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教學觀摩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7篇)

教學觀摩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7篇)

教學觀摩心得體會範文 篇1

近段時間,在網上觀摩了一組課堂教學視頻,感覺執教老師嚴格把握學段特點,科學遵循文本樣式、充分呈現學習過程,細化、強化學生語言文字學習、運用的過程,努力嘗試凸顯了閲讀教學中“語用”這一核心理念。從課堂教學中折射出來的是,教師正從教學理念到教學行為做着由肌及裏地改進,可以透析的是,從備課和教學組織形式方面來支撐落實“凸顯語用”。

教學觀摩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7篇)

轉變備課理念,遵循文本樣式

文體是一種鮮活的、不容忽視的存在。文體本身就是言語的意圖和內容的一種交融呈現方式。這些課中所反饋出來的信息就是,上課老師在備課時,充分關注了文本的特點,教學時抓住核心的語文內容開展讀寫活動。

童話體教師讓學生髮揮想象親歷文本感受語言的詩意和美好。《楓樹上的童話》這一課中,教師集中抓住描寫母鳥與小鳥呼應叫喚的兩個虛擬情景的句段(學拼音、看太陽),引導想象猜想鳥語、情趣朗讀演繹母子對話的意境,創設情境模仿創編(太陽下山了,月亮升上來了,喜鵲阿姨在問……我懂得了……喜鵲弟弟們一齊快樂地答道……我懂得了……)從讀到想象到説,這樣讀、思、積累、表達的語用活動自始至終沉浸在情趣盎然的童話意趣中。

小説體教師應帶領學生從簡單表層的理解走向立體豐富的感受,並把握其矛盾衝突。《蘇七塊》這一課中教學就是着眼全文,讓學生在反覆探究中全面把握人物形象,感受語言風格、積累語言,習得閲讀方法。以把握人物形象這一內容理解為主線,衍伸聽説讀寫説的能力訓練及閲讀方法的習得運用,呈現出清晰的三大教學板塊:

1、關注外貌的文字,朗讀玩味方言,走近蘇七塊。

2、關注描寫的文字,感受語言特色,概覽人物形象。引導學生立足文本,重點以“奇”字為核心呈點狀發射,全面概覽蘇七塊的為人處事風格(相貌奇、藝術奇、規矩奇),並圈詞劃句,支撐自己的觀點,同時感受以四字詞語為主打、節奏明快的天津快板式的文本語言風格。

3、關注小説情節(人物表現),豐滿人物形象。教師抓住人物形象的多面性、爭議性,順學而導,利用學生初讀時出的一字評價(奇、善、貪、壞、冷、嚴),引導學生依託文本語言展開觀點陳述、爭辯,貫徹了閲讀方法、發展了學生語言。

説明性文體教師可帶領學生洞見文章內部條理的井然有序、結構的清晰縝密和語言的準確簡練。如二上年級《活化石》一課中,老師引導學生研讀重點句子,感受活化石的古老和珍貴,在這種學法的引導下,一些帶着文體特徵的詞語句子都一一納入學生的閲讀視野——“幾億年前”“一億多年”這樣鮮明的數字被學生找到了;“和它在同一期生活過的動物,許多早就滅絕了……”這樣鮮明的比較的句子被學生髮現了;“銀杏樹長得極慢,如果你小時候種下一棵銀杏樹,一直要等你當上爺爺,才能吃上它的果子。”這樣形象的舉例,也被學生所關注。教師再次還隨機安排了兩處語言運用的訓練:其一,讓學生以“我是一棵銀杏樹……”進行自我介紹,在理解內化文本語言的基礎上活用文本語言。其二,文中關於銀杏樹葉外形描述的一個比喻,也被教師拿來用作訓練學生語言運用的好教材,欣賞銀杏樹四季圖,進行數量詞以及打比喻的句式運用。這樣使得學生讀、悟、説的能力訓練、方法實踐都聚焦在了同一點——説明性文字(嚴謹的內在條理、生動具體的説明方法)

《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中,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對第3段進行了研讀,落實讀寫聯動,遷移寫法。

1、初讀,感受描寫園中建築景觀時選材的匠心獨具,引説:有氣派豪華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台樓閣);有熱鬧的街市,有僻靜的山鄉村野;有現實的景觀,也有夢幻的景緻;有民族的,也有西洋的。

2、引導發現其間獨特的寫法——對舉。

3、出示風格對比迥異的這四組文物圖,讓學生模仿寫話:圓明園中上自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有……也有……;有……也有……,從課堂上呈現出來的是,教師精細的備課思路,對於文本的鑽研,可謂獨到。正是因為做足了備課的功夫,教材的利用率得到最大化,教學的準星才不會走偏,讀寫的功夫才會下到點子上。

轉變學習方式,開展語言實踐

此次教學展示,課堂上擺放的是六邊形的課桌、兩塊黑板,這就從硬件上就迫使教師轉變學習方式,落實小組合作學習活動,體現學習的合作性和活動性,並展示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成果。讓我們看看,許多課在學習方式的轉變上確實也下了不少功夫。

小組合作學習明顯地呈現了學習方式的轉變,也許,下列課例中呈現的幾種小組合作學習不一定十分有效,試做探討。

合作品讀,補充認識:在品讀環節,先安排學生個體自讀,然後將學習所得在小組交流,在對各自的答案進行梳理統整。如《科里亞的木匣》中,讀1——2段,找出科里亞埋木匣的句子,想想:你讀到了一個怎樣的科里亞?把批註寫在便利貼上。個體讀完後將便利貼彙總張貼在一張學習單上,並派代表進行交流。

又如《蘇七塊》中小組討論各組員對蘇七塊這個人物的一字評價,並彙總在一張白板紙上,並張貼在黑板上呈現,便於老師帶着各組進行集體梳理。

合作演繹,增添情趣:《楓樹上的童話》中,“看太陽場景”的品讀中,四人小組扮演喜鵲阿姨和喜鵲弟弟們,給他們配上合適的對話。先在小組中分配好角色、小組準備、集體展示。

合作交流,深化理解:《金色的腳印》一文中,教師也挑起了學生關於“正太郎該不該幫助老狐狸解開鐵鏈”的辯駁,首先就“解”與“不解”兩種觀點進行同質分組——小組交流完善觀點,補充豐富聯繫單中的理由——不同觀點的小組間展開辯論。無獨有偶,《蘇七塊》中教師也讓學生展開關於主人公“善”與“壞”的激勵辯論,方法過程雷同。

小組合作是一種學習方式的呈現,它是一種輔助形式,幫助師生順利、高效地完成教與學的任務。閲讀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當然是為凸顯語用、達成語用服務的。個人認為,小組學習要有別於個體學習和同桌學習,小組學習應兼具發揮學習成果的交流、梳理、整合、提煉的多種功能。否則,則是流於形式,最終落入“熱熱鬧鬧一場空”的誤圈。因此,小組合作要慎用,慎用是指要用得精當,合適,並不是避而不用。我們要精心設計小組合作的主任務、主話題,精心設計合作的流程,明確組員的任務,必要時配以恰當的任務單等,使學生間的學習交流有目的、觀點碰撞更加頻繁、學習機會更加廣佈,學習效率得以提高。

當然,此次課堂展示中學習方式的轉變除小組合作普遍展現外,教師還在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方面,做得更加精細,落實更加到位,這一點從指導學生圈畫詞句、做批註這一點可見一斑,不再詳敍。

這些精彩的好課和專家們中肯的評價,讓我們再次如醍醐灌頂:閲讀課的立足點是凸顯語用,而要凸顯語用,則要孜孜研讀教材、細細發掘語言、緊緊扣住學情、實實在在落實語用學習活動。反觀我們目前的閲讀教學,我們也認識到,雖然我們的理念也在同步上升,但在組織開展學習活動時,我們還應該大膽、更開放,更精細,並在教師導學這一方面練好硬功,相信,我們的閲讀教學將走出瓶頸、迎來一片坦途。

教學觀摩心得體會範文 篇2

帶着各位領導和各位老師的期望,我有幸參加這次“魅力教師、經典課堂”國小數學“同課異構”教學觀摩研討會。

本次獻課的都是全國最有名望的教學專家,有年輕有為的青年教師,有德高望重的教學前輩。從他們的身上我看到了優秀教師的人格魅力,感受到了專家教師課堂的強大吸引力。他們嚴謹的語言、得體的教態、完美的課堂結構,每一處都有太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數學教學找不準方法,找不到合適的思路,把握不好教學的難度,是我在日常教學中存在的難題。各位專家教師的課堂讓我很好的解決了這些問題。“數學是好玩的,數學是有用的,數學是美妙的,”是對數學課堂的最好詮釋。

數學是好玩的。在他們的課堂上我真的看到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不要説孩子學習數學沒有激情,那是因為老師沒有調動起孩子們的激情,只有老師滿懷熱情的來給孩子們上課,孩子們才會以同樣的熱情來學習。讓孩子們真的動起來,玩起來,自然而然的就拉近了孩子與知識的距離。吳正憲老師在課堂上真心與學生做朋友,在活動中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盡情展現智慧,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正因為有了活動的空間,有了親身參與的機會,學生的學習潛能被調動起來,於是學生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過程,變成了孩子們探索和發現數學規律的過程,變成孩子們創作數學知識的過程。

