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育心得體會 >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精選23篇)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精選23篇)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 篇1

朱永新是蘇州市副市長,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他著有《中華教育思想研究》、《我的教育理想》等著作。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精選23篇)

拜讀了朱永新先生的著作《我的教育理想》,其中幾句話深深打動了我:“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與無私的奉獻。教育需要詩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義的情懷。教育需要機智,需要把握每一個轉瞬即逝的機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輕的心跳昂奮地工作。教育需要恆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與探索。”我不由得按着書中理想教師的“標準”去叩問自已:我是不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我發現,我對上述問題的回答缺乏信心。於是,在以後的工作中,我一直以這些標準來激勵自己,要求自己,促進自己。

一、理想是我前進的目標。

理想是人們奮鬥的目標,有了它才有了前進的航向。有一則故事:三位砌磚的工人正在工作,有人問他們在做什麼,他們的回答各不相同。一個説“砌磚”,一個説是“賺工資”,而第三個則自豪地説:“我正在創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正是有了這一遠大的理想,後來這個人成了一位著名的建築大師,而另兩位工人則一生默默無聞。

教師從事的工作是為了學生的一生髮展負責,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需要每位教師都為自己設置一個目標,使自己的行為能鎖定在這個目標上,不斷地進行自我挑戰。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我,面對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熱情,追求真理的執着,被深深地感染。我蹲下身子走進他們中間,和他們一起徜徉於學習的海洋,一起採擷智慧的火花,我快樂着孩子的快樂,煩惱着孩子的煩惱,幸福着孩子的幸福。我愛教育事業,因為教育賦予我嶄新的生命;我愛學生,因為學生賜於我無限的動力;我更在乎學生,僅僅因為學生在乎!隨着新課改的到來,我不禁產生困惑:如何上好數學課?帶着困惑,我樂此不疲地追尋着我心目中理想的數學課堂。現在的我心中經常追問,什麼是真正的教育?愛因斯坦説:“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來負擔。”我豁然開朗。因為有了這些追問,才使我的工作和生命更有意義。

二、認真是我工作的態度。

回首這二十多年的工作,我用一個詞概括我的工作態度,那就是認真。認真是一種嚴謹的工作態度,而“態度決定一切”。學生是正在成長的、具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個體,這無疑要求我要像對待綠葉上的露珠一樣認真精細的善待每一位學生。

如何讓學生享受教育,享受語文?課堂是基點,是生命的源泉。一直記得一位名師的話:“用一生的時間去備課!”我感覺到這句話的份量,正是在它的指引下,踏踏實實地鋪展我的教育歷程。我認真學習教育新理念,創造性使用教材,為學生創設富有情趣和挑戰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課堂中時而靜謐無,時而歡呼雀躍,激烈的男女擂台賽總是讓他們忘了下課,即使下課也意猶未盡。在探究學習中,學生愛動腦筋了,會動腦筋了,膽子小的敢上台了,膽子大的儼然一個小老師。他們每一個會心一笑使我欣慰,每一個搖頭皺眉使我不安,促使我深刻反思,及時調整。正因為時刻把學生裝在心裏,才使我堅持上好每一堂課,才使我教學能力得到提高,為學生的生動活潑發展,撐起一方藍天。

認真的人會時時處處都完善細節。教育家烏申斯基説過:作為認真的教師,應懂得:教育無小事,事事為育人;教師無小節,節節皆楷模。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的一切。我一直用它規範自己的言行,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在與學生交往中我用一雙認真的眼睛,對待學生成長中的問題,見微知著,及時指點,對於成長中的亮點,善於捕捉,及時鼓勵。

三、學習是我進步的階梯。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學會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是教師最緊迫的任務。勤於學習,充實自我,這是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基礎。向書本學習,向同事學習,利用網絡學習,向實踐學習,向孩子學習,是我學習的法寶。

向書本學習,博覽羣書。一本好書像一艘船,能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無限廣闊的海洋。教育名人薛瑞萍説:“教書的人啊,自己先就不讀書,這可怎麼得了!”所以,我要求自己用有限的時間“讀”最多的書,用眼睛用耳朵,用雙手,用心靈……我讀教育名著,讀到了蘇霍姆林斯基、馬卡連珂、杜威、陶行知、魏書生……大教育家偉大的理想閃爍着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年輕的心;我讀教育報刊,讀到了優秀教育理念和教學設計,它們是我工作的好幫手,形影不離的好夥伴;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學修養、道德素養,所以經典的文學名著更不應該束之高閣,而成為我們平時經常享受的精神食糧。

利用網絡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熟練的運用計算機獲取、傳遞和處理信息。記得我最早接觸的是人教論壇,在那兒碰到了很多優秀敬業的老師,他們和我一樣年輕,卻已經取得了很多的成績,這無疑給我的成長起到了很大的促進。

向實踐學習,實踐出真知灼見,實踐長才幹。在學習借鑑中嚐到甜頭,在嚐到甜頭中不斷學習,我大量閲讀各種教育教學雜誌,由看教案發展到看論文,由此我成了學習的好手;然後在不斷學習中不斷實踐,在不斷實踐中不斷反思,思考教學成敗,思考創新教法;接着在不斷反思中不斷總結,在不斷總結中不斷提煉;最後在不斷總結中不斷交流,在不斷交流中不斷昇華。我的教學水平就是這樣慢慢得到進步的。

向孩子學習,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樣的,孩子們的世界有獨特的色彩、旋律和內涵。教師要和他們一起喜怒哀樂,要和他們共同成長,要成為他們中的一分子。我經常抱着一顆非常年輕的心,與他們溝通,去理解他們,才贏得了他們的喜歡和信任。

一本書上講到教師應當有三歷:學歷、經歷和閲歷。我不一定能行遍萬里路,讀遍萬卷書,但我會使自己成為一個永不停止讀書、探索、思考、寫作的人,讓它們成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習慣。“講台上循循善誘,身後留下的,惟有藏書萬卷。”這便是熱愛讀書,積極進取的我的真情告白。

如果汗水可以積攢,我們的黃河將會更長,如果信念可以堆積,我們將樹起另一座泰山。又是在一本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教育家和教書匠的一個最大區別,就是教書匠甘於平凡,而教育家追求卓越。”我想我會選擇追求卓越。儘管我離卓越還相距甚遠,我所做的很微不足道,比我優秀的人還有很多很多,但我一直相信厚積才能薄發,認真的人最接近成功!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 篇2

最近,拜讀了蘇州大學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一書,深為其思想之深邃、理念之新穎、見解之獨到而折服。朱教授在這本書中指出“要想具有人文情懷,讀書顯得尤為重要。一個不讀書的人,不可能有人文情懷,要培養人文精神,首先要從接受人類文明的最精華的東西——書開始入手。”

近年來,在和學生讀書共勉、互相增益的過程中,我時時體驗着讀書帶給自己的充實和愉快,也深切地感悟到讀書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有人説:“書中自有精神食糧,書中自有生命質量,書中自有美德滋養。”由此可見,讀書對於培養、充實、提升人文精神不可或缺,概括起來講,讀書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有如下三個方面的作用:

一、讀書,讓學生視野開闊。開學伊始,我與學生相約:本學期老師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同學們進行讀書競賽,新學期誰讀的書多,誰的讀書筆記寫得最棒,誰就是讀書狀元。説讀就讀,從我做起,率先垂範。輪到我的早讀課,我總是早早地來到教室,打開自己鍾愛的書讀上幾頁,待學生們到齊了,再上早讀課;語文閲讀課,更是我們師生讀書的最好時光;語文活動課成了我們推薦好書、朗讀美文和交流讀書體會互動課;閒暇時,我們互相交換好書。一學期下來,我班的一批“小書蟲”除了讀少兒版的中國古典小説四大名著外,還讀了《我要做好孩子》、《我要當升旗手》、《徐悲鴻一生》、《冰心散文》、《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書。讀的書多了,他們的視野明顯開闊了,習作水平有了長足進步,談吐也變得高雅。學生身上洋溢的濃濃書香氣讓人不由得聯想起來“腹有詩書氣自華”名句來。

二、讀書,使學生精神充實。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以及《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等書中,十分強調要豐富學生的生活興趣,那麼這樣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擔心。因為他沒有時間和精力更沒有舉趣去從事不健康的活動,已被健康的情趣所充實和包圍了。書,是孩子們最好的精神食糧。本學期,我又和學生們一起讀了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曹文軒《草房子》、嚴文井的《小溪流的歌》、以及《哈佛女孩劉亦婷》等書。我明顯地感覺到那些愛讀書的孩子的精神世界充實且豐富了。他們此同齡的孩子更懂得愛、懂得寬容、懂得珍惜時間、懂得誠信的重要、懂得父母的艱辛、懂得老師的用心良苦,懂得生活的美好、懂得友誼的珍貴……

三、讀書,令學生志向遠大。學生具有遠大的志向是其將來成功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志向,之於人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志向遠大的學生,他的生活一定是充實而有意義的,他的進步就會插上奮鬥不息的翅膀。那麼,對於一個國小四年級學生而言,志向從何立起?單憑家長和老師的幾句説教遠不如引導他們讀幾有關志向者的書見效。哥德説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為此,我推薦《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諾貝爾獎百年英傑李政道》、《居里夫人》、《愛因斯坦》、《牛頓傳》等書給學生讀,讓他們在書中與志向遠大的偉人對話,受其薰陶從而逐步確立自己的遠大理想。有了志向,才有明確的奮鬥目標,才有實現目標的堅忍不拔,因而也才有成功的可能。我真誠的希望我的學生們今後都能在自己遠大志向的引領、鼓舞下,經過不懈地努力,一步步走向輝煌的明天。

由此可見,多讀好書的孩子,其視野必然開闊,其精神必然充實,其志向必然遠大。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説,並引薦學生多讀些有益的書,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尤為重要。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當所有的學校都有人文精神的時候,我們的社會就有正氣,就充滿希望。”古人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裏,我們不妨説培養人文精神,始於讀書

然而,十分可悲的是,願意讀書,每天都堅持讀書的教師少之又少,簡直可用鳳毛麟角來形容了。

顯然,目前要想讓教師們在教學之餘回到書桌前讀書,關健恐怕不是在告訴教師們讀書如何重要,更不是告訴教師們應當如何讀書,而是要設法激發教師們的內在的閲讀動力。這就猶如要想學生認真學習,教師必須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一樣。

我們有必要對教師的職業特點作一個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一、教師們每天都在規範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質量目標和考核指標(這些質量目標和考核指標有些是不及實際和蠻不講理的),老師們被逼得喘不過氣來,只好整天在領導“強化質量意識”的喊叫聲中,把自己的弦繃得緊緊的。教學方法陳舊,加班加點,題海戰術,犧牲時間和體力和學生“同歸於盡”,什麼創新精神,什麼創造能力都統統見鬼去吧!

二、教師狹隘地生活着。每天從家到學校,從學校到家,兩點一線,周而復始,漸漸形成了不變的生活軌跡。雖説這樣的生活彷彿遠離了社會的喧囂和浮躁,但又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校園的陳腐和慵懶。我們心不甘情不願地看守着自己狹隘的生活,讓自己變得更加廣博似乎根本就事不關己了。

那麼,怎樣讓教師願意讀書?

最根本的途徑當然是從制度上提高優秀教師的社會地位。如果我們確信讀書是優秀教師必須經歷的成長途徑,那麼我們首先就要使更多的教師願意成為優秀教師,願意為此而努力。

讓教師體驗到讀書的歡樂也是有效的途徑之一。教師畢竟是精神文明的創造者,教師的精神生命也需要發展、事業需要成功。因此,如果能夠讓教師從讀書中體會到歡樂,那麼教師也會逐步地重拾書籍,回到書桌前來的。有針對性地讀書是最能體驗到讀書的歡樂的。

以上為王小娣寫的讀書體會。目前社會上教師的地位在精神方面很高很高了。如果我們的工資全國統一發,規定每個月五仟元保底,對教學效果好的進行重獎,我想每個教師更會珍惜這個職業。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 篇3

在我的教育教學思想中,所思考的就是學校、教師、學生三個主體,定位什麼樣的學校,培育什麼樣的教師,培養什麼樣的學生關係到學校教育的成敗。我認為,學校應該是樂園型的,孩子們樂學,老師們樂教,在這樣的環境中,人人都感覺到温暖,個個都神采奕奕,每一個細節都充滿活力,充滿激情,充滿愛心,充滿笑容。教師應該是學習型的,在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裏,學習是第一位的,而帶動學習氛圍形成的主要是教師,教師的正面影響力對孩子而言是巨大的,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才能跟得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才能讓孩子們在不斷更新的知識海洋裏暢遊。學生應該是自主型的,主動的獲取,自主的選擇,有主見的學習,在孩子們眼睛裏能看到閃動的靈性,在孩子們臉上能看到滿足的笑容。所以,我提出了打造和諧純淨的樂園型學校、輕負高效的學習型教師、樂學高能的自主型學生的目標,這9個詞來既是我們所追求的方向,也是不斷衡量、對照、總結、提升的辦學標準。下面我用3個關鍵詞來詮釋我的教育教學思想:

關鍵詞一:和諧

學校教育最重要的問題是教育環境問題,我們常説的學校風氣就是教育環境的主要體現。在這一問題上,我主張用和諧一詞來概括。和諧是學校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因此,我在20xx年提出了“家園”的辦學理念,把打造師生共有的精神家園作為學校全面成長的基礎。

家園所體現的就是一種和諧,學校、家庭的和諧,學生、教師的和諧,教師之間、學生之間的和諧。這種和諧的關係需要一個具化性的載體,那就是家園,在家園的詮釋上,我確定了三個更加具體的目標方向,家園教育、家園文化、家園精神,把感恩、承擔、分享的育德教育和表達、思考、創造的育智教育作為家園教育的核心內容,把愛的文化、美的文化、情的文化作為家園文化的核心內容,把無私奉獻、勇於擔當、團結合作作為家園精神的核心內容,形成明確的辦學理念,指導學校工作統一思想,明確方向,勁往一處使,形成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

