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第一書記觀看心得體會

第一書記觀看心得體會

根據小崗村支部書記沈浩同志事蹟改編的電影《第一書記》已經在全國上映了,下面是本站帶來的觀看第一書記心得體會,希望大家喜歡。

第一書記觀看心得體會

篇一:第一書記觀看心得體會

很早就聽説過沈浩同志的事蹟,所以當單位組織觀看電影《第一書記》時,我便早早地趕到影院觀看這部電影。這部影片採用寫實的手法,記錄了沈浩同志從安徽省財政廳到小崗村任職6年來的點滴歲月和心路歷程。

為了解民情民意,沈浩同志用一個多月時間就將全村跑了兩遍。誰家缺糧,誰家少柴,誰家收入低,誰家有困難,他都一一記在心裏,並想方設法給予幫助。小崗人説:“他眼皮不往上翻,跟咱親近”,小崗人最喜歡他“嗓門大,老遠就跟人打招呼”。6年時間,小崗村處處留下了他的足跡,他熟悉小崗村的一草一木,知道鄉親們在想什麼,怕什麼,要什麼。

為了多做順民心,讓羣眾得實惠的事。沈浩同志始終堅持夜以繼日地工作,廢寢忘食地奮鬥。在他的帶領下,優質養殖示範區辦起來了,種植雙孢菇的創業大學生引進來了,村民們的農家樂旅遊服務啟動了,小崗鋼構廠等企業開始生產了,漂亮寬敞的村民小樓蓋起來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來了……

沈浩的事蹟告訴我們,一個領導幹部,不論職務高低,權力大小,都要始終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都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去了解民情,紮紮實實、充滿感情地去讀懂民意,進而用是否“真為羣眾辦好事、真為基層辦實事”的標準衡量工作的得與失,不斷用羣眾“答不答應、滿不滿意、喜不喜歡”來校正工作標準。

平心而論,有些幹部也想把工作幹好,也想為羣眾多辦實事,也想當沈浩那樣的好公僕,但往往苦於不瞭解民情民意,不知道羣眾最關心的是什麼,羣眾反映最強烈的是什麼,羣眾最需要解決的是什麼,所以,常常是工作不知從何處下手,分不清主次矛盾,幹了不少出力不討好的事情,雖然自我感覺汗沒少流,心思沒少用,可羣眾還是不滿意。癥結所在,就是因為沒有沈浩那樣的調查研究,沒有沈浩的“民情日記”,沒有沈浩那七雙滿是基層泥土的鞋。

斯人已逝,精神長存。我們每個領導幹部,都應像沈浩那樣,用心體察民情,時時刻刻想着羣眾,多做順民心得民意的好事,只有這樣,羣眾心裏才會真正有你的位置。

安徽鳳陽小崗村優秀村幹部沈浩,在小崗村工作6年時間,寫下了厚厚29本民情日記,每一頁都記載着他對羣眾的深情厚意,每一頁都流露着他情繫人民的拳拳之心。在其中一篇日記裏,沈浩這樣寫道:“作為一名選派幹部又身在名村小崗,更應該滿懷信心,充滿熱情,努力工作,切實為老百姓辦事,為建設社會主義新小崗貢獻自己的力量。”

坦率地説,觀影過程中我數次潸然落淚,為沈浩,為沈浩精神,更為無數像沈浩一樣的好乾部。

篇二:第一書記觀看心得體會

7月,根據小崗村支部書記沈浩同志事蹟改編的電影《第一書記》已經在全國上映了,我們由單位組織去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我做為一名共產黨員在看完《第一書記》後,心中感慨良多。

從電影中,我們知道沈浩同志原先是省裏的一位幹部,前程似錦,生活待遇優厚,但是做為下駐基層的選派幹部,他毅然決然的放棄了省裏的優厚生活,來到了鳳陽縣

小崗村擔任黨支部第一書記。從那時起,他就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小崗村的經濟建設工作中,這一干就是六年。

在影片中,導演沒有刻意的去素造人物,也沒有弄的很煽情,電影從一始就沒定位在“苦哈哈”上,而是以真實的角度記錄了一個真實的沈浩同志,優秀的劇本,經驗豐富的導演,和具有深後演藝經驗的男演員,通過這些影視人員的努力,我們在大銀幕上又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沈浩同志,發現他還活在人們的心中,沈浩同志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他想做實事,並不在乎人們是否知道。他是典範,但不應該被神化。沈浩在小崗生活的六年,不只有苦,也有成功和收穫的喜悦。電影把這些真實地情況呈現出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觀眾能夠接受的真實的人。

