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育心得體會 >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通用23篇)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通用23篇)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1

讀書是我作為教師攝取文化涵養的重要途徑,也是我自我提高的最直接的方式。雖然我的教學更多的傾斜技巧性,但是對於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還是需要更多的理論知識。這本由著名教育專家林格著作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對教育的理解就是興趣為動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為最終目的。致使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讓我這很久沒有閲讀的教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讀完它時,我感受到這書給我們帶來的教學經驗和巧妙的養成教育,並不像這本書那樣單薄。讓我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更對自己成為教師感到驕傲,同時也感受到任重而道遠的壓力。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通用23篇)

通過閲讀這本書讓我有了這樣的體會:

一、孩子習慣的養成,家庭教育尤為重要。

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形成一個觀點,建立一個信念,養成一個習慣,都需要經過反覆的教育和訓練;矯正一個不良習慣,糾正一個錯誤觀念,更需要長期的、耐心的教育。所以養成教育是一個長期工程,需要長期抓,切不可“前鬆後緊”、“一暴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有耐性,要不怕反覆,要持之以恆。“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家庭教育的好辦法很多,但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如果沒有耐心,動不動就發火,結果只會是功虧一簣。

二、考試是檢驗學習進度的指標,而不是決定一個孩子學習成績的全部。

考試不僅僅是考查知識,更是考查習慣。因此,不能把在考試中出錯簡單的歸結為不認真、不努力。家長應和老師一起給孩子尋找原因:聽課時否認真?不懂能否發問?平時書寫是否整潔有序?學習方法不當還是不夠用功?孩子上課不認真,請與老師一起分析:是會了?聽不懂?還是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説服教育或補課。只有他想學才能學好,否則,只能是大家痛苦。

三、適度引導避免失去學習興趣。

在教育過程中不可過多進行督促。老在別人的被人監督下才去學習,會使孩子變的非常被動,慢慢會失去學習主動性。恰如其分的提醒和督促是必要的,是為了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而做的措施。因此,要注意講究方法,提醒孩子注意當天的作業必須在幾點前完成,儘早安排能讓自己有更多自主的時間。家長不要按自己的意願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以免孩子產生厭學情緒。另外家長應學會長話短説,不必要的話不説。

四、鼓勵為主,批評為輔。

表揚是促進孩子成材的關鍵,要善於肯定孩子的成績。如果你的孩子取得了好成績,請給他一個擁抱、祝賀,買一本書或一套衣服作為獎勵。淡忘孩子以前的不足,多看進步,樹立起他們的自信,建立良好的心態,並且鼓勵他做到信念永存、腳踏實地,這樣,你的孩子一定能獲得成功。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讓我充分認識到養成教育的重要性,提醒從細微處着手,從小注意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把出現諸多問題的“要我學”變成由良好習慣支撐的“我要學”,即由被動變為主動。

人的一生是終身學習不斷充實的一生。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不斷汲取知識,豐富體驗。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2

為了使自己的教學更完善,更為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最近,特地拜讀了孫雲曉老師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一書,我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了,現已經讀完了六個章節。

我覺得這是一本給人思想影響深刻,指導我們如何做好教育工作的一部好書。閒暇時讀讀孫老師的著作,既能增加趣味,又能增長知識,更重要的是讓我學會了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同事,對待學生,對待自己正在牙牙學語的兒子。我不斷地告誡自己,一定要耐心地等待兒子長大。朱永新老師説:“雲曉是一個真正走進兒童世界的學者;而我們通過閲讀他的作品,在走進孫雲曉世界的同時,也走進了兒童世界。”

這本書強調的主要是好習慣的養成決非一日之功。據專家研究,一個習慣的養成至少需要21天的時間。國小階段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不論什麼工作必須靠教師做長期的、耐心細緻的工作。真正的教育不是單憑説教,而是靠訓練。沒有強化訓練就養不成習慣。比如説要培養學生不亂扔紙的習慣,班主任老師教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施加壓力,告訴他必須怎麼做,否則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直到養成習慣為止。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認真,怕就怕堅持,如果你真的凡事認真,堅持去做,別的老師能做到的我們也一定能做到,這就是習慣的養成,堅持才有習慣,習慣在與堅持。

另外我們學生的寫字習慣,早讀習慣等等,都要經過老師的強化,學校的督察等強化手段,達到一定的效果。“許多養不成習慣的教育,都是一壺燒不開的水;教育習慣比一般的教育失誤更影響孩子成長”。這都是孫雲曉老師的至理名言。“什麼是教育?當你把你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愛因斯坦的這句話説的非常機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孫雲曉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觀點“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質。什麼是忘不掉的?習慣就是忘不掉的,它成為一種自動化的行為、穩定的行為,它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穩固的聯結。”從這句話裏我們可以再次看出,培養一個好習慣是多麼的重要。

本書第四章講做人的習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説“‘做人’絕不僅僅是一個道德範疇內的概念,更不僅僅是一個空泛的詞語。它與我們的生活實踐聯繫得非常緊密。長期以來,‘做人’似乎總是停留在純粹的道德範疇,實際上它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成功概念。”文中提到:“擁有一顆愛心是做人的基礎,做人離不開四塊基石,即真誠待人(愛心),誠實守信(誠信),認真負責(責任心),自信自強(自信)。”這裏的第一塊基石就是愛心。我們知道:愛,那是真正的智慧,沒有對人純潔的愛,沒有對美好人性的嚮往,沒有對生命的關懷,沒有最起碼的人間温情,也就沒有了生活,世界也就沒有陽光。讀孫老師的這一名著,使我明白了作為教育者,也必須是愛的使者,讓悲憫與同情成為我們的生命情感,通過我們的努力工作,使下一代擁有以生命尊嚴為基礎的價值觀,擁有美好心靈,使整個社會真正地實現和諧。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3

今年暑假我借了一本《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我用心讀了而且做了摘抄。這本書是由教育專家的、和青年學者撰寫的一本有關養成教育的專著,主要包括養成教育的基本理論和養成教育的14項內容及操作兩部分,重點介紹學習習慣與學習個性的養成。看後,我覺得不僅對於一個教師而且對於一個家長都是非常實用且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本書以養成教育為核心理念,介紹了養成教育的理論、內容、途徑以及方法,並具體解答了道德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思維習慣該如何培養的問題。

這位學者認為終生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既不是在學校學到的科學知識,也不是在實驗室裏獲得的科研實踐,而是幼時培養的良好習慣。這個例子就很好地説明了教育實際上也就是培養習慣。陶行知先生也説:“教育是什麼,往單方面説,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作者提倡“養成教育”,也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他認為養成好的習慣能使人終身受益,養成壞的習慣則是貽害無窮,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能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為學生的成才奠定較好的基礎。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教育的習慣,而所謂培養,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長期地進行教育和訓練”。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指出:“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自信;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享受優質生活的能力。因此尋求最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實踐和探索的目標,通過養成良好的習慣,解放學生的大腦,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提高成績;同時健全人格,以便學生學會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實現素質教育。

作為一名國小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任重而道遠,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矯正壞習慣、培養好習慣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耐心地訓練學生,也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協同配合,才能達到最終目的。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4

近來我有幸拜讀了《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書,書裏面關於養成教育的一些深刻見解,讓我受益匪淺。本書是一本關於養成教育的專著,不僅科學嚴謹,而且實用新穎。我深深贊同作者的教育觀點: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習慣必須從小養成。

“有的孩子做作業,邊做邊玩,心思不能集中在作業上”,“有的孩子上課聽講靜不下心來,一會兒跟同學説話,一會兒玩手中的東西,一會兒看看窗外”相信很多老師在管教孩子方面都有過這些難題,有時還真讓我們對這些孩子們無可奈何。我認為,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造就一個人一生幸福的基石,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我們做老師的責任,我們應更多的去關注一下他們的學習以及平時在校的生活習慣。當然學校也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制定了許多好的有關細節教育的要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習慣養成之後看上去很簡單,但是養成的過程卻不是簡單的。如果養成了不良習慣,要把它轉化成良好的習慣,就要經過一個痛苦的過程。為了不讓孩子經歷這種痛苦的磨練,我們從一開始就要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作為一名國小教師,你的一言一行都逃不過孩子的眼睛,孩子們現在的模仿能力是最佳時期,他們會模仿你的一言一行,所以要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首先要嚴於律己,從我做起,為人師表,言行一致。當然孩子的良好習慣的培養不是學校單方面就能做到的他需要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相互配合。

就那我們班的吳妙研同學來説,她以前逃過半天學這對於一個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是多麼惡歷的行為。問其原因才知道由於家庭作業沒有完成不敢來上學,怕老師告訴家長,自己回家又捱打了。通過了解我知道她和媽媽的關係很糟因為每當她犯錯誤時媽媽就會打她,而爸爸又在很遠的地方工作無法照顧她,因此她就對媽媽產生了恐懼的心理。