關鍵詞二:實用

我們培養的人才,最重要的不是現在能考多少分,更重要的是將來孩子的發展走向,我們應該把教育的眼光放得長遠,今天的教育是為了明天的成才,這也是我們實施教育的目標和方向。首先應該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而孩子們將來能夠在社會立足、能夠不斷髮展的基本能力我認為就是三個:表達、思考和創造能力,表達是人與人交往、合作、溝通的必備素質,也是呈現、釋放、展示的基本條件,國小階段是人表達能力發展的基礎階段,應該在各科教學中都要進行培養;思考是一個人做出選擇和判斷而付諸於行動的前提,也是一個人以上中作重要的基本素質;創造能力則是緊跟時代發展,不斷髮展自我,實現人生價值的必備素質,我覺得,我們應該從小就有意識培養孩子們的這三種素質。也許我們所需要的素質很多,但是我們更應該清楚看到孩子們所需要的核心素質,所謂花多不豔,我們關注的多了反而都不會精緻,因此,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所側重,有所明確,更好的為孩子將來的發展服務。

關鍵詞三:規範

孩子的成長,最重要的是興趣和習慣,興趣需要保護,需要我們創造培育學生興趣的空間,習慣需要養成,需要我們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工作體系環境,所以,學校教育很重要的就是做事情的規範,也就是一個依賴的標準,學校的管理需要一個標準,教師的教育教學需要一個標準,學生的學習、活動、生活,也需要一個標準,如果我們按照標準去實施教育教學工作,孩子們的興趣就能得到培育和保護,孩子們的學習生活習慣就會健康的養成。

我覺得,規範一方面是一種條文式的規定,反映到實際就是學校的規章制度體系,另一方面則是一種體系化建設,讓學校工作的每一個方面都能夠形成一個系統,一種體系,一個良好的工作習慣,一種自動運行的機制,學校這個大系統就能自動健康的運行,我們的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就能夠自覺自願的接受良好的訓練,得到健康的發展。

制度化建設,我覺得包括制度、規範、辦法三個層面,制度是具有約束力的,學校這樣的環境,更多體現的是人性化的教育,在於引導,允許犯錯,不易用太多的制度去約束,我更傾向於制定規範,就是告訴孩子們對與錯、好與壞、醜與美、從小建立起道德的標準,引導孩子們在不斷自我判斷、自我修正的基礎上規範自己的言行,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體系化建設則是趨向於工作的習慣,在學校,德育體系、教學教研體系、藝術教育體系、文化建設體系、學校管理體系是主要的內容,在各個體系中,又要形成多個系統,就德育體系而言,就要形成德育培育系統,讓德育教育者能不斷更新知識和方法,不斷增加教育的技術含量;德育活動系統,從班隊會、大型活動、常態活動等方面形成相對穩定的活動內容、活動形式,避免各種變化對活動效果的干擾;德育媒體系統則是一種宣傳表揚、承認肯定、正面引導的有效手段,相對固定的專題、形式、選題方向、宣傳取向都是這一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德育評價系統更是弘揚正氣、健康行為的重要方面。

也許用這樣短短的時間難以把我20多年來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表達全面,但只要抓住核心、具化內容、科學操作、長效堅持,我們的教育理想一定會成為自己教育人生中開得最豔的鮮花。 《我的教育理想》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 篇4

最近,拜讀了蘇州大學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一書,深為其思想之深邃、理念之新穎、見解之獨到而折服。朱教授在這本書中指出“要想具有人文情懷,讀書顯得尤為重要。一個不讀書的人,不可能有人文情懷,要培養人文精神,首先要從接受人類文明的最精華的東西——書開始入手。”

近年來,在和學生讀書共勉、互相增益的過程中,我時時體驗着讀書帶給自己的充實和愉快,也深切地感悟到讀書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有人説:“書中自有精神食糧,書中自有生命質量,書中自有美德滋養。”由此可見,讀書對於培養、充實、提升人文精神不可或缺,概括起來講,讀書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有如下三個方面的作用:

一、讀書,讓學生視野開闊。開學伊始,我與學生相約:本學期老師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同學們進行讀書競賽,新學期誰讀的書多,誰的讀書筆記寫得最棒,誰就是讀書狀元。説讀就讀,從我做起,率先垂範。輪到我的早讀課,我總是早早地來到教室,打開自己鍾愛的書讀上幾頁,待學生們到齊了,再上早讀課;語文閲讀課,更是我們師生讀書的最好時光;語文活動課成了我們推薦好書、朗讀美文和交流讀書體會互動課;閒暇時,我們互相交換好書。一學期下來,我班的一批“小書蟲”除了讀少兒版的中國古典小説四大名著外,還讀了《我要做好孩子》、《我要當升旗手》、《徐悲鴻一生》、《冰心散文》、《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書。讀的書多了,他們的視野明顯開闊了,習作水平有了長足進步,談吐也變得高雅。學生身上洋溢的濃濃書香氣讓人不由得聯想起來“腹有詩書氣自華”名句來。

二、讀書,使學生精神充實。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以及《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等書中,十分強調要豐富學生的生活興趣,那麼這樣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擔心。因為他沒有時間和精力更沒有舉趣去從事不健康的活動,已被健康的情趣所充實和包圍了。書,是孩子們最好的精神食糧。本學期,我又和學生們一起讀了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曹文軒《草房子》、嚴文井的《小溪流的歌》、以及《哈佛女孩劉亦婷》等書。我明顯地感覺到那些愛讀書的孩子的精神世界充實且豐富了。他們此同齡的孩子更懂得愛、懂得寬容、懂得珍惜時間、懂得誠信的重要、懂得父母的艱辛、懂得老師的用心良苦,懂得生活的美好、懂得友誼的珍貴……

三、讀書,令學生志向遠大。學生具有遠大的志向是其將來成功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志向,之於人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志向遠大的學生,他的生活一定是充實而有意義的,他的進步就會插上奮鬥不息的翅膀。那麼,對於一個國小四年級學生而言,志向從何立起?單憑家長和老師的幾句説教遠不如引導他們讀幾有關志向者的書見效。哥德説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為此,我推薦《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諾貝爾獎百年英傑李政道》、《居里夫人》、《愛因斯坦》、《牛頓傳》等書給學生讀,讓他們在書中與志向遠大的偉人對話,受其薰陶從而逐步確立自己的遠大理想。有了志向,才有明確的奮鬥目標,才有實現目標的堅忍不拔,因而也才有成功的可能。我真誠的希望我的學生們今後都能在自己遠大志向的引領、鼓舞下,經過不懈地努力,一步步走向輝煌的明天。

由此可見,多讀好書的孩子,其視野必然開闊,其精神必然充實,其志向必然遠大。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説,教師多讀些書不斷充實自己,並引薦學生多讀些有益的書,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尤為重要。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當所有的學校都有人文精神的時候,我們的社會就有正氣,就充滿希望。”古人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裏,我們不妨説培養人文精神,始於讀書

今天的教師為什麼要讀書,已經無需講太多的大道理了。因為社會各界對我們所從事的職業和對我們自身的要求都越來越高了;因為新課程改革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因為教師專業發展別無他途。——任何一條理由都要求教師必須讀書,讀萬卷書。

然而,十分可悲的是,願意讀書,每天都堅持讀書的教師少之又少,簡直可用鳳毛麟角來形容了。

顯然,目前要想讓教師們在教學之餘回到書桌前讀書,關健恐怕不是在告訴教師們讀書如何重要,更不是告訴教師們應當如何讀書,而是要設法激發教師們的內在的閲讀動力。這就猶如要想學生認真學習,教師必須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一樣。

我們有必要對教師的職業特點作一個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一、教師們每天都在規範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質量目標和考核指標(這些質量目標和考核指標有些是不及實際和蠻不講理的),老師們被逼得喘不過氣來,只好整天在領導“強化質量意識”的喊叫聲中,把自己的弦繃得緊緊的。教學方法陳舊,加班加點,題海戰術,犧牲時間和體力和學生“同歸於盡”,什麼創新精神,什麼創造能力都統統見鬼去吧!

二、教師狹隘地生活着。每天從家到學校,從學校到家,兩點一線,周而復始,漸漸形成了不變的生活軌跡。雖説這樣的生活彷彿遠離了社會的喧囂和浮躁,但又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校園的陳腐和慵懶。我們心不甘情不願地看守着自己狹隘的生活,讓自己變得更加廣博似乎根本就事不關己了。

三、教師們重複地生活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今天的你我還在重複昨天的故事。機械地重複使我們內心深處產生了一種惰性,甚至是職業的倦怠。讀書苦,讀書忙,讀書有個啥用場?

四、教師們忙碌地生活着。備課,批閲作業,還有其他的各種中心工作需要完成。我們已經分不清八小時以內和八小時以外了。另外,成家後,還有許多的柴米油鹽的生活瑣事纏身,真是讓人感覺好累好累。唉!

面對着當下我們教師的生存生活方式,我們要創設這樣一個前提:讓教師願意讀書。

創設這個前提,不是説説就可以行得通的。所謂強按牛頭不喝水。但這確實又是一件極為關健的事。可以這樣認定,什麼時候教師們發自內心地想讀書了,我們的教學改革,我們的教學質量,我們的教育對象就都有了希望。

那麼,怎樣讓教師願意讀書?

最根本的途徑當然是從制度上提高優秀教師的社會地位。如果我們確信讀書是優秀教師必須經歷的成長途徑,那麼我們首先就要使更多的教師願意成為優秀教師,願意為此而努力。

讓教師體驗到讀書的歡樂也是有效的途徑之一。教師畢竟是精神文明的創造者,教師的精神生命也需要發展、事業需要成功。因此,如果能夠讓教師從讀書中體會到歡樂,那麼教師也會逐步地重拾書籍,回到書桌前來的。有針對性地讀書是最能體驗到讀書的歡樂的。

以上為王小娣寫的讀書體會。目前社會上教師的地位在精神方面很高很高了。如果我們的工資全國統一發,規定每個月五仟元保底,對教學效果好的進行重獎,我想每個教師更會珍惜這個職業。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 篇5

雖然今年的夏天炎熱異常,但是無法抵擋老師們學習的熱情,先是完成了遠程繼續教育,然後又趁休息時間拜讀了朱永新老師的《我的教育理想》,趁熱打鐵我就來談談我的讀後感受。

《我的教育理想》這本書給老師們描述的是一個宏觀的教育理想,談到了對老師、校長、學生、甚至是家長的一個理想的描述,要求學生、老師、校長應該是怎樣去做,給了大家一個目標與框架,這本書也給出老師、校長要努力的辦法與方向:

首先我來談談理想的老師,他們應該是胸懷理想,富有激情和詩意;自強自信,不斷自我挑戰;善於合作,富有人格魅力;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堅韌、頑強,不怕挫折。這樣的老師不僅僅是一個優秀的老師,還是社會中一個優秀的個體,如果老師們能富有這樣的品質那麼何愁教育水平提不上來呢?

我心中的老師是應該有大格局的人,他們不僅僅只注意學生的成績,他們還能目光長遠,給孩子們指出發展的方向;我心中的老師是有自己教育風格的老師,他們不僅會給孩子們講知識,還能通過自己的魅力讓孩子建立學習的興趣;我心中的老師是有心的人,他們不僅僅會口吐蓮花,還能寫教育日記、教育敍事鑽研自己所做的工作;我心中的老師不僅是苦心詣旨、嘔心瀝血工作的人,還是愛讀書、愛運動、有自己的課餘生活,把自己的人生過的充實有趣的人,因為只有這樣的老師才會給學生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然後我來談談理想的校長,從某種意義上説,一個校長就是一所學校。一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理想中的校長應該具有奉獻精神和人文關懷;珍視學校的名譽;追求人生理想和辦學理念,具有獨特辦學風格;胸懷寬廣,富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善於協調關係,能調動一切力量發展學校;重視教育科學研究;注重為教師提供發展平台,挖掘教師潛能;注重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和濃厚的文化氛圍。

宋代張載説:“志大則才大,事業大;志久則氣久,德行久。”只有志向遠大,品德才會完美。老師與校長應該有“共同願景”,要讓全體師生都知道,踏踏實實的去追求,整個學校才有了活力,活力應是校長點燃的,朱老師有一個建議就是讓中國學校的校長也可以長時間任職,這樣他們制定的共同願景才能一直堅持下去並逐步實現,我也覺得有道理。

其次,我來談談我理想中的學生,天底下最遼闊的是天空和大海,而比天空和大海更遼闊的是人的心靈,所以學生們應該是品行端正,熱愛生活,富有理想,朝氣蓬勃;積極進取,敢於創新,富有獨特見解和思想;自強自信,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永不低頭;讀後感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廣泛的興趣愛好和一定特長;善於與人合作,善於與人相處;勤于思考,有豐富的想象,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其實,我倒認為我理想中對學生的要求也符合對老師要求,一個社會中存在的個體就應該順應社會的要求,不斷努力進取,想起了毛主席的話,貴有恆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人生貴在堅持!

