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育心得體會 >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優秀範文(精選15篇)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優秀範文(精選15篇)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優秀範文 篇1

伊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簡單》這本書,我很認同這本書作者的大部分觀點。作者是一位母親同時也是一名教育研究者,在書中傳達的教育理念質樸而真實,從個體經驗到羣體現象,從經驗分析到學術解析,覆蓋了很多家長及老師們所遇到的問題或困惑,並且遵循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簡單、生動地表述了自己的觀點。這本書在以下幾點我感受頗深,分享一下給大家參考。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優秀範文(精選15篇)

我們在兒童期間能給予孩子什麼?

作者在書中提到每個孩子都是生命中最美的饋贈,時代發展到今日,除了生命,我們能給予孩子什麼,可保障他們一生健康幸福的生活是“習慣、自由、平等”。

習慣,對於社會人來説十分重要,好的習慣的重要的培養時期是少兒時期,怎麼樣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習慣,成為家長們任重道遠的話題。作者認為習慣的培養首先不是在於改造,而是在於接納,讓孩子們認識到習慣的好處,從而形成良好的習慣。

例如在學習上,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養成“認真”的好習慣,但由於兒童年幼知識不足的前提下,各種“馬虎”的行為屬於非常正常的情況,我們需要給孩子“試錯”的機會,不能以強制的方式要求孩子馬上立即變得不馬虎,並且不要往孩子身上標記“馬虎、不認真”的標籤,使得孩子潛意識降低自我認同感,阻礙智力發育,批評的方式更不可取,會給孩子一種負面的影響,在心理上造成極大的傷害。而是應該建議孩子合理進行注意力分配,循序漸進的建立起好的習慣。

自由,自由是指多讓孩子獲得自我管理的權力,自由的人才是自覺的人,沒有機會進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學會自我控制。中國教育多年熱衷講紀律、講嚴格,尤其在教育上,家長錯把控制慾當成教育的手段,以自己的認知,所謂的經驗來控制住孩子的一言一行,使得孩子套着“枷鎖”長大,有可能會出現心理失序、怯弱膽小,逆反暴躁、謊話連篇的問題,我們應該給孩子在特定的條件下,自主管理、自由支配、自我完善的機會,比如零錢、作息計劃、新事物探索等,通過鍛鍊,孩子會不斷的完善自己的自覺和自主意識,同時也獲得自尊感和責任感,使孩子在心理上更加強健。

平等,平等是指地位平等、互相尊重,給孩子提供一個和睦、平等的成長環境。很多家長在平時和孩子相處期間,很多時候表現出長輩姿態,和孩子有限的相處中,多半是“檢查工作”和“安排工作”,交流方式比較武斷,常常以當年自己的云云,來鞭策孩子或者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做比較,不僅給孩子很大的壓力,也會對孩子的自信心有打擊,我們應該用一種平等的態度來對待孩子,每個成長中的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隨着年齡的長大,自尊心也會慢慢成長,他們希望得到尊重,平等的對待。很多時候家長不要以小孩子的眼光看待他們,能更多的自主選擇、處理的機會。

書中多次提到家長需要完善自身,不發脾氣,不提倡嚴厲教育,發脾氣和嚴厲教育的後果會給孩子在兒時性格塑造時帶來不可磨滅的破壞性,對今後的性格和對生活、對人的態度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儘量避免。事實上,發脾氣不但沒有教育的功能,而且對教育是反作用的,脾氣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剋制脾氣的方式:

1、半小時方式

不要馬上發火,一切等半小時後再去做,分散自己注意力,冷靜後再處理。

2、分散注意力

火氣一起來,趕快把意念轉移到身上的某一處,注意力關注身體的反應,想象有一股純純的氣體再慢慢消磨怒氣,慢慢散開。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優秀範文 篇2

寒假裏,我讀了教育學者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簡單》 。起初,我以為這是一本寫給學齡前孩子家長的書,對它有些意興闌珊,為了開學能交出一份讀書心得,又不得不繼續讀下去。讀完書,發現封面上有一首紀伯倫的《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屬於你,它們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兒女。經由你生,與你相伴,卻有自己獨立的軌跡~~詩把我重新領進書中,細細咀嚼,頗有感觸,無論是作為母親還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書中自有我們可取之處。

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這一點是我從書中得到的最深感悟。孩子是單純,稚嫩,有着獨特人格的羣體,他們需要關心,呵護,幫助,更需要尊重。 管理管理,只有管沒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個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個體,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應有的位置上尊重他們,理解他們,甚至熱愛他們,你的管理就不會有太大的成效。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就是讓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無論是作為家長還是教師,我們都應該瞭解,尊重孩子,對他們的過錯不要妄加責罵,挖苦,嘲諷,而應寬容,理解,呵護。作為一名國小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我們面隊的是一羣沒有多大自控能力的孩子,正是這些孩子們對世事似懂非懂的時候,因此,在我們進行管理時,對每一位學生的尊重就成了一個重要的前提。其實,不管是多大的孩子,他都需要尊重,讓每一孩子參與到管理中來,讓他們都感到自己重要,這會使我們的教育事半功倍。只有樹立了這樣的思想,拋棄以權壓人的傳統理念,才能使我們的教育煥發生命的活力,實現真正自由呼吸的教育。

給孩子信任和自由。還有什麼比信任孩子更能讓孩子內心昇華起自我的榮耀感和愉悦感,當我們每天都質疑、否定孩子的動作、思想、言行的時候,孩子怎麼能自信,這樣的質疑其實就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力量,自己設定一個"法則",孩子為了取悦我們,終身糾結困頓其中,而失去了自我發展的動力。作者倡導給孩子自由,她在書中這樣寫道:“給孩子自由,不是對他們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須給孩子’三權: 選擇權,嘗試權,犯錯誤權。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是啊,雖然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卻不要總把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灌輸給孩子,這樣就是取代孩子成為他靈魂的主人。簡單説,時刻記得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要高高在上的教導與訓誡。對於孩子合理合份的要求,要慷慨地給予,不要質疑孩子的動機,處處為難,甚至指責"奢侈"、"虛榮",讓孩子以"乞討"的姿態出現,真正把自由交給孩子。

“你是生命之弓,孩子是生命之矢,幸福而謙卑地彎身吧,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遠方,送往無際的未來。愛——是孩子的飛翔,也是你強健沉穩的姿態。”再次以紀伯倫的詩結束我的文章,與大家共勉。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優秀範文 篇3

讀書是我作為教師攝取文化涵養的重要途徑,也是我自我提高的最直接的方式。雖然我的教學更多的傾斜技巧性,但是對於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還是需要更多的理論知識。這本由著名教育專家林格著作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對教育的理解就是興趣為動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為最終目的。致使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讓我這很久沒有閲讀的教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讀完它時,我感受到這書給我們帶來的教學經驗和巧妙的養成教育,並不像這本書那樣單薄。讓我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更對自己成為教師感到驕傲,同時也感受到任重而道遠的壓力。

通過閲讀這本書讓我有了這樣的體會:

一、孩子習慣的養成,家庭教育尤為重要。

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形成一個觀點,建立一個信念,養成一個習慣,都需要經過反覆的教育和訓練;矯正一個不良習慣,糾正一個錯誤觀念,更需要長期的、耐心的教育。所以養成教育是一個長期工程,需要長期抓,切不可“前鬆後緊”、“一暴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有耐性,要不怕反覆,要持之以恆。“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家庭教育的好辦法很多,但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如果沒有耐心,動不動就發火,結果只會是功虧一簣。

