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育心得體會 >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精選5篇)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精選5篇)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 篇1

《什麼是教育》這本書,令我感觸最深的是第七章“ 教育是一項道德事業”中的“愛在教學和學習中的首要地位”這部分內容。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精選5篇)

“我們是隨隨便便地使用“愛”這個字、沒有什麼嚴肅的意圖嗎? 我不敢肯定。我覺得我們的意思是我們感到與那些自己承認喜愛的東西很親近。在某種意義上,我們認同它們。我們擁有它們,它們變成“我們的”,我們贊成的東西。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説,這些形式的情感減少了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分離,它們將兩者緊密聯繫起來,這正是教育的主要目標。…….

在理想的條件下,以這樣或者那樣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愛的情感啊觸動了我們教育經驗的所有組件。它附着在了人、正在研究的材料和整體的經驗本身。另外,對於學生和老師,它都發揮了一樣的作用,或者可以發揮一樣的作用。沒有多種形式的情感表達,教育會失去其很多的吸引力,它的終極意義會被剝奪。……

教師顯然不僅僅可以喜愛個別學生,在工作的其他方面,他們也會有類似的感受,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情感。在最基本的分類下,單個教師喜愛的主要有她所教的人、所教的內容和所教的方式。當然,在理想的情況下,他對三個方面都有同樣的熱情,但是,這一令人愉悦的安排不會總是出現,他可能愛其中的一個方面更甚於其他兩個方面,這些差異會影響他選擇成為的教師類型。

……當然,我們想要的是對教學各個方面熱愛程度都相當高的教師。這一點恐怕並不是能夠實現,但是,它是一項工作標準。

……在教育中,愛扮演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教師和學生均是如此。正是愛的膠水將事物粘在一起,讓他們凝聚在一處。這就是説,如果教學無法在教師所鍾愛的某些方面給他們帶來深深的滿足,那麼,教學根本無法進行。規則很簡單:如果你不愛教學的任何一面,那麼,就早日脱身。

……什麼是教育的底線?這正是我們所得出的一個結論,即教育基本上是一項道德事業,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它的目標是改善。它試圖讓接觸它的每個人,老師以及學生,比現在更好。放眼全球,它盡力 讓世界變成一個更好的地方。它的任務是無盡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每一代新人都需要接受教育,但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每一代新人都可以自由的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和擴張”…….”

在這部分,菲利普.W.傑克森提出,教育的理想狀態,是教師不僅僅要喜愛她所教的人,即學生;還要喜愛她所教的內容,還要喜愛她所教的方式。也就是,我們想要對教學各個方面熱愛程度都相當高的教師。雖然不總是能實現,但是,可以作為一項工作標準,來衡量教師的工作狀態。

一、要愛學生。

記得有一次聽專家講座,那個專家反覆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我以為,真愛是土壤,寬容是營養,學生就像自然界中生長的萬物,有了適宜的土壤和充足的營養,沒有不成才的理由。每一個學生,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潛質,因材施教,也要因材評價,即有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

最基本的愛,應該是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裏充滿民主、平等、自由,讓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真愛學生,我以為至少要做到幾點:

1、 把每個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而不僅僅是培養對象,服務對象。

學會欣賞學生,盡力找到每個學生的閃光點,不以成績、性格、聽話等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從而給於恩寵或歧視的待遇。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給予他們親人之愛,寬容、理解。反思自己曾經的行為,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説錯一句話、遲到、打鬧、看小説等大動干戈,甚至體罰學生。現在想來,對於學生的這些懲罰,不僅顯得自己小氣,也顯得在教育上的無能。任何問題都不能通過訓斥、體罰等暴力方式得到根本的解決,而這樣做的根本原因,是沒有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來愛。

