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國小語文深度教學心得體會(精選15篇)

國小語文深度教學心得體會(精選15篇)

國小語文深度教學心得體會 篇1

(一)讓學生在讀中培養語感

國小語文深度教學心得體會(精選15篇)

語感就是人們對語言材料的感知,人們在長期的語言活動中形成的對語言材料特有的、近乎直覺的、敏鋭的感受能力。朗讀是閲讀教學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主要途徑。我在教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荷葉圓圓》一課時,覺得那篇文章寫得實在是很美。“荷葉圓圓的,綠綠的。小水珠説:荷葉是我的搖籃。小水珠躺在荷葉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這段話無論是遣詞還是造句,我認為都是值得學生們去學習和體會的。於是,我就讓他們反覆地去讀。結果,他們很快地就領會了其中的“滋味”,達到了訓練語感的目的。再如《春雨的色彩》一文中這樣寫道:春雨,像春姑娘紡出的線,輕輕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小燕子説:“春雨是綠色的。你們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綠了,春雨淋在柳樹上,柳枝也綠了”像這樣的段落,我想唯獨讓學生們在充分地朗讀後才能領略到它的美。請學生事實豐這種感情讀一讀,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後,引導學生再仔細朗讀,品味文章的妙詞佳句,欣賞文章的語言情境,使學生的語感在讀書中不斷加強、鞏固。朗讀課文,抓住關鍵詞語仔細品味,既可提高對詞語的感知能力,又可訓練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習的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讓學生在讀中積累語言

比較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在朗讀比較中我們同樣能揣摩出課文中語言文字運用得是否精妙,從而達到學習、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的目的。如《柳樹醒了》一文中這樣描寫柳樹:“春雷跟柳樹説話了,説着説着,小柳樹呀,醒了。”把“醒了”換成“綠了”、“軟了”、“高了”等詞語好不好?行不行?我是讓學生們反覆去朗讀,然後比較體會,逐步培養他們對詞語的敏感性。再如《小夥伴》一文中,“安娜又説:“你大概是丟在公共汽車上,忘記拿了。以後可保管好自己的東西。””句中加點的詞語,能去掉嗎?如果去掉,效果怎樣?通過比較,朗讀,學生髮現加點詞語在文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這個詞很恰當表明了安娜當時不僅沒有用實際行動去幫助瑪莎解決中餐的難題,還在一旁無端地猜測和説教着。

(三)讓學生在讀中去發現,去創造,產生新的思想。

朗讀,就一般意義上講,就是其實把書讀熟,但讀熟了還能怎麼樣?要有創造,要發揮想像。這就要求,老師要在朗讀的訓練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通過通過朗讀來解決問題,在朗讀中發現並有所收穫,這樣朗讀就會成為學生的樂趣的源泉。在教學《科利來的木匣》一課時,學生通過讀最後一段,弄清了課文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麼?”此刻,我並沒有就此打住,而是又引導學生再讀課文,思考:“媽媽又是怎麼找到自己的箱子的?這能説明什麼呢?”學生通過閲讀課文,發現媽媽還是數了三十步,就找到了自己的箱子。説明什麼呢?學生髮現了,原來生活中也有不變的事物!你能在找到這些不變的東西嗎?學生興奮了,太多了。與前面的話,合起來怎麼説?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但也有些事物暫時沒有發生變化——這可是哲學上動靜原理啊,學生們卻能發現它,多讓人激動。

國小語文深度教學心得體會 篇2

尊敬的領導、老師們:大家好!

首先感謝領導為我提供了這樣一個與大家學習交流的機會,下面我將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彙報給大家,望大家能予以批評指正,提出寶貴意見。

一、真誠欣賞是陽光,方法得當巧表揚。

初四的孩子,所有的硬暴力在他們面前,全都有了免疫力。想到:寒風讓人裹緊衣服,暖陽讓人自己脱下衣服。當外力無法改變他的時候,就先讓他的內心變得柔軟,温暖是會讓人主動發生改變的。於是,我在課堂上講完知識點安排學生:“大家開始鞏固,將知識點背下來。”最多一秒,我便開始了大規模的表揚:“周芳冰動作真麻利,姜喜燕聲音真洪亮,楊路平一邊背一邊動筆寫的這個習慣可真好……”就這樣,被表揚的孩子背得更認真了,沒被表揚的孩子借鑑我表揚過的優點,也行動起來;本來無精打采的孩子也積極地鞏固掌握中。我在孩子們背的過程中,只要發現學習差的孩子有一點點優點就馬上大力表揚,他聽了之後必然做得更好。慢慢地,我看到學生的優點越來越多,學生學得越來越愉快,我的心情也越來越好。

二、自我監督促成長,圖表也來幫幫忙。

會考語文中加大了古詩文背誦積累的分值,這要求不僅要記得牢固而且要寫得準。每節課結束時我都佈置下節課要聽寫的內容。上課後先進行考試,每節課10道題,每道題10分,錯1個字本題0分。試卷讓學生互相批閲,學生每次批閲不同人的試卷,感悟不一樣的書寫,對照屏幕上的答案批閲後寫上分數,還給本人,取消屏幕上的答案,學生獨立改正。

我強調:(1)自己發現沒有批出的錯誤,用不同顏色的筆改錯後不再扣分,需要有老師的簽名;(2)老師下課後進行二次批閲時,一旦發現沒批改出的錯誤將給批閲人雙倍扣分,(3)沒有修改對的錯誤,給該生雙倍扣分。一率判0分。這樣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批改的和被批改的,都慢慢關注了細節。

同時為了動態管理精心批閲的小測成績,我讓學生畫了一個座標軸,粘在桌子上, X軸是一個月的在校日期,Y軸上是10到100的數值,每天的測試成績用紅點做好標記,並寫上分數,將每天的紅點連成折線,每週每月的檢測成績就會一目瞭然,課間大家也經常會曬一下自己的統計表,想知道競爭對手的成績,只要到對方的桌子上看一下,便清清楚楚。學生相互比較,看到自己的成績不如別人,便悄悄地用功了,等到自己再曬表的時候,就有了底氣。

我經常會在講課結束,學生鞏固的時候,隨時瞭解每個學生近期的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並定期將學生的成績飛信給家長,也引導家長用什麼方法幫助孩子學好語文,這樣家長也變成了我的助手,漸漸形成良性的循環。凡事只要用心,便會漸入佳境,發展的前景就是無限光明。

三、自我肯定源動力,檔案存留掌中寶。

在教育引導學生的過程中,我讓自己做一個有心人,存儲檔案,並且將檔案不斷展示給學生成為我的掌中寶。

我每天每節課都有一張檔案紙,上面有三類簽名,一是當堂知識點背記優秀和沒有背上來的學生簽名;二是作業優秀的學生和進步大的學生簽名;三是課堂搶答好的學生簽名。

我是這樣操作的。對學生的作業我堅決做到逢做必批,逢批必留檔案。課堂合理安排時間,我批作業全是課堂上的面批,講完知識點後,讓全班同學鞏固,我批完一排就開始提問,沒背上來的同學自己將名字簽到檔案上:日期,上課提問沒背上來的同學,然後是他的個人簽名。然後背下一個知識點,我開始面批下一排的同學,在批閲的過程中,一批書寫認真程度,二批答案的個性化,三批問題的圈畫。因為抄襲的答案都有相似性,所以,我一看就明白,只要是抄襲,就是沒完成作業。

優秀的學生在檔案中寫:日期,作業優秀的同學,然後是他的個人簽名。寫得稍好點的成績比較差的同學,我也給他個優秀,因為是學生的個人簽名,他心裏的美,可以從他的臉上看出來。講題時,我對個性化,但準確的答案大加讚賞,這樣,學生抄襲的現象越來越少。初四的學生,上課回答問題的少了,我提出問題後只要是能搶答到的,我都會讓學生自己簽名存到檔案中。所以,只要是我提問,每個問題都會有至少2個的搶答同學。檔案每天連同成績一塊用飛信匯報給家長,所以,孩子們都十分看重自己的檔案。一月一統計,一總結,一通報。

四、閲讀理解煉能力,巧妙約定偏科生。

初四會考閲讀理解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我用課堂有限的時間講清答題思路和知識點,練習提升是關鍵。我安排學生每週做三個閲讀理解題,增強學生的語感、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可是現在想找答案,百度一敲全搞定,這樣的作業毫無價值,也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我告訴學生:成功是在錯誤中成長起來的。所以不要害怕做題中出現的錯誤,我們要做的是開始出現了很多錯誤,通過做題目,慢慢減少錯誤。

怕吃苦的人吃苦一輩子,不怕吃苦的人吃苦一陣子。班裏有兩名總成績優秀,語文偏科的學生,一個是因為作業完成不好,一個是因為測試成績不突出,所以我們做了一個約定,以一個月為期限,只要測試成績不是滿分,檔案中就是0分,如果是滿分就是真正的滿分。

這倆孩子對每次考試真是用上了全力,爭取次次滿分,只要有一次是90分,我便給他改成0分,他們告訴我:“老師,下一次,一定一定是滿分。”回去不用督促,自己用功去了。接下來馬上要進行階段測試了,我們又商定,如果成績在105分以上,這項規定便從此取消,不用問,他倆又自己努力去了。國小語文教學隨筆。

走近學生,肯定優點,巧用方法,方能換來學習熱情;走近學生,反思自我,調整教法,也能換來教學成就!

三年級作文教學是國小作文教學難點中的難點。學生剛剛邁入寫作的門檻,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級的寫話高出一個層次,很多學生便對作文產生畏懼心理,感覺無從下手。為了更好地進行作文教學,本學期我做了以下的嘗試:踏踏實實地立足於教材,吃透教材,深刻領悟其內涵,突破形式的約束,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圍繞教材穩打穩紮地開展習作教學。

一、立足文本,以閲讀教學為基礎,讀寫結合,習得寫作方法。

三年級學生處於作文的起步階段,我們應首先教他們掌握一定的寫作方法。習作方法從哪裏來?實驗教材注意內容的整合,每個單元都以專題的形式出現,每個單元的習作也是緊扣專題設計的。所以我們應充分把握教材的這一特點,立足教材,紮紮實實地組織閲讀教學。每學習一篇課文,我們一定要讓學生有收穫:課文寫了些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寫?是怎樣寫的?以上問題不僅是閲讀教學的核心所在,更是習作教學的根本前提。學習是為了運用,只有學習課文的時候讓學生在這三個方面有明確的認識,到他們自己寫作文的時候,心裏才會有一筆清楚的賬:“我為什麼要寫這樣一篇文章?怎樣寫才能更好地表情達意?”

