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教學反思與感悟(精選23篇)

教學反思與感悟(精選23篇)

教學反思與感悟 篇1

當我撥動鍵盤敲擊出《“蝶變”的艱辛與喜悦》這個題目時,我的心迅速回到了4月29日——XX市教育局教研室在聚英幼兒園進行的四縣優質觀摩活動的現場。心中想説的話實在太多太多:首先感謝XX市教研室,XX市托幼辦為我們創設了這樣一個展示自我、相互分享、相互學習的平台;感謝聚英幼兒園的全體領導與教職工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場所;感謝其他縣區的幼教同行們為我們帶來的優質觀摩活動;更感謝那些一天之內參與8節教育活動的可愛、可敬的孩子們……除了這些感謝,心靈深處頻繁跳躍的還有更多的感慨、感悟、感動。

教學反思與感悟(精選23篇)

優質觀摩活動本身帶給自己的感慨與感悟:

本次優質觀摩展示共有8節教育活動,首先上場的是我們幼兒園的兩位教師——年富力強、經驗豐富的狄曉燕和年輕有為、活潑可愛的趙曼莉。她們先進的教育理念、完善的活動設計、直觀的課件引領、靈活的教育策略、融洽的師幼互動、自主的學習方式、精彩的欲秀不做“秀”的教學風格……充分展現了我園的素質教育特色。兩位教師的正常發揮使我加速的心跳趨於正常,活動後的掌聲使我輕輕地舒了一口氣。

接着,來自不同縣區六所幼兒園的教師將自己精心準備的活動逐一進行了展示,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她們的教育活動也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可以看出,大家均在盡最大的努力挖掘着所選內容潛在的教育價值,使孩子們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的經驗。如:《有趣的石頭》超大的信息含量,圖片與音樂的完美結合;《快樂的旋轉》貼近幼兒生活的選材,教師引導的耐心;《什麼能溶在水裏》教師全新的理念,嚴謹的語言;《我的大鞋會唱歌》新穎的選材,恰當的教具使用;《我愛洗澡》教師的大膽,孩子們的愉悦;《中國五福娃》合理的環節設計,巧妙的圖譜運用等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給了我很多的啟迪與感悟。

最後,蔣奇老師針對當天展示的8節教育活動從理論到實踐、從選材到目標的定位、從重難點的確立到材料的準備、從環節的設計到過程的實施、從教師的自身素質到駕御課堂的能力、從師幼互動到整節活動的效果等進行了詳細而透徹的分析,並提出了與之相匹配的合理化建議。她那精彩的點評為我們今後如何準備優質觀摩活動、如何評價優質觀摩活動、如何指導日常教學活動指出了明確的方向。

活動背後的故事帶給自己的感悟與感動:

本次展示的8節教育活動中有我們幼兒園的兩節,可以説這兩節活動從選材到最後的展示,我是一直陪伴着兩位老師走過來的,所以我想説,大家看到的可能是結果,是較為成功的活動展示,是兩位教師不俗的風采;而我不僅看到了結果,看到更多的是過程,是活動背後的故事,這些故事藴涵了兩位教師太多的付出。記得有一次研討間隙,趙曼莉老師斜靠在值班牀上,這在平時不會有的舉動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輕輕用手觸摸她的額頭,才發現她發燒了,在我們的勸説下,她勉強去打了點滴後又及時回到了幼兒園,當問起她的病情時,她眼含熱淚搖搖頭:“沒事,我們一定要成功……”當時,我用盡全身力氣握住她的手,讓感動的淚水流向心底。還有我們的狄老師,為了準備這節活動,她把正需要自己輔導的女兒扔在一邊,遠在鄭州的愛人工作忙不能回來援助,竟然選用了千元獎金支持法……這就是我們敬業的教師!這就是我們樸實的教師家屬!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它帶給我的.感觸與感動絕不亞於活動結果本身。

其實,這兩節活動的誕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甚至可以説是一波三折,趙老師的藝術活動《小小芝麻官》是在斃了科學活動《奇妙的旋轉》之後確定的,而狄老師的數學活動《魔術機器》則是在兩節語言活動的不滿意之後選中的。記得確定下內容的當天是週五,距離托幼辦領導來我園聽課只有三天時間。怎麼辦?我們全園上下總動員——為了研討內容,兩位作課教師以園為家力求精益求精;為了趕製教具,很多老師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日卻毫無怨言;為了趕寫材料,領導班子成員幾次加班到深夜仍激情四射;為了趕做課件,王京山老師在電腦前一坐就是一天一夜……正是因為有了那麼多夥伴的支持與幫助,才使我們按時迎接了托幼辦領導的到來,也正是因為夥伴們那種視幼兒園榮譽高於一切的品格,才使我們每走一步都底氣十足,遇到迷茫不躲避,遇到困難不放棄,直至走向成功。這一切的一切帶給我太多的感動,我為自己擁有一羣這樣的夥伴而驕傲,為自己擁有一個這樣的團隊而自豪,當時在我心裏出現最多的語言就是:“眾人划槳開大船”、“人心齊,泰山移”、“團結起來,眾志成城”……

當我得知我們的兩節活動均被選送到新鄉時,最直接的反應是驚喜、是感謝,驚喜的是我們兩位教師能同時接受XX市教研室領導的指導,感謝的是XX市托幼辦領導對我們的信任與照顧,隨之而來的是無盡的壓力。我曾經在心底無數次問自己:“我們能代表XX市的最高水平嗎?我們怎樣做才能不辜負領導的信任、不辱使命呢?”接下來的日子裏,我們領導班子成員與兩位作課教師一起,就托幼辦領導為我們提出的

意見和建議開始了一次又一次地試上,一次又一次地研討,直至把我園大班的孩子全部用完。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試上是在聚英幼兒園,我們給它取名“活動前的熱身”,由於主觀認識上的忽視,我們沒有帶文字材料,受到了嚴厲的批評。直到現在我還清楚地記得“前所未有”四個字,當時,我最強烈的感覺就是“無地自容”。一陣自責之後,我在心底默默告戒自己:今後不管幹什麼工作一定做到“主觀認識”放第一, “認真”二字常牢記。就這樣,在這一次又一次地試上,一次又一次地研討過程中,我們的兩位作課教師勇敢地走出了迷茫、走出了困惑、真正走進了活動,她們設計活動、駕御課堂的能力也得到了明顯提升。正如狄老師所説:“我終於走進了《魔術機器》,不再在表面漂着了……”

通過本次優質觀摩活動,我們領導班子成員和兩位作課教師同樣收穫了很多,從某種意義上説我們完成了一次“蝶變”,儘管“蝶變” 的過程是痛苦的、艱辛的,但從“毛毛蟲”變成“花蝴蝶”之後的心情是激動的、喜悦的,我們願意歷經艱辛、收穫喜悦!在今後的各項活動中,我們會不斷地挑戰自我,盡最大的努力超越自我,針對每個教師不同的特點,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幫助她們完成與之相適宜的“蝶變”過程,努力使我們的每一位教師都成為美麗“蝴蝶羣”中的一隻!面對百花喜飛翔,飛出靚麗、飛出獨特、飛出最美的自己!

教學反思與感悟 篇2

識字6屬詞串類識字,共12個詞語,分為四組,要求會識會寫的只有3個。但這些詞串內涵豐富,分別展現了祖國各地不同的自然風光,字裏行間充滿着一種自豪感。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學會本課3個生字;理解詞語意思;瞭解祖國各地不同的自然景觀,體會祖國地域遼闊和物產豐富。

教學流程是:

一、初讀詞串,讀準字音,讀通詞串。

二、精讀詞串,讀懂詞意,讀出畫面。

三、融讀詞串,把握全景,進行拓展運用。

四、自主識字寫字。

任何一課識字,不能僅僅“就字教字”“就字識字”,不能脱離學生實際,讓識字成為學生沉重的記憶負擔,對識字失去興趣與願望。而應該“把字教豐厚”“引導學生自主識字”,基於這一點,所以教學本課,我意圖藉助圖畫、音樂及教師適當地講解等形式,讓學生在豐富的感性認識中輕鬆愉快地識字,讓詞語與學生的生活建立豐富而緊密的聯繫。另外,識字6整體感強,詞語排列規律明顯,不難看出編者的意圖有這麼一點,即讓學生能夠體會祖國的地域遼闊、風景優美和物產豐富。激發學生的自豪感,這也是課文的難點,我意圖讓學生在適當而巧妙的語言訓練中,在創設的豐富的情境中有所發現和體會。

關於識字。識字6雖然只有3個生字,但在備課時我卻發現這3個字其實很難教,用形和義結合的方法吧,似乎又很難説,用追本溯源的方法吧,又似乎找不到源頭,然後我只有引導學生通過換偏旁記字法也就是用熟字記憶法和編順口溜記字法,主要是想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找到適合他們自己的'記憶方法。

關於寫字。我一直認為寫字其實是用心費力的苦差事,需要有毅力。一二年級孩子每天要寫那麼多字確實很辛苦,但我認為“提筆就是練字時”“認認真真寫字,堂堂正正做人”應成為學生的座右銘,而我們的學生寫字時往往心浮氣躁,急於完成任務,不能靜下心來用心觀察用心揣摩。要想把字寫好,必須反覆地“觀”,反覆地“記”,直至將整個字的形態刻印在腦海裏才行。所以每次寫字前我都會要求學生靜靜地觀察,等會發言,唯有靜才能有效地揣摩記憶。而且我認為像寫字這種技能性的教學,必需教師示範性的引領,教師要以身示範,激發學生寫好字的願望,比如我們每天在黑板上的板書以及學生作業中的批語都應該一絲不苟、工整美觀,給學生一種潛移默化的薰陶,讓學生對書寫產生一種自覺追求,而不是指令性的説教和大聲地呵斥。寫字的好習慣是“模仿”出來的。