二、考試是檢驗學習進度的指標,而不是決定一個孩子學習成績的全部。

考試不僅僅是考查知識,更是考查習慣。因此,不能把在考試中出錯簡單的歸結為不認真、不努力。家長應和老師一起給孩子尋找原因:聽課時否認真?不懂能否發問?平時書寫是否整潔有序?學習方法不當還是不夠用功?孩子上課不認真,請與老師一起分析:是會了?聽不懂?還是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説服教育或補課。只有他想學才能學好,否則,只能是大家痛苦。

三、適度引導避免失去學習興趣。

在教育過程中不可過多進行督促。老在別人的被人監督下才去學習,會使孩子變的非常被動,慢慢會失去學習主動性。恰如其分的提醒和督促是必要的,是為了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而做的措施。因此,要注意講究方法,提醒孩子注意當天的作業必須在幾點前完成,儘早安排能讓自己有更多自主的時間。家長不要按自己的意願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以免孩子產生厭學情緒。另外家長應學會長話短説,不必要的話不説。

四、鼓勵為主,批評為輔。

表揚是促進孩子成材的關鍵,要善於肯定孩子的成績。如果你的孩子取得了好成績,請給他一個擁抱、祝賀,買一本書或一套衣服作為獎勵。淡忘孩子以前的不足,多看進步,樹立起他們的自信,建立良好的心態,並且鼓勵他做到信念永存、腳踏實地,這樣,你的孩子一定能獲得成功。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讓我充分認識到養成教育的重要性,提醒從細微處着手,從小注意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把出現諸多問題的“要我學”變成由良好習慣支撐的“我要學”,即由被動變為主動。

人的一生是終身學習不斷充實的一生。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不斷汲取知識,豐富體驗。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優秀範文 篇4

在《教育的姿態》裏於老師寫了六大部分,我彷彿看到一個耄耋之年的慈祥學者在給我們青年教師一些做教育需要懂得很多道理,那是她從教60年來的講台經驗,也是她無數個獨處時間的思考。語言夠樸實也夠真誠,樸實的一看就明白,真誠到鍼砭時弊,敢説真話。沒有真,善就是偽善。這本書像是於老師的日記一樣,資料很多,觸動也不少,在此我淺談對我最深的就是尋找教師之根。

不明白讀者們是否有和我一樣是奉父母之命考的老師。對於我考老師,實話實説,雖然我是師範出身,但是考老師就像我考大學報師範專業一樣是糊糊塗塗,大多是聽從了父母跟親人的意見,有編制、鐵飯碗、有假期。對於這份工作,我覺得我喜歡教學的感覺,應對偏遠鄉村的國小生,我覺得我有潛力應付他們。但是教學的第二年讓我越來越沒有勇氣。接手這兩個班的時候,他們的數學基礎本來不好,我滿有信心能夠讓他們有很大的進步,但是結果卻是他們始終處於那個位置。於老師説教師得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我想我需要先認識自己才能更好的帶動同學們,因為整個班級的成績不夠好必須是出在我的原因。我覺得我正像於老師説的那樣,缺乏獨立思考,缺乏深度思考。

是的,我對知識缺乏敬畏之心,恣以為簡簡單單的國小知識耐得住我大學本科生嗎?所以課堂上應對一些知識點的講解學生們一頭霧水的時候,我氣的直拍桌子,恨鐵不成鋼,可知是我能傳道授業卻不能解惑。

是的,我對孩子缺乏愛心。“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我想這句話不單是告訴學生要尊重老師,也是在提醒老師要愛他們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才能配得上父親的稱號,才有資格享受學生那顆單純的心。

是的,我不能以分判人。他們的成長始終發生着,我不在的時候他們能夠把衞生打掃的乾乾淨淨,他們每一天完成我佈置的任務,他們學會去寬容別人的錯誤,他們的父母找我誇孩子最近的成長,讓我明白他們的童年就應是快樂的。

是的,我懶惰與和家長聯繫。每一個孩子都缺乏良好正確的家庭教育,何況我們班有那麼多的留守兒童。同時他們深受社會上多元文化多元媒體的影響,導致他們的價值取向也在受到污染。

……

教師的根需要根植於中華五千年的文化,需要吸收西方先進的文化。如果單純的訓練教學的技巧,卻不重視教師的精神之道,就真成了教書匠了。於老師説每個老師都就應學一點哲學是不錯的,一味地怪學生材質差是不對的,眼光短淺只定睛與分數上也是不對的,要有柏拉圖的眼光“教育是把學生的靈魂不斷地提升上來”。讓我們培育出得學生能夠有中國人的脊樑,有中華民族的職責感。教育是一個國家存在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文化被湮沒了,國家就真的沒有了。所以教師啊,多一些無私奉獻,少一些功利薰心。讓我們仰望滿天的星空,聽內心跳動的聲音,看那一雙雙渴盼的目光,找回自己,育人先育己,也許這就是教學相長吧!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優秀範文 篇5

它發展的機會,就會一個個地枯死,就會發生兒童可能能力遞減的現象。早期教育造就天才的原因就在於此。早期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養成 這是一本專門闡述早期教育對兒童成長產生重要影響的書。作者在書中提出,早期教育造就英才,對於兒童的教育越早越好。因為,兒童的可能能力是有着遞減法則的,教育開始得越晚,兒童可能能力的實現就越少。產生這一法則的原因是這樣的,每個動物的可能能力,都各自有着自己的發達期,而且這種發達期是固定不變的。當然,有的動物可能能力的發達期是很長的,但是也有的動物可能能力的發達期很短。不管哪一種,如果不讓它在發達期發展的話,那麼就永遠也不能再發展了。同樣,兒童的能力如果不在其發達期給一個完全的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斯特娜夫人也認為,“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一體的人”。。

整個國小階段都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最佳階段,作為國小教師我們要從學生的長遠發展出發,為學生的未來着想,切實為學生終身幸福奠基。從小培養他們樹立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培養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探求知識、釋疑破難;使學生的個性充分張揚,潛力充分顯現,培養一批又一批鮮活的有時代特色的創新人才。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優秀範文 篇6

最近在全國流行了一本有關教育的書籍,是英國著名教育學家 懷特海編著的《教育的目的》一書,他在書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發展的一個過程,要極力培養學生把思考和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把學習成為一種需求。還指出在生活和勞動中,不能利用和使用的知識是相當有害的。而教育的核心是不能讓知識僵化,要它充滿活力,活潑起來。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問題。同時教育是讓學生更大程度地變得不同和具有差異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按照他們自身的發展而發展。

教育只有一個主題,就是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擁有五彩繽紛的生活。反思我們現在,由於教育的目的和課堂的模式決定了中國的學生會出現大量的厭學情緒,從而產生了所謂的“差生”和“壞生”。我們沒有向學生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只是一味地灌輸知識,完全採用的是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課堂上,老師講,學生聽;老師佈置作業,學生完成作業。在有限的時間裏,將各種各樣的知識擠壓教給他們。北大教授鄭也夫把中國20xx年中等教育的現狀比作壓縮餅乾。他説,“學生的天賦和能力參差不齊,傳統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壓下提。即成績好的學生會被限制,而成績較差的學生會被逼迫去學習,出現了伺候分數的現象”,而分數變成為了劃分“優秀學生”同“差學生”之間的唯一衡量尺。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是單純地教給學生解題的方法和問題的答案,並沒有傳授其思想。只是單純得為了解題而解題,為了考試而考試。鄭也夫教授精闢的論述,已經把我們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全部揭露出來。我們認真去想想,這些用於考試的內容真能讓學生們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多少問題嗎?