2、 對學生的愛,要深沉、豐富、持久。

愛得深沉,是指為學生的發展看得遠,不能鼠目寸光、急功近利。愛得豐富,指嘗試各種教學方法,指導學生愛讀書、讀懂書,而又不僅限於讀書。愛得持久,指持之以恆的關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學生的努力、進步、創新,還有失誤、落後、挫折等,都予以關注。

3、 用學生需要的方式去愛。

“恨鐵不成鋼”的憤怒,是格式化的愛;“嚴厲嚴肅嚴格”的管教,是近乎抽象的愛;“母雞呵護小雞”式的愛,是操心過度。這些都不是學生內心裏真正需要的愛。先了解學生,再理解學生,有足夠的耐心和合適的方式,指導他們慢慢成長。

寫到這裏,感觸更真更深,又想到小峯同學。他是我的一個學生。當時他是辦公室的常客,常常被老師狠狠地呵斥。這時候的他,像一隻可憐的小雞,縮着肩,滿臉的眼淚和鼻涕。想來,我好像也沒有為他刻意做過什麼。只是在佈置作業的時候, 給他的作業少一些簡單一點;其他老師罰他補作業的時候,找個板凳讓他坐下而不是趴着寫;在他上課不帶課本的時候,拿自己的課本給他看;在他與同學打架臉上受傷的時候,給他貼上一片創可貼。除了這些,我真的想不到為他做了什麼,但是,這些,他一直都記得。初四畢業,他去了技校,臨走時要了我的QQ號碼,但一直很少聯繫,我的好友裏也沒有他。

前年他畢業參加工作,第一次QQ聊天告訴我這個消息,我才依稀想起這個孩子。以後就偶爾打個電話,節日裏發個短信,一直惦記着我這位並不重視他的老師。所以,我想,每個孩子都是向善的,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關注。也許他永遠達不到我們眼裏的“優秀”,但只要給他尊重和信任,他也會和別的孩子一樣快樂的成長,而不是畏首畏尾,卑微的長大。當我們教師俯下身,世界會在淚光中微笑!

或許我們無力承擔起改變每一個孩子命運的重擔,但至少可以儘可能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或許我們無法改變其他同事對學生的時間壓榨和冷酷粗暴,但至少可以向學生傳遞自己對他們的關愛與温暖。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句理解的話,需要的,不是什麼人力物力財力,需要的,是我們的心力。當一個孩子感受到來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時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開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的心智自覺開啟的時候。一個孩子對一門課程的喜愛,有時並不是基於課程本身的什麼價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細節,當孩子從細微之處感受到了老師真誠的愛,當孩子同樣愛上了自己的老師,也就是孩子熱愛這門學科,熱愛學習的開始。

我們大多數教師,這些都能夠想得到,甚至思考得更為深遠。但真正的操作起來,總會有這樣那樣的誤區和極端。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在我們教師能有權掌控的範圍內,要做到盡力而為,問心無愧——為了心中的良好教育。

良好的教育到底是什麼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索和答案,也許我們很難給予它一個周全的描述,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説: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感受過人性光輝的沐浴,從來沒有走進過一個豐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從來沒有讀到過一本令他(她)激動不已、百讀不厭的讀物,從來沒有苦苦地思索過某一個問題;如果從來沒有一個令他(她)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活動領域,從來沒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和體驗;如果從來沒有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生過深深的敬畏,從來沒有對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發出過由衷的讚歎……那麼,他(她)就沒有受到過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對於所有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人們,大概都不難達成這樣的共識:不論是家人之間的純美的至愛親情,還是親朋故交這間誠摯的友誼,也不論是師生之間的傾情給予,還是陌生人之間默默無言的相互關愛,都能給我們的心靈以温暖的慰藉,給平淡的日子以清新明麗的感動。在教育中,如果我們能用心去營造一種充滿真情與關愛的氛圍,良好的教育就有了最切實的保障。

而“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沒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輕蔑與敵視之上的,也沒有任何一種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懲罰與制裁來實現。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寬容與樂觀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於人與人心靈距離最短的時刻,存在於無言的感動之中。讓年輕一代在人性的光輝裏,擁有一個關懷的人生,這應是良好教育努力達成的一個目的。