最後,我來談談我理想中的家長,雖然把它放在最後談,其實家長才是對孩子的人生中有最重要影響的。對於社會中個體對老師和學生要求的品質同時適用於家長身上,身教重於言教,只有家長自身做到的事情才可以要求自己的孩子,才有説服力,打鐵還需自身硬。

對於家長教育孩子的要求還有這些,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讓孩子輕鬆、自由、愉快地成長;善於挖掘孩子的潛能,培養孩子的特長,對於這一點我有想法,學生在學校中的學習都是制度化的,統一的缺乏的就是特長,這一點不能寄希望學校發掘,學校學生太多老師們難以發現每個孩子的特長,這個需要家長在生活中發掘孩子的特長並且培養起來,讓孩子有多種興趣不要打擊他,然後在孩子的日益成長過程中發現他最擅長的然後專注學習,相信培養出的孩子肯定出類拔萃,然後家長還應該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對待孩子,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龍應台説,每個孩子來到世界上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來陪伴家長們成長的。所以家長們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在孩子身上,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平等的家庭氛圍,你可以不支持他的觀點,但應該尊重孩子説話的權利,讓你的孩子敢説敢幹,而不是唯唯諾諾的乖寶寶。

恩格斯曾經講過,一個人最大的發展境界,是能夠有最多的閒暇時間從事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整個暑假雖然沒有上課教學,但我覺得這是我給養的最佳時刻。當一名人民教師是我人生中最樂意從事並願意為之奮鬥終身的職業!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 篇6

當我們埋頭去課程,教學,乃至於許許多多的細枝末節的教育教學工作時,很少有人抬着望一望教育的星空,認真想一想我們究竟要往何處去,教育的目的究竟是為什麼。這些教育最本原的問題,人類那些最偉大的哲學家(同時也是教育家)始終在思考,卓越的哲學家、教育家懷特海的思考,尤其應該給予敬意。

懷特海是機械死板的考試製度的堅決的反對者,他認為,支離破碎的知識、信息與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毫不相干,教育不是傳授僵死的知識,而是教人們如何掌握知識的藝術,讓知識充滿活力,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問題。我們是在與人的大腦而不是與僵死的物質打交道。喚起學生的求知慾和判斷力,以及控制複雜情況的能力,使他們在特殊情況下應用理論知識對前景作出展望——所有這些能力不是靠一條體現在各科目考試中的固定規則所能傳授的。因此他主張,要根除各科目之間那種致命的分離狀況,教育只有一個主題,就是五彩繽紛的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這是一個宏大而又難解的問題。身為一個一線教育工作者,讀完懷特海的作品後,不禁被深深地觸動了。之前並沒有深思過的這個問題,也時常在腦海中盤旋。

韓愈的《師説》一文將教師的功能定位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幾乎成為了我國關於教師的傳統認識。教師教育的目的就是傳授聖人的學説,解答疑難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學者,教書往往是無組織的行為,他們對世界對知識的認識很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在傳授的過程中自然而然也帶着個性的烙印。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教育由為少數人服務的、高水準的職業演變成了為公眾服務的機構。教師的職責不再是想教什麼就教什麼,因材施教也因為條件的原因幾乎得不到實現。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發生改變呢?懷特海認為教育不僅僅是來促進發育,他更讚揚理智的卓越。把教育看做生長,就是希望通過教育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地發展,而不是把知識等外在的東西灌輸進一個容器。蘇格拉底早就提出,求知是每個人靈魂裏固有的能力,並用瞎子作比來嘲笑當時宣稱能把靈魂裏原本沒有的知識灌輸進去的所謂智者們。這就是反對用狹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然而,人們總是要給生長設定一個外部的目的,例如將來適應社會,謀求職業,出人頭地等等,壓着孩子朝這類目的努力,否則彷彿生長、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義。這位英國的哲學家、數學家、教育家,在看待教育上的兩條戒律(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所教科目務須透徹”)時,是抱有置疑的態度的。他認為在眾多的科目中選擇一小部分進行教授,會導致學生被動地接受不連貫的思想概念,會沒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閃爍。由此可見,教育的功利性是應該被淡化的,應更多地着眼於個體的發展,從人本化角度來考慮,反對向學生灌輸知識,反對讓“校外考試”扼殺了文化的精華。

事實上,以往的應試教育正被這隻“校外考試”的無形的手操縱着,師生們為了絲毫的分數之爭全心全意地死記硬揹着那些“無活力的概念”,真是可悲至極。教育全力做的事,竟是以適應現實為目標來塑造學生。蒙田説過,學習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豐富自己。學習是為了發展個人內在的精神能力,從而在外部現實面前獲得自由。同時,也正是獨立的人格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對改變現實起到偉大的作用。如果只是為了適應現在,社會的發展又靠什麼去完成呢?懷特海反對教育中無活力的概念,其實就是反對為應試而去學習的做法。帶着這樣的目的去學習是不可能真正學“好”的。記得有次在課上和孩子們提到中國台灣問題,對這個當前的熱點,孩子們也知道一二。但大多數只知道,為了領土主權,所以我們必須收復中國台灣,而且到時可能會干涉我們的,無非就是美國這個世界好事者。這讓我想起了曾看過的一篇文章,在採訪的日本中學生中,大多數學生認為中日戰爭還會再次爆發,而時間,很可能是在大陸收回中國台灣以後。因為海峽是日本的運輸生命線,一旦失去,會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且不從中來談什麼日本的侵略性,就看日本學生在考慮問題的時候,真正地把地理、歷史及當前的國家經濟等問題都聯繫在了一起。不禁感慨,我們的中學生還是單純地把知識當成一門課程,當作一個分數來學習,完全忽略了各個科學領域之間的相關性,更別提用它們來認識所處的世界,並極力地去改變它了。

所以,在素質教育轟轟烈烈地被推行開來的今天,我們更要去考慮教育的目的。如果教育工作者沒有辦法從思維上更新觀念,不能從根本上革新教育,那會如懷特海所説“從一種形式主義陷入另一種形式主義,從一團陳腐呆滯的思想陷入另一團同樣沒有生命的思想中。”新課改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學。教師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傳遞者的角色,而是通過花費更多的時間來判斷學生的需要,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推動和鼓勵學生自主地進行知識的探索。教育的目的也許無法簡單地明示,但作為教師,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學生對於生活的靈感、感悟和創造,“使學生通過樹木而見到森林”。

“教育是一個一分鐘一分鐘、一小時一小時、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細節的過程。不存在一條由燦爛的概括鋪成的空中過道通往學問的捷徑。”教育的目的到底為何,需要我們在每次的教學過程中去思考;激活學生對一切的感悟和創造,需要我們盡最大的努力去培養和引導。這樣,教學才不會陷入程序化、機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終充滿着鮮活的生命力。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 篇7

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是一種能讓師生產生快樂的“靈丹妙藥”,從而讓學生喜歡學習,教師喜歡教育教學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説:“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當一種教育為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快樂與幸福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來反對它呢?

奧修把這樣一句話稱為偉大的禱文:“當鞋子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話,給予了我深深的啟迪:腳被忘記,也可以説是腳處於“忘我”狀態,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腳,腳疼了,腳就被時時記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適合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謂適合兒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們只要給了兒童生本教育,他們就會忘我地活動和遊戲,也就是進行忘我的學習,這是一種忘我的境界。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

這樣的課堂不要怕走向杜威的“兒童中心論”,生本教育改革是在東方文化背景下進行的,“東方講究系統的、秩序的儒家文化傳統,這種作為背景的文化,是不可能也不必要抹去的,它會頑強地表現出來,成為教育改革的潛在的穩定的甚至是制衡的力量。由此,我們朝着生本的方向進和體系性的較為徹底的改革,亂不到哪裏去,反而會在獨特的文化背景下結出豐花碩果。”《新基礎教育改革不是“哥白尼式的革命”》中也強調了這樣的觀點,“基礎教育改革不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它不是簡單的將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徹底分離,而是取長補短、相互融合和與時俱進的過程”。美國素來就比較強調兒童個性,推進兒童中心教育當然也是必要的,但卻可能產生較多的問題;然而,“在我們傳統的文化氛圍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如同晴空之見雲霓,會產生優勢互補的效應”。

韓愈也説:“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在生本課堂的討論中,教師會遇到學生提出的許許多多的問題,可能會經常面臨難以回答的情況。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學生能詰難老師,能提出別開生面的問題,乃是我們教學的成功。

書中還談到了生本教育的方法論,即“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以學定教、不教而教”。江蘇洋思中學聞名遐邇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與生本教育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知該校蔡林森校長是否讀過這本書或聆聽過郭教授的報告?洋思中學取得了巨大成功,生本教育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應該説,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教育實踐取得了同樣令人矚目的成績,充分體現了這種理念和教育體系的強大生命力。

反思我們的教育習慣,有太多的“以師為本、目中無生”,也有太多似是而非的“看似以生為本、實則以師為本”的例證。包括學校內部的某些彙報課,包括我自己的某些教研課,當然也包括某些帶頭人、特級上的示範公開課,或多或少過於強調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我不由得想起我們“課程資源開發”小組研究的“核心課程資源——教材的適應性應用策略的研究”子課題,分明也是在適應教師適應學生等角度改變、替換、拓展、重構、自主開發教材,原來一切的適應就是為了學生更自主高效快樂地學習。但願我們在實踐“生本教育”的過程中少走彎路,在彷徨中探索,在摸索中奮進,也在反思中不斷落實和提升我們的“生本”理念。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 篇8

教育的魅力首先在於教育是一種生活,是一種蓬勃向上、鍥而不捨的精神。一個教師如果認定自己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認定教師這個職業,其出發點與歸宿都是“學生的成長”,能夠像於漪老師那樣“把學生放在自己心中”,能夠使自己教師職業的價值與樂趣體現在“教師也生活在學生心中”,那就真能夠像她那樣“魅力無窮”,在教育中“用生命歌唱”。

教師的教育魅力給予學生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如積澱知識、發展思維、形成人格等等,都有極大的意義。但與傳統教師相比,現代教師教育魅力給予學生的影響,最為獨特之處則應當是激發他們探求真知的熱情,培育他們探求真知的精神。 每個人都有好奇心,都有求知慾。教育不僅要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更要保護、發展這種好奇心與求知慾。如果這種好奇心與求知慾已沉睡,就應喚醒、激發學生求知的熱情。這是現代教育的重要思想,這種教育思想是現代也只有在現代才普及的。

中國傳統教育中,雖也倡導“格物致知”,但總的來説這方面是非常欠缺的,特別是進入科舉時代,只為聖人立言,基本沒有了“致知”。現代教育一百年,從學習西方分科教育開始,到今天基礎教育要求全面落實基礎型、拓展型、研究型課程,這裏就隱含了“激發學生求知熱情”這個現代教育主題。從這個角度説,所有的現代教師,他們的課堂都散發着“激發學生求知熱情”的教育魅力。確實,在今天,即使是一位普通教師的普通課堂,也散發着這樣的魅力。

熱愛一個學生就等於塑造一個學生,而厭棄一個學生無異與毀壞一個學生。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花十年的時間將一個有偷竊習慣的學生培養成一名成功的農莊主席。尤其是那些家庭有特殊變故的學生,我們要用真誠的交流,熱情的鼓勵,耐心的幫助,讓這些孩子在愉快的情感體驗中接受教育。作為一名教師,的確要有一種高度的責任感。一名優秀的教師,應該是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之外,更多些再多些愛心、熱情、信心、勤奮和責任。

我知道我不僅肩負着每一個學生學習的責任,在學習態度及他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方面也需要我不停的引導。生活上學生喜歡問老師各式各樣的問題,不僅是學習上的,生活上的還是課外知識方面的,因為學生是最信任老師的,所以教師更要做到細心、耐心,因為我們在平時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將直接影響他們的行為。教師工作具有很強的示範性,而學生又有一種特殊的向師性,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由此我們老師的責任和使命就要建立在自身的一言一行中。我們老師要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小至辦公桌上一本書的放置,教室內書寫完畢的一個小粉筆頭的處理,大到對社會對國家的態度和言語都會影響的學生,所以我們要以高尚的師德感染學生;以豐富的學識引導學生;以博大的胸懷愛護學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親其師而信其道。

教師的工作是有不同的應對能力的,班級裏學生的性格不同,學習方法不同,老師教育的方法也不一致,對待性格比較膽小靦腆的學生,就應該多給他們一些表揚和鼓勵,讓他們積極參與班集體裏的活動,多給他們展現自我的機會,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與恆心。對學生的關注要持之以恆,對做得好的要給予恰如其分的表揚和鼓勵。要有耐心,不要怕反覆,作為老師要有一股韌勁,要有恆心。要在老師的期待中讓學生學會自愛,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對自己充滿希望讓他們走出自卑,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能力,變得有自信,那麼從任何事情上就會積極主動起來,就會表現的大膽,敢説敢做了。

只有以深沉之博愛和負責之態度來面對工作,才會將教師做到極致,教師就不僅是一個職業,也不僅僅是一門專業,而是充滿樂趣和藝術的事業。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還要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教師要走在學生的前面,努力學習,儘快適應時代發展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此外好要努力創新,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在短時間內出高效率。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找到適合於每個班級、每個教師、每個學生的最優教學方法,並形成自己的特色與風格。

教師肩負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教書育人是我崇高的使命,一直以來,人們對教師的評價都很高,有人説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有人説教師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有人説教師甘為人梯,默默耕耘;有人説教師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還有人説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在職業,我對這份職業有極高的熱情,真正的愛學生,喜歡傾聽學生。 “責任”就是要做分內應做的事。不同的崗位具有不同的責任。教師的“責任”就是要在各自的崗位上盡心盡力地做每一件分內事。所謂“使命”就是派人辦事的命令。教師的“使命”就是要“千教萬教教人成真,千育萬育育做真人”。教師雖然有分工的不同,責任的不同,但承擔的使命是相同的,都是為了培養好祖國的花朵。

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的讀書風氣最能影響學生和社會的風尚。只有熱愛讀書的教師,才能培養出熱愛讀書的學生,才能營造出整個社會熱愛讀書的良好氛圍。熱愛讀書的教師,是社會的一筆無形資產。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地豐富着,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複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閲讀就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教師,要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個真正的讀書人。教師,需要理想。一個沒有理想的教師,終究不能培養出有理想的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自己對自己的談話,訴諸自己的良心,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希望從這些財富中為自己的心靈吸取最寶貴的東西的人,才通達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為,只有當每一個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跡的書時,才算達到教育的目的。”書是心靈尋找寧靜的階梯,不讀書,我們的心靈就會積滿灰塵、脆弱無比。讀書,應該成為學習型教師的生活方式。惟其如此,教師才能以自己的書卷之氣,去薰陶學生,使之熱愛讀書,與書為伴,成為未來書香社會的“讀書人口”。