當片頭音樂響起時,鳳陽縣的古城牆在一個長長的寫意鏡頭中出現時,電影院裏的觀眾非常安靜的在觀看,沈浩故居、房東家的廚房、小崗村的牌坊、大包乾紀念館、紅手印……這些符號,很快勾引了回憶。而修路、建房、遷墳等等情節,也是熟悉的故事。然而也有全新的感受。相對於在採訪過程中聽人描述、查看資料而想象的場景,電影的畫面、聲音等等帶來的,是更直觀具象的衝擊力。比如,影片所呈現的沒有修路、建新房之前的小崗村,與我所見到現在的小崗村的巨大反差,更讓人感到沈浩工作的意義,他所付出心血的意義。

電影《第一書記》以沈浩的猝然長逝開頭,以女兒的一段深情而堅強的告白結尾。在另人感動的同時,一些細節的處理卻又非常幽默,引發了觀眾的會心一笑。通過這部電影,我瞭解到,中國基層工作者的艱辛與不易,對於沈浩勇於改變小崗村面貌的精神十分欽佩。

這或許就是真實的力量。真實引起了共鳴,引發了思考。回想起在安徽採訪結束準備返程的那一天,我們一羣媒體同仁抓緊最後的時間,聚在一起交流對沈浩的理解和看法。沒有人要求我們這樣做,只是在知道許許多多關於他的真實後,心底裏受到了觸動。這種觸動,已在採訪者的生命中打下烙印;相信,會帶給更多人一些精神上的力量。

電影裏,沒有臉譜化的高大全英模形象,也不是觀眾印象中的模式化人物,而是力求拍攝出一個為當今社會樹立時代精神的典型人物,希望以此將新時代農村基層幹部的典範形象永遠定格在膠片之上。飾演沈浩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一級演員楊立新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通過飾演沈浩,自己深受感動並且倍感榮幸,“起初,沈浩和我們身邊的普通人並無不同,他是一位在省財政廳一干十幾年的科級幹部,生活安康、工作穩定、與妻子女兒過着平凡幸福的生活。但是,他之後的道路卻開始不平凡,我也一度猜想,究竟是什麼促使他離開家人,放棄安逸前往農村成就一番事業,又感動了村裏樸實的農民3次按下紅手印留他?在深入到角色內心後,我尋求到了答案——因為沈浩是農民的孩子,他對農民有着最深沉的感情,對土地是發自肺腑的熱愛;因為他有理想和抱負,不願在機關裏度過餘生,希望來到基層為農民們做一些實事;小崗村給沈浩提供了一個舞台,黨和國家的農村政策給了他一個實施理想抱負的機會和最強有力的支持。”

《第一書記》着重挖掘了沈浩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重現了他最感人的生活細節,記者在觀看影片時發現,導演沒有故意把沈浩塑造成高大全的英模形象,而是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會在每個人身邊出現的普通人,片中他遇到困難時也會有激烈的思想鬥爭、面對家人和工作的矛盾時也會焦慮,這些都讓觀眾看到了一個形象豐滿的沈浩。此外,片中表現的沈浩訪貧問苦、招商引資、建紀念館、修自來水、新村規劃、經濟種植、土地流轉、遷墳建廠等事蹟讓在場的觀眾無不為之動容,當看到小崗村村民為了挽留沈浩三次集體摁下紅手印的情節時,一些女觀眾開始悄悄抹淚。影片的最後,年僅45歲的“第一書記”沈浩因積勞成疾突發心臟病,倒在工作崗位上,小崗村人傷心欲絕,第四次摁下紅手印把沈浩的骨灰留在了小崗村。

篇三:第一書記觀看心得體會

7月號,單位組織我們去看根據沈浩同志事蹟改編的電影《第一書記》,這部片子屬於主旋律影片,看完電影后,我被沈浩同志的事蹟深深感動的同時,又發現這部影片與以往主旋律電影有很大的不同,不刻意的去煽情,真實的去塑造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符號,通過導演與演員專業的表演,沈浩同志的真實形象展現在了我們眼前,讓人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的真實隨和。

《第一書記》的原型就是國優秀共產黨員沈浩同志,2月,沈浩同志積極響應省委號召,作為全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幹部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在小崗村任職近6年來,沈浩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幹事創業,勤奮務實,勇於創新,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踐行科學發展觀,忠實履行共產黨員的神聖職責,直到11月6日去世,沈浩同志在廣大幹部羣眾心中豎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

雖然很多人已經看過很多沈浩同志的事蹟,但是當片頭的音樂響起,鳳陽縣的古城牆在一個長長的寫意鏡頭中出現時,那所有觀影的人們都安靜了。沈浩故居、房東家的廚房、小崗村的牌坊、大包乾紀念館、紅手印這些符號,很快勾引了回憶。而修路、建房、遷墳等等情節,也是熟悉的故事。