數學是有用的。從現實的實際問題出發,讓孩子親自來解決他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讓他們感覺到數學方法能給我們帶來很多的方便,很多的驚喜,他們就會愛上數學。我覺得強震球老師求平均數中,糧倉的設計非常巧妙。直觀、形象、具體的體現了生活中的問題,給孩子腦海裏留下了深刻的平均數概念。唐彩斌老師的基本數學思想,從二基教學到四基教學的完美過渡,在教學過程中慢慢的滲透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模式,教師站在兒童學習的角度上設計教學,抓住數學知識和數學學習的本質,滲透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調控教學,引領孩子學會數學地思維。

數學是有趣的。劉xx老師的《小數的意義》一課,無處不在滲透着數學的內在美和數學文化的趣、妙、奇。“跳出數學教數學”是這節課的核心思想,在樸實無華的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思考貫穿整堂課,解決問題的興趣從一而終。他用數學本身的理性美,邏輯美,文化美牽引着學生的注意力,激發着學生的理性思維,讓學生和聽課老師都能在數學的海洋裏遨遊。劉延革老師也講了這節課,在她的課堂上我深刻感受到了課堂中和諧的師生關係。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説過:“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在絕大多數場合下都在於教師忘記了,上課是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勞動。勞動的成功與否,首先是由師生間的相互關係來決定的。”劉老師允許學生對學習內容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去體驗,去理解,允許有不同的感悟、體會和結論。當學生感受到了師生間的平等、互尊、合作時,學生才能敢想、敢説、敢問、敢做、敢於創新、敢於創造。這樣的課堂才是學生感興趣的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 王薏老師的《面積的認識》一課,讓孩子動手去摸,動手去畫,動手去量,一節課中每個環節都是在圍繞面積的認識這個目標在進行,孩子們雖然只學到了面積這一個知識點,但能感覺到每一個孩子的理解都是深刻的、到位的。

兩天的學習,我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教學實踐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的思想得到了深刻地洗禮。從小處來講,我學到了很多小小的課堂技巧:老師提問要做到循循善誘,學生回答上來的具有總結性的話,可以找其他同學再重複幾遍,這樣不僅檢驗了孩子的注意力,而且加深了孩子對知識的印象;回答問題時要注意提醒學生用完整的話來敍述等等。這些小細節是我們課堂上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國小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這對學生今後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在以後我的課堂中,我會加大這方面習慣的培養。從大的方面來講,各個教學環節的無縫對接是非常值得我學習的。教學環節的安排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活動的設計要來源於生活,學習數學的目的是能應用數學,如果孩子只是單單的記住了數學概念,那這樣的學習是死的。那怎樣才能讓學生可以把數學應用到生活中,我覺得在老師的教學中就要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每一位專家也正是這樣來引領孩子們學習的。

通過這次學習我深刻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作為新教師,我要學習的還很多很多,無論哪個方面都嚴重欠缺。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多向名師學習,多向學校的老教師請教,多思考自己上課的不足,不斷完善、不斷進步。也希望各位領導能多提供這樣鍛鍊的機會,藉助學習這個平台,發展自己,讓自己儘快成熟起來,成為一名優秀的青年教師。

教學觀摩心得體會範文 篇3

20xx年5月8日到9日,海南省第十屆國小語文青年教師閲讀教學觀摩活動暨農村骨幹教師閲讀教學師資培訓分別在定安、陵水、瓊中三個會場同時舉行。這次,感謝學校領導,讓我有幸到咱們美麗的“海口後花園”——定安縣參加這次小語盛會。回來之後,稍稍整理了思緒,將印象較深的幾點一吐為快。

先噹噹自誇的王婆,誇誇咱們出類拔萃的陳麗老師。

陳麗老師這回代表了我們儋州參加這次閲讀教學比賽。我們5月7號下午五點多到的定安。到了酒店,陳麗老師把行李一放,就緊趕着到比賽現場去試課件了。試課件、瞭解清楚第二天比賽的各項安排後,都將近七點了,酒店的餐廳也就剩下最後一桌菜。我們感覺到她的壓力,就想和她聊聊天,舒緩一下她的心情。可是,她還反過來讓我們別替她擔心,説:“壓力都在海口的選手身上呢!”我可真佩服她的這份從容!

心態雖調整好了,但陳麗老師很清楚——不能打無準備的仗!除了和我們聊幾句外,她的心思全放在第二天的比賽上了。思路、課堂語言、各個細節都在她的腦子裏轉悠着。就是有這樣充分的準備,她在比賽時,才能將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得到了在場的專家和教師們的一致好評。

在9號上午的專家點評與專題報告中,海口濱海九小的關心鳳校長對陳麗老師讚不絕口!贊她在課堂教學中精彩的教學設計;贊她富有感情的朗讀指導;還誇她是名高素質、愛學生、慈母般的好老師!作為一小人,我感到很自豪——這樣優秀的教師是咱們一小的呢!

除了給陳麗老師加油之外,我們還認真聽了專家的專題報告和其他教師的閲讀教學課,感觸頗深,收穫不小。

第一點收穫——新穎的評課標準。

開幕式上,省教育研究培訓院的王琴玉老師給全場的教師們公佈了這次比賽的評課標準:

1、一堂課,老師忙得很,學生沒事幹的課,不是好課;

2、一堂課,老師的問句多,陳述句少的課,不是好課;

3、課堂上,旁觀者多,積極參與者少的課,不是好課。

三個標準一説完,我感覺就如同醍醐灌頂一般!以往,我們總在摳某節課的這裏不到位,那裏不完美。而且評課的教師們還常常出現意見相左,各執一詞的情形。這不僅會讓授課教師不知所措,還會使其他教師們都疑惑了——到底應該怎麼去上好一堂閲讀課。

這次比賽的評課標準將這幾個問題化解於無形之中了。不管你上的這一節課有哪些細節沒有做到位,都不用你像雕塑家似的去雕琢了。只要用這三個標準去對照,課堂上沒有標準中的三種情況,你的這節課就是好課。也就是説,能讓學生收穫知識、有所感悟和提高的課,就是好課,就是大家學習的榜樣,就是能讓聽者不枉此行的課!

我們以三個標準去認真地觀摩、對照之後聽到的九節閲讀教學課,也往這三個方面去思考這九節課中突顯出來的優、缺點。我覺得這九節課聽下來,更感覺到“教海”無涯了!自己原來的所學與那些淺薄的經驗在這些優秀的選手面前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第二點收穫——三人行,必有我師。

説説印象較深的其他市縣的幾位老師和她們精彩的教學片段。

海口十三小的陳帥老師給我們上的那堂展示課中,值得我們學習之處不少,不能一一道來。我就説覺得可以馬上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的指導方法吧。在指導朗讀課文時,陳帥老師有個方法是——老師開始讀課文,遇到標點符號就換成學生讀,反覆至讀完課文為止。這個方法挺有新意的。

讓我記憶猶新的還有澄邁的洪老師。這位洪老師的課雖説有不足之處,但精彩也是不少的。她上的是蘇教版的一篇課文《大江保衞戰》。這篇課文驚心動魄、迴腸蕩氣,我曾設想過:“假如讓我來上這篇課文,要怎麼去展開呢?能駕馭得了嗎?”她在指導學生們體會那驚心動魄的抗洪搶險的場面時,一步步地引導,將學生們的情感在進入情境和想象的同時推向高潮。她的引導是這樣的——“‘奮然’可以換成什麼詞?”“戰士們有危險嗎?”“戰士們這一跳,也許……(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和想象,用“也許”説話)”。聽了洪老師的課後,自己的腦海裏也有了個印象。若是今後遇到這樣的文章,就能有個大致的設計思路了。

在課堂教學設計方面,定安的鄧老師設計的《醜小鴨(第一課時)》使我收穫不少。原來第一課時也可以讓學生上得那麼津津有味!從動畫激趣到識字、寫字,從課中操到巧設懸念,我一個聽課的老師都覺得興致盎然,更何況課堂上的小朋友們。

總之,收穫太多了,感覺自己與這些優秀的選手之間差距不小。套用句名言來給自己打打氣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努力的方向有了,還得明確努力的方法呀!

教學觀摩心得體會範文 篇4

20xx年4月22日至4月24日,我有幸參加廣西第五屆國小習作教學觀摩研討活動,目睹了老師們別具一格的風采,各位老師用他們的智慧詮釋着對課堂的理解,他們精心的設計,靈動的課堂,精彩的互動,智慧的語言,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無不讓我們深深地為之折服。短短兩天的學習,開闊了我的視野,也觸動了我的心靈,使我受益匪淺!