總之,識字教學要遵循漢字的構造及識記規律,要注意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

教學反思與感悟 篇3

親情之愛,是一切美好感情的基石。通過這次“表達·交流”綜合實踐的設置,引導學生用心感受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親情,接受一次愛的洗禮,感激親情,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並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瞭解親情的豐富內容和多樣表現,進而豐富對於親情的感悟和認識;最後通過“親情”主題寫作活動,內化關於親情的感悟和認識,學習用適當的語言形式表達自己的真摯情感。我認為教學重難點:1.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2.學會表達學會感恩,學會用適當的語言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

課講完後,感覺不是很順暢,有一種不是很透徹的感覺。其實,作文教學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獨特體會,在上課中要有個性化的理解。但無論如何解讀,終極目標一定是喚醒學生體驗,然後引導去寫。體驗被喚醒後,學生就有了可説的話,也就是有了寫作素材。在引導寫作中,在技巧的指導中,一定結合具體的材料,或文本或學生的當堂作文。

一、 放平心態。

雖然是一堂競賽課,但一定要淡化競爭性,當成普通課來上。課備的再熟練,準備的再充分,緊張都會讓課變形,效果大打折扣。老師的緊張會傳染給學生,心態的失衡,會影響交流溝通。本節課由於莫名的緊張,節奏有點亂。在“説一説”環節後,本來設計板書“點滴言行”四個字,也即解決選材的問題。結果遺漏了,當發現的時候已經到了“議一議”的環節了。本打算本環節後板書,可是又莫名其妙地忘記了。於是只好在快結束的時候補上了,雖然也算完整,但時機不好,應寫在該寫處,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二、 關注生成。

在備課時,往往預設了多種情況。預設不能不考慮,但是預設往往偏離此課此生此時的具體情形。預設會出現與學生交流時產生一種隔靴搔癢的感覺,交流成了各講各話的表述,很難形成統一意見,難以達成具體目標。學生的回答本來很好,但如果缺乏及時的肯定,就會錯失激活更多學生思維的有效時機。有一個女生在回答親情故事時,講了一個書上的事,並補了一句經典的話,親情不能等。此時應該順着此生的不能等往下引導,我們該怎麼辦?這樣一引,就會轉到如何感恩,如何表達對親人的理解上來。可我當時的處理,僅僅是一句重複:是啊,親情不能等。

三、 直指目標。

任何一堂課,都應該有一個具體可行的目標,課就應該圍繞這個目標去推進,去展開。無關的或不要緊的細枝末節,一筆帶過。所謂的精彩,只包括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教師的巧妙點播,學生的有機生成。在講述親情故事中,我講了一個自己的故事。也許太投入,沒把握好情緒,在説的時候數次哽咽,以致影響了教學的進度。作為一名老教師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導演的任務是營造氛圍讓演員去表演,如果自己失控了,演員去做什麼?

四、用好材料

在營造氛圍,創設情境時,用材料一定要注意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個別的特殊的例子沒有代表性。例如韓紅的《天亮了》創作及背後的.故事,雖然感人,但不具備普遍性。我選用的是《天堂午餐》,極其貼近生活。其內容是《天堂午餐》講述的是一個年少輕狂的兒子,平時對母親的辛勞不以為意,甚至對嘮叨的母親發脾氣。當母親擦地時,兒子不耐煩地説:哎呀,別擋着我!當母親叫兒子吃飯時,正在上網的兒子卻回答説:別叫了,煩死啦!面對母親“我什麼時候才能吃上你給我做的飯”的期盼,他毫不在意地回答:“媽,等您老了,我天天做給您吃。”而當母親猝然過世後,追悔莫及的兒子悉心給母親做了一頓午餐,可是再也見不到媽媽的身影……在讓學生談一談哪一點讓你感動時,我的引導不是很到位。導致了材料使用不充分。再好的材料,不能化為自己的東西,也會給人以言猶未盡的感覺。

整節課雖然有遺憾,但是我邁出了這一步,對我的教學生涯,對我的成長意義非凡。我從來沒有這樣思考過平時隨意佈置的作文該怎樣去上,一番探索,一番比較,一番糾結,收穫多多。它讓我懂得了該如何去引導學生寫作,讓我對自己也有了更深的認識,讓我知道了下一步我前進的方向在哪。

教學反思與感悟 篇4

《花兒朵朵》是一首由欣賞曲《快樂的囉嗦》主題詞而來的一首歌曲,歌中將兒童比做盛開的花朵,表現出兒童活潑,健康,向上的形象。本課我設定的教學目標是能夠用活潑,有彈性的聲音演唱《花兒朵朵》能跟老師模唱旋律,提高一定的音樂感知力,為了完成我的教學目標,我重點關注了幾個環節:

1,導入環節

這是一首彝族民歌,學生對這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比較陌生,在課的導入環節,我用

多媒體展示了彝族的風土人情和他們載歌載舞的熱鬧景象,由此引出彝族人民非常喜愛唱歌彈琴,出示打擊樂響板和串鈴,教師示範演奏,學生模仿,演奏熟練以後,在老師的帶領下邊念歌詞邊進行演奏。

2,學唱歌詞環節

這是一首簡單易學的歌曲,在學唱歌曲環節,我採用了整體聽唱法學習歌曲,要求學生

用la隨琴哼唱,在逐步過渡到唱歌詞,期間我還採用了師生接口唱,生生接龍等形式進行反覆練唱。

3創編環節

在老師帶領學生熟悉歌詞以後,引導學生自己填詞,在進行演唱,在唱好歌曲的基礎上加入教材中的呼喊聲,在將呼喊聲教給學生,在進行分組表演,一組演唱歌詞,一組加入呼喊聲。

但在實際教學中,存在了一些不足之處,學生在填詞環節表現的'不是很好,歌詞創編的比較隨意,沒有注重格式,加入呼喊聲環節沒有表現好,有些亂,可能是我沒有很好的引導他們,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教學反思與感悟 篇5

星期三,我上了《李時珍》一課,整堂課下來,最大的感受是:學生在讀課文的時候,缺少一種味道,少了一份激情,一種個性!

李時珍的偉大表現在他有一部偉大的鉅著《本草綱目》,還表現在有一個偉大的編書歷程。這些只能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感悟,並潛移默化地受到薰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把教師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強加給學生,應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我想這就是我剛才覺得缺少一種味道的原因所在。

如:在解決李時珍在編書的過程中是怎麼做的這一問題時,我説課文中哪些語句最能打動你?當學生説出令他感受最深的語句時,應該讓學生説説為什麼這裏令你特別感動?再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獨特感受通過朗讀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我卻沒有把説的機會、讀的機會留給學生,忽略了他們的獨特感受。

上完這堂課,我不覺產生了以下幾點感觸:

1、閲讀課教學重點是什麼?閲讀教學之所以稱之為閲讀教學,其原因在於一個“讀”字,張田若先生認為:“閲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可見“讀”是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徑,朱作仁先生也認為“抓住語感的培養,語文課的特點才能充分體現出來”,忽視了“讀”或“讀”不到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聽説讀寫技能的訓練便成了無源之水了。我想我的這節課就屬於讀不到位吧。可見只有多讀並讀出感情來,才能與作者和文中主人公產生共鳴,才能明白字裏行間的深刻藴涵。因此,閲讀教學要以讀為本,重在悟情傳情,培養語感,讓學生在課上把書讀順、讀好,從小養成正確的讀書習慣,為口頭和書面語言的表達勤輸“養料”。教學中,教師應重在讀的訓練,給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精心設計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讀,使學生始終處在讀書的享受之中。同時,閲讀教學又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要依據學生年齡、心理、認知等方面的特徵,幫助學生解讀文本,選擇讀的方式,制定讀的'目標,引導學生關注讀的過程。“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2、國小閲讀教學應倡導什麼?第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我們在教學中既要注重學生聽説讀寫能力的培養,還應將人文教育融於聽説讀寫的訓練中,寓教於樂、寓教於嬉、化靜為動、教與學統一。要防止從知識本位、教師主宰的極端走向情感本位、學生主宰的另一個極端。既不能以犧牲認知目標為代價來換取認知目標的達成,更不能以犧牲認知目標為代價來換取情感目標的達成。我們閲讀教學應努力做到人文性地讀,達到情知交融的境界,使學生情在讀中悟,理在讀中清。第二、我們的閲讀教學要返樸歸真,要努力做到“活”與“實”的統一。在活的形式中要有實的內容,達到形式活潑,內容充實,過程樸實,訓練紮實,教學時在吟悟上下功夫,讓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去閲讀感悟,活化語文學習,做到活中有方向,活中求實效,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活”。

我覺得我們對新課標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膚淺的表層,並沒有領悟其精要,我們的語文課程改革任重而到遠。

教學反思與感悟 篇6

為什麼現在大部分學生都喜歡唱歌,而對識譜沒興趣呢?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剛接觸識譜時的台階太高了,這就使得一部分學生感到困難、枯燥,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年級學生認知規律的不同,我在採用樂譜上也各有側重。低年級是識譜教學的準備階段,主要採用圖形譜。圖形譜以形象、具體、直觀的點、線、實物、圖形等符號體現旋律的走向與節奏的強弱,有着很強的直觀性與趣味性,非常適合低年級的'同學使用。如在演唱《閃爍的小星》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剪一個小星星,然後邊演唱歌曲,邊用小星星畫旋律線,感受自己對音高的體會。在聆聽《獅王進行曲》時,我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畫一畫聽到的音樂,有的同學聽到了獅王的走路聲,畫了一排高低不同的腳印,同學聽到了獅王的吼聲,也用線條畫了出來.這樣,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音樂符號,在樂聲中“聽音樂畫音樂”或“唱音樂畫音樂”,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學習樂譜的興趣。中高年級的學生開始學習看譜唱歌,這個時期的台階太高了,就會有一部分同學上不去,我採用圖形譜、字母譜與簡譜相結合的形式,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讓同學們快快樂樂學音樂,輕輕鬆鬆學識譜。

教學反思與感悟 篇7

金秋十月,桂花飄香。我有幸參加《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同課異構”的教學研討。下面我將自己的教學做如下反思: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對學生的學習,必須賦予“真實性”的學習任務。這種“真實性”的學習任務可以驅動學生迅速產生學習的需要。基於這一認識,本課創設的問題情境是以校園風景圖為引入,綠色文明指示牌為的圖形為疑問,説説他們的面積,猜想,設疑。引發興趣。這樣設計,由生活中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使學生完成了學習新知的心理準備――成為一名探索者,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

有助於學生感受教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有助於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審視我們的生活,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理解數學,提高學生的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生探索活動開始之前,教師沒有任何幫助,但正是這種沒有鋪墊的教學,學生真實的思維活動得到了體現,問題解決的策略不再像前述教學整齊劃一,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教學過程充滿了生命活力。實踐證明,學生完全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的成長並不需要教師“迫不及待”的幫助,他們需要經歷從混沌到清晰的過程、正確與錯誤的考驗,他們需要的是探索的時空、交流的機會和心理安全的`、富有激勵性的學習氛圍,這些才是學生需要的幫助。

在操作探索,推導公式中。先啟發談話,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然後讓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邊形,每四人一組,想一想,動一動,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呢?