因此,進入三年級以後,每次學習課文,我都要抓住課文最大的寫作特色做文章,精心設計,結合學生實際,引導學生理解、體會文章精妙的表達方法。不僅注重課堂小練筆,更注意把學課文與教習作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在習作中恰當地運用本單元所學到的寫作方法。比如這一學期第二組課文講的都是名人故事,習作要求寫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學生在學習課文時重點了解了文中事件的過程,知道作者為什麼寫那件事,是怎樣把事情寫清楚的,習作時他們才知道要寫值得寫的事,把事情想清楚了再動筆寫。

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忌諱講解語言、文學及寫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識,避“超標”的嫌疑,覺得只要課程標準中沒有的,我們都不應該講。但實踐證明,在合適的時機,很多東西只要我們引導得當,不術語化,學生是完全接受得了的。從實際應用的角度來看,這些知識也是學生必須逐漸掌握的。語文教材裏的課文都是專家精心選編的經典篇章,猶如一座散發着光芒的巨大寶藏,有許多好的寫作方法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完全可以不避嫌疑,充分利用這一寶貴資源,引導學生進行理解、分析、歸納,並用來幫助自己寫好作文。

“不依規矩,不成方圓。”習作方法就是作文的“規”和“矩”,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習作方法,寫起作文來才會遊刃有餘。

二、創造性地運用教材,習作內容從“不自由”到“自由”。

實驗教材在習作編排上,為了讓學生有話可説,在內容上的限制很少,習作內容寬泛。但同時帶來一個弊端:三年級學生剛剛學寫作文,習作方法掌握得少,取捨能力有限,他們很難在自由確定習作內容的情況下通過一次練習就達到單元習作訓練的目標。鑑於這種實際情況,我突破教材,對一些單元的習作內容進行拆分,由規定統一內容“不自由”地寫,到習得方法之後“自由”地寫。

第一組的習作內容是寫一寫自己的課餘生活。課餘生活太豐富了,到底寫什麼?該怎麼寫呢?剛開始我認為學生肯定很多東西可寫,於是讓孩子們自由發揮,自己喜歡什麼課餘生活就寫什麼,學生開始寫作時,我作了一翻指導後就讓學生自由寫,有一位學生寫了十分鐘,才寫了幾個字:我的課餘生活是釣魚,一有空我就會和爸爸一起去釣魚。我巡視了一週回來再看他的時候,他也還是那幾個字。

我覺得好奇,如果是自己經歷過的肯定有話可寫,沒可能十分鐘過去了,也還是那幾個字。於是,我低聲問他:“你釣過魚嗎?”他説:“沒有。”我説:“沒有釣過魚,你寫釣魚乾什麼?”除了他,還有幾個同學都是憑空想像來寫的,都是寫些自己沒有經歷過的事情。

我想到這個“自由”有點不可取,於是我重新做了調整,縮小習作範圍,要求學生統一以“有趣的課間活動”為題,寫一寫自己課間活動時最喜歡的遊戲,幫助學生找到了他們最熟悉、最感興趣的事。這一下學生有話可説,知道該怎麼寫了。作文評改後我又佈置大家週末做一次家務勞動,以“勞動”為主題寫一篇作文。在學生熟練地掌握了方法之後,再來進行第三次作文:課餘時間我們除了做遊戲、參加勞動,還有哪些喜歡的活動或印象深刻的事?請你寫一寫。

習作內容從“不自由”走向“自由”,不僅讓學生更快地學會了表達,而且為學生提供了多次練筆的機會,進一步加強了習作訓練,能夠更好地達到習作教學上的學段目標。國小語文教學隨筆。

又如在教學第五組習作“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時,我發現這一專題對三年級學生來説難度較大。如果讓學生自由地決定習作內容,學生雖然能夠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寫,但受年齡及閲歷的限制,根本無從下筆,結果作文變成了摘抄資料,失去了習作的價值。

因此我把習作內容縮小到極小的範圍,讓學生寫自己親身經歷過的傳統節日,如:中秋節、春節,這兩個節日,學生相對來説是比較熟悉的,而且中秋過剛過了不久。在這種情況下,習作內容雖然變得不自由了,但由於降低了習作難度,學生寫起來更加得心應手,他們也由此發現傳統文化就在身邊,浸透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值得繼承和傳揚的!

三、走進生活,親身實踐,讓習作素材變得更加鮮活。

生活是習作的源泉,習作素材從生活中來。在習作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走進生活,親身實踐,在生活中學會觀察,學會發現,積累豐富鮮活的習作素材,培養一顆細膩、善感的心。在教學第六組習作“風景優美的地方”時,我讓學生和自己的父母利用週六、日的時間走進我們美麗的家鄉,走進大自然,欣賞大自然的美景。

很多學生都親自去看了增城廣場、增城公園、派潭的白水仙瀑、正果的湖心島……把自己所看到的、感受到的真實地寫出來,雖然談不上什麼文采,但讓讀者看了,有種親臨其境的感覺,這就是收穫。又如在教學第四組的觀察日記時,我讓學生自己利用課餘時間先走進生活,觀察自己想觀察的、感興趣的東西。

有的學生利用回老家探望爺爺、奶奶的機會,去親近大自然,觀察了蝸牛;有的學生觀察了小螞蟻;有的觀察了自己喜歡吃的水果……有個學生這樣描寫自己觀察到的小螞蟻:小螞蟻真有趣,小小的身體也分成了三部分,頭上還有兩根有趣的“鬍子”。大部分學生都把自己觀察到的東西寫具體。

四、 想象作文,自由習作的“天堂”。

在教想象作文時,不少教師愛向學生強調“合理地想象”。什麼叫合理的想象?三年級國小生的想象是很豐富甚至是離奇的。當然這“離奇”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來看的,對於孩子而言,只要是他們想得到,一切想象都是合理的。所以我們千萬不能以“合理地想象”為枷鎖,禁錮學生的思維,折斷學生想象的翅膀。

三年級教材中有不少想象性作文,如第七組的“編寫童話故事”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不受任何約束和限制地大膽想象,比一比誰的想象最奇特,誰的想象作文寫得最有趣、最吸引人。老師的激勵打開了學生思想的大門,想象王國變得更加絢麗,異彩紛呈。不像以前那樣,總是寫什麼龜兔賽跑呀、比本領一些舊的童話,這次有的學生寫小豬生病了,小兔子過生日等新的內容的童話。

訓練學生獲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湊效的,所以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紮紮實實的的訓練中下功夫,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今天語文課上的教學內容是練習2的口語交際——採訪。學生可能在電視上看到過採訪,但自己應該沒有經歷和實踐過。我先讓學生讀題目,提取有效信息。學生知道了採訪的四個注意點:

1.要有明確的目的

2.要確定好採訪對象,列好採訪提綱

3.提問要有禮貌,要得體

4.要把採訪的內容記下來

在安排學生現場練習採訪之前,我臨時想到自己昨天出去聽課後接受的採訪,於是把過程描述出來跟學生分享。學生很是歡迎,目光灼灼地盯着我,擺出聽故事(看好戲)的樣子。我先説,有一位領導通知我,要我接受一個採訪。學生立刻“哦”了一聲,插嘴説“這是確定採訪對象”。我接着説自己不知道説什麼,而領導叫我隨便説。學生困惑了,這是沒有采訪提綱啊!然後採訪就開始了,一個工作人員舉着話筒對着我,另一個工作人員扛着攝像機對着我。學生明白,這是要把採訪的內容記下來。然後差點就沒有然後了,我説我們三人大眼瞪小眼地看着,誰也不開口。學生笑了,知道還是沒有列好採訪提綱的問題。我小心翼翼地問他們,你們是要問我什麼呀?攝像工作人員這才拋出一個問題:“就説説你聽課的感想吧!”我於是從上午聽的課開始説起,才説了一句“我今天上午聽了三節課……”攝像工作人員打斷我:“直接説聽了下午的課的感想吧!”對此,學生直接叫起來:“沒禮貌!”上午上課的是我們鄉村國小的普通教師,而下午上課的是專家,原來他們採訪的目的是想了解專家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傳達情況。學生對照採訪的四個注意點,對我接受採訪的過程品頭論足,很是感興趣。雖然因為插了這麼一曲,使課堂現場採訪的時間縮短了,但我覺得學生的收穫並沒有縮短。學生對採訪的認識更直接,更生動。

教學練習1的口語交際——介紹我國的一個民族,我也是這樣做的。我先示範介紹,不讀參考書和《課課通》上的資料,而是把自己暑假去湖南張家界玩所瞭解到的有關苗族的知識分享給學生:講了苗族人是蚩尤的後代,所以他們不稱自己是“炎黃子孫”;講了他們怎樣歡迎賓客,除了敬獻美酒和歌舞,還需要客人的對歌;講了他們怎樣過自己的節日,講了苗族女子漂亮豐富的銀飾和神祕可怕的養蠱放蠱的傳説。再配上當時所拍的圖片,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讚歎不已,對苗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輪到學生自己介紹某個民族時,也不由自主地用到了自己旅遊中的見聞,介紹得多姿多彩,個性鮮明。

教師將自己的閲歷當做獨特的教學資源來使用,我覺得更有情趣,更能吸引學生,也能生成更好的教學效果。

國小語文深度教學心得體會 篇3

這個學期,一貫欠交作業或基本不交作業的趙雲坤,國慶長假過後不僅作業次次獲優,而且還連續獲了幾個“A”+,並得到老師獎勵的本子。這都歸功於“温馨”的作業批語!

因為有個別學生的作業有拖拉和不交現象,我想了好多法子,但效果甚微。自從運用“温馨”的作業批語即“批改+評語+獎勵”的方法,每次批改作業都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智力差異,寫出富有針對性的評語,沒想到效果還不錯。聽,“老師批改的作業,暖人。”周思雨説;看,只要你隨手翻開她的作業本,就看到這樣的評語:“你的作業清潔整齊,字寫得真漂亮,説明你下了一定功夫。我多想每天都能欣賞到你那清潔而又漂亮的字跡啊!”“你很聰明,什麼事都做得棒,老師為你的進步感到高興,希望你繼續努力把作業做好!”、“有進步,作業做得比以前棒多了!”、“你的進步很大,老師知道只要你認真去做,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一次語文課上,我發現班上有個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課後,我瞭解到原來是她的父母離了婚,對她的心理產生了影響。於是,我在她的作業本上寫道:“你很懂事,知道為家裏分擔憂愁,但你現在的任務是學習,要是你父母知道你現在的學習情況,會多傷心啊!”我又找她談了一次心。後來,她擺脱了生活的陰影,學習進步很快,還當上了課代表呢。

這種讓作業本“説話”的辦法,改變了傳統的作業批改辦法,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更重要的是使單純的學生鞏固知識的作業過程變成了知識與品德並育的過程。

“你的作業裏藏着幾處不該有的錯誤,老師相信你一定能找出來,試試!”“多漂亮的字呀,要是再仔細點就好了!”、“愛動腦筋的你肯定還有高招!”“你字跡工整、清爽,老師看你的作業猶如欣賞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如今,像這樣具有針對性的過程指導評語,充滿了學生的作業本,給予了學生一種神奇的動力。原來厭煩做作業的,現在喜歡做作業了;原來做作業粗心大意的,現在變得一絲不苟了;原來覺得做作業枯燥無味的,現在覺得不但有“趣”還會有“獎”;原來感覺做作業毫無意義的,現在覺得做作業不僅能得到老師的有益指導,還能感受到老師濃濃的愛意。

