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體會(精選8篇)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體會(精選8篇)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1

眾所周知,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孩子們到三年級下期已經掌握了20xx左右的生字,生字教學法已不再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同時,作為過渡性的一個階段,閲讀和寫作教學作為初步的滲透,課標中也未將其列為教學的重點。但是,鑑於語文課程兼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點。教學中必須堅持“興趣先導,學會學習,整體推進,螺旋上升”的指導思想,以保證知識的連貫性和滾動提高的特殊性。教學中我牢固堅持以詞句教學法為重點,以生字,閲讀、寫作教學為依託,貫穿始終,環環相扣,互為促進,滾動提高,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體做法可以概括為做好“五四三二一”。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體會(精選8篇)

第一“五”即強化“五字訓練法”。

五字就是“讀、標、注、劃、思”即讀五遍課文,標出自然段,把生字條和田字格里生字的拼音注到文當中,劃出不理解的詞和句,思考課後問題。這是我對課前預習提出的要求。我這樣做,可以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真正做好預習,也可以使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的效率。

第二“四”即每天積累四個好詞語。

我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個本。每天四個好詞語,要求會背,理解意思,初步會用該詞語説一句話。對程度好的同學,外加好句子兩個。允許在課文中,鼓勵在課外抄錄。這樣做既給了孩子自主學習的空間,又拓寬了他們的視野。一個學期下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大大增強。

第三“三”即強化“三步生字學習法”。

此前所述,生字已不是三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但仍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三步生字學習法”的第一步是“識別字音,字形,這都在預習課文裏進行,使學生對生字的正確讀音和寫法有了初步的感知。第二步是在“課堂中辨形辨意”,堅持“字不離詞”的原則。結合文中的詞語分析字意,初步學會口頭應用。第三步是“單元鞏固法”。這是糾正錯別字的重要階段,運用形近字、辨析,句中改錯字等多種靈活方式,檢驗鞏固學生對文中字形,字意的理解和掌握,對本階段中不能掌握的生字,採用在書上用紅筆圈記的方法,縮小複習範圍,不定時抽查。

第四,“二”即堅持每天20分鐘課外閲讀。

要求學生每天晚上堅持20分鐘閲讀,內容不限,可以是優秀作文,童話故事,也可以是報刊雜誌。讀後填寫讀書卡,家長簽字,每週老師進行檢查評比。在評比中,結合好的閲讀典型,逐步向學生滲透精讀、略讀、速讀的相關知識,指導學生先從精讀做起,一字字,一句句認真讀,懂得每篇文章主要講了什麼,不懂的字詞及時找工具書解決,對不理解的問題,鼓勵學生質疑,發問。這樣做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求知慾。在班級中形成了濃厚的讀書氛圍,對學生詞語的掌握,理解和應用能力產生了極大的提升作用。

第五“一”即每天一篇日記,每週一篇作文。

歸根結底,學生寫作能力的展示,是語文學科人文性和工具性最直觀的體現,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漫長的過程。所以,儘管新課標對三年級的作文教學提出明確的要求,但結合學科特點和新教材的需要,從孩子們入學之日起,我就把作文教學始終放在一個突出的位置常抓不懈,實踐其輻射帶動全面提升的作用十分有效。

最初,我從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做起,採用“一字多詞”的方法選職一些接近生活的字,讓學生擴詞,多多益善,然後鼓勵學生用喜歡的詞説一句簡單的話,這一學期,以激發學生的語言表達興趣為主。

口頭説句有了一定的基礎,我引導學生邁出了第二步——寫句。這一階段分三步走:先寫簡單完整的一句話,再適當地擴句。即為句加入一些恰當的定語、狀語、補語(當然給學生不講這些語法知識),第三步是分句成段,即進一步將句中的定語、狀語、補語成份形象化,具體化,生動化,將原句分解成一段話,循序漸進,螺旋上升,使學生興趣盎然,願意去學。

有了寫詞組句的能力,我就指導學生摘錄片斷和寫日記。這個階段我把握兩個原則,一是貼近生活,激發興趣。我指導學生觀察季節變化,指導寫景物,寫水果。對照家庭成員和班級同學,指導學生記人物。結合節日慶典,學校活動,指導寫敍事。二是明確要求,第一步是要求字數要夠,要言之有物。第二步是要有精彩的句子,優美的詞語適量的修辭。第三步,指導在立意上有所突破。這一步主要通過作文講評課,由師生在講討論中完成。我重點抓住寫作前的指導和批閲後的講評兩個環節,向學生滲透列提綱,多次修改,結構分段等寫作基礎知識,為學生們到高年級的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語文教學中,我還感到有一點要特別引起大家的重視。就是堅持把握教材和開發課程資源相結合,我們現在用的北師大版教材,每一冊書中都有一個開放性單元,比如本冊有一個單元即“特產”。我們教學這樣的課文,一定要發揮地方性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課下做大量的工作,自己編排一些本地的特產的小文章,小故事,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對他們進行了熱愛家鄉的教育。

北師大版的教材特別注重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的指導。課文內容豐富多彩,涉及面廣,但傳統教材中的一些常規性的訓練的內容大大減少了。大家有個突出的感覺是現在教材越來越不會教了。其實是編排簡單了,但是老師的要求提高了,所以平時僅僅按部就班照本學科遠遠不夠了,平時我們要穿插一些基礎知識的學習,如修辭手法的訓練,修改病句的訓練,句子變換的訓練等,以使學生全面掌握語文知識。