在美國,國小教育便設置了這樣一類課程,例如如何解決衝突,如何解決壓力,還有如何同知心朋友交流、學會制定計劃並行動、學會享受自然之美、如何相信自己的判斷、如何將想法明確地告訴對方等等,除了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還開設關於品格教育的課程。如同理心、尊重、勇氣、幽默、責任感、毅力、忠誠、誠實、合作、寬容、公民意識和原諒等等,以上這些課程在我們的教材中是看不到的,甚至連我們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都還需修煉。在生活中,種種行為規範其實就是從很小就開始潛移默化了,並不是像我們只是喊喊口號,或者只是關注一些現實生活中並不多用的“琴棋書畫”。事實上,中國家長很多年前已經意識到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但是怎麼樣才算不輸在起跑線上,只有培養孩子好的習慣、自信和健康的體魄,以及興趣、獨立思維和健全的人格,才算真正的不輸在起跑線上。而當今中國卻是歪曲其本意,拔苗助長。做了很多完全是違背孩子興趣與意願的東西,他們從小就讓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也不管孩子是否喜歡。只要他們認為是對的,就會不惜一切人力物力財力去努力實現他們自身的願望,而不是孩子的願望。

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思想、精神和文化的傳遞,即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條理。在一個課堂紀律良好的班級,學生們聚精會神得在學習二次方程的解法,也順利掌握了方法。但是教師教會他們解法的意義是什麼?這是否就是教育的結果?掌握解二次方程式的方法,只是磨練大腦的過程,不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標。所以我們不能把學生變成為了學習知識而學習知識,為了考試而考試。這個觀點,北大教授鄭也夫已強烈地呼籲過,不要把孩子變成“考試的機器”。

當然中國的教育在這幾年裏也正悄悄發生着巨大的變化,大學聯考制度也在不斷改革中。從以前由全國統一命題發展到現在由各省市自主命題,很多重點大學還開始了自主招生的項目。就像今年浙江省大學聯考命題還向全省人民開放徵求意見。這所有的一切都向我們展示了中國教育的“進步”。

但是相比國外教育,我們還是相差得較遠。幾年前,美國一支研究小組特意派隊來中國,調查中國的教育現狀。回去之後,交出了一篇3萬字的論文--中國還不足為懼,因為中國式的教育都是填鴨式的。所有的教育都是圍繞大學聯考指揮棒在轉,徹頭徹尾違背了教育的本質,完全偏離了育人的目標。那種超前教育和額外教育把天真爛漫,充滿活力的孩子培養成呆若木雞的考試機器。而最終被認為判斷“教育”成功與否的大學聯考,考得卻是他們一輩子都用不到的知識,而這些一輩子都不用的知識卻可能決定了他們一輩子。但最基本的與人溝通能力,演講能力,基礎興趣愛好,這些影響人一生的東西卻在教育過程中嚴重缺失。最後美國研究小組得出結論: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嚴重抑制了其發展,所以現階段無需畏懼中國。

前段時間,央視一台節目提出了,對“中國式過馬路説不”。為什麼義務教育普及了那麼多年,大學教育開放了那麼多年,卻連最基本的行為規則都沒有掌握好。而越來越多的國人踏出國門之後,發現國外的人們是那麼謙讓、有禮、包容。再對比國內,反而只有幾百年歷史的西方國家看上去比上下五千年歷史的中國更像是有文化底藴。就像在英國,可以微笑地接受陌生人和你擁抱、和你擊掌;在那裏,坐公車不要排隊,因為大家都謙讓地讓彼此先上;在那裏,你可以對英國人説:你們的食物是垃圾(English food is rubbish),英國人卻很有風度地笑笑回覆到:我喜歡中國食物(I love Chinese food)。

國外教育從幼兒到中學的培養重點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本能自由發展和創新能力。反而把知識的傳授放在次要。同時在知識的傳授上,他們更注重對學生的激發和引導,引導學生去自己尋找答案,發現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培訓學生的一種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發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看國內的教育,卻是一味地灌輸知識,學生通過死記硬背掌握知識,但是這種單純靠記的方式只能用來應付考試,對學生來説,不是所有的知識都是靠記憶能夠掌握的,沒有用於實踐的知識,是很容易被遺忘的。

而高中和大學更是對學生培養的關鍵時刻。國中階段,大部分學生還是處於對自我比較懵懂的一個階段,自我認識還不是很清,到了高中階段,自我個性和意識的快速萌發,使得學生的自主性越來越強。這個時候老師的作用更是要從激發引導中下手,而不是去強壓給學生。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體,要讓他們願學、想學、要學。而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不可獲缺的。呼籲家長們在百忙之中,抽出點時間陪孩子聊聊天,打打球,玩玩耍或當孩子忠實的傾聽者,這都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正能量。在這裏,我呼籲各位家長,在覺得孩子是全家人的希望和未來時,能夠調轉過來,思考一下自己其實是孩子的未來,家長的行為舉止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的成長,現在的“你們”可能就是“孩子”未來成長後的樣子。

現在整個教育界都已經意識到學生的自由發展和個性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英美等西方發達國家,他們在人受教育的曲線上,就傳授專業知識這一點上是由疏到密。而在能力思維和人格培養上,是由密到成功。

俗話説,成功者總是奮力去找方法,失敗者總是奮力去找藉口;成功者將想法立即付諸於行動,失敗者總是在猶豫不決。所有的成功來自於勤奮。在哈佛的夜晚,最耀眼的不是舞會的歡聲笑語,也不是LV的名包和豪華的跑車,而是100座圖書館的温暖燈光。座無虛席的圖書館,四處可以看到奮筆疾書的學生,半夜2點的哈佛校園,才是夜晚的開始;哈佛早晨的草坪上、走廊裏、長椅上躺着疲憊的學生,可以看出昨晚整夜奮戰的痕跡,路人們都輕輕而過,從不會有人去打擾他們的休息。

對於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説,我們更加覺得自己的責任重大。要努力去迴歸教育的本源,還需我們不斷地向各行各業宣傳、呼籲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但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教育一定會趕上和超越西方各國,傳承我們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優秀範文 篇7

在同事家看到一本《教育漫話》,借來讀了,這是一本字數不多語言不是華麗,封面也不花哨的小冊子。他整體涉及三個方面的話題,按作者約翰。洛克的排列依次是體育、德育和智育。本書中首先提及的是體育,實質談的就是健康教育。開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觀點“健康之精神寓於健康之身體”。圍繞如何使兒童擁有健康的身體,洛克先生從“温暖、游泳、空氣、衣服、飲食、睡眠、藥物”等多方面進行了講述。他認為第一件應該當是“無論冬天夏天,兒童的衣着都不可過暖”,因為“大多數兒童的身體,都因嬌生慣養之故弄壞了,至少也受到了損害。”他指出,身體強鍵的主要標準在能忍耐勞苦。也許日本小朋友與中國小朋友一同進行的友好夏令營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聞熟悉了,面對中國孩子較弱的身體素質,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是不是也該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給出的藥方,“多吸新鮮空氣,多運動,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類或烈性的飲料不可喝,藥物要用得極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過暖過緊,尤其是頭部和足部要涼爽,腳應習慣涼水,應與水接觸。”多麼簡單易行,可是在我們現在的教育環境下,能讓孩子做到幾項最近國務院又下發了《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共十二條,其中心還是要確保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而且要落到實處,應該要成為一種學校規範,學生的習慣。

