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中醫心得體會十篇

中醫心得體會十篇

中醫心得體會 篇1

傳統中醫,很多人很奇怪,這是什麼科室,一般醫院似乎好像都沒這個科室的。是的,好像只有在我們醫院才有。雖然省人是中醫院,但其實基本上已經西化了吧。為了保留,或者説是特色,或者説是應付檢查,設立了這麼個科室,治療疾病時,保留中醫傳統特色,辨證論治。確實,在這裏感受到了比在其他任何一個科室都要濃郁的中醫氛圍,也只有在這裏有這種氛圍吧。這裏的病人在治療上首選是中藥治療,不得不承認,主任開得方是在是好,很多西醫無法診斷的疾病,在這裏都得到很好的解決。但也不得不否認,傳統病房給我感覺,像是個養老院,很多老人常年累月住在這裏不肯走,有些是絕症患者,在這裏等待那個day......

中醫心得體會十篇

這三週,真的是很好的休息了下,實在是太閒了,跟之前的科室打仗似的工作狀態比起來。我跟的這個帶教因為一些個人的原因這幾周

都沒有收病人,我就只好守着手上這兩三個少的可憐的病人。還好其他組的老師有收病人,可以學習學習。在這裏,閒也有閒的好處,趕上專業認證的關口,N多的考試和培訓,正好趁這三週好好看書,充實了下理論基礎。其實我們一直在抱怨説考試太多,培訓太多,還讓不讓我們好好實習?其實仔細想一下,這樣也很好,理論知識的強化對上臨牀的我們是很有必要的,此外,我們還有很多臨牀技能方面的培訓,突然覺得自己能在這裏實習,是多麼幸運,不能再這麼一次次的應付,應該認真對待!這個科室實習結束,就意味我要正式開始大內科的輪轉了。

後面的安排是呼吸內科,心內科,腎內科,內分泌科,過年,消化內科,神經內科,急診科。真正充實忙碌,真正要認真學習的時候來了,終於要來了。前兩天心內科的病例討論,着實讓我着急了一把,對於那個討論的病例,我是如此的一頭霧水,太久沒看西內了,什麼心梗、心絞痛,穩定型不穩定型,診斷鑑別診斷,評級等,居然一竅不通,真的真的覺得好難過,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東西真的還好多好多……一定要好好認真的血,不喜歡那種一無所知,不知所措的感覺。

好吧,接下來,收下心,認真實習。

中醫心得體會 篇2

在學習過程中發現,結合生活實際融深奧醫理於淺顯地生活常識當中。中醫基礎理論重於思辨、抽象、實踐性強,但弱於直觀、具體、可操作性差。因此,在學習中,注意結合自己既往的文化知識及生活常識進行理解,常常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聯繫夏天長期在河水中浸泡的石頭或其他物體的表面所生苔蘚形狀為例,來理解滑膩之性狀,説明舌苔滑膩與水濕的關係,並由此理解濕性粘膩的致病特點。結合既往臨牀實踐,融抽象理論於常見病證之中。如人體皮膚受涼之後,可見惡寒、無汗,鼻塞流涕,胸悶咳嗽等感冒症狀,中醫給以宣肺解表藥物治療後,感冒痊癒。以此説明肺主宣發、開竅於鼻、在體合皮的醫學道理。

也發現這門學科跟中國古代哲學和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密切相關。在其發展過程當中也不斷吸收外國文化,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的一些中草藥,大都原產地都不是中國,足以證明這一點。然而,提高中醫素質,中醫從業人員必須有過硬的基本功。要打好基本功應具備以下三個步驟:

中醫的臨牀工作分為識病、辨病、立法、處方、用藥五大環節,最終必須落實在方藥上。如果沒有精確的處方,絕對不會有好的療效。故中醫歷來視湯頭、脈訣、藥性賦為啟蒙“三件寶”。“湯頭”即“方歌”。中醫素以清代汪昂的《湯頭歌訣》為藍本,並以《醫方集解》輔行。要求“湯頭”必須熟背至信手拈來的地步,臨牀方可應用自如。“脈訣”是指脈學方面的歌訣。現以李時珍《瀕湖脈學》流行最廣,然李中梓《診家正眼》似乎更切實用,故云脈必“二李”。當然有精力多讀幾部更好。諸如:《四診抉微》、《脈訣匯辨》、《脈理求真》等。《藥性賦》是民間流傳多年且影響極大的入門讀物,淺顯易懂,朗朗上口,確實對初學用藥可具初步輪廓。儘管有些內容已不合時代的要求,但仍為廣大中醫所喜愛。除上述“三件寶”外,不可忽略的就是“鍼灸歌賦”。眾所周知,鍼灸是國粹,是中醫走向世界的“利器”。要想學好鍼灸,熟誦歌賦是必備的基本功。諸如:十四經循行、主病、穴位分寸歌、標幽賦、金針賦、通會指要賦、流注指微賦、勝玉歌、玉龍歌以及十二經子母補瀉、流注八法等方面的歌訣均應熟背如流。俗話説:“曲不離口,拳不離手”。以上第一步功夫,屬中醫的“背誦功”。