以上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粗淺心得,以此向大家學習。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2

一、認真實習、熟悉學生

作為一個語文實習老師,我謙虛謹慎,認真聽取指導老師的意見,並謙虛地向她學習。見習的一週裏,我認真聽好她的每一節課,並做好聽課筆記,瞭解老師的上課風格和學生的課堂反應情況等,學習老師上課的教學方法。指導老師告訴我:八年級(7)班(我所任課的班)的學生很活躍,課堂上要注意激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上來,每一節課都讓學生學有所得。

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我知道了要上好一節課,必須做到幾點:一要明確教學目標,抓住重點、難點、考點;二要理清思路,合理分配時間;三要根據具體情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等。

見習的時候,我不僅通過聽課去了解自己所實習班的學生,還通過自習看班時間和課後的接觸,去了解、熟悉每個學生的性格、愛好,並且通過批改他們的週記、作文,進一步瞭解他們的語文水平和內心世界。經過細心的觀察和認真研究,得知自己所實習班八年級(7)班的整體語文水平還可以,不過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基礎還不夠紮實。他們的課堂紀律和學習氛圍比較好,課前預習也比較自覺,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喜歡傳統的教學,喜歡獨立思考、互相討論。瞭解了這些情況,我知道,面對這一班學生,講課不能講得太深,要注重基礎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照顧整體,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他們上課比較積極發言,氣氛活躍,要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二、聯繫生活、認真備課

經過見習,我對組織教學有了一定的把握,更重要的是熟悉了學生的相關情況。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切合他們的生活實際,開始寫教案,做到“因材備課”,不但注重課內知識和教學方法的傳授,還注重引導他們把語文的觸角伸向廣闊的天地,開拓自己的視野。

我利用學生軍訓一週的時間,認真鑽研了語文教材和翻閲了大量資料。首先,我根據“課標”的理念去觀照語文教學,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念,變“教教材”為“用教材”,結合現代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的實際需要,研究教材,反覆閲讀、領悟教材,對教材中不合理的內容大膽批判,合理取捨教材內容,做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其次,翻閲大量資料,去偽取精,拓展課外知識,讓學生能多一點接觸鮮活的知識,提高他們的語文學習興趣。

在實習備課過程中,做到備“兩頭”,吃透教材,熟悉學生,認真備好每一環節。第一,根據新課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緯度”去確定教學目標。第二,理清教學思路。遵循教材的特點和學生語文水平,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和創新意識。第三,精心設計探究的問題。問題是打開思維的鑰匙,是展開合作交流的導索,有問題才有創造、發現、體驗。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去尋找切入點,認真設計每一個問題。第四,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考慮到我所任班的學生比較活躍,喜歡互相討論,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開展多-維的、立體的對話,預測學生可能遇到情況,做好準備,靈活處理。

三、活躍課堂、注重生成

有了課前的充分準備,信心自然也有了。不過,上好一節課真不容易,既要讓學生學地輕鬆愉快、生動有趣,又要讓學生學有所得。為此,我每一個環節都要考慮學生的反映,靈活調動教學內容。

(一)活躍課堂

為了上課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我採取了多種比較新穎的導入方式。例如,在上《最苦與最樂》的時候,我讓學生齊聲高唱《軍中綠歌》,讓他們振奮精神,然後乘機抓住歌中所表現的軍人職責為切入點,導入課文: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最苦與最樂》,看看梁啟超先生怎樣看待責任的。而在上《記承天寺夜遊》時,我讓學生回顧以前所學詩歌中有關月亮的詩句,他們很快就説出了一大堆,我讓他們嚐到一些甜頭後馬上導入:不同的賞月者有不同的心理感受,我們一起來看看蘇軾在夜遊時看到的月亮寄寓了他怎樣的情感,

為了能與學生進行良好的對話,我精心設計好每一個問題,力求具有可行性、啟發性。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整個學習氣氛。總之,儘量使整個語文課堂充滿着生命的活力,讓學生“小眼發亮,小臉通紅,小手頻舉,小口常開”,讓學生在課堂上或“砰然心動”或“豁然開朗”或“浮想聯翩”,使課堂充滿着真誠的對話,熱烈的討論,琅琅的書聲,愉快的笑聲。通過良好的對話,和學生進行心靈的對接、意見的溝通、思維的碰撞,從而實現知識的共同擁有和個性的全面發展。

同時,我還學着去調動自己的熱情與激-情,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藉助幽默的語言,使課堂充滿着輕鬆和趣味,活躍課堂氣氛。

(二)注重生成

我深深明白:好的語文課應該充滿着個性的氣息,語文課堂不是教師對教案的複製過程,也不是教師把別人的教法在自己的課堂裏再現的過程,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好的語文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有效組織下自然生成。

我根據學生上課的反映以及他們的心理、情感、知識的需要,隨時作出恰當的調整。同時,我倡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並且尊重他們的體驗,這有利於課堂的自然生成,收到一些意外的效果。如,在上《紀念白求恩》時,我讓學生分組討論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意圖,有些學生説“號召我們學習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這是和教案一致的答案,我滿意地點點頭。不過有些學生卻反對,認為“我們沒有必要向白求恩學習,因為誰也做不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做到的都是傻子、笨蛋”。我首先肯定了反對意見的合理性,並表揚了提出獨特見解的學生,再聯繫課文的寫作背景、讀者對象去分析,最後讓學生討論在今天的社會應該怎樣看待“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加深他們的思想認識。只有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多元見解,讓學生在自由的天空下放歌,才能實現師生平等對話,才能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四、認真反思、加強輔導