“教育上難於做到而又具有價值的一部分目標是德行””洛克先生從英國當時社會的實際,從培養紳士的角度出發,必須具備理智、禮儀、智慧和勇敢這四方面的道德品質。而這些“道德品質應該及早形成,那可是影響兒童一生一世的。”在我們周圍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對孩子的錯誤放縱不管,他們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這恰恰是最危險的。洛克認為應該在兒童“精神最纖弱,最容易支配的時候”要讓他們習慣於遵守約束,服從理智,免得以後難以糾正。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時培養的習慣不能太多,否則,花樣太多會把他們搞得暈頭轉向,反而不利於習慣的培養。在德育培養的過程中,榜樣示範的作用不可小視。我們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的,都愛模仿別人,特別是國小生。如果我們把他們熟識的人的正確的或錯誤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的面前,同時説明為什麼美麗或醜陋,這種榜樣的力量比任何説教的力量都大。當然作為教師我們還不能忽視我們自身的榜樣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認為他做的是一件過錯,你自己卻做了,那麼,他便一定會以你的榜樣為護身符,那時你再想用正當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錯誤就不容易了。”那麼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錯誤該怎麼辦洛克指出,他認為懲罰應儘量避免,主張喚醒兒童內心深處的,觸及心靈的榮譽感和羞恥心,因為“兒童對於名譽是極敏感的”,他們覺得被別人看得起是一種快樂。他們一旦懂得尊重與羞辱的意義後,對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內心的羞恥心和不願見惡於人的畏懼心,才是一種真正的約束”。

洛克先生認為,相比於品質,學問不是最重要的。學問是應該有的,但是它應該居於第三位,只能作為輔助更重要的品質之用。所以本書中,把智育放到最後來談。他首先提醒我們“應該極力注意,決不可把讀書當作他的一種任務,也不可使他把讀書看成一種工作。”一旦讀書成為兒童的負擔,他就會立刻討厭它,哪怕他們以前本來很喜歡讀書。應該把學習看做是一種遊戲、消遣,把它當作一件做了別些事情以後的獎勵。這種觀點,他在書中曾多次提起。在語文學習上,洛克先生是反對機械學習,反對靠文法學習語文的,他舉了個例子:一個法國婦人教一個英國女孩學習法文,只是和她閒談,一點不需要什麼文法,只是口語,有了一兩年的功夫,英國女孩就能把法文説得很好,讀得很好了。主張重視兒童的興趣,“因為兒童興致好的時候,學習效率要好兩三倍”,對兒童充滿求知慾望的好奇心給予鼓勵。在本書的最後,作者指出“每個人的心理都與他的面孔一樣,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與別人區別開來。兩個兒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導的。”對兒童的教育要根據兒童的不同特點進行,和我們的祖師爺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教育漫話》的教育思想主流是進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們繼續學習的。如這一段話,便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錯配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不掉的。”這樣的話不能不讓人去審視自己:我犯的錯誤會給學生留下什麼影響,還能補救多少總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教育漫話》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1.《教育漫話》教師讀書筆記

2.《審美教育書簡》教師讀書筆記

3.《迷戀人的成長》讀書筆記

4.中學教師讀書筆記摘抄

5.《審美教育書簡》教師讀書筆記(2)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優秀範文 篇8

暑假有幸讀到《教育的智慧》這本書,收穫真是不少,素質教育已成為當今中國教育的主流。身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我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盞明燈,使我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更深刻的了認識,並對以後的教學工作充滿了熱情與信心。特別是書中有一些精典的語句,影響着我:

“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 。林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因為不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疼愛自己的孩子,母雞為愛護小雞而奮起,狗為護幼崽而狂吠,這些都是一種本能的反應;父愛和母愛雖然比動物對幼崽之愛要豐富和廣闊得多,但就其本質來看,也是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的本能性行為。然而對學生之師愛卻出自教師的職責,這種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是愛;這種愛是神聖的愛,是一種促使學生成才的真情。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是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如果我們每一位教師能長期地堅持這種性質和功能的師愛,我們的教育質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斷邁上新的台階。

“我的學生一定會進步、會成才。”這是我們作教師必須堅持的一種信念。如果一個教師認為:“一個班級的學生中總是有好有壞,教師不可能把每一個學生都教育成好學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棄對班上學習不好的學生的教育。我們不能武斷定論:“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因為這種判斷是與教育效能感相悖的。因此,我們應該把整個心靈獻給學生並堅持一視同仁,將神聖的師愛均勻地撒向每一個學生,以感染他們、改變他們、教育他們、造就他們。

“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應該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必須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內容給了我很多啟示,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着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我們常常説,教育需要智慧。何謂智慧如果説教育的智慧之源來自於可教的信念,那麼,教師智慧的表現則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學去影響學生。魯迅先生因為藤野先生公正無私的精神和崇高寬廣的胸懷而對先生非常敬仰。魯迅每每念及總有説不盡的感激。只有讓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持久不息的學習熱情,教育者的指揮之源才能被表現的淋漓盡致,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師才是完美無缺的。

智慧的特徵是什麼智慧的特徵是喜悦,歡樂,幸福。充滿智慧的人總是快樂和幸福的。喜悦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教師和學生有一種幸福生活,這主要表現在對知識教育和知識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實際上是教師的智慧,教師的智慧又表現為一種人生的境界。作為教師,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持續精進才能領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諦,才能了達到靈魂工程師高遠而曠達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説:“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可見學生的智慧是靠老師去開啟的,這就要求老師首先要成為一名智者。那麼世界上所有的老師就一定都是智者了麼?我看不見得,至少我覺得自己就不是一個智者,只是一個比學生“多半桶水”的學習者。在我看來,智慧人人都有,當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後天決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對我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斷的探索、深思,但是閉門搞研究終究是不會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書中的這些精典話語總在我腦海中迴盪,我也想把這些話讀給我的朋友們。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優秀範文 篇9

教師,平凡而偉大,-苦而又有樂趣。

你可以入睡前細細回味一天-勤工作中的甘甜;你可以在學生一天天的成長中體味事業的平凡而偉大,從中領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意藴;你可以在學生細微的愛心舉動中,也可以在來自遠方的問候中品味教育的真諦——學會愛……正如夏丐尊先生所説:“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我們常説,愛是教師的天-。不錯,做好教師,愛必須貫穿在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顯-的愛,更需隱-的愛;有為學生取得成功而喜悦的慈母之愛;更有“恨鐵不成鋼”苦口婆心教導“差生”的嚴父之愛。因為愛既是教育成功的關鍵,又是衡量一位教師素質的重要內容。愛能喚醒一個沉睡的心靈;愛能激發破土幼苗的生命力。教師的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年一屆的行為,而應該具有永久的生命。教育不止,愛心不息!

幸運的是,我就曾飽經了這份愛,國小一二年級時的班主任是我印象最深的,她住在鎮上,而我們的學校卻在鄉下,每天都要步行很長的時間才能到達,不過在我的記憶中她從沒遲到過。記得那時經常下雨,鄉間的小路泥濘不堪,很容易滑倒,但這對於我們來説,不是最困難的,最困難的要算是過一座獨木橋,那橋由兩根很細的木頭拼成,僅此而已。每縫下雨天,我們幾個膽小的就小心翼翼地爬着過去,她知道後,就每天在上學時守在橋邊,把我們一個個背過去;她知道我們到鎮上需要一段時間,所以就幫我們購買了很多學習用品,誰需要就可以到她那裏去買;為了讓我們勤儉節約,她不怕麻煩開辦了小銀行……

今天,每當我想到這些,不免有些激動。曾幾何時,我還自豪地講給我的學生聽。我想,她的這份愛不正是來自他強烈的責任感,強烈的使命感嗎!

