向全體、個別談話摸清個體、作業測試一目瞭然。

總的來説,備學生是備課的核心環節,備學生的工作效果對於備課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的現實狀況是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志趣的基礎上備課,在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髮展規律的基礎上設計教案,才能備好課,技術條件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瞭解學生的方法,我們在教學工作中要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分析學情,確保課堂教學的高質量。

信息技術課的心得體會 篇12

新世紀之交,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已經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會的根本任務;轉變教育觀念是學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根本保證。課程的改革是整個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其目的在於“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面對課改,我們教師能做到的,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跟從,我們應以這場波及全國的新課程標準改革為契機,使我們教育觀念、教育行為更合符科學性,更利於培養適應時代需要和全面發展的人才。

作為一個從事信息技術教學的老師,首先要明確新課改的目標:以學生髮展為本,就是堅持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方面目標的全面發展;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重視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即新課改背景下,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對教師來説有許多的壓力,但我相信在新課標的指導思想下努力探索各種教學方式,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結合新課程理念,大膽嘗試各種教學設計,就一定能把新課改穩定的推向成熟階段。以下是本人在信息技術課程改革實踐過程的一些體會。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新課程觀。

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豐富學生的各種素養,新課改特別強調各地要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落實地方課程,開發校本課程,並要求有條件的地方應編寫具有地方和學校特色的相關教材。從某種程度上説,課程問題已成為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需要我們高度重視。那麼,我們所需要的新課程觀是什麼呢?本人認為,至少需要把握這幾方面:

(1)真正關注學生的主體要求與主體意識的培育,強調對學生個體生命發展的關注,更多地注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育以及對學生人格的完善。

(2)明確課程是實施培養目標的施工藍圖,是組織教育活動的最主要依據,但並不是課堂教學模式化的“美麗藉口”,教師必須把以新課程為依託的教育活動當成是一種創造性勞動,使教學在創造中發展,在發展中創造,演繹出無窮的生命力。

(3)最為關鍵的是,在思想素質方面,教師應依託新課程中的人文因素,使教學中的情意因素和過程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以達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和諧可持續發展,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成為教學內容的血肉,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

二、以興趣為導向,用新課程的理念來主導學生主動學習。

新課程的理念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高中的信息技術新教材,已經向我們提出了挑戰。教材裏的內容,不再像以往的那種“軟件説明書類型”的教材,而是以信息處理與交流為主線,圍繞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需求,強調信息技術與社會實踐的相互作用,這給我們帶來了很深的思考。這樣的課程需要我們花更多精力去研究。但我想重要的一點還是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我們的教材和新課程標準,充分調動激發學生的興趣,並將這種興趣遷移到如何學好課本的知識點上,這樣課堂效果會更好一些。當然這需要我們老師去發掘,去想象,拿出更多更好的辦法來吸引學生。

三、形式多樣、體驗過程。

結合新課程的要求,採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對課程充滿着期待感。新課程帶來了新穎的教材,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理念。每堂課都有固定的一些任務,如何讓這些任務在規定的時間裏圓滿完成,是我們需要面臨的問題。在教學中可以採用多種教學方法,例如:演示法、任務驅動法、主題活動法等等,大膽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解決實際中碰到的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獲得知識技能。

三、正視差異、面向全體。

由於學生的家庭環境不同,有的同學家有電腦,對一些簡單的操作、技能都已經自己學會了;但有一些同學是第一次接觸到電腦,要在短短的45分鐘裏能完全掌握教學內容是不可能的,因此存在差異是可以理解的。

雖然新課程的到來給我們提出了難題,但是,只要我們能認真對待它,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認真總結,前面的路肯定會越走越平坦。

信息技術課的心得體會 篇13

隨着高科技的迅猛發展,使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成為現代教育一個重要標誌。教育要面對信息時代的挑戰,就要促進教師角色的轉換,打造一支新型的、既有專業能力、又有信息素養的教師隊伍是現代教育首要任務。談談如何在新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轉變教師的角色呢?