每上一節課,我虛心地聽取指導老師、同學的意見和接受學生的建議,認真地反思自己教學的每一個細節,發現問題及時改正。通過學生的反映和練習,檢查教學質量,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還通過寫教學後記,不斷地發現問題,總結問題,思考問題,併為彌補不足制定有針對性的行動計劃。

根據學生基礎不夠紮實的實際情況,我注意加強課後輔導。我充分利用自修課、早讀時間,給予他們適當的輔導。針對我們班語文水平兩極分化,差生比較多的現象,我制定了具體的輔導計劃。我將基礎差的學生分為三個組。第一組是有能力提高的,但平時懶動腦筋不學的學生,針對他們,我採取集體輔導,給他們固定的任務,不讓他們有偷懶的機會,讓他們發揮應有的水平。第二組是肯學,但能力不強的學生,針對他們,我適當耐心引導,多鼓勵他們。第三組是紀律鬆散、學習不認真、基礎又不好的學生,針對這些學生,進行課餘時間個別輔導。

總的來説,一個多月的實習,讓我得到了很好地鍛鍊,豐富了自己的理論知識和提高了自己的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明白了:語文教學一定要深入鑽研教材,確定準確目標,找準切入點,設計好問題。同時,要上好一節課,就要顧及全體學生,而不單是個別學生參與課堂。短短的一個多月,讓我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也深切地體會到:只要下定決心認真去做一件事,你就會成功。當聽到指導老師對自己教學工作的肯定,看到學生都樂意聽自己的課時,我心裏有説不出的喜悦,説不出的感動與欣慰。有了這些,即使再苦再累也值得。

本學期,我擔任曼搭國小五年級班的語文教學。任教一學期來,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特別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是語文課堂新的學習方式,它注重的是學習過程和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上課時我充分體現了這種學習方式。如上課時的小組內質疑解疑,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讓集體來解決;小組合作,讓學生不但理解了在探究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從而進一步體會文章的中心。這樣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在合作探究中獲得解決問題的快樂,感受學習的樂趣。

另外,在課堂上也特別重視語言文字的訓練。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較差,比如説常寫錯別字,寫文章病句多,表達不清晰等等。本學期我注重了這方面的訓練。訓練時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再如對生字的教學方法多樣,有比較法,有重點突破法,有歸類法等等。總之是想辦法讓學生記住易錯的字。在整個過程中都本着求真務實的精神,紮紮實實,認認真真地研究。但是,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一下幾方面:

一、指導學生朗讀不到位。

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語言,學習語言的感受和積累。朗讀就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必須通過朗讀才能更充分地體現出來。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缺乏朗讀指導,所以學生通過學習後朗讀水平沒有得到大的提高。在平時上課時的備課設計中沒有朗讀指導的設計。通過這學期的教學後,我將在以後的教學中逐漸加強朗讀訓練這一環節。學生的朗讀水平不高,究其原因,有以下兩個:

1、缺乏朗讀技巧的指點。課文朗讀的目的之一是通過朗讀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徵,如何通過朗讀來體會,除了理解課文內容外,應該要有朗讀技巧運用的問題,比如説邏輯重音的處理等。學生對重音的處理也是五花八門。而我平時忽視了對學生的指導,默認了學生各種各樣的處理方式。這樣,學生的朗讀水平勢必得不到提高。

2、缺乏示範。國小生的模仿能力強,老師的示範往往收效很快。但是在課堂上我經常忽視了這點,幾乎沒有示範讀,學生自然收效甚微了。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3

語文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藝術,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體會。作為語 文老師,要想在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應知道課堂教學要注意的關鍵是什麼,現將我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總結如下:

一、設計好教學導語。導語是新課的引子,是教學一篇新課文的開場白,一段精彩的導語是一節課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導語設計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那如何才能設計好課堂教學的導語呢?

1、根據不同課文類型設計不同的形式,設計時並要圍繞教學內容,學習目標來構思,突出教學重點,避免華而不實,偏離課堂教學的主題,讓學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簡明、概括。導語應力求做到以少勝多,言簡意賅,用一段簡明的導語,抓住課文內涵的要點實質和學習材料的核心內容,有利於概括教學的主要內容,使學生輕鬆掌握有關知識。

3、要生動、有感染力。充滿色彩的生動的導語,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能感染學生,調動學生去領略課文的風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二、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氣氛直接影響着教學效果。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知識,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制約課堂教育氣氛的關鍵要素。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要“嚴”不能放任自流。當然,“嚴”也不能嚴得過度,以免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有“激情”,教師每上一堂課前應以滿腔熱情的積極狀態,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心隨着教師的情感而奔騰澎湃。只要我們從內心深處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愛護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薰陶和感染,良好的課堂氣氛自會形成,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所思:要上一堂語文課難,要上好一堂語文課更難。經歷備課轉折一關的時候,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説,要設計好精而簡的導語,設計好嚴而鬆的課堂環境,還需要語文教師具備充沛地激情,要牢牢抓住學生的“心”,才能將課堂教學落於實處。語文課雖然難,但是也有收穫成果的樂趣。難並快樂着。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國小生要“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具有獨立的閲讀能力”,標準中又説:國小生的“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要完成這一任務,光靠課內是不行的,必須藉助課外閲讀來完成。