如今我也是一名三尺講台前的教師,我可能還不能被稱為師表,但每當聽到學生們深情地叫出“老師好!”時,我總會意識到“我是教師!我是師表!”因此,我有責任盡一個教師的職責。

教師的愛心,不僅要表現在情感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體現在求變、求新的教學方法上。隨着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傳統的教學方式顯然存在需要變革的東西,必須發揮學生的主動-,建立起互動開放式的自信、自覺的教學途徑。要達到這一效果,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只有謙虛地、廣泛地涉獵,才能使自己原有的知識領域不斷擴展,才能永葆旺盛的施教能力,才能讓學生不斷感受到知識的力量。要達到這一效果,教師必須提高教學效率。以最短的時間、最佳的方式、最簡單的途徑教會學生學習知識能力,是教師永遠追求的目標。而要做到這點,教師要不斷求得創新,通過改變教法之外,要讓學生在自己的引導中學會學習。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優秀範文 篇10

合上張平的《教育的智慧》,書中的一些話語仍在我腦海中迴盪,“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應該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必須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內容給了我很多啟示,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着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思維是智力與智能的核心,他強調要重視各種邏輯思維的發展,既要發展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又要發展他們的形象邏輯思維和動作邏輯思維。在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對於某一道題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種,教師就要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形成求異思維;對於一些定理的歸納,要讓學生自己學會總結,形成求同思維。教師要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觀點,大膽的在課堂上提出有疑問的知識點進行全班討論交流。

一個學生的成才,不僅依賴於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如何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條主要措施,即發展興趣、顧及氣質、鍛鍊性格、養成習慣。從興趣入手,能培養師生感情,提高教學水平。的確是的,在課堂上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相當重要。程頤説過:“教人未見其趣,心不樂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故事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通過多媒體課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實驗中特別重視“勤奮”,並要求實驗班抓住“勤奮”學習的良好性格特徵,養成勤奮的學習習慣。

作為一名教師,把“工作就是服務”落到實處,學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務內容,學生有問必答,有求必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學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導學生,事事為學生做出榜樣。把認真為學生負責作為自己的左右銘,用自己職業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讓“工作就是服務”成為自己的自覺行為,推進到自己的每項工作,讓所有的學生都能享受到應該享受的服務。

作為班主任,要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級管理模式,形成班級強大的凝聚力,讓每位學生都能在班集體這個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師要及時糾正以往的某些錯誤認識,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學治班,明白合理科學的管理對整個教學活動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僅僅是老師約束學生,而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我約束。

總之,讀過這本書之後,讓我領會到了教育也是一種享受、一種智慧,使我從中學到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當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師的感慨和智慧時,有些地方讓我與實際的情況相聯繫,也引發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給我更多的是心靈的淨化和啟迪。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優秀範文 篇11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

讀《不跪着教書》前是書名的獨特吸引了我,讀《不跪着教書》後是作者對中國小教育問題的真知灼見啟迪了我。該書是著名教育家吳非對一個個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 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現,沒有空洞的説理,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深入透徹,讀完耐人尋味。何謂“不跪着教書”?不跪着教書又該怎麼教書?帶着期待與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它,一邊讀一邊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書中篇篇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一針見血,給人耳目一新,讀後受益匪淺。正如吳非老師的 “序”中説:“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這段話發人深省,由此引出一個話題:不跪着教書,教師怎麼樣做呢?在書中給了我明示:

“不跪着教書”, 教師應該具有高尚的師德情操。

師德是為師之本,是教師的靈魂。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學校裏所做的一切,都應當包含深刻的道德意義。”因此,高尚的師德情操應當成為教師追求的首要目標,而熱愛教育,獻身教育,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則是高尚師德情操的基石。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保持高尚的情操,這才是一個“站直了”的人,一個頭頂天,腳踏實地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的人,一個給與學生快樂與幸福的人,一個能夠感染學生,給與學生良好品德的人,一個永遠讓學生想起來就會含笑於心的人……

“不跪着教書”, 教師應該具備精湛的教研能力。

當一名教師容易,當一名具有精湛的教學能力的教師難,時代在呼喚師德的同時也在呼喚着師能。嫻熟的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學效果的基礎,這個教學能力有些是可以用語言來向別人表述的,有些只能意會。教師的教育對象是正在成長的、具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個體,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在逐步形成,這無疑要求我們要像對待綠葉上的露珠一樣認真精細地善待每一位學生,教師平素的工作一板一眼,要精緻每個環節,細雕每個問題,準確地傳承文明,科學地啟迪智慧,讓受教育者真摯地感悟人生。教師在課堂上的人文意識、專業技能,包括他對學生的態度,和藹可親的面容、親和的語言、一個鼓勵的眼神都能影響學生學習知識的信念。我們的教學任務不是單純教授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學科,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使他們終生受益,這才是我們每位老師的根本所在。更新知識,學會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反思,力求創新,會用現代化手段教學,身心健康,這是師能的呼喚,這更是“站直”的教師的追求所在。

“不跪着教書”, 教師還應與時俱進,永具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時代呼喚創造性人才,創造性人才需要創造教育。未來教育的挑戰,不僅是針對學生,更重要的是針對教師。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創新的能力,將是21世紀教育的寶貴財富。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為了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創新的天地,教師必須十分重視創造性的教學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在引導和啟發學生髮展、創新的同時,自身也要不斷創造新的經驗、新的知識、新的價值,做到在繼承的同時有所超越。經驗誠可貴,創新價更高。有專家説,以前的知識是50年更新一次,而今天每三年就要更新,甚至更短時間。可見多讀書,不斷學習是何等的重要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常教常新,永遠流淌着時代的春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開拓創新便是教學的源頭活水。

“想要學生成為站直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不跪着教書”,意味着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把學生的教育放在首位,人文為本,育人為先,重視道德教育,重視人文教育,重要的是關注人的健康成長。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優秀範文 篇12

一、洛克印象:

洛克的全名是約翰洛克,是有名的英國資產積極思想家和教育家。1632年出生於一個小地主家庭。父親是一個嚴格的清教徒,內戰中站在議會一邊,他們父子關 系極好,父親對他的政治態度和教育思想很有影響。1644年他入偉士敏士特學校受中學教育,那裏的經院主義教育使他十分反感。他在《教育漫話》中反對機械 的學習、反對靠文法學語文,就出自他的切身體驗。1659年入劍橋大學攻讀哲學、自然科學,深受培根和笛卡兒著作的影響,一度愛好化學和氣象學實驗。他喜 神學,因無真正的職業性神職機會,轉而習醫,打算以醫為業。1661年畢業後留校任教。

洛克的著作有《文官論》《論自然的法則》《論寬容》《政府論》《人類理解論》《教育漫話》《論基督教的合理性》《關於理解的指導》《自然哲學基礎》。此外,他還為工業和殖民地事務委員會擬了一份《工作學校草案》。

洛克的治學觀點有唯物和唯心兩重性。他着重研究了認識論。他在他的《人類理解論》第一卷中探討了觀念起源問題。他認為,觀念和原則同藝術和科學一樣,不是 天賦的。心靈原像一塊白板入一個暗室、一個空箱,或像一張白紙,其中沒有任何字樣、任何觀念。他的裝備和知識材料來自經驗。人類的知識都建立在經驗之上, 發源於經驗。人類的觀念來源首先是感覺,此外還有反省。人類理解首要的機能是心靈能接受所感受的印象,這是外在的對象通過感官所造成的。或他本身反省那些 印象時所造成的。他是一個唯物主義的感覺論者,又是一個感覺論的二元論者。