二、愛所教的內容。

愛自己的專業,忠於職守,樂於奉獻,對所教的內容感興趣,勤學習、樂思索、勇探究,敢創新。用一顆真誠的心對待自己所教的知識,用一顆進取的心對待所從事的職業,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誘惑,執着的堅持。

三、愛所教的方式

享受你的課堂,“生命的閃光莫過於站在課堂上面對幾十雙眼睛的時候。”以享受的態度對待教學,心靈就會充滿着明媚的陽光,迴響着和諧的音樂,體驗着詩意的靈感;以享受的眼光走進課堂,課前有一種期待,課中有一種滿足,課後有一種留戀。教師享受自己的課堂,讓學生享受教育的幸福!

最後,引用本書中的一句話,也是菲利普.W.傑克森最本質的觀點,“教育基本上是一項道德事業。”我想説,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 篇2

讀了《中國教師報》第398期教師節特別刊《教育是什麼》一文 我心胸澎湃,深有感觸。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師,是教育發展的根基。《教育是什麼》這篇文章從教師、學校、課堂、區域四個部分論述教育的內涵。作為一個從教已十三年的普通農村教師,我將從教師角色的塑造和理想課堂的構建兩個方面暢述自己的感想和看法。

一、教師角色的塑造。教師是什麼?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似乎拔高了教師的形象,把教師神聖化了。教師是什麼?蠟燭?春蠶?在這種悲情的意象裏,教師被刻畫成默默耕耘的犧牲者,不求回報的奉獻者。教師是什麼?是我們通常大眾所講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教書匠”。這似乎又把教師庸俗化。那麼教師到底是什麼?我認為教師是受社會委託從事教育活動,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材的專業人員,教師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決定了教師首先要有崇高的師德。“德高為師”,在教育活動中,學生往往是“度德而師之”,教師只有具備了良好的道德修養,才能有效地感染和教育好學生。其次,教師必須要有廣博的學識。

“給學生一瓢水,教師必須要有一桶水“。教師不僅要精通所授學科的專業知識,還應當更廣泛地學習和掌握相關學科的其他知識。再次,教師必須要有精湛的教學基本功,能夠熟練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完成教學任務。最後,教師還必須要有健康的心理品質和民主意識。因為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民主意識有利於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係,使教師理解和尊重學生,使教師寬容和愛護學生,使教師賞識和讚美學生,使師生真誠互信。

教師是什麼?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們教師不應只有悲情的“苦教”而能從教育教學中發現快樂,感受幸福;不應是深陷職業倦怠,而是常常被學生感動,被自己激勵。我們教師也應與時俱進,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也在發展成就自己。

那教師最能成就和發展自己的地方是哪呢?是課堂。

二、理想高效課堂的構建。課堂是教師工作的主要場所,課堂是師生生命的際遇空間,是師生思想和情感聚會的場所。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讓課堂高效起來。那麼如何構建理想高效的課堂呢?

首先,我認為構建理想高效的課堂,教師應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體驗探究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在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提升整個民族的科技創新能力。

其次,我認為構建理想高效的課堂,教師應通過創設課堂趣味,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張揚學生的個性。

再次,我認為構建理想高效的課堂,教師應逐步建立“民主、平等、互動、合作”為特徵的新型和諧師生關係,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最後,我認為構建理想高效的課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無論是導入、過渡還是提問、結尾都要注意藝術性。其目的在於更好地激勵和引導學生。

總之,理想高效的課堂應該創設一種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課堂氣氛,應該由以知識中心、學科中心轉向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真正對知識、能力、態度進行有機的整合,因材施教,充分體現課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發展性。

理想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教師付出自己的汗水,而學生健康成長更是需要教師付出心血。教育是什麼?教育在於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和全身心的踐行。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 篇3