背誦功之後的第二步功,就是加強古文和醫史的學習。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華民族經過漫長的歷史,給後人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中醫文化,不愧是偉大的寶庫,等待後人去努力發掘。而這些文獻均是用古文寫成。若不在古文上下工夫,勢必很難理解。如文字的構成、詞彙的衍變、語法的差異及古代文學常識、古天文學知識等等均需有一定的瞭解,否則學習醫古文非常困難。

文言文學得好,猶如與古人相與對坐應答,能進行跨時代的交流,也乃人生一大快事,而且學好古文是打開中醫藥寶庫大門的鑰匙。故第二步功夫首先必須“學好古文”。

任何事情,任何學問都有一個發展過程。所以不管學什麼都必須瞭解本門的發展史。搞政治要學政史,搞文學要學文學史。當然中醫也不例外,也應學好醫學史。只有學好醫學史,才能瞭解各朝各代的名醫、名著及其學術觀點,也就是説要了解這些名醫名著是在何等歷史背景和客觀條件下形成的。同時也應瞭解前世名醫的奇聞逸事。譬如:朱丹溪三十歲學醫,三十五歲就能臨證而成大家。葉天士十四歲學醫,先後師從十七人等。這對一箇中醫的學習和成長均有一定的啟發。然而今人視學史為多餘,似乎與臨證無關,實屬大謬。

學古文具備了讀古書的能力,學醫史明確了讀古書的取捨,在選書讀書過程中,自然不會陷入歧途。同時還要博覽歷代醫家的醫論、醫著、醫案,對歷代醫家的成果有一個框架性得了解,對學術理論的構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故第二步功夫為“基礎功”。

要想學好中醫,則必須精讀一些古典醫籍,如《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温病條辨》、《温熱經緯》、《神農本草經》、《醫學心悟》等。

《內經》、《難經》是中醫基礎的奠基。陰陽五行、髒象經絡、診法治則、五運六氣均需從《內經》、《難經》二經中探求。然《內經》中《靈樞》、《素問》各八十一篇,《難經》八十一難,共二百四十餘篇,要想快速通讀,談何容易?故初學者可選用明代李中梓的《內經知要》或近賢秦伯未的《內經知要淺解》為讀本,部分章句必須熟背。

《傷寒論》是六經辨證的典範;《金匱要略》辨臟腑經絡,是辨治雜病的基礎。《温病條辨》系統論述三焦辨證,與《傷寒論》相對而言,使“萬病診法實不出此一縱一橫之外”。(《温病條辨·凡例》)。《温熱經緯》以《內經》、仲景為經,以葉、薛、陳、餘諸家為緯。其中“葉香巖外感温熱篇”主要論述衞氣營血辨證系統,也應熟背。《神農本草經》是方藥學之祖,自然也是必讀之書。清代陳修園《神農本草經讀》可視為初學者較好的讀本。《醫學心悟》一般視為入門的啟蒙書,它是系統論述“八綱八法”之作,且書中載有很多療效高、實用性廣的方劑,如啟膈散、開噤散、半夏白朮天麻湯之類,皆臨牀習用之方。這些醫籍的精讀,可使中醫理論的框架構架起來。故第三步功夫為“構架功”。

如上所述,背誦功、基礎功、構架功為“真中醫”必須具備的三步功夫。在這三步功的基礎上,進而博覽羣書,淹通眾家之長,並廣泛吸取今人經驗,積極引進現代科學技術。古人云:“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早臨牀、多臨牀,從而培養和造就新一代的鐵桿“真中醫”。

漫漫岐黃路,吾將上下而求索。

中醫心得體會 篇3

研修期間,我們按照由公共管理、教育管理及人文素養三大知識模塊組成的課程體系,進行了強化學習。可以説,這期研修班起點高、模式新穎、效果良好。整個課程體系設計科學合理,既關注了當今公共管理和理論前沿,又關注了教育管理的工作實際,既有前瞻的視野,又有豐富的案例分析。雖然本期研修班只有短短的17天時間,但我覺得感觸很多,收穫也很大。下面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彙報一下個人的感受:

一、拓寬了視野,開闊了眼界

這次研修,我們完成了120學時的課程計劃,22門課程基本涵蓋了公共管理專業應涉獵的主要領域,從宏觀經濟學、危機管理、公共管理、公共財政、公共政策、教育管理到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人力資源管理、媒體新環境及應對策略、領導語言藝術、信息技術等等,內容覆蓋面廣,信息量大。聆聽了教育部有關官員及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人保部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中國教育電視台等知名專家教授的授課,領略了名師的智慧和風采,老師們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知識淵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都有獨到的分析和精闢的見解,他們精彩的講解不時閃爍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維理念不斷地受到新的衝擊,從而進一步理清了思想認識上的誤區,解開了許多工作、學習、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寬了視野,開闊了眼界。正所謂:聆聽的是智者的聲音,感悟的是知識的力量;學到的是管理的精華。

