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長征五號發射觀後感心得範文(精選5篇)

長征五號發射觀後感心得範文(精選5篇)

長征五號發射觀後感心得範文 篇1

11月3日20時43分,中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長征五號發射觀後感心得範文(精選5篇)

20xx年10月17日07時30分31秒,神舟十一號飛船搭載着長征二號FY11火箭在酒泉發射場成功發射,入軌後完成與天宮二號的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航天員將在組合體中工作30天。中國空間站建設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今天,中國最大重型火箭長征五號整裝待發!而在此之前,我國已經先後成功發射新的長征六號、十一號、七號等新一代火箭,形成完整的體系。

每逢出現此類新聞,總會有人問,太空離我們那麼遠,值得我們花費那麼多金錢,冒那麼大風險去探索嗎?航空航天技術又能為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帶來什麼改變?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嫦娥之父”歐陽自遠特意撰文,深入淺出地解讀了這個問題,看看吧!

航空航天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綜合集成的體系,如阿波羅計劃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耗資最多的科技項目之一。參加阿波羅計劃的有2萬餘家企業、200多所大學、80多個研究所,總人數超過40萬。

阿波羅計劃的實施,促進了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的巨型火箭、微波雷達、無線電制導、合成材料、計算機、電子技術、自動控制、真空技術、低温技術、半導體技術、製造工藝等一大批高技術領域的發展。阿波羅計劃產生了3000多種新技術,推動了科技的進步和工業的繁榮,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航空航天活動推動了一系列高新技術的誕生、成長、推廣和應用,催生了一大批新學科的形成、創新、開拓和發展。

航空航天活動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改變了世界的面貌。航空的發展不僅改變了交通運輸的結構,還廣泛應用於空中攝影、大地測繪、地質勘察、資源調查、播種施肥、除草滅蟲、森林防火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對傳統生產方式的變革產生了深遠影響。

航天技術直接服務於國民經濟的眾多領域,衞星通信、衞星廣播與電視、衞星氣象預報、衞星導航、衞星資源勘查、災害預報和環境監測等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各種科學探測衞星、天文觀測衞星和科學實驗衞星的應用,拓展了人類的視野,獲得了大量的新發現,更新了人類對地球空間、太陽系和整個宇宙的認識,產生了一系列的新興學科。

長征五號發射觀後感心得範文 篇2

11月3日20時43分,中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約30分鐘後,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任務圓滿成功!長征五號為我國目前在研運載能力最大、尺寸最大的火箭,中國未來天宮空間站建設、探月三期工程及其它深空探測都將使用該火箭系列。

長征五號首次採用5米直徑箭體結構,首次使用無毒無污染液氫液氧與液氧煤油發動機組合起飛方案,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有了長征五號後,中國在空間站的建設上就有了得力的運載工具,但從長遠來看,可能對中國的登月工程的意義更為重大。

發射塔架共12層 高91.7米

據報道,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發射塔架高91.7米,一共12層,距離海邊850米,和長征七號火箭的發射塔架相隔630米。整個塔架採用鋼框架與鋼筋混凝土的混合結構,強度足以抵擋颱風和地震。塔架四周是四座高120米的避雷塔,可防雷電影響。

文昌航天發射場工程建設指揮部工程師周湘虎介紹:“我們也採取了其它一些措施,就包括用盲板把它封堵,不讓空氣進入這些管壁的內部從內部進行腐蝕,還有我們這個連接的部位採用這個原子灰進行密封。”

液氫用量是其他發射場十幾倍

據瞭解,此次發射任務是我國首次大規模應用液氫作為火箭推進劑,對液氫的應用規模是我國現有其它航天發射場的十幾倍。

北京特種工程設計研究院液氫副主任設計師高旭表示:“為此我們從液氫的存儲、輸送、精確加註以及整個液氫系統的安全防護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通過實現遠程的控制,來確保加註過程的安全以及塔架上的人員設備的安全。”

發射塔架內部到處都是層層疊疊的樓梯,便於工作人員到達任何一層平台。發射時塔架的三聯迴轉平台將依次打開,而驅動迴轉平台這個龐然大物,依靠的是位於塔架頂部的液壓油泵,它控制着迴轉平台的展開或合攏。

外媒在對長征五號的報道指出,長征五號的試飛和投入應用,不僅填補了中國重型運載火箭的空白,同時也為中國進一步研發超重型運載火箭打下了穩實的基礎。現在一千噸推力的長征五號已經有了,三千噸推力的長征九號離開中國還會遠嗎?重要的是,在接下去的幾年中,造好用好長征五號,在後續的大量發射中發現問題、改進技術、精益求精,把長征五號打造成世界重型運載火箭的金牌,併為長征九號的研發積累更多更寶貴的經驗。

長征五號發射觀後感心得範文 篇3

歲月時光匆匆,青春漸行漸遠。它似一幅畫卷,被我們揮灑的星星點點。我們的青春,揹負着一種責任,一種寄託,一種祖國對我們的期待。青春不是抱怨年華流逝而感慨萬千,也不是趁着年輕而虛度光陰,我們還有很多事要為之奮鬥。努力做一個積極進取的中國青年,勤奮努力,奮勇拼搏,去實現屬於自己的中國夢。

北宋著名理學家張載曾説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名言歷代流行不衰。它涉及社會和民眾的精神價值、生活意義、學統傳承、政治理想等內容。而我們作為一個飽含中國夢的當代大學生,應該有如張載這四句名言之氣概,積極向上,勤奮學習,努力為社會做貢獻,為社會重建精神價值,為民眾確立生命意義,為前聖繼承已絕之學統,為萬世開拓太平之基業,促進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為青春,我們不怕失敗,努力往前飛。因為青春,我們有用不完的精力,去迎接生命的巔峯。