洛克的教育思想除散見於《人類理解論》和《工作學校草案》以外,集中在他的《教育漫話》一書中。《教育漫話》先後譯為法、荷、瑞典、德、意等國文字,在這 部著作中,他詳細審定了紳士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和方法。這部著作,反映了新興的資產階級的要求,批判了當時英國的傳統教育,提倡較廣泛的、切合實用的 教學內容和方法,並在體育、德育和智育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建議。他的教育思想主流是進步的,但也有反人民的因素,他提出的許多具體措施有很多正確 的成分。

二、健康的身體:健全的精神和知識的載體 (摘錄)

有健康的身體方有健全的精神,這是對於人生的一個簡短而充分的描繪。

身體和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有了別的種種,也是徒然。不善於用心的人,決不能遵循正當的途徑;身體孱弱的人,即使有了正當的途徑也決不能獲得進展。

我敢説我們日常所見的人,他們之所以或好或壞,或有用或無用,十分之九都是他們的教育所決定的。人類之所以有千差萬別,便是由於教育之故。

我們幼小時所得的印象,哪怕極微極小,小到幾乎覺察不出,都有極大極長久的影響;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樣,水性很弱,一點點人力便可以把它導入他途,使河流的根本方向改變;從根源上引導一下,河流的終極流向途徑,就會截然不同。

我們要工作,要有幸福,必須先有健康;我們能忍耐勞苦,要在世界上做個人物,也必須先有強健的體格。

第一件當心事,是兒童無論冬夏春秋,衣着都不可太暖。初生時,人的面孔同其他部位一樣嬌嫩,因為長期袒露,所以比其他部位更經受得起風寒了。

只有睡眠是兒童可以充分享受的,只有睡眠最能增進兒童的生長與健康。

早起頂有益於健康。

多吸新鮮空氣,多運動,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類或烈性的飲料不可喝,藥物要用得極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過暖過緊,尤其是頭部和足部要涼爽,腳習慣冷水,應與水接觸。

孩子年齡增長,自由便隨之而來,無須永遠受人監護。這時,學校家長最要緊的是給孩子良好的原則與牢固的好習慣,這是最要緊和最可靠的。一切告誡與規勸及原則的重申,無論如何反覆叮嚀,除非形成了習慣,全是不中用的。

孩子的飲食宜極清淡簡單,兩三歲前,應該禁止肉食。三四歲以前完全禁止肉食,一切疾病定可以大大避免,而健康與強壯的體制基礎也一定可以確切地奠定下來。

孩子的卧牀,應該是堅硬的,寧可用絮絨,不可用羽絨。硬牀可以鍛鍊身體;至於每夜睡在羽絨被褥裏,那是消融體魄的,是虛弱的原因,短命的先兆。這種不 經意的舒適,會潛移默化地削弱人的體質,引起許多疾病。況且習慣睡硬牀的人,外出旅行等能夠適應不好的睡眠條件。將身體習慣為隨遇而安,是人的一種大幸, 也是成就事業的一個重要條件。

三、良好強健的心理素質:人生海洋中衝浪的堅船(摘錄)

心理強健的主要標準:能剋制自己的慾望,能不顧自己的好惡傾向而嚴格順從正確的理性指導。能在理性航標的指引下,毅然與願望背道而馳。

我們在教養子女中的一個重大錯誤,就是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精神在最孱弱,可塑性最強的時候,沒有讓他們習慣於約束,服從於理智,沒有按應該形成的樣子 去塑造。對子女本能的愛常常成為溺愛,沒有規則的約束,形成了不良習慣,以後便成為一塊變形磚,沒法子派用場。幼兒要母親的奶頭,兒童要糖果,青年要愛 人……人的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慾望,這不是錯處。錯的是慾望脱開理智,產生不適當的慾望,或對正確的慾望產生不適當的度。如兒童就要愛人,便不適當;要 把所有的糖果都歸自己,便不適度。不適當和不適度放縱下去,就成習慣,遺害無窮。

從搖籃中開始,就要培養孩子這樣一種習慣:去爭取自己該得到的東西,不是爭取自己想 得到而不該得到的東西。不要因為孩子的哭鬧而違原則屈從,他們就會學會得不到也能心理平衡,他們就不會有非分之想,以及為達到非分之想而哭鬧,正象他們不會哭着要月亮一樣。

管教兒童,要從極小時開始。你要在孩子長大後服從你,首先要他在兒童時服從你。隨着孩子的長大,你就要以理服人,假以詞色。如果再強力迫脅,則必然招 致失敗。方法正確,小時孩子是你的“僕人”,大了成為你的朋友;方法不當,大了以後會成為你的“敵人”,會厭惡你,可能心裏會暗暗划算:“爸爸,你什麼時 候才死呢?”

另一方面,要警惕一種相反的傾向:兒童被管束太嚴,精神沮喪頹唐,失去活力和勤奮,那樣更糟糕。放蕩的青年,常生龍活虎一般,精神飽滿。一但上了軌道,常常可以變成一些能幹偉大的人物。

心情沮喪的兒童則不然,他們的態度是怯懦的,精神是抑鬱的,很不易振作起來,作出什麼事業。

要避免上述兩方面的矛盾,需要一種重要的技巧。誰要找出這樣一種方法:一方面使兒童的心情安逸、活潑、自由,同時又能使他們抑制非分的慾望,這就算懂得教育的真正祕訣了。

對兒童獎勵與懲罰都要慎用。懲罰的目的是為了知錯改錯,這主要體現在心理的認知上,如果不能觸及心理,這種懲罰便是無用的,如果使被懲罰者不但未感羞愧,而且產生反感,那就是一種徹底的失敗。

四、知識和技能教育

讀書、寫字和學問,是必要的,但卻不應該成為首要的事物。如果有人不把一個有德行的人或者有智慧的人看得遠比一個大學者更為可貴,那麼他是一個非常愚蠢的傢伙。

學問當然得有,但應該放在第二位,只能作為輔助更重要的品質之用。

對本質良好的人來説,學問對於德行與智慧都是大有幫助的,然而我們也得承認,對本質不良的人來説,學問就只會促使他們變得更加愚蠢,或者變成更壞的人。

閲讀……兒童到了能夠説話的時候,就應當開始學習閲讀。

一定要多加註意,決不可把讀書當作他的一種工作,也不可讓他把讀書看成一項任務。

讓他們自己嚮往學習,追求學習如同追求另一種遊戲或娛樂。但決不可把學習當作他們的一項任務,也不可讓學習成為他們的一種煩惱。

兒童的身上,是不應揹負任何工作之類的嚴肅事情的,因為他們的心智和身體都承受不了。

不要強迫兒童學習,也不要因此斥責他;要儘可能地誘導他去學習閲讀,不要把學習作為他的一種工作。寧可讓他晚一年學會閲讀,也不可讓他因此對學習產生憎惡心理。

當這些温和的方法使得他逐漸能夠閲讀時,便應當為他選擇一本淺顯、有趣而又適合他的能力的書,讓他在閲讀中得到樂趣,從而吸引他,使他能夠從讀書的辛勞中得到回報,不過所選的書不應在他的頭腦中充塞純粹無用、華而不實的東西,或者打下邪惡與愚蠢的基礎。

每一個兒童去閲讀他完全不能理解的章節段落,其中能有什麼樂趣、能受到什麼鼓勵呢?