三、尋求課內外閲讀的結合點

要有效地提高課外閲讀的質量,必須把課內閲讀和課外閲讀當作一個整體來考慮。為此,教師需要經常結合閲讀教學,瞭解學生閲讀動向。

一次,新的語文書發下後,學生新奇,從頭到尾把它讀了一遍。有一個學生問我:“老師,為什麼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的衣袋裏塞滿了蟲子?”我翻開蘇教版語文書第九冊,看到了《塞滿昆蟲的衣袋》一文,眼前一亮。原來課外閲讀興趣的根源就在這裏。於是,我讓學生尋找科學家研究科學的故事來閲讀,跟學生一起,在網上觀看科學家研究科學錄像和影片。這樣,科學家熱愛科學的精神,在學生的課外閲讀中領悟了。

四、形成課外閲讀的氛圍

課外閲讀要講究最佳機會。這一最佳機會,因學生、教師、環境的不同而不同。一句話,教師要根據教學意境來確定課外閲讀的最佳機會。這個意境的一般表象是:學生閲讀興趣應處於高潮、亢奮的時機。每天早晨,我一到學校,就去了解學生的閲讀興趣。一天,我偶爾聽到兩位學生在爭論誰學的古詩多。一個説:“我會背于謙寫的《石灰吟》!”另一個説:“我會背王冕寫的《墨梅》!”一個又説:“我會背王維寫的《鹿柴》!”另一個又説:“我會背李白寫的《早發白帝城》!我豁然開朗:原來,讀書興趣的源泉就在這裏——聽和看。於是,我趕忙從學校的閲覽室裏,借來了十多本《古詩集》,發給學生輪流去讀。在幾個禮拜中,全班45位學生,都把十來本《古詩集》看完了。正在此時,我在班級裏舉行了一次詩歌朗誦會。結果,同學們爭着朗誦,多的能朗誦三十幾首古詩,還有聲有色。趁此機會,我向全班學生宣佈了一個好消息:從現在開始,同學們可以每週一次,去閲覽室借書看。一時間,班上讀書之氣蔚然成風。

五、教給課外閲讀的方法

課外閲讀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會解決“會學”的問題。通過二十幾年的語文教學,我摸索出了幾種指導學生課外閲讀的方法:1、編寫提綱法。主要給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綱。2、卡片摘錄法。即在閲讀時,把文章的要點或重點句、段摘錄在卡片上。3、符號代替法。即根據自己的讀書習慣,設計多種符號,在文中圈、點、勾、畫。4、批語註釋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上批註的文字。5、索引法。即用編索引的方法來讀書,記下文章篇名、作者、報刊的名稱期數、頁碼,需要時翻索引。6、剪貼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斷剪下來,貼在剪貼本上。這幾種方法均以學生“動手、動脈、動口”的實際閲讀訓練為主。

總之,開展語文課外閲讀,其意義、作用是非同尋常的。課外閲讀“天地廣闊”這必將是提高語文素質的又一新篇章。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4

我反覆認真地閲讀了《國小語文新課標》,我受益匪淺,收穫豐厚,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我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 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縱觀語文教學的歷史,在古代,説某某能寫一手好字,能寫書信,這人的語文素養就好;相反,説某某的語文水平差,往往就説這人斗大的字也識不了一筐。可見古代私塾的語文教學目的是何其簡單。但儘管簡單.卻包含了教會做“人”的基本能力這一亙古不變的道理。因此,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讀讀背背、説説寫寫。“能説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不就是對一個人語文水平高的最好評價嗎? 當前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受教育部門的統考和評價體制的束縛,還沒有完全擺脱應試教育的模式。國小語文教學較大程度上仍在“講”、“練”、“考”中兜圈子。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二、注重學生的閲讀背誦

俗語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古聖先賢也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再簡單不過了,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後融會貫通,化為已有。一味的讀,一味的背,在硬性讀背的戒尺下不也培養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的作用的。我們看到有些語文教師卻對“讀”束之高閣,在閲讀教學中去搞新花樣。教師純粹“為講而講”,學生純粹“為學而學”,“方法”看似靈活多樣,課堂也頗顯熱鬧,可學生學完一段時間後實質卻知之甚少,遺忘很快。正如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僅是“到此一遊”而已。有位教師在執教一篇遊記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採用小導遊的方式讓學生先小組合作學習,然後集體交流,抽學生輪流上台用自己的語言向同學們介紹景點的特點。利用先進的教學媒體,在教學時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觀的畫面圖,猶如身臨其境,美不勝收,接着又讓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相關信息。整堂課內容充實,模式新穎,學生饒有興趣,也學了很多。表面上學生收穫不少,但是由於缺少了對文本的朗讀,實質的理解還是缺少相當的內涵,尚有部分學生甚至一節課中沒開過口,這顯然無助於課文的內容的解讀。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閲讀材料。九年課外閲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 朱熹曾經説過: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分析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同作用。心理學家早有實驗結論:多種分析器官協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覆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三、注重學生自悟探究