一、我覺得這幾節課的學段目標總體把握還是比較準確

恰當,重點突出,能創造性開發、處理和運用教材,着力激發、點撥、誘導學生,重視習作的過程和方法,良好習作興趣和習慣的培養,以生為本,以學定教,體現了指導-習作-講評的環節,從而提升學生的作文素養。比如:《場面描寫》這節課,教學設計體現了老師很好的語文功底,無論是課的引入,還是教學過程中的引導,都能感受到一位優秀的語文教師的魅力所在。值得學習的是,老師捨得放時間讓學生明確要求,並有意識地提示學生運用學過的方法和積累的詞句,教給方法,真正發揮了文本的示範引領作用,做到了一課一得。

二、課堂訓練紮實有效

(一)、注重激趣,創設良好的寫話環境

《語文課程標準》非常重視寫作教學中的情感態度因素的優化,重點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激發學生願意寫作,熱愛寫作的情趣,巧妙實現“要我寫”向我要寫的昇華與過渡。有了好的氛圍,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情緒,激發學生的寫話激情,最終迸撞出思維的火花。如《魔盒裏的祕密》,潘老師把魔盒引入課堂,不知不覺把學生帶入了情境中激起學生的興趣。貴港市的張展明老師寫人物外貌特點時又以自己的外貌導入,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快樂表達;陸金蓮老師在知道勁舞描寫時,以桂林山水的象鼻山貫穿全文,讓學生體會到家鄉的美麗,也體會到景物的描寫方法。

(二)、尋找生活中的習作素材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心實感。”所以,在寫作教學中,我們應從“生活”入手,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生活處處”是作文。如黃冬老師執教的《一個印象深刻的人》,以《燈光》這篇課文為例,激起學生的記憶。學生明確要求,習得寫法後,又出示孩子暢所欲言,一步一步打開學生的思路,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深入關注,認真感受,從生活出發,擦亮了學生觀察生活的眼睛,也打開了學生觀察生活的思路,使得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提煉出很多用於習作的素材。再比如李銀花老師執教的《我喜歡的一個人》,能創設勞動的情景,讓學生一邊感受語言的魅力,一邊學到寫作的方法。

(三)、引領清晰,點撥得法

利用範文的引領和示範,引領學生讀、賞析、悟、寫,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如何加工材料組織成文,從例文中借鑑有用的方法,由扶到放,這樣的方式基於學生現實生活,又指導學生的習作,學生樂於接受。如:黃冬老師執教的《一個印象深刻的人》,通過巧妙地分階段指導,利用《背影》這篇課文,讓學生理解動作分解法,用上平時積累的詞句,展開想象把特點説清楚,再抓整體,教師適當點撥,告訴孩子可以先總的説,再細細地説,也可以先細細地説,再總的説,不知不覺滲透觀察、寫話的方法。這樣先説後寫,由淺入深,層層深入,體現了作文指導的梯度。

(四)提高自主,培養修改能力

“文章不厭百回改。”修改是學生習作實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語文課程標準》“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要考察學生對作文內容、文字表達的修改,也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和方法。強調寫作教學”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寫作水平。這次老師們都能捨得留下出時間給學生進行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評賞。比如:南寧市楊老師指導的《願望》,就讓學生先按照評比的要求修改,然後展示,全班同學再修改,這樣有層次地引導學生評議,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總之,老師們的課堂表現亮點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更多,需要我在以後的教學中細細品味。下面就談談我個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習作教學要把準課標要求,不隨意拔高、降低.《語文課程標準》對觀察的要求在第一學段僅僅是“留心觀察周圍事物”,不同於《語文教學大綱》的“學習按一定順序觀察圖畫和簡單事物”。不難看出,課程標準更側重學生觀察的興趣和態度,關注學生對周圍事物即生活本身的觀察,不在觀察的順序方面過多要求。直到第二學段,仍然堅持“觀察周圍世界”,第三學段“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始終沒有觀察技法方面的要求,所以我覺得在低段提出按一定順序,條理清楚是否拔高了要求。再如,排比句式在中段應僅僅是認識而已,是否一定要讓孩子掌握呢?

2、習作教學要指導到位,增強語感的訓練。國小生怕寫作文的根本原因不是“沒有生活”,而是“不會用筆表現生活”。教會學生如何用筆將自己現有的生活“説出來”,並儘可能説得好些,才是國小教師寫作教學的任務。而習作教學難,難在課堂生成的捕捉和處理。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靈活處理課堂生成,直接關係到課堂教學的有效程度。這時,教師的主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我想習作教學教師應主要從習作和修改這兩方面入手,習作就要求我們要打開學生的思路,做到一課一得。

教學觀摩心得體會範文 篇5

12月1日、2日,我有幸赴鄭州聆聽了支玉恆、張化萬、賈志敏三位名師所執教的作文教學課以及精彩的報告。大師們來得匆匆,去也匆匆,我不禁發出了“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的感慨。但是他們卻把“萬般滋味”留在我的心頭。大師們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引人入勝的感情朗讀,精湛的教學藝術,頗具特色的肢體語言,樸實無華的教學風格令我難以忘懷。

一、 讀書要學會用心靈來傾訴 支玉恆老師執教了《匆 匆》這篇優美的散文。整個課堂上分為“用心靈來誦讀”和“用心靈來傾訴”兩大板塊。整節課上,散文的美被支老師在不經意間、至善至美地被詮釋了。就這樣,在這節課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思想種形式的朗讀中受到了震撼。在“用心靈傾訴”這一環節,支老師讓學生拿出筆來,把自己的感悟寫成一句格言警句,向作者傾訴自己的心靈。哪個同學見解獨到,就“獎勵”他把自己的名言寫到黑板上。於是,孩子們一個個自信地走上講台,在黑板上留下一份份特殊的“獎品”:“只有珍惜時間,才會讓生命開花。”“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返” “生命平等,時間短暫,問題在於會不會利用”“讓我們用今天的努力留下歷史的精彩”“時間只留給會珍惜他的人”。在這樣的獎勵中,千古流芳的名篇與孩子們沒有了距離,孩子們的心靈被深深震撼了,思想者在自己的思考中得到了自信。如果長期堅持這樣的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自然就會得到鍛鍊。

二、 教會學生寫作方法

在《品味陽光》這節課上,支玉恆老師又給我們上了一節生動的讀寫結合課。在支老師不斷鼓勵、循循善誘下,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已經十分到位,老師及時調整教學手法,重點教給學生學習課文點面結合的寫作方法。例如上課伊始,支老師讓提出有價值問題的學生把問題抄在黑板上。有個學生提問:“課文開始是寫事的,到最後為什麼又成寫人的?”在學完課文後,支老師讓提這個問題的學生來回答,稱之為“問題回家”。這時候,學生很自然地理解了這種“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接着支老師讓學生説説身邊有哪些像這樣樸實平凡、默默無聞的人,並動手寫100字的一段話。這個時候滲透寫作方法,告訴學生通過幾件事例,最後又回到一箇中心點上,這種寫作方法就是點面結合。我想,如果我們能在每節閲讀課上都能結合課文給學生講授寫作知識並進行小練筆的訓練,久而久之,學生的寫作水平哪有不提高的道理?

三、 創設情景讓學生喜愛寫作

張化萬老師一再強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直接的學習動力,學生對寫作訓練有濃厚的興趣是教學的最大成功。”在《情趣作文教學》這節作文課上,張老師用他精湛的教學藝術給我們展示了一節精彩的寫作指導課。

課上,張老師首先提問:“誰是我們班的大力士?”然後讓學生描述這個“大力士”的外貌特徵並説明他被稱為“大力士”的原因。這種看似不經意的提問其實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訓練,為後來的寫作打下了基礎,而且這種訓練是貫穿課堂始終的。接着張老師創設了一個活動:挑8個學生舉行吹氣球比賽。比賽結束了讓得冠軍的學生來形容一下自己吹的氣球像什麼樣子,並説出自己吹的時候採用了什麼方法。然後張老師給學生7分鐘的時間把剛才吹氣球的經過寫成一段話,並讓學生自己讀寫好的這段話,及時進行交流、修改。學生在這種輕鬆愉悦的環境中修改了自己的作文,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最後,張老師讓學生給文章起個名字,對題目擬得多的、好的學生進行表揚,以激勵學生充分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於是,在交流題目的時候,一個個生動有趣的題目從學生筆下湧出:《真假“大力士”》《智慧老人張老師》 《誰是大力士》《趣味作文課》《大眼鏡 小幽默》《崔名洋吹氣球》《彩蝶飛呀飛》《在課堂上綻放的禮花》……有了好的題目,又有了前面片段聯繫的鋪墊,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張老師又給大家10分鐘的時間選一個題目,選取活動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寫一段話。這時候的寫可謂是水到渠成,寫作在這裏變成了對生活場景的再現,所以變得很輕鬆。我想,這種創設情境的教學方法是我們應該多采用的好方法,它會使寫作變得很輕鬆。

兩天的學習時間十分短暫,留給我卻有許多許多。大師們獨具個性的教學風格我不可能全部學到,也無須去刻意模仿別人,但是他們高超的教學藝術卻是需要我用一輩子的時間去領悟的。

教學觀摩心得體會範文 篇6

20xx年11月,林校長帶領我們一行8人來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參加生命化教育大問題教學研討會。本次活動由生命化教育的倡導者張文質和大問題教學的倡導者實踐者黃愛華老師共同組織,來自全國一千多名老師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我們徜徉在桂花的海洋中,沐浴着桂花的陣陣芳香;漫步在灕江的兩岸邊,欣賞着灕江的夜色風光,頓覺神清氣爽,為此次學習增添了風采。此次活動共聆聽了9堂問題教學觀摩課,7場學術報告。其中有黃愛華老師的《較複雜的平均數》,還有他和美國老師詹妮弗.格里芬同課異構上《認識方程》,還有一些全國優質課比賽一等獎獲得者、教學新秀如:關少清、王開傑、胡治國、鄭熔虹等人上的課,讓人耳目一新,深刻地領略到大師獨特的教學魅力,感受到大問題教學的課堂吸引力。

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紹大問題教學的特點和步驟:

一、大問題教學的特點是:

1、問題讓學習發生,以問題為導向,從高到低落實。

2、課堂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台前展示並主持,教師在後面適時引導點撥。

3、緊扣教學本質,思考並提出這節課的核心問題、基本問題,逐步細化、解決。

二、大問題教學的步驟是:

第一、建立老師與學生、學生與新知識之間的關係。

第二、通過多種形式,師生共同提出並整理出大問題,整體呈現。

第三、學生依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課本內容自主合作學習。

第四、展示研究成果,學生互動分享,師適時追問引發深層次的對話和碰撞。

第五、師生共同參與,梳理和提煉,得出結論。

第六、提出後續研究的問題,對知識技能進行鞏固深化延伸。我們覺得它和我校的四步主體教學有着異曲同工之妙:第一步建立關係可以歸結為預習反饋,第二步提出問題和第三步嘗試探究歸為自學交流,第四步展示分享和第五步共同概括可以歸結為展示點撥,第六步問題延伸可以歸結為練習遷移。它和我校的四步主體教學都充分地體現了新課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完全按照大問題教學模式來上課,我們覺得沒有必要,因為我校的四步主體教學和它大體一致,而且步驟上更精簡些,但是一些本質上方法是值得學習的,表現在: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黃愛華老師在課堂上常對學生説,同學們要學會傾聽,這是一種尊重和禮貌,也是課堂交流學習的前提,光聽還不夠,還要積極思考,才會有更多自己的想法。

二、培養學生的開放意識和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教學的靈魂,開放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前提。黃愛華老師非常善於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開放意識。他在課堂上常常鼓勵學生、啟發學生,提出質疑。例如:他在上《較複雜的平均數問題》時,當同學們都認同用男生平均身高加上女生平均身高,再除以2來求這10人的平均身高時,經過他風趣的調侃,幽默的啟發,就有好幾個學生提出總身高還不確定,10人總身高是多少?的疑問,由此引導點撥,建立3種猜想:(1)男生女生各5人,平均數剛好141釐米;(2)男生多於5人,平均身高在141釐米到142釐米之間;(3)男生少於5人,平均身高在140釐米到141釐米之間。再具體展開列式,驗證:份數對平均數的產生的影響,最後得出結論並應用。

三、讓學生走上講台,展示並主持,讓學生主動探究,教師在後,深度點撥。每一堂課,我們都可以看到在展示分享環節,老師讓學生走上講台,展示彙報,並這樣主持:

1、請大家聽我説,

2、我要特別強調的是,

3、大家有什麼問題要問我嗎?

4、感謝大家聽我的分享,並和下面同學互動。教師在台下主動傾聽,積極互動,適時重複觀點,迂迴對話,適時追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在後面環節中,師生共同梳理、歸納,完善建構。美國老師詹妮弗.格里芬上的《認識方程》,內容很開放,是商場購物的情景題。她用單詞的第一個大寫字母代表這件商品的單價,由此列式產生多元一次方程,學生學得興趣很高。

生命化大問題的教學崇尚開放,有意識地讓學生超越已有的知識經驗,在潛移默化中學生會萌生一種大智慧,開闊一種大視野,產生一種大境界。問題讓學習發生,讓課堂靈動,此次赴桂林學習,不虛此行!

教學觀摩心得體會範文 篇7

非常開心能有這麼一次學習的機會,我也很珍惜這次觀摩交流會,通過這次的學習,可以及時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取長補短,發現自己的不足,還有以後需要努力地方向,給自己的教學模式重新定位,更為專業的投入到今後的工作中。下面是我整理的這次學習心得體會。

第一天上午共四節觀摩課,重點是數學教學活動,分別是(優秀青年教師)老師的中班數學活動《小黃和小蘭》小班數學活動《數小腳》,以及(xx市教學評優一等獎)老師的大班數學活動《我的體重》中班語言活動《這就是秋天》,首先,聽了第一節課《小黃和小蘭》,我感覺x老師的教學風格很清新自然,由於是青年教師,身上散發出來那種活力,和孩子們很快的融入到一起,看得出孩子們被這位老師的語言表情吸引着,這是一節中班的課,老師在活動目標中體現要在觀察,猜想,遊戲中積累感知不同空間方位的經驗,教師製作的ppt簡單直觀的呈現了空間,方位感覺,孩子一下子就自己發現了這其中的變化,老師引導語到位,及時的把孩子引導了教學重點上,並讓孩子掌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我們在上課時往往用一些邊邊框框限制住孩子的思維能力,往往,我們老師説得多,孩子只能在老師的引導下被固定被模式化,聽了這節課,我感覺老師的教學隨機性很強,大膽放手讓孩子去看,去想,去説,去做,這點也是我需要學習的地方,x老師上的第二節課是小班數學活動《數腳丫》,結合現在孩子們最喜歡的翻翻看系列繪本,為孩子們呈現了一節有趣的數學課,首先教具非常豐富,這也符合小班孩子年齡特點,這節課情境性非常強,一下子把孩子們逮到了沙灘上,由故事情節引出人物,開始説出數詞,課堂氣氛很活躍,充分體現教學中游戲佔主體的教學方針,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的開心。接下來是x老師的大班數學課《我的體重》,非常貼切幼兒生活的選材,就是我們身邊接觸到的事情,體重隨着年齡的變化,嘗試用體重器稱體重,並且關注自己的體重健康,老師教學風格也是很有特點,乾脆,風趣幽默,中班語言《這就是秋天》,這是一節非常應景的活動,當下正是秋天,孩子們正在經歷這這季節的變化,許多生活經驗的體現,例如,螃蟹上市了,這就是秋天,水果豐收了,這就是秋天,落葉飄落了這就是秋天,老師引導幼兒發現秋天,進一步感受秋天,孩子們大膽的説,表達自己對秋天的喜愛,這就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聽了這四節課,我一開始比較側重於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後來發現,我的課就是有這種邊邊框框限制着,所以往往比較不隨性,自己也會好好的揣摩一番,學習這兩位老師的教學方法。下午聽了xx園長(xx市xx幼兒園園長,幼兒教學專家)的新課程背景下幼兒教學教育的實踐,以及在美國做“影子校長”的講座,充分感受到國外學前教育理念的先進性,也充分感受到學前教育階段的重視和新改革局面發展是多麼迅速,簡短來講,他們都是以釋放幼兒天性,讓孩子自主學習,以玩激趣,以問誘學,在不限制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孩子們玩在一起,學在一起。

第二天懷着迫切的心情,見到了xx老師,在上學時就觀看她的教學活動,感覺自然,輕鬆,隨意又有自己獨特的解讀方式,之前聽過她幾場教學活動,今天她依然把自己研究的新課題《在情境中教學-繪本閲讀研究》帶來與大家分享,感觸很多,從x老師上午的兩節課看,她最突出的特點依然是讓孩子快樂的學習,學到多少不重要關鍵是學習的心情和主動學的願望,這兩節課都是結合今天他的講座開展的《藏在哪裏了》。x老師抓住了小班孩子年齡特點,就是好玩,好看,課件製作的很精美,把孩子一下子帶到了這種捉迷藏的情境中。讓孩子自己覺得我就是故事中的人物,跟着人物心情變化,看得出這是一節反覆磨練的課,老師的現場隨機性也是我需要學習的地方,接下來大班的《天生一對》,利用我們生活中的事物,找到他們的相同之處,讓孩子瞭解就算兩個完全不同的事物,只要找到共同點也是可以很般配,成為天生一對,x老師的機智,將課堂的氣氛推向高潮,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過癮”,這就是適合大班幼兒年齡特點的活動,接下來的講座也很精彩,推薦了各個年齡適合的繪本閲讀,提煉了關鍵詞,例如:小班適合趣味性強的,中班適合可以與實際生活聯繫在一起的,大班適合具有挑戰的等等,孩子嚮往閲讀,我們老師就要將閲讀滲透到日常教學活動中,藉助繪本的情景,開展多元化一體的教育。

經過這兩天的學習,首先給我第一個印象是,中國的幼教事業正在高度發展中,很多先進的理念和教學模式是我們今後學習的方向,感覺自己有很多地方需要充實,感覺自己需要不斷磨練,不斷吸取新知識並把它運用到實際工作中來,把這些看到的學到的變成自己的更專業的去工作,在情境中閲讀也正好符合我園的特色教育,這一方面,我今後會繼續鑽研,把這方面做精,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會繼續努力的,用心的去做去學。

教學觀摩心得體會範文 篇8

近段時間,在網上觀摩了一組課堂教學視頻,感覺執教老師嚴格把握學段特點,科學遵循文本樣式、充分呈現學習過程,細化、強化學生語言文字學習、運用的過程,努力嘗試凸顯了閲讀教學中“語用”這一核心理念。從課堂教學中折射出來的是,教師正從教學理念到教學行為做着由肌及裏地改進,可以透析的是,從備課和教學組織形式方面來支撐落實“凸顯語用”。

轉變備課理念,遵循文本樣式

文體是一種鮮活的、不容忽視的存在。文體本身就是言語的意圖和內容的一種交融呈現方式。這些課中所反饋出來的信息就是,上課老師在備課時,充分關注了文本的特點,教學時抓住核心的語文內容開展讀寫活動。

童話體 教師讓學生髮揮想象親歷文本感受語言的詩意和美好。《楓樹上的童話》這一課中,教師集中抓住描寫母鳥與小鳥呼應叫喚的兩個虛擬情景的句段(學拼音、看太陽),引導想象猜想鳥語、情趣朗讀演繹母子對話的意境,創設情境模仿創編(太陽下山了,月亮升上來了,喜鵲阿姨在問……我懂得了……喜鵲弟弟們一齊快樂地答道……我懂得了……)從讀到想象到説,這樣讀、思、積累、表達的語用活動自始至終沉浸在情趣盎然的童話意趣中。