學生動手若干分種,教師要注意巡視,選擇做得對的小組派一名學生給全班演示,説説你們的想法。然後教師再重點的演示和完善的敍述平移(可能學生説得不準確)。這樣讓學生憑藉“獨立思考、小組交流互評”的漸進過程進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在“親歷”和“體驗”中初步感悟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這樣設計,讓學生經歷從特殊問題到一般問題的過程,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做到重點突破,為後面進一步學習面積公式作好鋪墊。當然,在這個環節中不管是操作還是彙報,感覺還不夠到位。

感悟

正如波利亞所説:“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與聯繫。”在案例二中,正是有了自主探索的時空,學生才充分調動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不同角度的探索,想出這麼多的方法來解決新問題;正是有了交流的機會、展示的舞台,學生才敢於大膽表達不同的見解,提出個性化、創造性的問題解決辦法;也正是經歷了從混沌到清晰的過程、正確與錯誤的考驗,學生才從中體會到了數學思考的樂趣、探索成功的喜悦。

多次實踐使我們體會到,只有當教師真正瞭解了學生的需要,才能做到“該出手時才出手”,才能在學生感到“柳暗花明疑無路”時,他才巧妙地“撥開烏雲見月明”,讓學生眼前“豁然開朗”,只有這樣的幫助才是促進學生髮展所需要的真正的幫助。也許這樣,我們的學生會遇到困難和挫折,我們的課堂會失去“嚴謹”和“流暢”,也許預設的任務會難以完全達成,但當我們發現學生敢於獨立思考,奮力向前,大聲喊出“讓我試試”;當課堂成為學生的天地,真正體會到“海闊憑魚躍,天高任我飛”的美妙滋味時,身為教師,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一味地信守着“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觀念呢?

我們是農夫,但不是“拔苗助長”的農夫,應是一個懂得怎樣真正幫助禾苗成長的“農夫”,是一個讓“禾苗”充分享受自由空間、陽光和雨露,也經歷風吹雨打,最終能品嚐到“碩果累累”之喜悦的農夫。

教學反思與感悟 篇8

今天,我給同學們講授了習作3《寫讀後感》。此節習作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發展,運用讀後感這一讀寫結合的形式,激發學生讀寫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那麼,如何讓學生寫好讀後感呢?

要寫好讀後感,關鍵在於把握好“讀”與“感”之間的關係,尤其是結合實際,寫出真情實“感”。在教學中,我發現了學生寫讀後感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

第一、“讀”和“感”分離。有些同學寫讀後感,只寫“讀”而不寫“感”,成了這本書或這篇文章的“內容簡介”。也有同學寫讀後感,只寫“感”而不寫“讀”,成為無根底的隨意而發的感慨。

第二、“讀”和“感”在讀後感之中兩分天下,這也是不對的。前邊的“讀”實際上是寫文章內容簡介,後邊發一通感慨。

第三、不會結合實際,感想很空泛。

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我做了如下的.指導:

一、精心細讀課文。

首先要指導學生用心地“讀”,理解地“讀”,有情感地“讀”。沒有這樣的“讀”,不可能有“感”。

二、要選好“感點”。

一本好書或一篇好文章的讀後感,可“感”的點很多,要寫好讀後感,必須選好“感點”。感點是由書中某一個地方的內容引起的,引發我們體會的地方,它不是憑空產生的。一篇文章,給學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或者説學生從中得到的體會不止一個。面對眾多的感點,我們必須指導學生從眾多的感點中選擇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最善於寫的一個或幾個感點,作為自己寫讀後感的切入點,不可面面俱到。

三、聯繫實際談感受。

讀了一篇文章,產生了對現實生活或自己思想上某些問題的思考,於是激發了“感”。首先,是聯繫個人實際。這個“實際”,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實際,也可以是別人的思想和生活實際。沒有情感的讀後感蒼白無力,有情感的讀後感才能感染人。用作品上的人物、事蹟觀點,聯繫實際生活中的人物言行,這樣的讀後感才是有價值的讀後感,這樣的讀後感才是真實感想。

總之,寫讀後感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係。可以先敍述文章內容,後集中談體會,這種寫法適於只談一點體會。還可以邊敍邊談體會,“讀”和“感”交叉寫,這種寫法可以談幾點體會。不離開文章的內容,要真切聯繫自己的實際抒發感想,聯繫實際一定要實事就是,寫出自己的真實感想。

教學反思與感悟 篇9

《我要的是葫蘆》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講讀課文,屬寓言性質。文章短小精悍,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是深受孩子們喜愛的一篇課文。結合國小語文課程標準,一至三年級“要培養學生通過上下文理解課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並能在閲讀中不斷積累詞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上作了如下的幾點思考:

一、抓住詞句,注重積累

這篇課文比較短,但是好詞好句還是挺多的。如“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句子中“細長”“長滿””、“綠”“幾朵”“雪白”“掛”等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加上這些詞語把葫蘆藤的形狀、葉子的茂盛、花的顏色、大小都描繪了出來,為日後的寫作打下基礎。

二、 以讀品文,加深理解

閲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閲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從而發展他們的語言,達到自己能讀書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教者應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為重點,而對語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可見“讀”在閲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多讀可以訓練學生的語感,多讀可以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多讀可以豐富孩子的表象。但這所謂的“讀”必須是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引導下,匠心設計下,有針對性去閲讀。是為着更深層次的理解課文,更深層次的感受語言而選擇的最佳途徑。

在《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中,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 ”“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閲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最終達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閲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依託文本,啟發想象

低年級學生對人物的感知通常要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巧妙地創設情境可以激活孩子們的思維,從而使之更有效地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本課教學中,為了讓孩子們進入人物的內心,深刻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中創設了幾個情景:在教學“那個人看見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的情景時,心裏會想什麼?”這一環節時,我給學生設計用“那個人看見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可能會( )地説:“( )”這樣的句式來説。

當然充分地讀也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感悟文字,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最後,我設計了一個語言拓展訓練:“第二年春天,那個年輕人又種了一棵葫蘆, ___________________。” 讓學生續編故事,學生依託文本,發揮想象,都能有話説,語言表達能力也進一步得到了鍛鍊。

四、教學不足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1.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於提高。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地促進學生,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好。這一點,

我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磨練,另外,在聽課時多多學習其他老師好的做法。

2.教學語言的再精煉。我覺得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確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瞭些。

教學反思與感悟 篇10

國家的振興在教育,教育的振興在教師,提高教師的素質是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根本保證。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新的挑戰。實踐證明,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把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李再湘老師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會寫就的《教師專業成長引導》一書,為推動教師的整體素質的提升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同時給好學的教師點燃了啟明燈,指引了前進的方向。假期中有幸讀到了李老師的這套叢書,受益匪淺。

一直以來,面對“教學反思”,我倍感頭疼,要寫的似乎很多,又覺得無從下手。反思中發現了問題卻又不及時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於是,“反思”成了走過場,成了應付檢查時“臨時抱佛腳”的拼拼湊湊。歸根結底,沒有明白反思的重要性,更沒有把這個工作落實。讀了李老師關於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提升這一章節,收穫很大。他在書中明確了教學反思的概念,強調了教學反思對教師成長的作用,闡述了教學反思的內容,具體到三個步驟。讀完全篇,讓人有“撥開雲霧見晴空”的感覺。教學反思不是想象中那麼神祕,那麼高深。甚至我覺得反思應該成為一個老師一堂好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課堂的延續,是經驗的積累。李老師在反思內容中提到了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是否對學生有傷害,這個觀點讓人耳目一新。我們總在乎一堂課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更多的時候我們在收集精彩。而同時我們忽略了很多細節。課堂內,教師不經意的動作言語往往容易給學生造成無形的傷害,可教師自己還難以察覺。也許一句用詞欠妥當的批評或是一句嘲弄的玩笑話,都可能觸動孩子敏感的心,打擊他的自信,更大的惡果是興趣的喪失。我們經常説到賞識教育,發現每個孩子的閃光點,我想這些都應該落實在教育的每時每刻。教育要“以人為本”,我們當老師的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因為孩子偶爾的調皮或退步就對其失望,或者在批評人時口不擇言。另外我們要反思課堂內是否讓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得到了不同的發展。要防止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進。也就是説,課堂上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應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安排不同的作業,優生加上幾道“思維訓練題”,讓他們多多思考,增加思維的含量。而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降低學習要求,努力達到基本要求。這樣才能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和諧發展。李老師在書中還提到了要反思教師自己的專業知識。確實,要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就先得儲備好一桶水,否則豈不是誤人子弟?曾經,作為一名國小數學教師,我們總認為憑藉已有水平教國小是綽綽有餘,於是忽略了自身專業素養的提升。殊不知,現代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教育內部進行着深層次的全方位的改革,要求我們創造性地投入新課程的改革。因此我們要反思自己內容教對了嗎?自己的知識儲備能滿足學生旺盛的求知慾嗎?自己的知識能夠滿足數學課程改革的需要嗎?要預先想好學生可能提出的形形色色的問題,並要想好答案。不要不懂裝懂,或是搪塞學生“這是以後學習的內容”。我想,一個優秀的老師,必定以其淵博的學識成為其人格魅力的展示,俘虜學生的心,從而真正培養出優秀的學生。