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是二十世紀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神學家、精神病學家和等教育思想家。“自由、生存、超越”是雅斯貝爾斯哲學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其著名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根本基礎。雅氏的教育思想關注人與人之間靈魂的交流和生命的體悟,強調人的主體性的價值和張揚,注重生命信仰與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對生命本原追問和超越的本真意義。他的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具有極大的啟示意義。

一、 雅斯貝爾斯對教育本質的思考——人的靈魂的教育

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且明確地指出教育絕“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教育活動關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並加以實現,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他在《什麼是教育》中反覆談及,“教育的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後才成為科學獲知的一部分”,“創建學校的目的,是將歷史上人類的精神內涵轉化為當下生氣勃勃的精神,並通過這一精神引導所有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術”,“我們要想振興,就必須讓教育的內涵超越實用的技術教育和宗教限制”,“專門技術訓練將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雖然教育離不開知識,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識來充盈於人,服務於人,啟迪人心,而決非把人變成貫徹某種知識的工具。教育離不開必要的技術技能的訓練,但訓練是為了涵養人的整體智慧,而不是把人當作訓練的機器,使訓練成為與人的心靈隔離的異己的活動。儘管知識技能的傳授不可缺少,但真正的教育必須超越於此,而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頓人的心靈的高度。

雅斯貝爾斯把教育分成三個層次。第一種是訓練,它與訓練動物相似;第二種是教育和紀律;第三種是存在之交流,“訓練是一種心靈相隔離的活動,教育則是人與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傳遞的活動,人與人的交往是雙方(我與你)的對話和敞亮,這種我與你的對話關係是人類歷史文化的核心”,真正的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是年輕人“與人格平等的求知識獲智慈的人進行富於愛心的交流”真正的教育是愛的教育,而絕不是“耳提而命”,不是役使,不是教訓,甚至也不是“塑造”,更不是任意的“改造”,必須是立足於人與人之間人格平等之上的交流、合作、共同參與、共同創造、共同分享。只有如此,教育才可能成為人的靈魂的教育,教育中的啟發誘導才有內在的基礎與可能。

而對於教師而言,教育需要有信仰,沒有信仰的就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教育通過“培養”不斷地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秀文化精神之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在這種教育中,教師的個人成就已經不重要,教師不是抱着投機的態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在為人的教育服務。此外,教育要有虔誠之心,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誠是一切教育的本質。

二、雅斯貝爾斯對教育方式的看法——蘇格拉底式的的教育

雅斯貝爾斯認為,迄今為比已存在的教育方式有三種:一是經院式的教育。這種教育僅限於“傳授”知識,教師本人毫無創新精神,教材內容已成為固定的形式。它的弊端就在於“人們把自己的思想歸屬於一個可以棲身其中的觀念體系,而泯滅自己鮮活的個性”。二是師徒式教育。這種教育的特色是完全以教師為中心,教師的權威具有神奇的力量,學生對教師的愛戴帶有絕對服從的特點。這兩種教育的方式都扼殺了教育中的人(教師、學生)的個性,忘記了什麼是真正的教育。三是蘇格拉底式教育。雅斯貝爾斯很欣賞這種交往對話的方式。

雅斯貝爾斯認為在蘇格拉底式的的教育中,教師和學生處於一個平等的地位,師生都可自由思索,沒有固定的教學方式,教師運用“精神助產”方法,而不是強制性的灌輸,喚醒學生潛在的力量。激發學生對探索求知的責任感,使他們在探索中尋求自我永無比境的過程。對學生而言,由於這種教育是靠自己的努力逐步認識真理、探索道德的,因此他們所受的教育就不是單單地增加知識,更重要的是其整個精神得到生長。由此可見,蘇格拉底式教育適合全人的培養,應予提倡。可惜的是,經院式教育傳統在我們當下的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

三、 雅斯貝爾斯對教育過程的詮釋——人與人的對話

雅斯貝爾斯關於教育過程的認識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理解:

第一,教育是師生之間自由交往的過程。在書中,作者多次談到交往的重要性。他認為,人都是自由的,但作為個體的人的自由只有在同其它個人的交往中,並與其自由聯繫在一起才能實現,交往中雙方都是自由的個體。有了交往,“人就能通過教育既理解他人和歷史,也理解自己和現實,就不會成為別人意志的工具”。而如果沒有交往,“任何中斷這種我和你的對話關係,均使人類萎縮”。而且在交往中,雙方(師生)“處一種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的關係中”,沒有權威和中心的存在。為此,雅氏特別推崇蘇格拉底的“催產術”教育原則,這一原則正是順應人的靈魂的需要,通過對話和反諷來喚醒學生內在的潛在力,促使學生從內部產生一種自動的力量,逐漸自我認識知識、探索真理,雅氏認為蘇格拉底的對話是一種深入靈魂深處的對話,“蘇格拉底主張經驗不是知者隨便帶動無知者,而是師生共同子求真理這樣師生可以相互幫助,互相促進師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子找難題,在錯綜複雜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教師指出尋求答案的方法,提出一連串的問題,而且不迴避答疑”。因此,對話不僅形成了師生交互性的關係,而且也使知識轉變為學生個人的認識,使學生的精神受到對話的啟迪和引導。

第二,教育是整體精神成長的過程。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不只是獲得知識、技能的活動,而且是師生共同參與的精神生活。也就是説,教育過程首先是“個體精神成長的過程,然後才成為科學獲知過程的”部分。因為,“科學中根本不存在作為立身之本和對終極價值叩問的東西,因此也就沒有絕對價值可言”。教育作為整體精神成長的過程,是促進人的知、情、意統一發展的過程。

第三,教育是個體自我教育和自我實現的過程。雅斯貝爾斯十分強調學生的自我教育,“我認為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 “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教育幫助個人自由地成為他自己,而非強求。之所以重視自我教育,是因為“教育的目的在於讓自己清楚當下的教育本質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所以,在教育中,教育者的終極使命就是把受教育者引到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去。

四、雅斯貝爾斯對教育內容的看法——從精神需要出發

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發揮的引導作用,除了憑藉自身的精神力量,挑選合適的教育內容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甚至還認為“全部教育的關鍵在於選擇完美的教育內容和儘可能使學生之思不誤入歧途,而是導向事物的本源”。

從他對教育本質的認識出發,雅斯貝爾斯認為人的精神發展有三個層次:對宇宙的認識、對生存自我的體驗和對上帝的領悟。個體的人如想實現自我就必須實現三個超越:超越現象世界、超越生存自我和超越精神之我。實現這三個超越必須接受三方面的教育:科學教育、哲學教育和宗教教育。雅斯貝爾斯的教育哲學體系中,關於學校教育內容的選擇就是以此為依據的。科學教育是指對學生進行關於自然、社會認識的教育。通過它,使學生獲得關於世界的知識和自我生存所需要的智力和能力。它所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如人文、歷史、自然、科技等。哲學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發展理智和獲得認識自身的能力。“哲理課.,使人瞭解思想論爭雙方的焦點所在,以及如何運‘思’而使問題得以澄清”,至於宗教教育,雅斯貝爾斯認為,對兒童來説,這筆精神財富將伴隨他們一生而受用無窮。因為這是最終實現自我超越的主要手段。當然,雅斯爾貝斯關於教育內容的認識,由於受其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未免失之偏頗。但從他這種認識中所體現出來的大教育觀,這種對教育本質的精神層面的追溯,的確引人深思。

我對雅斯貝爾斯的教育觀的看法——理想要帶動現實

《什麼是教育》這本著作集中體現了雅斯貝爾斯的教育觀點,同時它也體現着現代西方教育思想發展的人本主義傾向。雅斯貝爾斯重視對“人”的培養,提倡整體教育、強調自我教育,倡導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注重在教育教學中運用反諷和精神助產的方法等等,從各個方面深入批判了傳統教育的種種弊端,闡發了他個人的教育理想,這對將要走上教育崗位的我們上了深刻的一課,對我們日後的教學研究工作有極大的啟發和指導意義。