事後我找到她的媽媽通過我們相互溝通如何教育孩子,慢慢的她們母女的感情融洽了許多,學習上也進步了。如果我們對這件事情抱着無所謂的態度,孩子就有可能經常性的逃學形成習慣,到那時在去糾正它將會是一件很難的事。正如人們經常説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習慣的力量強大而頑固不可融化,習慣一旦形成,終其一生,便難以改變。這裏講的“本性”,當然不是人與生俱來的,很大程度上,是在後天養成的,也就是説,與自我長期來的習慣是密不可分的。

正如書中原序部分提到的我國古代第一部系統論述家庭教育的專著《顏氏家訓》就十分強調教育應從小抓起。顏之推説:“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歲數,可省笞罰。”其中藴涵着一個習慣養成的道理。習慣的力量是一種頑固而巨大的力量,也就是説習慣一但養成那麼就很難在改變。當然好的習慣是讓人們享受終生的,如果一個學生學習很認真那麼他踏上社會後工作、生活、做人處事都將會是一個嚴謹、負責任的人。

因此我認為,良好習慣的培養應滲透到教育教學中去與學科知識有機相溶來滲透做人道理,來養成學生的基本習慣。作為教師,應當擔負起相關責任以及承擔相應的任務。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教育的魅力首先在於教育是一種生活,是一種蓬勃向上、鍥而不捨的精神。一個教師如果認定自己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認定教師這個職業,其出發點與歸宿都是“學生的成長”,能夠像於漪老師那樣“把學生放在自己心中”,能夠使自己教師職業的價值與樂趣體現在“教師也生活在學生心中”,那就真能夠像她那樣“魅力無窮”,在教育中“用生命歌唱”。

教師的教育魅力給予學生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如積澱知識、發展思維、形成人格等等,都有極大的意義。但與傳統教師相比,現代教師教育魅力給予學生的影響,最為獨特之處則應當是激發他們探求真知的熱情,培育他們探求真知的精神。 每個人都有好奇心,都有求知慾。教育不僅要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更要保護、發展這種好奇心與求知慾。如果這種好奇心與求知慾已沉睡,就應喚醒、激發學生求知的熱情。這是現代教育的重要思想,這種教育思想是現代也只有在現代才普及的。

中國傳統教育中,雖也倡導“格物致知”,但總的來説這方面是非常欠缺的,特別是進入科舉時代,只為聖人立言,基本沒有了“致知”。現代教育一百年,從學習西方分科教育開始,到今天基礎教育要求全面落實基礎型、拓展型、研究型課程,這裏就隱含了“激發學生求知熱情”這個現代教育主題。從這個角度説,所有的現代教師,他們的課堂都散發着“激發學生求知熱情”的教育魅力。確實,在今天,即使是一位普通教師的普通課堂,也散發着這樣的魅力。

熱愛一個學生就等於塑造一個學生,而厭棄一個學生無異與毀壞一個學生。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花十年的時間將一個有偷竊習慣的學生培養成一名成功的農莊主席。尤其是那些家庭有特殊變故的學生,我們要用真誠的交流,熱情的鼓勵,耐心的幫助,讓這些孩子在愉快的情感體驗中接受教育。作為一名教師,的確要有一種高度的責任感。一名優秀的教師,應該是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之外,更多些再多些愛心、熱情、信心、勤奮和責任。

我知道我不僅肩負着每一個學生學習的責任,在學習態度及他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方面也需要我不停的引導。生活上學生喜歡問老師各式各樣的問題,不僅是學習上的,生活上的還是課外知識方面的,因為學生是最信任老師的,所以教師更要做到細心、耐心,因為我們在平時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將直接影響他們的行為。教師工作具有很強的示範性,而學生又有一種特殊的向師性,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由此我們老師的責任和使命就要建立在自身的一言一行中。我們老師要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小至辦公桌上一本書的放置,教室內書寫完畢的一個小粉筆頭的處理,大到對社會對國家的態度和言語都會影響的學生,所以我們要以高尚的師德感染學生;以豐富的學識引導學生;以博大的胸懷愛護學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親其師而信其道。

教師的工作是有不同的應對能力的,班級裏學生的性格不同,學習方法不同,老師教育的方法也不一致,對待性格比較膽小靦腆的學生,就應該多給他們一些表揚和鼓勵,讓他們積極參與班集體裏的活動,多給他們展現自我的機會,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與恆心。對學生的關注要持之以恆,對做得好的要給予恰如其分的表揚和鼓勵。要有耐心,不要怕反覆,作為老師要有一股韌勁,要有恆心。要在老師的期待中讓學生學會自愛,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對自己充滿希望讓他們走出自卑,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能力,變得有自信,那麼從任何事情上就會積極主動起來,就會表現的大膽,敢説敢做了。

只有以深沉之博愛和負責之態度來面對工作,才會將教師做到極致,教師就不僅是一個職業,也不僅僅是一門專業,而是充滿樂趣和藝術的事業。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還要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教師要走在學生的前面,努力學習,儘快適應時代發展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此外好要努力創新,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在短時間內出高效率。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找到適合於每個班級、每個教師、每個學生的最優教學方法,並形成自己的特色與風格。

教師肩負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教書育人是我崇高的使命,一直以來,人們對教師的評價都很高,有人説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有人説教師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有人説教師甘為人梯,默默耕耘;有人説教師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還有人説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在職業,我對這份職業有極高的熱情,真正的愛學生,喜歡傾聽學生。 “責任”就是要做分內應做的事。不同的崗位具有不同的責任。教師的“責任”就是要在各自的崗位上盡心盡力地做每一件分內事。所謂“使命”就是派人辦事的命令。教師的“使命”就是要“千教萬教教人成真,千育萬育育做真人”。教師雖然有分工的不同,責任的不同,但承擔的使命是相同的,都是為了培養好祖國的花朵。

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的讀書風氣最能影響學生和社會的風尚。只有熱愛讀書的教師,才能培養出熱愛讀書的學生,才能營造出整個社會熱愛讀書的良好氛圍。熱愛讀書的教師,是社會的一筆無形資產。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地豐富着,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複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閲讀就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教師,要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個真正的讀書人。教師,需要理想。一個沒有理想的教師,終究不能培養出有理想的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自己對自己的談話,訴諸自己的良心,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希望從這些財富中為自己的心靈吸取最寶貴的東西的人,才通達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為,只有當每一個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跡的書時,才算達到教育的目的。”書是心靈尋找寧靜的階梯,不讀書,我們的心靈就會積滿灰塵、脆弱無比。讀書,應該成為學習型教師的生活方式。惟其如此,教師才能以自己的書卷之氣,去薰陶學生,使之熱愛讀書,與書為伴,成為未來書香社會的“讀書人口”。

作為青年教師,我們要多學習多實踐,在工作之餘要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6

在同事家看到一本《教育漫話》,借來讀了,這是一本字數不多語言不是華麗,封面也不花哨的小冊子。他整體涉及三個方面的話題,按作者約翰。洛克的排列依次是體育、德育和智育。本書中首先提及的是體育,實質談的就是健康教育。開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觀點“健康之精神寓於健康之身體”。圍繞如何使兒童擁有健康的身體,洛克先生從“温暖、游泳、空氣、衣服、飲食、睡眠、藥物”等多方面進行了講述。他認為第一件應該當是“無論冬天夏天,兒童的衣着都不可過暖”,因為“大多數兒童的身體,都因嬌生慣養之故弄壞了,至少也受到了損害。”他指出,身體強鍵的主要標準在能忍耐勞苦。也許日本小朋友與中國小朋友一同進行的友好夏令營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聞熟悉了,面對中國孩子較弱的身體素質,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是不是也該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給出的藥方,“多吸新鮮空氣,多運動,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類或烈性的飲料不可喝,藥物要用得極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過暖過緊,尤其是頭部和足部要涼爽,腳應習慣涼水,應與水接觸。”多麼簡單易行,可是在我們現在的教育環境下,能讓孩子做到幾項最近國務院又下發了《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共十二條,其中心還是要確保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而且要落到實處,應該要成為一種學校規範,學生的習慣。

“教育上難於做到而又具有價值的一部分目標是德行””洛克先生從英國當時社會的實際,從培養紳士的角度出發,必須具備理智、禮儀、智慧和勇敢這四方面的道德品質。而這些“道德品質應該及早形成,那可是影響兒童一生一世的。”在我們周圍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對孩子的錯誤放縱不管,他們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這恰恰是最危險的。洛克認為應該在兒童“精神最纖弱,最容易支配的時候”要讓他們習慣於遵守約束,服從理智,免得以後難以糾正。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時培養的習慣不能太多,否則,花樣太多會把他們搞得暈頭轉向,反而不利於習慣的培養。在德育培養的過程中,榜樣示範的作用不可小視。我們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的,都愛模仿別人,特別是國小生。如果我們把他們熟識的人的正確的或錯誤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的面前,同時説明為什麼美麗或醜陋,這種榜樣的力量比任何説教的力量都大。當然作為教師我們還不能忽視我們自身的榜樣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認為他做的是一件過錯,你自己卻做了,那麼,他便一定會以你的榜樣為護身符,那時你再想用正當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錯誤就不容易了。”那麼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錯誤該怎麼辦洛克指出,他認為懲罰應儘量避免,主張喚醒兒童內心深處的,觸及心靈的榮譽感和羞恥心,因為“兒童對於名譽是極敏感的”,他們覺得被別人看得起是一種快樂。他們一旦懂得尊重與羞辱的意義後,對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內心的羞恥心和不願見惡於人的畏懼心,才是一種真正的約束”。