看完李老師的著後感言,我更是對他多了一份敬佩。“天道酬勤”,勤勉好學的他與數學與教育結下不解之緣,一直沒有終止學習追求的步伐。我想,這肯定源於他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才讓他有工作的熱情和動力。很多時候,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我們多了一份安逸,更多了一份惰性。我們總抱怨備課的單調,工作的辛苦,而更多時候我們沒有用心去享受工作的樂趣。我認為心態很重要。借用楊讕的一句話,別人問她家境那麼好還這樣辛苦工作是為什麼,她説“有些人是舒舒服服過辛苦日子,我是辛辛苦苦過舒服日子。”人,一輩子總要有目標,有追求。讓自己的人生精彩而有意義。李老師曾説,藐視困難,迎難而上,是通向成功的天梯。人生總得有追求,而追求只有同事業聯繫在一起,才能給我們留下有價值的東西。李老師用他的執着追求和鋭意進取換取了他事業上的系列輝煌。與其相比,我感覺很慚愧,從教十五年了,雖説工作兢兢業業,踏踏實實,但沒有什麼大的成績。很多時候,我總認為當老師上好課批改好作業就行了。卻不料久不動連筆都會鏽。而且在教研教改的浪潮中對我們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素養、寫作素養等等。教師有涓涓源頭的溪,教學才能左右逢源;教師有兼容幷蓄的海,教學才能融會貫通。在以後的工作中,要建構終生學習的學習理念。閲讀面越廣,心胸才會更開闊,做人就會更完整,吸取的營養才會更豐富。

韶逝,歲月輪迴,青春不悔!李老師面對成績“而今邁步從頭越”。我當從他的經歷中學會勤奮努力,學會堅持不懈。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一個真正受學生愛戴、尊重的好老師!今天,我在別人的經歷中感悟,明天我在自己的感悟中成長!

教學反思與感悟 篇11

在九年級緊張的備考複習的情況下,學校仍然非常重視市裏組織的這次九年級複習比賽課,一再強調我們備課組要高度重視,希望通過這次活動,引起語文老師對現今九年級語文複習的思考,提高會考語文複習的效率。我在複習備考的過程中,也時時感到複習不充分,總擔心學生掌握不牢固,複習時間不夠用的困惑。我抱着試一試的心態,尋找更高效的複習策略,參加了這次複習課比賽。

議論文複習比較枯燥,知識點多,一課時能講的容量不能太多。如何設計合適的教學目標呢?從摸底測驗中,我發現同學們這次考試中選擇題的得分率是比較高的,而第3題的得分就不容樂觀了。這正是我這節複習課可以重點突破的地方,也正是同學們可以提升的空間。把教學目標訂得小一點(只重點講好一個知識點),具體一些(爭取提高一分),無論是對老師還是學生而言,都覺得比較有信心。這也是這次課我自我感覺上得比較好的原因。

複習課,以前的概念就是反覆的練習、反覆的評講,就是舊知識的再一次炒冷飯的過程。通過這一次的比賽準備,才覺得複習課其實也是一節新的課,要根據學生情況精心去設計的課。學生已懂的知識無需多講,學生很難懂或者暫時難以弄懂的知識也少講。重點應該講學生現在不懂,經過老師的講解、學生的體會容易掌握的知識點。這次議論文的第3題,俗稱開放題或者主觀題,大部分學生還不是很瞭解該題的答題方法和技巧。因此我覺得根據學情去確定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了讓這節課上得有意思些,我根據當今比較流行的電視活動,精心設計了比較有亮點的環節:“MVP頒獎”“我是大評委”“變形記:會考,我來命題”“做題吧兄弟”。這就像電視上説的一個交通協管員,用當今大家非常熟悉的網絡語言去勸解交通違規的人,成功率很高。其實説白了,“MVP頒獎”就是表揚做得好的學生,“我是大評委”就是讓學生給答案打分,“做題吧兄弟”就是文段練習,“變形記”就是讓學生當出題人。因為變成了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都比較高。而“變形記:會考,我來命題”這一活動環節,讓學生從命題者的高度去揣摩命題者的想法,從文本的選擇和開放題設計的初衷去推測命題者的命題,這有點象反向思維,有助於學生去理解命題者的想法而能夠更好地答題。學生們的反應也讓我很感意外,他們感覺就像是個真正的命題者,説文本的選擇會選擇立意明確、新穎、深刻、影響深的文章,站得很高看得很遠。

議論文的答題,無論是選擇題還是簡答題、主觀題等,要想答題準確,很重要的一環就是真正地讀懂文章。如果沒有讀懂文章,而空談一些解題的方法和答題要點,都是緣木求魚。而要讀懂一篇議論文就要平時養成一段一段認真理解、分析,適當地做些圈注的好習慣。這在一節課裏是很難達到的,需要在平時的議論文的訓練中持之以恆地訓練方能有效。

教學反思與感悟 篇12

——聽黃豔老師執教《“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有感

今天聽了我校區級骨幹教師黃豔執教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第二課時教學,深有感觸。黃老師那親切的語言、自然平等的教態,紮實深厚的教學功底,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獨特的教學風格和良好的語文學科素養,都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讓我受益匪淺。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課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的主題是“父母之愛”,讓學生通過閲讀課文,感受父母之愛的深沉與寬廣。學習這個單元的主要任務是,“把握主要內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樣通過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表現父母之愛的。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課文主要寫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寫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詩,母親對此的評價是“精彩極了”,父親的評價卻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極了”的鼓勵和“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長為一名著名作家,並且明白,父母兩個極端的斷言,其實是兩種不同形式的愛。文章語言平實,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愛,理解愛,明白鼓勵與批評在成長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學習這課的具體目標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説説父親和母親對巴迪的詩為什麼有不同看法;通過人物動作、語言和心理活動描寫的語句,體會作者怎樣逐漸理解了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愛,感受愛的不同表達方式。

黃老師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有這樣幾個亮點:

1、這堂課的強化了目標意識。

黃老師在課堂上的每個環節都要有強烈的目標意識,要做到心中有數,有“的”在先,這樣教師的教才能遊刃有餘,學生的學才會有的放矢。上課不只是完成預設的任務,要根據學情的變化,靈活調整預設的環節。當學生的感悟水到渠成時,不妨趁熱打鐵,達到認識的完整性,深刻性。如,讓學生默讀課文第1-14自然段,標出母親評價的動作、神態、語言的語句;父親評價時的動作、神態、語言的語句;“我”聽到父母評價後的感受的句子。在交流中,讓學生品讀,説出感受。老師小結時告訴學生,抓住心裏活動,動作、對話來描寫人物,是一種很重要的描寫方法。讓學生學有所得。又如,學生對父母的愛的認識,從字面上都能理解而且有些學生説得挺精彩的,老師馬上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談談生活中你擁有怎樣的愛,讓學生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透徹。學習這篇課文是要通過人物動作、語言和心理活動描寫的語句,體會作者怎樣逐漸理解了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愛,感受愛的不同表達方式。黃老師在這一點上也處理得很好。

2、重朗讀、重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部分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景。”關於閲讀教學,標準中進一步提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學習,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

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悟、體驗和理解。”立足教材本身的特點,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認知水平,把學生自選學法,自讀自悟,教師扶助點撥作為基本的教學模式,以師生共同參與學習、營造和諧的課堂學習情感氛圍為特色。

這篇課文既有鮮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滲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質兼美,富有人情味,而且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感體驗十分接近。當學生交流到母親的評價時,黃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作者的不同感受。讓羣體通過有感情地讀來獲得內在的感悟、體驗,達到資源共享,課堂教學將更加“豐實”。因此,黃老師這一點上做得特別到位。首先是引導學生讀課題,除了齊讀,還請了四五個孩子讀,“精彩極了”讓學生讀出興奮,讀出驚訝,讀出眼睛亮亮的;“糟糕透了”讀出不滿,讀出批評。讀第一自然段,讓學生抓住母親的動作、神態、語言,讀出母親的驚訝、興奮、鼓勵。通過一遍又一遍的朗讀,學生不僅讀懂課文,還讀懂了文字背後的故事。如學生答到,我看到了這是一個温馨的家庭。語文教學就應該這樣重朗讀重感悟。

教學反思與感悟 篇13

第一教學內容的反思,教學反思感悟。教師的授課必先確定授課的內容是什麼,重點、難點如何把握,時間和內容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一堂課或一個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深度與淺度相差懸殊,師生互動交流並非融洽,教法與學法相脱節的現象發生。通過對一堂課或一個單元的課後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誤,可對下一知識點的教學產生催化的作用。

第二得的反思。我們反思並不全是反思錯的,有成功的經驗。只有認真的及時的總結每個教學過程中的得與失,用高層次和水平來思考我們才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進教學。在語文教學中,表現為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對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以及在課堂中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機智等等。

第三教學方式的反思。授課方式的反思是反思中的重中之重。它應包含課堂環境條件是否讓參與教學活動的人產生積極向上的情緒,是否提高、增強人的活動能力,教師激情是否高漲,學生學習熱情是否高亢,怎麼樣才能創造既有舒適感又有生活情調的高雅活動場所,同時,內容怎樣處理,順序如何調查,語言怎樣運用,教學手段如何利用,課堂結構如何佈局,學生興趣怎樣激發,師生互動交流平台怎樣構建等,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感悟》。

教師教學反思的過程,是教師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討與解決教學目的、教學工具和自身方面的問題,不斷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不斷提高教學效益和教科研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的過程。也是教師直接探究和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不斷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全面發展的過程。

每個教學過程中的得與失,只有用高層次和水平來思考,我們才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進教學。探索教研之路,提高教學質量,總結和積累教學經驗,教訓,創造出新的教育方法。因此,在行動與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是每一個教師應該不斷為之努力的方向。

而在新課程形勢下要求:一個稱職的教師,決不能“教書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與時共進。而課後反思是教師對所授課程的一種補充。好的課後反思可以起到承上啟下、畫龍點睛之作用,再完美的課堂教學或多或少都會留下這樣、那樣的缺憾。總而言之,我們的教學要在不斷的反思中,力求更大的進步。

教學反思與感悟 篇14

【案例描述】

學習了連續兩問應用題後,有這樣一道練習題,“商店裏有185個書包,賣出一些後,還剩107個,賣出多少個?又運進書包249個,現在有多少個?”批改時發現有許多學生寫成:185-107=78(個),78+249=327(個)。顯然,他們是受了連續兩問應用題解題思路的影響。而受這樣的影響,很大程度上緣於學生解題時的不良的思維習慣與模仿、記憶式學習方式。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是這樣做的:

師:(先把題目與錯誤的解題過程寫在黑板上)請同學們認真地讀題,想一想這樣的解法對嗎?如果錯了,你認為錯誤的原因是什麼?