[反思]:無聲的關愛

教師可以通過改變作業批改這一形式,與學生進行無聲的交談,靜靜地給學生以關愛。利用批改作業之機給學生以温馨和關懷,點燃學生頭腦中的智慧之光和思想火花,將傳授知識和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良好品性緊密結合在教師的教學常規中,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創新。

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評價不但要像一把尺子,使學生通過它來衡量自己知識的掌握情況,找出自己的進步和不足;教師的評價更要像一把鑰匙,開啟學生的心扉,喚起他們更深層次的思考與體驗,促進知識的內化和昇華。

國小語文深度教學心得體會 篇4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只有根植於生活的土壤才會枝繁葉茂。由此可見,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在貼近學生生活,這是“根”。語文從生命開始,與生活同行,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語文與生活是血肉相連的。

因此,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和《新課程標準》都要求我們要建構一種新型的教學生活:把教學過程還原為生活過程,把教學情景還原為生活情景,把教學活動還原為兒童的生命活動。生活,是真實的生活,師生是生活中真實的人,兒童是本真的兒童,教師是本色的教師,教師以生活化的形象帶給學生真心、真情,讓“生活”的色彩點亮語文課堂,使語文教學流溢生命的動感,呈現盎然生機。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

我們知道,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是學習其它學科的基礎,而識字教學又是這門學科的基礎。那麼,如何教好這個基礎?如何讓學生紮實高效的打好這個基礎?這恐怕是我們所有低年級學段教師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其實,當我們能夠真正以“大語文觀”為指導,能夠打破只侷限於課堂、課本的做法,能夠將識字教學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時,我們就不難發現生活是最活的識字課本,社會是最活的識字課堂。那麼,引導學生在沸騰的生活中主動識字,建立一個識字教學的開放系統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在生活中識字的意義及識字教學的現狀。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只有當識字對兒童來説變成一種鮮明的激動人心的生活情景,裏面充滿了活生生的形象、聲音、旋律的時候,讀寫結合過程才能變得比較輕鬆”。陶行知先生,這位生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集大成者,他的生活教育內容博大精深,他也曾明確提出“在生活裏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強調教育與生活的連接,強調兒童的主體地位。《語文課程標準》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一脈相承,提出

“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的方法,力求識用結合。”可見,生活就是識字的背景和舞台。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兒童語言能力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期在4-9歲。國小階段正處於這一關鍵期內。這一階段的兒童其主管語言的神經系統和生理器官發育成熟的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會決定人一生的語言水平。布魯姆認為孩子在4歲以前,有50%以上的智力是可塑的,4歲以後要提高他們的智力水平就困難了。如果大腦沒有在適當的時候受到刺激,有些東西就永遠地失去了。在他看來,遲到的幫助都不過是補償性的。根據心理學家研究,兒童的語言能力也有很大的可塑性。如果在這一關鍵期對兒童的神經系統和語言器官適當地加強刺激,就可更大程度地開發出這方面的潛能,從而有效地提高兒童的語言能力。相反,這一時期如果他們的語言神經系統缺乏適當的刺激,那麼這種潛能也會消失。語言學家也指出,學習漢字的兒童與學習拼音文字國家的兒童相比較,由於要花上2-3年的時間集中主要精力來攻克漢字,因此他們的語言發展往往要滯後2-3年。這對他一生的語言發展無疑是一種損害。而且這種損害在今後任何時候,用任何方法都是難以彌補的。可見,多識字,早識字使學生及早進入漢字閲讀階段,給他們打開一個生活經驗世界之外豐富多采的文本世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這無論對發展孩子的情感和思維,還是對培養孩子獲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義。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説,多識字早識字還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為寫作打好基礎。如果低年級學生識字量不足,將嚴重製約讀寫能力的發展。如果説語文教學像一個“瓶子”的話,識字教學就是“瓶頸”。識字教學的速度和質量,直接影響着語文教學的速度和質量。

那麼,我們來看我們的語文教學,在語文課程的五個方面:識字與寫字、閲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中,“識字與寫字”的社會資源尤為豐富,生活中處處都有漢字,大到門店標識,小到食品包裝,學習漢字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剛入學的國小一年級的學生大多都認識“男、女、廁、所”這些字;家中有電腦的小朋友都認識“開始、歡迎使用”幾個字;看過動畫片《葫蘆娃》的孩子對“葫蘆娃”幾個字都能無師自通等等,這些例子都説明學生在入學前已有一定的識字基礎。而我們的語文教師有時教學視野狹窄,課程資源觀念淡薄,識字只關注課堂教學,忽視學生課外識字;也無視學生識字的能動性,對學生已有的識字基礎作零起點看待,使得我們的識字課堂耗時低效,同時也浪費了生活中識字的大好資源。為此,努力使識字寫字植根於現實生活之中,打破只侷限於課堂、課本的做法,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引導他們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主動識字,構建一個識字教學的多元化系統勢在必行。

二、以生活為課堂,構建開放識字體系。

(一)寓識字於家庭生活中。

每個人從降生到人間就開始了學習,從熟悉環境、認識父母,到學會説話、接觸漢字,無一不體現了人的學習過程。而家庭生活中有意識的識字教育,在兒童時期也表現得尤為明顯。所以,我利用家長學校和家長會,動員家長密切配合,努力在家庭中創設識字氛圍。比如和孩子一起給家中的物品、擺設做標誌牌,和孩子一起做“找朋友”遊戲,把認識事物與識字結合起來;看電視,如:對電視中常出現的字幕、廣告、天氣預報、孩子喜歡的節目等等,反覆出現的漢字,家長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認識,經常問一問;看書報時對孩子喜歡的畫報、卡片、圖書進行有意識地認讀,不認識的字及時記下來,識字和閲讀緊密結合;帶孩子走出家門,走在大街上,特別注意街道兩邊的店鋪招牌,廣告宣傳牌,標語等,有意識的詢問孩子認識哪些字,不認識哪些字;去商店購物,讓家長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認一認誘人的零食袋上的字,這樣就把識字和觀察社會、觀察生活、觀察周圍事物結合起來,孩子大多在有意無意間就能認識很多漢字。

(二)寓識字於人際交往中。

一年級新生剛入學時,對身邊的小夥伴不熟悉但又很好奇。他們在相互交往中最關注的問題是同學姓什麼?叫什麼?原來在哪個幼兒園?……我利用他們這一心理特點,把他們的名字、原來就讀的幼兒園名字用規範的漢字打印出來,告訴他們:“這張小紙就是你們的名片,你可以將你的名片主動地遞給別的小朋友看,讓別人能儘快地認識你;你也可以主動地去向別人要名片,向別人説明你很想和他交朋友。”於是,課餘時學生們會不約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有的熱情地向同伴介紹自己的姓名,有的好奇地尋找着同學們的名字。由於激發了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全班學生姓名中近100個漢字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被他們記住了。好多小朋友沒多久,就認識了班上所有的小朋友,並且也認識了小朋友的名字、幼兒園名字。許多學生都能順利地幫老師發作業本了。隨着相互瞭解的加深,隨着識字數量的增多,名片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上面除了自己的名字,還可以加上家庭住址、興趣愛好、父母職業、工作單位以及自己喜歡的名言等等。這種看似無意,實為有心的做法,能在毫無壓力下收到識字實效。同樣,只要老師稍作留意和引導,與家長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也能在交往過程中認識漢字。如:利用相關節日彼此送祝福(春節、婦女節、兒童節……)寫表揚條、評價卡等等,表揚孩子在家、在學校的良好表現,可以是教師、家長對孩子的表揚評價,也可以是同學之間的相互表揚評價。

(三)寓識字於校園文化中。

置身於現代化的校園,那如茵的綠草、參天的大樹、婀娜的枝條、競豔吐芳的花卉,看着令人陶醉。與此相適應,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也在潤物細無聲中薰陶着學生。一句句催人奮進的警示名言,一幅幅圖文輝映的宣傳畫,一塊塊引人注目的物名校牌,都是識字教學中可利用的極好資源。剛入學的學生對校園裏的這一切都感到那麼新鮮有趣。這時,我便趁熱打鐵當回導遊,一邊帶着學生徜徉於優美的校園,一邊認讀相應的漢字或語句:“請別吵,小草在睡覺。”“學校是我家,整潔靠大家。”“不要隨地扔垃圾!”“今日我以京華為榮,明日京華以我為驕傲。”……起初,做導遊的是我,隨後導遊漸漸變成學生。就是在這樣的角色轉化過程中,學生了解了校園,親近了校園。同時,又在愉悦的氛圍中認識了許多與學校生活相關的漢字。再如:教室裏有很多現成的實物,如門、窗、講台、黑板、電視機、電腦、投影機、錄音機,我都在其上面貼上字卡,讓學生看到什麼就能認識表示該實物的字。在學校裏,課程表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繫密切,課程表中每天的課程安排是學生必須事先知道的,由於不認識漢字,讀課程表也是一個障礙。於是,我就組織學生讀課程表比賽,看誰先會讀課程表,一張課程表漢字最多也不過幾十個字,大多數學生一二天下來,就基本認識並會讀了。

(四)寓識字於遊戲、課外活動中。

遊戲識字就是通過各種遊戲活動,使學生在自主實踐中興趣盎然地學習漢字並加以鞏固運用。遊戲是低年級學生最喜歡的一種活動形式,學生在校的生活和在家裏的生活都離不開遊戲,我們把識字和遊戲緊密結合在一起,能使低年級的學生喜歡識字,效果非常好。

如:

1、找朋友。在實物與漢字之間找朋友。比如,戴着不同顏色頭飾的學生,與拿着漢字“紅、橙、黃、綠、青、藍、紫、黑、白”字卡的學生之間找對應的朋友。字卡的朋友,不僅是視覺的,也可以是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的。

2、摘蘋果。樹上蘋果的背面寫着漢字,誰讀對了,蘋果作為獎品發給誰。

3、考考你。每個人一張卡片,在教室裏隨便跑,遇到誰就考考他字卡上是什麼字,同時讀讀對方手裏字卡上的字。

4、開火車。按照小組或座位快速念出一個個亮出的字。

5、大轉盤。轉盤四周生字字卡排成一圈,轉盤指針轉向哪個字,就讀出哪個字。

有計劃地組織各類活動,讓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識字。當老師列隊把學生帶到學校附近的超市時,學生驚訝萬分,他們沒想到,原來學習、識字還可以在教室外!在超市裏,老師對着食物及商標指導學生自由自在地認字,學生把認識的字都高興地告訴老師。我們還利用秋遊、春遊等活動,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識字。師設計出生動形象的生活小遊戲,如“找春天”、“逛動物園”、“我和媽媽去買菜”、“小小郵遞員”等,讓兒童在生活中積累識字。

(五)寓識字於課外閲讀中。

低年級的孩子都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特別喜歡有趣的故事、兒歌以及各種自然知識。我經常鼓勵學生藉助拼音進行課外閲讀,讓孩子們在讀書中增長知識,在閲讀中,鞏固學過的生字,認識更多新的漢字。為了激發孩子們的閲讀樂趣,我平時經常抽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交流自己在讀書中瞭解的故事、知識、學會的兒歌、謎語、認識的漢字……這種活動讓孩子們感到自己特別有成就感。一年級的學生剛入學不久,我就利用課間休息時間,給他們講《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故事,故事把他們帶入了一個美妙的童話世界,激起了他們強烈地看書願望。班級的圖書箱也成了學生識字的源泉。