沙灘上有一顆飽經滄桑的貝殼,那是中國遙遙五千年的故事。從黃帝開創歷史到如今的我們誦讀歷史,我看到太多太多的事蹟,每個中國人都擁有着同樣的中國夢。富強!富強!中國夢的口號在繼續。中國夢流淌過每個日日夜夜、每個中國人的內心。不管有多大的困難,地震、泥石流、洪災,還是會有飽經滄桑後成功的微笑。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收藏歲月流淌過的每一箇中國夢,戰於世,立一生之夢。

沙灘上有一顆閃亮的貝殼,那是中國奧運會、世博、嫦娥二號成功發射的故事。當一陣陣掌聲雷鳴般響起,當世界舉目投足於中國時,我知道,中國的光芒已散發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中國夢還在繼續,我們的視線還在執着,默默獻上自己微薄的力量。這是一個夢,一個叫作中國夢,一個被每一箇中國人所深呼的夢。我以心的維度仰視獎牌下每一個奮鬥的身影。

沙灘上有一顆銘記的貝殼,那是羈旅在外的中國人的故事。我清楚的看到,有人客於異國,卻隨身帶着中國的泥土,有人在奧運會直播前吶喊中國萬歲,有人在參加外國採訪時説:“我是中國人,我們都共有一個夢,她叫中國夢!”是的,那就是我們的中國夢,一份信仰,一份懷念,一份奮鬥,到處都迷漫着中國夢的味道。就算在異國他鄉,我們都還能輕哼着國歌的旋律,心懷着祖國,銘記着中國夢,力創美好未來。

潮起潮落,我坐在偌大的沙灘上,看着眼前正在富強的中國,陽光透過雲彩照射在我身上。我站了起來,嘴角輕輕咧開,懷着一份堅強,一份榮耀,一份銘記,輕輕拾起幾顆貝殼,珍藏在身,勉勵自己,心中已準備好,種下中國夢,創造美好的未來。

長征五號發射觀後感心得範文 篇4

據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11月3日20時43分,中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約30分鐘後,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此次發射成功,標誌着中國運載火箭實現升級換代,運載能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是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大意義的一步。

長征五號是無毒無污染綠色環保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基本型,火箭採用5米直徑芯級,捆綁4枚3.35米直徑助推器,全長約57米,起飛重量約870噸,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長征五號首次採用芯一級2台50噸級氫氧發動機與4枚助推器各2台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的組合起飛方案,10台發動機同時點火,實現了中國異型發動機起飛技術的重大突破。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工程實現了中國液體運載火箭直徑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填補了中國大推力無毒無污染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空白,代表了中國運載火箭科技創新的最高水平,為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系列化、型譜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是實現未來探月工程三期、載人空間站、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礎和前提保障。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工程於20xx年經國務院批准立項研製,由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牽頭組織實施,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遵循“發展航天、運載先行”,“運載發展、動力先行”的理念,20xx年,中國先行啟動了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和50噸級液氫液氧發動機研製攻關,其科研成果直接轉化支撐了長征六號、長征七號等新型運載火箭研製並首飛成功。

從1970年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至今,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237次發射,發射成功率高達97%左右。從國際上來看,從1957年到20xx年,全球共發射5400多次,平均發射成功率是91.5%。

如果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比作一個大家族,現在其家庭成員已經有17個了,實現了從常温推進到低温推進、從串聯到捆綁、從一箭單星到一箭多星,運載能力覆蓋高、中、低各種軌道,能夠滿足不同載荷的發射要求。

長征五號發射觀後感心得範文 篇5

17日7時30分,搭載着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將於2天后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牽手”太空,景海鵬和陳冬開啟中國航天員迄今最長太空駐留。對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我獲益良多。

時光回溯到1956年,在新中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之時,一批熱愛祖國的科學家,克服了重重險阻從海外迴歸祖國的懷抱;一批志存高遠的青年人,滿懷着忠心赤膽從全國各地加入到航天隊伍。他們白手起家、從頭幹起,一步步創建起中國的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漸強,走完了其他國家需要幾百年走完的發展道路。

作為舉全國之力的重大工程,航天人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研製生產中。

沒有一張圖紙,航天人用手搓成第一根複合推進劑灰色藥條,沒有試車台,就利用一座山神廟的廢墟做測試房,把山崖作推力座。條件艱苦,航天人用手去挖炸藥……

“我們站承擔着衞星軌道計算和運載火箭彈道計算的艱鉅任務。當時,站裏使用的計算機容量小、速度慢、穩定性差,算一條彈道要湊合着算三次,需兩三個小時。為按時保質完成計算任務,我們差不多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兩三點,有時一天吃一頓飯。”原航天部二院計算站、現航天科工二院706所老科技工作者宋慶元這樣回憶,她在東方紅一號衞星發射成功後受到毛主席、周親切接見,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此後,第一顆返回式衞星、第一顆試驗通信衞星、第一顆氣象衞星……返回制動火箭固體發動機連續24次參與發射,標誌着我國成為繼美、蘇之後第三個掌握衞星迴收技術的國家,為我國載人航天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鬥,我國航天事業創造了輝煌成就,中國道路充滿希望、中國精神充滿力量,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決心和信心異常堅定。青年一代要銘記歷史、傳承精神、艱苦奮鬥、敢於創新,走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為建設航天強國,實現中國夢、航天夢、青春夢努力拼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de9w8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