二、增長了知識,提升了能力

一是學習了很多科學的管理方法。如中國人民大學侯景新教授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周石教授的“高績效團隊建設”、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李克實教授的“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國際關係學院郭惠民教授的“突發事件處置與危機管理”等專題講座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可以説,通過這次研修,切實地增長了管理知識,增強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管理的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 “管理的一半是科學”指的是管理的制度要合理、科學,即既要符合當前的教育方針政策,又要適合本校的實際情況。“管理的一半是藝術”指的是學校的管理要講究技巧。即要“善管巧理”。 它告訴我們,只有把合理的制度和管理的技巧兩者合二為一,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可以預見,在培訓期間所學到的這些先進的管理方法,必將給我今後的工作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

二是學習了很多新穎的思維方法。如清華大學韓廷春教授的“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分析”、清華大學王孫禺教授的“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中國人民大學謝明教授的“公共政策分析”、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綜合處劉培俊處長的“關於中國職業教育吸引力的若干思考”、清華大學袁本濤教授的“教育的公共性與教育公平”、北京師範大學劉寶存教授的“發達國家的教育改革與發展趨勢”、清華大學李越教授的“中學與大學教育銜接”、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喬玉全處長的“中國基礎教育辦學現狀、熱點和發展趨勢”、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談鬆華教授的“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宏觀背景與戰略選擇”、清華大學王有強教授的“公共財政學”等,從不同的研究領域出發,以不同的研究視角,展現了許多新穎的思維方法,這些新的思維方法,是在既符合政策法規和教育規律,又充分結合自身實際的基礎上,直面現實困難,突破常規思路,創新解決問題的辦法,達到問題迎刃而解,效率不斷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實際上,這些思維方式所閃現出的智慧,就是解決問題能力的具體體現。因此,我覺得這些新思路、新方法對實際工作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它使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能夠心態更加自信,思路更加開闊,方法更加靈活。

三是學習了很多有效的溝通方法。如中國教育電視台聞閘教授的“領導者語言表達藝術”、 清華大學孫靜惟教授的“媒體新環境與應帶策略”、清華大學孟波講師的“管理溝通”等課程,

都結合了生動的案例分析,為我們講述了溝通在現代管理中的重要性,簡言之,溝通,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瞭解,相互理解,就是消除誤會,化解矛盾,摒棄隔閡,就是密切關係,求得諒解,增進感情,達成共識。但凡成功的管理者,無一不是善於溝通的好手。作為管理者,一方面加強團隊內部管理,需要與成員溝通,良好的溝通,能夠使團隊成員理解管理者的管理意圖,能夠激大家的參與感和熱情,能夠引導團隊成員朝着共同的目標團結一致,發奮努力。另一方面創設團隊發展的良好環境,要與外界溝通。無論是要爭取領導的政策支持,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還是要贏得外界的大力幫助,這都需要重視溝通,一方面要保持自信、充滿誠意,另一方面要善於尋找雙方的關注點、興奮點和共同點,促進工作的有效推進。 四是提升了個人修養。如清華大學劉書林教授的“科學發展觀與幹部素質提升”、清華大學李燕教授“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漫談”、清華大學朱漢城教授的“走進音樂世界——音樂賞析”等課程,對提高個人的素養有莫大的幫助。

三、提高了認識,完善了自身

在學習中提高,在實踐中成長,這是我這次研修的重要心得體會之一。通過學習,不僅逐步地提高和完善了自己,而且,通過學習,還促進了反思。一是要注重提高理論修養。通過這次學習,我深刻地感覺到得自己的教育理論水平和管理理論水平離工作實踐對自身提出的要求差距大。這不僅體現在自己學習的習慣上,沒有養成有計劃、有規律地學習理論知識的習慣,而且體現在自己的學習成效上,既沒有對各種理論做到大量涉獵,擴充知識面,又沒有精讀某種理論,融會貫通,更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因此,以後要在學習上更進一步加強,不斷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在學習中提高、在學習中成長。二是要注重積累實踐經驗。理論是在實踐的基礎上,通過概括提煉而成。專家們的工作經驗和理論成果,都是因為他們不僅勇於實踐、不斷探索,而且是因為他們善於總結,注重積累。因此,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要注意收集、總結、提煉成功的經驗,使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方法,並逐步成為自身工作特色,不斷提高工作水平。

三是要注重提高業務水平。通過這次研修,我深刻地認識到,要做好工作,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自身業務水平,以適應現代社會對一名管理者的要求。一方面要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管理能力,掌握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益,使學校發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能夠勇立潮頭,立於不敗之地。

中醫心得體會 篇4

學習中醫,正確掌握和運用中醫知識與技能,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明醫理。醫理不明,縱然知道很多中醫學的知識,但使用起來可能會不得要領,甚至動手便錯。