(六)展示交流促識字。

1、平台展成果。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勇於展示,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為此,我專門在班級學習園地中開闢了一個展示台,分別貼上“識字大本營”、“好詞佳句島”兩張標籤,鼓勵學生隨時把自己的課外識字成果貼在相應的標籤下面。學生個個躍躍欲試,有的貼自己新認識的字,有的貼自己收集到的好詞佳句。到語文活動課時,師生一起對展示台的內容進行總結評比,評出一批“識字大王”“詞句專家”並頒發獎牌。值得一提的是,我還特別設置了一個“大拇指獎”,用來獎勵那些虛心求教、互教互學的學生,學生欣喜萬分,歡呼着,雀躍着,繼而以更高的熱情、更大的積極性投入到新一輪的識字活動中去。還在班上專門設了一塊泡沫塑料板,以“今天我又認識了……”為題,讓學生把已蒐集的包裝盒、包裝袋上的字展示出來交流、互相學習,“可口可樂”“娃哈哈”“旺旺雪餅”等字學生早就能認了。

2、小交流,豐富識字儲備。

肖伯納説:“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你和我交流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將有兩種思想。”的確,交流是一個相互充實的過程。每個人生活空間的不同,經歷的不同,注意力的不同以及本身具有的個性差異,他所捕捉到的信息就不一樣,所認識到的字也就不盡相同。能經常性地進行交流,學生就能不斷地豐富自己的識字儲備。比如,根據實際情況,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識字交流會”,“識字‘展銷’會”,“識字大王賽”,或評選“識字明星”、“識字點子博士”……

拿“識字‘展銷’會”來説,每個人拿出自己認識的字的字卡,用自己認識的字去“買”(換)別人認識而自己又不認識的字。“買賣”之前,要先互相向對方介紹自己“生產”(認識)這件“產品”(字)的過程,然後再介紹自己“產品”(即字)的特點——讀音、結構,可以組些什麼詞,還可以説句什麼話等,教會對方讀後再進行“買賣”。老師則幫學生寫字卡,意即不讓學生失去自己原有的字卡,而又能用此去“買”回更多的字卡。最後比一比誰“賣”得多又“買”回得多。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不但豐富了自己的識字儲備,增加了識字量,還獲得了識字方法,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再如:每週從語文課本里抽出一個課時,上“識字活動課”課前,發動學生動手動腦,到生活中去搜集各種帶有漢字的資料(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的包裝等)。蒐集的時候能認一認,説一説,不認識的問一問,而後帶到課堂上來交流。交流時,不僅要告訴大家某個字怎麼讀,還要告訴大家是在哪認識的,還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某個字編字謎、組詞、造句,聯繫古詩詞的名句。這樣,不僅交流了所識的字,還交流了識字的途徑和方法,不僅豐富了語言積累,還激活了思維。“這種識字活動課”已深受學生歡迎,凸顯了語文課標的理念和要求,在語文課的小課堂和社會的漢字資源大課堂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巧妙地把二者聯繫起來,並使之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再如:指導學生自己做“識字剪貼本”,把在生活中認識的新字剪貼成冊,做成自己獨特的識字課本,便於交流,更備遺忘。

3、收集備遺忘。

根據遺忘曲線可以知道,認識是容易遺忘的。特別是一年級學生,無意注意佔優勢,很多字是通過無意注意獲取的,再加上識字量大,而且是識、寫分開,更容易遺忘。因此,便需要將認識文字化,收集起來,即使遺忘了,還能有可查的地方。收集是交流的基礎,是開展班級識字活動(如評選識字大王,識字先生、識字小姐等)的基礎,也是更進一步開展識字活動的基礎,為此,我讓學生將自己從不同的途徑,在不同的地方認識的字製作成字卡,裝進識字袋;將自己和別人進行交流所認識的字的字卡裝進識字袋。再如上面提到的“獅子剪貼本”等等。有了收集,還可隨時拿出來讀一讀,從而加以鞏固。還可以為學生建立識字檔案,每週自己或讓家長幫助把認的字記錄下來,記錄自己每週識字的足跡,然後在班上交流。

總之,識字教學提倡在情境中識字,在生活中識字,利用兒童的已有經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在課堂外,老師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才能生成更多的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識字的智慧,也才能引導學生成為在日常生活中識字的有心人。

國小語文深度教學心得體會 篇5

語文就是字詞句短篇的逐步積累,二年級是基礎知識積累的階段,重在抓基礎,也就是抓課本,上次的教研活動中,張校長強調要把握好兩個百分之八十五,只有抓住了這兩個百分之八十五,才能讓學生把基礎打實。因為語文的知識點較為零碎,所以我們需要注重平時的積累。這不僅包括課堂上、學校裏,也包括課外的積累。

想要學生做到課內外積累,首先讓孩子們愛上學習。愛學習是學好習的基礎。我不喜歡"頭懸樑、錐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這樣的説法,因為這樣會讓人覺得學習枯燥無味,學習變成了一種苦差事,學習好像是一種被迫行為,體會不到學習中的樂趣。俗話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這就説明了學習興趣對學習的重大推動作用。在課堂上,我們可以採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比如簡單的內容可以讓學生當小老師、讓每次的聽寫滿分者組織學生聽寫等,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讓他們樂學。

其次,會學習是學好習的保障。不少孩子學習效率就高,學的輕鬆,思維也靈活流暢,就是掌握了適宜的學習方法。可以在班裏讓學習好的孩子經常給其他孩子傳授些好的經驗,比如快速背誦的訣竅、持久記生字的方法等。通過交流總結,讓更多的孩子在學習中不再吃力,也能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我特別關注孩子們寫作業的方法。作業是訓練自己獨立思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把知識轉化為技能,提高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我要求做作業時一定要堅持做到:“看書時不做作業,做作業時不看書”。這種做作業的方式實際上就是考試了。習慣了這種要求的同學,到真正考試時,一點都不會緊張,一定會得到好成績。做作業時,要象考試那樣,字斟句酌地審清題目,看清楚題目的要求,然後作出全盤考慮,理清頭緒。下筆前要考慮好先寫什麼,後寫什麼。遇到較難的題目,還必須反覆思考,在草稿紙上列出解答的步驟,最後有把握了,才下筆做在作業本上。這樣做出的作業才有條理性,質量才高。對發回來的作業本,要認真閲讀,及時定錯,日日清錯題。對於特別重要的題,要求準備錯題本,並要好好保存,以備以後複習用。

第三,老師的監督管理,孩子們需要多督促,對於背誦、字詞等基礎知識,應該做到日日清,經常複習,這樣才能記得牢固。

最後,課堂上多讓孩子們練習説,這不僅鍛鍊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能達到句子練習的目的。同時,我們組在組長楊老師的帶領下,經常讓孩子們練習插圖練筆,讓孩子們把自己喜歡的事物畫出來、寫出來,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而且我們鼓勵學生平時多讀課外書籍,在閲讀課上讓學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其中,越來越多的孩子喜歡上閲讀。只有這樣,越往高年級走,孩子們才能越輕鬆。

國小語文深度教學心得體會 篇6

我們國小教師工作者肩負教書育人的責任,這是維繫着總個民族興衰光榮而艱鉅的使命。我們工作的對象是一羣天真活潑的孩子,他們有着鮮明的個性,有着鮮活的人生,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那麼作為教師,要想生產出的“產品”能順應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要想我們的產品能很好地為社會服務,我們就必須具備豐富的知識,較高的業務水平,很強的應變能力。回看這些年來自身的教育教學工作,是在與學生們一起生活,共同學習的過程中走過來的,有苦也有樂。我付出了青春,收穫了一片藍天,感受甚多,特此做個小結。

孔子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説明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一個人能積極地去完成一項任務的情感態度,這是能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條件。興趣是的老師。國小生年齡都還比較小,情緒穩定性較差,持續關注力不穩定,注意力相當容易分散。要改變這種現象,必須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對學習有了興趣,他們就有了渴求的慾望,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當中去。這樣學生就能學得輕鬆,學得愉悦,學習效果自然而然就會很好。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這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最有效的途徑。我是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的。

一、蹲下身子和孩子説話

師道尊嚴是傳統思想,直接影響了師生之間的平等關係。放下架子,蹲下身子,把自己當成孩子王,把學生當成自己的朋友,用真心去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培養良好的師生關係。平時裏,與孩子談學習,談生活,談為人,談處事,談天文,説地理,談理想,談現實……無所不談,無所不及。這樣一來,師生之間達到了快樂同享,憂愁共擔,心心相惜,心相通,情相同。學生這時充分地信賴老師了,真正實現了“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師生的和諧關係為教學鋪平了道路,何愁孩子們不樂學呢?已有的事實表明,對學生了如指掌,是教師施教成功、與學生和諧相處的基本條件之一。學生對教師的認識和了解,則往往是學生對教師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據之一,也是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給孩子以成就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的體驗可以使人增強信心、克服自卑感。學習也是如此,如果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和興趣,學習上便很少有機會取得成功。如果我們老師幫助他們取得了成績,哪怕是一丁點兒成績,並給以他們及時的鼓勵和支持,這就使他們轉苦為樂,這時就是他們學習轉變的開始。我在課堂教學中,非常注重給予學生激勵性的評價。我深有體會的是教學評價的好與壞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帶來直接影響。評價得好,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發學生髮散性思維,拓寬學生的視野,猶如一馬平川,有利於更好的掌握下一個知識點;評價如果不得體,肯定會挫敗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會失去信心,甚至亂了陣腳,混亂了思維,對自己已經形成的知識體系都會產生懷疑,這就成了是毀滅性的打擊。因此,在教學中,我一般都避免直接的否定評價,儘量採取得體、鼓勵性的評價。學生回答正確時,我及時加以鼓勵,如豎起大拇指“你真棒”或者打個“OK”手勢,甚至發動全班的掌聲鼓勵;思維受阻時,我馬上進行啟發引導,如“你再想一想?能否説得更完美些。”“很好!你雖説回答得不夠準確,可是你已經動腦了,下次努力”“請哪個同學來幫幫他”等語言激勵,促使學生獲得成功,使之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對於基礎較差的、反映問題較慢的學生,我在在課堂上總是把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留給他們,讓他們在老師和同學們的肯定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悦,獲得成就感,這樣一來就激發了這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增強學習的趣味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比較呆板,教師在台上講得天花亂墜,學生在下面聽得昏頭轉向,這種滿堂灌的機械教學,致使學生學習被動,教學氛圍沉悶,課堂成了教堂,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喪失學習的興趣。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學生的課堂情感體驗。提高語文課堂的趣味性,方法是多樣的,本人通過教學實踐,膚淺地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着手。