洛克先生認為,相比於品質,學問不是最重要的。學問是應該有的,但是它應該居於第三位,只能作為輔助更重要的品質之用。所以本書中,把智育放到最後來談。他首先提醒我們“應該極力注意,決不可把讀書當作他的一種任務,也不可使他把讀書看成一種工作。”一旦讀書成為兒童的負擔,他就會立刻討厭它,哪怕他們以前本來很喜歡讀書。應該把學習看做是一種遊戲、消遣,把它當作一件做了別些事情以後的獎勵。這種觀點,他在書中曾多次提起。在語文學習上,洛克先生是反對機械學習,反對靠文法學習語文的,他舉了個例子:一個法國婦人教一個英國女孩學習法文,只是和她閒談,一點不需要什麼文法,只是口語,有了一兩年的功夫,英國女孩就能把法文説得很好,讀得很好了。主張重視兒童的興趣,“因為兒童興致好的時候,學習效率要好兩三倍”,對兒童充滿求知慾望的好奇心給予鼓勵。在本書的最後,作者指出“每個人的心理都與他的面孔一樣,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與別人區別開來。兩個兒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導的。”對兒童的教育要根據兒童的不同特點進行,和我們的祖師爺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教育漫話》的教育思想主流是進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們繼續學習的。如這一段話,便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錯配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不掉的。”這樣的話不能不讓人去審視自己:我犯的錯誤會給學生留下什麼影響,還能補救多少總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教育漫話》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1.《教育漫話》教師讀書筆記

2.《審美教育書簡》教師讀書筆記

3.《迷戀人的成長》讀書筆記

4.中學教師讀書筆記摘抄

5.《審美教育書簡》教師讀書筆記(2)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7

閲讀了《教育走向生本》後,我受益非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與感受。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由郭思樂教授首先提出並倡導實施的,是針對過去教育教學中方便老師的教學或者説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而提出的一種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從教材到教學方式、從教師到學生一整個體系顛覆了以往依靠老師、以老師為中心的傳統。倡導以學生為本,激揚生命的主旨。這一體系在全國範圍已經實施了20年,而我校在20xx年在學校領導的倡導下開始實施。一開始對生本的認識是非常模糊的,在教學過程中根本無法放開手腳,怕學生這不懂那不懂,又怕學生不能接收,通過生本理論的一些培訓和觀摩成功老師所獲得的經驗,對生本教學的方式增強了信心,逐步的把生本教學的模式搬到自己的課堂中來。

收穫之一:學生學習的興趣得到了增強

以往所任教的同等類型的班級,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一直是困擾自己的一大課題。在對這屆學生的生本實踐中,通過課堂上讓學生多動手,積極發言,到有的時候放手讓學生來講題,學生的興趣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以往所教的同等類型的班級,在一開始七年級的時候,很多同學興趣還是比較高的,可是隨着學習難度的逐步深入,由於長期的被動接受,很大一部分同學的學習熱情逐漸消失,特別是八年級的分化時期感到尤為頭疼。而在本次生本實踐的過程中,我欣喜的發現,學生不但順利的渡過了分化期,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還有提高的趨勢。課堂上,結合具體的題目,通過一些同學講解,另外的一些同學糾錯,老師通過真誠的表揚結合小組與個人的計分的方式,讓學生興趣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在找出他人錯誤的過程中,學生學習能力和興趣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一開始進校的時候,本班與同類班級相比,有着明顯的差距,經過一年的實踐,在及格人數上就基本持平,進入八年級以來,在及格人數和平均分方面都成功的超越了同類班級,不過在優生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我相信,堅持不懈的運用生本教育教學的理念與方法,經過老師和同學的努力,今後一定能夠取得更大的進步。

收穫之二:學生的信心得到了提高

我校的學生基本都來自於農村,淳樸是他們的優點,可是很大一部分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充分的放開自己的思維與活力,以往的課堂上,更多的是看到他們的拘謹、束手束腳,在很多孩子的理念裏,課堂上專心聽老師的講解的學生絕對是好學生。可以看出很多學生也是以此為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導致學生逐步養成被動接受的習慣,當被動接受已經成為習慣,課堂上要再想他們專注的接受40分鐘或者是45分鐘,與心理學上的認知規律是相悖的。這直接導致學生成績的下降,伴隨着的就是學習上越來越沒有信心,進入惡性循環。通過生本教學模式的引入,小組之間、組員之間有了更多的交流與溝通,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與途徑拓寬了,老師把更多的課堂時間交給了學生,學生在課堂上説得更多了,做得更多了,學生之間的競爭、小組之間的競爭使他們更加大膽的投入到課堂之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驚喜的發現,一些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膽小的同學也能在課堂之中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見解,特別是這個時候往往能夠得到其他同學自發的掌聲,讓我感到,學生的可塑性其實是出乎了我的意料。反思以往的教學,保守的的確是自己而不是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下,學生之間產生了督促與幫助,事實證明,學生之間的督促有時比老師對學生的督促還要管用。課堂上,小組與小組的競爭、學生與學生的競爭,發展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表達能力的提高,使得學生的信心也得到了提高。這與新課標中要發展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完全是契合的。

當然,參與生本教育教學實踐這條路應該還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我應該加強理論學習與大膽實踐,相信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能有更多更大的收穫。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8

每月的青年教師讀書心得交流是我們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良好契機,3月份的讀書交流很多優秀教師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讀書體會,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自己對這本書的理解。《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把晦澀難懂的心理學的規律、效應和法則用淺顯的語言、生動的故事、有趣的實驗以及案例來介紹,閲讀時能讓我激活自己熟悉的真實經歷,在沒有讀過這本書之前對這些突發情況總有這樣那樣的困擾,讀了這本書後裏面的很多心理學知識以及指導讓我感受到智慧的啟迪。以下是我對這部分內容的一些心得體會。

1、思維定勢——柳暗花明又一村

思維定勢也稱慣性思維,是指在實踐中獲得的穩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維方式。例如書中提到的一個事例:小明的爸爸有3個兒子,老大叫大樂,老二叫二樂,那老三叫什麼呢?由於思維定勢很多人的答案會是三樂,但正確答案應該是小明,因為題目中明確説到小明的爸爸有三個兒子。因此可見思維定勢對問題解決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我們一旦形成了習慣的思維定勢,就會習慣地順着定勢的思維去思考問題,不願也不會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

事有本末,物有終始。歸根結底還是思想決定行為,之所以有習慣,是因為養成了慣性思維。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思維定勢的影響也是無處不在,比如學生經常受做題經驗的影響,照搬或機械套用某個公式或解題辦法而常常張冠李戴或者捨近求遠。因為最先得到的信息會在我們的腦子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此而產生的“第一印象”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我們的思維固定起來。因此教師應當創設能夠提供自由思維空間的情境,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打破定勢的影響。

2、連鎖塑造效應效應——小步子,大目標

書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對恩愛的夫妻,丈夫從不願意做家務,為此妻子很是苦惱。有一天,妻子受到高人的啟發,終於用一個巧妙的辦法改變了丈夫。那到底是什麼方法呢?其實很簡單,就是有一天妻子上班前把米洗好,放進電飯煲裏。而下班時她故意晚回家一會兒,並給丈夫打電話“我現在不能回家,你只需要插上電源,我們就能及時吃到晚餐了。”丈夫覺得這很簡單,就爽快地答應了。妻子回到家後熱烈的擁抱了丈夫,並對他的行為大加誇讚。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後,妻子又把米洗好,但是不放進電飯煲,要求丈夫放進電飯煲並插上電源。丈夫覺得這並不以前麻煩多少,於是每天還是按妻子的吩咐把飯煮好。慢慢的妻子留下的工作越來越多,而且每次都會因為丈夫小小的進步大加誇讚。於是丈夫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自己的行為,同時也潛移默化的改變了對做家務的態度,每天主動地承擔了許多家務。故事中妻子的做法在心理學上就叫“連鎖塑造效應”。它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在訓練之前我們首先要把大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被訓練對象每完成一個小目標我們都要及時對其進行獎勵,獎勵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通過獎勵促使其最終完成大目標。

這一原理在教學中的應用:很多學生貪玩,不能安靜坐下來學習,針對這種情況不妨利用連鎖塑造。開始時,只讓他學習10分鐘,完成後,允許他做15分鐘他喜歡的事情作獎勵。經過一段時間,他已經能夠堅持10分鐘學習之後,就要求他連續學習15分鐘,如能達到,就讓他自由活動10分鐘或者其他獎勵。這樣逐步要求,使他不斷增加認真學習的時間,逐步使他能夠堅持較長時間認真學習。適當利用這一原理可以學習新的行為、消除已有的不良行為。

