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企業員工工匠精神心得感悟(精選3篇)

企業員工工匠精神心得感悟(精選3篇)

企業員工工匠精神心得感悟 篇1

很多人認為工匠精神意味着機械重複的工作模式,其實工匠精神有着更深遠的意思。它代表着一個企業的氣質,耐心、專注、堅持、嚴謹、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等一系列優異的品質。工匠不一定都能成為企業家。但大多數成功企業家身上都有這種工匠精神。

企業員工工匠精神心得感悟(精選3篇)

看過一則報道,説的是:截止20xx年,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為什麼這些長壽的企業扎堆出現在這些國家,是一種偶然嗎?他們長壽的祕訣是什麼呢?研究者發現他們都在傳承着一種精神——工匠精神! 宏觀來説所謂“工匠精神”其核心就是:企業自上而下、由裏及外的對產品和服務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 “工匠精神”只有在企業領導人與員工之間形成了一種文化與思想上的共同價值觀,才能培育出企業的內生動力,從而長久發展。 微觀來看,“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當你做某件事的時候,你要跟它建立起一種難割難捨的情結,不要拒絕它,把它看成是一個有生命、有靈氣的生命體,要用心跟它進行交流,鍥而不捨、精益求精的追求品質上的完美。 在這個“商人精神”橫行的年代。個人和企業都面臨巨大的生存挑戰,企業盈利固然是所有企業家應該考慮的事情,但持之以恆卻是盈利之後重中之重的問題,然而“工匠精神”卻是貫穿一個企業長壽發展始終的。

工匠之行,在行動中體悟修行的樂趣,工匠精神不是口號,它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心中。長久以來,正是由於缺乏對精品的堅持、追求和積累,才讓我們的個人成長之路崎嶇坎坷,企業發展之途充滿刑荊。這種缺乏也讓持久創新變得異常艱難,更讓基業常青成為鳳毛麟角,所以,在資源日漸匱乏的後成長時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發展的必經之路。

我們都知道企業的核心因素是人,所以我們就需要把我們的員工培養成一個個“工匠”。工匠工作獲得金錢,但工匠不為錢工作。一個人所做的工作是他人生態度的表現,一生的職業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工匠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他們在享受產品在手裏昇華的過程。看着自己的產品在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最終以一種符合自己嚴格要求的形式存在。這也正迎合了我們企業開展的“全員改善”“持續改進”等一系列的活動,然而在開展這一系列的活動中,一定要秉承“工匠精神”,不能流於形式,不然辛苦之水便又付之東流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工作將佔據相當大的一部分時間,從事你認為具有非凡意義的工作,方能給你帶來真正的滿足感。而從事一份偉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去熱愛這份工作”。不可否認,“工匠精神”是一種奉獻精神。它可能默默無聞,無私地貢獻着自己的光和熱,從而確保了企業的正常運轉。試想,若沒有這種精神,企業將會怎樣?作為公司中的一分子,我們都應認識到“今天我以公司為榮,明天公司以我為榮”,“我是公司中的一員,我應該對公司負責”。如果不作奉獻的話,整個公司最終將會失去贏利的機會,受損失的不僅是公司,還有公司的成員,當然也包括自己。所以,為了公司的利益,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一定要摒棄那種“馬馬虎虎就可以”的想法。一份職業,一個工作崗位,是一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障。同時,一個工作崗位的存在,往往也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需要。我曾經聽了這樣的一個故事,東漢時有一少年名叫陳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幹大事業。一天,其友薛勤來訪,見他獨居的院內齷齪不堪,便對他説:“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他答道:“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無言以對。這個故事生動的表明,只有踏踏實實做好小事,才有做大事的能力,只有兢兢業業圓滿完成自己看似微不足道的工作,家庭的興旺、公司的的繁榮才有可能實現啊!

總之,態度決定一切,一個企業的精神文化折射着它的管理態度,只有將“工匠精神”融入企業文化,企業才會長壽發展,基業長青才得以實現;一個人的工作狀態折射着他的人生態度,只有秉承企業文化、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得出色,為企業做出更多的貢獻。

企業員工工匠精神心得感悟 篇2

工匠精神不是瑞士的專利,日本式管理有一個絕招:用精益求精的態度,把一種熱愛工作的精神代代相傳。這種精神其實就是“工匠精神”。

所謂“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僅僅是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着、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在眾多的日本企業中,“工匠精神”在企業領導人與員工之間形成了一種文化與思想上的共同價值觀,並由此培育出企業的內生動力。

在獲得奧斯卡日本影片《入殮師》裏。一個大提琴師下崗失業到葬儀館當一名葬儀師,通過他出神入化的化粧技藝,一具具遺體被打扮裝飾得就像活着睡着了一樣。他也因此受到了人們的好評。這名葬儀師的成功感言是:當你做某件事的時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種難割難捨的情結,不要拒絕它,要把它看成是一個有生命、有靈氣的生命體,要用心跟它進行交流。

“工匠”是技藝精湛的人,在歐洲,德國的學徒傳統培養了最優秀的工匠、瑞士的頂級名錶都是工匠一個零件一個零件打磨而成的。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極致的精神,並且專業、專注。

在這個“商人精神”橫行的年代。個人和企業都面臨巨大的生存挑戰。比如一些以山寨產品為主的企業,在外部環境好的時候,企業可以生存,一但外部環境變的惡劣,企業很容易馬上倒閉。

企業的核心因素是人,而脱離了這種困境的途徑是培養企業的“工匠精神”。工匠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他們在享受產品在手裏昇華的過程。其他企業熱衷於“圈錢—做死某款產品—出新品—圈錢”。而打造“工匠精神”的企業卻在從另一方面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看着自己的產品在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最終以一種符合自己嚴格要求的形式存在。