(起初,有的學生不以為然,他們還沒有意識到解法是錯誤的。可經幾個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不斷地嚷着“錯了!錯了!”就使得他們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

生:老師,我們把第一個問題求出的78個當成剩下的書包了。

(顯然,這位學生屬於“上當者”。)

生:老師,我們是受了今天學的連續兩問應用題的影響,把第一個問題的結果當成了第二 個問題的條件。

(了不起,這位學生一語中的,其他學生聽了頻頻點頭。)

師:這道題與連續兩問應用題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我趕緊抓住機會,讓學生區別連續兩問應用題與一般兩問應用題之間的不同,以便學生更好的認識連續兩問應用題的結構。)

生:這道應用題和連續兩問應用題一樣,都有兩個問題。不同的是這道題如果沒有解答完第一個問題照樣可以解決第二個問題。

生:這道應用題的兩個問題之間沒有聯繫,而連續兩問應用題的兩個問題是有聯繫的,其中第一個問題是作為第二個問題的條件。

師:對呀,連續兩問應用題中必須先解決第一個問題,然後將求得的結果作為條件再解決第二個問題,兩個問題的解答是有先後順序的。

看來,學生明確了連續兩問應用題的結構和數量間的關係。我並沒有因此滿足,準備趁熱打鐵……)

師:這道題能給我們什麼啟示?

生:以後做題時,一定要認真讀題,把題目意思弄清楚。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苦口婆心的要求學生認真讀題,可收效甚微,而經學生自己感悟得到的體會,想必定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不能因為課上教了什麼,做作業時就不動腦筋地照課上學的去做。

(這麼深奧的道理在幾分鐘之內學生就體驗到了,這令我欣喜無比。)

【案例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學生解題發生錯誤後,教師沒有包辦分析錯題,而是在留足充裕討論時間的基礎上,讓學生反思錯誤形成的原因及由此得到的啟示,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反思是一項重要的思維活動,是數學學習的動力。讓學生學會反思,對自己的判斷與活動甚至語言表達進行思考並加以證實,能使學生真正深入到數學活動中;抓住數學思維的內在實質,為他們的後繼學習積澱經驗與方法。如何引導學生反思,讓學生在反思中感悟?我是這樣做的:

1.引導反思知識獲取的過程,領悟學習方法。

在教學活動中,我比較注重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實驗、合作探究。主動獲取知識。可是,往往新知一旦得出,就馬上進入練習階段,很少有教師引導學生對知識的`獲取過程進行反思。其實,知識的得出固然重要,但讓學生反思是採取何種方式、通過何種途徑獲得則更有意義。因為後者能為學生積累諸多的學習方法,能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打下厚實的基礎。

如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後,應引發學生回憶:剛才是通過怎樣的途徑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的?(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後推導出的)這對你以後的學習有什麼幫助?(當以後碰到一個新圖形時,可以想辦法將它轉化為已經學過的圖形解決)可見,反思後,學生易於形成—定的學習方法,這對於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益處。

2.引導反思錯誤造成的原因,糾正不良的解題習慣。

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很多錯誤,並非是方法不得當,或是知識沒掌握,而是因為某 些不良習慣造成的。如計算時把數字抄錯,計算小數乘法時忘在積上點上小數點,解應用題時斷章取義等。這些錯誤,即使教師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覆叮囑,往往還

是照錯不誤,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學生本人對自己的錯誤行為認識不足,他們在思想上未引起“警覺”的緣故。為改觀上述狀況,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收集自己的錯例,然後分析引起錯誤的原因,並研究避免錯誤的對策。這樣做,學生本人對自己易錯的地方有了較為深刻的體驗,他們在練習時就會自覺地加以注意,從而大大減少許多因非智力因素造成的錯誤。

3,引導反思實驗失敗的緣由,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為了讓學生親歷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我們經常會安排一些實驗。

如:在圓周長的教學中,關於圓周率的得出,我們往往會讓學生分別測出若干圓形物體的周長與直徑,算出周長與直徑的比值,再引導分析比值,得出是個固定不變的數……這些僅僅是教師理想化的設想。而在測量時,由於種種情況,學生算出的比值與圓周率會出現很大的誤差。筆者曾做過幾次統計,計算出比值在3.1~3.4之間的往往不足50%。而教師卻常無視這樣的現象,按預定的教學設計作含糊其詞的解釋:這個比值其實是個固定不變的數,是3.1415926……。筆者認為,這樣 做,對於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的發展是不利的,難以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準確性,從而影響他們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質疑的習慣。應該讓出現誤差較大的學生再測一次,找出引起誤差大的原因。這對於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數學知識,就必須用內心的體驗與創造來學習數學。反思是一種內省行為,它必須由學生親身的體驗方能進行。因此,讓學生學會反思,是提高學生數學素質的重要舉措。我們有必要對此深入研究,以期找到更好的培養學生反思能力的方法與途徑。

教學反思與感悟 篇15

我認為本課的兩大亮點是:

一是用阿姆斯特朗登月時歷險的故事導入,讓學生談感想,引導學生理解這就是感悟,然後給出感悟的定義。這會使學生感到學習寫感悟並不難。思想上比較容易接受,為下面的學習開了一個好頭。

二是引用課本《散步》和《紫藤蘿瀑布》中的感悟和學生習作中的例子,把閲讀和寫作結合起來,讓學生懂得,感悟離他們並不遠,然後用兩個短文做練習,教學中講練結合,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教學思路是清晰的。

但是我在教學過程中,時間的把控不好,前緊後鬆,結果在學生的練習階段時間不夠充分,學生中有一部分人沒有完成練習,每組只有一小部分學生完成了寫作,就匆匆交流,勢必影響寫作的練習效果,而課後往往人走茶涼,不會繼續完成任務,因此沒有完成當堂達標的任務。由此也可看出,本節課內容較多,如果想要高質量的達成目標,也可連上兩節課。另外,由於時間的關係,在學生交流階段,對學生語言的評價也不充分。這些問題,在以後的教學中也應注意。

教學反思與感悟 篇16

從教八年,一直擔任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有一種特殊的偏愛,平日裏願意多讀課改資料,多鑽研教材,在別人身上也學到了一些經驗。以下是自己對語文教學的點滴感悟。

一、重情境

有人説現在有些學校不是學生快樂的精神家園、學習的樂園,而是泯滅學生童心、磨滅意志和創造力的精神牢獄,不是沒有一點道理。有的同學把一首歌詞做了如下更改:“書包最重的人是我/作業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的人、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還是我……”看來,教師在教學中能否重情趣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俗話説,動人心者,莫不先於情。情不深,則無以驚心動魄。教師教學不僅要重知識的教學,還應重視學生情感活動。記得第一次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我遵循教材、教參,語文訓練似乎也很到位,但直覺告訴我學生沒有動情。課後反思,覺得關鍵在於未能創設具體可感的情境。於是,第二次教學時,我着力對教學材料進行重新組織,讓學生潛心調查,分析地球現狀。然後學生潛心會文,綜合思慮,結論讓他們觸目驚心。“我們只有一個家園一一地球,精心保護它吧!”終於成了所有孩子的呼聲。

二、重參與

所謂參與,這裏指的是學生由過去課堂上被動的聽與記轉變為直接參與課堂上的教學活動。有位教師在談到自己教改經驗時有這樣一段發言:“教師在課堂上要學會偷懶。”一語既出,全場傾耳。這個“偷懶”意味着讓學生多思、多説、多練、多參與,少一點教師的包辦代替。這個‘偷懶’意味着教師課前的.精心設計,也取決於教師能否營造民主、寬鬆、和諧的課堂氣氛。前幾天,我觀察了一堂口語交際課《過生日請同學吃飯好不好》,感觸頗深。學生圍坐在老師周圍。開課伊始,師生間沒有了循規蹈矩的問候。老師娓娓道出煩惱:“過幾天,就是我女兒的生日了,她要宴請同學,你們幫老師出主意,請還是不請。”一語既出,天真幼稚的學生,都紛紛參與進來,主動為老師出謀劃策。老師側耳傾聽,相機點撥,循循善誘地引導:説話要口齒清楚,有順序,聲音適中,有條理。在老師平和的語氣中,人人敢説,人人願説。並且能流利地説,正確地説,達到了參與的目的。

三、重合作

合作學習能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參與學習以及表現自我的機會。就我們班級現狀:有四十多人,在開展學習過程中,老師提出一個問題,舉手者數十人。只有一人有幸發表高見,其他人則無露臉的機會。開展合作學習,可化整為零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參與和交流的機會。能搭起展示才華的舞台,使他們感到有被人尊重的愉悦機會。

四、重感悟

特級教師於永正説:“重感悟,就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情要自己在讀中悟,理要自己在讀中悟,法也要自己在讀中悟。”聯繫自己以前的教學,覺得十分可笑,在讀文時,我常説:“請大家帶着喜悦的心情讀。”“請大家帶着的悲傷的心情讀。”感情怎麼能強加給學生呢?學生能不能讀好,關鍵是看教師如何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去感悟。後來我改變了做法。教學《夕照》一文時,我讓學生自言自語。當讀到“這雀躍着的波紋是夕陽得意的傑作。”一向大膽的宋博文在為他人評讀時,反駁道:“我認為某某同學讀的不夠歡快,雀躍一詞是表示像鳥那樣歡快的跳躍,而他的語氣讀的舒緩,沒有了調皮與活潑的感覺,我想試着讀讀。”此時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達到躍躍欲試的最佳學習狀態,老師無需多講多問,只有一條任務,給予鼓勵,給予支持。