中醫的醫理並不是一大套高深玄妙難以理解的專業術語,而是自然之道,就是人本來如此的、在這個地球上生存了千萬年來都沒更變過的那些生命規律。比如人總是要吃喝拉撒睡,這吃喝拉撒睡的規律或機制,也就是最基本的醫理。失眠、便祕、厭食、胃腸疾病等等,都是這個時代常見的問題,各種對治的藥品或保健品經常在各式的廣告中出現,似乎也能夠説明這些問題的普遍性和對治的乏效。我們如果不清楚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和機制,就不知道如何調節以幫助身體迴歸到常態,也就無法斷絕出現問題的原因。原因沒有解決,只在業已出現的結果上大做文章,怎麼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呢?就像一邊在治理污染,一邊無視污染源的繼續活動一樣,其治理當然是乏效的。

並且這種無視根本的治理過程本身很可能也是一種污染方式,這樣的話,這種所謂的治理也只是治理者一廂情願地自以為是罷了,對於被治理的對象而言,其實是在承受着更加深重的污染。很不幸的是,這種情況在現實中並不罕見,在醫療領域內可以説是時有發生,我們所能見到的輾轉求醫、久治乏效或病情反覆的病人,大多都在不同程度上經歷了“治療”名譽的“污染”。

就像美國的一項研究所顯示的一樣:每年由於醫生誤診、用藥錯誤以及藥物不良反應和手術失誤造成的死亡人數達到了225400人。臨牀醫療差錯已經成為美國第三大死亡原因,僅僅排在癌症和心臟病之後。其中最重大的一類死亡原因是住院患者死於“藥物的有害、意外或不良作用”,而且發生在用藥劑量正常的情況下。儘管所使用的是經過嚴格審批的藥物,用藥的程序也是嚴格無誤的,但是每年仍然有10萬多患者死於這種藥物意外反應。這篇報告總結分析了39項研究工作後,發現大約有7%的住院患者,即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人曾經歷過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需要住院,延長住院時間,導致永久性殘疾或死亡”。

在此類病例中,患者都是按照醫囑用藥的。上述數字並不包括那些給藥或用藥方式錯誤的受害者,也不包括“可能”屬於不良藥物反應的受害者,也不包括那些未能達到預期療效的用藥患者。換句話説,“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位患者經歷過不良藥物反應”還屬於非常保守的估計數字。

很顯然,臨牀醫生進行的是“完全正確”的治療,但卻導致了至少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人曾經歷過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需要住院,延長住院時間,導致永久性殘疾或死亡”,而且這種事情發生在被普遍認為醫療科技最為先進、現代醫學最為發達的美國。這説明了什麼呢?如此的治療當然是在其醫學理論指導下進行的。那麼,這樣的事實是不是足以提醒我們反思作為指導醫療的理論的重要性呢?

在當代,這樣的事實並不是只發生在美國,如果指導醫療的理論、觀念出現了偏差,類似的事件可以發生在任何方式的醫療活動中。所以中國有一句古語:“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意思是有病時不要盲目地求治,只靠着自身的調整與修復機能,自己會康復過來,不過可能會康復得慢一點或辛苦一些,但也相當於一箇中等水平的醫生在給治療了。言外之意是如果遇到了一箇中等以下的醫生,那就不如不治了。可見我們學醫,最起碼要當個“中等”以上的醫生。

很顯然,中等以上的醫生至少應當知道人體自身的功能及其機制,從而保護、幫助它而不是破壞、擾亂它。中等以下的醫生往往是那些驕傲無知地干擾破壞人體的人,就像《靈樞》所説的“下工絕氣危生”,等而下之的醫生更是時常會做出滅絕人體正氣,危害病人生機的事情。這並不一定是因為他們很壞,根本原因在於他們不明醫理。我們學習和運用中醫的人應該時刻謹慎地觀察自己是不是淪為下工之列,觀察的標準就是中醫的醫理。

一個好的醫生不僅在於他治好了多少病人,更在於他明瞭多少醫理。那麼,中醫的醫理是什麼呢?就是中醫對人體及人體生命規律的認識。我們學習中醫也就是要如實地瞭解一直以來能夠經得住時間和實踐檢驗的傳統中醫學對這些認識的描述,然後通過實踐來驗證我們的學習與理解是否正確。

中醫心得體會 篇5

今年一月的時候,我記得天氣很冷,無意中在某著名購書網站中看到一本超級暢銷書《求醫不如求己》,先到網上看這本書的一些章節,覺得非常棒,立即買了一套。

書送到後,迫不及待地翻閲,當時簡直把作者中裏巴人奉為神仙,驚為天人。書中説了一些經絡和常見穴位知識,還講了一些頭疼腦熱高血壓等常見病運用經絡療法的治療,另外還有一些日常保健的按摩及推拿手法。為了更詳細確切的知道這些手法,比如推腹法,金雞獨立法,打通小週天法,我還到優酷網和土豆網等視頻網站下載了相關的視頻