小説體 教師應帶領學生從簡單表層的理解走向立體豐富的感受,並把握其矛盾衝突。《蘇七塊》這一課中教學就是着眼全文,讓學生在反覆探究中全面把握人物形象,感受語言風格、積累語言,習得閲讀方法。以把握人物形象這一內容理解為主線,衍伸聽説讀寫説的能力訓練及閲讀方法的習得運用,呈現出清晰的三大教學板塊:1.關注外貌的文字,朗讀玩味方言,走近蘇七塊。2.關注描寫的文字,感受語言特色,概覽人物形象。引導學生立足文本,重點以“奇”字為核心呈點狀發射,全面概覽蘇七塊的為人處事風格(相貌奇、藝術奇、規矩奇),並圈詞劃句,支撐自己的觀點,同時感受以四字詞語為主打、節奏明快的天津快板式的文本語言風格。3.關注小説情節(人物表現),豐滿人物形象。教師抓住人物形象的多面性、爭議性,順學而導,利用學生初讀時出的一字評價(奇、善、貪、壞、冷、嚴),引導學生依託文本語言展開觀點陳述、爭辯,貫徹了閲讀方法、發展了學生語言。

説明性文體 教師可帶領學生洞見文章內部條理的井然有序、結構的清晰縝密和語言的準確簡練。如二上年級《活化石》一課中,老師引導學生研讀重點句子,感受活化石的古老和珍貴,在這種學法的引導下,一些帶着文體特徵的詞語句子都一一納入學生的閲讀視野——“幾億年前”“一億多年”這樣鮮明的數字被學生找到了;“和它在同一期生活過的動物,許多早就滅絕了……”這樣鮮明的比較的句子被學生髮現了;“銀杏樹長得極慢,如果你小時候種下一棵銀杏樹,一直要等你當上爺爺,才能吃上它的果子。”這樣形象的舉例,也被學生所關注。教師再次還隨機安排了兩處語言運用的訓練:其一,讓學生以“我是一棵銀杏樹……”進行自我介紹,在理解內化文本語言的基礎上活用文本語言。其二,文中關於銀杏樹葉外形描述的一個比喻,也被教師拿來用作訓練學生語言運用的好教材,欣賞銀杏樹四季圖,進行數量詞以及打比喻的句式運用。這樣使得學生讀、悟、説的能力訓練、方法實踐都聚焦在了同一點——説明性文字(嚴謹的內在條理、生動具體的説明方法)

《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中,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對第3段進行了研讀,落實讀寫聯動,遷移寫法。1、初讀,感受描寫園中建築景觀時選材的匠心獨具,引説:有氣派豪華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台樓閣);有熱鬧的街市,有僻靜的山鄉村野;有現實的景觀,也有夢幻的景緻;有民族的,也有西洋的。2、引導發現其間獨特的寫法——對舉。3、出示風格對比迥異的這四組文物圖,讓學生模仿寫話:圓明園中上自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有……也有……;有……也有……,從課堂上呈現出來的是,教師精細的備課思路,對於文本的鑽研,可謂獨到。正是因為做足了備課的功夫,教材的利用率得到最大化,教學的準星才不會走偏,讀寫的功夫才會下到點子上。

轉變學習方式,開展語言實踐

此次教學展示,課堂上擺放的是六邊形的課桌、兩塊黑板,這就從硬件上就迫使教師轉變學習方式,落實小組合作學習活動,體現學習的合作性和活動性,並展示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成果。讓我們看看,許多課在學習方式的轉變上確實也下了不少功夫。

小組合作學習明顯地呈現了學習方式的轉變,也許,下列課例中呈現的幾種小組合作學習不一定十分有效,試做探討。

合作品讀,補充認識:在品讀環節,先安排學生個體自讀,然後將學習所得在小組交流,在對各自的答案進行梳理統整。如《科里亞的木匣》中,讀1——2段,找出科里亞埋木匣的句子,想想:你讀到了一個怎樣的科里亞?把批註寫在便利貼上。個體讀完後將便利貼彙總張貼在一張學習單上,並派代表進行交流。

又如《蘇七塊》中小組討論各組員對蘇七塊這個人物的一字評價,並彙總在一張白板紙上,並張貼在黑板上呈現,便於老師帶着各組進行集體梳理。

合作演繹,增添情趣:《楓樹上的童話》中,“看太陽場景”的品讀中,四人小組扮演喜鵲阿姨和喜鵲弟弟們,給他們配上合適的對話。先在小組中分配好角色、小組準備、集體展示。

合作交流,深化理解:《金色的腳印》一文中,教師也挑起了學生關於“正太郎該不該幫助老狐狸解開鐵鏈”的辯駁,首先就“解”與“不解”兩種觀點進行同質分組——小組交流完善觀點,補充豐富聯繫單中的理由——不同觀點的小組間展開辯論。無獨有偶,《蘇七塊》中教師也讓學生展開關於主人公“善”與“壞”的激勵辯論,方法過程雷同。

小組合作是一種學習方式的呈現,它是一種輔助形式,幫助師生順利、高效地完成教與學的任務。閲讀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當然是為凸顯語用、達成語用服務的。個人認為,小組學習要有別於個體學習和同桌學習,小組學習應兼具發揮學習成果的交流、梳理、整合、提煉的多種功能。否則,則是流於形式,最終落入“熱熱鬧鬧一場空”的誤圈。因此,小組合作要慎用,慎用是指要用得精當,合適,並不是避而不用。我們要精心設計小組合作的主任務、主話題,精心設計合作的流程,明確組員的任務,必要時配以恰當的任務單等,使學生間的學習交流有目的、觀點碰撞更加頻繁、學習機會更加廣佈,學習效率得以提高。

當然,此次課堂展示中學習方式的轉變除小組合作普遍展現外,教師還在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方面,做得更加精細,落實更加到位,這一點從指導學生圈畫詞句、做批註這一點可見一斑,不再詳敍。

這些精彩的好課和專家們中肯的評價,讓我們再次如醍醐灌頂:閲讀課的立足點是凸顯語用,而要凸顯語用,則要孜孜研讀教材、細細發掘語言、緊緊扣住學情、實實在在落實語用學習活動。反觀我們目前的閲讀教學,我們也認識到,雖然我們的理念也在同步上升,但在組織開展學習活動時,我們還應該大膽、更開放,更精細,並在教師導學這一方面練好硬功,相信,我們的閲讀教學將走出瓶頸、迎來一片坦途。

教學觀摩心得體會範文 篇9

10月18日,我有幸參加了曲靖市數學教學競賽觀摩活動。聆聽了來自各縣、各學校的教師的精彩授課,從他們的教學中我更深刻的體會了什麼是高效課堂、體會了教無定法、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各個教師的講解都非常生動,課堂氣氛活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尤其是富源縣勝景中學程丹丹教師講授的《平方根》一課,使我印象深刻。她的講解生動,構建了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讓我受益匪淺。

高效課堂,重要的是“高效”二字,在教育教學中我們往往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過程,大家普遍都認為只要按照“高效”課堂的模式進行教學就能達到“高效”的目的。例如:小組討論,成為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教育教學中我們不能只認為説我已經做了,而是要把這一環節落到實處,看同學們是否真正討論了,還是流於形式,還是有同學借討論的機會抄襲。筆者認為:在討論這一環節教師要巡視指導,甚至還可以參與到其中,引導同學們的討論。在此環節中,參與本次競賽的大多數教師都做得很好。

其次,要達到“高效”的目的,還要切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讓每一位學生都“動”起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在課堂中只是引導者,課堂上的45分鐘的時間是屬於學生的。程丹丹教師不但講得生動,而且在這一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給參賽者以及觀摩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參加本次競賽的教師之所以能這麼成功,能給大家留下深刻的

印象,我想: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這些教師的基本功是非常紮實的,教學素養很高,深入研讀教材。其次,駕馭課堂的能力很高。巧用心思,精心設計,形成自己穩定的教學風格。

總之,參加本次觀摩學習,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它使我深刻的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我感激學校給我這次觀摩學習的機會,因為通過觀摩學習使我得到了一筆寶貴的財富,每一堂課都讓我受益匪淺,我也因此更加明確了自己以後的努力方向和奮鬥目標。

教學觀摩心得體會範文 篇10

三月二十三日,我們一行十人在楊校長的帶領下來到臨沂參加期盼已久的,由北師大教育學院組織的《國小數學新課程高效課堂教學展示觀摩指導活動》。我們的仔細聆聽了名師北京市國小數學學科帶頭人----趙震的演示課《筆算乘法》、講座《把握課堂生成資源,促進學生教學思考》、江蘇省特級教師,十佳校長管曉蓉的演示課《秒的認識》、講座《走在高效教學的路上,我們還缺失些什麼?》等,這兩天的培訓課程這些教師的在課堂教學設計上各有所長,形式多樣,有的將知識點用一個故事情節串起來,有的將知道點分散到闖關的要求中,有的將知識點融入到遊戲裏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積極投入學習

新課程實驗教材注重了兒童心理學,國小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對任何事物的興趣不能具有持久性,注意力易於分散。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從直觀形象的情境中去發現新的數學知識與方法,不知不覺地進入數學學習世界。比如趙震老師的《筆算乘法》就創設一個喜洋洋收白菜的故事讓我們明白數學研究的是變化中不變的規律,數學是不斷被發現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創設情境,依託情境,在情境中讓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