作為青年教師,我們要多學習多實踐,在工作之餘要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 篇9

有人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這話一點不假。《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就是一本好書,讀了書中的一個個案例及王曉春老師的精闢點評,真是受益匪淺。

書中告訴我們每一位教師,每個學生都具有很大的潛能,我們教師的作用就是把學生的潛能挖掘出來。如果你不注意生活的細節,不去用愛的眼光看待他們,你就不可能把他們的潛能徹底挖掘出來,學生的才華就不可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點點滴滴,如對學生寬容、理解、尊重、呵護、希望等等都是促進學生思維快速成長的催化劑。

事實上,我們很多教師,整日忙忙碌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教,但唯一的感受就是累,從沒有在教育的過程中找到樂趣,這是一種教育的悲哀。這樣的老師永遠都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諦,也永遠不會成功。如果你把學生看作天使,你將生活在天堂裏。如果你把學生看作魔鬼,那你將生活在地獄裏。如果你不熱愛你的職業,不把自己的愛灑向學生,就不可能在這個職業中獲得樂趣。一個優秀的教師,一個熱愛自己職業的教師,一個心中充滿愛的教師會去仔細挖掘這個職業當中的快樂,從而獲得事業上的樂趣。你愛學生,學生才會愛你,也才會讓你在和他們的交往中忘記外面的世界,忘記生活的煩惱。

教師愛學生,就要相信學生。課堂上,隨時都有可能出現一些事先沒有想到的“意外事件”,教師該用什麼樣的語言和態度來處理這些“意外事件”呢?如果面對學生充滿想象的回答,教師用貌似温柔的話語給否定了,總是有意或無意地以成人的思維為標準來評價、引導孩子,教育、制約孩子,那麼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意識從何而來呢?學生的思維也就得不到發展。給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一個開放的問題、一個讚許的目光、一句鼓勵的話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多種思維不僅得到了呵護,而且在老師的理解、寬容下,孩子心靈上也真正感受到了一份師愛。

所以,我認為:理想的教師首先就是要有愛心,只有在愛的基礎上,教師才會投入他的全部精力,才會把自己的青春、智慧,無怨無悔的獻給孩子,獻給自己的教育事業。但僅僅有“愛”就足夠了嗎?並不是這樣的。

愛心對教師來説很重要,但愛不是萬能的。對學生,每個老師都傾注了愛,但有時愛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師愛只是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心態基礎而已,並不能解決具體的學習問題,就像醫生與病人關係好並不能保證治好病人一樣。再説,家長對孩子的愛不比老師的少吧,但他們卻常常要求老師幫忙,希望老師多多教育他的孩子。其實他們缺少的不是愛,而是教育智慧,是科學的教育觀念和方法。在我們的身邊,這種現象數不勝數。

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只有讓“智慧”與“愛心”同行,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契入點。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那什麼是教育智慧呢?所謂的智慧主要是指:辨析判斷的能力,發明、創造的能力。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只有善於觀察,才能創造型地開展工作。那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向智慧型教師邁進呢?

一、智慧是靠“想”出來的

智慧是思索的結晶,教師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問題長期研究和不斷思索的結果。教師如果能從研究的角度來從事教學工作,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就能不斷地增長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斷地提煉新見解、新觀點,從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教育智慧。時代在變,學生在變,學生的見識、感悟也在變,我們也應該多角度、創造性地開展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堅信只有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二、智慧是靠“勤奮”出來的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作為一名教師,要特別加強對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學習和研究。教師唯有從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營養,才能成為學者,成為能師。除此之外,還要多讀名師的教育日記,時常進行案例分析。因為它們可以提供我們一些思路,並幫助我們學會如何採用適當的思維方式進行合乎邏輯的思考。

三、智慧是靠“交流”出來的

教師的教學一般是單獨完成的,教師的勞動在大部分時間裏是個體性的。備課、鑽研教材、上課、輔導、批改作業都是一種複雜的腦力勞動,要獨立完成,但決不能因此而忽視教師之間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學習、共同討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於學習,善於博採眾家之長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共同討論,益處更多。首先,討論有助於相互啟發,集思廣益。討論中別人新穎的觀點、奇特的思路都能給人以啟迪。其次,討論有助於激發靈感。討論是思想的交換,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夠產生靈感的火花,長期困擾個人的問題和疑惑往往能在討論中迎刃而解。最後,討論有助於鍛鍊和提高思維能力。在討論中,激烈的思想交鋒能夠快速有效地增強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提高思維的邏輯性和敏捷性。

總之,“智慧型教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靠自身的不斷努力,要勤于思考,不斷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還要勤於學習,善於集思廣益,博採眾長。雖然這很難,但作為教師,我們還是應該把成為“智慧型教師”作為我們不斷追求、自覺探索的目標。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 篇10

在同事家看到一本《教育漫話》,借來讀了,這是一本字數不多語言不是華麗,封面也不花哨的小冊子。他整體涉及三個方面的話題,按作者約翰。洛克的排列依次是體育、德育和智育。本書中首先提及的是體育,實質談的就是健康教育。開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觀點“健康之精神寓於健康之身體”。圍繞如何使兒童擁有健康的身體,洛克先生從“温暖、游泳、空氣、衣服、飲食、睡眠、藥物”等多方面進行了講述。他認為第一件應該當是“無論冬天夏天,兒童的衣着都不可過暖”,因為“大多數兒童的身體,都因嬌生慣養之故弄壞了,至少也受到了損害。”他指出,身體強鍵的主要標準在能忍耐勞苦。也許日本小朋友與中國小朋友一同進行的友好夏令營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聞熟悉了,面對中國孩子較弱的身體素質,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是不是也該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給出的藥方,“多吸新鮮空氣,多運動,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類或烈性的飲料不可喝,藥物要用得極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過暖過緊,尤其是頭部和足部要涼爽,腳應習慣涼水,應與水接觸。”多麼簡單易行,可是在我們現在的教育環境下,能讓孩子做到幾項最近國務院又下發了《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共十二條,其中心還是要確保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而且要落到實處,應該要成為一種學校規範,學生的習慣。

“教育上難於做到而又具有價值的一部分目標是德行””洛克先生從英國當時社會的實際,從培養紳士的角度出發,必須具備理智、禮儀、智慧和勇敢這四方面的道德品質。而這些“道德品質應該及早形成,那可是影響兒童一生一世的。”在我們周圍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對孩子的錯誤放縱不管,他們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這恰恰是最危險的。洛克認為應該在兒童“精神最纖弱,最容易支配的時候”要讓他們習慣於遵守約束,服從理智,免得以後難以糾正。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時培養的習慣不能太多,否則,花樣太多會把他們搞得暈頭轉向,反而不利於習慣的培養。在德育培養的過程中,榜樣示範的作用不可小視。我們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的,都愛模仿別人,特別是國小生。如果我們把他們熟識的人的正確的或錯誤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的面前,同時説明為什麼美麗或醜陋,這種榜樣的力量比任何説教的力量都大。當然作為教師我們還不能忽視我們自身的榜樣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認為他做的是一件過錯,你自己卻做了,那麼,他便一定會以你的榜樣為護身符,那時你再想用正當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錯誤就不容易了。”那麼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錯誤該怎麼辦洛克指出,他認為懲罰應儘量避免,主張喚醒兒童內心深處的,觸及心靈的榮譽感和羞恥心,因為“兒童對於名譽是極敏感的”,他們覺得被別人看得起是一種快樂。他們一旦懂得尊重與羞辱的意義後,對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內心的羞恥心和不願見惡於人的畏懼心,才是一種真正的約束”。

洛克先生認為,相比於品質,學問不是最重要的。學問是應該有的,但是它應該居於第三位,只能作為輔助更重要的品質之用。所以本書中,把智育放到最後來談。他首先提醒我們“應該極力注意,決不可把讀書當作他的一種任務,也不可使他把讀書看成一種工作。”一旦讀書成為兒童的負擔,他就會立刻討厭它,哪怕他們以前本來很喜歡讀書。應該把學習看做是一種遊戲、消遣,把它當作一件做了別些事情以後的獎勵。這種觀點,他在書中曾多次提起。在語文學習上,洛克先生是反對機械學習,反對靠文法學習語文的,他舉了個例子:一個法國婦人教一個英國女孩學習法文,只是和她閒談,一點不需要什麼文法,只是口語,有了一兩年的功夫,英國女孩就能把法文説得很好,讀得很好了。主張重視兒童的興趣,“因為兒童興致好的時候,學習效率要好兩三倍”,對兒童充滿求知慾望的好奇心給予鼓勵。在本書的最後,作者指出“每個人的心理都與他的面孔一樣,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與別人區別開來。兩個兒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導的。”對兒童的教育要根據兒童的不同特點進行,和我們的祖師爺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教育漫話》的教育思想主流是進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們繼續學習的。如這一段話,便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錯配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不掉的。”這樣的話不能不讓人去審視自己:我犯的錯誤會給學生留下什麼影響,還能補救多少總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教育漫話》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1.《教育漫話》教師讀書筆記

2.《審美教育書簡》教師讀書筆記

3.《迷戀人的成長》讀書筆記

4.中學教師讀書筆記摘抄

5.《審美教育書簡》教師讀書筆記(2)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 篇11

假期中借閲了尹建莉的書《最美的教育最簡單》,這是我品讀她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是在幾年前的一次家長會前夕,突發奇想想與家長交流一下家庭教育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問題,有針對性的到書店挑選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讀後如沐春風,家長會過後好多家長紛紛借閲,並通過飛信、QQ等進行了熱情交流。現今再次手捧尹老師的潛心之作,頓覺倍感親切,深感此書理論紮實可靠、案例詳實可操作,讀來令人信服,當真是萬千家長和孩子的福音。靜心品味,浮現於眼前的是我們該送給孩子的三個禮物:

最深情的禮物——無條件的愛

孩子6歲之前的人格已經基本形成,尤其3歲之前是建立安全感非常重要的時期,這個時候孩子還沒有和外界建立清晰的認知,他最依賴的人就是母親,母親即世界,世界即母親,母親對待他的態度,就是這個世界和他自己對待自我的態度。這個時期,母親和孩子怎麼親密都不為過,及時迴應孩子的情感需求、允許他親自動手、動腳嘗試這個世界,允許犯錯,親自照顧他的衣食起居,以孩子的需求為中心。很多人説這樣會慣壞孩子,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這正是父母之愛應該有的深度,讓小嬰孩時刻感知到自己是被呼應的,他對這個世界自然是感覺安全的,自我認知也得到強化。如果這個時刻錯失了,孩子終生內心都有一處深深的“心靈黑洞”,那種不安全感會深深影響日後的人際交往。愛之深,情之切,很多父母往往陶醉在這種“給予”的幸福中,殊不知他們又進入另一個極端,變成了“替代”父母,剝奪孩子鍛鍊的機會,替他決策人生的交友、學習、遊玩等事項,這就是“溺愛”,本質是父母愛自己的“偉大”與“奉獻”。無條件的愛就是不因為孩子是什麼,是否聽話,是否滿足我們的要求而去愛他,而是尊重他的本來面目,允許他按照意願發展自己的人生,我們只需用目光温情相送。 最豐盛的饋贈——不羈絆和自由

做了父母的我們,總是想教孩子這個,指導那個,殊不知孩子有無限的可能,如果操作不當,孩子終生在我們劃定的圈圈裏打轉,無法發展、成就自己的人生。雖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可是如果為了某一個規則和事件,整天呵斥、糾結、改正,父母和孩子之間豈不成了“貓抓老鼠”,那孩子的某一個缺點恰恰得到強化,孩子怎麼能跟我們敞開心扉,彼此形成對立衝突關係。生命可以很輕鬆,比如一件很小的事情,可以大化小,小化了,如果揪住不放,孩子每天就戰戰兢兢,整天花費能量在考察你的目光上,沒有時間和精力發展自己。放平心態,孩子是普通人,開心、快樂、自由、健康最重要,其他的都是驚喜,沒有必要為了面子、權威意識、規則,而讓雙方糾纏不清,彼此敵對,這就失去了生命的意義。書中提到,近期有專家發現,自閉症孩子很多都出生在高知識分子家庭,從小父母就寄予厚望,要麼父母忙於事業學業,將孩子託付給長輩,喪失了最寶貴的親子時刻,要麼從小對孩子各種“嚴

格要求”,代價就是失去了親密的關係和內心的自由。著名教育學家孫雲曉説過,親子教育的前提就是親子關係,沒有好的依戀關係,父母只靠權威管教孩子,終有一天將發生巨大的叛逆,也有可能孩子的自由意志被深深壓制,終身陷入自我封閉的枷鎖中,人生的幸福大打折扣。我去年暑假突然接到一個孩子母親的電話,哭訴孩子跳樓自殺了,驚出我一身冷汗。冷靜之後才知道原來是一場虛驚。孩子父親生意失意,債台高築,常年外出打拼但從沒放棄對孩子的厚望,無形中給了孩子莫大的心理壓力,孩子在日記中説到了自己的那份孤獨和恐懼,輕生的念頭有過多次了,第三次轉學的時候她甚至連續十幾天吃不下飯睡不好覺,那時就感覺活着太累了。誰能想到,一個十幾歲的成績優秀的女孩子,心理會有如此難以承受之重。孩子母親過後哭着告訴我,父母每次吵架都能感受到孩子眼中的那份膽怯和無望,只是沒想到孩子會動了輕生的念頭。值得慶幸的是,在孩子即將從十五樓跳下去的時候,她想起了一些讓她留戀這世間的人和事。她想起了病中的媽媽,想起了老師和同學,想起了那些讓她渴望展現自我的一系列活動。在一節笑對煩惱的心理輔導活動課上,我説,當你真有一天有了那處在黑房子裏的感覺時,請你記住,打開窗户,讓陽光透進來;開啟心門,讓自己走出去。把一切交給時間,明天永遠充滿希望!在一次數學競賽活動後,我為每一個獲獎的學生花七元錢買了一個潔淨無瑕的玻璃杯,並對他們説,請你們記住,要把美好的自己當做一個完整無缺潔白無瑕的杯子,好好呵護,你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你最棒,永遠別放棄自己!現在想來,留意每一個孩子的情緒變化,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自由自在的享受美好童年,是何等價值連城。不經意間,也許,你就成就了一顆幼苗,甚至是一顆參天大樹。讓我們認識到孩子身心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別讓意外發生在蓓蕾初開的季節。