工匠用的工作獲得金錢,但工匠不為錢工作。一個人所做的工作是他人生態度的表現,一生的職業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

企業員工工匠精神心得感悟 篇3

不久前寫過一篇《工匠》,現在想説説工匠精神。假以時日,會有權威部門給出明確的釋義。在當下,要突出的顯然是對產品“精益求精”的精神。翻開歷史看看,古代的傑出工匠應當説完美地詮釋了這種精神。

歐陽修《歸田錄》載,汴京開寶寺塔“在京師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預浩所造也”。都料匠,工匠的總管或曰總工匠,前文所引柳宗元《梓人傳》的傳主就是一名都料匠。預浩把塔建好後,卻是“望之不正而勢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這是怎麼回事,預浩解開了謎團:“京師地平無山,而多西北風,吹之不百年,當正也。”

意大利的比薩斜塔聞名於世,但至於為什麼會傾斜,直到今天也不明所以,唯一可以肯定的不是設計者的初衷;而“年齡”遠遠大過比薩斜塔的開寶寺塔,則是在充分考慮到氣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舉。這樣來看,不光前人要感歎預浩“用心之精蓋如此”,今天我們又如何不該伸出大拇指?“國朝以來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預都料為法”,當之無愧,可惜預浩撰寫的“《木經》三卷”已經失傳,只在沈括《夢溪筆談》中還能見到片段。開封見今仍有開寶寺塔,為首批公佈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之一,是否預浩建的那個不太清楚,太多的古代建築都是這樣,儘管建造技術十分高超,卻沒有留下工匠的名字。比如西安小雁塔,更有“三離三合”的神奇,即:三次地震時分裂,又三次自行“複合”。神奇的原理是什麼呢?近代在修復小雁塔時發現,當時的工匠根據西安地質情況將塔基用夯土築成了一個半圓球體,受震後壓力會均勻分散,從而使塔身像“不倒翁”一樣。

周密《癸辛雜識》雲:“汴梁宋時宮殿,凡樓觀、棟宇、窗户,往往題‘燕用’二字,意必當時人匠姓名耳。”這顯然只是一種猜想,哪有某個工匠,即便都料匠也罷,能夠包攬一切的道理?但歷史上那些留下了姓名的工匠,又往往不能與作品進行對應。朱啟鈐等先生編輯、楊永生先生新編的《哲匠錄》,便是一部關於古代工匠名錄的書。書中“所錄諸匠,肇自唐虞,迄於近代;不論其人為聖為凡,為創為述,上而王侯將相,降而梓匠輪輿,凡於工藝上曾着一事,傳一藝,顯一技,立個言若,以其於人類文化有所貢獻”,因此,舉凡“營造,疊山,鍛冶,陶瓷,髹飾,雕塑”等方面的能工巧匠,一概收錄。像聖字輩的鯀、禹一類,將相級的曹操、蕭何、楊素、韓琦等,在他人看來,“淪為”工匠或許有些屈尊吧。

工匠精神每令我們歎為觀止,還有一種更要肅然起敬。明朝宋濂寫過一篇齊桓公責備工師翰的寓言故事,工師翰就是一名工匠。宮殿壞了,建新的,工師翰全權負責。先去伐木、用木排運出山,然後“麾眾徒,操剞劂斲之,運繩尺剫之”。五個月後,大功告成。桓公一看,“東阿之楹有樗者”——東宮有根柱子是用臭椿樹做的,不高興了,責備説:“樗,散木也。膚理不密,瀋液弗固,嗅之腥,爪之不知所窮,為柣為棖尚不可,況為負任器耶?”這種樹一堆毛病,不密實,聞着臭,做成門檻什麼的都不合格,何況要承重?工師翰假裝委屈,我把別的地方都弄得那麼好,“嘉木以為桯,文磶以薦址,畫藻以奠井,堅堊以厚墉,陶甓以飾黝”,樑柱缺了一根用椿樹湊數,不成想就被責備了。桓公給他講道理,宮殿就是靠柱子支撐的,“一楹蠹則傾隳”,怎麼能行呢?工師翰這時也講道理了,國家穩固正如同宮殿穩固,如果“眾壬進”,奸臣當道,能行嗎?桓公説肯定不行。工師翰説,那你只看到臭椿柱就是“察其小而遺其大”了,看看現在朝裏掌權的,雍巫、夷鼓初、寺人貂、開方,這四個都是什麼人,“皆蠧矣”。桓公恍然大悟,“於是解四子政而召管敬仲任之,齊國大治”。工師翰先故意露出破綻,然後以桓公之矛攻桓公之盾,邏輯如工藝般嚴謹,進諫效果也就自然可期。

如果説宋濂筆下的還只是寓言故事,那麼宋朝李誡編撰的《營造法式》不僅是對建築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而且更有助力防止腐敗的社會價值。李誡即工匠出身,“其考工庀事,必究利害,堅窳之制,堂構之方,與繩墨之運,皆已瞭然於心”。但該書在技術層面之外,還明確了勞動定額,以及運輸、加工等所耗時間,對於編造預算,施工組織都有嚴格規定,相當於一套建築工程的制度、規範,從而能夠有效地杜絕物料浪費和工程管理人員中飽私囊。如李誡這樣一種工匠精神,不是同樣足令我們景仰嗎?

當下為什麼要提出培育工匠精神?在我看來,出發點顯然不是要打撈傳統手工藝,而是旨在將傳統手工藝中藴藏的精益求精注入現代企業。這兩年,我國遊客不是走到哪個國家就在哪裏“掃貨”並不斷成為新聞嗎?究其原因,國人口袋鼓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於國貨信譽有待提振。這樣來看,就不難明瞭此種提法的戰略意義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9zmp3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