教學方法

其實教師應該考慮到,自己的責任是讓兒童養成習慣,而不是怒氣衝衝地向兒童灌輸規則,規則對人生的指導是沒有多大用處的,至少對兒童沒有用處,因為兒童根本記不住規則。

在兒童年紀還很小的時候,兒童所學習的東西本身都很困難,教師的重大作用和技巧就在於儘可能讓一切事情變得容易,而尤其是在語言的學習上,最沒有理由為難兒童。

兒童的心智是狹窄與脆弱的,通常一次只能容納一種思想。一個兒童的頭腦裏一旦有了什麼想法,馬上就會被這種想法填滿,尤其是在帶有情緒的時候。

兒童的心智天生就是散漫不定的。只要是新奇的東西,都會吸引他們;無論看到什麼新奇的東西,他們都急於要去嘗試,過後卻很快就膩了。

要想讓兒童的心靈接受你的教導,增長知識,就應該食使之保持安以平靜。你不可能在一個戰慄的心靈上寫上美觀平整的文字,正如你不可能在一張震動的紙上寫上美觀平整的文字。

不在意、不經心、不穩定、易走神,那都是兒童本身固有的缺陷,因此,只要沒有發現他們是故意所為,便應温和地予以提醒,假以時日逐漸地克服。

兒童對導師具有的敬畏心理,應該經常通過導師對兒童表現出來的慈愛與善意來得到緩和,這種關愛之情能夠激發他們去儘自己的責任,使他們樂於服從導師的指令。這樣,兒童與導師相處的時候才會感到輕鬆自在,而惟有這樣的心態之下,心靈才能接收新的信息,接納那些印象。

洛克在外語學習、寫作、人文教育課程、語言表達能力、自然科學、出國學習等方面都進行了一定的探討論述,閲讀之後都會有一定的啟發。

五、賞識教育讀書

當今學生不缺溝通不乏激勵少的是管教,我認為有一定的道理。如何管教好學生,把握不好尺度,則“寬嚴皆誤”。這的確是一門學問。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認為,在提倡表揚、獎勵、賞識的同時,不應該忽視“懲罰”在教育中的積極作用。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懂得為自己的過失負 責,感到一種責任。一個能承擔責任的人,才是現代人。他認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藝,表揚批評獎勵懲罰,什麼都應該有。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 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

此言甚善。這很容易令人想起家長和老師紛紛效仿的“賞識教育”。其實,賞識教育並不能包治百病。

現在,獨生子女佔很大比例,家長的注意力和愛自然都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特別在物質上不斷滿足。結果過分的寵愛,無休止的滿 足,漸漸使孩子養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蕩不羈的性格。在孩子心中就會形成“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的概念,因此,只要他渴望得到的,就會毫無顧忌地去 抓、去取。有的家庭過分保護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辦代替,甚至把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都看成潛在的危險,因此孩子的全部探索都變成了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附屬 活動,由於沒有獨立的實踐機會,動手能力大大減弱。

另一方面由於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訓練,他們雖然常聽到父母教育他們要互相幫助,但這對於他們而言只是一個概念,並沒有真正的行動。

試想,如果用“賞識教育”來教育這樣的孩子,只會使他們更加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更加狂妄、放任自流和孤僻。

即使孩子是各方面表現都優異的“好孩子”,過度地誇獎和賞識他們,可能會帶來以下不良的影響: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賴性。越是誇獎,孩子就越依賴大人們的選擇 來決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斷;二是會剝奪孩子的自豪感。兒童教育專家瑪莉琳•古特曼認為,那些小時候經常受到父母表揚的孩子,在他們步 入生活後很可能會遇到更多的失望。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不再會很容易地接受父母那種表面上的誇獎。過分“賞識”你的孩子,必然滑向溺愛的沼澤,對孩子有百 害無一益,結果會害了孩子。

因此,教師和家長應該根據不同的性格特點,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錯誤,在不傷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實施“懲罰”,嚴格管教,是 必要的。如果孩子性格孤僻,就應該鼓勵他多參加集體活動;如果孩子動手能力不強,就應該鼓勵他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

實際上,“懲罰”教育也好,賞識教育也好,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種,還要與嚴格教育、挫折教育等並行,沒有一種方法適用於所有孩子。

《教育漫話》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1.《教育漫話》教師讀書筆記

2.《審美教育書簡》教師讀書筆記

3.《迷戀人的成長》讀書筆記

4.中學教師讀書筆記摘抄

5.《審美教育書簡》教師讀書筆記(2)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優秀範文 篇13

最近閲讀了《教師人文讀本》中懷特海所著的《教育的目的》,幾乎每個段落都有精闢、深刻的論述,聯繫和啟迪着今天的教育實踐,讓我深有感觸,以至我必須寫一篇學習讀後感的文章。

艾爾弗雷德·諾恩·懷特海(1861—1947),英國數學家、教育家。懷特海大聲提出“兩條教育的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務虛透徹”。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們廣泛關注而產生着重大影響。它的實質是反對學校裏傳授死的知識和“無活力的概念”,反對學習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運用、檢驗或重新組合知識概念,認為一切教育的中心應該使知識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識僵化。説得何等好啊!這些20世紀前期的論述,仍是今天的學校實踐中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大量復現式的枯燥教學,知識同實際脱節,是今天的學校突出而嚴重的問題。

同杜威“學校科目相互聯繫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不是文學,不是歷史,不是地理,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幾乎一樣,懷特海“極力主張的解決方法,是要消除扼殺我們現代課程活力的各學科之間相互不聯繫的嚴重現象。教育只有一種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消除學科同生活的隔離,消除學科之間的互不聯繫,一直是20世紀教育革新家極力解決的問題,也是今天課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務。

懷特海反對灌輸式教學,他向有實際經驗的教師呼籲:不要認為“只要學生紀律好,總能把一定分量的無活力的知識灌進他們的腦子裏去”。他舉例説,教兒童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掌握,但目的何在呢?傳統回答是:鍛鍊心智。懷特海指出:“這個回答雖有部分真理,但有一個根本的錯誤,就是很可能窒息現代世界的才華。”把兒童的心智比做死的工具,不管其創始人的權威和影響有多大,懷特海譴責這是“教育理論中的最致命、最錯誤、最危險的概念之一”,並且極富意義地指出:“心智決不是被動的;它是一種永不休止的活動,靈敏、富於接受性、對刺激反應快。”這或許是後現代課程家們最感興趣的思想之一。只有把學生置於學習的主動地位,才能減少教學過程中的浪費和厭倦現象。

懷特海反對教學中指向不明的大量考試:“每一所學校,要是訓練男孩子們準備小小的一套考試,一定要受到毀滅的痛苦。”他尤其反對脱離學校具體需要的校外統一考試:“一個以考察學生個人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試製度,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費以外,不可能有任何結果”,只能是“扼殺文化的精華”。那些沉迷於考試和分數排隊(學生排隊、教師排隊、學校排隊),反覆組織統考、不斷印製試題的人們,是否求實地細想一下,這種工作的實際意義到底有多大呢?