(一)提高課堂語言趣味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識字、寫字是貫穿整個國小語文教學過程的。為了達到《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的目標,我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恰當運用趣味性的語言,不僅活躍課堂氣氛,融洽了師生關係。五年級學生還有很多學生老是把“武”字最後一筆加一撇。教學中,我抓住高年級學生理性形象的思維特徵,我想大家發問“水滸英雄武松的成名之舉是什麼?”學生們齊刷刷地回答“他赤手空拳在景陽岡打死一隻大老虎。”我追問“如果武松當時帶了大刀劈死老虎算英雄嗎?”“肯定算不上”“你們把‘武’字加一撇就是相當於給武松配了大刀,你們還會加嗎?”孩子哈哈大笑説“老師,這個字我們不會再寫錯的!”這一教學環節充分發揮了趣味語言這一潤滑劑的作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學家誇美紐斯説: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裏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是一種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的直接用具。良好的教學語言可以烘托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從而引領學生走進文本,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創設課堂情境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高年級的課文一般都比較長,內容也比較深刻,在閲讀教學中,我着重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品讀中明白事理,明辨是非曲直,讓學生在接受人文教育的同時,更好地受到思想、人品的教育。如我在教《釣魚的啟示》時,我創設了兩個情境:一個國小生在一次考試後,由於老師的疏忽,多給了她5分;一個孩子在商店裏買東西,售貨員阿姨多找給他3元錢。請大家設身處地地想想,如果你們就是那個孩子,你會怎麼做?為什麼那麼做?這樣一來,全班同學都展開了討論,都踴躍地説出自己心中的話。這樣一來既張揚了個性,又達到了共性——是與非的評判標準(道德底線)。這個時候,我抓住時機導入新課,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一次富有情趣的教學情境創設,有利於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有利於激發學生渴求新知的慾望,更是給課堂教學定下了情感的基調。

(三)提高課堂作業趣味性,喚起學生學習慾望。

作業的設計不要拘泥於機械地抄寫或呆板的背誦,要科學靈活,少而精。可寫、可讀、可看、可畫、可操作、可玩耍,讓聽、説、讀、寫與演、唱、畫、做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符合他們好奇、愛動、形象思維佔優勢的特點,把語文技能的培養與活動相貫穿,讓學生對作業充滿興趣。我設計作業的原則是儘量使作業靈活新穎,富有情趣,吸引學生。比如,我在教學《鯨》一文後,我佈置兩道作業:

1、讓學生畫畫鯨睡覺的樣子。

2、用自己的口吻向大家介紹鯨。再比如在教學《落花生》一文後,讓大家學習使用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進行小練筆:從你身邊的事物或者人中領悟到了什麼?這樣的作業對孩子們來説,有話可説,有物可寫。沒有固定答案的作業才能更精準地檢測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的能力,才是學生真實的情感的再現。學生也不被作業所累,從而把學生從題海里解救出來了。

作為語文課堂,興趣才是的老師。有了興趣,不用老師多講,學生也會主動積極地學習語文,這樣對學生一生髮展受益無窮。“你快樂所以我快樂”,學生用心情去感受教師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語,感受到老師的快樂,感受到課堂的快樂,共同譜寫師生和諧曲。

國小語文深度教學心得體會 篇7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如何實現課堂的有效教學呢?下面就談談自己是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

一、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設計課堂教學是教師課前必備的環節,課堂教學過程中同樣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才有課堂的高效。設計知識呈現的方法,設計邏輯思維的過程,設計與學生交往的方式等等。教師理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教師在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時,應積極主動隨時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在教學活動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師生關係。而現實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遊離於學生思考和生生互動之外的。

二、要有正確的引導,恰到好處的啟發。

今天的課堂中,教師雖然不像過去那樣把結論、答案直接告訴學生,而往往是以啟發的方式提出問題,但教師往往缺少等待,提出問題後很快就會以暗示性的語言迅速把學生的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到設計好的標準化的路線上來,然後在教師的牽引下迅速指向標準答案。一個教學過程就這樣完成了。這樣犧牲的卻是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的空間和權利。與其説是引導,倒不如説是‘“牽引”,因為學生的主動性完全被抹殺了,而是被動地跟着教師轉。在學生出現的問題點上,作出正確的引導。在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時,作出恰到好處的啟發,讓學生茅塞頓開,打開了思路,延續了思維想象。這樣學生的理解就深刻,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學習效率提高了。

三、把課堂參與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抓住這一強烈的需求,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誘發良好的思維情感,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更積極,感知更敏鋭,想象更豐富,記憶更牢固。主動參與是創新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的天地。因此,在教學中應該設計讓全體學生都動起來,學起來的教學環節,更應體現一個“趣”字,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所謂“趣”就是課堂要上得有趣味性,讓學生願意學,樂此不疲。教學中有許多時候可以讓孩子通過運用表演加深對課文理解,比如:在教學《小雨點》一課時,當學生讀到“小雨點,沙沙沙,落在花園裏,花兒樂得張嘴巴”時,就讓同桌二人表演讀,一個有感情朗讀,另一個雙手張開在下巴下做出花開的動作。使學生通過動作表演理解“花兒張嘴巴”就是花開的意思。同樣“魚兒樂得搖尾巴,苗兒樂得向上拔”也讓孩子做出魚在水中歡快遊動和苗兒挺拔生長的樣子。在孩子感興趣的表演中,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內容,也培養了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愛因斯坦説過“只有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麼學校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濃厚的興趣如磁鐵般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驅使他們積極主動思考、主動探究。因此,閲讀教學充分挖掘這一有利因素,把認知與煉能有機融入到生動形象的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就會在興趣中強化,學習效果就會在興趣中顯現,學習能力就會在學習中形成。學生在這種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中,既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又激活了思維,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從而調動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真正把“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一課堂教學的主題策略落實到實處。

四、把讀的時間留給學生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中央教科所張田若老師也指出“閲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因此,我覺得語文課上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克服那種浮光掠影,泛泛讀上兩三遍的做法。在語文教學中,儘可能地營造濃烈的朗讀氛圍,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並在這樣的氛圍中,吸引學生融入情景,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藴的意味深長,再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在不斷的練習中薰陶情感,發展智力,增強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智慧的生長。正如葉聖陶先生所倡導的:“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説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心不到,則情無共鳴。文本與生活之間的聯繫 預設與生成之間的矛盾 朗讀目的與情感之間 朗讀時間與情感的聯繫。

五、把創造的樂趣帶給學生

學生主動發展的火把,需要教師點燃。課上要激發每個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動感知,主動質疑,主動思維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主動的核心是創造,在教學中要善於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創造因素,創設語言文字訓練的創造情境,開展創造性的語言實踐活動,提倡學生髮表異見,獨見,創見,品嚐創造的樂趣。在教學了《狐狸和烏鴉》,大家都説:狐狸是個很狡猾的壞東西,專門欺騙其他小動物。有個學生卻提出:狐狸是很聰明的,它能夠想辦法從烏鴉的嘴裏得到肉,我們應該學習它遇事多動腦筋。這個學生,打破了定向思維的模式,從另一種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這是一種超越,是真正意義的創新思維。對這樣的學生我們要鼓勵他們的創新。“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無疑,對話將成為閲讀教學的一種新形態。它意味着學生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超越出來,挑戰書本、挑戰教師、挑戰權威。對話過程中的每一個場景都將成為積極的生命流程中的驛站,在這個流程中,師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之中。那麼,如何使對話能優質、高效地展開呢?交際學理論告訴我們:必須營造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消除師生雙方的心理距離。“對話”作為課堂教學的新形態,首先要求的是民主、平等。師生關係的民主、平等、融洽、親和,將使彼此感受到溝通的快樂、心靈的愉悦。此情此景中,學生能大膽展示心靈的自由,迸發出創新的火花。要達到這種境界,教師首先要將自己當作學習共同體中的普通一員,成為學生學習的同伴。其次,要有寬容的胸襟。提問時,教師都希望學生能作出準確的回答,但往往事與願違,這個時候,一定要寬容,要有耐心。只要學生能沾一點兒邊,就要加以鼓勵、引導,不要用標準答案去統一學生。即使是違背主旨的回答,學生只要能自圓其説,也應給予一定的理解。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要不斷地改進教法,真正把課堂教學改革落實到實處,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嘗試性學習機會,使他們的個性在嘗試中得到發展,為學生提供相互合作的機會,讓他們學會與人合作,學習在競爭中求發展,把獨立學習,小組學習,班集體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始終處於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狀態,使學生在生動活潑地學習中主動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成為21世紀的創新人才。

國小語文深度教學心得體會 篇8

作為一名國小語文教師,我深知一個孩子在國小教育時識字數量的多少、質量的高低會對他今後的繼續學習產生直接的影響。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而識字教學是基礎中的基礎。

怎樣才能提高孩子們的識字質量呢?這些年的工作實踐,我總結出三點體會:

一、激發興趣是前提。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識字教學本來就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選擇適合兒童年齡特徵的話題,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使之很樂意很高興去學。再者,低年級學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順應兒童的心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創設各種有趣的情境,能使學生饒有興趣地主動投入到漢字的學習中去。

二、教給方法是關鍵。

方法是入門的鎖匙。現在的國小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受到父母的培養,有着廣泛的興趣和愛好。但有的年輕父母們,望子成龍心切,在孩子入學前就給孩子們教會了不少的字,甚至於有的小孩識字水平超過了國小一年級水平,這是件好事。但我在教學中也發現有的家長由於方式方法上的不正確,也損害了小孩的學習積極性。由於南方方言上相對北方普通話而言,存在語音不準的缺陷。如果説家長不是用標準普通話來教的話,造成孩子讀音不準,給教師教學中帶來巨大挑戰。所以,在國小生入學之後,我往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來教會孩子們如何用拼音認字識字。在拼音教學中,自己製作一些教學模具或把拼音畫成動物符號,使國小生一看就會,一讀就準,在實踐中效果非常不錯。拼音基礎打牢了,這樣使孩子們為以後學習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理解記憶出成果。

國小生記憶力好,但理解能力相對較弱。所以,要想讓國小生提高識字認字水平,只有讓學生對字的含義有所瞭解,才能增強國小生的記憶能力。我在教學中,常常採取一些組詞認字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應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注意特徵,在教學中,要經常變換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鞏固識字練習。複習生字筆順時,可以用“對口令”的遊戲。如“鬥”字的筆順,口令如下:“鬥”字怎麼寫?“鬥”字這樣寫:點點橫豎。這就是“對口令”。複習組詞可以用“找朋友”、“詞語開花”、“摘蘋果”等遊戲。通過這些方法,幫助國小生增強理解,加深記憶認字識字能力就會得到鞏固。

國小語文深度教學心得體會 篇9

眾所周知,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主要是以識字教學為主,識字教學又是閲讀的基礎,整個國小階段要求學生的識字總量約為3500個,而低年級就要求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識字量大,內容也較為枯燥。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很多老師採用的方法都是讓學生重複書寫,認為這樣可以加強學生的記憶,其實這樣的做法,讓學生不但學習興趣提不起來,而且取得的效果也不好。怎樣才能達到好的識字教學效果呢?筆者結合着自己的教學經驗淺談幾點看法。