二、學習內容生活化,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着許多數學知識,在教學時融入生活中的數學,使他們感到生活與數學密切相關的道理,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熱望。藉助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把數學課題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於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來取代,如:學習《秒的認識》時,管老師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抽象並理解1秒有多長,引導學生去找規律,提高比較、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髮現、探索知識形成過程。

三、學習方式活動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活動是學生所喜歡的學習形式。創設學生喜歡的活動,使其在自由、寬鬆、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探索、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新教材在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中重視了以下活動:

1、重視操作活動。動是兒童的天性,將學生置於"學玩"結合的活動中,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如創設了“比一比”、“畫一畫”等多個情境,激發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慾望,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數學問題。

2、重視遊戲活動。愛做遊戲是兒童的天性。特別是國小生通過遊戲能激發學習興趣,如果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變苦學為樂學,就會產生強烈的慾望,積極主動地學習。如通過摸一摸、猜一猜、説一説等一系列探究活動,進行實驗、比較、分析、猜想,使學生親歷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隨機性,嚐到探索成功的樂趣。活動二是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活動三是一個組數遊戲,這一環節,既與課始提出的問提首尾呼應,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又具有一定的思維難度與靈活,有利於訓練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和開放性。讓學生從遊戲中去體驗,去感受規律,從而享有玩中學的樂趣。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讓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理解和發展,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創設鮮明的問題情境作為學習素材,吸引他們展開學習活動,並從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數學的意義。教學中,遇到一些簡單的問題,儘量讓學生通過自己動口,動手,動腦去解決.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嘗試,主動去探索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與思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令我的眼界大開,領略了許多優秀老師的教學風采,為我的課堂教學增加了大量的寶貴經驗。希望今後類似的活動還能有機會參加,我會將學到的經驗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教學觀摩心得體會範文 篇11

一、國小英語教師的基本功

作為國小生的英語啟蒙教師,教師本人的基本功直接影響到學生英語的日後發展。從狹義方面來説包括兩個方面:語音的標準及語言的流利,規範的板書。國小英語對學生聽和説的要求相對多一些,因此,教師語音的規範及語言的.流暢至關重要。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修煉自己的語音語調基本功,確保我們説出的每個單詞,每個句子沒有發音上的問題。課堂語言除了要流暢,一定要確保我們説出的不是錯誤的句子,我們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課堂上不夠規範的課堂用語,可能會給學生日後的學習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如:How to read it? How to do it? 這樣的非句子,I’ll give you three minutes.這樣的漢語式句子都會給學生造成一種誤導。規範的板書除了能利於學生抓住本課的重點內容,利於課文的理解外,也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二、情境的設置

英語的學習要求在語境中學習句子,在句子中學習單詞。這就是説我們在教給學生一句話、一個詞時還要給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學會在一定的情境中學會用句子、詞語所創設的情境如何即利於課文的導入,也利於重點單詞、句子的引出是一節課成敗的重要方面。

三、多媒體的使用

現代化英語教學中,黑板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黑板了。掛圖、投影儀、多媒體的有效利用使得黑板的內涵更加豐富。此次活動,各位教師都運用了多媒體這一現代化的教學工具,以鮮豔的色彩、活動的圖像和有聲的對話,給人一種賞心悦目的感覺,創造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

四、注重基礎,適當拓展延伸

這次的優質課沒有想象中那麼花哨,更多的是注重課文,注重基礎知識。在精講精練課文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進行相應的拓展延伸。由於前面將基礎知識都夯實了,後面的拓展學生進行起來也就得心應手。正是這種“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遠見,提高了整節課的課堂效率。

課堂展示結束後,來自上海教研室的朱浦教授針對這17節課做了精彩點評和總結。他把每位教師課堂上的亮點和自身特點分析的非常到位,他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給在座的各位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過這次聽課,讓我開闊了眼界,明白了努力方向。同時我對自己也提出了許多問題去思考,怎樣讓自己的語言更優美?怎樣讓孩子更喜歡上英語課?怎樣培養孩子的.能力?相信通過不斷努力,一定能拉近距離,不斷進步。

教學觀摩心得體會範文 篇12

一、指導思想

以“始於學生需求,終於學生滿意”為宗旨,以“快樂學教、張揚個性、共同成長”為目標,以“以學定教、先學後教、多學少教”為基本理念,以“自主、合作、探究”為學生學習的基本方式,以教師的專業發展與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手段為支撐,構建國中課堂教學新模式,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

二、基本模式:課堂教學模式是課改理念的載體,也是實現課改理念的抓手,更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必要條件。通過構建課堂教學模式,讓已懂得課改理念的教師,把課改理念變成實踐的行為;讓不完全理解課改理念的教師,能夠按照一定的流程和操作方法,在不知不覺中實現課改理念下的課堂目標與課堂效果。

根據國中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三種課型,即學導課、拓展課和講評課。在此基礎上,增設每週一練,供學生業餘時間進行自主學習。

(一)學導課流程及基本要求

1、學導課流程:任務導學——互助合學——師生答疑——達標檢測——配餐作業。

所謂任務導學,是指學生在學習任務的引導下進行有針對性、計劃性的獨學。

所謂互助合學,是指學生在獨學的基礎上,通過同伴互助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起到“兵教兵”“並帶兵”“兵強兵”的作用。

所謂師生答疑,是指在獨學、對學、羣學的基礎上,針對學習過程中還未解決的問題與困惑,通過師生共同展示的方式予以解決。

所謂達標檢測,是指在學習任務完成之後,利用書面或口頭的方式,對學習目標的達成度進行評估。

所謂配餐作業,是指學導課結束後,教師根據本節課內容的基本要求,精選不同層次要求的題目,供課後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選擇的完成,並對當堂所學內容予以鞏固。

2、學導課基本要求:(1)任務導學環節(20分鐘)

教師的任務

①、出示學習目標。要依據“課時目標具體化,具體目標行為化”的原則陳述學習目標。

②、創設教學情境。注重與學生實際認知水平的聯繫,注重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的聯繫,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

③、進行學法指導。重點放在指導學生怎樣讀、怎樣想、怎樣練上。

④、佈置學習任務。學習任務主要包括:看什麼,想什麼、記什麼、寫什麼、練什麼。在佈置學習任務的同時,對學生提出相應的學習要求。

⑤、提出探究問題。問題設計的原則:以學科問題為基礎,以學生問題為起點,以教師問題為引導。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學習探究(合作、互動)化。

⑥、提供學習資源。補充材料、微課等。

學生的任務

①、獨學的流程:看與畫——寫與記——想與做——標疑惑。

②、獨學的方法:“裸學”(自己看)——助學(藉助工具書)——記學(不看資料記憶)——量學(學會舉一反三)。

③、獨學的要求:學生獨學時坐姿要直,頭要正,切忌伏桌書寫;翻動書本、練習本要輕,凳子儘量不要響動;獨學過程中不要提問或交頭接耳,遇到與己無關的情況不能分神,更不能抬頭張望;要盡力獨立完成教師佈置的學習任務,不能敷衍對待,更不能抄襲他人答案;要提出自己的觀點或疑問;書寫要字跡清晰、工整規範,行平列直,切忌潦草應付。

在獨學階段,教師要高度關注各小組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在巡視過程中,要留意學生獨學過程中遇到的障礙,收集獨學中存在的問題,思考並分析產生障礙或問題的原因與對策。在獨學環節完成後,教師可以就學生獨學時的狀態(態度與方法、知識與技能)對各組進行即時性點評,達到激勵、引導、提高的目的。

在起步階段的獨學環節,教師要做好由教讀向自讀的過渡。

(2)互助合學環節(8分鐘)

教師的任務

①、提出互助合學的基本任務。

②、關注各小組互助合學的進展情況。

③、在起步階段,每節課至少深入一個小組進行互助合學方法的指導。

④、在巡視過程中,對各小組互助合學中存在的疑難問題及時予以解答,不能解答的留給後續環節解決。

⑤、掌握各小組互助合學的亮點,為師生答疑環節做好準備。

學生的任務

①、對學與羣學,可以合稱為“合學”。對學指兩名同等學習程度學生的合作學習;“羣學”指小組內不同程度學生的合作學習或具體指“學習對子”間幫扶學習。“學習對子”是指學習小組內相鄰層次學生相互結成對子,進行學習幫扶,以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學習共同體。對學、羣學環節仍然是以解決問題為主線。

②、對學的流程:分享——求教——討論——結論或疑惑。對學的方法:對議(共同商議)——對抗(爭議問題辯論明晰)——對問(互相提問)——對查(互相檢查)。

教學觀摩心得體會範文 篇13

20xx年x月x日,這是特別有意義的一天,讓我體會了一種新穎的課堂教學理念:那就是“生命化教育大問題教學課題觀摩”。我們觀摩了蓬江區優秀教師、陳國柱老師的課例《打電話》;還觀摩了全國優秀教師、數學特級教師、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繼續教育部主任、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專家工作室主持人黃愛華老師的課例《方程的意義》和現場互動活動。太動人心絃了!張愛華他讓我學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讓我重新定義了教學方式。以下是我個人聽課的一點膚淺的看法。