最平等的溝通——來自心靈深處的信任

還有什麼比信任孩子更能讓孩子內心昇華起自我的榮耀感和愉悦感,當我們每天都質疑、否定孩子的動作、思想、言行的時候,孩子怎麼能自信,這樣的質疑其實就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力量,自己設定一個“法則”,孩子為了取悦父母,終身糾結困頓其中,而失去了自我發展的動力。雖然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卻不要總把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灌輸給孩子,這樣就是取代孩子成為他靈魂的主人。簡單説,時刻記得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要以父母的身份自居,高高在上的教導與訓誡,一旦失去了這種平等,孩子就很難和父母交心。對於孩子合理合份的要求,要慷慨地給予,不要質疑孩子的動機,處處為難,甚至指責“奢侈”、“虛榮”,讓孩子以“乞討”的姿態出現,更不能在孩子有求父母的時候,趁機換條件,只會讓孩子自尊心受挫,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

最美的往往是最簡單的,我們只需擁有一顆平常心,信任孩子,修煉自己,孩子有無限的人生可能,祝福每個孩子都生活在愛和自由之中,也讓我們在最簡單的教育生活中盡享那份幸福與安寧。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 篇12

陶行知先生曾這樣大聲疾呼:“……在現狀下,尤須進行六大解放,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一、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幹;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談;五、解放他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六、解放他的時間,不把他的功課表填滿,不逼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閒時間消化所學,並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幹一點他自己高興乾的事情。”

陶行知先生呼喚過,“我們希望今後辦教育的人要打破偵探的技術,丟開判官的面具。他們應當與學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們的朋友,幫助學生在積極活動上行走。”

“人只曉得先生感化學生鍛鍊學生,而不知學生彼此感化鍛鍊和感化鍛鍊先生力量之大。”

蘇霍姆林斯基也曾這樣告誡青年教師:“只有當教師在共同活動中做孩子們的朋友、志同道合者和同志時,才會產生真正的精神上的一致性。……不要去強人的靈魂,要去細心關注每個孩子的自然發展規律,關注他們的特性、意向和需求。”“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產生,有賴於教師創設民主、寬容的教學氣氛。我們應使每個學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從而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氣氛中充分展開認識活動,所以説,師生之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學習的平等和諧關係,是發展(注意:我這裏説的是“發展”而不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前提。

思想源於思考。同樣是教了20xx年書,有的老師可能相當於只教了一年,因為他不斷地重複自己,只有實踐而沒有思考;而有的老師則真是教了20xx年,因為他在不斷思考中,每一年乃至每一天都不簡單參莎‘的路。思考,積累成思想;而思想,形成教育者的教學個性。

我始終認為,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應該是一個思想觸覺十分靈敏的人;追求真理,崇尚科學,獨立思考,應該是每一個教育者堅定的人生信念。作為思想者的教師,在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件具體教育工作的同時,我們還應該讓思考的火炬照亮我們實踐的每一個環節:備課的時候,能不能先拋開教參用自己的心靈直接與作者對話?閲讀教學的課堂上,能不能在講清楚“考試重點”之後,與學生談談自己獨到的見解?作文教學,能不能在作文的命題和批改等方面除了研究大學聯考作文動態,也多琢磨學生的寫作心理?面對無法避開的題海,能不能動一番腦筋進行篩選和提煉?每上完一堂課,能不能通過寫教學手記對其得失進行一下反思?面對每一個學生,能不能在關注他們表面上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成績的同時,更研究一下他們的心靈?此外,我們在認真上好每一堂課的同時,能不能關注一下語文界、教育界、整個社會乃至天下的風雲變幻?我們在尊重並繼承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教育理論與傳統的同時,能不能以追求科學、堅持真理的膽識,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錯誤之處?甚至對一些似乎已有定論的教育結論,我們能根據新的實際情況、新的理論予以重新的認識與研究?….

當代“平民教育”的含義至少應該有這樣幾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面向每一個人的教育”。在全國氾濫成災的“應試教育”,本質上也是面向少數人的,它面向的是一小部分學習優勝的學生,而使大多數人成為教育的失敗者。第二層含義是指“面向弱勢羣體的教育”。在任何社會和不同的發展階段,都有處於低層和邊緣、需要特別關注的階層和羣體。在今天的中國,也存在着各種處於邊緣地位、需要特別關懷和照顧的弱勢羣體,如農村貧困地區的教育、農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等,幼兒教育、殘障兒童的教育也是突出的“短板”,需要予以特殊的關注。第三層含義是指“平民化的教育”。平民教育是以培養合格公民為宗旨的公共教育,在本質上就應該是來自生活、聯繫實際,因而是清澈明淨、樸實無華的。

做一個好孩子,讓家長幸福;做一個好學生,讓老師幸福;做一個好夥伴,讓同學幸福;做一個好少年,讓社會幸福;做一個好教師,讓學生幸福;做一個好校長,讓師生幸福;做一名好公民,讓祖國幸福!

每學年開學第一天,全校老師都要向孩子們舉手宣哲——

我是光榮的人民教師,肩負民族的希望,胸懷祖國的未來,手捧孩子的明天。面對國旗,面對學生,我宣誓:我立志把心靈獻給學生,用人格引領人格,讓智慧點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呵護生命,尊重個性,激發創造;發展德智體,弘揚真善美;做學生愛戴的師長和真誠的朋友;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將通過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培養健壯、善良、正直、睿智的現代公民,履行一名知識分子推動中國文明進步的神聖使命!

“科學質量觀”。第一,追求可持續的質量。既要重視學習成績,更要重視人格塑造、能力培養和全面素質的提高。[既要為學生的升學服務,也要為學生終生服務。

第二,追求整體的質量。面向每一個孩子,着眼於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基上最好的發展。我們追求的教育,應該是面對每一個孩子,全面實施素質培養的教育,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是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得到他能達到的最好的發展的教育。無數“每一個”的成功,便匯成我們“整體”優異的質量。

第三,追求和諧的質量。以人格教育為核心,學生的德智體美各方面不一定是均衡發展,但一定要協調發展。這裏的“全面發展”,指的是教育要關注學生的各方面的成長,而不是説每個學生在每個方面都必須得到同等程度的提升。

第四,追求方法、過程與結果相統一的質量。努力追求方法科學、過程快樂、結果理想,讓孩子現在就幸福。很多時候客觀上就是引導老師們“只要目的,不擇手段”“只管眼前,不管將來”。

法國現任總統薩科奇在20xx年致全體法國教師的信中寫道:“教育就是試圖調和兩種相反的運動,一是幫助每個兒童找到自己的路,一是促進每個兒童走上人們所相信的真、善、美之路。”

我的新教育實驗的七大行動。

第一,營造書香校園。就是通過創設濃郁的讀書環境與氛圍,推薦優秀的閲讀書目,開展形式多樣的閲讀活動,培養師生強烈的閲讀興趣和閲讀習慣,使閲讀成為伴隨人終生的生活方式,從而為建設書香社會奠定基礎。

第二,師生共寫隨筆。對於教師而言,寫帶動的是閲讀,是思考,是實踐。對於學生而言,日記可以記錄成長的痕跡、反思自己的行為、提高寫作能力。

第三,聆聽窗外聲音。要求教師和學生都要學會聆聽窗外的聲音,學會關心窗外的事情;通過種形式的活動,豐富校園生活;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激發學生形成多元的觀,培養他們創造的激情,提高廣大師生的人生境界,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

第四,培養卓越口才。口才訓練就是開展聽説活動,培養學生具備終生受益的口頭表達能力。學校要讓學生有當眾説話的地方和機會,把話語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思考,讓學生説話,讓學生討論,讓學生爭論,讓學生真正地“説起來”。

第五,建設數碼社區。學校要以“教育在線”網站為平台,以校園網為基礎,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培養教師和學生強烈的信息意識和嫻熟的信息交往能力,建設學習型的網絡社區。

第六,構建理想課堂。一般來説,理想的課堂應該創設一種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課堂氣氛,應該由知識本位、學科本位轉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真正對知識、能力、態度進行有機整合,因材施教,充分體現課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發展性。

第七,培育理想家長。學校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學校實施新教育實驗,這需要得到家長的理解、認同和參與,應動員家庭力量也參與到這一實驗過程中來,因此,培育理想的家長尤為重要。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 篇13

暑假期間,一有閒暇,我便仔細閲讀由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郭思樂的專著《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中的章節,真有點兒手不釋卷。這是一本極有意義的書,書中明確提出:教育不應是控制生命而應該是激揚生命。生命不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而是通過億萬年的基因傳留,從出生之時,就像新的電子計算機攜帶了本機程序一樣,擁有了語言的、思維的、學習的、創造的本能。依靠這樣的本能,就可以把主要依靠教師轉變為主要依靠學生,從而帶來教育的巨大變革。書中用豐富的實例反映了學生積極、愉快、高質、高效的課堂學習,揭示了生本教育以生命為本的實質。把學生視作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説教的對象,建立了先進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現就印象較深的幾處談點體會:

一、教師應給自己的角色正確定位。 書中提出:學習者擁有強大的享受成長的機制,在他們面前,教師應是“伺服器”。教育者應知道兒童有這樣的機能,於是等候時機,加以激揚,促使生命獲得更充分的成長,獲得更濃烈的成長享受,從而天天向上。教育者應作為“僕人”幫助他集中和方便於做核心的事情。只能通過開啟之,導引之,讓學習者走一條容易發揮自己天賦的途徑。對於學生生命體,教師應是一個“牧者”,要有像牧者那樣地率領生命的管理思想,牧者不去代替或包辦羊羣的吃食,而是把羊羣帶到水草豐盈之處,讓它們自主地快活地吃草,這意味着既管理着羊羣(當然也負着安全和保護之責),又尊重着羊羣的獨立的生命活動。如: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時,教師只要激發學生興趣,營造積極、主動、快樂地學習氛圍,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嘗試,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讓他們通過自主探究、相互交流、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真正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的將一個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一份看做一個三角形,計算出三角形的面積後再算出整個圓的面積。有的將一個圓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後將其拆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計算出圓的面積。最後都能推導出S=Πr²。也即自古華山一條道,條條道路通羅馬。當然教師應及時發現,在“危難之際”顯身手,及時點撥、引導,效果遠遠超過教師越俎代庖式的説教。

二、教師要有新錯誤觀——教室是出錯的地方。承上所説,既然有許多知識是在學生自己的探索之下獲得的。這種探索需要一個過程,當然也會犯不少錯誤。學生正是在不斷地克服錯誤的過程中,獲得經驗,感悟方法,獲取真知和技能。往往兒童的錯誤中常常包含着正確和靈氣。有個中國孩子在日本上學,這個孩子的日語不好,但上課發言非常積極。孩子的父母問他怎麼就不怕出錯,孩子拍拍胸脯信心十足回答説:不怕,老師説教室就是出錯的地方。”教室,出錯的地方,多好的理念!教室,出錯的地方,是因為我們的學生還不成熟,容易出錯,出錯是正常的,不出錯才是不正常的。因為出錯,才會有點撥,引導,解惑;才會有教育的敏感,機智和智慧;才會有對學生巨大寬容,樂觀的期待,以及真正的愛護和保護。如果,我們也樹立這樣的教育理念,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就不會細聲細語,一定會信心十足,回答問題何愁聲音不響亮?

三、教師也應是教育成果的享受者。教師,不僅僅是一種職業的代名詞,而應成為一種生命存在的方式,成為一種人的生活方式。教師應與書為伴,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要善於從師生共創的生命舞台上,從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中體驗一種生命的滿足與快樂,得到生命的成長與昇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促進學生成長的同時,完成自己的專業成長,實現自己的價值。

對於郭思樂的理論,瀋陽市教育專家協會會長李錦韜先生,對其教育的意義作了幾個“顛覆”的概括:一是顛覆了以往以師為本的教學,實現了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生本教育;二是顛覆了以往教師研訓主要研究教師怎樣教的方式,生本教育則在研究學生怎樣學、如何讓學生好學的問題;三是顛覆了以教師教得好為好課的標準,轉變到教師的作用和價值為如何引導學生,使學生學得更好;四是顛覆了一直遊離於課堂之外的德育課程教學,生本教育把德育融入到學生生活之中,融入到課堂之中。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 篇14

最近閲讀了《教師人文讀本》中懷特海所著的《教育的目的》,幾乎每個段落都有精闢、深刻的論述,聯繫和啟迪着今天的教育實踐,讓我深有感觸,以至我必須寫一篇學習讀後感的文章。

艾爾弗雷德·諾恩·懷特海(1861—1947),英國數學家、教育家。懷特海大聲提出“兩條教育的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務虛透徹”。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們廣泛關注而產生着重大影響。它的實質是反對學校裏傳授死的知識和“無活力的概念”,反對學習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運用、檢驗或重新組合知識概念,認為一切教育的中心應該使知識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識僵化。説得何等好啊!這些20世紀前期的論述,仍是今天的學校實踐中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大量復現式的枯燥教學,知識同實際脱節,是今天的學校突出而嚴重的問題。

同杜威“學校科目相互聯繫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不是文學,不是歷史,不是地理,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幾乎一樣,懷特海“極力主張的解決方法,是要消除扼殺我們現代課程活力的各學科之間相互不聯繫的嚴重現象。教育只有一種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消除學科同生活的隔離,消除學科之間的互不聯繫,一直是20世紀教育革新家極力解決的問題,也是今天課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務。

懷特海反對灌輸式教學,他向有實際經驗的教師呼籲:不要認為“只要學生紀律好,總能把一定分量的無活力的知識灌進他們的腦子裏去”。他舉例説,教兒童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掌握,但目的何在呢?傳統回答是:鍛鍊心智。懷特海指出:“這個回答雖有部分真理,但有一個根本的錯誤,就是很可能窒息現代世界的才華。”把兒童的心智比做死的工具,不管其創始人的權威和影響有多大,懷特海譴責這是“教育理論中的最致命、最錯誤、最危險的概念之一”,並且極富意義地指出:“心智決不是被動的;它是一種永不休止的活動,靈敏、富於接受性、對刺激反應快。”這或許是後現代課程家們最感興趣的思想之一。只有把學生置於學習的主動地位,才能減少教學過程中的浪費和厭倦現象。

懷特海反對教學中指向不明的大量考試:“每一所學校,要是訓練男孩子們準備小小的一套考試,一定要受到毀滅的痛苦。”他尤其反對脱離學校具體需要的校外統一考試:“一個以考察學生個人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試製度,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費以外,不可能有任何結果”,只能是“扼殺文化的精華”。那些沉迷於考試和分數排隊(學生排隊、教師排隊、學校排隊),反覆組織統考、不斷印製試題的人們,是否求實地細想一下,這種工作的實際意義到底有多大呢?