一、激發學生識字興趣,培養識字能力

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生學習就不會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也要留意選擇適合兒童年齡特徵的話題和教學方法來激發起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使他們樂意去學。對於低年級的孩子,我們永遠都看到他們天真活潑的面孔,活潑好動、合羣、愛結交新朋友。於是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時,可以將生字形象地稱為‘娃娃’、‘小弟弟’、‘小朋友’、‘小客人’等詞語形容它們,讓孩子們有一種親切感。因此,他們在識字的過程中也隨之變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過程。親切自然的稱呼自然喚起了學孩子們的留意力,而他們學習的興趣也隨之調動了起來。低年級學生最輕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順應兒

童們的心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創設各種有趣活動的場情,也能使學生有愛好地主動投入到漢字的學習中去。

二、教給學生多種識字方法

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應教給學生多種識字方法,我是這樣做的:在學生學習了基本字、基本筆畫、筆順和常用的偏旁部首之後,上課時首先解決生字的讀音,接着我就問學生:“今天我們要學習這幾個生字,看誰最聰明?自己動腦筋想出最佳的記憶方法,請你告訴大家。”這樣一問,同學們興趣盎然,馬上就開始在大腦中尋找答案,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記憶方法:“以舊帶新”、“形近字對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減筆畫”。如學習“玉”字,有的説“國”字去掉方框兒,就是玉;有的説“王”字加上一點就是玉;有的説“主”字的點掉在腰間,就變成玉。學習“園”字時,有的説是在“元”字外面加上圍牆“囗”就是“園”,從而明白“校園、公園”是有圍牆的,以區別“元、園”的用法。又如學習“狠、恨”時學生把它們與“跟、很、根”等對比聯繫偏旁部首來記憶;學習“愛”字,學生把它拆成“爫、冖、友”,我配上兒歌“爪字頭,禿寶蓋,小朋友,真可愛”。這樣學生很快就記住了生字。

三、用順口溜、謎語等形象化的語言幫助學生識字

1.用順口溜識字。如在教學“青、清、請、情、晴、睛”這組字時,我編了一句順口溜:“草青青,水清清,請你來,做事情,太陽升,是晴天,看東西用眼睛。”學生讀來順口,又從字義和字型上區分了

這組字。又如“來”字:“橫下點撇再加橫,一豎豎在字中央,左一撇來右一捺,這個來字不會忘。”這樣,學生把順口溜背熟了,就會寫字的筆畫了。這種識字方法,生動有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單純的讀字抄字的效果好得多。

2.根據字型的特點用謎語識字,更能激發學生的情趣,活躍學生的思維。例如,學習“飄”字時,我用邊説兒歌邊寫字的方法出示生字,“西二小,真輕巧,風一吹,它就飄起來”。孩子們哈哈大笑,很快就記住了“飄”。再如教“坐”字時,我邊板書“坐”字邊説:“兩人在土上,這是什麼字?”學生搖頭。我再問:“你們現在是站着,還是怎麼着?”學生齊聲回答:“坐着”。我説這就是我們要學的“坐”字。然後讓學生再把上面的謎語説一、兩遍,字形與字義就自然而然的掌握和理解了。又如:一點一橫樑,樑下開個窗,大口張着嘴,小口往裏藏。”是什麼字?(高);一口咬掉牛尾巴(告)謎語猜出來了,字也就會寫了。

四、變換形式,讓學生在“遊戲”中識字

要想在整個活動中保持學生有永久的學習漢字的愛好,我們就不能只以單一形式進行,不然就會把剛剛點燃的愛好火花給熄滅。因為心理學研究表明:國小兒童的有意留意時間短,無意留意佔優勢。所以我們根據這一特徵引導學生變換形式,不斷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措施。遊戲是每一個孩子都非常喜歡的活動。在課堂中,教師要找準遊戲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開展遊戲,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做到既能在玩中學習,又能在玩中思考,更能在玩中創新。如找朋友遊戲:要求學生把一些字找到正確的字進行搭配組成新的詞語。貼樹皮遊戲:出示一幅畫着大樹的畫,樹幹上寫着拼音,請學生把寫有生字的小卡片貼上去,不準貼錯。摘蘋果遊戲:出示一幅畫着大樹的畫,樹上掛着寫有生字的蘋果,學生製作果籃(用卡片拼出生字的正確讀音,正確拼讀)摘下對應的蘋果(生字)。還可以小組競賽,看哪組摘的蘋果多。釣魚遊戲:出示一幅畫着池塘的畫,池塘裏有許多魚(拼音),學生説出對應的生字,組成詞,上台釣魚。也可分男女、小組競賽。

五、利用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識字

我們都知道,漢字最本質的特點是表意性。雖經歷代的`簡化,漢字的象形意義大大減弱,但仍然保留着象形的痕跡,所以教學中可藉助現代教育技術追本溯源,在自主識字中滲透“字理”,提高識字效率。如在教學“燕子”的“燕”字,利用多媒體課件先出現一隻可愛的小燕子,使學生感知“燕”的外形,如頭部、身體、翅膀、尾巴;然後出示“燕”字的篆體,引導學生對照實物圖,明白篆體“燕”字的某些部位的演變由來;最後,再出示楷體的“燕”字,讓學生觀察、理解楷體,漢字的“燕”字上部分就是燕子的頭部,中間部分的口是燕子的身體,被分開在口字兩旁的“北”是燕子的翅膀,四點底是燕子的尾巴。通過這樣的理解記憶,可以讓學生在想到燕子外形時,就很容易聯想起“燕”字的寫法。這樣的形式符合兒童的興趣特點,也便於能力的遷移,一段時間後,學生在學習會意字、象形字時,也能學着將字形、字義聯繫起來記,從而提高了自主識字的效率。

六、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識字

“生活處處皆學問”。教師應鼓勵引導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做一位有心人,在生活中多多識字。如可以通過書籍、課外書、影視、廣告、商標、店鋪名稱等識字,有很多字不需要老師教,他們就認識了,例如:“娃哈哈”、“綠茶”、“腦白金”、“中國銀行”、“醫院”等字,這些字是他們在生活中常見的,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記住了。這種識字途徑可以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並大量認識並積累課堂以外的字,從而彌補了課堂上的侷限,提高了語文學習的能力。

根據以上所談,並實施於平時的教學中,我深刻地感到這些教學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了識字方法,理解字義,發展了學生的識字能力,而且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識字的濃厚興趣和積極性,開發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使識字不再是一種乏味的機械的記憶,而是一種有趣的活動。

國小語文深度教學心得體會 篇10

有效課堂教學是指以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為宗旨,以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條件,以促進學生學習的一種教學。有效教學既是一種理念,又是一種策略。

新課改的大潮中,許多優秀教師充滿智慧,充滿詩意的精彩課堂成了我們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幾年過去了,當我們冷靜地審視現實中的語文課堂教學,卻發現許多教師是在邯鄲學步,更多的教師則是“穿新鞋,走老路”。許多語文課堂教學仍然呈現出單調、枯燥、繁瑣與壓抑的狀態,學生語文素養得不到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師苦教、學生苦學”的現狀依然普遍存在着。課堂上沒有了生命活力的煥發與學習主體個性精神的張揚,課堂上感覺不到生命的挑戰與學習者的內在愉悦。師生實際付出的精力與實際收效差距甚遠。因此,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

經過洋思中學的學習讓我有了一些收穫。又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與探索,我認為,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一、提高課前預習的有效性

一直以來,課前預習這個環節最易被很多語文教師忽視。學生沒有高質量的預習,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課堂教學。尤其是對中高年級的學生,老師應該教給學生一些預習的方法,如“不動筆墨不讀書”、查閲工具書等,並通過課堂反饋提高預習質量;我剛帶語文的時候,心理沒底,不知道如何講,如何抓學生,怕帶不好,我想只能從國小生入手,抓好預習工作。開學的第一堂課我就告訴他們預習的要求。課文讀兩遍,標自然段,畫生字、詞。寫出文章主要內容,分段、寫段意。找近義詞、反義次。畫出最喜歡的句、段,寫出感受。這樣學生通過頭天的預習,課文比較熟悉了,講起來比較輕鬆。效果也很好。還要進一步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教學即可以從預習入手,以學定教。同時指導學生學會採用不同的方法,收集與學習內容有關的資料。既有助於學習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與運用能力。

二、精於設問,增強教學問題的有效性

研究發現教學中有近一半的教學提問是無效的,至少是低效的,之所以無效或低效,主要是不能激活學生的思想。許多教師的提問並不一定都能夠成為好問題,我們發現,許多問題是“假問題”,是“淺問題”。

只有那些符合學生心理認知規律,能激發學生求知慾望的問題才是有效的問題。從教學的角度説,問題應該是能夠引起學生思考的,學生想弄清楚或力圖説明的東西。一個教學問題至少應具有三個條件:第一,它必須是學生尚不完全明確的或未知的;第二,它必須是學生想弄清楚或力圖説明的東西;第三,它必須是與學生的認識水平相當的。語文教師要努力設計出“好問題”:問題本身具有趣味性,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一個好問題具有較好的拓展性,能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不僅僅停留在“是”或“錯”的機械性答案上,要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上有所建樹。例如:教學《老人與海鷗》一課時,整節課就圍繞兩個問題來展開。第一個問題:海鷗和老人之間有什麼樣的感情,你從那些地方看出來的?劃出句子、批註感受。第二個問題:安放老人的地方發生了什麼意想不到的事情,劃出句子、批註感受。並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生討論地非常激烈,興趣非常濃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相信學生大膽放手培養自學能力的

國小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生進入國小高年級,語文教學教師應放手讓學生去發揮自主能動性,學會自學。但是教師要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有針對性自學活動,老師教得既輕鬆,學生學得又愉快。所以,在國小高年級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現代是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知識變化日新月異。人們要為斷的學習知識,才能跟得上社會發展的需要。國小階段自學能力的培養,會對學生終生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在教學中的具體措施是從以下幾方面抓起的:

首先,從課前預習入手,提高課前預習的有效性在每個新的教學內容開始之前,老師佈置目的明確的課前預習任務。如:熟讀課文、請家長幫助聽寫生字並訂正、找出優美的句子、詞語、解釋詞語並造句、寫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寫出在預習中出現的問題。

其次,緊抓課堂預習成果展示。可以通過練習展示字詞的預習,教師通過練習中捕捉到的信息,有針對性的進行及時指導,及時幫學生解決預習中在字詞方面遇到的難題。對課文的朗讀,可以讓學生在小組中以互幫解決難讀的句子和段落的形式進行。既展示了個人預習的成果,又互相幫助解決了各自預習中的難題。老師也感到比較輕鬆。對句子的預習展示,可以採取指名讀優美句,並説出理由,讓其他同學評價、補充的方式進行。由於學生個體的差異,觀察角度不同,可以把課文中各種有特點的句子都找出來,在互相交流展示中自學完成。

再次,經典的設計問題,寫在黑板上,規定時間讓學生自己先解決。自學形式可採取多種,如獨自、同桌、小組等。然後在全班展示自學成果,共同交流討論解決重難點。採取多種形式及時鼓勵肯定好的自學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讓學握文本,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與運用能力。例如:我教學《海豚救人》一課時,因為它是自瀆課文,讓學生認真預習、並根據課文分組討論課後問題,第二天進行彙報,可以是小記者採訪式、可以是彙報資料,可以是辦手抄報的形式。學生全面參與,積極性很高,效果明顯,課文理解透徹。

三、靜動結合,提高教學環節的有效性。

波紋不興,是死水一潭;波濤洶湧,是洪水猛獸。只有潺潺流水才是有源活水。教學應像河流一樣,有序性和波動性相結合,既百折不撓奔向大海,體現有序;又迂迴曲折,體現波動性。有序使教學結構段落明確,但一種活動如果缺乏起落,給予學生的刺激便會減少。教學應避免平鋪直敍,在教學過程中有矛盾衝突,有思維碰撞,有智慧啟迪。教師講述有行有止,有續有斷,高低起伏,悠揚頓挫,富有感染力;學生學習有聽有講,有學有練,有張有弛,有商有量。整個教學過程猶如一台好戲,師生共同配合,有序與波動相結合,教師與學生共成長,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這才是一堂好課!