當老師覺得學生的某個習慣很不好需要糾正時,或者是希望培養學生的某一個好習慣,就應該根據學生的情況制定一個他稍稍努力就能達到的一個個小目標,這樣逐漸進步,慢慢地接近你和學生都想達到的那個大目標。一個人的習慣行為是在長期的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因此,不良的習慣行為不會一下子就消除;健康的行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有對學生進行長期連鎖塑造的觀念,有意識地一步步的培養與鞏固孩學生的行為習慣,千萬不可急於求成。

瀏覽這本書時無意看到書中書籤上有這樣一句話好的教師都是出色的自我教育者,這本書無疑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希望在這本書的伴隨與指引下我能一步一步更加成熟。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9

合上張平的《教育的智慧》,書中的一些話語仍在我腦海中迴盪,“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應該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必須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內容給了我很多啟示,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着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思維是智力與智能的核心,他強調要重視各種邏輯思維的發展,既要發展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又要發展他們的形象邏輯思維和動作邏輯思維。在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對於某一道題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種,教師就要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形成求異思維;對於一些定理的歸納,要讓學生自己學會總結,形成求同思維。教師要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觀點,大膽的在課堂上提出有疑問的知識點進行全班討論交流。

一個學生的成才,不僅依賴於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如何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條主要措施,即發展興趣、顧及氣質、鍛鍊性格、養成習慣。從興趣入手,能培養師生感情,提高教學水平。的確是的,在課堂上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相當重要。程頤説過:“教人未見其趣,心不樂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故事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通過多媒體課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實驗中特別重視“勤奮”,並要求實驗班抓住“勤奮”學習的良好性格特徵,養成勤奮的學習習慣。

作為一名教師,把“工作就是服務”落到實處,學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務內容,學生有問必答,有求必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學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導學生,事事為學生做出榜樣。把認真為學生負責作為自己的左右銘,用自己職業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讓“工作就是服務”成為自己的自覺行為,推進到自己的每項工作,讓所有的學生都能享受到應該享受的服務。

作為班主任,要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級管理模式,形成班級強大的凝聚力,讓每位學生都能在班集體這個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師要及時糾正以往的某些錯誤認識,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學治班,明白合理科學的管理對整個教學活動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僅僅是老師約束學生,而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我約束。

總之,讀過這本書之後,讓我領會到了教育也是一種享受、一種智慧,使我從中學到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當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師的感慨和智慧時,有些地方讓我與實際的情況相聯繫,也引發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給我更多的是心靈的淨化和啟迪。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有人説:讀書足以移情,足以彩票,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為書中有着廣闊的世界,書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

寒假中,我有幸拜讀了王宏甲先生編寫的《新教育風暴》這本書。這本書闡述了:作為教師究竟應該樹立哪些新的教育理論,轉換哪些舊觀念。在教育模式、學習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變革的今天,我們在轉換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方面應如何去做?在閲讀中給我啟發最深的是“開發數學教育”這一章,可能這與我任教的科目有關吧,書中闡述道:自然科學是對自然現象本身客觀規律的揭示,從這個意義上説,科學的本質是發現,而數學是人們為建立自然和社會現象的主人聯繫,從這個意義上説,數學的本質是發明,是主觀建構。數學中最基本的有理數、無理數是人自己設定的,幾何學上的最基本的點、線、面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它完全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只不過為了幫助人們理解這種概念才做出有形的點、線、面來,就是最基本的1+1=2也是人們設定的運算法則之一,這一法則只有在十進位制的系統中才有意義,在二進位、八進位系統中就毫無意義了。有時候,數學是通過“無”與“無”的.運算,算出“有”來。誇張一點説,數學有時就是“無中生有”。而這種無中生有是非常重要,甚至是數學的本質。書中例舉了一個事例,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贊可夫有一次舉行國小數學教學的公開課,教學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從連加向乘法的過渡。他出了一道題目:7+7+7+7+7+7+3=?贊可夫的意思是引導學生得出7-6+3的方法。但出乎意料的是一開始一個同學就説:“我可以用7-7——4的方法來計算。”在《教學與發展》這本書中,贊可夫回憶到:當我聽到這一方法的時候,我非常的激動,這個孩子非常了不起,她看到了一個不存在的7,她發現了數學的本質。既然孩子們已經具備了認識數學本質的能力,我們為什麼還要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呢?如果我們忽視學生的發展水平,忽視學生髮展的潛力,就等於是犯罪。於是他推翻了自己準備的教案,就從這個不存在的7講起。這裏既表現了贊可夫的教學機智,更表現了他對數學和數學教學本質的認識。當然,我們這裏不是嚴格討論數學的問題,而是想説明一個道理,人是數學的主人,數學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為我所用。

説實在的,數學其實是一種工具,是一種將自然、社會運動現象法則化、簡約華的工具。數學本身是人為的,是開放的,是豐富多采的,一句話,數學是為人所用的,然而不幸的是,由於教育競爭的壓力,由於“應試教育”的扭曲,在我們的數學教育中,數學變成封閉的系統,成了固定的邏輯聯繫。不是數學成為人的工具,而是數學教育使人成了數學的工具,成了解題的工具,特別是成了尋求唯一答案的工具,

書中一句句的論述,一個個事例生動地告訴我們,不同的教育觀念,不同的思想方法會有不同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學生會有不同的發展結果。教學的開放首先需要思想的開放。為了培養學生更好地應對社會生活的能力,為了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我們需要更開放的數學教育。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寒假裏我認真地閲讀了彭興順的《教育就是喚醒》這本書,讀後讓我感觸頗深。正如書中開篇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説:“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是的,教育就是“喚醒”,一詞用的十分貼切,教育就是喚醒人們心靈最美好的東西,喚醒人們自主創新意識,喚醒人們對生命價值的深切感悟,也喚醒我們對教育的思索,對今後工作的思索。

教師要首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學生做好榜樣,用美德佔據孩子的心靈。教師的師德要在愛中體現。教師對學生的是一種特殊的情感,是一種無私的愛。教師要具有無私的愛,必須高度重視個人修養,端正教學思想,更新知識結構,以高尚的人格、淵博的知識、博大無私的愛去感染學生,成為學生心中的楷模。每個孩子都是母親的寶貝,在過去許多年的國小教育工作中,我對自己的學生也如同對自己的女兒那樣,這使我深深體會到,情繫學生,像母親一般熱忱地愛每個孩子,孩子才會親近你,這樣你才會感到人生有意義,學生身體健康,快樂,學習進步,你就感覺到工作的快樂。

教師要寬容的對待每一位孩子,當然也要嚴寬適度。對學生的承諾要兑現,講誠信,懂得感恩。總之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才會為人師表,為學生樹立楷模,才能談及教育。

作為國小教師對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這關係到學生今後的學習和生活,所以我們更要注意孩子的習慣養成。一個人成長過程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只有這三方面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保持教育影響的一致性、連續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師一定做好學生的在校習慣養成教育,並且與家長共同,使之積極配合做好其他的教育工作。

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學問,教給學生有用的知識,更要教會他們思考,教會擁有知識的方法;不僅要有一顆慈母之心,將自己所有的愛都奉獻給我們的學生,還要用自己高尚的師德去影響學生;不僅要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還要平等公正的對待每一位學生;不僅要不斷鼓勵每一位學生,給予他們自信,還要不斷髮現學生進步的軌跡,肯定他們努力的結果……讓我們給孩子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訓斥;多一些關愛,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欣賞,少一些打擊,那麼你的寬容、關愛、欣賞就會澆灌出一片生機和葱綠,讓每一塊金子都閃閃發光。

做老師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人記住,更不是為了讓學生感謝,但讓學生終身難忘的好老師,就是對從事這份職業的最高獎賞。教師的工作是寂寞的,更多的時候,我們會在燈下面對潔白的四壁,靜靜地守候寂寞,撲去心靈的塵土去守望教育,構築教育的理想;更多的時候,我們會在黑夜裏瞑思苦想,悄悄地等待成長, 揮去眼前擋住我們前進的細沙,追求教育的真諦。

讀完這本書細細反思,正如書中自序所説,我感覺到教育就是一份責任,也是一份壓力,更是一份動力。對每一位孩子不敢説放棄,也不能説放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激勵喚醒,讓每一花蕾努力綻放……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最近讀了《教育的55個細節》和《愛的教育》,通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一、做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

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陶淵明説: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堅持不懈,就會天天成長。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人才的培養者,就更應該勤奮的讀書學習。最終達到一種境界:讀書內化為自己的精神需要,讀書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習慣,讀書成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師讀書不同一般人讀書,要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要帶着問題讀書,深入思考、大膽懷疑、努力實踐、勇於創新。學習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觀選擇。如讀教育名著,與大師對話,和名校交流,拜專家為師,以學者為友等等。不僅學大師們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更要學習他們不迷信權威的創新精神,學習他們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獻身事業的人格力量。同時要懂得把學習內容轉化積澱為自己的綜合素養和創造能力,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許多專家也給我們提供了經驗和指導意見。

李海林校長總結的讀書方法是:在身邊尋找問題----帶着問題讀書----通過讀書找到解決問題的觀點、立場、方法---用書中找到的觀點、立場、方法解決現實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改善自己的行為。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鑑。

特級教師宋如郊認為:“讀書學習這個過程貴在堅持和得法。”他總結出一線教師讀書的要點:

第一,讀書要堅持這樣的習慣:

1.勤,天天讀一點。

2.博,各種書都看一點;

3.新,追蹤前沿的新信息;

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寬度;新,是鋭度;思,是深度。

第二,讀書要堅持內化:

1.由數量上的積累進而形成質量上的積澱;

2.將資源轉化為能量。即將所讀內容有效轉化,為己所用,變成自己的專業思想和技能。

第三,讀書要堅持務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

1.即重點要突出,教育理論和本專業的著述是讀書的重點,數量上要保證,時間上要傾斜,整合上要優先;

2.返“本”,即經典著作要常常“回頭看”,常讀常新,像《葉聖陶文集》這類著作應該多看幾遍,每一遍都有新收穫。

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_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二、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於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行動改變命運”。二是用思想陶冶學生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三、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有一條就是寬容,在《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穫;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着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悦;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説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

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麼,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説,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質人生,二是藝術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輩子也達不到,但追求一種快樂的讓心靈釋放的藝術人生還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讀書。作為教師,尤其要多讀教育類書籍。 願讀書能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智慧。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假期裏我認真的閲讀了彭興順《教育就是喚醒》這本書,這本書讓自己感觸頗深。正如書中開篇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説:“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是的,喚醒,一詞用的十分貼切,教育就是喚醒人們心靈最美好的東西,喚醒人們自主創新意識,喚醒人們對生命價值的深切感悟,也喚醒我們對教育的思索,對今後工作的思索。

教師要首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學生做好榜樣,用美德佔據孩子的心靈。教師的師德要在愛中體現。教師對學生的是一種特殊的情感,是一種無私的愛。教師要具有無私的愛,必須高度重視個人修養,端正教學思想,更新知識結構,以高尚的人格、淵博的常識、博大無私的愛去感染學生,成為學生心中的楷模。每個孩子都是母親的寶貝,多年的國小教育工作中我也如同對自己的女兒那樣對一切孩子,這就使我深深體會到,情繫學生,像母親一般熱忱地愛每個孩子,這樣你就會感到有意義,學生身體健康,快樂,學習進步,你就會喜悦,就能感覺到工作的快樂。

教師要寬容的對待每一位孩子,當然也要嚴寬適度。對學生的承諾要兑現,講誠信,懂得感恩。總之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才會為人師表,為學生樹立楷模,才能談及教育。

作為國小教師對學生的習慣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這關係到學生今後的學習,所以我們更要注意孩子的習慣養成。個人成長過程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只有這三方面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保持教育影響的一致性、連續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師一定做好學生的在校習慣教育,並且與家長共同,使之積極配合做好其他的教育工作。

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學問,教給學生有用的知識,更要教會他們思考,教會擁有知識的方法;不僅要一顆慈母之心,將自己所有的愛都奉獻給我們的學生,還要用自己高尚的師德去影響學生;不僅要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還要平等公正的對待每一位學生;不僅要不斷鼓勵每一位學生,給予他們自信,還要不斷髮現學生進步的軌跡,肯定他們努力的結果……讓我們給孩子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訓斥;多一些關愛,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欣賞,少一些打擊,那麼你的寬容、關愛、欣賞就會澆灌出一片生機和葱綠,讓每一塊金子都閃閃發光。

做老師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人記住,更不是為了讓學生感謝。但讓學生終身難忘的好老師,就是對從事這份職業的最高獎賞。教師的工作是寂寞的,更多的時候,我們會在燈下面對潔白的四壁,靜靜地守候寂寞,撲去心靈的塵土去守望教育,構築教育的理想,更多的時候,我們會在黑夜裏瞑思苦想,悄悄地等待成長, 揮去眼前擋住我們前進的細沙,追求教育的真諦。

讀後這本書細細反思,正如書中自序所説,我感覺到教育是一份責任,也是一份壓力,更是一份動力。對每一位孩子不敢説放棄,也不能説放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激勵喚醒,讓每一花蕾努力綻放,我們努力做好園丁。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我讀了《教師人文讀本》這本書,作者是張民生、於漪,讓我感受頗深。愛,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對教育,對學生貫穿始終的是愛,最多的愛。記得自己高中的時候特別想當老師,因為那時的我,對老師充滿了敬佩之情,常常迷戀於老師的威嚴和權力,又傾慕於他們的慈母之心。其實那時的我也並不知道正真的原因。高中畢業我如願的當上了老師,我踏上了教師這個崗位,一晃就是30年。

我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向上。《教師人文讀本》給了我很多新的啟示,有句話説:“活在當下”。其實,每個人的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裏。雖然從出生到長大,基本是家長在為自己做主。但今後還有漫長的幾十年,仍然有自己選擇的機會,是選擇努力踏實地度過還是空虛而歸,全在自己。在學校,工作上的雜事與生活中的事情攪得沒有時間,沒心情。其實我知道這些都是找藉口。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想這件事很快會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書上的某一個片段,我總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覺得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沒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學生的長處與潛力;平凡得沒有一雙巧手,把學生引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 工作這些年,取得了一些成績,能夠得到學校領導和家長的認可,心裏自然很高興。但又覺得自己做得實在是太少了,有點愧對家長的信任。

教育的最終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過程中讓一個人具備品德的高尚?我想: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不論他為金錢去奮鬥還是為理想奮鬥,只要是努力的奮鬥,公平的競爭。在奮鬥的過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時時去幫助別人,他都可以説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師人文讀本》同時也為我們指明瞭新的教學觀。這就是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在教學中創設使人思考、激勵探索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心智發展的過程。與此同時,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者也應成為實踐“終身學習”理念的楷模。重視和加強繼續教育,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活到老學到老。

讀了《教師人文讀本》之後,我真正的感到我們教師所從事的事業是神聖的,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這就更加堅定了我教書育人的信念。

《教師人文讀本》裏面的文章都是經過編者精心挑選編排的。每篇文章都在寫我們教師。第一篇文章《名師》就深深打動了我。文章中講述的幾位老師,都是一些名師,從一些瑣碎小事,從不同的角度,表現出平凡老師的不平凡之處。這幾位老師無愧於“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他們更是我學習和生活的榜樣。

書中有一篇《我不知道該怎樣進行教育——關於陽陽的故事》的文章,在很多教育文章中我都曾經看到過。不禁讓我想了很多。在自己短暫的教學之路上,也碰到過不少象陽陽這樣很有個性的孩子。他們中大多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鼓勵、表揚和認可。而我們則往往被他們的調皮、豐富的想象力給嚇到,不願意給他們表現的機會,甚至説話的機會都不給他們,對他們往往是很嚴厲的。而陽陽的老師總是鼓勵他、提醒他、點撥他……他覺得老師是自己的朋友,心裏話都願意和老師説,同時對學習也產生了興趣,陽陽變得非常優秀。我不禁感歎,陽陽遇到了一位好教師。

不管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還是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我們老師應該平等的對待。記得我剛參教時,為了鼓勵那些後進生我偶爾會在他們的作業、考卷上寫上幾句鼓勵的話。後來學校要求實施激勵性評語,“你有進步,繼續努力!”、“老師相信你肯定行!”、“老師會支持你的,加油!”這些看似平常的話卻給那些孩子帶來了信心。當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主動問我問題、上課時積極的舉手、能按時完成作業了,我感到非常的高興,到現在我還有一個習慣,不管是平時上課,還是公開課我都喜歡叫學習困難的同學回答問題,雖然回答的不一定正確。作為一名教師,我應該平等的對待我的每一位學生,讓他們每個人都感受到老師一直在關注着他們,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愛包圍着他們。

教師要以“四真”贏得學生,而不是用教師權威壓服學生。“四真”即:“真情實感,真抓實幹,真才實學,真知灼見。”教師要深入到學生當中去,瞭解學生的真實想法,猜測和武斷地下結論最容易傷害孩子純潔的心靈。用心靈走進心靈,這既是教育的條件,也是教育的本身,教師只有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給孩子真誠的愛,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教師人文讀本》讓我更懂得了教育學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樣才能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户,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蘇霍林斯基曾説:“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幼小的心靈。在這裏,誰有耐心和細心,誰就能取得成功。” 徐匡迪先生也説過一句話:“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獻身;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

這本書裏面的故事,裏面所説的每一句話,所講授的每一個道理,在今後的道路上會成為我從事教師職業的指明燈,教育者之人格,需要不斷的勵煉。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寒假,我捧起了學校下發的《愛心與教育》一書,認真研讀,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真是感動人。

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尤其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着愛的火花。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説:“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基礎教育階段的兒童處於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學習時期,他們缺乏社會經驗,各方面處於形成階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發展,充滿生命活力和潛力。這段時期的教育影響遠遠越過該階段而擴展到終身。因此最需要老師對學生的愛,懂得兒童時期對生命的獨特價值,並善於開發其生命潛力。如果一種教育未能觸動人的靈魂,無法引起人的共鳴,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師愛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愛心和知識,對學生來説,他們喜歡前者。學生們特別渴求和珍惜教師的關愛,師生間的真摯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愛學生就讓我們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吧。

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用愛去贏得愛,用愛去化解許多的矛盾。愛我們身邊的人,無疑是播下愛的種子,讓他們也懂得去愛護和關心別人,尤其是當老師的我們,面對的是正在成長,性格還沒有定型的孩子,他們最需要的是愛的滋潤,我們給予他們的愛心也一定會影響到日後他們對待別人的態度。曾幾何時,看到書上有幾句話:“不會對別人寬容的人,對自己也不會寬容的;不會愛別人的人,別人也不會愛你的!”總相信你負出的愛越多,你也會獲得越多的愛。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師的責任是從教之本,是立身之本,重於泰山!

