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育心得體會 >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通用25篇)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通用25篇)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篇1

假期,學校給老師準備了一道豐盛的精神年貨,那就是《教育是沒有用的》這本書,作者是林格。説實話,在之前並沒有聽説過,不免在想,是什麼樣的大教育家敢説出這麼狂妄的話,於是對這本書的好奇之心更濃,只想一睹為快。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通用25篇)

看到封面,標題的下面是一個問句:你還在用錯誤的方式教育孩子嗎?於是明白,教育並不是沒有用的,是要用正確的教育方式。封面的下方寫着百所知名校長聯名推薦,作用就是化解全民教育焦慮,拯救家長和老師。由此來看,應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書的第一頁,就是格林十大觀點。這些觀點真真切切的反映了教育的現狀,是啊,那個孩子願意在被管制的情況下學習,學校有老師盯着,家裏有父母盯着。時間長了,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可升學壓力又在不斷的刺激老師、家長,將分數作為衡量學生的標準,為了這個竟然有了可怕的國民共識,其中林格老師有句話説的很幽默:全中國的家長沒在一起開過會,但有一句話異口同聲:孩子,只要你有了好分數,其他的一切都不要管。這真是一個可怕的國民共識。

老子也説:“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具體而言,就是迴歸到教育純真,到底什麼才是教育?

我想真正的教育應該是有人性的。除了知識,要教給學生善良、自信。有這樣一個故事:在美國,有三名學生即將通過面試分別被大學錄取,A。第一名學生是一位可愛的女生,成績全A,小鋼琴家,能歌善舞,家境優越,從小接受很好的教育。B。第二名學生是一位肯尼亞裔的女生,她的成績平平,父親是鐵道工人,母親是超市收銀員,家境貧困;更要命的是她的聽力自小還有障礙,但是她一直堅持照顧自己的弟弟妹妹。C。第三名學生是一位西班牙裔的男生,他的成績略微有些差,父親是個在監獄服刑的罪犯,他從小就缺失父愛,跟母親住在一個犯罪率很高的社區裏,家境十分貧困,經常要申請政府救濟金。

如果你是錄取委員會中的一員,面對上面三位學生,你會做出什麼順序的選擇呢?

如果你是一箇中國大學招生辦的老師,你的答案一定會是A——B——C,因為按照中國大學的錄取考核制度,一定是按照成績至上的“法則”來選擇的。中國所有的名牌大學都是希望招到成績最優秀,“素質”最全面的學生。

如果你是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你可能會選擇B——C——A,因為殘疾人和窮人家的孩子值得同情。

而在美國,有兩所大學的錄取委員會也面對過這樣的考題,只是他們的考題沒有這麼完整。他們面對的答案都只有兩個,而且他們必須單選。

第一所大學是有“小常青藤”之稱的斯坦福大學,它面對的答案只有A和B兩個,在一個成績優秀素質全面的女孩,和一個有聽力障礙、成績平平的學生面前做選擇。他們的答案令人驚訝,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而放棄了前者。

為什麼呢?他們的答案是:這個孩子雖然成績平平,但是我們能在她身上,看到她勇敢地克服了巨大的苦難,我們沒有理由,不讓一個刻苦的孩子,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第二所大學是赫赫有名的貴族大學艾姆赫斯特學院,它面對的答案只有A和C兩個,在一個成績優秀素質全面的女孩,和一位成績不夠好,且犯罪家庭出生的孩子之間做選擇。這所大學的老師們的答案居然也出人意料,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而放棄了前者。

這又是為什麼呢?他們的答案是:這個孩子面對的狀況十分危險,因父親而揹負道德壓力的他,隨時可能陷入犯罪陷阱,作為一所旨在教人向上的大學,沒有理由不讓一個這樣處境的學生,獲得教育機會,因為這個受教育的機會,可以堅定他對人生的信心。

這兩所學校都是美國一流的大學,他們有着一流的錄取系統和標準,這種標準近乎苛刻,但是充滿着人性光輝。

我們常説,教是為了不教,不教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創造。用無為培養學生的有為,有為是讓學生自由,全面的發展。因此,真正的教育在於“於無聲處響驚雷”,孩子學會任何東西,最終都要通過自己的內化,最好的教育方式是無為而無所不為,不教而教。

教育應該是一種心與心的感應,讓孩子在心靈上得到温暖,在心靈的碰撞和感動中獲得成長有用的教育是一種鼓舞、一種激勵。正如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言: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用潔淨的靈魂去感應另一個靈魂,傳遞精神力量。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篇2

這個暑假,學校發給老師們人手一本教育專家林格所著的《教育是沒有用的》一書。一看書名,我就一楞,《教育是沒有用的》,心裏充滿了疑惑,急切地想把書看完。

這本書的書題“教育是沒有用的”,其實這裏的“教育”所指的是“傳統教育”,並不是指所有的教育。他對傳統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進行了批評,繼而提出了新的適合學生的好的教育。

文章第一章就提出當今教育的困惑,即學生的厭學。接着指出導致當前中國學生厭學的三個非體制原因。後面幾章都是作者用大量教育教學案例闡明他的教育觀點和方法。主要是教育者從生命發展規律出發,怎樣用心靈引導孩子的心靈,激發生命本來的潛能,讓孩子主動學習。

對於“把話説到孩子心裏去”這一點,我是有深切的感受。中國傳統教育有個特點就是“説教”,一提到這個詞,大家腦袋裏就浮現一個畫面:長輩在訓斥,晚輩唯唯諾諾地聽,完全沒有平等。現在有一部分家長、老師有所覺悟,但整體上還是家長和孩子,老師和學生沒有平等話語權。

其實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就是要從改變他的內心開始。比如有些人沉迷網絡,那樣連續上網真的很辛苦,但是他們自己不覺得。如果單位要他多加班,他會覺得特別累,因為他心裏不平衡。所以如何讓學生不是為了父母讀書,而是自己要讀,還真是一個重大的課題。

7月31日,中國近代力學、應用數學的奠基人之一的科學家錢偉長逝世,又引發了去年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辭世後社會發出的感歎“為什麼現在就培養不出上世紀那樣的人才?”確實,不論社會、家庭的條件,還是各方面對教育的重視,應該説現在都是出人才的時代。中國科學界的“三錢”(錢三強、錢學森、錢偉長)和國學界的“兩錢”(錢鍾書、錢仲聯)的成就,都是“一心評古今文章、兩腳踏東西文化”的“複合型人才”。 錢偉長進入清華讀的是文科,日本侵略中國,他説我要學造飛機大炮,轉學物理,終成文理皆通一代大師。基於自己的成材經驗,錢偉長提出推倒“四道牆”,即破學校與社會之間的牆,破師生之間的牆,破科系之間的牆,破教學與科研之間的牆。

現在的教育,學生從小就不是自主讀書,一切都是家長、老師、升學安排好了,全以功利為目的。英語是任何升學、晉級都必須的,所以全社會都來學英語。3歲就被父母送到培訓機構學英語的孩子比比皆是,還有更小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學習就是在課堂上,老師給他上課。有的學生離開了老師,離開了課堂,覺得不知道還能幹什麼。這樣學習方式培養的學生,還能指望他能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啊?中國的教育每個人都被卡死了,容不得你動彈的。卡在最底下的是學生,他只能每天在學校、家、培訓班這些地方完成不得不完成的作業。很小的年齡就説沒時間,有時有點自己的愛好,卻因為時間原因只能忍痛割愛。

確實,教育是沒有用的,這種不顧學生的感受、不能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的教育不光是沒有用,還是有害的。它不知道打擊了多少學生的自尊心;不知道毀掉了多少學生的想象力;不知道磨滅了多少學生的學習熱情;……

可是怎樣的教育才能培養出真正傑出的學生,才能提高中國的創新競爭力呢?這個問題牽涉的面太廣了。20xx年温總理在看望錢學森時,錢老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回過頭來看,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據説温總理20xx年拿這個問題請教國內最有名的六所大學校長和教育專家,他們的回答是:要培養傑出人才,關鍵是教師;要將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貫通起來;高校大改革大發展起來之後,應該是大提高;做大高等教育,還要做強高等教育。

這種回答其實是不能讓錢老和總理滿意的。

確實,以前的大學就做大做強了?以前的基礎教育的教師就和高等教育貫通起來了?我看就是所謂的“做大做強”,什麼都是急功近利,害了教育,害了國家。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藝術教師,看了教育的太多問題也無能為力,只能在我能把握的課堂,在我面對的學生盡綿薄之力。那麼以後我要做哪些思考和改變呢?

文章提出“家庭教育的無效,是因為父母説得太多。學校教育的低效,也來自老師們的耳提面命。”確實,要留給孩子思考的空間,留給孩子改錯的時間。我想到自己小時候也犯過不少錯,有的現在想來真是可笑,幸虧沒有老師和家長看見。如果像現在,整體生活在老師和父母的眼皮底下,還不知道會認為,是個思想品德多不好的孩子。很多問題是有年齡階段的,孩子所犯的毛病是相同的。這些問題會像小河不停地流一樣,過段時間一看,問題沒有了。

我們總是很急躁,急於把學生都培養成各方面優秀的學生。其實我們自己中學時,就學過孔子的教育名言“因材施教”,可是真正用於教育的又有幾人?你瞭解自己的學生嗎?你尊重他們的思想嗎?我自己都覺得自從當上老師後,越來越喜歡説,有了兒子後,更是變本加厲,每天都演練“苦口婆心”這個成語。這一年來,我也思考了很多。想一想,學生每天在家裏聽家長教育,到學校聽老師教育,還有上課外班的時間,也是不停地塞。所以一定要留給孩子時間好空間,要有意識地創造條件,讓孩子們在一起,他們自然會開展遊戲,互相交流,在活動中會提高課堂學習中學習不到的能力。

以後我盡力要留給孩子思考和活動的空間,保護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這將是個艱難而長期的任務,希望我的教育能是對孩子真正有益的教育,不要辱沒了“老師”這個神聖的稱呼。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篇3

今年寒假期間學校給每位教師發了一本書在假期裏面讀,這本書是《教育是沒有用的》。本書是是作者若干年對中國教育考察、實踐、研究的心得。指出了中國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環境的最大問題,我們過於迷信教育技術,迷信教育的目標是通過一系列的手段可以實現的,絕大多數家長和老師都在孩子面前赤裸裸地實施教育行為,他們並不能意識到,當孩子意識到自己受教育的時候,教育已經失效了。本書通過大量的實例説明,讓孩子成為教育的主體,把家長和教師都解放出來,是教育的本質,也是在應試教育之下能讓教育提升的根本方法。本書立意深遠,説理清透,是一本可能會對中國教育觀產生重大影響的教育理念性作品。

書中講到我們的教育承擔了許多不應由它來承擔的過多的社會壓力:升學、就業、致富、當官、成名成家,這些壓力通過考試、升學的途徑,全部加到了中國小生和家長、教師、校長的身上。有一位全國著名中學的女老師説:“我們每天至少需要工作12個小時以上,週末也基本上沒有休息,沒有時間與人交往,所以也就沒有什麼朋友,連家庭也照顧不了。”

當然,作者不認為培養五六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近兩百位知識型的億萬富翁,就是教育的成功,作者同時對美國教育也有過實地考察和研究,也並不認為他們的教育比起我們有多強。但是無論這個故事是否屬實,這個“黑色幽默”卻給了我們一個問題需要反思:敢不敢徹底給孩子鬆綁?為什麼孩子是可以依靠的,而且是可以徹底依靠的?