一、課堂教學精彩。

黃老師用了一個講故事的形式串通了一節課,引入了本節課的大問題:意義;怎樣列出來的;怎樣用。然後每個問題都詳略得當地解決了。教師紮實的基本功和自身的素養。風趣幽默的語調,生動精練、吊人胃口的講解,巧妙地使用媒體和黑板,多增加生活實際事件。創造了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課堂上孩子們個個生龍活虎,使學生真正在體驗分享學習活動。而教師的角色轉變了,學生的角色也主動轉變了。由被動的學習轉變為主動的學習,學生既是知識的接受者,也是知識的發現者,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的思想。張愛華老師創設了現實的生活情景,讓學生融入了情景中,在情景中輕鬆地學習;順應了《新課標》中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與要求。名師都廣泛地使用多媒體和黑板教學。

二、教學理念的更新。

這生命化教育問題教學,就是課堂教學的優化,直指教學內容本質,藴含豐富的數學信息,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現在上課更加註重備課,確定這節課的三個問題:這節課學習什麼?這個問題怎麼學習?這個問題為什麼要學習?這就是這個教學的基本設計。在課堂教學上,我們以“大問題”為導向,分享中優化,提煉中延伸。這課堂教學步驟是:建立關係,提出問題,嘗試探究,展示分享,共同概括,問題延伸。

通過一整天的學習,在以後的數學教學中我也要加倍努力,多多借鑑有經驗教師的教學方法,在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對教學有所創新,逐漸提高數學教學的水平。

教學觀摩心得體會範文 篇14

金秋九月,踏着秋天的落葉,東勝區二十幾位國小語文教師來到了萃英山下的蘭州大學參加第三屆國小青年教師課堂觀摩會。

兩天半的活動分為兩場,每場16節課,都是比較年輕的教師在為我們展示紮實的課堂教學基本功。他們科學的教學設計、創新的實踐令我們在場的每位教師所佩服。

通過幾天的統編本課堂教學觀摩,我收穫以下幾點:

一、教學目標精準

老師們的課堂上充分體現着學段目標、年級目標、單元目標以及本課教學重難點。例如:四川資陽縣的李智老師在他的《我有一個想法》的習作課堂上,他充分抓住了中段的學段目標:

1、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願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2、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

而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感受課文的生動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為了讓學生平穩的從寫話過度到習作,教師首先是出示圖片,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身邊發現生活中需要改進的問題並大膽地交流自己的發現和想法。然後教師為了啟發學生思維,規範表達,出示了兩段兩則例段,逐漸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從問題——例子——想法三方面去説清楚、説完整,整節課教師都在引導幾句話説明白、想清楚。

二、課型豐富

本次活動有閲讀課教學、表達(口語交際)教學、作文教學、策略教學、預測教學等,閲讀16節(包括策略單元、預測單元、想象單元、詩歌、小古文、長課文)、口語表達8節、習作表達8節,老師們敢於突破常規的展示課型,科學的設計、創新的實踐,精彩的課堂教學,教師們較強的課堂把控能力,豐富的學生情感,讓在座教師的受益匪淺。

三、整體性強

教師們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年段、學段、單元之間的銜接。注重教學目標的定位,注重本課目標和單元目標的統一。例如:在貴州省遵義市的柳華華老師教學,部編本二年級第五單元的口語交際教學《商量》,第五單元——思維方法中本課的人文主題是如何學會運用商量的語氣説清楚,而語文要素是初步體會課文講述的道理;主要學習內容為感受和體會課文語言表達的多樣性,學習表達。此次口語交際與一年級下《打電話》同屬功能性話題,教師在教學時首先用表演的方式讓學生熟悉一年級下冊的動物王國開大會,應用文怎麼寫?特點、用處等,通過讀寫結合的點去回顧以前學的,並把今天學習的巧妙地連接起來。但在交際的過程中難度明顯提升,一年級為“敢説、大膽説想法、説清楚”,而本次教師明確要求“説清楚想法” 並提出了“商量的語氣”這一交際技巧。教學中教師創設真實的情景,引導學生在交際中掌握“商量”的要領,學習使用商量的語氣與人交流。有趣的情境創設,讓孩子們有話可説,層層深入的課堂,讓孩子們越説越有深度。

還有部編本三年級三單元的略讀課文教學《那一定很好》,本課是既《去年的樹》後的一篇略讀課文的教學,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與《去年的樹》比較異同,在比較中發現童話的特點,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落實單元教學目標。而且本課的教學明顯的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前一篇精讀課文的運用,後一篇精讀課文的鋪墊(思維導圖的應用)。

四、語用意識加強

所有任課教師關注學生的表達,關注學生的語用,專家後來的點評特別提到了,我們中國人一定要有“文化自信、語文自信”。在一定的場景中把該説的話説清楚,並把不規範的語言及時糾正,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回答。

五、教學風格呈現三實

即真實、紮實、實效。沒有花哨的教學載體,沒有不適用的教學形式,教師們使用繪本、手機投屏、配樂、視頻等教學手段紮實、有效地輔助自己的教學,教師過渡語簡單、易於理解。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有更高的站位——立德樹人,人文性與語文性統一的特點突出是我們教學的基本理念;身段放低,以生為本,面向全體,是我們教學的基本思路;重視學段特徵,體現年段意識,是我們教學設計的關鍵;注重情感體驗,少問幾個為什麼,才會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教學觀摩心得體會範文 篇15

18日至19日,我有幸去第十二中學參加了xx市第十九屆全國國小數學名師示範教學觀摩活動。作為一名教師,任何一次聽課或參加其它教研活動,都是學習的大好機會,可以汲取不少教學經驗。 在這2天的時間裏,聆聽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和等5位教師的展示課。感覺受益匪淺。牛獻禮老師的沉穩,徐衞國老師的從容,張冬梅老師的和藹可親,楊麗、韓東兩老師優秀的教學素養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現代的新課標理念、新穎的設計、清晰的思路、靈活的教法、愉悦的情感、親切的語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專家們毫無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學中的經驗體會拿出來與大家分享,深入淺出,幽默風趣,讓人久久難忘,讓我們深深感覺到教學技藝無止境,教學創意無極限。聽了這些專家的課,使我們對新課程的理念,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師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與藝術化。

在短短的兩天時間裏,我們共觀摩了8節課,充分展示了他們不同的課堂教學思路。有人教版國小六年級《圓的認識》、四年級《軸對稱圖形》、四年級《平均數》、五年級《打電話》五年級《和的奇偶性》三年級《認識面積》等不同內容的幾節課,徐衞國老師,給我們展現了“圓的認識”兩節同課異構的課堂,雖是相同的教學內容,徐老師卻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依據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設計思路讓我切實感受到了他們的紮實的教學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藴。課堂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在我看來,徐老師用同樣的教學內容,演繹不同的風采,卻展現同樣的精彩。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張冬梅老師的兩節課,一節是三年級的“射線、直線和角”、另一節是五年級的“和的奇偶性”。兩節課同樣體現了她“親和數學親和學”的教學主張。讓學生在親和的氛圍中親和地親和地學習數學,體會數學的無窮魅力。 張冬梅認為,“親和數學”一定要“親和學”。“親和學”體現了教與學的智慧,其內涵在於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從而獲得數學知識,並學會“數學思考”。

張冬梅在課堂上憑藉語言的魅力給學生真正的自由——學習自由、操作自由、表達自由、思考自由、精神自由。她總是“偽裝”成無知的孩童,以親和的姿態參與到學生的探索、求解、驗證活動中。因此,她的課堂幾乎是羣體的思維碰撞,當有了新發現時,師生都會不自覺地沉浸在創造的喜悦當中。這就是“親和數學”的魅力。

現在我就結合實際來談談自己的一些學習心得。? ?

一、必須對教材充分理解和掌握。?

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才能更好地把教學任務解決好,教材的理解是對教學做充分的準備,教師只有知道上什麼,什麼是重點、難點才能上好課。學生也就學得輕鬆愉快。聽了這幾位優秀教師的課,使我深有感受他們對教材理解透徹,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紮紮實實地上好每一堂數學課。?

二、教師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質。

教師自身的良好素質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前提和保證。有良好的素質才能緊緊地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教學過程中來,調動孩子的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數學課不再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三、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新知,更重要的是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在教學新知時,都是讓學生自己去觀察、發現、探究新知的,並且互動形式多樣,注重主體參與。在這次活動中,我看到的是老師與學生真實的交流,不再是單純的教師教、學生學,而是一個統一體。每一位老師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通過聽課,讓我學到了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這些課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境,目的明確,為教學服務。另外,印象較深的是老師們主張把一切還給學生。

總之,通過這次聽課活動,各位教師所體現出來的優點遠不止這些,他們紮實的教學基本功,較強的課堂調控能力,精美的教學課件,對教材的深層次把握,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學有所得,也讓我深思,怎樣把各位教師的教學優點儘快融入自身的課堂教學中,讓自己的課堂教學變的有特色、有效益。我將借這次機會,把優秀教師當作追趕的目標,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努力縮短與優秀教師的差距。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加努力學習,取長補短。繼續好好研究教材,思考教學,組織教學,增進自己的教學水平,給孩子們呈現一堂堂精彩的數學課,讓孩子們在數學的世界裏快樂的學習成長。

教學觀摩心得體會範文 篇16

18日至19日,我有幸去第十二中學參加了XX市第十九屆全國國小數學名師示範教學觀摩活動。作為一名教師,任何一次聽課或參加其它教研活動,都是學習的大好機會,可以汲取不少教學經驗。在這2天的時間裏,聆聽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和等5位教師的展示課。感覺受益匪淺。牛獻禮老師的沉穩,徐衞國老師的從容,張冬梅老師的和藹可親,楊麗、韓東兩老師優秀的教學素養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現代的新課標理念、新穎的設計、清晰的思路、靈活的教法、愉悦的情感、親切的語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專家們毫無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學中的經驗體會拿出來與大家分享,深入淺出,幽默風趣,讓人久久難忘,讓我們深深感覺到教學技藝無止境,教學創意無極限。聽了這些專家的課,使我們對新課程的理念,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師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與藝術化。