這本書裏面很多是講到了刮痧和拔罐療法,以及按摩穴位等方面。為了親身體驗這些效果,我又在淘寶網上買了整套的一拔通真空罐和刮痧板刮痧油等等。天寒地凍的,我躲在被窩裏給自己刮痧拔罐。(提醒下,後來通過學習才知道,因為冬天在中醫理論中是屬於收藏的季節,所以如果不是身體非常不舒服,不要輕易的去拔罐刮痧,不要對身體穴位進行強刺激,如果真的一定要進行這些治療,那麼也必須做好保暖工作,而且在治療後半個小時內不要接觸冷水。)

因為我的身體一直都不屬於那種非常強壯的那種,所以才對健康問題有非常強烈的關注,看到這套書的一些療法,用個稍微不太貼切的比喻,簡直就象餓了三天的人突然面前出現一碗白米飯。那種如痴如醉的學習和陶醉,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

中醫心得體會 篇6

我於20xx年3月9日至13日參加了中醫護理培訓學習,學習期間,我們從中醫相關基礎理論到操作實踐進行了強化學習。這期學習班起點高、模式新穎、效果良好。整個課程體系設計科學合理,既關注了當前中醫理論歷史,又關注了實踐的工作實際,既有前瞻的視野,又有豐富的案例分析,更讓我學習到了新的操作技能。雖然本期學習班只有短短的5天時間,但我覺得感觸很多,收穫也很大。

一、拓寬了視野,開闊了眼界

這次學習,我完成了40學時的課程計劃,浙江省中醫院及知名專家教授的授課,領略了名師的智慧和風采,老師們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知識淵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都有獨到的分析和精闢的見解,他們精彩的講解不時閃爍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維理念不斷地受到新的衝擊,從而進一步理清了思想認識上的誤區,解開了許多工作、學習、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寬了視野,開闊了眼界。正所謂:聆聽的是智者的聲音,感悟的是中醫知識的力量;學到的是管理的精華。

二、增長了知識,提升了能力

一是學習了很多中醫理論基礎疼痛方面相關知識,中醫經典在護理中的應用、手法通乳、中藥熱鹽包、腕踝針、藥罐等中醫特色護理技術臨牀應用推廣等,科學的護理管理及病人管理方法。可以説,通過這次學習,切實地增長了管理知識,增強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管理的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二是學習了很多新穎的思維方法。如浙江省中醫院的蔡亞紅老師的中醫癌痛病房規範化管理,俞國紅老師的護理管理介紹,汪永堅老師分享的乳腺中醫護理臨牀路徑實踐及效果評價,這些新的思維方法,是在既符合政策法規和規律,又充分結合自身實際的基礎上,直面現實困難,突破常規思路,創新解決問題的辦法,達到問題迎刃而解,效率不斷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

實際上,這些思維方式所閃現出的智慧,就是解決問題能力的具體體現。因此,我覺得這些新思路、新方法對實際工作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它使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能夠心態更加自信,思路更加開闊,方法更加靈活。三是學習了很多有效的溝通方法。醫患溝通在護理管理中的重要性,簡言之,溝通,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瞭解,相互理解,就是消除誤會,化解矛盾,摒棄隔閡,就是密切關係,求得諒解,增進感情,達成共識。

但凡成功的管理者,無一不是善於溝通的好手。作為一名責任組長,一方面加強團隊內部管理,需要與護理成員溝通,良好的溝通,能夠使團隊成員理解管理者的管理意圖,能夠激大家的參與感和熱情,能夠引導團隊成員朝着共同的目標團結一致,發奮努力。另一方面創設團隊發展的良好環境,要與病人及家屬溝通。無論是要爭取領導的政策支持,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還是要贏得臨牀科室的大力幫助,這都需要重視溝通,一方面要保持自信、充滿誠意,另一方面要善於尋找雙方的關注點、興奮點和共同點,促進工作的有效推進。坐診,給病人予以全面的中醫調護,使中醫護理操作走出病房,走向門診,擴大的潛在的病人羣體,為醫院、給自身帶來新的發展空間。

三、提高了認識,完善了自身

在學習中提高,在實踐中成長,這是我參加本次中醫護理骨幹人才培訓班的重要心得體會之一。通過學習,不僅逐步地提高和完善了自己,而且,通過學習,還促進了反思。要注重提高理論修養。通過這次學習,各位老師引用古代文獻中的相關經典,深入潛出得將那些刻板的文立文講解得生動有趣,我深刻地感覺到得自己的中醫理論水平和管理理論水平離工作實踐對自身提出的要求差距大。這不僅體現在自己學習的習慣上,沒有養成有計劃、有規律地學習理論知識的習慣,而且體現在自己的學習成效上,既沒有對各種理論做到大量涉獵,擴充知識面,又沒有精讀某種理論,融會貫通,更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