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除了廣泛接觸和評析教育中的突出問題外,還深刻揭示了兒童成長的階段和學習道路。他認為兒童的心靈是成長着的有機體,而成長和智慧發生在自由所給予的創造機會與學生學習知識之間達成平衡之際。他提出“教育韻律”——渲染(遊戲)、精確(掌握)和概括化(抽象),認為這三者不斷統合而非序列地排列。他提倡在國小和國中以觀點的渲染和遊戲為主,精確和掌握的發展始於高中,而抽象和概括則為大學時期的焦點,學校若脱離這一大致的計劃,將違背學習的自然韻律。顯然,這是誇美紐斯提出的自然適應性原則的延伸,它有益於教師認識不同時期的學生學習特點,從而採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值得我們深深體悟。

我們在談論教育的目的時,很多是指向着未來結果的。然而,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教育的結果和教育的目的絕對是兩回事。這點我們通過閲讀懷特海地《教育的目的》即可獲知。懷特海告訴我們,教育改革,應該改掉那些束縛人的心靈而無活力的教育制度為目的。教育部制定了《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和規劃綱要(20xx-20xx)》,期中所表露的許多思路皆旨在對教育制度除舊佈新,這才是教育改革方向所在。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 篇15

假期兩個月,以龜行速度讀完了校長推薦書目《教育的奇蹟》。讀完18個教育故事,唯有一個字可以概括我的感受——愛,真真切切的愛打動了我的心。要問我18個故事中哪一個更得我心,那便是海倫·凱勒和沙利文老師之間的故事。

海倫·凱勒,18 80年出生在美國巴拉馬州北部的一個小鎮。海倫在一歲半的時候,因為一場猩紅熱奪取了她的視力和聽力,接着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海倫就在這樣黑暗和寂寞的世界中摸索着成長。直到七歲那一年,家裏為她請了一位家庭教師,也就是影響海倫一生的沙利文老師。沙利文小時候,眼睛也差點失明,因而瞭解失明的痛苦。在她的辛苦指導下,海倫用手摸觸學會了手語,摸點字卡學會了閲讀,後來用手沒別人的嘴脣,學會了與人交流。沙利文老師為了讓海倫接近大自然,讓她在草地上打滾,在田野裏奔跑,在地裏埋下種子,爬上樹上吃飯,還帶她去摸剛出生的小豬,也去河邊玩水。海倫在老師愛的關懷下,竟然克服了失聰和失明的障礙,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拉得克里夫學院,成為一名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語言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著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老師》、《我的生活》等十四部作品。

海倫如何從一個又聾又啞又忙的小女孩成長為一個最令人感興趣的人物?海倫自身的努力自是不必説,我們還要看到默默陪伴海倫五十年,給予海倫無私的愛的莎莉文老師。

愛學生,每個老師都會説,也都做,但是為什麼最後的結果卻千差萬別?我想這在於老師所給予學生的那份愛,是不是孩子需要的,如果是,那麼老師和孩子之間的舞蹈便翩然若蝶;如若不是,那便是他疼你槓腳。

有人説:愛一個人要能愛她的有點,更要能包容她的缺點。這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還是很有難度的。關鍵在於愛人的人有沒有一個大肚量,能容忍哪些缺點和瑕疵。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優缺點,只是老師眼裏有的孩子有點多於缺點,而有些孩子則被缺點掩埋,很難找到他的優點,有點多的孩子得到老師的關注也多,反之亦然,於是老師開始埋怨學生,抱怨不公。可是有誰會會回頭想想,“為什麼我沒有找到孩子的有點,是這個孩子毫無優點,還是我缺少一雙尋找優點的慧眼?”被缺點掩埋的孩子不可怕,但是沒有一雙發現孩子身上有點的慧眼是極其可怕的,因為他帶給孩子的不是積極,陽光和快樂,而是消極負面的,這一切將跟隨孩子的一生。

假期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Children are the true treasure of countries。 Let's teach them well。”(孩子是國家的財富,我們必須好好培養他們。)這是一位加拿大老師的一句話,當我問起她為何這樣説,她的回答是:愛孩子等同於愛財富。金銀珠寶誰人不愛?為何不能用財富的心理去愛班級中那四是個孩子?

當然,沒有一個老師不愛孩子的,只是我們的愛在某些時候變味了。早讀鈴聲響了,玲玲踏着鈴聲姍姍來遲,其他同學早已開始了早讀,而你正站在教室外等着,此時的你會怎麼做那?大聲喝斥“教室外站着!”還是現行退讓,放她進教室早讀,可後再輕聲細語地詢問遲到的原因,瞭解到不為人知的原因後,因同情,因關心,或其他因素給她一個撫摸,一句安慰,一個擁抱,讓她真真切切地感受你所給予她的愛和關心。

或許班機中的孩子對於老師來説只是幾十分之一的希望,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可是同樣的孩子對於他們的家長卻是百分之百的希望,作為教師是何種心態愛你的學生呢?曾經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獵人帶着獵狗去森林中打獵,獵人一槍打中一隻兔子的後退,受傷的兔子開始拼命奔跑,獵狗在獵人的指示下飛奔着去追兔子,可是追着追着,兔子不見了,獵狗悻悻而歸,獵人開始罵獵狗:沒用的東西,連只受傷的兔子也追不上。獵狗不服氣:我盡力而為了啊!兔子終於跑回洞中,它的同伴在慶幸的同時也感到很驚訝:那隻獵狗那麼兇,你還受了傷,怎麼還能跑得過它?受傷的兔子説:他是盡力而為,而我是全力以赴。老師啊,你對你的學生們是盡力而為了還是全力以赴了?

其實,在我看來,盡力而為和全力以赴還不足以説明你會愛孩子。一個真正愛孩子的老師是剛柔並濟的。她既能給予孩子母親似的柔情,學生可以從她那裏得到温暖;他又可以給予學生父親般的威嚴,學生可以從她那裏明白何為責任和堅強。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 篇16

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有人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大師對話。這句話我以前沒有深入理解過,最近我的理解卻深刻了起來。幾天來我專心閲讀了李鎮西的教育專著《我的教育心》,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工作相比較,有了感觸,有了共鳴。讀完李鎮西老師的這本書後,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與名師的差距。和以前一樣,我只看到名師的輝煌,知道名師是那麼出名,可是卻很少去關注他們怎麼成為名師的?很少去關注他們對某一方面的用心。這本專著

在教我如何當一個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如何做一個有激情會思考的好老師。

一、思想上的轉變

這本書裏沒有套話、空話,講的都很實在,字裏行間是李老師

30年如一日的“教育心”,也就是一顆“童心“。正如李老師在書中講到:“童心”意味着理想、純真、熱情、好奇、良知……一個平庸教師和一個優秀教師的區別可以體現在許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平庸教師的童心會很快隨着時間的退役而泯滅,而優秀教師之所以優秀就是直到最後一次站在講台上,他依然懷着一顆純潔的童心。通過對文章的閲讀,我對教師的角色有了客觀的認識。教師無論從事任何學科,首先想到的自己是一名教育者,其次才是教學工作。在工作中不能就經驗來處理事情,不能只看事情的表面現象,而要深入地考慮自己是否從科學的教育手段來解決問題。從事班主任工作,從事教師工作,能讓自己的教育人生更加完整、更加豐富,能從另外一個角度來促進專業成長。正如我曾經看過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教育就是反思與行動,愛撫與照料,對話與合作,引導與建構,促進與生長,教育就是互動與相互成全。從閲讀中,我的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轉變,我有種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覺,而如何將書中理念運用於我們的教學中,我覺得應該從關注學生的情感,尊重每個孩子,從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開始,讓學生只有對自己、對專業學習有積極的情感,儘可能的建立融洽、民主的師生關係,我們的教育才不會失敗。

二、做一個不斷進取專業性的教育者

教師的責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教書育人。教書育人,必先修身。因此我們每一個做教師的要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加強業務學習,多學習理論知識,記好筆記,認真寫心得體會。要認真備課、上課,同時要反思自己的教學,對照新課改精神,明確不足,找準差距,爭取提高。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像李老師那樣向我們的孩子學習。“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在為不可知的未來服務,教師和孩子間的代溝從來沒有像今天那麼大,教師第一次不得不拋去因經驗豐富而擺出的架子,虛心向孩子學。這是我們怕見到而不得不見到的一幅圖景。教師此時有‘一桶水’也是不夠用的”。面對我們的孩子,面對他們突然冒出的新花樣、新想法,我們常常會發出感歎:現在的孩子啊,我們常常有無所適從的感覺。這時,你的腦海裏應敲響警鐘:你已經落後於你的孩子了。因此,我們每一個教育者都應該做一個不斷進取專業性的教育者,只有這樣我們在教學中才能遊刃有餘。

三、做一個有思想會思考的教育者

一直堅信巴爾扎克的一句話:“一個有思想的人才真是一個有力量的人!”。的確,生命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它最終要面對死亡;思想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它可以讓生命永恆。蘇格拉底也説:“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他有思想。”。思想是人的靈魂所在,是生命的精髓。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更應該成為思想的先行者。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於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如果沒有思想,我們有些教師就會幾十年如一日,教學方法死板老套,從來不知道學生在想什麼,他們需要什麼,甚至會武斷地把教育困難的原因單方面歸結在學生身上。孰不知反思是一個教育者不斷進步的動力源泉之一,是一個優秀教師的重要素質的體現。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一線教師。這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改變;行動改變,命運改變”。二是用思想陶冶學子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替代,無比高貴的生命。

讀書是一種幸福,讀書是一種享受,讀書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精彩!但光讀書還不夠,還要與實踐相結合。希望我能在實踐中磨練,走出更成穩的腳步 !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 篇17

假期中借閲了尹建莉的書《最美的教育最簡單》,這是我品讀她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是在幾年前的一次家長會前夕,突發奇想想與家長交流一下家庭教育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問題,有針對性的到書店挑選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讀後如沐春風,家長會過後好多家長紛紛借閲,並通過飛信、QQ等進行了熱情交流。現今再次手捧尹老師的潛心之作,頓覺倍感親切,深感此書理論紮實可靠、案例詳實可操作,讀來令人信服,當真是萬千家長和孩子的福音。靜心品味,浮現於眼前的是我們該送給孩子的三個禮物:

最深情的禮物——無條件的愛

孩子6歲之前的人格已經基本形成,尤其3歲之前是建立安全感非常重要的時期,這個時候孩子還沒有和外界建立清晰的認知,他最依賴的人就是母親,母親即世界,世界即母親,母親對待他的態度,就是這個世界和他自己對待自我的態度。這個時期,母親和孩子怎麼親密都不為過,及時迴應孩子的情感需求、允許他親自動手、動腳嘗試這個世界,允許犯錯,親自照顧他的衣食起居,以孩子的需求為中心。很多人説這樣會慣壞孩子,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這正是父母之愛應該有的深度,讓小嬰孩時刻感知到自己是被呼應的,他對這個世界自然是感覺安全的,自我認知也得到強化。如果這個時刻錯失了,孩子終生內心都有一處深深的“心靈黑洞”,那種不安全感會深深影響日後的人際交往。愛之深,情之切,很多父母往往陶醉在這種“給予”的幸福中,殊不知他們又進入另一個極端,變成了“替代”父母,剝奪孩子鍛鍊的機會,替他決策人生的交友、學習、遊玩等事項,這就是“溺愛”,本質是父母愛自己的“偉大”與“奉獻”。無條件的愛就是不因為孩子是什麼,是否聽話,是否滿足我們的要求而去愛他,而是尊重他的本來面目,允許他按照意願發展自己的人生,我們只需用目光温情相送。 最豐盛的饋贈——不羈絆和自由