人的短視是因為看不遠,因此,我們需要站在高處,把目光投向遠處。教育,至少需要我們往後看三十年,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使命。所謂“往後看三十年”,就是想象過了三十年後,孩子已經三四十歲了,你希望他們是什麼樣子,再回頭來看當下的教育,心態可能就會中正平和了。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篇4

《教育是沒有用的》這個書名吸引了我,於是沒事就捧起書本看上一段,讀到第四章中的“包容之美”時,我的心被觸動了。一個媽媽用自己的包容和諒解身教了自己的孩子,讓孩子也擁有了一顆包容的心。那麼作為一名教師,擔負教育孩子的使命,是不是更有責任把包容和諒解這朵芳香“玫瑰”傳遞給我們的孩子?

嚴是愛,寬也是愛。寬容是以心對心去滋潤學生的心田,去包容學生的過失,去化解學生的不良情緒。作為教師,當學生犯錯誤時,我們應設身處地替他們想想,不能因為一時的衝動而失態,給學生心靈造成傷害。

還記得教過的一個男孩子,就稱他“小五”吧。小五不笨,知道為他人着想,但做事很拖拉,尤其是寫作業,再加上好玩、有點懶,以致經常不按時完成作業,尤其是自己覺得有難度的作業,就望而卻步索性不寫。我多次找他談心,他也會信誓旦旦地承諾以後會及時完成,但好上一段時間後便會“舊病復發”。一天放學時,作業組長向我彙報,他又沒交作業。當小五看到我站到他面前盯着他時,他低下頭,心虛地不敢正視我。當時我真想痛罵他一頓,都説事不過三,我都記不清他是第多少回沒交了;都説忍耐是有限度的,我都不記得一忍再忍地找他促膝長談過多少回了。但看到他低着頭,不安地揉搓着手中橡皮擦的樣子,我知道是他身體裏那股自由散漫的勢力再一次打敗了他想要進取的心,説不定此刻他也正在懊悔不已。現在對他一頓痛罵或許能消點我此刻心頭“恨”,但對他有用嗎?我強壓住火説:“小五這幾天已經在趕着補各科作業了,而且也補上了不少,我相信他今天放學前一定能把語文作業補好交給我的。”聽我這麼一説,他低着頭的臉一紅,也停止了揉搓橡皮,緊緊地捏着橡皮靜靜地坐着。 “利用下課時間抓緊做吧,我等你。”聽我心平氣和地説完,他頓了一下,就開始安靜地補作業了。放學前,我收到了他的作業本。看着他帶着淺淺的微笑一身輕鬆地離開,我慶幸自己當時沒發火,我寬容了他也寬容了自己。此後,雖然他還是有作業沒按時交的情況,但次數越來越少了,他也會盡他所能地儘快補好。

像小五這樣某一方面後進的學生,他們的進步的過程是一個反反覆覆的過程,我知道自己不能急於求成。對於他們,我讓自己把更多地把目光放到他們的每一點進步上,在他們出現反覆的時候,幫助他們保持學習的信心。相信這些孩子會感受到老師的這份寬容,會感受到老師為他們着想的心,會真心地尊重和愛戴老師。

教師以包容之心對待學生,久而久之,也會把這種智慧和美德潛移默化到學生身上。使他們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懂得只有學會包容,做到寬厚待人,才能化解矛盾,消除隔閡;才能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才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融洽;才能搞好同學之間的團結。這些也正是現代社會提倡的“學會合作”的重要條件之一。當然,包容並不等於放縱,並不是毫無原則的一味退讓、忍耐。包容的前提是對那些可以寬容的人和事。包容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嚴格,應該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因事而別。

疏鬆的土質能使植物更加茁壯成長,寬鬆的環境能讓心靈更加健康發展。教師的包容能造就一個和諧寬鬆的氛圍,更能造就一顆顆健康明淨的心靈。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教育是沒有用的》這本書的作者,是教育專家林格。他用了近十年的時間,親自走過1200多所學校,考察過20多個國家的教育狀況,探究中國教育內涵發展與突破之路,被譽為“堅持用腳做學問的人”。書中的一些鮮活的案例和觀點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

有這樣一個案例:以前農民種水稻需要人工插秧,就是把培植好的秧苗,按照事先牽好的繩索和格子,整齊地種植到農田裏。這個方法在我國沿用了約三千年,農民插秧後腰酸背痛,苦不堪言,但是水稻並沒有因此而增產。20世紀,我國開始了一項重大的農業改革,應用拋秧技術,把培育好的秧苗一把一把“天女散花”似的隨意地拋向水田裏,結果徹底解放了生產力,且實現了增產增收。

“插秧”?還是“拋秧”?初看起來十分奇怪,勤勞的沒有得到相應報償,悠閒反而享受着豐收的果實,這似乎不符合“天道酬勤”的古訓。細想想,密植插秧固然貫注了人們豐收的意願,卻破壞了秧苗自由生長的規律;反之,看似放任的拋秧卻為秧苗提供了充足的空間,保護它的自然生長。

原來,拋秧是一種比插秧更科學、更有效地方法。看來,拋秧不僅解放了人,而且也解放了秧苗!

仔細一想,教育也同此理。我們的老師、家長如農民,我們的孩子就是秧苗,而今天的教育卻更像是“插秧”,那麼多的規矩,人為控制孩子的生長,結果老師和家長累得苦不堪言,而我們的孩子也“長勢不良”、“產量低”。

不是嗎?

現在的學校教育如同“插秧”。教育的根本是育人,不是訓練人。而我們的學校總有許多的校紀班規,要求學生“不準這樣”“禁止那樣”,甚至連上課時學生的坐姿也有統一的要求。而至於學生的學習,學校早已經牽好了一根繩索,那就是上課、作業、考試,沿着這根繩索的目的就是為了考得更高的分數,考取更好的學校。

現在的家庭教育更像是“插秧”。父母給孩子定好了各種各樣的計劃,學習這樣,學習那樣,要怎麼怎麼吃飯,該如何如何做事。甚至有的父母連孩子的未來都已經設計好,只希望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早已經牽好的繩索按部就班地長大、生活。

插秧式的教育,最終的結果是苦了老師和家長,害了孩子。學生完全為提高成績而學習,夜以繼日地做着老師佈置的作業,沒有時間去感受自然界的神奇,沒有精力去感知世界的人文變化,機械地圍繞一本書、一支筆、一張課桌度過天真的青春……

時代要求把兒童從片面追求升學率中解放出來,不用功課把他們的業餘時間填滿,給他們活動的自由,讓他們有自由支配的時間,使他們的知識、情感、意志、能力及個性得到健康的發展。

要創新就要有足夠的時間去積累、去實踐、去思考。有屬於自己的天空。當然,我們教育者應該引導學生巧妙地安排時間,以真正達到解放的目的。

教育,呼喚拋秧式!給孩子適宜的土壤,充足的條件,然後給孩子自由的空間,讓孩子自主發展,孩子的生命終將長得生機勃勃、積極向上。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篇5

讀了林格先生的《教育是沒有用的》,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後一章《習慣是教育的最終成果》。尤其是在全國推行的六大習慣,我更覺得非常全面。

習慣與做人品格的培養存在着一種線性關係,人格決定了人的發展發向。如果健全的人格是一個大屋子,那麼需要找到門和把手,否則知其門不得而入。這個門把手,就是習慣。

養成教育課題組經過三年的論證最終確定以下六大習慣向全國推廣:1、把一件事情做到底;2、孝敬父母;3、説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4、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5、認真寫字;6、從錯誤中反思自己。

林格先生認為:習慣是教育的最終成果,一個人習慣的好壞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在我們的身邊不乏有這樣的家長,認為學習成績是最重要的,只要成績好了,其它的都不重要。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試想一個人成績再好,就算考上大學了,沒有一個好習慣,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嗎?能在以自學為主的大學校園裏取得更大的收穫嗎?進入社會能找到一個好工作嗎?能在自己的工作上創出一番事業嗎?有一句話叫“揀了芝麻,丟了西瓜。”成績只是“芝麻”,而好的習慣才是“西瓜”。

曾經看過一則故事:父子兩住山上,每天都要趕牛車下山賣柴。老父較有經驗,坐鎮駕車,山路崎嶇,彎道特多,兒子眼神較好,總是在要轉彎時提醒道:“爹,轉彎啦!”有一次父親因病沒有下山,兒子一人駕車。到了彎道,牛怎麼也不肯轉彎,兒子用盡各種方法,下車又推又拉,用青草誘之,牛一動不動。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後只有一個辦法了,他左右看看無人,貼近牛的耳朵大聲叫道:“爹,轉彎啦!”牛應聲而動。

牛用條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則以習慣生活。一個成功的人知道如何培養好的習慣來代替壞的習慣,當好的習慣積累多了,自然會有一個好的人生。莎士比亞説:“性格即是命運,心態主宰你的成敗,氣質影響你的力量,

習慣形成你的能量。”用行動培養習慣,用習慣收穫性格,而性格會照亮你的人生。

俗話説的好:習慣成自然,良好的行為習慣在人的一生中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齊白石老先生説:“養成好習慣,必有好人生。”

成功是一種習慣,失敗也是一種習慣。你的習慣無法改變,但可以用好的習慣來替代。成功很簡單,只要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養成習慣,如此而已。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篇6

李希貴老師的這本書相當於一本精彩的教育思想集錦,許多教育觀念都給人啟迪與深思,相信很多老師都是邊讀邊用筆作着批註,嘴裏還唸唸有詞:“嗯,有道理,有道理。”作為一名資歷尚淺的小教師,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兩個字:歎服。談教育思想、教育見解,我肯定不如李希貴老師皮毛,因此只能談談裏面有一點點共鳴的地方。