因此,以後要在學習上更進一步加強,不斷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在學習中提高、在學習中成長。要注重積累實踐經驗。理論是在實踐的基礎上,通過概括提煉而成。專家們的工作經驗和理論成果,都是因為他們不僅勇於實踐、不斷探索,而且是因為他們善於總結,注重積累。因此,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要注意收集、總結、提煉成功的經驗,使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方法,並逐步成為自身工作特色,不斷提高工作水平。要注重提高業務水平。通過這次學習,我深刻地認識到,要做好工作,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自身業務水平,以適應現代社會醫療水平日新月異的發展,使醫院發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能夠勇立潮頭,立於不敗之地。

中醫心得體會 篇7

中醫護理工作,是中醫醫院工作的重要內容,是體現中醫特色優勢的重要方面,為更好的推動醫院中醫護理工作的紮實開展,讓簡、便、廉、驗的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服務於廣大羣眾,結合我科實際現將20xx年護理人員中醫培訓總結如下:

一、中醫基礎知識學習方面

1、認真學習了《二級中醫醫院管理年活動檢查評估細則》和《中醫醫院中醫護理工作指南》。

2、組織學習了《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常規和規範》,重點學習單病種護理常規。

3、每位護士都積極參加醫院及科室組織的各種形式的中醫護理理論知識培訓,及完成了護理人員西學中的100學時。

4、每月一次中醫護理常規知識的學習和每月一次的中醫理論知識考核,人人過關,人人掌握。

5、每月的護理查房運用中醫辨證施護的方法進行,提高了護理人員辨證施護的能力。

二、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培訓方面

1、護理人員熟練掌握了科室開展的中醫適宜護理操作技能及相關知識,如:熱奄包、耳穴埋豆、穴位貼敷、艾條灸等的功效、適應症、禁忌症,並運用於臨牀。

2、隔月一次的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考核,人人過關。

3、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抓落實,每月的中醫適宜技術操作廣泛開展。每天開展的中醫操作佔總人數的75%以上,患者滿意度調查顯示:良好。

三、專科專病中醫特色培訓方面

1、強化學習了本科室常見病的中醫護理常規及骨科專病護理常規,護理人員熟練的掌握相關知識。

2、護理人員能運用中醫護理方法及中醫專病常規的.知識為患者提供中醫藥特色的康復知識和健康指導。

3、每月按時完成本科室單病種病歷份,病歷的書寫要求體現中醫特色優勢。

四、存在的不足

護士長、專業組長、主管護士三級質控體系監查力度不低年資護士對中醫特色的整體護理落實不到位,辯證施護的能力有待提高。

護理文書中中醫特色體現不夠明顯,中醫專業術語的運用不夠。

中醫心得體會 篇8

本人在參加了七天多的醫院崗前培訓,認真汲取了多位院長和主任的指導教育後,獲益良多。短暫的培訓雖然結束了,可是在培訓過程中獲得的心得體會卻深深地影響了我,特別是對敬畏生命,關愛病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醫者仁心,作為醫務工作者就必須以為患者服務為己任,從點滴做起,使之融入生活。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健康所繫,生命相托,是我們一生的信仰。而醫者仁心的內涵就是手持仁術,胸懷仁心,心繫患者。肩負救死扶傷重任的我們,應該時刻銘記孫思邈的“大醫精誠”,時刻銘記希波克拉底的錚錚誓言,時刻銘記白求恩革命人道主義精神。先賢們的聲音還在耳邊時時鳴響,我們已經奮起前進的腳步,向着新時代更高的目標前進。

“服務好、質量好、醫德好、羣眾滿意”的精神,閃爍着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光芒,樹立了新時代救死扶傷、病人至上、熱情服務、文明行醫的行業風尚和職業道德。也正是“手持仁術,胸懷仁心,心繫患者”的新時代體現。醫者仁心要求我們改善服務態度、規範服務行為、提高服務質量、增強服務水平,真正做到樂羣敬業、厚德懷仁,做維護人民健康的忠誠衞士。

有時候,醫務工作者也會被推到醫患矛盾風口浪尖上,面對太多的不理解,充滿了無奈;有時候,也會因為工作強度太大,不知不覺間變得煩躁和脆弱;有時候,也會因為家人的抱怨和不滿,偷偷流下難受的淚水。但是,無奈過後,是你們不變的微笑;辛勞過後,是你們執着的`堅持;淚水擦乾,依舊奮鬥在最前線。是你們為醫院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此真誠地説一聲:你們辛苦了。

醫務工作者用實際行動,捍衞了“白衣天使”的光榮稱號,手持仁術,用過硬的技術贏得患者的信任;胸懷仁心,熱情周到的對待每一位患者;維護醫院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讓羣眾滿意。

回首以往,我們將深深銘記探索中求生存、求發展的奮鬥歷程;放眼未來,我們將迎難而上,讓紅十字放射出更加璀璨耀眼的光芒。而作為20__屆中醫院的新同志,應該跟上時代的節拍和步伐,以傳承創新精誠的氣魄,用更加飽滿的熱情去投入到明天的工作中,展現出我們別樣的風采。