1、堅持終身學習,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

現代社會的發展具有高度的不可預測性和複雜性,教師現有的知識不可能終身受用。信息渠道的多樣化,不僅使現在的學生變得獨立,同時也向教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就課程改革本身來講,也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動態過程,也會出現許多新問題和新觀念。所以,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順應時代的變化,才能滿足學生越來越廣泛的知識需求。

2、加強培訓,轉變教師整合觀念,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的能力和水平。

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最關鍵的因素是教師,因此教師培訓就成為教育信息化的當務之急。教師培訓的的首要任務就是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這就要求教師適時地轉變原有的教學理念,許多教師認為整合就是“1+1=2”,是簡單的累加,對整合的本質缺乏認識。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要把信息技術課程與學科課程融合在一起,誰的課程課件技術水平最高,誰的整合就做的最好,甚至評價課程整合的好壞標準也放在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上。在教師的培訓中應該糾正這種觀念,指導教師要真正的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學習中去,從而提高教育質量。作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育培訓,我們還應該加強技能方面的培訓,信息工具(手段)在現在和未來的教育、教學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教師只有掌握了相應的的操作技能,才能適應信息時代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必須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具有獲取、交流、處理與應用教學信息的能力,並具有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相整合的能力。

3、構建新型的評價體系,調動教師實行新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積極性。

在傳統的教育中,每個年級、每個班級的學生都會有等級之分:優等生、中等生、差等生。而成績就是衡量學生好壞的標準,這些因素會阻礙教師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對於學生的評價標準,其實已經有專家提出構建新的學生評價體系,可是這樣的觀點還是得不到大多數人的認可。現在的社會需要的是綜合能力強的人才,而學校的任務就是培養這樣的人才,學校可以實行多元化的考試製度、建立彈性的教育制度等措施去考核學生。根據他們的長處,為他們提供一個開放的平台,去鍛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這就需要改變教師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學生評價標準的改變,教師就會排除好成績的顧慮,從各個方面去培養學生,鍛鍊他們的自主學習和探索的能力,從聽過整合,到實施整合,再到會整合,從而提高實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積極性。

其次,為創新人才的培養開闢途徑:第一實現多元化的考試製度。第二建立彈性的教育制度。第三不拘一格的才人標準。第四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目標。

信息技術課的心得體會 篇14

我懷着激動的心情來到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參加“20xx年農村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省級培訓”,培訓時間是7月4日至7月13日,為期10天。七月的天氣格外悶熱,一百多人坐在一起聽講座,上機練習,可想而知,每天都是大汗淋漓,但沒有一個人中途退卻。為什麼?因為本次培訓內容的安排非常豐富,都是我們在實際教學工作中能夠運用,並能指導我們實際工作的一些知識與理論,真的是給我們補充了能量,也開了眼界,也讓我們感觸頗深。同時也是因為這些紮根在農村學校的老師們都非常珍惜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每個人都爭分奪秒地努力地學習。經過10天的緊張學習,在傾聽教授、老師們的經驗傳授的同時與全省各學校眾位老師在一起學習、交流,對現代教育技術條件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也促使了自己在以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運用。在幾天學習中,讓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轉變:

1、在學習中,我最大的體會是我在教學思想上的轉變——教師必須具備的.先進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十分注重用未來教育的先進思想武裝每一位老師的頭腦,從而達到使老師們的思想和技術融為一體。説實話,參加本次培訓的老師們絕大多數是來自比較偏遠的農村,有的老師甚至連什麼是郵箱、怎麼製作幻燈片等極其基本的信息技術知識都不懂,很難想象那裏的孩子們將比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們失掉多少開闊眼界的機會呀!培訓使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整合的重要性,深深地感悟到在語文教學中適當地使用信息技術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強化學習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學習讓我認識到了繼續教育的重要性,樹立了終身學習的目標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心得體會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心得體會。“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一名來自農村的教師,本次的學習讓我在思想上深刻地認識到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適應時代與教育的需要。在現如今這個信息化的時代裏,只有樹立了終身學習的目標與觀念,才會激勵自己去努力學習,不斷進步。

3、學習讓我認識到,雖身處農村,但思想不能落後,不能每天只坐在那慨歎技術的落後,應努力有效地利用好學校的現有資源,讓它服務於學生,服務於教育,努力縮短我們的孩子與城市孩子的距離!