當前的語文教學,不管是老牌的“教師講,學生聽”,還是翻新的“教師問,學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師撥,學生轉”,其總體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喧賓奪主”的情況還是顯而易見。其實,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蘇霍姆林斯基説:“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學“文”。當然,學生的自悟探究,絕不能採取放羊式的自我領悟,必須在老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維培養,自悟探究中要有語言訓練,自悟探究中要有創新的火花。我會有效結合“345優質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四、語文生活化,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為支配課餘時間的主人。教學中要強調“精講”,使學生能在課內完成大部分作業。為此,要關注兒童的經驗和體驗,並以兒童的經驗、體驗為中介,解決語文課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與兒童生活的具體性、多樣性、獨特性的矛盾。從兒童的經驗世界出發引導兒童進入課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兒童的自我體驗為契機、引發兒童和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共鳴。既使是學生髮表了一些“異想天開”,有悖於常理的意見,也不要輕易否定。我們常常見到的是,恰恰是學生天真、幼稚毫無忌諱的“童言稚語”,表露了兒童純真的天性,閃爍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課堂。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反覆歷練,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累積起來,才會形成一個人的口語交際能力。所以,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有語文,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五、突出國小生在國小語文學習中的體驗性,激發學習興趣。

體驗是伴隨着積極的心理活動,尋求未知的實踐過程,是獲取直接知識,形成學習能力,喚起創造潛能的基本途徑。語文教學的體驗性是指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學習和交流的機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展學生自由學習、思考、體驗的時空,崇尚個性化的理解,注重體現學生認知、思維等心理的活動過程。體驗性學習應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學生不僅要用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説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語文教材的內容十分豐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麗風光,自然科學常識,童話寓言故事等,不僅有生動故事的感染,優美語言的欣賞,而且有人文品質的薰陶。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設計全程體驗的程序,讓學生在體驗感知、體驗思維、體驗積累、體驗情感、體驗合作、體驗創新、體驗挑戰、體驗成功的過程中,促進知識的感知和內化,陶冶情感,開啟智慧,積累良好的現狀。學生學習的真諦在於“自悟”。語文教學的體驗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內趨力,增強學生的態度、意識和觀念,發展其勇於探索、不斷進取的人格力量和價值取向等良好個性,在教學中應予以充分關注。

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語文教學的過程性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思維方式等。學生的學習結果不一定是具體、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種見解,產生一個方案,策劃一項活動,注重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學習者對所學的內容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應是全體學生積累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的年齡、知識積累和個性特點,決定了其學習品質的差異性、因此,反映在學習結果上差異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學生的差異有多大,只要是積極參與了學習研究的過程,都要給以肯定和鼓勵。承認差異就是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語文教學的過程性,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邊讀邊思,領悟語言表達之精妙,獲得情感體驗之愉悦。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討論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或同桌研究,或分組討論,或自由組合交流,以期達到人人蔘與、各抒己見的目的;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尋求解決的途徑。教學過程中體現新的學生觀和質量觀,是對以往注重學習結果而忽視過程的評價觀念的挑戰,應引起我們的思考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5

眾所周知,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孩子們到三年級下期已經掌握了20xx左右的生字,生字教學法已不再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同時,作為過渡性的一個階段,閲讀和寫作教學作為初步的滲透,課標中也未將其列為教學的重點。但是,鑑於語文課程兼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點。教學中必須堅持“興趣先導,學會學習,整體推進,螺旋上升”的指導思想,以保證知識的連貫性和滾動提高的特殊性。教學中我牢固堅持以詞句教學法為重點,以生字,閲讀、寫作教學為依託,貫穿始終,環環相扣,互為促進,滾動提高,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體做法可以概括為做好“五四三二一”。

第一“五”即強化“五字訓練法”。

五字就是“讀、標、注、劃、思”即讀五遍課文,標出自然段,把生字條和田字格里生字的拼音注到文當中,劃出不理解的詞和句,思考課後問題。這是我對課前預習提出的要求。我這樣做,可以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真正做好預習,也可以使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的效率。

第二“四”即每天積累四個好詞語

我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好詞好句摘抄本。每天摘抄四個好詞語,要求會背,理解意思,初步會用該詞語説一句話。對程度好的同學,外加好句子兩個。允許在課文中摘抄,鼓勵在課外抄錄。這樣做既給了孩子自主學習的空間,又拓寬了他們的視野。一個學期下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大大增強。

第三“三”即強化“三步生字學習法”。

此前所述,生字已不是三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但仍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三步生字學習法”的第一步是“識別字音,字形,這都在預習課文裏進行,使學生對生字的正確讀音和寫法有了初步的感知。第二步是在“課堂中辨形辨意”,堅持“字不離詞”的原則。結合文中的詞語分析字意,初步學會口頭應用。第三步是“單元鞏固法”。這是糾正錯別字的重要階段,運用形近字、辨析,句中改錯字等多種靈活方式,檢驗鞏固學生對文中字形,字意的理解和掌握,對本階段中不能掌握的生字,採用在書上用紅筆圈記的方法,縮小複習範圍,不定時抽查。

第四,“二”即堅持每天20分鐘課外閲讀

要求學生每天晚上堅持20分鐘閲讀,內容不限,可以是優秀作文,童話故事,也可以是報刊雜誌。讀後填寫讀書卡,家長簽字,每週老師進行檢查評比。在評比中,結合好的閲讀典型,逐步向學生滲透精讀、略讀、速讀的相關知識,指導學生先從精讀做起,一字字,一句句認真讀,懂得每篇文章主要講了什麼,不懂的字詞及時找工具書解決,對不理解的問題,鼓勵學生質疑,發問。這樣做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求知慾。在班級中形成了濃厚的讀書氛圍,對學生詞語的掌握,理解和應用能力產生了極大的提升作用。