教學反思與感悟 篇17

如何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如何儘可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課堂上45分鐘的學習效率,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要教好高中數學,首先要對課標和教材有整體的把握和認識,這樣才能將知識系統化,注意知識前後的聯繫,形成知識框架;其次要了解學生的現狀和認知結構,瞭解學生此階段的知識水平,以便因材施教;再次要處理好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關係。課堂教學是實施高中新課程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不但要加強雙基而且要提高智力,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且要發展學生的創造力;不但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讓學生會學,特別是自學。尤其是在課堂上,不但要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效率,在有限的時間裏,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

一、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分為三大領域,即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因此,在備課時要圍繞這些目標選擇教學的策略、方法和媒體,把內容進行必要的重組。備課時要依據教材,但又不拘泥於教材,靈活運用教材。在數學教學中,要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達到預定的.目標,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要能突出重點、化解難點

每一堂課都要有教學重點,而整堂的教學都是圍繞着教學重點來逐步展開的。為了讓學生明確本堂課的重點、難點,教師在上課開始時,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將這些內容簡短地寫出來,以便引起學生的重視。講授重點內容,是整堂課的教學高潮。教師要通過聲音、手勢、板書等的變化或應用模型、投影儀等直觀教具,刺激學生的大腦,使學生能夠興奮起來,對所學內容在大腦中刻下強烈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選擇例題時,例題最好是呈階梯式展現,我在準備例2時,就設置了三個小題,從易到難,便於學生理解接受。

三、要善於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在新課標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師掌握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顯着特點: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課的課容量;二是減輕教師板書的工作量,使教師能有精力講深講透所舉例子,提高講解效率;三是直觀性強,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四是有利於對整堂課所學內容進行回顧和小結。在課堂教學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堂課的內容,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同時通過投影儀,同步地將內容在瞬間躍然“幕”上,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課的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對於板演量大的內容,如解析幾何中的一些幾何圖形、一些簡單但數量較多的小問答題、文字量較多應用題,複習課中章節內容的總結、選擇題的訓練等等都可以藉助於投影儀來完成。

四、根據具體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每一堂課都有規定的教學任務和目標要求。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能隨着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學對象的變化,教學設備的變化,靈活應用教學方法。這節課是高二的複習課,我採取了讓學生自己回憶講述橢圓的幾何性質,教師補充的方法,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例題的解決過程中,我也儘量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激發學生的思維。此外,我們還可以結合課堂內容,靈活採用談話、讀書指導、作業、練習等多種教學方法。在一堂課上,有時要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教無定法,貴要得法”。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於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都是好的教學方法。

五、關愛學生,及時鼓勵

高中新課程的宗旨是着眼於學生的發展。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要及時加以總結,適當給予鼓勵,並處理好課堂的偶發事件,及時調整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瞭解學的對所講內容的掌握情況。如在講完一個概念後,讓學生複述;講完一個例題後,將解答擦掉,請中等水平學生上台板演。有時,對於基礎差的學生,可以對他們多提問,讓他們有較多的鍛鍊機會,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鼓勵,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能熱愛數學,學習數學。

六、切實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眾所周知,近年來數學試題的新穎性、靈活性越來越強,不少師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難度較大的綜合題上,認為只有通過解決難題才能培養能力,因而相對地忽視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學。教學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證拿出來,或草草講一道例題就通過大量的題目來訓練學生。其實定理、公式推證的過程就藴含着重要的解題方法和規律,教師沒有充分暴露思維過程,沒有發掘其內在的規律,就讓學生去做題,試圖通過讓學生大量地做題去“悟”出某些道理。結果是多數學生“悟”不出方法、規律,理解浮淺,記憶不牢,只會機械地模仿,思維水平較低,有時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蘆畫瓢,將簡單問題複雜化。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過於粗疏或學生在學習中對基本知識不求甚解,都會導致在考試中判斷錯誤。不少學生説:現在的試題量過大,他們往往無法完成全部試卷的解答,而解題速度的快慢主要取決於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練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見,在切實重視基礎知識的落實中同時應重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養。

七、滲透教學思想方法,培養綜合運用能力

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有:轉化的思想,類比歸納與類比聯想的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換元法、待定係數法、反證法等。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滲透在中學數學教材的條章節之中。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恰當在講解與滲透基本數學思想和方法,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方法,從而達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靈活運用和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提高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效率,要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就應該多思考、多準備,充分做到用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學機智,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

教學反思與感悟 篇18

《新課程標準出台後,我們作為實驗學校的實驗老師,一頭紮了進去。可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實踐,許多老師感到心中一片茫然。有許多方面的許多問題令老師無所適從。我也曾受學校委託參加過許多培訓,聽過不少專家的報告,也曾和許多老師進行過探討交流。可感覺遠沒有今天的遠程研修來得是在。雖名為遠修,可是卻能天涯變咫尺。從沒有任何一次培訓或聽報告來得這樣實在。這樣真切。

在“語文綜合性學習”這個專題學習中,聽了兩位老師的兩節課,又聽了授課老師的對課堂教學的感受、想法,和專家對兩節課的點評,以及對綜合性學習的針對性的講授指導,心中的感覺真是痛快極了,過去一直困擾心中的一些困惑漸漸消散了其中的迷霧,露出了清晰的面孔。

首先,是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定位進一步明確,其次是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組織策劃等諸方面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具體説來有如下幾方面的收穫。

一、進一步明確了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綜合性和語文性的關係。所謂的綜合性,就是能夠體現多學科的交流,課內外的溝通。從教學實施的角度看,怎樣充分調動課程資源,其他學科進來有的直接發揮作用,有的是間接的。我們強調語文的綜合性,對於多學科交流這種活動,學生喜歡,他經過比較複雜的組織活動,其合作能力、策劃能力、實施能力等等和動手能力等都獲得提高,這對於提高學生的語文整體素質,是有幫助的。但在實施綜合性的同時要注意往語文性上引導,加強文化薰陶的意識,因為語文課與文化的`關係最密切,同時,引導學生進行審美活動,進入到社會體驗裏面。這同樣體現的是活動的語文性。

二、加深了對因為綜合性學習的整合性的認識。包括多學科的整合,課內課外的整合,文本的東西和自身的生活經驗的整合,要把教材中綜合學習的內容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師的教學框架進行重新的集中整合,使之聚焦與所要達成的目標。綜合性學習要從學生的基礎出發,調動學生各方面的儲備,去理解、接受。然後創設情境,讓學生髮揮。

三、更深刻領悟了“活動”一詞的內涵。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但並不是把課堂搞得熱熱鬧鬧就是活動,活動是一種手段,從根本上説,教師就是充分調動學生感性的理性的各個方面的能力,去認識世界。要注意關注細節,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累,把每個學生的心靈,磨得細膩靈敏。活動的真正內涵是在於把學生充分調動起來,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總之,參加這次第一專題遠修活動,確實收益多多。

當然,綜合性學習是一個正在深入研討的課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就是更深入認識其本質意義,儘可能取得家長、社會的普遍認可,挖掘更多更好的課程資源,深入研究,反覆整合,根據學生的心身實際,更好地發揮這一創造性活動的巨大作用。

教學反思與感悟 篇19

作為一個新教師,對於如何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我覺得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多像師傅以及各位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多觀摩,多研究經典案例。在平日的教學活動後運用隨筆、日記等方式,及時的記錄教學活動的成功、失敗、精彩、錯誤之處,及時分析反思。幼兒教師只有在不斷的教學反思中才能創造更有質量的教學活動,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專業化水平,促進幼兒園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為了更加深化認知,我也學習了

各優秀教師的經驗,總結如下:

一、教學前的反思--邊預設邊反思

從一個教學活動方案初步形成到真正付諸於實踐,我們常常會一次次地否定、修改教學設計,尤其是在公開活動的時候。其實這樣一個不斷否定、不斷修改的過程,就是教師在不斷進行教學前反思的過程。它讓我們更關注幼兒的經驗,更認真地研讀教材,更準確地把握活動的目標、重點和難點。

1.教學前的反思側重於教育活動的目標及價值

教師在精心預設每一個教學活動的時候都要不斷思考:開展本次活動對推動幼兒當前有效發展的價值到底在哪裏?它包括:為什麼在這個時候選擇這個教材;開展這個活動能解決什麼問題,達到什麼目標;可以選用哪些關鍵的素材和資源更好地達成活動目標。

2.教學前的反思要關注幼兒的經驗

在教學前我們必須對幼兒的經驗進行充分地思考:幼兒已經有了哪些經驗?適合本班幼兒最近發展區的、最具有挑戰性的經驗是什麼?幼兒的經驗怎樣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展示、梳理提升和遷移運用?