懷着激動與自豪的心情,我很榮幸地成為醫院隊伍中的一員。面對全醫院甚至全社會的期待,我們醫務工作者必須以十二分的精神來工作,以100分的滿足來上交這份生命的答卷。雖然崗前培訓時間很短,但是我從中學到的知識卻是終生受益的。我們會永遠謹記冰心老師的話,將“仁愛之心”肩負在左,同情之心擔當在右,走在生命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瀰漫,使穿杖拂葉的行人,踏着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悲涼。

中醫心得體會 篇9

在開始進行大三學期的選修課的選擇時,我看到了中醫藥膳這門課程,便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它。其實最開始我選擇中醫藥膳課的原因是因為我很愛吃,“民以食為天”嘛。但當我真正開始上課之後,我更相信我做的選擇是正確的。

周儉老師為我們講的都是一些易於製作的,貼近生活的藥膳方子,都是針對不同人羣的常見病而做的,使我學到了很多養生的方法,原來好身體是可以吃出來的。很多人以為食療和藥膳是同樣內容、同樣目的的一門學科,因為它們都是通過食物來調理機體,但是二者也有着不同之處。食療是以純食品為原料,以保健為目的的一種方式。而藥膳是以食品和藥品共同製作,主要目的是防病治病。可以説中醫藥膳學包含了藥膳和食療兩方面的內容,但更偏重於藥膳。中醫藥膳學注重調理,沒有峻藥猛藥,只要長時間堅持服用,一般都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而且隨着中醫藥膳越來越廣泛的影響人們的生活,目前社會上對中醫養生的關注度逐漸增加,各地都陸續出現了以藥膳為主題的餐廳,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了藥膳這種防病治病的方式,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藥膳方子被研究出來,應用到更多人的生活中,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吃飯就達到治病、防病、養生的目的。

通過對中醫藥膳的學習,使我掌握了不少滋補養生的食譜,現在我也能自己製作一些簡單的藥膳方子。以後我就可以針對自己和家人不同時候的不同需要進行不同的藥膳調配,可謂終身受益。但是藥膳方子也需要有一定的原則。藥膳方子一定不能犯中藥禁忌。既然藥膳是通過將藥材與食材相結合而達到治病、養生的目的,那麼就不能對人體有任何害處,如果一個藥膳方子中的藥材互犯禁忌,那藥膳就不是治病的藥了,而是“致死”的藥!當然,這是最為嚴重的後果,但如果藥物犯了禁忌,是一定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的,那麼你通過藥膳養生的目的就事與願違了。其次藥膳還一定要能夠平衡陰陽,因為食用藥膳的目的就是要養生,如果一個藥膳方子不能平衡陰陽,那麼服食久了就會導致體質陰陽失調,這樣就得不償失了。藥膳的主要目的就在於將體質內有失偏頗的陰陽二氣通過食材的藥理作用進行調和,最終達到平衡的狀態。中醫藥膳的目的還在於調理臟腑、扶正祛邪,將藥材融入食物中,通過日常三餐,慢慢作用於患者,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患者體內的邪氣就會逐漸被食物中的藥材祛除,疾患也會慢慢的治癒。通常人們很容易犯一個毛病,就是別人説吃了這個好,自己就跟着吃,而沒有考慮是否適合自己。中醫藥膳要講究三因制宜,即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是説不同的人體的素質稟賦、體質強弱、性格類型各不相同,各人之嗜好也不一樣,即使在同一人體,於一生中各個時期其體質及血氣盛衰也有所變化。

進行藥膳方子的製作時,必須充分考慮到這些情況,區別對待,採取最適宜的藥膳方案。不同的性別、不同的年齡的人,其飲食宜忌有所不同。不同形態的人,其飲食宜忌也有差異。例如體胖的人多痰濕,適宜多食清淡化痰的食物:體瘦的人多陰虛,血虧津少,所以宜多吃滋陰生津的食物。因地制宜的意思是我國地域廣闊,各地的自然條件、人文情況均不一樣,因而人們的飲食習慣、體質以至所患疾病亦各有異。在選用藥膳方子的時候,也必須注意到地域的不同,相應地選取適應當地特徵的藥材、食材。最後就是因時制宜,人與自然界是息息相關的整體,自然界有寒、熱、温、涼四時不同的氣候,食物也有不同的四性、五味,人們日常生活飲食要與氣候相適應,才能調養機體,健身防病。比如春天氣候漸暖,飲食既不能過温,也不能過寒。當選擇平淡清補的食品,如蛋類、山藥、蘿蔔等。夏天氣候炎熱,人體水分蒸發過多,津液耗傷,消化功能減弱,加之貪食生冷,極易引起消化不良,日常生活應減少肉食,宜選擇清熱生津,易消化的食物,如魚類、粥類、蔬菜、西瓜之類。秋天氣候漸涼而乾燥,人們胃腸功能經過夏天的耗損逐漸增強,但不宜過食葷腥油膩,防止胃腸負擔過重,應選擇平補生津潤燥之品,吃飯的時候配合乳製品、蛋類、梨、蘋果、香蕉和蜂蜜等食品。冬天氣候寒冷,食宜温補,增強禦寒能力,如配食牛、羊、雞肉之類,適當佐些辛辣調味之品,但不能過多,以免生痰助熱。這些都是製作藥膳方子應該注意到的問題。