第五“一”即每天一篇日記,每週一篇作文

歸根結底,學生寫作能力的展示,是語文學科人文性和工具性最直觀的體現,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漫長的過程。所以,儘管新課標對三年級的作文教學提出明確的要求,但結合學科特點和新教材的需要,從孩子們入學之日起,我就把作文教學始終放在一個突出的位置常抓不懈,實踐證明其輻射帶動全面提升的作用十分有效。

最初,我從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做起,採用“一字多詞”的方法選職一些接近生活的字,讓學生擴詞,多多益善,然後鼓勵學生用喜歡的詞説一句簡單的話,這一學期,以激發學生的語言表達興趣為主。

口頭説句有了一定的基礎,我引導學生邁出了第二步-----寫句。這一階段分三步走:先寫簡單完整的一句話,再適當地擴句。即為句加入一些恰當的定語、狀語、補語(當然給學生不講這些語法知識),第三步是分句成段,即進一步將句中的定語、狀語、補語成份形象化,具體化,生動化,將原句分解成一段話,循序漸進,螺旋上升,使學生興趣盎然,願意去學。

有了寫詞組句的能力,我就指導學生摘錄片斷和寫日記。這個階段我把握兩個原則,一是貼近生活,激發興趣。我指導學生觀察季節變化 ,指導寫景物,寫水果。對照家庭成員和班級同學,指導學生記人物。結合節日慶典,學校活動,指導寫敍事。二是明確要求,第一步是要求字數要夠,要言之有物。第二步是要有精彩的句子,優美的詞語適量的修辭。第三步,指導在立意上有所突破。這一步主要通過作文講評課,由師生在講討論中完成。我重點抓住寫作前的指導和批閲後的講評兩個環節,向學生滲透列提綱,多次修改,結構分段等寫作基礎知識,為學生們到高年級的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語文教學中,我還感到有一點要特別引起大家的重視。就是堅持把握教材和開發課程資源相結合,我們現在用的北師大版教材,每一冊書中都有一個開放性單元,比如本冊有一個單元即“特產”。我們教學這樣的課文,一定要發揮地方性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課下做大量的工作,自己編排一些本地的特產的小文章,小故事,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對他們進行了熱愛家鄉的教育。

北師大版的教材特別注重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學習方法的指導。課文內容豐富多彩,涉及面廣,但傳統教材中的一些常規性的訓練的內容大大減少了。大家有個突出的感覺是現在教材越來越不會教了。其實是編排簡單了,但是老師的要求提高了,所以平時僅僅按部就班照本學科遠遠不夠了,平時我們要穿插一些基礎知識的學習,如修辭手法的訓練,修改病句的訓練,句子變換的訓練等,以使學生全面掌握語文知識。

以上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粗淺心得,以此向大家學習。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6

做為一名國小語文教師,特別是鄉村語文教師。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學方面得到一些切實具體的幫助。國小語文教師每期都有一個熱門話題,如“今日我們怎樣讀經典”、“當名家名篇進入教材”、“用聲音復活經典”等,對每個話題都有深入地研究,給我許多思想上的啟迪,教育教學上的引導和幫助。每當遇到教學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識時,《國小語文教師》為我解決了問題。“問訊處”這個欄目對國小語文教學中常見的疑難問題,如偏旁筆畫、語音文字、詞語句子、語法修辭、標點符教材教法、常識資料等方面為讀者做解答,為我的教學提供方便。如20xx.12期的“問訊處”欄目中,有一位老師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作文批改中常用哪些修改符號?”這個問題我也一直模糊不清,幾次問訊其他老師都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當我看到令怡老師的解答後,一下子感覺很明瞭了,心中非常感激令怡老師,非常感激《國小語文教師》。

《國小語文教師》將怎樣處理教材難點,怎樣設計創造性教學方案等都為我們想到了。從閲讀精品課堂、備課室、案例與反思這些板塊,可以為我們打造高效課堂提供有益的幫助。今年寒假期間,我認真閲讀了20xx.01期刊。其中“備課室”中的“寒假備課專輯”深受我的喜愛。《燕子》是一篇經典課文,我去年時教過這篇課文,甚至能流利的背下來,可在課堂上的教學卻並不盡人意,沒能讓學生和我一道進入課文的意境,感受到燕子的活潑機靈、可愛,春天的美好。我讀了賀秀麗老師的《一支春天的讚歌》時,對自己以往的教學進行了反思。我雖然對《燕子》這一課非常熟悉,但是對文本的解讀卻不夠,造成了教學方法上運用不當。沒有充分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沒有從孩子的生活入手,增強課的趣味性,作業設計也不夠開放性。我想再次教學這一課時,我的課堂肯定會煥發出以前沒有的光彩。

同時《國小語文教師》推出了“園丁故事”、“封面人物”等,這不僅有吸引人的故事,閃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藝術,還讓我們認識和了解到像於永正、李吉林、徐根容、竇桂梅等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們先進的教育理念,感染和滋潤着無數語文教師的茁壯成長,也為許許多多的青年語文教師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橋樑,是培育教師成長的搖籃。在我的心目中,《國小語文教師》就是我的摯友。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學方法,我都通過《國小語文教師》汲取。

《國小語文教師》十分樸素平實、務實,樸實、平實是其魅力的源泉。樸素、精緻、人文是其獨具的特點。園丁故事動人,她的百家講壇特吸引人,教學點評忠懇,教案設計新穎,教學隨筆精緻。她貼近教改前沿,是國小語文教改的衝鋒號。

