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一生只為一事來》電影最新觀後感心得5篇

《一生只為一事來》電影最新觀後感心得5篇

《一生只為一事來》根據“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支月英老師的真實故事改編,以商人董大山的視角,講述了支月英在偏遠大山深處的艱苦條件下,以最質樸的信念堅守初心,為大山裏三代孩子帶來重大命運變革的感人故事。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觀後感,方便大家學習。

《一生只為一事來》電影最新觀後感心得5篇

20xx《一生只為一事來》觀後感

由張亞海導演,穆婷婷、譚凱、鞏漢林主演的電影《一生只為一事來》於9月3日在南昌舉辦“秉燭者,光永隨”電影發佈會。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以商人董大山為視角展開,講述了支月英老師駐守大山38年、為鄉村教育奉獻一生的感人故事。本片導演張亞海攜主演穆婷婷,小演員徐梓涵、宋心鈺來到了發佈會現場和大家互動。影片主題曲演唱者米粒也現身發佈會,並和小演員宋心鈺共同演唱感人主題曲《若説》。導演和演員在現場講述了影片拍攝背後的故事,穆婷婷和徐梓涵、宋心鈺的“師生”戲外重聚,也感染了現場的嘉賓和觀眾。

主創分享創作感悟 “支月英精神”讓人感動

在發佈會上,導演張亞海,演員穆婷婷、徐梓涵、宋心鈺都一一分享了影片拍攝過程中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導演張亞海在談到自己的創作初衷時,表示:“當我一開始知道支老師這個故事的時候,就特別感動,決心要把他做成電影。”為了真實還原故事主人公的經歷,整個劇組來到江西實地取景拍攝,演員和工作人員都吃了很多苦。導演在活動現場多次向每一位演職人員表示感謝,整部電影的最終呈現,離不開大家的共同努力。

演員是一部電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再真實感人的故事也離不開演員的演繹。在被問到是怎樣更快地進入角色時,穆婷婷深有感觸,在影片拍攝前期,穆婷婷就早早進組,提前到取景地體驗生活。從生火做飯到砌牆打稻穀,再到騎摩托走山路,穆婷婷塑造了一個真實可信的“支月英”的熒幕形象。這種不辭辛苦、不懼危險的敬業精神得到了攝製組全體成員的誇讚,導演張亞海更是不吝讚美之詞:穆婷婷讓我們相信她就是“支月英”,她本人也同樣擁有堅韌不拔的“支月英精神”。

“師生”重聚歡樂多 米粒宋心鈺共唱主題曲

在電影中,除了穆婷婷的戲份最多外,小演員徐梓涵、宋心鈺的戲份也很吃重。在拍攝的過程中穆婷婷和兩位小演員已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再見面時,面對已經長高一大截的徐梓涵和宋心鈺,穆婷婷感慨時間過的好快。在電影中徐梓涵飾演了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王,他調皮任性,給19歲的支月英制造了許多麻煩。宋心鈺飾演了一個乖巧懂事的女學生,幫助了支月英儘快地適應山裏的艱苦環境。戲外兩位小演員的認真好學給包括導演、主演在內的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活動現場笑聲不斷、其樂融融。

發佈會現場,著名歌手米粒和小演員宋心鈺共同演唱了電影主題曲《若説》,兩人默契的配合,生動演繹了感人的“師生對話”,美妙悠揚的歌聲讓現場所有人都回憶起自己人生中難忘的老師,很多人都留下了感動的熱淚。在“新中國第35個教師節”來臨之際,《一生只為一事來》將於9月9日上映。

20xx《一生只為一事來》觀看心得

多年來,關於教師的文學書寫,有着太多先入為主的“標籤”。比如,清貧、守望與奉獻。種種固化的審美定勢,越來越讓教師成為宣傳品裏的一個“符號”,成為媒體與社會合謀的公共“畫像”。於是,教師之年齡、性別乃至其人生際遇,皆如黑板和講台、枱燈與眼鏡一樣,往往成了一種消彌了個性的形象“標配”。換言之,教師作為“人”的獨立、豐富與完整,往往被那些“宏大揹負”所忽略,所固化,所給定。唯其如此,對演講稿裏那些高山仰止的煽情和千篇一律的人生,我們從來就耳熟能詳。

印度電影《嗝嗝教師》幾乎讓所有以教師生活為題材的國產影片黯然失色。當我得知《一生只為一事來》作為第35個教師節的獻禮片演出時,心裏便不曾有絲毫期待,以為只是一種圖解和應景。然而,這一次大大出乎意料,這部根據中國鄉村教師支月英真實生活改編的電影,竟然給了我深深的感動和強烈的震撼。

支月英,一個自小在城市長大的青春女子。她以支教者的身份,拎着樸素的衣箱,揣着清純的理想,邁過蓑衣斗笠般的田疇,小心爬過雜草叢生、亂石滿地的山坡,彷彿歷盡千難萬險,才將她的憧憬和行李輕輕放到了泥洋國小破敗不堪的現實裏。