四、多元整合,提高課堂實施的有效性

教學準備工作只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基礎,教師能駕馭課堂,把預設變成精彩的呈現,才是關鍵所在。在課堂教學中,應把握住以下幾個元素,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l、教學目標:首先,教師應有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目標應根據教材、課時、班級學情正確定位,三維一體的目標落實到課堂應有所側重;其次,教師應根據課堂的動態發展恰當地調整預設目標和生成新的目標,預設目標和生成目標應有所側重;再次,教師應主動對目標的達成度自我評估。

2、師生角色: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同時教師也是自我專業成長的主體。沒有教師的專業成長,就難有學生的自主發展,課堂中雙主體在不同層面上不斷協調和共同發展。課堂中教師應正確地定位自己的角色,並努力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角色感。

3、教學結構:有效的課堂教學結構應是線性教學設計和組塊教學設計的有機結合。前者代表傳統的教學設計觀,以教師的教為出發點,以教學主線為軸貫穿全課,教學設計嚴密,教學步驟細緻具體,師生的教和學較多地受制於預設的教學方案;後者代表現代的教學設計觀,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以“教學塊”或言之“學習單元”來組合構建課堂,一堂課可能是“多塊”,也可能只是“一塊”,更體現一種主題學習的風格,凸現課堂中師生的交往互動,凸現課程資源的創生開發及教學目標的動態生成。我們倡導多元的組塊教學設計,但也不放棄一定範圍內的線性教學設計。

4、教學方式:傳統的課堂,往往只注重教師教法的研究與選擇,有效的課堂教學包括教師科學地教與學生科學地學的兩重標準。語文教學現行常用的方式有問題教學法與讀書感悟法。我們要根據不同文章的特點來選擇教學方式。問題教學法重視教師的引領,較適於比較理性的文章,較適於對文章作相線條的處理,以導讀之:讀書感悟法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較適於比較感性的文章,較適於對文章的精彩細部進行教學,以研讀之。

5、教學資源:有效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資源的過程。教學資源包括文本資源、媒體資源以及人的資源(主要指師生的資源)。課堂中教師應重視師生共有資源的開發,更應重視開發教師自身的資源。

五、自覺反思,提高教學監控行為的有效性

教學監控行為主要是指對課堂教學活動過程與結果做出的系列的價值判斷行為。課堂教學監控行為一方面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整學習方向的一種手段;另一方面也是促進教師自覺形成教學內省力的一種方式。教學監控行為應該始終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而不僅僅是在教學活動之後的一個教學反思。

教學監控行為主要涉及對學生課堂學習實效的監控與對教師教學專業活動的監控。

對學生課堂學習成效的監控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評價。這種評價首先是一種完整的評價,包括激勵和批評;同時也是一種針對性很強的評價,既要避免空洞,又要避免機械頻繁地評價;還應該是一種促進學生髮展的評價,發揮評價的激勵和指導作用,不傷害學生的自尊。

對教師課堂教學專業活動的監控,應從自我評價、問題反思、教學重建三個方面來入手,建立有效的教師反思機制,引導教師對自己的活動進行評價,一方面個人勤思考、勤動筆,養成教學反思習慣;同時,根據教學情況適時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預案;另一方面加強反思的交流與研討,從反思中得到啟迪和昇華,取得進步。

總之,新課程背景下課堂的有效教學是一門藝術,充滿挑戰,呼喚智慧。如何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策略,設計自己個性化的教學,創造獨特的教學風格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努力追求的!

國小語文深度教學心得體會 篇11

蘇霍姆林斯基説:“如果集體生活還沒有成為獲取精神營養的源泉,那麼他的心靈也不會產生其它精神需要,他的精神世界必然是空虛的毫無生氣的。”“無限相信書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近代科學研究表明,讀書是對人的潛能的綜合開發,讀書就是獲得豐富的能源,使人的潛能和素質得到最充分的發展。由此,開拓廣泛的閲讀空間,多方面、多角度的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提高閲讀質量,以適應現代化社會的需要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探討的問題。作為語文教師應從多角度入手,着重培養學生的獨立閲讀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結合自身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就如何提高學生閲讀能力,我從以下七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營造閲讀氛圍,激發閲讀興趣。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經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同樣的,學生有了閲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閲讀產生主動需要。

二、指導閲讀實踐,培養閲讀習慣

葉聖陶先生曾説:“養成良好習慣必須實踐。換句話説,那不僅是知識方面的事,心裏知道怎樣怎樣,未必就養成好習慣,必須怎樣怎樣去做,才可以養成好習慣”。國小生由於閲讀習慣差導致閲讀效率低。對他們閲讀習慣的矯正可以從兩方面進行:

首先,教師應培養學生認真閲讀的習慣。在閲讀時,教師應明確要求:讀書時,要逐字逐句地讀,遇到不認識的字要查字典寫上拼音,遇到不理解的詞語要查字典理解等。

其次,教師應培養學生在閲讀時動手做標記或批註的習慣,如在閲讀過程中遇到好詞佳句進行圈劃,遇到不懂的地方做批註。這樣,能幫助他們集中注意力,促進他們邊讀邊思考。

三、重視課堂教學,提高閲讀能力。

1、讀懂。

讀懂,即具備基本的閲讀能力。學生基本閲讀能力的形成,在於教師的指導和有針對性的訓練。 “帶領學生從文章走個來回。”就是説,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從整體思考也指明閲讀是一個“整體——局部——整體”、“語言——思想——語言”的反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體,教師任務是使學生讀的更好,最終能夠自己去讀。

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採取邊讀邊思考的辦法。讀有多種辦法,有誦讀、朗讀、默讀、個別讀、齊讀、範讀等等。不管是那種讀法,教師都要提出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讀一遍就要一遍的收穫,而不是一味的讓學生去讀。

2、會讀。

會讀,即初步形成正確的閲讀的策略:初步學會瀏覽、略讀、精讀的方法,初步具有整體上把握自己閲讀方向、正確運用閲讀策略的能力。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具體地説是:會用精讀的方法,正確而又創見地理解閲讀材料,從而達到自己的閲讀的目的。精讀,就是對文章逐句誦讀,仔細揣摩,領會要旨的一種閲讀方法。精讀有利於透徹理解文章的內容和形勢,有助於提高閲讀的深度。精讀訓練的要求是:

(1)、規定閲讀的方向。即精讀前確定精讀的主要問題。

(2)、指點閲讀的程序。一般都應該按“整體感知——局部分析——整體綜合”這三個邏輯步驟訓練學生精讀,使之理解課文。

(3)、指點閲讀的方法。包括運用基礎知識指導讀解的方法和運用閲讀思考剖析讀物的方法。指點閲讀的常規。如:查檢、參考、圈點、批註等。

3、學會精讀。

閲讀是一種與作者心靈溝通的過程,多閲讀,可以豐富學生的大腦,美化學生的心靈。閲讀分為精讀和略讀,略讀是粗略的讀,為的是博採,精讀要讀透讀懂,精讀和略讀相輔相成。針對國小生讀書不用心,所得甚少的現狀,我在班級中專門設立了閲讀賞析課,目的就是為了指導學生學會精讀。引導學生從作品的語言表達和思想內涵去分析、積累、背誦,培養學精讀感悟的能力。讓學生做到讀書與思考同步,即讀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4、學會選擇讀書。

知識如煙波浩淼的大海,書多如沙礫,寮如繁星。在此中間有一部分書需要精心研讀,有一部分書要遠離(內容不健康地書)。讀一本好書就像與一位高尚的人交談,讀一本壞書比不閲讀還糟糕,因此,對於國小生課內外讀什麼書,語文教師要做精心的指導。根據新課標要求的國小生各年齡段閲讀書的篇目,採取了向學生推薦和向家長列書目清單介紹的方法,讓學生和家長有選擇性的購買、閲讀書籍,以提高學生閲讀的質量,擴大閲讀的視野。

總之,閲讀是我們人類的一個新的生活領域,是人類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資源。我們在培養國小生閲讀能力的同時,更應注意學生興趣的激發,注意閲讀方法的指導,並重視閲讀效果,給予正面的引導,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健康、和諧、全面發展。

國小語文深度教學心得體會 篇12

閲讀是人們獲得各種信息最便捷的途徑之一,也是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獲得信息從而進行交流的最有效的方法。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對話"成為了21世紀人類社會的一個關鍵詞,成為了現代人的生存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對話"所倡導的平等信任、參與分享、融合創生,已經成為人們追求的一種狀態,成為一種時代精神。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説明了閲讀的重要性。讓學生掌握閲讀方法,形成閲讀能力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由於國小生的閲讀經歷有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直接將抽象的學習方法硬性塞給學生,要他們去背;更不能以讓學生學會讀書為藉口而放任自流,讓其"暗中摸索"。我認為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抓住訓練時機,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指導,讓學生主動而又生動活潑地學習,積極發揮其主體作用,使"教材"變成學生的"學材",在師生共同實踐探索中使學生領悟學習方法。課改改變學生傳統的偏重於記憶、理解、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為突破口,重視研究性學習,倡導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敢於質疑、敢於實踐、敢於創新。我更關注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正是語文教學的重點。

第一、加強字詞句訓練,打好閲讀的基礎

字、詞、句是文章之根,也是閲讀之本,要是一個學生連起碼的字詞句關都不能通過,怎麼可以打開閲讀的大門呢?字、詞、句又好像小孩子手中的積木,不認識一個個的零件又怎麼能把積木組裝好呢?這一階段的教學是最枯燥的,但也是最必要的,是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都必須重視的。

第二、抓好詩詞與句的訓練。

古詩詞其實是句子的精華,學生掌握一定的詩詞和學會運用詩詞對閲讀有很大的幫助,可以大大增強學生對句子的理解能力,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也特別重視句子、詩詞的講解,如第 7冊《題西林壁》等古詩,文中還有很多優美的句子運用了各種各樣的修辭手法,於是我就細細加以引導學生體會詩句的含義,體會詩人當時的意境,讓學生明白這些詩句、修辭用得恰如其分。對於句子的教學我們充分分析修辭的作用,從句子中來分析人物的語言、行動、神態從而瞭解人物的品質。