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除了廣泛接觸和評析教育中的突出問題外,還深刻揭示了兒童成長的階段和學習道路。他認為兒童的心靈是成長着的有機體,而成長和智慧發生在自由所給予的創造機會與學生學習知識之間達成平衡之際。他提出“教育韻律”——渲染(遊戲)、精確(掌握)和概括化(抽象),認為這三者不斷統合而非序列地排列。他提倡在國小和國中以觀點的渲染和遊戲為主,精確和掌握的發展始於高中,而抽象和概括則為大學時期的焦點,學校若脱離這一大致的計劃,將違背學習的自然韻律。顯然,這是誇美紐斯提出的自然適應性原則的延伸,它有益於教師認識不同時期的學生學習特點,從而採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值得我們深深體悟。

我們在談論教育的目的時,很多是指向着未來結果的。然而,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教育的結果和教育的目的絕對是兩回事。這點我們通過閲讀懷特海地《教育的目的》即可獲知。懷特海告訴我們,教育改革,應該改掉那些束縛人的心靈而無活力的教育制度為目的。教育部制定了《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和規劃綱要(20xx-20xx)》,期中所表露的許多思路皆旨在對教育制度除舊佈新,這才是教育改革方向所在。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優秀範文 篇14

首先得承認,這是一本有趣的書。在這個權威缺失的時代,我們沒有必要去為自己創造一個權威。縱觀此書,作者提出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的主要觀點有:

1. 孩子生來存在天賦上的差異。

2. 越早進行早期教育越能激發孩子的潛能,兒童的潛在能力是不斷遞減的。

3. 教育是社會之本,家庭是最好的學校,父母在子女教育問題上有着重大的責任和義務。

4. 要給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5. 環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現在的人並不是不懂得去早期教育,誰不想自己的子女能夠出眾,得到全面的發展呢?但是他們對早期教育的認識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和範圍。大多數家長都有早期教育的觀念,而且很多家長是按照自己的早期教育的方式來進行,但是收效卻並不明顯。為什麼呢?其中書中有部分讓我印象深刻,老威特並沒有因為兒子對畫畫工具產生強烈的興趣而開始決定培養小威特的繪畫才能。而是讓小威特盡情地把玩這些畫畫的工具,並不強迫他去畫,也沒有給他定格成為畫家的目標。有些家長很不解,但是老威特説的一句話對現在的許多家長很受用,也很經典:“真正的藝術是來自於藝術家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的本能衝動。”可以這樣説藝術本質是不可學的,或者説藝術本身是無法學習的,能夠學的只是技術和技巧。

拿什麼讓孩子們終身受益呢?父母一直在尋覓的教育寶典,從何而來?教育是一門藝術!愛因斯坦説過:“孩子生來都是天才,往往在他們求知的歲月中,是錯誤的教育方式扼殺了他們的天才。”此句話道出了早期教育肩負在家長身上的重責!本書作者也説到:“從某種事實來看,天才還是庸才,與其説是由先天的遺傳、稟賦等因素所決定的,莫如説石油後天的環境和教育等因素所決定的。早期教育是一個事實根據。”教育要從早從小開始,早期的教育是黃金時期,不可錯過,同時我也堅信“無論什麼樣的人,上天都必然賜予他一項出類拔萃的才能!”

最後,要指出的,在閲讀本書的過程中,時刻能體會出濃濃的愛意,能體味出一種深沉的人文主義情懷,能體會到"父愛如天空,母愛如大地"的深情厚誼。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希望閲讀過這本書的教師,不僅能把這份深沉的愛獻給自己的子女,同時也能把它獻給廣大的學生。我同時堅信,愛是創造天才的唯一方式!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優秀範文 篇15

《教育漫話》是17世紀英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約翰.洛克撰寫的一本教育名著。雖然相隔幾個世紀,但這本著作中作者闡述的教育思想,對我們現在的學校、家庭教育仍有現實指導意義,當我閲讀這本書時,有如聆聽一場精闢的教育心理講座。它讓我驚喜地發現原來教育理論書籍也可以這樣生動!它飽含哲理而又寫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作者有如在和親朋好友話家常,語調親切平和,道理簡單明瞭。他對教育的真知灼見讓我在敬佩的同時也深深感慨:教育孩子真是一項最需要技巧的工作。他提出的眾多觀點,仍適用於當今的孩子;他提出的一些疑問,也是我們現在同樣面臨的仍未解決的教育問題。以下幾點是我在閲讀時感受最深刻的:

一,“教育上難以做到而又具有價值的一部分目標是德行。”

正如很多老師意識到的,作者指出:對於國小階段的兒童首先應該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和剋制自我的能力,而且應儘早培養。因為幼兒的可塑性是最強的,他們就像一張白紙或一塊蠟,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做成什麼式樣的。

每個班都有一兩個讓老師,家長都頭疼的孩子,一般的説教似乎對這些孩子毫無作用,造成這些孩子學習困難,表現不好的最根本原因,很多是因為從小沒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如果不糾正他的不良習慣,從根本上改變他對待學習的態度,是很難看到他的轉化與進步的。

洛克在書中提到了很多孩子常犯的錯誤和大人常用的培養孩子德行的方法,如説理,鞭笞,榜樣,責罵,強迫等。其中有三點我非常贊同。1,在各種教導兒童及培養他們禮貌的方法中,最簡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辦法是把他們應該做或是不該做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面前。2,當對學生進行説理時,舉止應該温和,即使懲罰他們,態度也要鎮定,要使他們覺得你的作為是合理的,對於他們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有時學生的錯誤會讓老師生氣甚至失去理智,我也曾多次因為學生不聽話氣得對他們大聲呵斥,可老師的憤怒只會讓學生害怕或反感,他們會認為你的惱怒是對他們犯錯的一種報復,並不是為了幫助他們,因此這種失態的懲罰不能讓孩子從內心認識到他們的錯誤。那麼今後當老師想發火時,最好想想:我發火的目的是什麼 用這種方式能不能讓犯錯的學生從內心屈服,認同嗎?

二,“智育的目的在於發展學生的能力,使之掌握正確的方法,主動地獲取知識”

寫了體育和德育之後,作者最後才寫到智育。他認為德行和智慧比學問重要得多,前二者有助於學問,而徒有學問但無德行與智慧則反而無用。不要把讀書當成一種任務強迫兒童去學,而要把讀書當作一種遊戲,消遣,光榮快樂的事情或對良好表現的獎勵,孩子們就會自己要求學習的。在智育方面,作者的主要觀點有:

小孩子的好奇心應該小心地加以鼓勵.因為好奇心是一種求知慾,對事物好奇的孩子才會善於思考,愛動腦筋。

要重視兒童的興趣.因為兒童興致好的時候,學習效率要好兩三倍。當兒童沒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時,父母或老師就應該少就他去做。有些喜愛讀書,寫字,畫畫的人,在某些時候對於書,字,畫也會感到無味,如果那時他再勉強自己去弄,結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憊,甚至對原本感興趣的東西失去原有的興趣。

兒童的時間應該用在獲得一些對於他們日後長大成人有用的事物上,即強調教育的實用性.我們的孩子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去學習一切事物,所以最大的精力應該用在學習最需要的事情上。他們在世上最需用,最常用的事物,也就是最應當所追求的事物。

讀一本好書,如拜一位名師。它為我的心靈輸入的智慧與靈感之光,讓我對以往,今後自己的教學產生深深的思考。

借鑑:“不要把讀書當成一種任務強迫兒童去學,而要把讀書當作一種遊戲,消遣,光榮快樂的事情或對良好表現的獎勵,孩子們就會自己要求學習的。”如鼓勵孩子愛上閲讀,可以這樣説:“剛才某項活動表現很好,獎勵你去讀會書吧!”孩子就會珍惜這個機會,愛上閲讀,並且提高閲讀效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yu/7gx4d9.html
專題