在這本書《平等對話,教育才真正開始》一篇中,李希貴老師講到這樣一件事:一位曾做過二十多年班主任的老師告訴我,在不當班主任之後,他與一位同學的談話整整進行了一個下午,但還是沒有多大效果,因為這位同學不以老師説的為然。這位老師告訴我,這在過去他做班主任時是不可能發生的,那個時候的談話一般15分鐘就能解決問題。

我相信這種體驗每個當過班主任又當過普通科任教師的老師都有體會,在我們學校,每個班都設有班主任,班主任就管理着這個班的一切事務,甚至當其他科任老師上課時出現學生狀況都會讓班主任來解決,所以班主任都會有所埋怨:科任老師是幹什麼的,為什麼不解決自己課堂上的問題?而科任老師呢,也很無奈:不是我們不想管,而是學生根本就不聽,好一點的學生還能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給點面子聽着,不好的 學生則當場頂撞,給老師甩臉,都能把科任老師當場氣得暈倒,久而久之,很多科任老師就對很多不好的問題視而不見或者將問題丟給班主任。於是班主任就成了繁忙的救火員。

這裏面有很多問題,但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學生聽班主任的話,而不聽科任老師的話?我想這無非就是“班主任”三個字的威力,學生雖然不懂得班主任三個字的準確含義,但他們非常明確地知道班主任就是直接管着他們的“領導”。有時候我們老師常常開玩笑説學生都非常精,學校裏哪些人是領導,要有禮貌;什麼場合很重要,要好好表現,學生無比地清楚。

在班主任面前一個樣,在科任老師面前又一個樣?到底哪一個才是學生真實的自己,有時候我們只是用某種“頭銜”或權利壓制住一個問題,但並沒有去關注學生真實的自己。所以才會出現不同的學生自我表現,這樣的教育實際上是更危險的,它只會培養出一羣 屈服於權利、不分事理的公民。

李希貴老師説:在以往的校園裏,我們按照行政組織的構架,把學生劃分在一個個行政班裏進行管理。在威武的管理大棒面前,每一個人首先想的就是保全自己,於是,學生們表面上變得很乖,而內心想的到底是什麼,卻很少有人追問。學校就這樣把一批又一批看上去規規矩矩的學生送出了校門,任由他們在社會上暴露自我。教育在校園裏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機會。

所以我想説,當一個孩學生只聽班主任的話,不聽科任老師的話時,班主任先不要沾沾自喜,反而要有擔憂意識,去了解真實的他,你對他施加的教育影響他是否接受,還只是盲目屈從於“班主任”這一行政頭銜;當學生在重要場合、領導面前有禮貌、表現佳的時候,我們不要盲目欣喜,而是要了解不同場合下的他們,對待學校的食堂阿姨、清潔阿姨及任何一種人,能不能做到最基本的尊重和禮貌。

我們的教育是培養獨立的、真實的、合格的公民,任何時候都能遵紀守法,尊重每個人,而不只是盲目屈從於某些東西。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篇7

暑假期間,認真閲讀了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老師的《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此書為我這個站在班主任工作起跑線上的人指明瞭奔跑的方向,以下兩點感觸頗深。

發現非正式表揚的魅力

在所有的管理行為中,評價是一項需要每一位管理者特別小心的事情,因為它本身的高利害,也因為評價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慎用。而“非正式評價”尤其是“非正式表揚”的運用在教育教學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李希貴校長在書中講到了這樣一位領導,他常常在你做了一點什麼事情之後向你伸出他的大拇指,以至於被業內人士私下敬佩地稱為“大拇指領導”。你的一項變革、一點經驗,甚至一篇文章、一次發言,都有可能獲得他“大拇指”的肯定。雖説是沒有任何獎金、證書的表揚,卻激勵着大家不斷前行。事實上,這樣的 “非正式表揚”在日常的教學中也可以很好地運用。書寫生字時對學生個別筆畫的肯定,朗讀課文時對學生情感把握的褒獎,思考獨到時及時的鼓勵,都時時鼓舞着孩子們,激勵着孩子們。

印象最深的是身邊有這樣一位老師,堅持為每一位孩子過不一樣的生日。他和家長們一起,收集孩子從小到大的照片做成影集,讓班裏其他孩子通過各種形式為他留言送祝福。還會親手寫一張賀卡,將自己的愛都寫在了上面。不管過程怎樣,相信這份真情的力量是無窮的。雖然我們還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我們可以嘗試着選取真實、可信的一點,讓“非正式表揚”的潛能無限放大。

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機會

很多老師和家長都有這樣的感覺,對於學生初入學時的不知所措、不適應,他們表現出更多一倍的擔心和焦慮,那麼,隨之而來的是一手包辦,不給孩子留空間。這樣做,看似避免了無措的發生,其實只是將這樣的不適應、不成熟的狀態延遲而已。就像剛學走路的孩子,如果家長始終不給予孩子獨自行走的機會,那他將永遠也無法長大。如自然也就喪失了培養他們自主、自立的機會。

我想最困擾老師們的就是學生的安全問題了,而“電梯”一詞最近一直是熱門搜索詞彙,這本書中就有這麼一個關於“電梯”的小案例:有些學校在屢禁學生乘坐電梯而不見效的情況下,在電梯上裝上了限乘裝置,只有持有刷卡權限的老師才能乘坐。硬件設施一改,似乎解決了長期以來讓學校擔憂的安全問題,但同時也失去了教育的機會。李希貴校長説,如果我們不能在乘梯和禁梯這一矛盾衝突的情境中,讓學生明白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該如何使用資源,不讓學生從內心明白在一個團隊中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尊重應該尊重的人,有一天一旦遇到類似的問題了,他們將仍然是令人頭疼的一羣。試想,這樣的生命體驗怎麼能捨棄,很多能力的培養都在是問題中發展,在錯誤裏成長起來的。這樣好的教育機會,我們怎能錯過!

不管是“非正式表揚”還是“學會放手”,都需要我們去用心去理解每一位孩子,發現他們的細微變化,及時地引導,感受他們的需求,適時地幫助,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成長的力量。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篇8

我感覺到每天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文字,那是身心的放鬆;每天讀一些自己需要的文字,那是精神的享受。如今我已經養成了每天讀幾頁或讀幾行字的習慣,那種感覺比起以往只在假期裏看很多字要幸福難忘的多。真正感覺到在一寸光陰裏讀書比看電視劇多了一些創造的空間。為此,我學會了投資,投入的最大成本就是買書。

每晚翻開前段時間買的郭思樂教授的《諦聽教育的春天》,總被書本的第一句話深深的打動着——“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它吹拂過山川和田野;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生,只有當它讓學習者的心靈揚起風帆;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們的靈魂,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我看到有好多朋友都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QQ簽名,前段時間我也看到周秋豔老師寫上了開頭一句: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它吹拂過山川和田野。原來我們都被深深感動着。初次看到這段話,心裏並沒有理解這些話所包含的意義,但就是給人一種心靈的震撼,帶着這樣的震撼,拜讀了郭思樂教授的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用樸實的語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傳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書中“毛估估的智慧”、“杯子邊上的智慧”、“培根”的表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生本最重要的是要相信你的孩子,書中説道“有很多事情,並不是因為不可能做到我們才變得失去信心,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信心才變得不可能做到”。深刻的道理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流入我的心田。毛估估的智慧,陳述的是聰明的農民買豬時只是目測估量豬的價值,買回來後就讓它自由地自然地生活,長大後是論斤稱重的。郭思樂教授從這一個現象中看到了我們的孩子,看到了教育本身,並從中悟得智慧。讓人茅塞頓開。農民選擇對待生命的方法對待小豬,我們教育的對象何曾不是鮮活的生命!把人當作生命來進行教育。

我們經常在喊:尊重生命,尊重學生,把課堂變成學生自己的舞台。這是不是停留在口頭上,體現在形式上?每次公開課,賞析課,交流課,都是讓我們學習教育的舞台,可這舞台太小,成不了我們的教育思想。那是我們平常給教育畫蛇添足,導致了學生在太多的灌輸中喪失了學習的靈性。“毛估估”在解決生本的自由發展和終端評價矛盾時,郭教授進行這樣的類比:學習的階段就必須學習,睡覺的時間就要睡覺。不要把整個學習階段變成備考,如同農民不在小豬生長期間,為了放心天天稱重驚擾它。我們不必質疑孩子自己學習的效果,學生本能地生長,自由地發展,到了結果的季節,就會各種各樣的果實掛滿枝頭,因為孩子的學習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我們要做的是保護生命的活躍,激揚生命的積極,讓學生自由地發展,如同小豬自然地生活。我們不是常説好學生並不是老師教育出來的,那是他生命的能力。多麼簡單的道理!毛估估的智慧再次喚起了我們的思考,也把生命教育的思想深深印進了我的心中。

杯子裝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卻能從中發現智慧。杯子越薄,裝的水越多。邊是“體”,裝是“用”,而教學的目的如同讓學生用杯子喝水,老師的教是“體”,學生的學是“用”,邊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學多;反過來,教得多,就學得少。老師把一切講得通透,學生還學什麼呢?所以郭教授認為,教師的角色只是“培根”,知識也好,德行也好,教師只是讓它們在孩子們的心中紮根,接下來就是孩子們自己的感悟。

學習的基本過程是自己的悟,無論是學習以前的知識或通過智慧而產生的新的知識可達到的地方,或是不可達到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識的拓展全在於悟。沒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無效的。而現在我們的孩子的問題就在於,學生缺少自主性,無悟可言,於是教學和教育氣血不足,而導致我們的所有的投入,都近於無用。只有放手讓學生儘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學,才能形成更高級的智慧品質。所以我們老師要做的就是為孩子們提供思考的空間,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這就要求老師要設計好每節課的前置性作業,使每個學生通過先學都有收穫或疑問,在課堂上才會出現很多讓老師都無法預料的驚喜。在欣喜這些驚喜的同時,老師們還要機智的處理這些驚喜,否則可能會扼殺了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她吹拂過山川和田野;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生,只有當它讓學習者的心靈揚起風帆;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們的靈慧,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諦聽教育的春天》,扉頁上的這段話讓我在思考沉澱之後看到了孩子們。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我夢想着學生歡天喜地地來,依依不捨地走,他們比任何時候都喜歡讀書學習。

雖然,現在這樣的景象存在於我們的一個遐想當中,雖然要達到這樣的景象非常的困難,有很多的雖然,但是就像開頭説的那句話一樣“有很多事情,並不是因為不可能做到我們才變得失去信心,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信心才變得不可能做到”。只要有對自己有信心。對孩子有信心。