第三、在閲讀指導過程中,幫助學生感受愛、和平和自由,讓學生受到教育。其實,一般的兒童作品都有愛、和平和自由的主題,關鍵在於教師如何幫助學生髮掘其中的內涵。

例如在《真正的施主》一文中,老太太的外貌描寫很仔細,一身襤褸,單薄的身體,在出示圖片後引發孩子對老人的同情可憐,進而理解作者施捨的心理,在這個層面上還不夠,老人為什麼這樣窮困?"無兒無女"是原因,對於你們,你的父母是怎樣辛勤操勞的呢?你該用什麼去回報父母的愛呢?從而提升的做個孝順的,懂得感恩的孩子的層面上。

第四、給學生延伸想象的機會。

"想象是思維的翅膀",在閲讀活動中,鼓勵學生想象在閲讀材料所提供的情節發生之前或發生之後可能發生的情節,並加以講述。例如在講授《小蝴蝶花》一課時,當小蝴蝶花處在不同情感狀態下的時候心裏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在心情平靜之後小蝴蝶花還會做出什麼事呢?讓孩子盡情的猜想,我們不能用大人的是為去禁錮孩子們的想象,讓孩子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繼續故事,這樣既可以發展兒童的想象及思維的連續性,滿足兒童喜歡追求完滿的心理需求,又可以提高兒童運用語言的能力,增強兒童的自信心。

第五、提供遷移機會,鞏固運用學法

對於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生並不是一教就會,一點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閲讀方法,形成學習能力,要有一個逐步領悟和吸收的過程。因此,在學生初步掌握學習方法的同時,還要給學生創造學習遷移的機會,指導他們將已學到的閲讀方法遷移運用於相類似的學習情境中,使其在詳細的學習活動中領悟閲讀方法的真諦。在閲讀教學中,這種遷移性學習可以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

例如學生學習了查字典解詞,聯繫上下文解詞及結合生活實際解詞等方法之後,就可以在以後的閲讀中指導學生運用這些方法去理解新詞。又如還可進行段與段之間的學習遷移。國小語文課本中的童話、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覆出現的情節或相同結構的段落,學習此類課文,教師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運用學習"例子"的方法進行後幾段學習。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為例,課文中寫小壁虎向小魚姐姐,老牛伯伯,燕子姨媽尾巴的過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先形成對"小魚姐姐"一段作者寫作順序的概括:"在哪裏--向誰借--結果怎樣"。把握了這個順序,學生就能順利地自學"向牛伯伯借尾吧"、"向燕子姨媽借尾巴"這些寫法類似的段落。另外,當遇到具有共同的結構和思路的同類課文時還可進行篇與篇的學習遷移。

第六、展開多樣式的閲讀比賽與總結。

組織閲讀興趣小組;建設班級圖書角;擴大閲讀的範圍;將閲讀與學業有機地結合;分角色扮演書裏的人物;師生進行閲讀比賽等等。通過激勵來鞏固閲讀效果。可以將優秀的讀後感和評論文章推薦發表,鼓勵兒童閲讀行為;鼓勵兒童養成每天閲讀的習慣;要適時的總結閲讀方法。

由於閲讀指導效果還受諸多要素的影響,因此在閲讀指導時僅教給學生掌握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還不夠,還應注意以下兩點:第一,閲讀指導要和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同步進行,這是閲讀指導取得成效的必要條件。第二,要重視學習品格的培養,即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創造精神,克服困難、奮發向上的精神,這是閲讀指導取得成效的保證。

語文教學肩負着指導學生學習母語的任務,即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作為語文教學重要組成部分的閲讀教學,則側重指導學生理解語言的任務。閲讀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基礎。《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我們應該增加學生的閲讀量,增強學生的閲讀水平。確實,我們現在的孩子甚至於我們的老師閲讀量太少,閲讀的水平也不高。如果一個國小生對一個語段或短文都不能初步地分析,不能解答一些簡單的問題,那是十分可悲的,也是十分令人擔憂的。過去幾年的語文教學使我深深地體會到,特別是農村的孩子的閲讀水平急待提高。本身由於各種條件要素制約了農村孩子的閲讀量不可能比城裏孩子多,可要是在有限的閲讀條件下又不能好好地閲讀提高閲讀水平,那我們的語文教學將是失敗的,也將成為學生的悲哀。

國小語文深度教學心得體會 篇13

一、明確早讀、午讀的教學目標

早讀、午讀課,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朗讀記憶能力、審美能力,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僅具有擴大學生知識面,完善知識結構的功能,而且還具有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美學薰陶的功能。所以早讀午讀課的教學目標依然豐富多彩,每一節課都朝着既定的教學目標努力,同時也能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大大提高課堂質量。

二、如何上好早讀、午讀

(一)明確早讀任務。

早讀、午讀課最主要的任務當然是朗讀與背誦,那麼讀什麼,背什麼,完成多少任務,任務要適中,要讓多數學生有信心完成任務。

(二)創造競爭向上的氛圍。

沒有競爭就沒有活力,事實證明,在早讀、午讀課上引入競爭機制,能大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筆者曾做過多次實驗,一堂早讀、午讀課開展“比一比、賽一賽,看哪一組背得快”活動,每一組通過背誦的,依次到黑板上簽名,看哪一組通過率高,一節課下來完成任務情況出人意料,那些平時拖拉的學生為了本組集體的榮譽,竟然也不甘落後。早讀結束,及時評比,以一些小獎品予以獎勵,能大大提高學生積極性。

(三)怎麼讀。

1、領讀。

學生的朗讀水平參差不齊,個別學生也許會背誦這篇文章,但不一定就代表其已經會讀這篇文章,能讀好這篇文章,教師在早讀課上還要領讀,也可以讓一些朗讀能力強的學生領讀,讓大家讀準、讀好、讀出美感,讀出享受。也可以讓一些朗讀能力差的學生讀,邊讀邊點撥,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美的享受。

2、朗讀比賽。

個人與個人,一小組與一小組,展開多種形式的朗讀比賽,聽朗讀帶,看誰讀得好,看誰讀得快,看誰讀得有感染力,詩歌朗誦,分角色朗讀,形式可以靈活多樣。

3、背誦比賽。

比一比,誰先完成任務,哪一組完成任務的人最多。看誰背的詩歌多,以“春”為內容,看誰背的詩句多……組與組比,男女生之間比,對錶現突出,進步明顯的要及時予以獎勵,對落後的要予以指導。

三、讀書管理

1、設立讀班長。專職管理早讀、午讀。對早讀、午讀情況進行管理。

2、每天、每週進行評比,對出現的情況及時反饋。

國小語文深度教學心得體會 篇14

作為一名朗讀愛好者,我認為教師要提高自身朗讀水平重在平時。如果每次朗讀能做到以下幾點,相信對提高朗讀水平會有一定幫助:

1.狀態“自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朗讀之前首先要有好的狀態。好的朗讀狀態應該是自如的,“自如”是指在朗讀時神態鎮定、自然,不拘謹。因此在朗讀之前,我們就要養成調整狀態的習慣,比如“嘴角上揚,眉毛上挑”,為後面的發聲朗讀做好充分準備。

2.發聲“自然”。朗讀之前要先瀏覽文本,理解文本內容,掌握情感基調。在理解中去朗讀,在朗讀中讀出理解。比如,讀一些長句時,可以先想想句子講了誰?在哪裏?幹什麼?將文本的意思理解了,朗讀起來就會自然。

3.遵守“規範”。停頓、語調、重音等是朗讀中必須遵守的規範。所以在朗讀時要看清標點,讀好停連,讀出意思,有標點的停清楚,沒標點的不能亂停頓。比如“可他哪裏知道”,有些人會讀成“可——他哪裏知道”,在“可”字的後面隨意停頓,這是不對的。又如,第三聲聲調調值要讀滿,問號的語調要上揚等等,在朗讀教學中有許多應有的規範,我們不能“自由化”,也不能“模糊化”。

4.重視“範讀”。每節課之前都要重視“範讀”的準備,尤其是低年級教師。只有老師讀好了,才能給學生起到示範、榜樣作用。同時,這也是提高教師自身朗讀水平的有效途徑。

國小語文深度教學心得體會 篇15

一、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國小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國小語文課程改革的實施,促使國小語文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等方面較傳統的教學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國小語文教學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1.教師教學觀念陳舊,教學設計不合理當前,仍有一部分教師對國小語文教學的要求把握不準確,教學觀念陳舊,教學設計不合理,忽略課前設計和課後設計,不能有效地對國小生進行正確的指導,無法提升其學習興趣。

2.教學內容脱離學生實際,學生學習興趣不濃當前,國小語文教學大多能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設置教學內容,但教學內容和主題偏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況仍有發生,忽視了國小生的性格特點和心理特徵,超出了國小生心智成長和生活閲歷水平,使得國小語文教學顯得枯燥。

3.教學模式缺乏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新課程改革強調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新能力和運用能力的培養與發展。針對這一要求,國小語文教學進行了諸多的嘗試,但是總體來説,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除了存在形式化的弊端,還存在教學過於自由放任的問題。有的教師在教學中雖然強調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但是沒有具體而充實的內容和有效的課堂組織。有的教師則把課堂全部交給學生,不管什麼教學內容都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教師主導作用不能有效發揮。教學方法和手段缺乏創新,手段單一。教師缺乏主動性,只是選擇陳舊的教學方式去管理學生,教學氣氛沉悶,語文教學顯得乏味,不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學效果無法提升。

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國小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實踐探索

根據新課程改革理念,國小語文教學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和合作創新能力,提高國小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出發。

1.高質量備課,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備課是教師開展教學的前提,也是提高國小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基礎性工作。教師要依照課標與教材進行高質量的備課。一要吃透教材,研究學生,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心理特徵出發,設立具有彈性的課堂教學內容,科學制作教學課件,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二要考慮不同發展水平、不同性格特徵學生的需求,選擇富有時代氣息的、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知識就在生活中。三要合理進行教學設計,創造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注重活動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展示。

2.創設多元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通過各種形式創設教學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和創新,營造“師生平等交流、共同參與”的課堂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教學質量。一是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長期發展為重點,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個體的差異和學習需求,創設多元的情境,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鼓勵學生自主探索適合的方法。二是努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的熱情。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競爭、相互啟發,挖掘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在互動中掌握語文知識,提高思考能力。三是根據教學內容科學設定相關活動,採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開展多樣化的遊戲教學與參與式教學,開展競賽、小組討論等活動,實施創新式管理,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過程,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創新語文教學方式、方法要適應課標理念的發展、變化,提高國小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在教學方式、方法上進行不斷的創新與改進。教學中,教師除了應運用“做遊戲、講故事”等方法,還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的優點與功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多媒體的教學手段不僅能增加課堂容量,而且能化抽象為具象,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具體,利於學生獲得明確的感知,更好地理解、掌握語文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0vqmr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