無庸質疑,雅氏的教育是理想化的;如果套用“馬克思”,這是“共產主義”的教育,書中闡述得透徹的教育理念,讓我憧憬:在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中,教育中的學校陶冶退居次要地位,社會陶冶和家庭陶冶變得重要起來。學校已經基本沒有了基礎教育的課堂,而是特色化專業化的、更像是研究進修機構的場所,是為“找到了自己”的人們提供交流對話的場地。老師與老師,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他們之間的界限已經淡化,所謂課堂是純粹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人們都帶着滿腔的熱情專注於共同感興趣的事情。

在書中,雅氏將現代社會中存在的教育弊端揭露無遺,從絕對的高度對經院式教育和功利主義的教育狠狠地批判了一通,併為我們指明瞭教育未來的方向。但是,必須承認教育作為社會發展的產物和動力,既受到了社會的制約,又要不斷改善自身來適應社會形態並更好地促進社會發展。就中國而言,目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教育形態正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以輸送更多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對於地區貧富差距巨大,人口密度大且分佈集中不均勻,人們平均素質水平低下的中國,教育模式參差不齊——部分貧困地區甚至還沒有受教育的機會,而發達地區已經做到了素質教育;在這種狀況下,即使有再好的教育理念也必然落不到實處。社會是多元化的,教育這一維絕不能孤立而存在發展,我們不能否認現行教育制度的弊端,但也必須承認在現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的教育不可能完美,我們只有認清現實、認清方向、找準方法,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前行。雅氏的教育觀讓我們有了努力地方向和動力,現在更需要思考並解決、且更加有挑戰性的是實施方法和計劃。面對美好而遙不可及的理想,低頭看見殘酷殘忍的現實,我們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放正自己的態度。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 篇4

前一段時間有幸讀了《新教育》這本書讓我深刻的感受到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激發心靈深處最美好的憧憬。古語云:“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身為教師給學生的示範只停留在讀一遍題目,又怎麼能期待我們的學生認真審題呢?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在備課時候充分把握了教材。熟悉了教學內容,就認為學生也熟悉了。學生從課堂學習中收穫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應是學習的方法。如果教師在每次讀題時能做到讀兩遍、三遍,指導學生如何來讀題。

讀完此書後讓我不禁感覺到擁有一名好教師的思想,能指導我們不斷地開拓自己的事業,努力地尋求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使自己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地完善。但思想、主見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拿來”之後也要善於與時俱進,並且在長期實踐基礎上進行艱苦卓絕的思考。你想關於教學研究,怎麼去選擇一個課題?怎麼去定位,我覺得對我的幫助還是很大的,我打算利用寒假的時間再去讀幾本關於類似的書來提升一下自己。

書中講到:“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對照這裏提到的要求,我身為一名教師,覺得離理想的教師的距離很大。其中有很多要學習。這也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充實自己,不斷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氣餒,要總結失敗的原因。要完全做到書中所講的八點,當然這個過程是非常艱難的。但是隻要有這方面的意識,通過自身的努力,會慢慢向理想的教師靠攏,縮小其間的差距。

不過在這其中,我最想做的是一位極有愛心的教師。因為愛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教師愛學生,一個佷重要的表現就是相信每個學生。每個孩子都有巨大的潛能,而且每個孩子的潛能是不一樣的。有人可能認為潛能是要靠練習來挖掘,而我認為孩子的潛能要靠愛來挖掘。我愛我的學生,常會有這樣的一個念頭:某一天一個學生割破了手,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兒子,要是自己的兒子割破了手,我會怎麼樣?接下來的一切事情都很自然,學生也覺得你真的是很關心他。以後不管他在學習還是生活上碰到不愉快的事情,他都會找你訴説。師生關係的融洽,正是你首先付出了愛。所以説只要肯愛學生,就會換來更多的愛。