《黃帝內經》一書中説: 早在 20__ 多年以前, 《黃帝內經》一書中説:五穀為養,五 “ 五畜為益, 五菜為充, 氣味合而食之, 以補精益氣。 ” 果為助, 《神農本草經》收載了許 在古代,藥物和食物是分不開的, 多治病與養生皆宜的品種,如大棗、薏苡仁、芝麻、山藥、 藥膳,古代稱為“食療” 蓮米、核桃、龍眼、百合、蜂蜜等。 藥膳,古代稱為“食療” 、 食治” 食補” “食治” “食補”等。我國著名醫藥學家,如張仲景、孫思邈、 、 孟詵、陳直、忽思慧、李時珍、王孟英等,都曾對藥膳有過 , 論述。如孫思邈在《千金方》一書中設藥膳專篇《食治門》 “ ” 認為: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藥爾。忽 ,深刻地闡述了養生之道, 思慧曾著藥膳專著《飲膳正要》 特別是飲食與保健的辯證關係。陳直曾著老年保健專著《養 , “ 調而用之, 則倍勝於藥也。 老奉親書》 説:人若能知其食性,

中醫心得體會 篇10

《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的而深邃的經典,據説是由伏羲的言論加以總結修改概括而成,同時產生了易經八卦圖,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羣經之首,大道之源。”而中醫發源於中國古代的研究人體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學,它具有獨特地理論體系,豐富的臨牀經驗和科學方法,是以自然科學知識為主體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相交融的科學知識體系。

在我沒進入中醫學院以前,覺得中醫特簡單,就是把把脈,在吃上幾碗湯藥而已。但自我開始學習中醫以後才發現它如此的博大精深,在學習《易經》以後更是覺得中醫實在是太神奇而又絕妙了。其實在我未上中醫學院以前,我一聽《易經》這個名字還以為是少林寺絕學《易筋經》的上部呢,直到上這門課以來,我才漸漸瞭解了《易經》不是武功祕籍,它是一本研究天地萬物神奇而富有智慧的一本書,而且是華夏五千年以來具有智慧與文化的結晶的一本書。

易有太極,是分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和中醫的陰陽八卦圖如出一轍,在中醫研究陰陽用的就是太極八卦圖。世間如同太極八卦一樣是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只有陰陽,而且陰陽二者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陽不離陰,陰不離陽,互增互減。在中醫裏陰陽不調,謂之有邪氣,人亦有病。

陰陽和合,陰陽平衡才維持了世界萬物乃至人的正常運行,又有“天地陰陽不相交,則萬物就不能興盛”,可見易經裏闡述的陰陽比傳統中醫先進多了。已經不愧為“羣經之首,大道之源”且四象在易經中是指陰陽消長的四個方面,又可引申為四時、四方等。在中醫裏,陰陽消長揭示了人體病機病理的發展變化,如陰盛陽虛則寒,陽盛陰虛則熱等。四時,即春夏秋冬。在中醫裏指導用藥及調理人體營衞陰陽。由四象在分出的八卦象徵着自然界的各種物質即:乾、坤、震、巽、離、坎、兑、與其對應的自然物質為天、地、雷、風、火、山、澤,這八種物質與中醫的生命養生又是息息相關的。易經中強調四時陰陽,指一年四時寒熱温涼的變化是由一年之中陰陽之氣消長所形成的。故稱四時陰陽,而人體之陰陽也隨四季的變更而此消彼長,夏秋陽長陰消,冬春二季反之,但春季陽氣開始回升,秋季陽氣減退,這或許也是從易經之學所發現的從而引起到中醫調和陰陽的養生理論之中的吧!人體不止有四時陰陽的變化,在同一天,人體陰陽也有不同的變化。更為有趣的是《易經》中的坎卦,它的性質是代表月亮而人體臟腑大多都和月亮有關。諸如,肝、膽、腸、肺等。人體臟腑經絡和月亮有關,而《易經》中的坎卦,這不知是巧合還是易經和中醫有着不可磨滅的聯繫,也或許是《易經》和中醫多喝月亮有關吧。

《易經》中也教會我們為人,其中的乾卦中説到的龍就是在告訴我們該怎樣走自己的一生,真實的説明了作為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在人的一生不讀《易經》,就是一個最大的損失。

作為一名中醫,不研讀《易經》,我想在中醫上是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的,畢竟《易經》和中醫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現在作為學習中醫的我們,對《易經》不懂不理解也是正常的,但是在自己的求學之路上你會慢慢的明白,到了花甲之年之在看一遍《易經》,我想你會有很大體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jzpgq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