郭教授的這本《諦聽教育的春天》我還沒有讀完,但對所讀的這些內容產生了共鳴。我也很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處在那樣的一種和諧的教育氛圍當中,只要我繼續讀書,堅持實踐,相信會妙不可言。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篇9

近來有幸拜讀了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的專著——《玫瑰與教育》。本書主要記載了竇桂梅老師平時在教育教學中及為人處事中的探索和思考,也有國外教育(日本)現狀的透析,還有一篇篇富有真知灼見的讀後感。

讀了這本書,我對竇桂梅老師肅然起敬,倒不是因為她如此年輕就評為全國特級教師、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師德標兵,獲得全國十傑教師提名,還擔任清華大學附屬國小副校長,而是通過《玫瑰與教育》這本書,通過竇桂梅老師的成長經歷,我感受到了名師光環背後執着的追求和心血的付出!令我觸動最大的是以下兩點:

一、廣泛讀書,積澱學養。小時侯的竇桂梅老師沒有讀過多少書。當上教師以後覺得“腹中空空”,於是她把書籍作為自己成長的土壤。《玫瑰與教育》第一輯《清談與憂患》之《執子之手,與子偕行》中,我們看到了竇桂梅老師從一個讀者到作者的經歷,看到了竇桂梅老師從一名普通教師到一代名師的經歷。“現在,讀書成了我的習慣。我深深感到,這是一個可以獨自培植幸福的習慣——土壤、陽光、水分都來自於美好的書籍。”(竇桂梅語)讀書已經真正成了她生活、工作、學習的一部分了。當然,讀書也給她的教學,給她的不斷成長提供了深沉的底色。

二、積極實踐,勤於積累。竇桂梅老師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長起來,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不斷地創新實踐,並且善於積累總結。竇桂梅老師在不斷的探索中始終保持着自己敏鋭的觸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談教育的弊端,勇於用自己的言語發聲,勇於上探索性的課。有實踐就要有反思。不斷地積累已成為竇桂梅老師的自覺行為。《為生命奠基》、《教育的對話》、《竇桂梅閲讀教學實錄》等個人專著的出版向我們傳遞了一個信息——“我在成長,我在寫。”(竇桂梅語)

讀完名師之作,我們捫心自問:我們自己離竇桂梅老師有多遠?我們離理想中名師有多遠?

名師之名在於學識膽略,在於礪志勤懇,在於審視篤行。他們都有一種忘我的獨立、奉獻之精神!我們所需要的就是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斷的去實踐,努力的去奮鬥,去獲得一種穩定、持久、成熟的情感!我們與名師的差距,在於精神世界的距離和實踐的勇氣、耐力!人只有有了想法才會有行動,有了行動才會有不同的結果。

我們要想改變自己,首要的是要打碎舊的思想意識,讓精神站立!很多情況下,名師給了我們壓力的同時,也給了我們動力。一個要進步的人,對自己應該自找一個壓力,這樣才能迫使自己去努力。我們不一定能成為名師,但是,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做名師曾經做過的事情。

最後我想説,竇桂梅老師將永遠激勵着我不斷前進!感謝《玫瑰與教育》!感謝竇桂梅老師!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篇10

寒假看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受益匪淺。他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審視自己日復一日的教學。

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內涵與主題都不同。讀了第二章——我心中理想的教師,我覺得“尊重”這兩個字應該時時記在心中,這是教師和學生平等溝通的橋樑。作為教育者應該尊重理解學生,講台不是上下尊卑的界線,學生有他們自己的人格。他們也渴望得到老師的理解和尊重,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讚許。老師若放開架子,走進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尊重他們的建議和意見,理解他們的思想,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在尊重學生的言行舉止中,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給學生留下自由的空間和時間,獲得發展的主動權,讓他們用自己的雙手來描繪他們的未來。我想這就是理解和尊重,這就是師愛。愛孩子,不是光給孩子們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以積極的生存心境、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待生活。

作為一個教師,需要各方面的知識,一個知識面不廣的教師,很難真正給學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俗語説,“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在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日益更新的今天,這“一桶水”的提法早已過時,而教師具有“長流水”才能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面對渴求知識與創新能力的學生,這已是教育界的共識。目前,新課程改革風起雲湧,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明確自己在當前形勢下“不學則退”,因此我們要努力修煉自己,做一個有深度的教師。

總之,我相信,只要我付出努力,多讀書,多學習,多給孩子更多的愛,並注意在教學實踐中的不斷摸索與總結,一定會離理想教師的形象越來越近。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篇11

在沒有接觸李希貴這個人之前,我就已經聽過他的“語錄”,比如“當學校把教師放在第一位的時候,教師也會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沒有倉庫的學校是一種理想,它其實是想告訴人們,學校裏不應該有庫存起來的資源”、“跳出教育看教育,需要擦亮我們的第三隻眼睛”等等。這個暑假裏,我從《面向個體的教育》裏真真切切地領略了李希貴博大的教育思想,並從中得到了不少的震撼和啟發。

李希貴是現任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歷任教育部基礎教育評估中心主任,同時也兼任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理事等等。他先後主持多項國家級課題,其中《語文實驗室計劃》被列為國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級教師計劃”,並獲山東省人民政府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但縱使頭頂着這麼多閃光的頭銜,卻反而使得他的師生觀和教育觀更加矚目。

一、師生觀

北京十一學校裏,李校長高舉“學生第一”的大旗。為了創建孩子們嚮往的理想學校,他們讓選擇成為學校的主題詞,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讓每一個人都成為自己的CEO。班主任成為了主任導師,和其他幾位擔任導師的相關老師組成一個教育團隊,分別負責學生的人生導航、心理輔導和學業指導。而教師在學校的辦學目標實現過程中處於第一位,才會協助校長落實他心中教育理想。“我認為關注學生應該先從關注教師開始。教育是塑造人的事業,塑造學生美好的人生。這個目標,只能通過教師來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任何關愛,只能通過人的傳遞,才顯得真切、動人,誰都沒有辦法改變。一位教師,在校園、在課堂舉手投足間,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他可以春風化雨,也可以讓學生‘近墨者黑’。”

二、教育觀

一次,在高一新生的錄取中面臨着一個兩難選擇,一位在馬術方面已經很有造詣但會考成績差距很大的學生報考了十一學校。是錄取還是放棄?學校校務會經過討論,打破常規錄取了這樣一個“特殊的孩子”。他們的想法就是寧肯放棄百分之百的重點率,也要為各類不同個性的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要為老師們的教學創造更加寬鬆、和諧的氛圍,將學校真正建設成一所屬於孩子們的學校。“教學大綱、教科書規定了應給予學生的各種知識,但是沒有規定應給予學生的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這就是:幸福。我們的教育信念應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裏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自己的一生。”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話,也是讓李希貴至今感到震撼的話。

身為一名幼兒園老師,我也應該從關注孩子本身開始。我們要用一雙慧眼發現那棵樹,那棵樹一定與這棵樹不太一樣,有的需要在天空挺拔,有的則需要在河邊茁壯,有的習慣於雲山霧罩,有的卻渴望陽光普照……發現那顆樹,需要我們提供適宜的土壤、水份、氣候、養料,需要一個適宜的生態環境,需要我們的教育情懷。“我深切地感受到,當我們的孩子每一個都煥發自我潛能,發揮自我價值、成為最好的自我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就真的贏了”。這是李希貴校長的切身體會,我想,《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定會讓我們換一種理念、換一個思路,換一個視角來看我們的孩子,放大教育的的智慧和力量,以塑造孩子美好的人生為方向而奮鬥!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篇12

古人説:“讀,讀,讀,書中自有黃金屋。”沒想到,自從我讀了一些有關教育類的書籍,還真在書中找到了黃金,也給自己充了很多的電,教育教學中也有了很多的教育理論支撐。日前,我又讀了朱永新老師寫的《我的教育理想》一書,讓自己有了一種重生的感覺。

作者對心目中的理想學校、理想教師、理想校長、理想學生、理想父母的描述,揭示了現代化教育過程中學校、教師、校長、學生、父母應具有的素質。這種切近實際教育從中找尋解決問題的基本思想或方法,讀後使人產生了強烈的使命感。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應該是我們永恆的理想。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通讀全書,對我感觸較深的有如下幾點:

“一個理想的教師,他應該是個天生不安分,會做夢的教師。一個優秀教師必須具有遠大的理想,不斷地給自己提出追求目標,同時又要有激情”這一席話讓我回味無窮。由於長期處在緊張和繁忙中,對新鮮感、榮譽感在時間的沖刷下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麻木、疲勞。夢想是一個人的奮鬥目標,沒有了夢想,怎麼會有前進的動力呢?沒有前進的動力,哪會有工作的創新呢?

“理想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造精神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朱老師的這幾句話猶如一面鏡子,對照自己的不足予以糾正,為我今天的奮鬥指明瞭方向。我作為一個光榮的人民教師首先就要熱愛這項事業,對教育充滿激情。教師要不斷學習,保證自己有足夠的活水源,使學生酣暢淋漓地學習。教師教育的對象是一羣天真爛漫的,單純的,可愛的孩子。我要始終保持一顆童心,時刻關心他們,同時我還要做一名關注社會、有責任感的教師。教師教育祖國的未來,意義重大。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也要教育他們如何做人、如何生活

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師,首先必須具有遠大的理想,至少要有更高一點的理想以促使自己不斷前行。二要有豐富的學識。這是古往今來不變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師有一桶水,現在隨着新的課程標準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應該是一條河流而且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讓學生更有所學、有所獲!