迎接支月英的,除了晚風殘照,叢生衰草,斷壁殘垣,和毀損的桌椅外,更有那窗外暗夜裏無邊的鬼魅,和那令人汗毛倒豎的山間恐怖。

羣山深處的泥洋村,彷彿棲落在時間之外,卻絲毫見不到桃源的溪水。那黑夜裏孤島一樣存在的泥磚土房裏,到底上演過多少午夜驚魂,又到底有多少未曾閤眼的長夜,只有支月英的青春記得,只有那未曾污染的晨風與霧嵐記得。

在常人看來,如此一個怯生生、水靈靈的城市姑娘,能在泥洋那樣的村莊裏呆下十天半月,將是一個奇蹟。沒有人相信支月英會留在那裏。然而,她不僅留下來了,而且一生都留在那裏——由明眸皓齒的“支姐姐”到鬢已星星的“支奶奶”。

《一生只為一事來》的可貴之處在於,它並沒有停留於道德昇華,也沒有走向俗濫的教育苦情戲,而以那縱貫一生的生命回望穿越時空,並從中開掘出並非止於教師職業的價值追問。這種連接歷史與未來、溝通展望和回眸的時空張力,使得支月英的故事不只是道德意義下的清貧堅守和無私奉獻,而是哲學意義下的人生成全與未來開啟。

命運總在未知裏神祕蜿蜒,生命的價值卻在回眸裏更加清晰。

世間職業千萬種,有哪一種職業會如此深刻地關切着個體與民族的命運?又有哪一種能聽見歷史與未來在羣山之巔蒼茫應答?

在我看來,支月英之於泥洋村,就像是每個人心中的“那一條路”。她在,學校就在,那種通往世界和未來的可能性就在,成全生命的莊嚴性就在。

影片中,土生土長的“大山姐姐”以結婚的方式改變命運,下山之後便不再回頭。正如她父親所説,“心中裝着一條下山的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作為女性,她以愛情和婚姻的方式去逃離大山的閉塞,這是人性之本然,無人可以對此作出道德的褒貶。因為,她所懷抱的,不過是最起碼的文明期待。

在城市出生、長大的支月英,當她以支教的方式抵達泥洋,生活的選擇讓她看見了一條“上山的路”。憑什麼她會讓花朵一樣的年華綻放在大山深處?她生命裏那種超越苦難的篤定、執念和信仰來自哪裏?我以為,正是無數苦難的生命境遇和超越苦難的深切期許,轟然開啟了她關於生命價值的幽微思索,那是一種很可能被城市繁華所遮蔽的思索燭光。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認為,人的最大價值在於其自我實現。環視人間百態,金錢、權勢、地位以及種種繁華與榮耀,永遠在誘惑蠅營狗苟、利令智昏。人們與世界所建立的聯繫,大多取決於功利的深淺,而一時一事的得失計較又時時拘囿着人生的格局。人們習慣於共時性的橫向比照,而缺乏歷時性的縱向思索,而所謂“人生價值”,亦多流於言辭,而非信仰的抉擇。

對支月英來説,泥洋村就是她生命的舞台,就是她足以安頓此生的全部世界。在那裏,她被需要,被尊重,被喚發,而不是被排斥,被壓抑,被漠視。相對於祖祖輩輩的泥洋村人來説,她是一個“外來者”。與那些散落在山前溪畔的人家並沒有血緣情感,但是,她又與每個家庭的祖祖輩輩的希望相連,與腳下那片土地的歷史、現實和未來相連。

多年後,做了公司老總的學生大山回到了泥洋村。其時,學生眼裏那個亭亭玉立、眼眸清亮的“支姐姐”早被山居生活暗淡了青春的光澤,而一飲一食的簡陋和粗糙,將她塑造得更像一個泥洋大媽。然而,那只是生活的表象。她像一棵樹,將根深深埋進了泥洋的大地,而所吐露的芬芳卻被一代一代山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帶向了四面八方。

那芬芳,而是支撐支老師熬過山村暗夜的力量,是她“一生只為一事”的生命選擇。多年以後,我更願意説支月英獲得不是顯赫的成功,而是一種真實的幸福。

支月英的幸福是什麼?是她在職業的起點看見了價值的終極,是她憑着樸素的信念,在“最小的天地”裏活出了“最大的自己”。

20xx《一生只為一事來》觀看影評

《一生只為一事來》裏還有特別令我淚目的一個人物,就是那個叫如意的孩子。

她母親有病,家境清苦,卻偏偏又那麼懂事,那麼好學,那麼渴求以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然而,命運卻並沒有許她以春天。她不得不默默接受它的安排,以那柔弱的肩膀獨立擔起生活的重壓。