例:

(中一班的幼兒正在開展“幼兒園裏朋友多”的主題活動,他們很想和朋友一起在幼兒園過生日,並且已經開始相互調查瞭解,製作交換生日卡片。所以在認知、情感和能力等方面,他們都具備了開展“過生日”活動的經驗基礎。在交流“誰是X月份出生的朋友,明日個月出生的朋友最多,誰和誰同月過生日”等問題時,幼兒能很快做出反應,並且生成了很多有價值的話題,如“為什麼2月29日過生日的朋友在今年的掛曆上找不到”“寒暑假裏出生的朋友不能在幼兒園過生日”等。

中二班的幼兒也喜歡過生日,不少幼兒也有在幼兒園過集體生日的經驗。但是他們對自己具體的出生日期並不是很清楚,更缺乏在掛曆上看年、月、日的經驗。因此,儘管一開始在回憶和交流過生日的快樂體驗時也很熱鬧,但之後的報生日找朋友,在掛曆上圈出自己生日等環節就出現了冷場。教師事先預設的一些非常有價值的討論話題也難以深入展開。)

今年非去年,此班非彼班,該幼兒非那幼兒。在開展每一個教學活動前對幼兒的經驗多一份瞭解與思考,活動的質量也就多一份保證。

二、教學中的反思--邊教學邊反思

教學中的反思是一種難度較高的瞬間反思,實際上是教學智慧的集中體現。它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及時主動地根據幼兒的興趣、熱點、生成問題以及學習狀況調整活動的方案和教育的策略。

1.教學中的反思要聚焦在活動中動態生成的事件

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育現場幼兒自發生成的事件或者突發事件,及時進行價值判斷,調整預設計劃,靈活地反饋應對。如在進行“值日生”的主題活動中,原本還是豔陽高照的天氣忽然打雷下雨了,幼兒一下子將視線轉向窗外。教師當即做出判斷:這是個非常不錯的教育契機,於是馬上讓幼兒思考討論:如果你是值日生,你將怎樣記錄晴轉雷陣雨的天氣呢?幼兒頓時回過神,非常有興趣地討論起來。

2.根據幼兒對教師預設問題的反應進行瞬間反思與調整問題是影響教育活動質量的關鍵。

當幼兒對教師的問題不感興趣、不知所云、答非所問,或者答案總是處於同一層次,同一角度時,活動就會出現“冷場”。這時教師就要即刻反思調整自己的問題,甚至可讓幼兒來提出問題,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教學後的反思--反思付諸於行動

教學後的反思最好在活動結束後進行,這樣可以及時把活動中未發現的問題、教育現場生成的問題或者師生間智慧碰撞的'火花等記錄下來,為後續教學做好準備。

1.教學後的反思可注重分析活動效果與預設意圖的相近性

教師在活動後可以問自己:活動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成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哪些環節或哪些問題突破預設,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收穫?如果活動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那麼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等。

2.教學後的反思可側重分析教育現場即時調整或活動後還需調整之處

教師在活動後可以問自己:今天活動中我哪些地方作過調整了?為什麼要調整?怎樣調整得更好?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的科學。人的生活實踐(衣、食、住、行)幾乎都離不開數學,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像花朵、蝸牛、蜂巢等也都包含着數學美。

教師應注意評析過程。因為幼兒期自我意識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依賴他人尤其是成人的評價。教師對幼兒的回答給予某種肯定、鼓勵,是有利於幼兒主動學習,主動探索,調動學習積極性。

3.幼兒的表現欲與知識經驗

幼兒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贊同和表揚。在幼兒心目中,老師是神聖而偉大的,老師説的話會被幼兒全盤接受;老師親切地撫摸都會給幼兒產生巨大的鼓勵。為了得到老師的關注與關懷,幼兒時時刻刻都在表現自己,在強烈的表現欲的“慫恿”下,就產生了幼兒本身也許並不知道問題的答案或沒有關注老師的問題,但為了得到老師的關注仍把手伸得很長很長。

幼兒的知識經驗缺乏,思維方式簡單,腦子裏沒有“標準答案”,也就沒有什麼能框住他們的想法,如明明以自己的方式考慮問題,回答問題。教師不能以自己的方式作為標準來評價,引導孩子,那會禁錮孩子的想法,甚至扼殺孩子剛剛萌發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總之,教學反思説到底是幼兒教師的一種自我意識、思維習慣、批評精神。是幼兒教師發自內心的一種醖釀、思考,琢磨的結晶,絕不能只是膚淺地籠統地隨意待之。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對待教學反思,既要在理論上進行探討,又需要在實踐中進行實驗。只有經過不斷地有效地教學反思,幼兒教師的反思才能有明顯變化--她們從以往教學活動後的“回溯性”反思轉換為教學活動過程中的“改進性”反思,這一轉換將會使幼兒教師們不斷豐富自我素養,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學藝術,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得到更迅速地發展。通過每一位教師的努力,使得幼兒園的教學質量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個質的飛躍。

教學反思與感悟 篇20

1.教學實錄

1.1聯繫實際,提取素材

師:同學們課前進行了調查。現在請大家説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小數?[生答略]

師:老師也調查了幾份材料。課件顯示下圖:

師:這些小數,有些末尾沒有0,有些末尾有0,如:南沙羣島海面浪高2.0米,2.0米就是幾米?[生答後,教師板書:2.0=2]

師:買橡皮和鉛筆盒應各付多少錢?還可以寫作多少元?[生答後,教師板書:0.60=0.6、10.50=10.5]

師:劉偉娜的身高和扣球高度還可以寫作多少米?[生答後,教師板書:1.90=1.9,3.00=3]

1.2引導啟發,提出猜想

師:觀察等號左右兩邊的小數,你能發現小數有什麼樣的規律嗎?請你大膽進行猜想![先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內交流]哪個小組的代表願意來談談你們的看法?

小組1:小數末尾帶0的,可以省略。

小組2:小數的末尾有沒有0都一樣。

……

師:大家討論一下,拿出一個統一意見好嗎?

生:小數的末尾有沒有0,小數的大小一樣。[板書學生的猜想]

1.3驗證猜想,形成結論

師: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是否對所有的小數都適用?還需要用更多的小數來驗證。根據你們的猜想,你能舉出一些你認為是相等的小數嗎?

生:0.8和0.80、0.4和0.400……

師:它們的大小是不是真的相等?還需要進一步驗證。請你們用這些材料[見材料A、B]來驗證一下。[小組合作驗證]

材料材料B

師:誰願意來説説你驗證的結果?

生1:我們先在這個正方形上塗一豎行(圖略),表示0.1,在右面的正方形上塗10個小格(圖略),表示0.10,它們的陰影部分都是一豎行,一樣大,所以0.1=0.10。[其餘學生的驗證略]。

揭示課題,指導學生看書,對比並修正結論。

1.4應用性質化簡、改寫

1.4.1小數的化簡

(1)教師拿出用摺疊卡片做的小數0.600,問:你能説出一個和它相等的小數嗎?[生答略]

教師隨着學生的回答用卡片拉出0.6000000…00[約有1.5米長],問:大小變了嗎?[學生非常驚奇和振奮地説:沒變!]如果它末尾的0像神舟六號那樣繞地球轉77圈,它的大小變嗎?[學生異口同聲:不變!]也就是説與0.600大小相等的小數有多少個?在這無數個小數中,最簡單的是哪一個?[生答後教師揭示:0.600寫成0.6,就叫化簡。]

(2)[屏幕出示]0.5000、13.040、10.00等數讓學生獨立化簡。

1.4.2小數的改寫

(1)學生嘗試把6.07、5.60000、5、1.023改寫成兩位小數。[最後一個數是反例,想進一步強化和突出“末尾”的0]

(2)學生獨立完成後,同位互相檢查,並交流自己的想法。

1.5學習回顧與小結

師:想一想,我們學習小數的性質經歷了哪些過程?你有了哪些收穫?[學生回答和教師總結略]

1.6綜合練習,鞏固應用

(1)你能只動三筆使7=70=700=7000相等嗎?

(2)按要求寫小數。①所有的0都能去掉。②所有的0都不能去掉。③有的0能去掉,有的0不能去掉。

2.反思和改進

(1)學生在學習小數的意義的時候,已經對生活中小數的應用情況進行了調查。環節1.1雖然密切聯繫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喚起了學生舊的知識經驗,但卻似乎是以前調查的機械重複,而且對學生而言,似乎少有挑戰和研究的必要價值。在提取素材的過程中,學生又是在一問一答中,被動地提取“小數末尾有0的數據信息”。那麼,到底組織什麼樣的活動才能既讓學生自己從生活中主動地提煉出研究材料,又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索呢?

改進:讓學生在課前直接調查生活中末尾有0的小數,弄清它表示的具體數量,探討它用別的小數怎麼表示,並利用調查的數據嘗試發現、猜想小數存在的一些規律,記下自己的問題。在再次的試教中,學生踴躍地交流自己的調查成果,很快形成了大量探索小數性質的素材(如:0.60元=0.6元等)。大多數同學都發現了“小數的末尾有沒有0,大小都一樣”這一規律,並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如:“既然0.60元=0.6元,寫成0.6元不是更簡便嗎,為什麼商店還標成0.60元?”課前活動直接就把學生引入了對“小數為什麼存在這種規律”的探索活動,節約了大量的時間。而且,整個交流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一直是活動的主角,人人爭先恐後地展示自己的調查和發現,教師幾乎插不上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教學“小數的性質”的核心任務和難點是引導學生探討和理解:為什麼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而不是讓學生髮現這個規律。絕大多數學生通過課前活動自主發現了小數這個特性,恰好也説明了這一點。但是,年會上的教學卻為此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沖淡了重點,教學定位不當。因此,實錄中的環節1.2應該刪除。

“小數的性質”是基於“小數的意義和計數單位”進行學習的,“小數的意義”是學習小數其他知識的最基本的理論依據。實錄中,環節1.3雖然讓學生應用材料A、B進行合作驗證,完成和經歷了“驗證”這個步驟,但是,學生還只是停留在形象感知的階段,缺乏嚴密的理論論證和説明。這在知識探索和科學研究中是不嚴謹的。因此,如何組織學生從本質上,即根據“小數的意義”,進一步深刻認識和理解小數的性質,同時,為下一步小數知識的學習提供可以類推應用的理解角度和探究方法,才是本節課最該反思、改進和解決的核心問題!