很小的時候,我總喜歡踮着腳尖模仿老師纖秀的筆跡,和那優雅的舉手投足;長大了,我夢想着像老師那樣妙語連珠,擁有迷人的魔力;後來,我如願以償地成為了一名-教師,常聽人説“教育是塊大蛋糕”,我膚淺地慶幸自己的追求,以為“安逸”和“舒適”是未來生活的代名詞。直到讀了王宏-老師著的《新教育風暴》後,我才明白教育之路漫漫,此蛋糕亦非彼蛋糕也。

王老師用犀利的目光發現當今教育存在的種種問題,展開鞭辟入裏的哲學思考,直陳弊端,提出具有尖鋭挑戰-的質疑,發出了教育必須轉型的聲聲吶喊。書中的無數事實-,曾經的教育已無法承載歷史的車輪前行,帶給社會太多的痛心與棘手。當下的我們,為什麼還要沿着以往的步伐,將學生禁錮在傳統守舊的知識框架之內,不敢越雷池半步?為什麼還要讓那百分之九十九的學生陪着那百分之一的所謂優生拼命苦讀,而喪失個-?為什麼我們能清醒地看到素質教育的優勢卻總在應試教育的邊緣徘徊,不捨離去?……難道我們所追求的就是讓多數的孩子失去自信?難道我們的初衷就是想讓這多數學生扮演陪讀的角-,讓他們揹負着壓力艱難地前行?難道我們的-苦付出就是想換來孩子們對祖國文字的無盡厭惡?

不,學校不是工廠,我們不是在批量生產毫無生命與靈-的工業產品,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他們嚮往快樂,嚮往自由,嚮往自信,嚮往成功,他們是祖國的未來與希望,明日的太陽將由他們托起。作為老師的我們,是否能滿足他們,成就他們,為他們的人生畫上一層亮麗的底-?

我羨慕書中寫到的那些孩子,他們能師從於王能智老師,擁有我們也曾未享受過的學習生活,他們能衝破傳統的樊籬,走出教室,走向社會大課堂,探究那一個個實用的課題,盡情吮吸着知識的營養,讓自己的羽翼真正豐滿;我羨慕浙-的教育者能衝破重重障礙,在新課程領域找到了一片新天地;我羨慕現在的孩子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能普照到的燦爛陽光……我們的童年,遺憾也好,失落也罷,已成過去;在我們眼前的,有無數個孩子的童年正等待着我們牽引,我們能否把他們的遺憾與失落降低到最低限度呢?或許目前我們能力有限,暫時腳步還不能到達,但目光能及;如果被多年的塵埃矇蔽雙眼,也應心嚮往之。

真理就是這樣越辯越明的。不容置疑,實現課程整合,挖掘出每一個孩子的潛能,真正用愛心悉心澆灌,引導他們在-的基礎上走向成才之路,為祖國的發展奉獻出每一份綿薄之力,共同推動發展的巨輪前行,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大蛋糕。

當今社會,一個國家國力的強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水平的高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而影響教育水平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教師。新教育的風暴已吹響了號角,變則興,不變則廢。站在時代浪尖上的我們,豈能袖手旁觀?讓我們一起,肩並着肩,手挽着手,在探究中摸索,在摸索中向前,走出屬於我們自己的康莊大道。就讓這新教育的風暴來得更猛烈些吧!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好久沒有讀過教育經典。偶然間在一間很窄很小的屬窩裏發現有這麼一本算是塵封已久的經典名著,於是就借來也只是粗略的閲讀,不過或多或少也能領悟書中的道理,結合實際談談自已的感受。這是一本字數不多語言不是華麗,封面也不花哨的小冊子。名叫《教育漫話》。他整體涉及三個方面的話題,按作者約翰。洛克的排列依次是體育、德育和智育。本書中首先提及的是體育,實質談的就是健康教育。開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觀點“健康之精神寓於健康之身體”。圍繞如何使兒童擁有健康的身體,洛克先生從“温暖、游泳、空氣、衣服、飲食、睡眠、藥物”等多方面進行了講述。他認為第一件應該當是“無論冬天夏天,兒童的衣着都不可過暖”,因為“大多數兒童的身體,都因嬌生慣養之故弄壞了,至少也受到了損害。”他指出,身體強鍵的主要標準在能忍耐勞苦。也許日本小朋友與中國小朋友一同進行的友好夏令營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聞熟悉了,面對中國孩子較弱的身體素質,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是不是也該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給出的藥方,“多吸新鮮空氣,多運動,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類或烈性的飲料不可喝,藥物要用得極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過暖過緊,尤其是頭部和足部要涼爽,腳應習慣涼水,應與水接觸。”多麼簡單易行,可是在我們現在的教育環境下,能讓孩子做到幾項最近國務院又下發了《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共十二條,其中心還是要確保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而且要落到實處,應該要成為一種學校規範,學生的習慣。

“教育上難於做到而又具有價值的一部分目標是德行””洛克先生從英國當時社會的實際,從培養紳士的角度出發,必須具備理智、禮儀、智慧和勇敢這四方面的道德品質。而這些“道德品質應該及早形成,那可是影響兒童一生一世的。”在我們周圍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對孩子的錯誤放縱不管,他們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這恰恰是最危險的。洛克認為應該在兒童“精神最纖弱,最容易支配的時候”要讓他們習慣於遵守約束,服從理智,免得以後難以糾正。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時培養的習慣不能太多,否則,花樣太多會把他們搞得暈頭轉向,反而不利於習慣的培養。在德育培養的過程中,榜樣示範的作用不可小視。我們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的,都愛模仿別人,特別是國小生。如果我們把他們熟識的人的正確的或錯誤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的面前,同時説明為什麼美麗或醜陋,這種榜樣的力量比任何説教的力量都大。當然作為教師我們還不能忽視我們自身的榜樣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認為他做的是一件過錯,你自己卻做了,那麼,他便一定會以你的榜樣為護身符,那時你再想用正當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錯誤就不容易了。”那麼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錯誤該怎麼辦洛克指出,他認為懲罰應儘量避免,主張喚醒兒童內心深處的,觸及心靈的榮譽感和羞恥心,因為“兒童對於名譽是極敏感的”,他們覺得被別人看得起是一種快樂。他們一旦懂得尊重與羞辱的意義後,對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內心的羞恥心和不願見惡於人的畏懼心,才是一種真正的約束”。

洛克先生認為,相比於品質,學問不是最重要的。學問是應該有的,但是它應該居於第三位,只能作為輔助更重要的品質之用。所以本書中,把智育放到最後來談。他首先提醒我們“應該極力注意,決不可把讀書當作他的一種任務,也不可使他把讀書看成一種工作。”一旦讀書成為兒童的負擔,他就會立刻討厭它,哪怕他們以前本來很喜歡讀書。應該把學習看做是一種遊戲、消遣,把它當作一件做了別些事情以後的獎勵。這種觀點,他在書中曾多次提起。在語文學習上,洛克先生是反對機械學習,反對靠文法學習語文的,他舉了個例子:一個法國婦人教一個英國女孩學習法文,只是和她閒談,一點不需要什麼文法,只是口語,有了一兩年的功夫,英國女孩就能把法文説得很好,讀得很好了。主張重視兒童的興趣,“因為兒童興致好的時候,學習效率要好兩三倍”,對兒童充滿求知慾望的好奇心給予鼓勵。在本書的最後,作者指出“每個人的心理都與他的面孔一樣,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與別人區別開來。兩個兒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導的。”對兒童的教育要根據兒童的不同特點進行,和我們的祖師爺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教育漫話》的教育思想主流是進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們繼續學習的。如這一段話,便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錯配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不掉的。”這樣的話不能不讓人去審視自己:我犯的錯誤會給學生留下什麼影響,還能補救多少總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朱永新是蘇州市副市長,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他著有《中華教育思想研究》、《我的教育理想》等著作。

拜讀了朱永新先生的著作《我的教育理想》,其中幾句話深深打動了我:“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與無私的奉獻。教育需要詩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義的情懷。教育需要機智,需要把握每一個轉瞬即逝的機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輕的心跳昂奮地工作。教育需要恆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與探索。”我不由得按着書中理想教師的“標準”去叩問自已:我是不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我發現,我對上述問題的回答缺乏信心。於是,在以後的工作中,我一直以這些標準來激勵自己,要求自己,促進自己。

一、理想是我前進的目標。

理想是人們奮鬥的目標,有了它才有了前進的航向。有一則故事:三位砌磚的工人正在工作,有人問他們在做什麼,他們的回答各不相同。一個説“砌磚”,一個説是“賺工資”,而第三個則自豪地説:“我正在創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正是有了這一遠大的理想,後來這個人成了一位著名的建築大師,而另兩位工人則一生默默無聞。