面對這種折斷夢想的痛,支老師也不是萬能的。除了撫慰與激勵,她能做什麼呢?影片裏有句讓人瞬間淚奔的台詞,説的正是如意離校前夕和支老師的徹夜談心。

“那一夜的月亮很圓,圓得誰也捨不得哭”。

此後,如意像一個村姑一樣結婚成家,甚至不得不在建築工地上謀生。生活的尖利,不斷將這個女子內心的嚮往擊成碎片。心痛身累之餘,支老師才是這個世界對她的温情。那一行行、一頁頁的書信,陪伴着如意走過了漫長的青春,讓她在堅忍中變得強大。多年後,當如意與支老師在教室相見,她捧出那些給過她最大温暖的信件,泣不成聲:她並沒有埋怨過命運的不公,而只是感恩生命裏與支老師的遇見。

我想,在中國山村,在無數看不見的地方,在無數被人忽略的角落,像如意這樣的故事,或許不計其數吧。支老師以及無數支老師一樣的山村教師,她們並不是讓他們考入了大學改變了人生,而是給了每個故事以最大的生命成全,讓他們在最美的年華或最需要光亮的時候,得到了愛與關懷。

因為學校與教師,無數被貧窮限制了想象的孩子,在受盡生活的磨難之後,依然含笑看見了通向未來的路。

一生到底為什麼而來?或許有人不曾想過,或許有人不想回答,或許有人無從回答。我們就這樣不約而同地成了時間之流上的漂泊者。可是,在人們一再強調教育的生命性時,這樣的追問卻意味着歷史和未來的共生,起點與終點的相連。

在這樣的提問裏,分明立着一座高峯,它的名字叫哲學,生命的哲學。

20xx《一生只為一事來》觀看有感

對於支月英,我是敬佩的。從她身上,我看到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無私奉獻,她把教育工作當成了畢生奮鬥的事業,把讓孩子擁有讀書的機會當成自己的使命,在平凡中見真情,在細節中見真心,她是一個有心的教師。

相比支月英,我是慚愧的。作為一名教育工作着,我捫心自問,與她相比我還有很多差距。對於學生的付出,對於工作的努力,對於教育的熱愛都遠遠不夠,我們要像支月英那樣,始終不忘初心,始終心繫學生,始終保持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教育道路上走直,走遠。

學習支月英,我們又是幸運的。幸運的是在我們身邊有這樣無私大愛的教師榜樣,她是一把尺,更是一面鏡,讓我們可以審視自己。我們常説,教師要有師德,要做一個有師魂的教師,而支月英這樣一切為了孩子,無私奉獻,不正是最有力的體現嗎?

向支月英老師學習,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更不是一種流於表面的形式,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刻思考,我們為什麼要成為教師,我們的職責是什麼,社會賦予了我們怎樣的使命?最美鄉村女教師支月英的事蹟,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點亮了無數教育工作者心中的那一盞明燈,而那盞燈也必將使我們在今後的教育道路上更加堅定地向前。

20xx《一生只為一事來》觀看體會

同樣作為一名農村教師的我,從支月英老師的身上看到了、學到了、感受到了許多許多。

真愛對待學生。要對班上每個同學的家庭狀況、學習狀況、身體發育狀況等做到心中有數。用真誠平等的心態,永遠給孩子們帶去信心和希望。對那些離異父母的孩子,要與他們的父母保持密切聯繫,瞭解其家庭現狀,有情況第一時間與他們聯繫;對留守兒童,及時瞭解其父母打工地,教會他們一些自護的知識,寒、暑假鼓勵他們與父母親密接觸;對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要了解其學生困難的原因,有些許進步就要第一時間進行鼓勵,與他們呼吸相通,憂樂與共……

育人從育心開始。我們當老師,最重要的是“傳道”,教育學生怎麼做個有用的人,做個感恩的人。慶幸的是,在教學中,班上的孩子們會把家裏的油壺進行加工,再用網上購買的材料進行手工上漆,自己動手畫出他們心中的花瓶,親手種上代表着希望的種子。孩子們還會利用勞動實踐的時間,動手摘上幾個小時的茶葉,並捐上自己一天的零花錢,只是為了去陽光益智中心看看那些跟他們同在一片藍天下的孩子。他們會因為母親的起早摸黑準備的學校便當而有所感受;他們會因為一個裝病的謊言讓父親淋上一身雨而內疚;他們會因為父母出門在外掙錢的不易,而知道節省,更加孝順身邊的親人。

從教十五載,我儘自己的心,努力做一名無愧於心的老師,以後也將帶着一顆對教育事業的赤誠之心繼續執教。堅守才有希望,我將以支月英老師為榜樣,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激發智慧的火花,去註解思考的問題,去讚揚回答的嘗試,儘自己所能為家鄉的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標籤: 觀後感 電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9ry9q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