另外書中的幾句話深深打動了我,我不由得按着書中理想教師的“標準”去叩問自已,發現我離這樣的要求相距甚遠。於是,在以後的工作中,我要以這些標準來激勵自己,要求自己,促進自己。

我深信:教育的理想會奏響新世紀中華民族的英雄樂章,理想的教育會開創新世紀中國文明的燦爛輝煌!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篇13

十月的讀書計劃是於漪老師的《教育的姿態》,我加入敍事者的時間比較短,準備讀這本書的時候已經到了十月底了,很快從網上購得,馬上開始閲讀。

從前言開始,就能感受到一位從事教育工作60年的老教師的赤誠之心,她對孩子的愛是熱烈的,是深沉的。始終以學生為本,是於老師的教育理念。這在今天也是極力倡導的。

從老師身上我看到了大愛與無私。

現在的孩子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普遍面臨道德缺失,情感冷漠。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温暖孩子的心靈,點亮孩子的心燈。一棵小樹尚且需要修枝剪葉,才能茁壯成長,何況是一個人呢?所以對待孩子的錯誤我們要有一顆包容的心。

七年級上學期時,一天中午我正在辦公室備課,一個學生過來找我,“老師,我丟了20元錢”,“哦,是嗎?怎麼回事?是不是你忘記放在哪裏了?”“不是的,我懷疑是小美偷的”。我心裏一驚,不會吧?這個學生很文靜,不會做出這樣的事吧?表面上我不懂氣色的説,“不要亂説,我相信她不是這樣的人。你先回去上課,我會給你查清楚的。”我悄悄找了幾個同學瞭解情況,小美家裏比較困難,平時很節儉的,這兩天突然大方了,買了不少零食吃。我心裏已經大題有數了,但是我沒有去找她當面交流,而是放出風聲説,錢找到了。我觀察小美的變化,剛開始她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後來她低下頭想了好久,像是下決心似的。我知道她會來找我的。果然,一個課間,她來到辦公室找我,“老師,我撿到了10元錢”“哦,是嗎?在哪裏撿的?”“教室外面。”“你真是一個好孩子!值得大家學習!”我看到小美的臉紅紅的,她的內心一定是糾結了好久的,不過總算戰勝了自己!我在心裏暗暗祝福這個孩子。雖然我搭上了10元錢,但是維護了一個人的自尊,這才是重要的!

這個世界不光需要參天大樹,同樣也需要小花小草,只要是健康快樂的成長就好了!!祝福所有的孩子們都能健康快樂!!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篇14

當在同事那裏看到這本書時,名字很吸引我。為什麼浪漫的象徵“玫瑰”,和在別人眼裏嚴肅的職業“教育”,聯繫到一起的呢?好奇的拿起它,卻怎麼也不能放下,被它深深地打動了。心靈雞湯不過如此吧!

在書的封面有這樣一段小字:“我們蕭蕭的樹葉都有聲響回答那風和雨,你是誰呢,那樣沉默着?我不過是一朵花。是的,我只不過是一朵小花,帶着一絲芬芳,和着風和雨,我卻執着地孕育着,盛開着,以最大的努力回報春天。”

除了自序“我在成長,我在寫”之外,這本書有四輯:第一輯“清淡與憂患 ”寫了作者的教學隨感反思並就學生和自己身上引發的對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與朋友的交流等。第二輯“在聽説讀寫的背後”寫了作者在語文教學的所做、所想、所感;第三輯“日本的教育管窺”寫了作者到日本參觀的見聞,並對中國和日本教育的進行了對比而產生了很深的體會,第四輯“在白紙黑字的沃野上”寫了作者博覽羣書的讀後感。

書中有篇文章《心中盛滿陽光》,文章裏的每個字都能觸動自己的心,不忍割捨就全部抄寫到讀書筆記中永遠保留着。開頭是這樣的,如果你把所處的環境看成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獄;如果你把周圍的人羣看成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如果你把所處的環境變化魔鬼,你就在製造地獄;如果你把周圍地人羣變成天使,你就在營造天堂。

好花要有好心情賞,有好的心情才能欣賞到好的風光。你的內心如果是一團火,你就能釋放出光和熱。因此,面對教育的系列讓人不滿的現象,面對自己的專業成長的困惑與壓力,我們要從中尋找陽光、快樂的地方——根系教育的土壤,理想滾燙於心,緊貼地面行走,激-情向上生長。退去浮華留下平實。讓我們踏實前進,留下深深的足跡。

如新課程改革在給我們帶來了契機的同時,也隨之會伴隨着許多問題的出現,在探索的道路上我們肯定會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出現許多新矛盾。需要我們所有的探索者手牽手,朝前走。“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懂得關懷,獲得朋友;懂得開心,獲得輕鬆;懂得遺忘,獲得自由——就能是你心中盛滿陽光。願你我的心中都如竇老師所寫,在彼此的心中盛滿陽光。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篇15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恆的主題。沒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着激情、詩意,也不可能有優質的教育。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但是,光有滿腔的熱情和遠大的理想是遠遠不夠的。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認真思考,什麼是教育?教育為了什麼?

近日有幸拜讀了朱永新先生的著作《我的教育理想》,其中幾句話深深打動了我:“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與無私的奉獻。教育需要詩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義的情懷。教育需要機智,需要把握每一個轉瞬即逝的機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輕的心跳昂奮地工作。教育需要恆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與探索。”我不由得按着書中理想教師的“標準”去叩問自已:我是不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我發現,我對上述問題的回答缺乏信心。

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內涵與主題都不同。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具有遠大的理想,不斷地給自己提出追求目標,同時又要有激情。優秀的教師要永遠伴隨着自己的夢想。當生活沒有夢時,生命的意義也就完結了,教育就沒有了意義。

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有一些人,他教1年,然後重複5年20xx年乃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5年。一個實實在在教5年的人,與一個教了1年卻重複了一輩子的人,他的成就是不一樣的。愛孩子,不是光給孩子們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以積極的生存心境、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待生活。

教師是一個能夠把人的創造力、想像力和全部能量、智慧發揮到極限,永遠沒有止境的事業。我作為一個光榮的人民教師首先就要熱愛這項事業,對教育充滿激情。教師要不斷學習,保證自己有足夠的活水源,使學生酣暢淋漓地學習。教師教育的對象是一羣天真爛漫的,單純的,可愛的孩子。我要始終保持一顆童心,時刻關心他們,同時我還要做一名關注社會、有責任感的教師。教師教育祖國的未來,意義重大。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也要教育他們如何做人、如何生活。

顯然,我做的還遠遠不夠,大教育家偉大的理想閃爍着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年輕的心,今後,哪怕工作再忙,時間再緊,也要擠兑一點閒暇,讓自己靜下心,定下神來仔仔細細地拜讀一些作品。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篇16

“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她吹拂過山川和田野;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生,只有當他們讓學習者的心靈揚起風帆;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們的靈慧,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翻開郭思樂教授的諦聽教育的春天一書,就被扉頁上的這番話,深深的打動着,初次讀到這段話,並沒有完全理解它的深刻內涵,但它的確給人留下了一種心靈的震撼,帶着這樣的震撼,我用心品讀了這本書。

諦聽教育的春天是郭教授的教育思想隨筆集。書中用樸實的語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傳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書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狀態。生本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強調要充分地調動和利用學生資源,強調把學生的學習儘早地交付給學生,教師儘快地讓學生自己既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去解決問題。

就化學教學而言,要學好化學就要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實驗機會,讓學生通過實驗結合實踐活動體驗化學無處不在,在活動中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悦。學生只有通過自身的積極思維和主動參與“做”而獲得的數學知識,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實用價值的知識。因此,化學教學中需重視幾方面:首先,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化學實踐活動的機會;其次,充分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親身實踐學習化學;再次,給學生化學活動的自由度,充分展示個性。這樣才能讓學生大腦和雙手真正動起來;才能讓每個學生用自己內心的體驗參與化學學習,並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髮展過程;才能讓學生在這種體驗和參與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從而產生主動學習的動力。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篇17

我是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師,平日裏耕耘在教學一線,忙忙碌碌的,用在閲讀上的時間就少了,但是對書本的渴望卻越積越多。在上一學期我有幸參與到特級教師黃詠梅工作室中,工作室開展的“閲讀閲快樂”活動點燃了學員們閲讀的熱情,也激發了我擠出時間來閲讀的源動力。在指導老師黃詠梅老師推薦的閲讀書目中我看到了《人的教育》這本書,我一下子就被書名深深吸引住了。有個發自內心的聲音對我説一定要選它,一定要讀一讀這本書。為什麼呢?身為一名一線教師,我們該關注的不正是人的教育嗎?書名引發了我教育理念的共鳴,利用假期我如飢似渴的讀完了這部教育名著,可謂“收穫滿滿”。

一、瞭解了福祿培爾的生平事蹟,拓展了眼見。

福祿培爾是19 世紀德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近代學前教育理論的奠基人。他出生在德國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自幼喪母,父親整日忙碌無暇管教,繼母對他也很冷漠。因而福祿培爾的童年是孤獨、寂寞的。童年的遭遇使得福祿培爾對兒童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推動他創辦了世界上的第一所幼兒園,並探索、研究及實踐了一套完整的幼兒教育體系,寫下了著名的教育論著《人的教育》,在教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理解了福祿培爾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要順應兒童發展的內在規律。

通讀《人的教育》全書,可以看出福祿培爾是一位虔誠的徒,他認為既然人性是神性的派生,而神是全智、全能、全愛的,所以人性也是善良的,天生就有一種發展的可能性。這是一種性善論的觀點。基於人性本善的認知,福祿培爾得出了教育的基本規則,教育要儘量順應兒童發展的內在規律,要為兒童的發展提供適宜的環境,不能去破壞兒童的天性,除非這種天性遭到破壞,否則不應採取任何的干預措施。我們可以看到這一規則認知在今天依然有着廣泛的、強大的影響力。

三、《人的教育》一書對現代德國教育的影響深遠。

德國是資源缺乏的國家,在歐洲國家中人口最多的,科技發展很高,腐敗水平低。許多跨國公司的總部像大眾、戴姆勒(Daimler)、西門子(Siemens)和寶馬都位於德國。它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依靠的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羣體。德國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底藴和完美的系統著稱。可是對於兒童,嚴謹的德國人似乎多了些寬容,他們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甚至於對於那些在常人眼裏的“問題”兒童,他們也能找出孩子閃光的一面。德國的兒童教育能達到今天的高水平絕對有教育先行者福祿培爾不可磨滅的功績。

四、福祿培爾在他的教育實踐中非常強調情感教育,並把“教育適應自然”作為其一以貫之的重要原則。

福祿培爾把對人的教育和對自然物的栽培進行類比後指出,在對待自然物方面,我們的做法常常是正確的。很多人都知道,如果需要動植物健康茁壯地成長,就必須給它們提供適宜、寬鬆的環境,要反對揠苗助長,要反對粗暴的干預和意志的強加。但是,在對待人的問題上,人們卻會走上完全相反的道路。儘管人與動植物的成長遵循的是同一條法則,但人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卻喜歡把他們當作橡皮泥,認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來隨意地塑造,結果是孩子的成長與他們的天性背道而馳。為此,福祿培爾呼籲,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時要適應孩子的本性,讓他們遵循其規律自由地成長,就像我們對待花園中的葡萄藤一樣。