總之,在學習中我克服了天熱、想家、身體不適等很多困難,每天都積極、按時參加培訓中的各種活動。學習中我時刻牢記,我不僅僅是我自己,還是十小和琿春市的代表,我為能夠參加這次學習我感到非常的榮幸。十天的努力學習我不僅順利結業,還被評為了“優秀學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心得體會在最後的成果彙報交流種,我代表小組進行交流,把我們琿春市的信息技術水平與“以學為主,當堂達標”的教學模式介紹給了來自全省各地的老師們,收到了極好的評價,尤其是我們培訓班班主任東北師大鄭燕林老師的讚揚。

新的學期開始了,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我要真正將先進的教育技術合理地融入自己的教學中,使之轉化為教學工具,以進一步吸引學生、激勵學生,在拓展自己教學創造力的同時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努力將信息技術整合於學科教學之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信息技術課的心得體會 篇15

讀了《教師如何上好信息技術課》一書後,我從這本書中有了以下幾點認識:

一、課堂教學活動要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結合

課堂教學學習要儘量來源於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利用學會的信息技術去了解、解決這些問題,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表達自己思想的意識和習慣。例如,安排學生學習修改文章時,可以考慮以寫文章為一條主線。通過寫“文章”掌握文檔的錄入、段落格式的設置、編輯修改;從而引導學生設置不同的字符格式;掌握用複製粘貼的方法完成需要重複輸入的內容。

二、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要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任務的設計只是好的開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儘可能真實的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情境,讓學生面臨需要解決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再通過剖析案例、描述情境,引導學生討論、發現問題,導入學習目標,使學習直觀化和形象化。

2、探究實踐,解決問題

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有關線索或資源,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的。有的知識由教師講解,例如打開文件、插入圖片的方法,結果唯一,為了提高課堂實效性,可以由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在探究的過程中,可以參考教材、自主嘗試、生生相助、請教老師等多種方式來學習,這個過程中教師巡視指導,發現有創意的學生和優秀經驗、歸納存在的普遍問題,然後指導學生彙報解決問題的方法、展示學生創意和經驗,引導學生歸納方法、繼續完善作品,並通過進一步的練習鞏固新技術的使用,最終完成作品製作。

3、交流評價,完善作品

交流是學生反思問題的解決過程,相互評價或自我評價,教師適當作出點評。為了給每個同學表達自己想法、觀點的機會。通過展示交流和自評互評的活動,能夠發現他人的優點,找到自身的不足並進行修改完善。懂得欣賞自己和別人的長處,正確的評價自己和他人,揚長避短,共同進步。

4、總結知識,拓展知識

通過學生反思問題的解決過程以及相互評價,教師幫助學生作出歸納與總結。引導學生説出學習收穫,對本課、本單元所學新知識進行彙總,關注新舊知識的聯繫和遷移,幫助學生形成信息技術知識的整體觀念。

三、課堂教學要提倡研究生成性學習。

研究生成性學習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選擇一定的課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主動探究的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採用研究生成性學習方法,可以較好地完成以上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在研究生成性課題選擇時既要結合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內容,又要符合國小生的年齡特點,還要結合學科教學內容,選題要注意循序漸進的原則。

因此,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我覺得國小信息技術的學習應給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活動和探究的空間,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應以活動為主線,以活動貫穿國小階段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技能、方法,培養有關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p9pel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