改進:由於學生親身經歷了素材的調查和整理,並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思考,即使課前沒有發現的同學,也能很容易地領會和認同同學發現的規律:“小數的末尾有沒有0,大小都一樣。”因此,在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後,教師就可以直接拋出這樣一個研究性問題:“為什麼‘小數的末尾有沒有0,小數的大小一樣’呢?你能舉例進行解釋和説明嗎?”在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自己作圖理解和驗證。例如:0.2表示十分之二(學生藉助方格圖表示);在它的末尾添上0,就變成了0.20,表示一百分之二十,也就是20個0.01,10個0.01等於1個0.1,所以0.20等於0.2,大小不變。也可以引導學生從計數單位的角度理解:0.2裏有2個0.1;0.20裏有2個0.1和0個0.01,所以,它的大小還是0.2。然後再讓學生自主利用驗證材料B,自己從“小數的意義和計數單位”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釋0.4和0.400為什麼相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暢談自己的想法,充分交流和共享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的論證和説明。在看書、修正小數的性質後,增加下面的練習題:

0.52中的2在位表示,在0.52的末尾添上三個0後,2在位,表示。

0.300裏有個、個和個。0.3裏有個。

0.230裏有個、和個,0.23裏有個和個。

利用這個練習讓學生感悟到: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雖然整個小數表示的意義發生了變化,但是,原來小數中每個數字表示的意義卻沒有變化,數位也沒有變化,所以它的大小也沒有變化。而且這種方法也可以遷移到根據小數點的移動探尋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上,一舉兩得。

對比:在5.700、200、0.580、580……中哪些數末尾的0去掉後,大小不變?為什麼?以幫助學生理解和認識到:整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就改變了原來數中每個數字的數位和表示的意義,它們的大小就會發生變化,所以不改變整數大小的情況下,整數的末尾不能任意添上0或去掉0,以促進對小數性質的進一步理解。

在改寫時討論:為什麼把5改寫成兩位小數,要在5的後面先點上小數點。

讓學生理解在5後點上小數點,再添0,5的數位和表示的意義沒有發生變化;5.00是由5個1、0個0.1和0個0.01組成,還是5。同時也能進一步溝通小數和整數的聯繫。竊以為可以作如下引導:百分之幾可以寫成兩位小數,如99/100寫為0.99,那麼100/100則可寫為1.00,即1;再結合百分圖形理解5即500/100,可以寫作5.00。

通過以上的教學活動,學生能更為深刻地理解“小數的性質”,並進一步鞏固了對“小數的意義和計數單位”的認識,較好地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

(3)環節1.4.1在學生理解化簡後,我是用課件出示了幾個小數,讓學生化簡,學生是被動地去做。怎樣安排才能使學生做得更為積極,更為主動,效果更好呢?

改進:讓學生自己隨意寫幾個小數由同位化簡,然後互相批改。學生在後來的試教中表現出了很高的練習熱情,併產生了新的學習資源:每次都有學生出了像0.03這樣的數讓同位化簡,我便引導學生進行集體研究和辨析,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只有小數末尾的0才能去掉,同樣實現了我設計的反例——改寫1.023的教學目的。

3.幾點感悟

(1)國小數學教學要基於學生生活,密切聯繫實際,讓學生體驗“數學從生活中來”的過程。例如這節課,我讓學生自己調查和收集現實生活中末尾有0的小數實例,並在自己蒐集的大量材料中嘗試發現小數的性質,使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知識的確是從自己的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充分地體會到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價值和意義。

(2)國小數學教學要突出學習過程的體驗和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的滲透,注重啟發學生的大智慧。這節課,我把“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猜想、驗證和應用的過程’,體驗探索、發現數學規律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作為課前預定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也努力地突出這一點,教學中更多地關注學習過程的經歷和體驗,引導學生沿着“實例——猜想——驗證——總結——應用”的軌跡去探索、去發現、去創造。在課堂小結時,也重點突出過程和步驟的回顧,力圖讓學生掌握探索數學規律的基本過程,領悟到探索數學規律的基本方法,長大智、增大慧,提高了學生獨立學習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3)教師在教學中要反覆斟酌教學活動和問題的設計,努力使活動的安排和問題的設計既有利於理解重點、突破難點,又能最大限度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力爭實現教與學方式的徹底轉變。我這節課對幾個環節的改進無不是基於這個思想來做的,就是儘量向學生提供更為充分的自主探究、交流、創造、實驗、論證等活動的機會,通過學生的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自主地構建知識,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以學定教的理念。

(4)每一節課都要用一輩子去經營和反思。我在省年會上執教的教學思路是經過省、市兩地教研室多次指導、反覆修改的結晶。但是,我並沒陶醉於年會上的成功,而是又查詢了更多的資料,徵求和綜合了更多專家、同行、編輯老師的意見,進行了冷靜、深刻的反思和實驗,才真正理解了教學內容,真正明確了教學的重、難點,才有了後來更為理想的設計。我想,教學就應該是這樣:要堅持不厭其煩地琢磨和反覆地實踐,堅持每一節課都用一輩子去經營和反思,以使我們的教學過程更為合理,更為接近國小數學教學的真諦,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反思與感悟 篇21

日前,我有幸在北海國小參加了越城區國小數學優質課暨課堂教學模式探索的活動。聽取了四節關於《圓的認識》的課。讓我受益匪淺,值得我們借鑑:

首先能借助課件引入,讓學生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在探究半徑、直徑有怎樣的特點這一環節中,四位老師都能放手讓學生把圓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你發現了什麼。這一開放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具體、直觀的操作中發現半徑和直徑的本質特徵,發現直徑和半徑的關係,還發現在同一個圓中半徑相等,半徑有無數條,直徑相等,直徑有無數條,沿着直徑對摺圓的兩部分重合等知識。這樣的設計,我認為一方面充分體現了讓學生自主地去探索、去發現,自豪地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另一方面很自然地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基於這樣的想法,四位老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研究圓的圓心、半徑和直徑的特點和相互之間的關係上,而把畫圓和認識圓的各個部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比較,並且掌握。最後,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在課末能引導學生探討車輪為什麼是圓形的,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圓的認識,而且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身邊有數學,伸出手就能觸摸到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其次在教學中,教師應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本節課中教師十分注重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實驗、討論、交流、合作學習中,理解新知識,使所有學生都能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給學生指引出方向,由扶到放,這樣的探究才能取得實效。

最後,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在課末這些教師在引導學生探討車輪為什麼是圓形的,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圓的認識,而且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身邊有數學,伸出手就能觸摸到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教學反思與感悟 篇22

去括號法則是本小節的主要內容,也是本章的難點。這部分知識對於後面的整式加減,解方程,以及後來的因式分解,分式運算等內容及整個國中數學的學習,都起着重要的基礎作用。本節課的重點是去括號法則及其應用;難點是括號前面是“–”號,去括號時括號內各項要變號的理解及應用。

學生對去括號是比較陌生的,在學習必然存在一定的難度。特別對於括號前是負因數的情況加以練習和強調。

由於去括號是以乘法分配律為理論依據,因此在課前先提問乘法分配律,先是數的運算,再上升到字母,讓學生感到本節課的知識與以前的知識緊密相連,這樣在教學中,就會降低難度,學生學起來就會容易些。

去括號這節內容,看似容易,實際上是學生最易出錯的地方。在整式的加減與有理數運算中,學生最容易搞錯的地方就是括號和符號。在去括號這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決不能疏忽大意。

上課的過程中覺得最困難的還是怎樣給學生最簡潔明瞭的指令。總是覺得自己的'話語很囉嗦,學生還是不太明白。一年多了,雖然和學生有一些默契,還是覺得很不夠,有時候甚至覺得舉步維艱,引導學生思考不成,也只能自己講解出來。比如今天去括號法則的推導,小組討論的結果就很不理想。以前去找同學玩的時候提到過學生預習的問題,如果沒有好的學案引導,沒有學生很自覺的思考,預習往往會對學生上課的思考起到相反的作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當然上課時老師的指令也很重要,説多了同樣會限制住學生的思維,怎樣才能恰到好處的引導學生思考,怎樣的“磚”才能引出“玉”來還是大有學問的。

今天的課堂還是自己説的太多,但是由數到式的類比還沒有明確的指出來。數學思想方法的總結也沒有體現,不過選擇乘法分配律這個切入點去講“去括號法則”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只是下課後才發現缺少一個我和學生一起做的例題,只好在下一節課實現了。

哎,每次公開課後總會有很多的遺憾。道路很艱辛,因為身後還有那麼多可愛的孩子們,所以再艱辛也要繼續努力。

教學反思與感悟 篇23

《秋天的雨》是一篇語言特別有韻味的寫景美文。我在教學之前便給它定位為重點讓學生欣賞的語言的韻味,感受秋天絢麗多彩的色彩美、美妙的聲音,讓學生以各種形式的讀來感受和想象。

教學中我首先以秋天的季節特點導入,然後配樂範讀課文。讓學生聽朗讀,説説自己的感受。通過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通過詞語分組讓學生感受新詞的層次,在這裏我沒有在田字格里給學生範寫,這是一個關鍵的失誤,三年級的學生還不具備獨自認讀、寫字的能力,這一點以後我會多加註意。

重點講第二自然段:看到了什麼?讓學生在讀中抓住兩個重點句子:“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熱。” ;“ 紅紅的楓葉像像一枚枚郵票,飄呀飄呀,郵來了秋天的涼爽。” 讀中讓學生觀察這兩個句子並同桌討論,再説説自己發現了什麼?然後拓展訓練“_______像______”的句式。在讓學生欣賞優美句子的同時,讓學生髮揮想象,能説能寫。學習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感受秋天的色彩美。説説秋天有那些顏色?理解“五彩繽紛”的'意思。在重點字詞上,抓住“郵”這個字,用換詞的方法,例如換成“帶”可不可以,讓學生體會“郵”字的好處,並進行交流。

上完這節課,我感受很多,思考很多。有收穫也有遺憾,教學中,首先是師生都走進了文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同時能較好地落實知識點並拓展,收到較好的效果。但也有遺憾,安排計劃只能是預設的,而課堂是多變的。當學生不能按照我的預設回答問題時,我有一些手忙腳亂,安排欠妥,在某些環節放開了沒能即時收回來,造成時間不夠,沒有時間“回讀”感受也説明我的教學不嫻熟,沒有做到“教育機智”。而且這篇課文應以讀為主,但在指導學生朗讀上功夫不夠,沒有讓人感覺到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有層次的進步的朗讀,應該讓學生也嘗試配樂朗讀。

在安排課時上第一課時應該重點強調字詞基礎,把生字和生詞砸實,比如組詞,多音字,偏旁等,讓學生在預習的同時自己來交流反饋。並且把練習冊的練習當堂訂正反饋。而我在教學中省略了這些步驟,有失妥當。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還應該多多注重細節,靈活應變,爭取進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dye0y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