五、我們倡導的“生本教育”可謂對《人的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當我讀到這一段文章自然而然的聯繫到我們今天在教學中倡導的“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由華南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思樂教授主持開展的,由課題研究帶動的大型教育整體改革實踐。生本教育主張教育應實現由“師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轉變,即把為教師的好教而設計的教育轉向為學生的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實現學生積極、主動、活潑、健康地發展。從“教育適應自然”和“生本教育”的觀點看,教師的使命是什麼呢?就是為學生的生長提供適宜的環境,為學生的生長提供自由支配的時間,另一方面是為學生的生長提供專業的好老師。如果説學生的天性就是與生俱來的種.種稟賦,那麼,教育就要為這些稟賦的生長提供外在的自由。外在自由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從詞源學上講,希臘文的“學校”(school )本身就是從“閒暇”(shule )中派生出來的。在希臘人看來,到學校上學就意味着從日常瑣事中抽離出來,有充裕的閒暇,可以專注地體驗和沉思,在這種體驗和沉思中,人的心智能力得到了生長。

更多在本書閲讀中的收穫數不勝數,無法一一列舉。我在閲讀中趟過了書籍的長河,在靜思中感悟了教育的真諦。閲讀是與古老的睿智的作者用書籍去溝通交流;閲讀是對靈魂的一種洗練,閲讀還是對教育先知思想的傳承。閲讀是幸福的、閲讀是快樂的,這樣的幸福與快樂真是多多益善。帶着閲讀的幸福與快樂,投身於不平凡的教育事業中去,“餘願足矣”。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篇18

一棵樹有一棵樹的姿態,一朵雲有一朵雲的姿態,教育也應該有教育的姿態!從教16個年頭的我,常常思考,我們的教育到底應該以怎樣的姿態站立?近段時間,用心閲讀了於漪老師的《教育的姿態》,好像看見了標杆,明確了方向,釋然了許久以來的困惑。

首先,我認為教育要有水的的姿態。水,是生命之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時隨處可見,是再普通不過的東西。但是,水卻與我們息息相關,是我們最需要的東西。教育也是,是我們必不可少又無處不在的所需,如果維持生命離不開水,那讓生命有尊嚴有質量的存在,就離不開教育!古人云:“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以水的姿態做教育,要能適應任何環境,就像水一樣包容萬物。至柔之中又有至剛、至淨、寬容大氣的胸襟和氣度。

而且,書中於漪老師在談及課堂教學時,經常説“課要上得一清如水”;談到教師的知識儲備,她曾説“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先要有一桶水”,後來又把“一桶水”發展為“長流水”;在談到教育的功能時,她非常喜歡用“滴灌”這個詞,“滴灌學生的心靈”,“滴灌學生的智性和德性”,類似的話,在她的文章裏也好,演講中也好,總是經常出現的,也還離不開一個“水”字。於漪老師的教育思想、語文思想,假如方之於物,什麼才是最合適的呢?想來想去,其實還就是這個“水”字。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於漪老師的名字裏也有“水”;漪者,波紋也,風生而水起,水動而波興,感天地之氣息,動於中而形於外,遂至盪漾迭推,綿延廣被。

水是至純的,真正的教育就應該如水,純粹潔淨,遠離污染,拒絕添加劑。唯其如水,方能涓涓滴滴,潤澤心靈;惟其如水,方能載歌載舞,使粗糙的石頭變變得温潤美麗。在我看來,於漪老師的教育觀,其實説到底就兩個字,一個就是“愛”,一個就是“人”,合在一起就是“仁者愛人”。(摘自網絡,稍有改動)

其次,我認為教育還應該有山的姿態。“尊重每個生命的價值,促進每個生命的良性發展,這是教育的重要使命!”這也是每個老師所應該堅守的理念。“琢玉性惟堅,孜孜以成華。”當我們以山的姿態巍然屹立,琢玉日久,相信也必能浸染玉的温潤平和,成熟而不輕浮,沉靜而睿智。有內涵的教育也應該是一座山,每個教育者都應以豐厚的山間營養,潤澤美玉,用如山的愛,如山的步伐,實踐着任重如山的教育事業,並以思考者的姿態屹立,信道守誠!

再者,我認為教育更應該有根的姿態。在“尋找教師之根”一節中於老指出“回顧教育歷史,常有這樣的圖景浮現眼前:一羣身無分文的知識分子,器宇軒昂地屹立於天地間,悲天憫人,為蒼生造福,令人感動。這是由於他們身上有那麼一股志氣、意氣與豪氣。歷史啟示今天,肩負重任的現代教師,理應從傳統中汲取精華,鍛造自己的精、氣、神。”我認為,凝聚彰顯在教師身上的這股志氣、意氣與豪氣,汲取傳承於傳統文化中鍛造出的精、氣、神就是教育的根!當我們的教育以及我們每個從事教育的為師者都以如根的姿態和執着深深向生命縱深處伸展,那麼教育之樹茁壯繁茂自是必然。

德國哲學家、德國最重要的存在主義哲學家之一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一書曾説“教育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那麼,就讓我們懷着對樹的崇敬與對雲的嚮往叩問自己:我們是在這樣的境界中從事教育工作嗎?怎樣才能使我們也能詩意地棲居在我們的工作中?我們的心靈也具有樹的紮實深厚與雲的輕盈靈動嗎?我們的生命也像那棵樹一樣生長在厚實深沉的教育沃土之中嗎?我們的靈魂也像那朵雲一樣生長在澄澈明淨而高遠的碧空中嗎?我們的教育到底應該以怎樣的姿態站立?

感謝《教育的姿態》一書帶給我的啟迪和意義!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篇19

她已是80歲的耄耋老人,有着60年的教學生涯。至今,她依然活躍在語文教學改革的第一線,堅守“在講台上用生命唱歌”。她深愛着學生,痴迷着語文教學。“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但一輩子還在學做教師!”她用這樣的話語不斷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勵着更多的青年教師。生而為人,她是師之典範——於漪。

對於我,立志要做一名語文教師的師範生來説,最早接觸於漪先生,是在學校的圖書館裏。“教文育人”“文道統一”於漪先生的經歷讓我知道所謂“上輩子殺過豬,這輩子教語文”不過是一句戲言,做語文教師也可以如此的崇高與偉大。

走上語文教學工作的崗位不過短短几年的時光,初為人師的忙碌、挫敗與無奈,讓我一時忘卻了這位當年堅定我從教理想的領路人。這個月再次捧起先生的《教育的姿態》,細細讀來不免感慨,時過境遷,對先生思想的領悟不覺也有了變化,唯一不變的,卻是那為人師者,先生那偉岸的典範之態。

在當今時代下,教育是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教育幾十年來的發展“成績巨大”卻也“亂象叢生”。先生以一身之力,振臂高呼。她於迷茫中指點迷津,於喧囂中展現浩然正氣,於亂象中堅定教育之魂。她幾十年來親歷中國教育的第一線,她屹立於層層改革之外,直指社會價值觀的功力取向、大眾媒體的娛樂宣傳,她對“選秀”比賽的主辦者、各種媒體發出了拷問:除了賺取金錢,這些比賽還賺取了青少年的時間和青春,賺走了他們的是非判斷,讓他們執着於“一夜成名”的幻想,他們賺走了學生的未來,心何以安?不僅如此,先生還直指學校辦學的 “泛技術化”問題、校外教育問題、教育話語權問題等等,錐心的憂思,竭誠的期望,先生滿懷熱情的“構建學校的價值取向”,為學校教育明確價值定位——培育有中國心得現代文明人,先生承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先生的典範之姿更體現在她站在人性的高度和文化的高度去關愛每一個學生。“要從心底裏敬畏孩子的生命”,生硬的灌輸走不進孩子的內心,空洞的説教起不到治本之效,機械的操練也絕不是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孩子心靈的發育和成長“由情而理,由直覺反應而本質探究,由低級而高級”,作為語文教師要讓文字具有情感的温度,讓觀點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讓閲讀成為暖心之旅,唯此,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走進他們的心靈,滴灌學生的德行與智性生命成長。

做有“精氣神”的教師,“做一輩子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掩卷而憩,先生之姿猶在,就讓我循着典範腳步,更堅實地邁向教師之路。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篇20

今年暑假期間,我有幸拜讀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外國教育名著叢書中《人的教育》一書。本書是一本著名的教育論著,分別論述了學前和學校教育的重要作用。作者福祿培爾是德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19世紀新教育的倡導者之一,近代學前教育理論的奠基人,被稱作“幼兒教育之父”。他的關於學前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活動,是他一生活動的主要方面。這本書是一部泛論兒童時期學前和學校教育的書,對我們國小教育有很多的啟示。書中,福祿培爾主張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天性,反對強制性教育和壓制兒童的發展,重視兒童積極活動和發展兒童個性以及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意義,主張人的一切發展階段教育的連續性等理念。

在本書中,福祿培爾闡述了學前教育的重要性,今後來學前教育的發展有着很深的影響。福祿培爾把人的教育所涉及的年齡範圍劃分為幼兒期、少年期(少年早期)和學生期(少年後期)三大發展階段。在他看來,受教育的人在各個發展階段上必然會按照自己的使命顯示出自己必須實現的各種功能。學前教育在人的教育的整個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兒期是人的發展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階段。書中寫到:“人的整個未來生活,直到他將要重新離開人間的時刻,其根源全在於這一生命階段,不管這未來生活是純潔的還是污濁的,是温和的還是粗暴的,是勤勞的還是怠惰的……他(她)將來對父母、家庭和兄弟姐妹的關係,對社會和人類、自然和上帝的關係,按照兒童固有的和天然的稟賦,主要取決與他在這一年齡階段的生活方式。”如果兒童在這一年齡段遭到傷害,假如存在他身上的他的未來生命之樹的胚芽遭到損害,那麼他必須付出最大的艱辛和努力才能成長為強健的人,必須克服最大的困難在其朝着這一方向發展和訓練的道路上避免這種損害所造成的畸形。所以,他把學前教育有機地列入整個人的教育的過程,看作人的真正教育的開始,明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人的教育》一書中,福祿培爾提出了家庭教育在學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幼兒期,人的教育主要是託付給父母和家庭的,兒童與家庭成員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因此要給缺乏教育知識的父母提供內容和方法上的指導。我覺得作為兒童的父母懂得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方法策略是非常必要的,父母的教育對孩子今後的發展有很大影響,父母在平時要有意識去學習瞭解一些育兒方法,避免錯誤教育對幼兒產生不利影響,給美好人生造成傷害,給人生成長造成障礙。