教師從事的工作是為了學生的一生髮展負責,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需要每位教師都為自己設置一個目標,使自己的行為能鎖定在這個目標上,不斷地進行自我挑戰。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我,面對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熱情,追求真理的執着,被深深地感染。我蹲下身子走進他們中間,和他們一起徜徉於學習的海洋,一起採擷智慧的火花,我快樂着孩子的快樂,煩惱着孩子的煩惱,幸福着孩子的幸福。我愛教育事業,因為教育賦予我嶄新的生命;我愛學生,因為學生賜於我無限的動力;我更在乎學生,僅僅因為學生在乎!隨着新課改的到來,我不禁產生困惑:如何上好數學課?帶着困惑,我樂此不疲地追尋着我心目中理想的數學課堂。現在的我心中經常追問,什麼是真正的教育?愛因斯坦説:“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來負擔。”我豁然開朗。因為有了這些追問,才使我的工作和生命更有意義。

二、認真是我工作的態度。

回首這二十多年的工作,我用一個詞概括我的工作態度,那就是認真。認真是一種嚴謹的工作態度,而“態度決定一切”。學生是正在成長的、具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個體,這無疑要求我要像對待綠葉上的露珠一樣認真精細的善待每一位學生。

如何讓學生享受教育,享受語文?課堂是基點,是生命的源泉。一直記得一位名師的話:“用一生的時間去備課!”我感覺到這句話的份量,正是在它的指引下,踏踏實實地鋪展我的教育歷程。我認真學習教育新理念,創造性使用教材,為學生創設富有情趣和挑戰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課堂中時而靜謐無,時而歡呼雀躍,激烈的男女擂台賽總是讓他們忘了下課,即使下課也意猶未盡。在探究學習中,學生愛動腦筋了,會動腦筋了,膽子小的敢上台了,膽子大的儼然一個小老師。他們每一個會心一笑使我欣慰,每一個搖頭皺眉使我不安,促使我深刻反思,及時調整。正因為時刻把學生裝在心裏,才使我堅持上好每一堂課,才使我教學能力得到提高,為學生的生動活潑發展,撐起一方藍天。

認真的人會時時處處都完善細節。教育家烏申斯基説過:作為認真的教師,應懂得:教育無小事,事事為育人;教師無小節,節節皆楷模。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的一切。我一直用它規範自己的言行,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在與學生交往中我用一雙認真的眼睛,對待學生成長中的問題,見微知著,及時指點,對於成長中的亮點,善於捕捉,及時鼓勵。

三、學習是我進步的階梯。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學會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是教師最緊迫的任務。勤於學習,充實自我,這是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基礎。向書本學習,向同事學習,利用網絡學習,向實踐學習,向孩子學習,是我學習的法寶。

向書本學習,博覽羣書。一本好書像一艘船,能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無限廣闊的海洋。教育名人薛瑞萍説:“教書的人啊,自己先就不讀書,這可怎麼得了!”所以,我要求自己用有限的時間“讀”最多的書,用眼睛用耳朵,用雙手,用心靈……我讀教育名著,讀到了蘇霍姆林斯基、馬卡連珂、杜威、陶行知、魏書生……大教育家偉大的理想閃爍着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年輕的心;我讀教育報刊,讀到了優秀教育理念和教學設計,它們是我工作的好幫手,形影不離的好夥伴;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學修養、道德素養,所以經典的文學名著更不應該束之高閣,而成為我們平時經常享受的精神食糧。

利用網絡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熟練的運用計算機獲取、傳遞和處理信息。記得我最早接觸的是人教論壇,在那兒碰到了很多優秀敬業的老師,他們和我一樣年輕,卻已經取得了很多的成績,這無疑給我的成長起到了很大的促進。

向實踐學習,實踐出真知灼見,實踐長才幹。在學習借鑑中嚐到甜頭,在嚐到甜頭中不斷學習,我大量閲讀各種教育教學雜誌,由看教案發展到看論文,由此我成了學習的好手;然後在不斷學習中不斷實踐,在不斷實踐中不斷反思,思考教學成敗,思考創新教法;接着在不斷反思中不斷總結,在不斷總結中不斷提煉;最後在不斷總結中不斷交流,在不斷交流中不斷昇華。我的教學水平就是這樣慢慢得到進步的。

向孩子學習,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樣的,孩子們的世界有獨特的色彩、旋律和內涵。教師要和他們一起喜怒哀樂,要和他們共同成長,要成為他們中的一分子。我經常抱着一顆非常年輕的心,與他們溝通,去理解他們,才贏得了他們的喜歡和信任。

一本書上講到教師應當有三歷:學歷、經歷和閲歷。我不一定能行遍萬里路,讀遍萬卷書,但我會使自己成為一個永不停止讀書、探索、思考、寫作的人,讓它們成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習慣。“講台上循循善誘,身後留下的,惟有藏書萬卷。”這便是熱愛讀書,積極進取的我的真情告白。

如果汗水可以積攢,我們的黃河將會更長,如果信念可以堆積,我們將樹起另一座泰山。又是在一本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教育家和教書匠的一個最大區別,就是教書匠甘於平凡,而教育家追求卓越。”我想我會選擇追求卓越。儘管我離卓越還相距甚遠,我所做的很微不足道,比我優秀的人還有很多很多,但我一直相信厚積才能薄發,認真的人最接近成功!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

讀《不跪着教書》前是書名的獨特吸引了我,讀《不跪着教書》後是作者對中國小教育問題的真知灼見啟迪了我。該書是著名教育家吳非對一個個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 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現,沒有空洞的説理,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深入透徹,讀完耐人尋味。何謂“不跪着教書”?不跪着教書又該怎麼教書?帶着期待與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它,一邊讀一邊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書中篇篇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一針見血,給人耳目一新,讀後受益匪淺。正如吳非老師的 “序”中説:“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這段話發人深省,由此引出一個話題:不跪着教書,教師怎麼樣做呢?在書中給了我明示:

“不跪着教書”, 教師應該具有高尚的師德情操。

師德是為師之本,是教師的靈魂。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學校裏所做的一切,都應當包含深刻的道德意義。”因此,高尚的師德情操應當成為教師追求的首要目標,而熱愛教育,獻身教育,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則是高尚師德情操的基石。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保持高尚的情操,這才是一個“站直了”的人,一個頭頂天,腳踏實地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的人,一個給與學生快樂與幸福的人,一個能夠感染學生,給與學生良好品德的人,一個永遠讓學生想起來就會含笑於心的人……

“不跪着教書”, 教師應該具備精湛的教研能力。

當一名教師容易,當一名具有精湛的教學能力的教師難,時代在呼喚師德的同時也在呼喚着師能。嫻熟的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學效果的基礎,這個教學能力有些是可以用語言來向別人表述的,有些只能意會。教師的教育對象是正在成長的、具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個體,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在逐步形成,這無疑要求我們要像對待綠葉上的露珠一樣認真精細地善待每一位學生,教師平素的工作一板一眼,要精緻每個環節,細雕每個問題,準確地傳承文明,科學地啟迪智慧,讓受教育者真摯地感悟人生。教師在課堂上的人文意識、專業技能,包括他對學生的態度,和藹可親的面容、親和的語言、一個鼓勵的眼神都能影響學生學習知識的信念。我們的教學任務不是單純教授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學科,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使他們終生受益,這才是我們每位老師的根本所在。更新知識,學會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反思,力求創新,會用現代化手段教學,身心健康,這是師能的呼喚,這更是“站直”的教師的追求所在。

“不跪着教書”, 教師還應與時俱進,永具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時代呼喚創造性人才,創造性人才需要創造教育。未來教育的挑戰,不僅是針對學生,更重要的是針對教師。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創新的能力,將是21世紀教育的寶貴財富。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為了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創新的天地,教師必須十分重視創造性的教學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在引導和啟發學生髮展、創新的同時,自身也要不斷創造新的經驗、新的知識、新的價值,做到在繼承的同時有所超越。經驗誠可貴,創新價更高。有專家説,以前的知識是50年更新一次,而今天每三年就要更新,甚至更短時間。可見多讀書,不斷學習是何等的重要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常教常新,永遠流淌着時代的春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開拓創新便是教學的源頭活水。

“想要學生成為站直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不跪着教書”,意味着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把學生的教育放在首位,人文為本,育人為先,重視道德教育,重視人文教育,重要的是關注人的健康成長。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20

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是一種能讓師生產生快樂的“靈丹妙藥”,從而讓學生喜歡學習,教師喜歡教育教學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説:“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當一種教育為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快樂與幸福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來反對它呢?