做了父母的我們,總是想教孩子這個,指導那個,殊不知孩子有無限的可能,如果操作不當,孩子終生在我們劃定的圈圈裏打轉,無法發展、成就自己的人生。雖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可是如果為了某一個規則和事件,整天呵斥、糾結、改正,父母和孩子之間豈不成了“貓抓老鼠”,那孩子的某一個缺點恰恰得到強化,孩子怎麼能跟我們敞開心扉,彼此形成對立衝突關係。生命可以很輕鬆,比如一件很小的事情,可以大化小,小化了,如果揪住不放,孩子每天就戰戰兢兢,整天花費能量在考察你的目光上,沒有時間和精力發展自己。放平心態,孩子是普通人,開心、快樂、自由、健康最重要,其他的都是驚喜,沒有必要為了面子、權威意識、規則,而讓雙方糾纏不清,彼此敵對,這就失去了生命的意義。書中提到,近期有專家發現,自閉症孩子很多都出生在高知識分子家庭,從小父母就寄予厚望,要麼父母忙於事業學業,將孩子託付給長輩,喪失了最寶貴的親子時刻,要麼從小對孩子各種“嚴格要求”,代價就是失去了親密的關係和內心的自由。著名教育學家孫雲曉説過,親子教育的前提就是親子關係,沒有好的依戀關係,父母只靠權威管教孩子,終有一天將發生巨大的叛逆,也有可能孩子的自由意志被深深壓制,終身陷入自我封閉的枷鎖中,人生的幸福大打折扣。我去年暑假突然接到一個孩子母親的電話,哭訴孩子跳樓自殺了,驚出我一身冷汗。冷靜之後才知道原來是一場虛驚。孩子父親生意失意,債台高築,常年外出打拼但從沒放棄對孩子的厚望,無形中給了孩子莫大的心理壓力,孩子在日記中説到了自己的那份孤獨和恐懼,輕生的念頭有過多次了,第三次轉學的時候她甚至連續十幾天吃不下飯睡不好覺,那時就感覺活着太累了。誰能想到,一個十幾歲的成績優秀的女孩子,心理會有如此難以承受之重。孩子母親過後哭着告訴我,父母每次吵架都能感受到孩子眼中的那份膽怯和無望,只是沒想到孩子會動了輕生的念頭。值得慶幸的是,在孩子即將從十五樓跳下去的時候,她想起了一些讓她留戀這世間的人和事。她想起了病中的媽媽,想起了老師和同學,想起了那些讓她渴望展現自我的一系列活動。在一節笑對煩惱的心理輔導活動課上,我説,當你真有一天有了那處在黑房子裏的感覺時,請你記住,打開窗户,讓陽光透進來;開啟心門,讓自己走出去。把一切交給時間,明天永遠充滿希望!在一次數學競賽活動後,我為每一個獲獎的學生花七元錢買了一個潔淨無瑕的玻璃杯,並對他們説,請你們記住,要把美好的自己當做一個完整無缺潔白無瑕的杯子,好好呵護,你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你最棒,永遠別放棄自己!現在想來,留意每一個孩子的情緒變化,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自由自在的享受美好童年,是何等價值連城。不經意間,也許,你就成就了一顆幼苗,甚至是一顆參天大樹。讓我們認識到孩子身心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別讓意外發生在蓓蕾初開的季節。

最平等的溝通——來自心靈深處的信任

還有什麼比信任孩子更能讓孩子內心昇華起自我的榮耀感和愉悦感,當我們每天都質疑、否定孩子的動作、思想、言行的時候,孩子怎麼能自信,這樣的質疑其實就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力量,自己設定一個“法則”,孩子為了取悦父母,終身糾結困頓其中,而失去了自我發展的動力。雖然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卻不要總把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灌輸給孩子,這樣就是取代孩子成為他靈魂的主人。簡單説,時刻記得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要以父母的身份自居,高高在上的教導與訓誡,一旦失去了這種平等,孩子就很難和父母交心。對於孩子合理合份的要求,要慷慨地給予,不要質疑孩子的動機,處處為難,甚至指責“奢侈”、“虛榮”,讓孩子以“乞討”的姿態出現,更不能在孩子有求父母的時候,趁機換條件,只會讓孩子自尊心受挫,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

最美的往往是最簡單的,我們只需擁有一顆平常心,信任孩子,修煉自己,孩子有無限的人生可能,祝福每個孩子都生活在愛和自由之中,也讓我們在最簡單的教育生活中盡享那份幸福與安寧。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 篇18

《教育漫話》是紳士教育論最系統的代表作,為培養世俗世事人材,是由英國的教育家約翰洛克所提出的,它是教育歷史上的重大轉折。作者從體育、德育、智育三方面論述了自己的教育觀點,內容給人感覺很與眾不同,非常具體實在。讀《教育漫話》可以讓我們聯想到很多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對於我們現代教育辦學教學都有很高的啟發和反省。

首先他根據自己的醫學知識,提出了有關兒童身體健康的具體建議,我認為這些建議主要是針對父母而言,因為一個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兒童時期身體素質的基礎之上的,由此我們也應當認識到學前教育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聯繫在一起是顯得尤關重要的。作者認為父母在孩子的兒童時期就應當採用最簡單最自然的方式來對待他們,不可把他們培養成温室裏的花朵,雖然那樣他(她)們可以生長的很茂盛,但那樣反而減弱了他們的天生的抵抗力。例如,根據心理上研究,適應現象表現在所有的感覺之中。因此作者提出無論冬夏,兒童的衣着不可過暖,主張每天用冷水洗他的腳,鞋子也應該做的薄,不要帶手套,甚至可以洗冷水浴(冷水浴對於幫助身體衰弱的人恢復健康是很靈驗的,那麼身體比較健康的人用冷水浴的方法去增強和鍛鍊性格也是非常管用的)。

長此以往,身體對於外界的刺激便會有了一定的適應,子女的身體素質也便有了相應的提高。聯繫到我們生活之中,我們常常會聽到:窮人家的孩子不易得小病,根據作者的思維那就解釋的很有道理,因為窮孩子從小便在那樣一中受餓受凍的環境當中生活他們對於自然惡劣變化的抵抗力自然高於衣食富足家孩子的抵抗力。作者在書中非常注重對孩子身體健康有益的細節,他強調不可讓孩子喝酒或烈性飲料;不可給兒童任何藥物去為他防禦疾病;女孩子的衣服不可穿的過緊;卧牀應該是硬的這樣利與身體;然而應該保證兒童充足的睡眠時間(因為睡眠不足,精神萎靡以及由此而來的經常性的周身不適既影響自我感覺也影響智力發展。在書中,作者在對兒童健康方面首先提出兒童應當多吸新鮮空氣,觀察研究發現:如果學生整個夏季呼吸的都是飽含禾本科植物和草地植物的植物殺菌素的空氣,他就不會患受寒疾病例如,咽喉炎,氣管炎,呼吸道黏膜炎等。這一點給予我們深刻的反醒和思考:我國學校尤其是幼兒園及國小所在地方環境是如何的呢?如果環境沒有達到利於兒童成長的標準,那麼是否可能損害學生的生理健康呢?作為家庭,學校,社會的成員應該如何去改善和提高我們的環境(這不僅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需要同時也是我們人類生存的關鍵因素)?

其次,作者在書中論述了他認為在紳士教育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德育。作者認為在教育兒童的時候,應該避免鞭笞,那樣會使得壞習慣壓抑的越深,爆發的越猛,同時也會使得兒童愛好的事物反遭兒童的厭惡,而且會形成一種奴隸式的教育,養成奴隸式的脾氣;相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當儘量使的他們的心理能夠感受到名譽和羞辱,當孩子初次犯了錯誤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師或者父母在那邪惡的的傾向一出現時應當表示驚愕的態度,或者對他們説“你怎麼會做出這樣的事呢?真的令我失望。”這種暗示性的話語可以引導孩子自己去認識錯誤;然而當孩子出色的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老師或者父母可以在眾人面前引為自豪的表揚他(她);這樣一來,孩子便會懂得如何去維護自己的名譽。當然對於這一點父母或者教師不可盲目的表揚他們,那樣也會養成小孩字的虛榮心。

但總的來説,作者的這種教育方法是值得我們借鑑的:責罰和體罰對於兒童來説都是噩夢,我們應該把孩子當成理性的人,用理性的方式去對待他們,教他們用理性的思維去思考問題。作者認要把孩子的幸福奠定在德行與良好的教養上面,而培養他們良好的舉止行為禮儀關鍵在於不斷的去訓練他們使得這些優雅的舉止都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的成效就在於早早的培養他們,也就是一個人的兒童時期是顯得至關重要的。在這一方面我覺得給我們的啟發就是:有些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好習慣例如,早起早睡我們可以採取一定的措施不斷的去訓練孩子使之養成,但是有些習慣我們還是應當以理性的方式去教育他們,我們要學會和孩子談判。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 篇19

《教育的奇蹟》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過一些偉人小時候的故事,告訴我們其實這些偉人小時候和我們平常的孩子小時候是那樣的相似,只不過是他們遇到他們人生中的伯樂,讓他們最終成才。讀完這部書之後,感觸也挺大。

《教育的奇蹟》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説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老師也希望自已的學生個個是天才。但是,什麼樣的孩子才是聰明的孩子的?讓孩子上各種名目繁多的才藝培訓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嗎?為了培養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僅僅是錢的問題?這就是中國式的傳統教育和外國教育的不同,國外更注重對孩子的天真可愛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們有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説:“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實際上,我覺得只有健康成長才可能成才,無法健康成長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書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和老師。雖然不是絕對,但也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會對孩子起着絕對的作用。老師、家長們應該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過高的壓力,強迫孩子去成長。希望就在眼前,祕密就在身邊,打開此書,悉心閲讀,你會發現——天才就在身邊!

美國教育家老卡爾﹒威特説:“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縱觀有史以來的偉人和天才,他們有着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倘若能給他們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們一定會更偉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寬大、更出色、更聰明、更正直、更博學、更謙虛和更堅強。一言以蔽之,只要滿懷虔誠的心態,施以更加優良的教育方法,這些人就會成為更加盡善盡美的偉人和天才。”是呀,每個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優點,就看你能不能發現他們的優點並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養他了。如果我們細細分析一下這些“笨小孩”“問題孩子”,我們就會發現,他們並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問題,他們身上也有“閃光點”。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孩子,總會驚喜地發現,孩子身上具有許多優點,也許他可能缺乏紀律觀,但是,他卻非常愛好勞動,喜歡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許他可能學習成績並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歡畫畫,畫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實有着異乎尋常的潛能,關鍵是父母和老師們如何去挖掘。如果我們每一位老師和父母能夠帶着賞識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總會發現,其實我們的孩子就是一個天才孩子。

記得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説: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然而,在我們現實的教育生活中,缺乏愛心的現象實在太多:當學生有化解不開的思想問題時,不是努力捕捉,認真發現,耐心引導,而是視而不見,或者冷嘲熱諷,大潑冷水;當學生有不遵守紀律的行為,我們不是循循善誘,而是毫不留情,大聲呵斥,甚至揮以拳頭;當學生成績有波動,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熱情鼓勵,而是公開批評,使他懊喪不已,使孩子那顆稚嫩的心一次次地受到打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在我們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頓;在我們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們的惡語之中,可能就有愛迪生。”是啊,從某種意義上説,成材與否是人的潛力發掘和發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種不應受到抹殺的天性,而我們有許許多多的同仁在有意無意中,卻摧毀了這種必然,踐踏了這種天性,“創造”了一個個不該發生、令人痛心的“奇蹟”!我國童話大王鄭淵潔説:“差生是差老師和差家長聯手締造的。”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師在教育中的責任.因此,父母首先要端正的是自己的態度,“壞孩子”“笨孩子”“差孩子”“問題孩子”這些定性的詞都不能隨便用在孩子的身上,只有把每一個孩子當成“好孩子”“聰明孩子”“優秀孩子”“正常孩子”來對待,他們才可能成為父母期待成為的人。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思緒萬千: 對於我們教師來説,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對此,我深有同感。在我看來這些七八歲的孩子都應該是快樂幸福的,而這學期,有一個班的一個學生卻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沉默寡言,課間還躲在角落裏,上課不願發言,性格孤僻,行為也較為散漫,學習成績也不太好。為什麼陽光般的年齡卻是如此默然呢?我在腦子裏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於是,我決定去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希望從那裏能得到答案。通過我的瞭解,她三歲時,父母離異,她跟着父親過,父親沒有固定工作,經常找一些人在家裏酗酒、打麻將,很多家務活都得她幹。即使這樣,父親一不順心還要打她。在學校裏,她總覺得老師、同學歧視她,對她冷淡,因而自卑心理嚴重。教師的愛應該像陽光照射在每一個孩子的身上,温暖每一顆還十分稚嫩的心,特別是那些心靈受過傷害的學生。父母離異,家庭變故給她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創傷,使她不能像正常學生那樣得到父母的撫愛和家庭的温暖,許多要求得不到滿足,不願和人交往,膽小,天常日久成為班上的後進生。心理學認為,教師對學生誠摯熱愛的情感,能夠感染打動學生,乃至轉化為學生的心理動力,影響其品德的形成和個性發展的方向。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關心教育這樣的孩子,並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協調好離異雙方和孩子的關係。我決心以行動去温暖她,消除她的自卑心理,喚起她的自尊。在這過程中,不是我一個人的努力,而是要號召全班同學和家長共同協助和配合,一起來幫助她走出迷茫,邁向成功。這個學生漸漸地變了,性格開朗了,學習成績也上來了,特別是和同學們一起玩了。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學會去賞識每一個孩子,發現他們身上的這些閃光點,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快樂地成長;我相信: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蹟呢!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 篇20

好久沒有讀過教育經典。偶然間在一間很窄很小的屬窩裏發現有這麼一本算是塵封已久的經典名著,於是就借來也只是粗略的閲讀,不過或多或少也能領悟書中的道理,結合實際談談自已的感受。這是一本字數不多語言不是華麗,封面也不花哨的小冊子。名叫《教育漫話》。他整體涉及三個方面的話題,按作者約翰。洛克的排列依次是體育、德育和智育。本書中首先提及的是體育,實質談的就是健康教育。開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觀點“健康之精神寓於健康之身體”。圍繞如何使兒童擁有健康的身體,洛克先生從“温暖、游泳、空氣、衣服、飲食、睡眠、藥物”等多方面進行了講述。他認為第一件應該當是“無論冬天夏天,兒童的衣着都不可過暖”,因為“大多數兒童的身體,都因嬌生慣養之故弄壞了,至少也受到了損害。”他指出,身體強鍵的主要標準在能忍耐勞苦。也許日本小朋友與中國小朋友一同進行的友好夏令營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聞熟悉了,面對中國孩子較弱的身體素質,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是不是也該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給出的藥方,“多吸新鮮空氣,多運動,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類或烈性的飲料不可喝,藥物要用得極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過暖過緊,尤其是頭部和足部要涼爽,腳應習慣涼水,應與水接觸。”多麼簡單易行,可是在我們現在的教育環境下,能讓孩子做到幾項最近國務院又下發了《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共十二條,其中心還是要確保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而且要落到實處,應該要成為一種學校規範,學生的習慣。