對兒童的教育應順應自然的原則,是福祿培爾教育理論體系的一條重要原則。他要求讓兒童從最早期開始就能不受干擾地自然發展。因此,“教育、訓練和全部教學與其是絕對的、指示性的,不如更應當是容忍的、順應的,因為在純粹採用前一種教育方式下,人類那種完美的發展、穩步或持久的前進將會喪失。”福祿培爾拿園丁修剪葡萄藤作為比喻:“葡萄藤應當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會給葡萄藤帶來葡萄,相反的,不管出自多麼良好的意圖,如果園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的順應植物本性的話,葡萄藤可能由於修剪而被徹底毀滅,至少它的肥力和結果能力被破壞。”教學中一定要順應少兒的天性,耐心的指導,不能強制性地教育壓制兒童。與讓兒童不受干擾地自然發展的主張一致,福祿培爾重視兒童個性的發展;“在作為人類一員和上帝兒女的每一個人身上包含並體現整個人性,但他在每個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個人的、獨一無二的方式被表現、被塑造的……”我們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以人為本,因材施教,要千方百計保護他們做事的積極性並予以肯定和支持,尊重他們正確的觀點,從而促進他們和諧發展,健康成長。

書中還説道,遊戲在學前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實這對於我們國小教育來説,遊戲也是很好地促進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低年級學生尤其如此。因為遊戲會直接影響兒童的生活和教育,遊戲能提高兒童的學習興趣。一個能幹的、平心靜氣的、堅忍不拔的堅持遊戲的兒童必然會成為一個能幹的、堅忍不拔的、能夠以自我犧牲來增進別人和自己幸福的人。福祿培爾為了讓兒童開展遊戲和其他活動,設計出一個從簡單到複雜、統一到多樣、循序漸進、合乎邏輯聯繫的遊戲和作業體系以及配套活動玩具,因此也就有了他著名的“恩物”,這套教具對發展兒童的智力和創造性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此外他還主張為兒童創設活動條件,如讓孩子在自己的花園裏種植植物,組織他們手工製作等。因此,學校應該為學生開展更多的興趣活動,讓學生能夠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教師要引導他們做有意義的事情,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

福祿培爾作為歷史上的一位著名教育家,近代學前教育的奠基人,他的學説的重大價值早為外國教育界人士所重視。發展我國教育事業,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體系,不僅需要研究我國教育的歷史和現狀,總結我國教育的經念,而且需要研究外國教育的歷史和現狀,借鑑外國教育的經念。這本教育名著,在中外教育史上有很大影響,對我們的日常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很有指導性,非常值得一讀。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篇21

關於生本教育早在報刊中看到,總有一種莫名的激動,理想的教育,迴歸教育的本質。諦聽教育的春天是郭思樂教授的一本生本教育思想隨筆,讀來更印證了自己前面的激動,真正得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聯想到現在學校課堂教學的迷茫,無異於一盞明燈照亮前方,迫切的學習,查閲各種有關資料,也買到了教育走向生本,迫不及待的翻閲,隨着讀的深入,就有着更多的思考。

我們現在的課程改革,體現這各種新的理念,我們也在不斷的學習轉變中,但捫心自問我們的課堂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沒有徹底的變化,而再生本教育中,強調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這種教育思想不僅是口號上的,更重要的是落實在了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書中講到:生本教育的具體方法是先做後學,先學後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進而不教而教。更多地在學習過程中充分調動和利用學生資源,教師讓學生自己動起來,去獲取知識,去解決問題。強調學生的整體感悟。這些升本教育的理念及做法,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在生本教育的實驗學校,學生體現出來的突出的語言表達能力,總和的高素質令人讚歎,這都是落實生本教育的結果。

這些成果的背後,不單是理念方法,包括課程設計、評價、教師培訓等等,總和的、根本性的教學改革。首先是理念上的全面更新,認識上的到位,真正放心的全面依靠學生。再者是方法上的學習,課堂教學、評價,更重要的是實驗教師的培養培訓。在不斷的學習思考中,也越來越感到我們自己的許多做法也正在體現這一些生本教育的思想。學習生本教育理念,感受生本教育成果,更堅定開展試驗的決心,讓我們的思想理念首先進行一次徹底的洗禮。

新的教學觀:教學就是學生在老師的組織引導下的自主學習。

新的課程觀:小立課程、大作功夫;大感受、小認識;寬着期限、緊着課程;學生學習的核心部分是感悟。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篇22

朱永新,現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協會副會長。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是新教育改革發起人,被評為改革開放30週年“中國教育風雲人物”。他先後求學於江蘇師範學院、上海師範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主修教育心理學,一直攻讀到博士後。曾任蘇州大學教務處處長、教授,蘇州市副市長,民進蘇州市委副主委。

他富有人文精神和創新精神,為中國教育改革建言獻策。他創辦的教育在線網站,已經成為中國小教師的精神園地,他倡導的新教育實驗,正在改變着中國的教育。他對中國教育現狀的深刻思索以及教育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感動着千千萬萬人的心。

在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心中的理想教師,應該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

勤於學習,充實自我,這是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基礎。一個理想的教師,一個要成為大家的教師,一個想成為教育家的教師,他必須從最基礎的做起,紮紮實實多讀一些書。

不要把教育家看得多麼神祕,每個教師都可能成為在中國非常有影響的教育家,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關鍵在於是否做一個有心人,是否執著,是否有恆心。當然,我們知道,教育家必須具備相應的知識結構、教育理念、文化素養、道德素養、工藝素養等。

通讀此書,我被他的理想教師形象所感染,心中不免升騰起一種渴望,渴望自己也能成為一名好教師。他説: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合作、尊重同事、尊重領導、善於調動幫助他成長的各因素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教師還應該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樣的,孩子們的世界有獨特的色彩、旋律和內涵。教師要和他們一起喜怒哀樂,要和他們共同成長,要成為他們中的一分子。教師需要有一顆非常年輕的心,才能與他們溝通,才能理解他們,才能夠得到他們的愛。可是我們一直主張師道尊嚴,鼓勵師生之間有距離感。中國教育傳統有很多好東西,也有很多不好的東西,過於強調師道尊嚴就不好。教師還應該有三歷:學歷、經歷和閲歷。這三歷是一個有機的聯繫,不一定將名山大川都走遍,行萬里路和讀萬本書,其價值是一樣的。我們要鼓勵教師成為一個探索自然、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人類的人,要培養這樣一種心境,才能教育好孩子們。 教師不但自己要充滿愛心,更應該將愛傳播給學生,讓學生也成為充滿愛心的人,唯有如此,教育才算成功,教師的愛才叫真正的愛。教師們要將溺愛寵愛偏愛等一切庸俗浮淺的假愛從思想與行為中徹底清除,要以一種博愛仁愛真愛充實思想,並能蓄之於內,形之於外。

教育需要理想,只有燃燒起理想的火焰,我們才能使我們整個民族變得強盛,變得有凝聚力,我們才能在與世界各國的競爭中站住腳。在雅典奧運會上,奪取金牌的運動員們不正是有奪金的理想才會在奧運會的賽場上奮力一搏並化理想為現實了?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篇23

讀了<<我的教育理想>>一書,細心品味作者的教育理念,是我對未來的教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教育的偉大使命是使人們從無知走向成熟。作者書中用精闢的語言勾畫了二十一世紀教育理想的燦爛和輝煌,使人們對未來的教育充滿信心。

文章中作者從我心中的理想學校開始,用遠大的教育理念深入探尋未來教育理想和理想的教育。教育是一種理想的事業,它是指向未來的。教育藉助於理想才能使人類對教育的至高無上的追求變為現實,才能使教育由“此岸世界”躍升至“彼岸世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只有充分把握處於未來社會中心的教育走向,洞悉未來教育發展的特點,才能使教育得以健康、有序、高效的發展,才能使中國的教育改革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教育的理想是為了理想的教育。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卓越的精神是我們永恆的主題。沒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着激情、詩意,也不可能有優質的教育。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但是,光靠滿腔的熱情和遠大的理想是遠遠不夠的。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門更應該認真思考,什麼是教育?教育為了什麼?《我的教育理想》一書從各個角度,運用了平實而有哲理的語言討論了“教育”這個課題。《我的教育理想》一書有十五個論題,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是從超越現實的理想層面,對教育的主要載體或承擔者所作的應然性追究,包括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教師、理想的校長、理想的學生、理想的父母等五個論題,這實質上體現了作者的“教育理想觀”。相信無論是教師、校長、學生還是父母看了,都會有所啟發。中篇是從教育政策的層面,對目前中國教育領域中一系列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在宏觀上的探索,旨在為教育的決策提供理論參照,這集中體現了作者試圖將教育理想轉化為實踐或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接軌的願望,是教育理想的進一步深化,是對教育理想的理性探求。下篇則從教育預測的層面對未來中國教育發展的走勢及發展前景的展望,其中既體現了作者對中國未來教育發展所充盈着的熱情與信心,也體現了作者對中國教育改革進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缺弊的憂思,展現了作者在把握整個教育的時間序列與空間聯繫基礎上的“教育百年觀”。

通讀全書,我們認為它有如下幾個明顯特點:

第一,教育理想與教育現實相結合。

第二,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相結合。實踐性與科學性、整體性與開放性的統一。再次又切入對中國德育改革與創新的關注,提出了中國道德教育目標、內容、方法、體制等創新的具有較強實踐價值的具體構想。

第三,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

第四,教育熱情與教育沉思相結合。

此外,《理想》一書的文風也清新自然,不落俗套。作為以史見長的學者,作者不追求目前學術界較為流行的思辯、玄論之風,文筆自然樸實,既無玄而又玄的自我陶醉式的所謂闡釋、推究,又無艱澀難懂、半生不熟的古文式語句,更無洋腔洋調,讀來令人平白生趣,津津有味。讀者可以比較輕鬆地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其基本思想和觀點。而這一點,確實是學術理論界應大力提倡的。 我深信:教育的理想會奏響新世紀中華民族的英雄樂章,理想的教育會開創新世紀中國文明的燦爛輝煌!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篇24

閲讀《面向個體的教育》彷彿是武陵人闖進了桃花源,在桃花源裏生活,“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是封建社會作為一個文人的理想國。而我們作為一生奮戰在普通高中的教育人,我們仍然是遵循孔夫子的教導,尊奉“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為自己的教育理想。在李希貴先生所著的《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中,我們彷彿來到了一個屬於我們教育人的理想國——北京十一學校,觀摩到在一所班級授課制的中學裏,實現因材施教的一種理想的教育範式。

這種教育範式的構建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20xx年9月開始,全面實施走班上課,通過不同學科在不同的學科教室上課,實現教學資源與學習過程的對接。按照學科學習的需要配置資源,依據學科學習的規律裝點環境,讓學科教室洋溢着學科和課任教師的個性魅力,讓有不同需求的學生有不同的選擇;同時,選擇在同一個學科教室學習的學生,因為具有相同的志趣,共同的目標,因而更容易相互合作,形成比肩競爭,相互影響的教育情境。