教育離不開愛。愛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説的那樣:“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的工作對象是學生。我們的工作和任務是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師應學會如何去愛自己的學生。

教師愛學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學生。自尊心是人的心靈裏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輕者就此一撅不振,重者進而憤世嫉俗。現在的學生普遍在家裏被父母長輩溺愛慣了,接受信息的途徑非常多而新潮,對於國小高年級學生處於青春期發育的第一階段的逆反心理很強,經不起教師的批評和責罵。所以只有尊重我們的學生,尤其是學生的人格,才能擁有一羣燦爛的健康向上的學生,也才能為學生所尊重。

教師愛學生,其次,要相信每一個學生。為人師表還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一件事情,從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卻未必沒有可諒之處。對於個別學生總無法及時完成作業,對於老師而言,這就是一個不認真至少是不重視學習的學生。然而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或許有別的原因,可能是客觀原因如家庭因素,可能是自身原因,如這個學生可能上課沒聽懂,作業不會做。也可能是作業量超出了他能負荷的範圍……。作為教師,應設身處地思考,才能解決問題。時時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告誡自己,做到為人師表,尊重學生,相信學生,贏得尊重,贏得信任。

理想確實是理想,真的想做到也許很難,但它又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前進的階梯,這樣不斷前行才會讓我們不斷進步!所以,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師,首先必須具有遠大的理想,至少要有更高一點的理想以促使自己不斷前行。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是“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為了每位學生”。這裏的“一切的人”不僅指學生,還包括教師、校長、父母和一切與教育有關的人。新教育實驗的目的是“讓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過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學生的生存狀態、學校的發展模式、教師的科研範式來實現這一目的。在我看來,實現這一目的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教師和學生一起成長的過程。

我認為,在新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教師要努力做到一下幾點:

老師是學生的榜樣,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要首先做到。比如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等等,我們老師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學生閲讀、寫作、演講、關心社會。教師要為學生樹立積極正面的榜樣。教師只有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學生才會有法可效。《論語·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説的就是這個道理。

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教給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讓學生學會如何對待未來、對待工作、對待社會、對待學習、對待他人、對待自己。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回想我的教育經歷,我的老師們教給我的很多東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時。

用教師的專業發展,影響學生的成長。要特別注意的是是“影響”,而不是改變。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學習充實自我,通過專業閲讀、專業寫作和專業共同體來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

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向學生學習。“三人行,必有吾師。”學習他們的純真善良、充滿活力,學習他們的堅持和較真,學習他們敢於提出質疑……

在學生眼裏,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裏話告訴我,這不能不説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我會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種最崇高的價值。毫不避諱地説,這種崇高,正是我在讀書工程中所獲得的最大的收穫,是我不斷學習、不斷完善的具體表現,這就是師德!這就是師魂!

教師的成功,來自學生。要當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就認識教師是什麼? 要教好自己的學生,首先必須認識學生是什麼?答案是顯然的:教師是人,學生也是人。

我們一起行動,一起堅持,一起成長。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有堅持才有奇蹟。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師和學生共同來創造。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 篇5

偶然在手機晚報看到這樣一句話:“學習這事給我留下來的基本上全是恥辱”,我不知道説這話的是什麼人,但無論如何走出校門的人這樣評價自己的學習生活,確實令老師尷尬。什麼是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育應該給受教育者留下什麼?學校教育如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生髮展奠基?在具體的教育教學行為中如何做到以學生為本? 坦率地説,這些問題我們(所有教育相關人士)都思考了幾十年,但我們真的沒有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教育的不均衡愈演愈烈、老師和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錢學森之問使“教育人”無言以對……