在轟轟烈烈的教改之風中,《國小語文教師》宣揚對學生做為“人”的尊重;宣揚對學生生命的喚醒與賞識;宣揚人格平等基礎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們用心靈感受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智慧開啟智慧。每當我竭盡所能地傳授知識給學生卻看到學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時,我都能從《國小語文教師》中再次找尋到信心的起點。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一直堅信多讀一些好書,一定會有許多收穫,在這人生的黃金時間,我想我會靜下心來讀《國小語文教師》這本教育雜誌,從中汲取更多的營養。以《國小語文教師》為導航,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尋到教學的“亮點”,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7

語文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藝術,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體會。作為語 文老師,要想在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應知道課堂教學要注意的關鍵是什麼,現將我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總結如下:

一、設計好教學導語。導語是新課的引子,是教學一篇新課文的開場白,一段精彩的導語是一節課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導語設計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那如何才能設計好課堂教學的導語呢?

1、根據不同課文類型設計不同的形式,設計時並要圍繞教學內容,學習目標來構思,突出教學重點,避免華而不實,偏離課堂教學的主題,讓學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簡明、概括。導語應力求做到以少勝多,言簡意賅,用一段簡明的導語,抓住課文內涵的要點實質和學習材料的核心內容,有利於概括教學的主要內容,使學生輕鬆掌握有關知識。

3、要生動、有感染力。充滿色彩的生動的導語,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能感染學生,調動學生去領略課文的風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二、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氣氛直接影響着教學效果。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知識,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制約課堂教育氣氛的關鍵要素。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要“嚴”不能放任自流。當然,“嚴”也不能嚴得過度,以免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有“激情”,教師每上一堂課前應以滿腔熱情的積極狀態,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心隨着教師的情感而奔騰澎湃。只要我們從內心深處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愛護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薰陶和感染,良好的課堂氣氛自會形成,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所思:要上一堂語文課難,要上好一堂語文課更難。經歷備課轉折一關的時候,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説,要設計好精而簡的導語,設計好嚴而鬆的課堂環境,還需要語文教師具備充沛地激情,要牢牢抓住學生的“心”,才能將課堂教學落於實處。語文課雖然難,但是也有收穫成果的樂趣。難並快樂着。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國小生要“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具有獨立的閲讀能力”,標準中又説:國小生的“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要完成這一任務,光靠課內是不行的,必須藉助課外閲讀來完成。

三、尋求課內外閲讀的結合點

要有效地提高課外閲讀的質量,必須把課內閲讀和課外閲讀當作一個整體來考慮。為此,教師需要經常結合閲讀教學,瞭解學生閲讀動向。

一次,新的語文書發下後,學生新奇,從頭到尾把它讀了一遍。有一個學生問我:“老師,為什麼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的衣袋裏塞滿了蟲子?”我翻開蘇教版語文書第九冊,看到了《塞滿昆蟲的衣袋》一文,眼前一亮。原來課外閲讀興趣的根源就在這裏。於是,我讓學生尋找科學家研究科學的故事來閲讀,跟學生一起,在網上觀看科學家研究科學錄像和影片。這樣,科學家熱愛科學的精神,在學生的課外閲讀中領悟了。

四、形成課外閲讀的氛圍

課外閲讀要講究最佳機會。這一最佳機會,因學生、教師、環境的不同而不同。一句話,教師要根據教學意境來確定課外閲讀的最佳機會。這個意境的一般表象是:學生閲讀興趣應處於高潮、亢奮的時機。每天早晨,我一到學校,就去了解學生的閲讀興趣。一天,我偶爾聽到兩位學生在爭論誰學的古詩多。一個説:“我會背于謙寫的《石灰吟》!”另一個説:“我會背王冕寫的《墨梅》!”一個又説:“我會背王維寫的《鹿柴》!”另一個又説:“我會背李白寫的《早發白帝城》!我豁然開朗:原來,讀書興趣的源泉就在這裏——聽和看。於是,我趕忙從學校的閲覽室裏,借來了十多本《古詩集》,發給學生輪流去讀。在幾個禮拜中,全班45位學生,都把十來本《古詩集》看完了。正在此時,我在班級裏舉行了一次詩歌朗誦會。結果,同學們爭着朗誦,多的能朗誦三十幾首古詩,還有聲有色。趁此機會,我向全班學生宣佈了一個好消息:從現在開始,同學們可以每週一次,去閲覽室借書看。一時間,班上讀書之氣蔚然成風。

五、教給課外閲讀的方法

課外閲讀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會解決“會學”的問題。通過二十幾年的語文教學,我摸索出了幾種指導學生課外閲讀的方法:1、編寫提綱法。主要給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綱。2、卡片摘錄法。即在閲讀時,把文章的要點或重點句、段摘錄在卡片上。3、符號代替法。即根據自己的讀書習慣,設計多種符號,在文中圈、點、勾、畫。4、批語註釋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上批註的文字。5、索引法。即用編索引的方法來讀書,記下文章篇名、作者、報刊的名稱期數、頁碼,需要時翻索引。6、剪貼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斷剪下來,貼在剪貼本上。這幾種方法均以學生“動手、動脈、動口”的實際閲讀訓練為主。

總之,開展語文課外閲讀,其意義、作用是非同尋常的。課外閲讀“天地廣闊”這必將是提高語文素質的又一新篇章。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8