與以往的宣傳資料不同的是,電影真實客觀的記錄了沈浩在小崗村的工作與生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基層工作者的形象。從電影的序幕一拉開,我已覺不出自己是在電影院看電影,就好似走進鳳陽小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崗村幹部百姓的喜怒衰樂一同起伏。

這是一好電影,一個由好演員、好導演、好團隊用心演出的好電影。我為沈浩自豪,為正在奮戰在農村基層的人們自豪;為自己曾是一名基層幹部而自豪,也為沒能用更執着的行動留在需要的農村而深思。

安徽鳳陽小崗村優秀村幹部沈浩,在小崗村工作6年時間,寫下了厚厚29本民情日記,每一頁都記載着他對羣眾的深情厚意,每一頁都流露着他情繫人民的拳拳之心。在其中一篇日記裏,沈浩這樣寫道:“作為一名選派幹部又身在名村小崗,更應該滿懷信心,充滿熱情,努力工作,切實為老百姓辦事,為建設社會主義新小崗貢獻自己的力量。”

大愛無聲。人們在整理沈浩的遺物時,發現他牀下有七雙已半舊的鞋,鞋底全部沾滿了泥土——那是村民責任田裏的泥土,那是全村108户村民院子裏的泥土,那是即將竣工投產的1000畝農產品深加工高科技園的泥土,那是剛剛動工的小崗敬老院的泥土,那是五保户們庭院裏的泥土……

為了解民情,沈浩初到小崗村一個多月時間就對全村108户跑了兩遍,男女老少他沒有不認識的。誰家缺糧,誰家少柴,誰家收入低,誰家有困難,他都一一記在心裏,並想方設法給予幫助。小崗人説:“他眼皮不往上翻,跟咱親近”,小崗人最喜歡他“嗓門大,老遠就跟人打招呼”。6年時間,小崗村處處留下他的足跡,他熟悉小崗村的一草一木,知道鄉親們在想什麼,怕什麼,愛什麼。

瞭解了民情民意,更重要的是要多做順民心的事,讓羣眾得實惠,沈浩就是這樣乾的。他在小崗村6年裏,始終堅持夜以繼日地工作,廢寢忘食地奮鬥。在他的帶領下,優質養殖示範區辦起來了,種植雙孢菇的創業大學生引進來了,村民們的農家樂旅遊服務啟動了,小崗鋼構廠等企業開始生產了,漂亮寬敞的村民小樓蓋起來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來了……

沈浩的點點滴滴再次告訴我們,一個領導幹部,不論職務高低,權力大小,都要始終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都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去了解民情,紮紮實實、充滿感情地去讀懂民意,進而用是否“真為羣眾辦好事、真為基層辦實事”的標準衡量工作的得與失,不斷用羣眾“答不答應、滿不滿意、喜不喜歡”來校正工作標準。

平心而論,有些幹部也想把工作幹好,也想為羣眾多辦實事,也想當沈浩那樣的好公僕,但往往苦於不瞭解民情民意,不知道羣眾最關心的是什麼,羣眾反映最強烈的是什麼,羣眾最需要解決的是什麼,所以,常常是工作不知從何處下手,分不清主次矛盾,幹了不少出力不討好的事情,雖然自我感覺汗沒少流,心思沒少用,可羣眾還是不滿意。癥結所在,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沈浩那樣的調查研究,沒有沈浩的“民情日記”,沒有沈浩那七雙滿是基層泥土的鞋。

斯人已逝,精神長存。我們每個領導幹部,都應像沈浩那樣,用心體察民情,時時刻刻想着羣眾,多做順民心得民意的好事,只有這樣,羣眾心裏才會真正有你的位置。

時任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的沈浩,個人生活很簡單,可以説“不講究”:穿5塊錢一雙的老棉鞋,抽2塊錢一包的香煙。到小崗村不久,手上長了老繭,整個人黑了,瘦了……

沈浩在個人生活上一點也“不講究”,卻在履職盡責上一絲也不含糊。他殫精竭慮、夙興夜寐,心裏裝的全是羣眾,他在小崗的6年,是村裏發展最快的6年,是村民受益最大的6年,也是小崗村樹立新形象的6年。他説,黨員幹部不把自己當“客人”,羣眾才不把你當“外人”。

方誌敏在《清貧》一文中寫道:“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沈浩的“不講究”啟示我們:越是在個人生活有條件“講究”一點的今天,廣大黨員幹部越是要保持艱苦簡樸的作風、淳樸的本色,與羣眾脣齒相依、冷暖同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0o7rp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