最近讀了《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感覺很舒服。“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樸實的語言詮釋了教育。書中那些小故事道出了淺顯易懂的道理,能啟迪人們更多更深層次的思考。

本書作者李希貴先生現在是北京十一學校的校長,我就稱他李校長。這本書有三條線索:一條是教學線,回顧李校長進行語文教學改革的起因和過程;第二條線是教育線,重點記述了李校長學生觀的變化;第三條線是管理線,介紹了做中學校長、縣教育局長和地級市教育局長時的思考和實踐。作為校長,在讀這本書時,格外認真地“研讀”了李校長在任高密四中校長時的經歷。

選取這一段還有特別的考慮:這是李希貴初做校長的五年,而我本人到現在也剛剛做了四年多的校長;時代不同了,今天的我“研究”20xx年前的李希貴仍然充滿深深地敬意,他的管理理念和實踐仍然鮮活。

1990年,高密四中歷史上最灰暗的一年,大學聯考失利使“整個學校沉浸在壓抑之中”,不滿30歲的李希貴“受命於危難之中”,成為校長。在這所學校工作了20xx年、從語文教師到教務主任直至教學副校長,李校長對這所學校可謂瞭如指掌,他知道老師在想什麼、需要什麼、上任之後的“頭三腳”踢得很準:涉及教師切身利益的“五子登科”、統一干部思想的“三心換一心”、確實發揮教代會在學校管理中的作用、“製造一杆公平秤”、“分層聘任、雙向選擇”的聘任機制及“安全軟着陸”的實施過程、符合學校的實際和所處環境的學校文化經營策略等舉措都顯示了李校長高超的管理藝術,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為校長,經營好自己的班子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在我校中心組學習時我們曾研讀過李校長為領導班子起草的《領導幹部日日思》和《高密四中領導幹部修養要則》,20xx年前的“小立法”,今天仍覺得受益匪淺。

通讀《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自始至終有這樣的感受,李希貴從做老師、校長到局長,很好地詮釋了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李校長對“管理”一詞的解釋既簡單有實在:“管理管理,只有管沒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個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個體,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應有的位置上尊重他們,理解他們,甚至熱愛他們,你的管理就不會有太大的成效。”

最初的保障教師生存需求的“五子登科”做起,喚醒人們的愛校愛崗的工作熱情;“從熱愛水井到熱愛學校”、“三朝元老”、“首席接待”和“功勛四中人”這些小故事讀來很温馨,李校長“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從心靈和精神層面培養四中人的責任意識,激勵不同崗位上的人為學校做好本職工作。

學校管理中經銷“希望”是李校長的過人之處。把學校發展的“共同願景”和教職工的“個人願景”結緣,具體講就是把學校的教育教學成績和老師的專業化成長結緣,要求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的同時制定一份個人學年發展目標,教師在幫助學生成才的同時規劃自身的成長,這在目前關注幹部教師隊伍建設的大環境下,已經屬於常規工作了,可在20xx年前,這是需要智慧和膽量的舉動。回憶一下那個時候校長主任們一味地都是用在帶領、督促老師們提高中大學聯考成績,學校的各項制度特別是評價獎勵制度都是“以分數論英雄”,校長、教師在社會輿論的重壓之下苦不堪言,“分數”是學生的命根子,也是老師的命根子,是學校的榮譽,更是校長的政績。李校長認為“一個教師在成就學生的同時,也應該成就自我”、“不贊成把教師僅僅看做蠟燭、春蠶、鋪路石一類的角色”而那時我們總是以“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感到自豪和驕傲的。 教育家的遠見得以完美展示,李校長領導的四中人“在塑造學生的同時也在主動積極地塑造自我-師生共同成長”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時教學成績的提高水到渠成,形成“高密四中一道美麗的人文風景”。

做高密四中的校長只是李希貴教育生涯的一小部分,也不是教育家的“精彩樂章”,但足以令人肅然起敬了。

標籤: 讀書 精選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yu/dkmkx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