“教育上難於做到而又具有價值的一部分目標是德行””洛克先生從英國當時社會的實際,從培養紳士的角度出發,必須具備理智、禮儀、智慧和勇敢這四方面的道德品質。而這些“道德品質應該及早形成,那可是影響兒童一生一世的。”在我們周圍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對孩子的錯誤放縱不管,他們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這恰恰是最危險的。洛克認為應該在兒童“精神最纖弱,最容易支配的時候”要讓他們習慣於遵守約束,服從理智,免得以後難以糾正。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時培養的習慣不能太多,否則,花樣太多會把他們搞得暈頭轉向,反而不利於習慣的培養。在德育培養的過程中,榜樣示範的作用不可小視。我們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的,都愛模仿別人,特別是國小生。如果我們把他們熟識的人的正確的或錯誤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的面前,同時説明為什麼美麗或醜陋,這種榜樣的力量比任何説教的力量都大。當然作為教師我們還不能忽視我們自身的榜樣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認為他做的是一件過錯,你自己卻做了,那麼,他便一定會以你的榜樣為護身符,那時你再想用正當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錯誤就不容易了。”那麼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錯誤該怎麼辦洛克指出,他認為懲罰應儘量避免,主張喚醒兒童內心深處的,觸及心靈的榮譽感和羞恥心,因為“兒童對於名譽是極敏感的”,他們覺得被別人看得起是一種快樂。他們一旦懂得尊重與羞辱的意義後,對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內心的羞恥心和不願見惡於人的畏懼心,才是一種真正的約束”。

洛克先生認為,相比於品質,學問不是最重要的。學問是應該有的,但是它應該居於第三位,只能作為輔助更重要的品質之用。所以本書中,把智育放到最後來談。他首先提醒我們“應該極力注意,決不可把讀書當作他的一種任務,也不可使他把讀書看成一種工作。”一旦讀書成為兒童的負擔,他就會立刻討厭它,哪怕他們以前本來很喜歡讀書。應該把學習看做是一種遊戲、消遣,把它當作一件做了別些事情以後的獎勵。這種觀點,他在書中曾多次提起。在語文學習上,洛克先生是反對機械學習,反對靠文法學習語文的,他舉了個例子:一個法國婦人教一個英國女孩學習法文,只是和她閒談,一點不需要什麼文法,只是口語,有了一兩年的功夫,英國女孩就能把法文説得很好,讀得很好了。主張重視兒童的興趣,“因為兒童興致好的時候,學習效率要好兩三倍”,對兒童充滿求知慾望的好奇心給予鼓勵。在本書的最後,作者指出“每個人的心理都與他的面孔一樣,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與別人區別開來。兩個兒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導的。”對兒童的教育要根據兒童的不同特點進行,和我們的祖師爺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教育漫話》的教育思想主流是進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們繼續學習的。如這一段話,便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錯配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不掉的。”這樣的話不能不讓人去審視自己:我犯的錯誤會給學生留下什麼影響,還能補救多少總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 篇21

讀《素質教育在美國》有感

最近我拜讀了美籍華人留美博士黃全愈先生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此書敍述行雲流水一般,讓讀者輕鬆、悠閒、隨性,這裏沒有繁瑣的、乾澀的教育觀念,也沒有長篇累牘的論述,我厭倦那種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測的論理書。作者以自己的兒子在美國的學習中的 “小故事”為素材,通過一個又一個立體生動的案例分析,深入淺出地闡明瞭美國素質教育的特點,在對比中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目前教育所面臨的困窘,發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黃先生書中的許多問題很有價值,很有見地,值得我們探討。如“創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懲罰孩子?”等等。第一章《創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講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國內,作者就開始讓三歲的兒子接受中國畫的啟蒙教育,兒子的國畫有板有眼、像模像樣。來到美國後,作者把有着繪畫天賦的兒子送進了邁阿密大學美術學院辦的繪畫學習班,可是在這個班裏,兒子卻無法落筆畫畫,因為老師什麼也不教,只讓學生塗鴉似的亂畫,甚為不滿的作者立即讓兒子退出了這個“誤人子弟”的繪畫班。可後來,作者通過觀察,發現美國孩子在繪畫的時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從不問“像不像”,而是問“好不好”,也就是畫得獨特不獨特。而中國孩子評判一幅畫好壞的標準卻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師的畫,像不像現實中的實物。我想如果沒有一個參照物,中國的孩子就根本無法下筆。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師,參加課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質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們的素質教育和美國的素質教育究竟有何區別呢?帶着這些問題我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看完這本書後,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國的孩子可以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分科選擇不同的學段進行學習,而我國的孩子只能按年級學習各門功課,可見美國教育重視個性發展;美國的孩子在國小五年級就開始寫調查報告,而中國的學生在上大學時,才開始學習寫調查報告,可見美國認識到社會對孩子成長作用很大;美國的孩子每到一個地方,社區裏都有球隊可以參加,而中國的學校裏很少有自己的球隊,看來美國比較清楚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培養團隊意識;美國的孩子從國小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搞一個“職業日”,請社會上各行各業,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學校來給孩子們介紹各自的工作,什麼律師啦、拍賣行的拍賣師啦、汽車推銷員啦、消防隊員啦、警察啦、運動員啦、作家啦,等等等等。從“職業日”裏,孩子們學到的並不主要是幹什麼能賺多少錢,他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社會上的人到底是怎樣存活的?因而,孩子們對職業的選擇從小就是五彩繽紛、五花八門的,也能瞭解到社會競爭的殘酷。而我們中國的孩子受幾千年的陳舊思想觀念影響,“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對社會的瞭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護下把社會想象的過於美好,長大後社會競爭力低下。從這些對比中不難看出美國在教育真正是以人為本的教育,他們把人看成教育的主體,那麼教育面對的“人”就是學生,也就是現在我國討論的“誰是教育的主體”的問題。當我們把學生看作是教育的主體,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人。

我們正在進行課改,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了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參與組織者,以學生為主體,採用開放式、啟發式的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自己動手動腦動手,實踐探索、合作交流。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快樂還給學生,讓孩子們在極度輕鬆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與體驗生命本體的狀態,例如我們現在開設的活動課或綜合實踐課就是要培養學生創造力和運用知識和能力的活動,還可以增加一些瞭解社會、接觸社會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權利選擇體驗的職位,學會承擔、學會接受。但是,我們對學生所進行的素質教育還僅僅只限於各個學校,學校不可能包容整個社會,它不可能給學生一個真實的環境讓他們去感受,去體驗,而社會又沒有積極有效地配合學校,建設相應的設施,開展各種相應的活動,所以,中國的素質教育只浮於表面,還沒有深入。

素質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開放的視野,有創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創我者生”,陶行知先生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真諦。創造是教育的核心、靈魂,願中國教育創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樣開得更美更豔!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 篇22

讀完該書,我的頭腦也如同經歷了一次風暴,使我對教育和現狀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我為作者在書中所展示的事實和透射出的智慧和遠見所吸引,所震撼,同時又面對現實又感到困惑和矛盾,但更多的是引發對自己教育實踐的思考和反省。

(一)震撼:為什麼在我們領導專家和老師的眼裏一堂完美得無懈可擊的課,卻被外國專家所否定。為什麼20多年前中美兩國專家在一次互訪後作出的富有前瞻性的預測,結果卻使人大跌眼鏡。美國專家稱:中國學生是世界最勤奮的,學習成績也是世界最優秀的,可以預測,20年後中國在科技和文化方面,一定會把美國遠遠甩在後面。中國專家稱:美國的初級教育已病入膏肓,再過20年,中國的科技文化一定趕超這個超級大國,但20年過後,這個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養了幾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100多位知識型億萬富翁,而中國沒有培養出一個這樣的人才,兩家的預測都錯了,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教育已經落後了。試想一個佔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國,這個聰明又勤奮的民族,為什麼卻出不了這樣一個頂級的人才。其實我們基礎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問題,我們已經在起點上已經輸給人家了,而且輸得不知不覺,但後知後覺尚可亡羊補牢,迎頭趕上,萬萬不可做不知不覺的愚者,錯失歷史發展機遇。一旦錯失,將會付出沉重的的代價,歷史已經無數次地證明這一點。目前,我們的教育正處在新的歷史轉型時期,經歷着全所未有的變革,這種變革有着深層次的背景和歷史的必然。生產力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經濟的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到來,迫使我們的教育作出反應,適應社會的發展,促進社會的發展。當前知識經濟時代靠的是知識,創造和核心技術,誰佔領了新科技制高點,誰就贏得了最大的發展,引領世界發展潮流。因為核心技術在市場經濟中是買不到,而科技的發展有懶於教育的發展。面對這場全新的教育變革,我們準備好了嗎我們該做些什麼

(二)矛盾與困惑

我們基礎教育的宗旨使學生得到真正的,全面的,持續的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可我們一方面素質教育喊得轟轟烈烈,另一方面應試教育搞得紮紮實實;我們一方面大聲疾呼地提出減負,但實際卻在不斷的給學生增負。孩子從小失去該有的天真,爛漫,活力和創造。我經常想:孩子從小付出這樣沉重的代價,這給他將來的發展帶來多少積極的影響呢對大多數孩子來講這種過重的負擔和超前的教育就如同晚餐放在早餐吃而已。,無多大益處,弄不好反而得消化不良症。理想和現實永遠是矛盾的,如何化解,減少這種矛盾,就是我們所要做的工作。這場新教育革命的到來,正開闢出新的成才道路,改變着我們根深蒂固的陳舊的'觀念,改變我們的課程和評價體制,但面對新課程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如何應戰又作了些什麼準備

(三)反思:課改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壓力,但也給了我們提升自我,實現自我的機遇。從某種意義上講,面對新課題,不管是老教師,還是新教師,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都是新教師。如何成功地走進新課程,沒有現成的模式,一切都在實踐中摸索和總結,但使用新教材過程中的一個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宗旨是不可動搖的,這發展應包涵四層的含義

(1)這發展是全體學生的發展,我們要善待每一位學生,給每位學生創造發展的機會和條件。

(2)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而不僅僅側重於智力上的片面發展,更不能以知識分數來判定學生髮展的優劣,還應該包括道德,情感,行為習慣等都方面的發展。

(3)這發展是一種個性的發展,對於智力正常的人來説,我們應該持這樣一種觀念:學生沒有優劣之分,只有差異之分,讓每個學生的個性潛力得以最大程度的發展。

(4)這發展應該是一種可持續性的發展。這種發展的效果會在他今後很長階段的成長過程中逐步體現,不僅僅以分數的獲得和立竿見影的效果為終點。有人説:"科學與藝術在山底下分道,而到山頂匯合擁抱".這句話應該是對持續發展的最好詮釋。回顧自己多年的教育生涯,就是缺少如何把正確的觀念化注於具體的教育實踐,並在實踐中不斷地反思和提升自己。其實每一位有志於教育事業的老師,都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自己的班級就是自己實踐探索的基地。作為一個老師對每一堂課,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加以用心設計,並在課後不斷反思總結,才會有所進步。孔子曰:"我日三省我身。"而我自己作為一個老師對自己每天的教育教學行為又有多少省悟呢只有在不斷學習,否定和總結中提升自己,真正的走進新課程。在這場偉大的教育變革中,在自己的崗位上作出應有的貢獻。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 篇23

最近讀了《教育的55個細節》和《愛的教育》,通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一、做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

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陶淵明説: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堅持不懈,就會天天成長。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人才的培養者,就更應該勤奮的讀書學習。最終達到一種境界:讀書內化為自己的精神需要,讀書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習慣,讀書成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師讀書不同一般人讀書,要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要帶着問題讀書,深入思考、大膽懷疑、努力實踐、勇於創新。學習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觀選擇。如讀教育名著,與大師對話,和名校交流,拜專家為師,以學者為友等等。不僅學大師們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更要學習他們不迷信權威的創新精神,學習他們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獻身事業的人格力量。同時要懂得把學習內容轉化積澱為自己的綜合素養和創造能力,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許多專家也給我們提供了經驗和指導意見。

李海林校長總結的讀書方法是:在身邊尋找問題----帶着問題讀書----通過讀書找到解決問題的觀點、立場、方法---用書中找到的觀點、立場、方法解決現實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改善自己的行為。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鑑。

特級教師宋如郊認為:“讀書學習這個過程貴在堅持和得法。”他總結出一線教師讀書的要點:

第一,讀書要堅持這樣的習慣:

1.勤,天天讀一點。

2.博,各種書都看一點;

3.新,追蹤前沿的新信息;

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寬度;新,是鋭度;思,是深度。

第二,讀書要堅持內化:

1.由數量上的積累進而形成質量上的積澱;

2.將資源轉化為能量。即將所讀內容有效轉化,為己所用,變成自己的專業思想和技能。

第三,讀書要堅持務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

1.即重點要突出,教育理論和本專業的著述是讀書的重點,數量上要保證,時間上要傾斜,整合上要優先;

2.返“本”,即經典著作要常常“回頭看”,常讀常新,像《葉聖陶文集》這類著作應該多看幾遍,每一遍都有新收穫。

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_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二、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於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行動改變命運”。二是用思想陶冶學生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三、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有一條就是寬容,在《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穫;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着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悦;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説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

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麼,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説,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質人生,二是藝術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輩子也達不到,但追求一種快樂的讓心靈釋放的藝術人生還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讀書。作為教師,尤其要多讀教育類書籍。 願讀書能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智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yu/merx7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