第二步是從20xx年開始,實行選課走班,數理化生每一個學科按難度分為不同的層次,語文、英語、體育、技術分類設置了近100個課程,每一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生涯規劃進行選擇,每個學生都有一張自己選擇的課程表。4000多名學生有4000多張課表,組合成1430個教學班,形成了一種面向個體的教育生態。

這種教育範式不是李希貴先生的原創,而是國家教育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明確要求,20xx年在廣東省的深圳中學,我就已經參觀了這樣的類似範例。李希貴先生是作為一名校長,通過這本著作將其新課程建設和實施過程中的體會和發現精彩的展現出來,幫助我們解讀國家教育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我們必須清楚的認識到:深圳中學、北京十一中學的教育範式類型,也是國家教育部對我們的要求,也是我們江蘇省沭陽高級中學教育範式的發展目標!我們絕不能學武陵人,到桃花源中一遊,感歎一番,登船還家,依然故我。而應當通過閲讀《面向個體的教育》明確目標,對照反思,發現差距,奮起直追。

江蘇省的普通高中課程改革開始於20xx年,十年改革之路轉眼過去,江蘇省普通高中的教育範式和教學生態已今非昔比,上級主管部門對普通高中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實施也提出了新的明確的要求。在20xx年江蘇省教育廳出台的《江蘇省四星級高中評估標準及評價細則(20xx年修訂版)》中明確規定與課程改革相關的評價細則:近三年有60%以上的教師兼教過一門以上的選修課程;有豐富的課程資源和校本課程,形成基礎性選修課、核心性選修課、拓展性選修課相結合的課程超市,其中高一、高二的選修II課程各不少於15門,12軌以上同比增加。在選修指導、網上選課、自主選班、課程管理等方面進行有效實踐。江蘇省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職業資格)工作領導小組於20xx年5月13日印發的《江蘇省中國小教師專業技術資格條件》中“高級教師評審條件”關於“教學工作要求”中明確要求:主持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這些細則和要求都是代表政府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我們所作出關於課程改革和實施發展目標的規定,其目的就是要我們建立起“面向個體的教育”,實現因材施教的教育範式。

我校新課程實施以來根據學校自身特點,設計了自己的以因材施教為目標的新課程體系建設目標,確立“以人為本,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辦學理念;“尊重差異,包容發展”的育人理念。“弘毅致和,追求卓越”的沭中精神。其建設過程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是構建“定向——結構——活動”主體性課堂教學範式,並開發各個學科、各種課型的教學模式和操作規範,打造符合新課程精神的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先展後評的高效課堂。

第二步是加強學科建設,按照新課程建設的要求,強化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科實驗室建設,新建成語文(印鹹書屋)、歷史、地理等學科教室,數學、生物學科分別申報並被確立為江蘇省和宿遷市的課程基地。

第三步是強力推進我校的校本選修課程建設,從學校自身發展出發,借鑑儒家經典《中庸》中關於“中和”的論述,提出通過打造“致和課程體系”實施“致和教育”,其體系包含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校本課程開發等,這些課程在社會實踐、人生體驗、科普知識、傳統文化、工藝製作、學科興趣等諸多方面為學生提供可選擇的、多樣化發展平台,“尊重差異,包容發展”,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和諧而有個性的發展。本學期以來的工作重點是依託我校的省市課程基地硬件設施和網絡平台,發揮教科研的導向引領作用,強化落實,將工作目標分解細化到高一、二年級具體學科備課組。

三個步驟同步推進,目標就是建設具有我校個性特色的在新課程背景下的以因材施教為目標的教育範式,通過學習李希貴先生的《面向個體的教育》,如同聽取一位先行者、過來人的言傳身教,其中鮮活的探索經驗、案例解讀、教學感悟對於我們都極具啟發和導向作用,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和各級管理人員深度閲讀、反覆揣摩,以便更加明確我們的工作目標、堅定我們的工作信心、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我們每一位同志都應當結合自身的工作職責積極投入此項意義深遠、刻不容緩的偉大工程中去,並在內心經常問自己,因材施教,我們已做到了第幾步?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篇25

朱永新是蘇州市副市長,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他著有《中華教育思想研究》、《我的教育理想》等著作。

拜讀了朱永新先生的著作《我的教育理想》,其中幾句話深深打動了我:“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與無私的奉獻。教育需要詩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義的情懷。教育需要機智,需要把握每一個轉瞬即逝的機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輕的心跳昂奮地工作。教育需要恆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與探索。”我不由得按着書中理想教師的“標準”去叩問自已:我是不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我發現,我對上述問題的回答缺乏信心。於是,在以後的工作中,我一直以這些標準來激勵自己,要求自己,促進自己。

一、理想是我前進的目標。

理想是人們奮鬥的目標,有了它才有了前進的航向。有一則故事:三位砌磚的工人正在工作,有人問他們在做什麼,他們的回答各不相同。一個説“砌磚”,一個説是“賺工資”,而第三個則自豪地説:“我正在創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正是有了這一遠大的理想,後來這個人成了一位著名的建築大師,而另兩位工人則一生默默無聞。

教師從事的工作是為了學生的一生髮展負責,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需要每位教師都為自己設置一個目標,使自己的行為能鎖定在這個目標上,不斷地進行自我挑戰。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我,面對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熱情,追求真理的執着,被深深地感染。我蹲下身子走進他們中間,和他們一起徜徉於學習的海洋,一起採擷智慧的火花,我快樂着孩子的快樂,煩惱着孩子的煩惱,幸福着孩子的幸福。我愛教育事業,因為教育賦予我嶄新的生命;我愛學生,因為學生賜於我無限的動力;我更在乎學生,僅僅因為學生在乎!隨着新課改的到來,我不禁產生困惑:如何上好數學課?帶着困惑,我樂此不疲地追尋着我心目中理想的數學課堂。現在的我心中經常追問,什麼是真正的教育?愛因斯坦説:“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來負擔。”我豁然開朗。因為有了這些追問,才使我的工作和生命更有意義。

二、認真是我工作的態度。

回首這二十多年的工作,我用一個詞概括我的工作態度,那就是認真。認真是一種嚴謹的工作態度,而“態度決定一切”。學生是正在成長的、具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個體,這無疑要求我要像對待綠葉上的露珠一樣認真精細的善待每一位學生。

如何讓學生享受教育,享受語文?課堂是基點,是生命的源泉。一直記得一位名師的話:“用一生的時間去備課!”我感覺到這句話的份量,正是在它的指引下,踏踏實實地鋪展我的教育歷程。我認真學習教育新理念,創造性使用教材,為學生創設富有情趣和挑戰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課堂中時而靜謐無,時而歡呼雀躍,激烈的男女擂台賽總是讓他們忘了下課,即使下課也意猶未盡。在探究學習中,學生愛動腦筋了,會動腦筋了,膽子小的敢上台了,膽子大的儼然一個小老師。他們每一個會心一笑使我欣慰,每一個搖頭皺眉使我不安,促使我深刻反思,及時調整。正因為時刻把學生裝在心裏,才使我堅持上好每一堂課,才使我教學能力得到提高,為學生的生動活潑發展,撐起一方藍天。

認真的人會時時處處都完善細節。教育家烏申斯基説過:作為認真的教師,應懂得:教育無小事,事事為育人;教師無小節,節節皆楷模。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的一切。我一直用它規範自己的言行,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在與學生交往中我用一雙認真的眼睛,對待學生成長中的問題,見微知著,及時指點,對於成長中的亮點,善於捕捉,及時鼓勵。

三、學習是我進步的階梯。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學會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是教師最緊迫的任務。勤於學習,充實自我,這是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基礎。向書本學習,向同事學習,利用網絡學習,向實踐學習,向孩子學習,是我學習的法寶。

向書本學習,博覽羣書。一本好書像一艘船,能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無限廣闊的海洋。教育名人薛瑞萍説:“教書的人啊,自己先就不讀書,這可怎麼得了!”所以,我要求自己用有限的時間“讀”最多的書,用眼睛用耳朵,用雙手,用心靈……我讀教育名著,讀到了蘇霍姆林斯基、馬卡連珂、杜威、陶行知、魏書生……大教育家偉大的理想閃爍着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年輕的心;我讀教育報刊,讀到了優秀教育理念和教學設計,它們是我工作的好幫手,形影不離的好夥伴;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學修養、道德素養,所以經典的文學名著更不應該束之高閣,而成為我們平時經常享受的精神食糧。

利用網絡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熟練的運用計算機獲取、傳遞和處理信息。記得我最早接觸的是人教論壇,在那兒碰到了很多優秀敬業的老師,他們和我一樣年輕,卻已經取得了很多的成績,這無疑給我的成長起到了很大的促進。

向實踐學習,實踐出真知灼見,實踐長才幹。在學習借鑑中嚐到甜頭,在嚐到甜頭中不斷學習,我大量閲讀各種教育教學雜誌,由看教案發展到看論文,由此我成了學習的好手;然後在不斷學習中不斷實踐,在不斷實踐中不斷反思,思考教學成敗,思考創新教法;接着在不斷反思中不斷總結,在不斷總結中不斷提煉;最後在不斷總結中不斷交流,在不斷交流中不斷昇華。我的教學水平就是這樣慢慢得到進步的。

向孩子學習,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樣的,孩子們的世界有獨特的色彩、旋律和內涵。教師要和他們一起喜怒哀樂,要和他們共同成長,要成為他們中的一分子。我經常抱着一顆非常年輕的心,與他們溝通,去理解他們,才贏得了他們的喜歡和信任。

一本書上講到教師應當有三歷:學歷、經歷和閲歷。我不一定能行遍萬里路,讀遍萬卷書,但我會使自己成為一個永不停止讀書、探索、思考、寫作的人,讓它們成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習慣。“講台上循循善誘,身後留下的,惟有藏書萬卷。”這便是熱愛讀書,積極進取的我的真情告白。

如果汗水可以積攢,我們的黃河將會更長,如果信念可以堆積,我們將樹起另一座泰山。又是在一本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教育家和教書匠的一個最大區別,就是教書匠甘於平凡,而教育家追求卓越。”我想我會選擇追求卓越。儘管我離卓越還相距甚遠,我所做的很微不足道,比我優秀的人還有很多很多,但我一直相信厚積才能薄發,認真的人最接近成功!

標籤: 讀後感 通用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yu/k94we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