實踐中,課堂提問浮淺、隨意、瑣碎甚至無效,不能激發興趣,啟發思維,引發爭議,闡發觀點,形成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這就需要正確的理論性的指導。課堂成敗與否,課堂效率的高低,不僅依賴於教師的學識水平、語言表達能力、評價藝術等,更重要的在於教師的組織教學能力。學生應該在教師的精心組織下,圍繞課堂教學目標,充分利用課堂45分鐘,在有限的時間裏,進行有組織、有紀律、高效率的學習。可是,怎樣組織、引導並參與學生的語文學習呢?經過半個學期的學習與實踐充分證明:科學有效的提問,是激活課堂、促進教學實現動態生成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師課前應當充分預設每一個教學環節的引領性問題,並根據學生在課堂上不斷生成的新問題,調整、重組、靈活機動的組織教學。我圍繞“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研究”積極探索,在前階段提出了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十項策略:

(一)態度真誠

提問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獲得知識和找到獲得知識的方法。教師如果在提問時能神態自然,以鼓勵的眼神和親切的話語鼓勵每一位學生,這樣學生就會積極參與到問題思考中來。但是,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不一樣的,思考的結果也千差萬別,無論答案怎樣,教師要公平、公正,要滿腔熱情,一視同仁。對回答正確的學生,教師要予以表揚,對回答錯誤的學生,教師也不指責和嘲笑,真誠而又耐心地加以引導和啟發。另外,提問要儘量照顧不同層面的學生,不能只提問幾個“尖子”學生而忽略其他學生,特別是成績差的和不善言談的學生,從而調動每一位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二)因人施問

孔子因材施教這條教學原則,應用於課堂提問中,即為因人施問。教師在預設問題時,要根據學生情況,分層次預設;在選擇學生回答問題時,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因人而異。如課前檢測字詞時,可讓程度較差的學生來回答,以增強差生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對課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問題,可以讓中等學生回答,以促其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和語言表述能力;對於難度較大的拓展性問題和綜合性表述題,可以讓程度較好的學生和部分中等生來回答。教師對他們的回答要加以點評,讓所有學生在比較與鑑別中,提高分析能力與概括能力。

(三)注重實際

教學不僅要從教材出發,更應從熟悉學生,瞭解學生認識水平。只有全面瞭解學生,我們的提問才能與學生的思維接軌,才能取得教學主動權。因此設計提問,我們既考慮學生的思想方法,又考慮學生的知識層面和興趣愛好。

(四)體現整體

傳統的語文教學都喜歡將一篇課文肢解開來,零碎地發問,易形成分析的

疲勞。提問應注意有利於學生整體感受文本,在此基礎上深入研討關鍵點。

(五)創設情境

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創設情境問題是必要且重要的一個環節。好的情境問題,不僅能營造良好的氛圍,避免傳統教學“一張嘴、一塊黑板、一張嘴”的尷尬局面,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對於提高課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當然如果情境問題過大,過於寬泛,學生容易“跑調”,很難被引入課堂學習的正軌,造成課堂教學時間嚴重不足,寶貴的學習就這樣白白浪費了,從而導致課堂效率低下。

(六)重視體驗

設計的問題能讓學生有親切感,有利於學生説真話、抒真情。比如教學《蘑菇該獎給誰》,可以提問“聯繫自己的實際,説説你得到獎勵時的感受?”這些問題切合學生實際,學生有話可説,能激發思維,形成熱烈的課堂氣氛。

(七)巧妙變換

教師在講授課文之前,深入鑽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識地給學生設置一些懸念,當學生帶着解開懸念的渴望學習課文時,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課堂提問不要只侷限於一個角度,採用一種表達形式,在學生能夠接受的前提下,適當變換角度提問,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八)體現“兩”度

所謂坡度,就是在提問時,做到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把學生的思維一個一個台階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挖掘深度,在教學中常可以發現這種現象,提問時老師和學生一問一答,教學氣氛看起來很活躍

,但課後如問學生有哪些收穫,學生有時就顯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書上,學生能回答完整;如果書中沒有現存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問了。因此,必要時應增加提問的深度,使學生咀嚼有味,才能引發學生創造性的火花 。淺顯的提問,往往使學生收效甚微,只起到浮光掠影的作用,因此,在必要之時增加點深度使學生咀之有勁,品之有味,能夠領略更奧妙的知識殿堂,有時還會引起創造性的火花。

(九)強化重點

現行語文教材深入淺出,可讀性很強。如果教師照本宣科,平鋪直敍地提問,學生就會感到索然無味。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文本特徵,有重點的設計問題,或設計問題反映重點。避免所提的問題太直太露,要做到直題曲問,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求知的熱情。提的問題,經過學生的思考和教師的點撥,學生便能幡然頓悟,從而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並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

(十)“節外生枝”

“節外生枝”教語文,也就是在研究文本的基礎上,促成課堂生活與課外生活知識的鏈接,策動各種教學形式與活動形式再生成,在這樣的情境中產生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探究精神。“節”就是課內知識,“枝”就是

在聯繫課內知識基礎上拓展開來的其他知識與問題。通過“節外生枝”體現語文的綜合性、實踐性特徵,豐富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最大程度地開掘出語文課程豐富的資源。可以從續寫情節、比較主題、評説思想、學科滲透、聯繫生活。等角度設計拓展的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j34mz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