奧修把這樣一句話稱為偉大的禱文:“當鞋子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話,給予了我深深的啟迪:腳被忘記,也可以説是腳處於“忘我”狀態,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腳,腳疼了,腳就被時時記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適合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謂適合兒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們只要給了兒童生本教育,他們就會忘我地活動和遊戲,也就是進行忘我的學習,這是一種忘我的境界。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

這樣的課堂不要怕走向杜威的“兒童中心論”,生本教育改革是在東方文化背景下進行的,“東方講究系統的、秩序的儒家文化傳統,這種作為背景的文化,是不可能也不必要抹去的,它會頑強地表現出來,成為教育改革的潛在的穩定的甚至是制衡的力量。由此,我們朝着生本的方向進和體系性的較為徹底的改革,亂不到哪裏去,反而會在獨特的文化背景下結出豐花碩果。”《新基礎教育改革不是“哥白尼式的革命”》中也強調了這樣的觀點,“基礎教育改革不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它不是簡單的將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徹底分離,而是取長補短、相互融合和與時俱進的過程”。美國素來就比較強調兒童個性,推進兒童中心教育當然也是必要的,但卻可能產生較多的問題;然而,“在我們傳統的文化氛圍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如同晴空之見雲霓,會產生優勢互補的效應”。

韓愈也説:“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在生本課堂的討論中,教師會遇到學生提出的許許多多的問題,可能會經常面臨難以回答的情況。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學生能詰難老師,能提出別開生面的問題,乃是我們教學的成功。

書中還談到了生本教育的方法論,即“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以學定教、不教而教”。江蘇洋思中學聞名遐邇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與生本教育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知該校蔡林森校長是否讀過這本書或聆聽過郭教授的報告?洋思中學取得了巨大成功,生本教育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應該説,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教育實踐取得了同樣令人矚目的成績,充分體現了這種理念和教育體系的強大生命力。

反思我們的教育習慣,有太多的“以師為本、目中無生”,也有太多似是而非的“看似以生為本、實則以師為本”的例證。包括學校內部的某些彙報課,包括我自己的某些教研課,當然也包括某些帶頭人、特級上的示範公開課,或多或少過於強調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我不由得想起我們“課程資源開發”小組研究的“核心課程資源——教材的適應性應用策略的研究”子課題,分明也是在適應教師適應學生等角度改變、替換、拓展、重構、自主開發教材,原來一切的適應就是為了學生更自主高效快樂地學習。但願我們在實踐“生本教育”的過程中少走彎路,在彷徨中探索,在摸索中奮進,也在反思中不斷落實和提升我們的“生本”理念。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21

合上張平的《教育的智慧》,書中的一些話語仍在我腦海中迴盪,“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應該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必須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內容給了我很多啟示,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着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思維是智力與智能的核心,他強調要重視各種邏輯思維的發展,既要發展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又要發展他們的形象邏輯思維和動作邏輯思維。在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對於某一道題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種,教師就要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形成求異思維;對於一些定理的歸納,要讓學生自己學會總結,形成求同思維。教師要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觀點,大膽的在課堂上提出有疑問的知識點進行全班討論交流。

一個學生的成才,不僅依賴於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如何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條主要措施,即發展興趣、顧及氣質、鍛鍊性格、養成習慣。從興趣入手,能培養師生感情,提高教學水平。的確是的,在課堂上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相當重要。程頤説過:“教人未見其趣,心不樂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故事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通過多媒體課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實驗中特別重視“勤奮”,並要求實驗班抓住“勤奮”學習的良好性格特徵,養成勤奮的學習習慣。

作為一名教師,把“工作就是服務”落到實處,學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務內容,學生有問必答,有求必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學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導學生,事事為學生做出榜樣。把認真為學生負責作為自己的左右銘,用自己職業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讓“工作就是服務”成為自己的自覺行為,推進到自己的每項工作,讓所有的學生都能享受到應該享受的服務。

作為班主任,要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級管理模式,形成班級強大的凝聚力,讓每位學生都能在班集體這個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師要及時糾正以往的某些錯誤認識,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學治班,明白合理科學的管理對整個教學活動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僅僅是老師約束學生,而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我約束。

總之,讀過這本書之後,讓我領會到了教育也是一種享受、一種智慧,使我從中學到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當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師的感慨和智慧時,有些地方讓我與實際的情況相聯繫,也引發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給我更多的是心靈的淨化和啟迪。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22

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是一種能讓師生產生快樂的“靈丹妙藥”,從而讓學生喜歡學習,教師喜歡教育教學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説:“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當一種教育為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快樂與幸福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來反對它呢?

奧修把這樣一句話稱為偉大的禱文:“當鞋子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話,給予了我深深的啟迪:腳被忘記,也可以説是腳處於“忘我”狀態,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腳,腳疼了,腳就被時時記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適合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謂適合兒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們只要給了兒童生本教育,他們就會忘我地活動和遊戲,也就是進行忘我的學習,這是一種忘我的境界。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

這樣的課堂不要怕走向杜威的“兒童中心論”,生本教育改革是在東方文化背景下進行的,“東方講究系統的、秩序的儒家文化傳統,這種作為背景的文化,是不可能也不必要抹去的,它會頑強地表現出來,成為教育改革的潛在的穩定的甚至是制衡的力量。由此,我們朝着生本的方向進和體系性的較為徹底的改革,亂不到哪裏去,反而會在獨特的文化背景下結出豐花碩果。”《新基礎教育改革不是“哥白尼式的革命”》中也強調了這樣的觀點,“基礎教育改革不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它不是簡單的將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徹底分離,而是取長補短、相互融合和與時俱進的過程”。美國素來就比較強調兒童個性,推進兒童中心教育當然也是必要的,但卻可能產生較多的問題;然而,“在我們傳統的文化氛圍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如同晴空之見雲霓,會產生優勢互補的效應”。

韓愈也説:“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在生本課堂的討論中,教師會遇到學生提出的許許多多的問題,可能會經常面臨難以回答的情況。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學生能詰難老師,能提出別開生面的問題,乃是我們教學的成功。

書中還談到了生本教育的方法論,即“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以學定教、不教而教”。江蘇洋思中學聞名遐邇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與生本教育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知該校蔡林森校長是否讀過這本書或聆聽過郭教授的報告?洋思中學取得了巨大成功,生本教育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應該説,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教育實踐取得了同樣令人矚目的成績,充分體現了這種理念和教育體系的強大生命力。

反思我們的教育習慣,有太多的“以師為本、目中無生”,也有太多似是而非的“看似以生為本、實則以師為本”的例證。包括學校內部的某些彙報課,包括我自己的某些教研課,當然也包括某些帶頭人、特級上的示範公開課,或多或少過於強調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我不由得想起我們“課程資源開發”小組研究的“核心課程資源——教材的適應性應用策略的研究”子課題,分明也是在適應教師適應學生等角度改變、替換、拓展、重構、自主開發教材,原來一切的適應就是為了學生更自主高效快樂地學習。但願我們在實踐“生本教育”的過程中少走彎路,在彷徨中探索,在摸索中奮進,也在反思中不斷落實和提升我們的“生本”理念。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23

首先得承認,這是一本有趣的書。在這個權威缺失的時代,我們沒有必要去為自己創造一個權威。縱觀此書,作者提出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的主要觀點有:

1. 孩子生來存在天賦上的差異。

2. 越早進行早期教育越能激發孩子的潛能,兒童的潛在能力是不斷遞減的。

3. 教育是社會之本,家庭是最好的學校,父母在子女教育問題上有着重大的責任和義務。

4. 要給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5. 環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現在的人並不是不懂得去早期教育,誰不想自己的子女能夠出眾,得到全面的發展呢?但是他們對早期教育的認識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和範圍。大多數家長都有早期教育的觀念,而且很多家長是按照自己的早期教育的方式來進行,但是收效卻並不明顯。為什麼呢?其中書中有部分讓我印象深刻,老威特並沒有因為兒子對畫畫工具產生強烈的興趣而開始決定培養小威特的繪畫才能。而是讓小威特盡情地把玩這些畫畫的工具,並不強迫他去畫,也沒有給他定格成為畫家的目標。有些家長很不解,但是老威特説的一句話對現在的許多家長很受用,也很經典:“真正的藝術是來自於藝術家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的本能衝動。”可以這樣説藝術本質是不可學的,或者説藝術本身是無法學習的,能夠學的只是技術和技巧。

拿什麼讓孩子們終身受益呢?父母一直在尋覓的教育寶典,從何而來?教育是一門藝術!愛因斯坦説過:“孩子生來都是天才,往往在他們求知的歲月中,是錯誤的教育方式扼殺了他們的天才。”此句話道出了早期教育肩負在家長身上的重責!本書作者也説到:“從某種事實來看,天才還是庸才,與其説是由先天的遺傳、稟賦等因素所決定的,莫如説石油後天的環境和教育等因素所決定的。早期教育是一個事實根據。”教育要從早從小開始,早期的教育是黃金時期,不可錯過,同時我也堅信“無論什麼樣的人,上天都必然賜予他一項出類拔萃的才能!”

最後,要指出的,在閲讀本書的過程中,時刻能體會出濃濃的愛意,能體味出一種深沉的人文主義情懷,能體會到"父愛如天空,母愛如大地"的深情厚誼。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希望閲讀過這本書的教師,不僅能把這份深沉的愛獻給自己的子女,同時也能把它獻給廣大的學生。我同時堅信,愛是創造天才的唯一方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yu/rpq3e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