在短短的兩天時間裏,我們共觀摩了8節課,充分展示了他們不同的課堂教學思路。有人教版國小六年級《圓的認識》、四年級《軸對稱圖形》、四年級《平均數》、五年級《打電話》五年級《和的奇偶性》三年級《認識面積》等不同內容的幾節課,徐衞國老師,給我們展現了“圓的認識”兩節同課異構的課堂,雖是相同的教學內容,徐老師卻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依據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設計思路讓我切實感受到了他們的紮實的教學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藴。課堂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在我看來,徐老師用同樣的教學內容,演繹不同的風采,卻展現同樣的精彩。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張冬梅老師的兩節課,一節是三年級的“射線、直線和角”、另一節是五年級的“和的奇偶性”。兩節課同樣體現了她“親和數學親和學”的教學主張。讓學生在親和的氛圍中親和地親和地學習數學,體會數學的無窮魅力。張冬梅認為,“親和數學”一定要“親和學”。“親和學”體現了教與學的智慧,其內涵在於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從而獲得數學知識,並學會“數學思考”。

張冬梅在課堂上憑藉語言的魅力給學生真正的自由,學習自由、操作自由、表達自由、思考自由、精神自由。她總是“偽裝”成無知的孩童,以親和的姿態參與到學生的探索、求解、驗證活動中。因此,她的課堂幾乎是羣體的思維碰撞,當有了新發現時,師生都會不自覺地沉浸在創造的喜悦當中。這就是“親和數學”的魅力。

現在我就結合實際來談談自己的一些學習心得。

一、必須對教材充分理解和掌握。

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才能更好地把教學任務解決好,教材的理解是對教學做充分的準備,教師只有知道上什麼,什麼是重點、難點才能上好課。學生也就學得輕鬆愉快。聽了這幾位優秀教師的課,使我深有感受他們對教材理解透徹,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紮紮實實地上好每一堂數學課。

二、教師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質。

教師自身的良好素質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前提和保證。有良好的素質才能緊緊地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教學過程中來,調動孩子的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數學課不再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三、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新知,更重要的是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在教學新知時,都是讓學生自己去觀察、發現、探究新知的,並且互動形式多樣,注重主體參與。在這次活動中,我看到的是老師與學生真實的交流,不再是單純的教師教、學生學,而是一個統一體。每一位老師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通過聽課,讓我學到了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這些課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境,目的明確,為教學服務。另外,印象較深的是老師們主張把一切還給學生。

總之,通過這次聽課活動,各位教師所體現出來的優點遠不止這些,他們紮實的教學基本功,較強的課堂調控能力,精美的教學課件,對教材的深層次把握,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學有所得,也讓我深思,怎樣把各位教師的教學優點儘快融入自身的課堂教學中,讓自己的課堂教學變的有特色、有效益。我將借這次機會,把優秀教師當作追趕的目標,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努力縮短與優秀教師的差距。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加努力學習,取長補短。繼續好好研究教材,思考教學,組織教學,增進自己的教學水平,給孩子們呈現一堂堂精彩的數學課,讓孩子們在數學的世界裏快樂的學習成長。

教學觀摩心得體會範文 篇17

雖然只有短短兩天半時間,內容卻是豐富多采,包括演示課、講座、教師互動三個板塊。名師們以他們匠心獨運的教學設計、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生動活潑的語言、詼諧有趣的神態、隨機應變的組織教學能力深深地折服了與會的一千多名來自五湖四海的老師。每位名師都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敏鋭地捕捉學生在課堂中的每一次思維靈感的閃現和稍縱即逝的教育契機,不着痕跡地加以指導、點撥、放大。學生則是積極參與、沉浸課堂,聽説讀寫,樣樣拿手。我不禁感歎:語文課堂原來可以如此美麗!聽課回來,重新審視自已的課堂,我覺得我也應該在平常的課堂中融入新的理念、新的課標精神,讓我們平常的家常課也生動、有趣起來!下面談談我個人的幾點思考。

第一、鑽研課標、吃透教材、把握語文的本質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研究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薛法根老師在《好課的祕密》講座説:“語文教學要走教學的正道,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語文教學要培養運用語言、創造語言的人,而不是研究語言的人。”的確,本次演示的十三節課,不管是繪本教學、口語交際還是作文指導與課文內容教學,都體現了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重視語言文字的動用。北京市東城區教育研修學院的王文麗老師展示的《祖父的園子》,追求言語與情感共生。她讓孩子們充分地讀,充分地品。像“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在説話似的。”“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願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若都不願意,就是一個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兒從牆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兒又從牆頭上飛走一隻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些能充分體現蕭紅作品語言特色的句子,王老師是讓學生反覆地讀,細細揣摩品味,瞭解文章的語言特色,然後讓孩子充分的説句式相似的句子,如:祖父,我就;祖父,我就。在説的基礎上,再讓孩子寫相似的句子。如:讓孩子們仿寫“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在説話似的”這句話。孩子們就寫出了“樹結果了,就像在聚會似的。花謝了,就像睡着了似的。樹綠了,就像穿上了新衣似的。玉米長高了,就像在跟誰比長個似的。蟬叫了,就像在發牢騷似人”王老師紮紮實實地落實語言文字,讓學生會説會寫。

第二、不同體裁、不同類型、不同教法

語文應該教出文體與文本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尊重文本的體裁、類型,如散文側重情感的感悟,詩歌側重於語言的.美感與韻律感,而小説則側重於情節和人物形象,繪本的教學則側重於引導想像與訓練説話。如《咚咚咚,是誰呀》是則繪本故事,這就需關注繪本故事的特點,用好繪本,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想像,讓他們充分地説。林莘老師就是這樣做的。她出示了五幅圖,都先出示遮住一大部分的圖,讓學生認真觀察,發揮想像,猜猜它是誰。然後又讓孩子們用“我覺得它是誰,因為”的句式同桌小聲説,再小組彙報。在此基礎上出示繪本內容,指導孩子讀,然後再讓他們仿照句式寫。整堂課下來,學生的聽説讀寫,沒有一項落下,非常符合繪本的特點。再如駱應華老師執教的《窮人》,駱老師整堂課抓住小説的環境描寫來體會人物的內心和品質。駱老師先讓學生找出第一段中環境描寫的句子,讓學生橫着對比體會人物內心,豎着對比體會人物內心惶恐的不斷加深。從而得出:環境描寫,映照人物的內心;心理描寫,直擊人物內心。這就是托爾斯泰的祕密,這就是托爾斯泰式的心理描寫。洛老師整堂課也牢牢地抓住小説的兩大要素來教學。

第三、指導朗讀、層次分明、方式多樣

語文教學要重視朗讀的指導。朗讀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老師的朗讀,二是學生的朗讀,三是老師對文本和關鍵詞語的理解和處理。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並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葉聖陶先生説:“閲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説:“閲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學生對課文的內容理解了,對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是一種再創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全國著名教師薛法根執教的《剪枝的學問》一課在讀這方面尤為突出。薛老師整堂課甚至沒用多媒體,只用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語文書,引導孩子有問題從書中去找答案,不理解了從書中去讀。他的口頭語是:“看書、看書、看書!”並美其名曰:重要的事情説三遍!《剪枝的學問》這一課堂,薛老師讓學生初讀課文,找出“我”幾次去王大伯家,圈出“去年冬天的一天”、“春天到了”、“夏季”這些表示時間的詞,然後讓他們説在這些時間裏,“我”看見了什麼再把這三句話連起來説,這樣就讀懂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後讓學生細讀文章,邊讀邊圈出心理活動的詞,指導學生了解“着急地問”要讀得語氣急、聲音大、語調往上揚。還指導學生分清敍述語和角色語,讓學生讀出不同年齡角色不同的感情,讓學生了解敍述語要讀得娓娓道來的感覺。薛老師反覆引導朗讀,有序地引導熟讀成誦。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薛老師指導朗讀在一個學生身上花了五分鐘,並讓大家一起目睹了這孩子朗讀能力的飛躍進步。薛老師説,每天至少要花五到八分鐘在一位學生身上,每天抓一位學生,一年下來,每位學生都得到有效的指導。薛老師那爐火純青的教學藝術,詮釋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聽薛老師的語文課,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一種藝術的享受。他的課堂開放而有序,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學生學得那麼主動、生動,在課堂上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感受着語文的無窮魅力,自始至終享受着學習的快樂。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

第四、風格各異、細心聆聽、錘鍊提升

聆聽課堂,印象深刻,因為每個執教的老師都形成自身獨特的適合自己的教學風格。王文麗老師追求言語與情感共生,薛法根老師講究迴歸語文本質,林莘老師進行靜悄悄地課堂革命,張維娜和陳金龍老師用學生活動體驗來指導學生寫作,何捷和歐義賜老師用繪本訓練孩子的聽説讀寫能力,王樑賢和馮巍老師則把思維導圖引入課堂。我在感喟名師在課堂中的那份沉穩,那份大氣外,也為他們背後的付出深深感動。在享受他們輝煌的同時,我想,更應學習他們對課堂教學的態度,對於語文教學的執着,這樣,才能讓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走得更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89ew0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